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湾位于台山东南部,连接南海。关于“铜鼓”名称的来历,因为当地的地形三面环山,一面朝海,中间的的黑沙湾形似一面大鼓。而从南海深处涌上来的阵阵涛声,犹如咚咚战鼓,令人如同置身于古战场上,故名“铜鼓”。清代诗人赵梅初曾这样描述:“南峰看尽暮潮腥,十万军声鼓不停。”
山的一角如臂伸向海里,叫“扯旗角”。 扯旗角上有大石垒成的了望台,相传是清代嘉庆年间海盗张保仔所修。张保仔原名张保(1786—1822年),新会人,父亲张义,以捕鱼为生,因抗清水师勒索,船被击毁,全家失散。张保仔靠渔民抚养,少时习武艺,操渔业。他15岁那年随众出海捕鱼,被海盗郑一掳去。郑一见张保仔聪明机警,收留他在身边。这样,张保仔就被迫沦为海盗。郑一死后,郑一嫂接操夫业,看中张保仔。“明为主仆,暗为夫妻”,大权也逐渐落到张保仔手中。到清嘉庆中叶,共拥有大船800艘、小船过千,徒众数万,活动于珠江出海口一带,专劫官船、粮船和洋船。据传张保仔的令旗是用铁片制成三角形,他坐镇了望台,凡见商船经过,扯旗招唤,旗角方向即是进攻的方向。
扯旗角的东面,有一处山脉向南伸出海中,形状好象鹅头一样,叫作“鹅头山”。山下有一个海湾,名叫“鹅头湾”。传说如果见到有鹅影浮现海面,经过的船只会不明不白地沉没,听起来有点像“百慕大黑三角”,令人毛骨悚然。其实是对面大襟岛的海底,不时有一股急流直奔而来,为扯旗角所困,暗流在这里回旋,波涛险恶。过去不少来往船舶经过此地,很多都被恶浪吞噬,有的甚至被抛上岸边的大石上。所以不是有经验的艄公,是不敢轻易驾船绕过扯旗角的。
站在湾岸,远眺浩瀚的海面,潮起潮落,云海相接,帆影点点;湾内礁石嶙峋,浪花飞舞,惊涛拍岸;耳伴如雷的涛声,若千军万马,令人心神驰骋。夕阳西下时分,渔舟唱晚,霞光满天,那水天一色的美丽光影,夺人魂魄。
全部图文请点击括号内自动链接(http://tscdf.blog.sohu.com/11489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