一路陽光的个人主页

http://ts.75one.us/u.php?uid=48673  [收藏] [复制]

一路陽光

  • 5

    关注

  • 4

    粉丝

  • 6

    访客

  • 等级:营长
  • 总积分:5718
  • 女,1988-10-15

最后登录:2017-12-20

更多资料

日志

每一位家长都可以从小给孩子一本心灵“圣经”---《弟子规》

2013-08-08 15:38



《弟子规》是谁学的?小孩学的。谁是弟子?你接受孔老夫子教诲,你就是弟子!在家庭里面,你是父母的弟子,虽然活到四十岁了,你永远是你父母的孩子。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位子子孙孙,永远都是孔老夫子这些圣哲人的弟子。只要你受教,你就是他的弟子。而且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所以无论老少,大家都要学习《弟子规》。有人说,中国孩子很累,中国父母更累。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设计好了人生。不幸的是,作为传承性很强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并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为孩子设计好的人生计划,很有可能是自以为是有所偏差的规划。我们对孩子并不是一味的宠爱便能造就一个理想的人才,不是衣食的丰足便能换来一个完美的人生。
话说有一位农场主,每天让自己的孩子利用闲暇时间,跟着自己一起到农场去辛勤工作,播种、除草、施肥、捉虫。他的一位朋友对这位父亲的做法感到非常疑惑,问道:“何必让孩子这么辛苦呢?农场又不是没有人负责照顾,这孩子来不来,庄稼一样会长得很好。”农场主笑了笑,非常淡定地回答道:“我不是在培植庄稼,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故,为人父母者,首先要学习《弟子规》,然后才懂得用正确的圣贤方式来爱孩子,千万不要把“爱”变成了“害”。家长们要让孩子学会面对人生旅途中的种种问题,学会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让他懂得人生的艰难困苦……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这个爱的具体演译版本,莫过于家长们通过自己学习《弟子规》,身体力行,用言传身教,将自己所要讲述的道理具体形象深刻地在生活中表达出来。
蔡礼旭老师在为兄友介绍《弟子规》时,曾情不自禁地痛哭失声:“为什么小时候没有人教我这些做人的道理?我绝不愿意下一代再走我的弯路。没有人会自甘堕落,只是没有机缘接受圣贤的教诲。这一种情况不能再让它继续下去,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认真学习圣贤教诲,我摸索了十多年的人生经验,不过是经典中的一、二句话。”对于蔡礼旭老师发出的感慨,末学深有同感,虽然很多朋友都认为末学人品尚可,其实根本不及古时三岁孩童,又有很多朋友认为末学教儿有方,其实真的只不过是体现了经典中的一,二句话!
又有一些家长对这些圣贤教诲用文言文来表达非常无奈,其实我们中国的祖先非常聪明,我们那无穷无尽的文化遗产,人人都有分,只要你愿意去继承这份遗产,接受这份遗产,我们的祖宗只要求我们一个条件,你只要把这个条件做到,这个遗产就交给你。这一个条件是什么?是文言文。为什么要提出这份条件?我们今天观察整个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祖先都没有想到那就是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要用什么方法传下去,传到千年万世还永远保持那个纯度,而不会产生变化,这个工具太重要了。我们祖先了解,言语会随着时代变的,所以古人的言语我们现代人不懂,如果文字跟语言是一致的,传久之后,后来的人对这个语文就不认识了,这在西方我们看到的,像希腊文、拉丁文,这都变成他们的古文,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还在那里摸索,不能够普遍流通。比方一个人离开他的故乡三十年,他再回到自己的家乡跟些亲朋好友谈话的候,有时候一些用词用语都要稍微解释一下才比较容易理解。代表言语三十年就有一小的调整,假如三百年,那就有很大的变化。言语有很大的变化,文字又跟言语一样的,那三百年前人写的文章我就快看不懂了,更何是四、五千年的承传,那就更是无法了解。所以我们中国的祖先从商周时候就把语言跟文字分成两条道路,语言随便你怎么变,我的文不变能真正明白祖先对我们子孙后代的慈悲,才有信心从内心深处去恭敬学习圣贤教诲,才不会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来推搪、拒绝祖先留给我们的富贵精神食粮。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曾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面对老舍先生的这一段话,末学相信所有的家长,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名贪官污吏,有朝一日东窗事发,锒铛入狱甚至一命呜呼!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在还有很多的家长对孩子学习《弟子规》有许多疑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讨论。
一、学《弟子规》的孩子走向社会后会不会吃亏?
学《弟子规》的孩子,头脑中有清晰的善恶观念。如果孩子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善人,难道恶人不会避吗?透过他对善恶的了知,明白怎样做人才是对的,自然对各种各样的行为有敏感而清晰的判断能力,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和选择良善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学做《弟子规》的孩子是让家长放心、安心的孩子。现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吃一、两次小亏,学《弟子规》的孩子,靠头脑中清晰的是非、善恶标准,可以明白地反省分析,积累经验后,自然能近善远恶,趋吉避凶。吃亏难道会吃一百次吗?反之,看人不辨善恶、好事看成坏事、坏事看成好事,将会吃大亏。所以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孩子容易误入歧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善恶不分,才会容易误入歧途。
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慧眼是怎样练就的” 英国银行协会每年都组织一个培训班。课程为期两周,目的是帮助银行职员识别假钞。但这个培训班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在培训的两个星期里,学员们一张假钞也没摸过,训练时用的都是真钞,上课时讲解的也都是真钞的特点。
不接触假钞,怎么能识别它们呢?很多人对这项培训的有效性产生过怀疑。银行系统也曾对受训职员和上过其他假钞识别课的职员进行过跟踪调查。但统计结果表明,受了这种培训的职员对假钞的识别能力要强得多。
这种方法成功秘密是什么呢?专家们解释说,受训时学员摸到、看到的全是真钞票。通过反复接触,他们的手指、眼睛习惯了真钞的感觉。在日后的工作中一旦遇到假钞,他们就会感到非常不习惯。虽然对假钞的特征一无所知,但潜意识里却感到:“这不是真钞!”
辨别是非和识别假钞是一样的道理。当你心中只有真诚之念、当你交往的都是高尚之友、当你所做的都是善良之举时,真善美就会变成你的一部分。到那时,任何假丑恶都逃不过你的眼睛。
二、学《弟子规》的孩子会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吗?
维系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是需要伤风败德的人吗?如果您是老板,您要浮华的,还是要踏实、有恭敬心的?您要会耍小聪明的,还是要用有责任感的?学《弟子规》的孩子,有礼貌、懂事、明理,就有得到「贵人」相助的资质;学《弟子规》的孩子,有圣贤的教诲在心中,是能经得起大用的人才。其实不止是中国人认为德行重要,西方人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原来在西方教育中,对德行的陶冶比较少,他们是以法制为主,不是以德修身、治国的。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也意识到,没有德行的人,一个就足以把整个公司毁掉。
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执行经理,他为掩盖失误和满足贪图私利的野心,使公司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一个拥有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就这样顷刻崩溃了。再如全球第七大集团--美国安龙集团的破产,也是源于两个主管挪用公款。事件发生后,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总裁卡普蓝(Jim Copeland)曾分析说:「当一个专业者面临抉择时,即使受到阻力也一定会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因为这是身为专业者本来就必须付出的代价,也可以说就是专业人士的天职--做对的事,即使当有强大的力量企图影响你选择其它的方向时。」这是对职业道德、做人本分的呼唤。因此,现在许多全球性的大企业,人员入职培训先上什么课?道德伦理课!以前西方式的管理是全面品质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着重点在物品,而现在修订成全面伦理道德管理TEM(total ethics management),因为人管不好,再怎样大的事业也会毁掉。企业家们认识到有比把东西做好更重要的事――就是人品德的培养。所以未来最需要的人才就是――有德行的人!再看现在每年从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有许多没有工作,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企业家有什么样的感叹?「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没有可以相信的人!」这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往后孩子面临的是要有德行的社会。
现在给他扎好德行的根,他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唯有具德行的人,才是最令众人放心、最安全可靠的人,哪有可能在未来的社会没有发展?这一点做家长的要深谋远虑。
三、学《弟子规》的孩子会与社会格格不入吗?
这种疑虑实际是家长并没有深入学习领会《弟子规》的内涵而产生的。细读《弟子规》文中的每一条,找不出与社会人心不符、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内容。
也许,有人会说:「揖深圆,拜恭敬」这一条与现在社会不符。其实我们细细思维,透过这句话是要教孩子什么?这是在启发、长养他们恭敬长辈的内在存心。如果孩子在这句话的教诲下,见到您恭敬行礼问好,您定会喜上眉梢,认为他是有礼,惹人疼爱的孩子,绝不会认为他怪异。也有人说《弟子规》是愚孝,其实在《弟子规》里有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当我们看到父母天天打麻将、喝酒、吵架,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应好言劝父母终止不良的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父母毕竟是父母,要用柔和的语言来规劝,即使因看法各异,父母不一定接受你的观点,也应该婉转地给他讲道理,不存在看到父母打麻将、喝酒、吵架也愚味不劝。
又有人说那这后面的一句呢:“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难道父母打死我们也不能起怨恨,这不是愚孝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故事。曾子非常孝顺,有一天父亲把他打得非常厉害,但他就跪在地上受罚,也不避最后晕倒在地,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他一醒过来,就到父亲面前问:“刚才孩儿犯了大错,让您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训我,不知您身体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路人见后,觉得他非常了不起,回去就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很不高兴,对弟子说:“曾子犯了一个大错误,他父亲用这么大的棍棒打他,他却不知爱惜自己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他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通过此事,我们可以看出孝并非让你轻弃生命,弟子规中有这一句“身有伤,贻亲忧”可见“挞无怨”是指“小杖则受,大杖则逃”,绝对没有愚味至死之说。
故,我们要善察《弟子规》每一句背后圣贤的存心,不能死在句下。对于中国文化,要深入学习,抓住根本,学圣贤人的存心。还需根据现实中的人、事、物环境,灵活运用,不能学呆。如果不用谦恭的态度向圣人学习,就随意妄加批评,那无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个在生活、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踏踏实实地落实《弟子规》教诲的孩子,定顺亲师之心,合民众之意。
五、《弟子规》里有没有一个快速的方法治服孩子?
很多家长在学习《弟子规》时非常焦急,都会请求老师说:“老师,你就教我一个方法,马上把我那个孩子治得服服贴贴,你就教我这个方法。”诸位长辈、朋友们,有没有这个方法?大家都觉得要快速达到孝,其实孩子的成长,孩子行为的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面对孩子现在的行为,可能都是我们五年前、十年前所种下的种子,现在开始发芽了,怎么可能说今天用一个方法就能把他所有的行为都导正?其实在这个思考当中已经有贪快,已经有不负责任的态度在其中了。所以我们告诉这些家长,这样的方法我们没有,但是我们抓到了解决问题的根源,是教儿教女先教自己。我们想孩子有孝心能成材,首先我们父母本身就要做好榜样,把孝道、悌道在家庭中做出来,那这个家庭父子有亲、兄友弟恭,自己要真学真干,我们自己真正改变了,孩子也会跟着改变。
还有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开始读诵经典,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得理解经典的真正含义,而认为这样是在做无用功,浪费孩子的富贵时间,其实一切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着孩子们的心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一则有关《圣经》的故事,我们就能明白从小读诵经典,时时薰修对孩子长大后的真正影响。
美国有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孙子住在肯塔基西部的农场。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读《圣经》。一天,他的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圣经》,但是我不懂得《圣经》里面的意思。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儿,可是我一合上书便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圣经》能有什么收获呢?”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不解地望着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一次。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光了。他对爷爷说:“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说完,他去房间里拿了一个水桶。老人说:“我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需要一篮子水。你能行的,你只是没有尽全力。”接着,他来到屋外,让孩子再试一次。
   其实,孩子已经知道用篮子盛水是行不通的。尽管他跑得飞快,但是,当他跑到老人面前的时候,篮子里的水还是漏光了。孩子喘着气说:“爷爷,你看,这根本没用。”“你真的认为这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上面了。“孩子,这和你读《圣经》一样,你可能什么也没记住,但是,在你读《圣经》的时候,它依然在影响着你,净化着你的心灵。”
所以,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可以从小给孩子一本心灵“圣经”---《弟子规》,即使我们的孩子未曾记住一句话,一个字,却依然会受益终生。因为圣贤《弟子规》的教诲,会让我们的心灵如泉水般清澈、纯净,这就是长期薰习不断反省的作用。
  
最后末学诚邀众亲跟随着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视频(共40集),坚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每周看一集学一集力行一集(一年共52周,如果按每周一集的速度来学习的话,至少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这大半年的时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众亲真的带领着孩子一起认真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以后不断地自我反复并提升,相信一定会有大收益)。众亲莫急莫赶,不要一时性起吓着旁人,也不要三天打鱼二天晒网,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老实、听话、真干”地一路薰习实行下去,只要众亲愿意走出这第一步,然后大家一起坚持下去,末学保证众亲亲及家人们一定会:身心安康,家庭和睦,天天快乐。
描述:请输入描述
图片:
分类:默认分类|回复:0|浏览:229|全站可见|转载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ertificate Copyright Time now is:05-12 04:44
©2003-2011 版权所有 Gzip enabled 台山同学网 本站法律顾问:广东志信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