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07阅读
  • 5回复

砚边絮语——由李群杰先生书法所想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4-24
《由李群杰先生书法所想到的》
买了幅字,从风格看觉得非时人所书,循落款一查,发现是已故云南省书协主席李群杰(1912~2008)先生所书,心中有些得了便宜的小兴奋。
对于百年前出生的人物的书法,大抵他们年青时的作品多不传,故很难看出他们的书风演变过程。不过,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来看,亦不难感受到他们的个人书法风格形成较早,然后一写数十年。因为那个时候科举刚消失,新的书写工具又未普及,学子们大多遵循旧制来学习。我无法想像那时一些读书人在失去科举考试这一晋身机会后会产生怎样的徬徨,和更为简捷的书写工具出现所带来的冲击。在这种环境下,用书法来显摆几乎跟傻B一样,故绝大多数人对书法在心态上变得没以往那么重要,除年少时受老一辈督促作过艰苦训练和谋生时期个别人显得执着外,大都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书法,并未再刻意追求,如鲁迅、胡适、朱自清、郁达夫等人,虽出生于晚清,但他们人生最灿烂的岁月在民国,他们的书法走的就是够用即可。故就技法而言,晚清及民国初期出生的书家大都不及现代出生的书家那么多花款,在风格上的变化更是远远不及。不过,也因如此,当今涌现的书家的作品反而变得不够纯粹,更因缺乏战乱与社会苦难的洗礼而欠内涵。虽然“内涵”一词显得抽象,但通过能否耐看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会到的,就如一些经典文学著作那般,每次阅读都有意犹未尽的味道。
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特定的人物,都有其特定的风格,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在艺术上“用作品说话”,但深入作品的时候,我们仍是不由自主地联系到作者生平的一些事迹中去,这往往往获得更为生动的感受。李群杰先生的作品,所学明显从颜出,而个人性格或是受到类似杜甫的“书贵瘦硬始通神”的影响,线条多如虬枝,就如他的命运,不屈与充满智慧。他年青时是深入敌后的特工,这需要具备良好的演戏天赋和坚定的信念。只是解放后他于1958年蒙冤入狱,一个有大功的人碰上这种事,对身心的冲击何等巨大!或是他充当特工的经历,令他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于1982年获得了平反。
“用作品说话”之后,又回到“书如其人”中去,两者是否有矛盾呢?这是一个令我纠结的问题。即使我厘清个中是非,在读帖时肯定又陷入到一些主观是非中去,既然如此,还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想好了。





2条评分金钱+10
kong 金钱 +5 好帖,值得顶! 2017-04-26
斜阳外 金钱 +5 好帖,值得顶! 2017-04-24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离线May-May

发帖
57285
金钱
212376
经验值
386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4-24
好貼,值得頂!
离线斜阳外

发帖
21662
金钱
160863
经验值
638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4-24
好帖,值得顶!
离线开心吧

发帖
15378
金钱
82721
经验值
227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4-25
好帖!值得顶!
离线kong

发帖
2941
金钱
351825
经验值
53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7-04-26
好帖,值得顶!
离线hw79

发帖
27128
金钱
356965
经验值
4817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7-04-27
我聆听一组木匠的声音
虽然他已经走了
天空阴晴了好多回
在园子里  弯着腰
恭恭敬敬洒水
我知道土地的润湿程度
简单的栅栏看上去相当牢固

我喜欢就那么站着
像风化
最好整天站着

        <浇灌 >

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wen99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