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54阅读
  • 50回复

端午节后“粽”余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hx89220065
 

发帖
203
金钱
375
经验值
9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6-13
          电視上还回播着各地的龙舟赛事,户外的大街小巷,经雨水的洗滌,阴凉而清新。端午节后的第一个早晨,我一杯清茶,品偿着由家乡带回的“台山粽”,乡情乡俗的口味,使我端午余情未了。

   毎逢端午节,我几兄弟都会带着家属儿女,假期回乡相聚,拜祭祖先,品偿地道的台山粽,回程时,肯定忘不了带回一些,共亲朋好友分享。
  台山粽,那纽纹的包裸工艺,外形独具风格,使人过目难忘;它不似肇兴粽,华而不实,大而无料,记得儿时,母亲是包粽好手,传授包粽方法,其中就要包时不能太松,所以吃起来香滑不糊口。
   别以为我言过其实,制作台山粽的成本、原料就无粽可及,“红蓝”——台山人包粽专用的一种纯天然植物制成的有色香料,估计外人难以接受,但它炫耀家乡乡土的色彩、原野的香味,再拌以大虾米、腊肠、咸蛋、花生米、咸肉、瑶柱等等,皮薄而馅多,几个钟头的柴火煮透,油淋淋,香喷喷,使行人止步,涶涎欲滴。所以吃过一次,回味无穷。
   由于成本高,所以台山粽难登商家超市大堂,而慕名小贩,广州街头叫卖的“台山粽”其实多为“李鬼”。
4条评分金钱+20
鋒之劲 金钱 +5 优秀文章,支持! 2013-07-27
傲天 金钱 +5 优秀文章,支持!风雨家乡情! 2013-06-15
江山伴我行 金钱 +5 好帖,值得顶! 赞!浓浓的故乡情! 2013-06-13
潭江之恋 金钱 +5 优秀文章,支持!祝端午节快乐! 2013-06-13
分享到
离线鋒之劲

发帖
1510
金钱
52189
经验值
30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15-06-21


  祝海内外的校友们端午节安康!

发帖
914
金钱
20629
经验值
60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15-06-20
【本帖选自微信】 ..


华人在纽约留住端午节的乡愁
2015-06-19 04:04:13
端午牵动着万千华人的乡愁,虽然远在他方,但是异国乡土的粽子,其实不如家乡的甜美,来自《光明日报》的资深文学作家鲍鹏山,介绍了他自己在海外回忆家乡的点滴,原文如下。在纽约的咖啡馆,端午节就这么荒废过去了,远远地看到一个中国人手拿着一袋粽子,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在上海的日子。
上海是一个很有纵深的大城市,农村的风吹不进,农村的土飘不进,连农村的人进城,也会被这个城市褪去乡气而多些洋气。但是,我不是为了安慰而骗母亲:确实,在上海,产自乡野的带着乡野水土气息的艾,在每年的五月端午前,会突然出现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

国际友人赛龙舟

这就是传统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记得小时候在老家,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插上了艾,老家属于丘陵地貌,春末夏初,田间地头,到处都是蓬蓬勃勃的艾。那些插在门楣的艾,带着艾蒿特有的香气,弥漫了整个村庄。那时贫寒,过节了也没有什么好吃好玩的,但是,光是这些艾,一下子就烘托出了节日的气氛,普通的日子突然就有了些不同的味道,沉闷的心情也有了些莫名的兴奋。
节日,是漫漫日子的节点,是冗长时间的顿挫,是急迫人生的闲暇,是沉重劳作的喘息。日子漫漫,如无尽头的台阶,而我们,则在这样的台阶上攀爬,喘息,不死不休。这样无尽头的攀爬会使我们多么绝望?因此,我们需要在这样的漫漫台阶中标注出一些台阶,给它不同的颜色,甚至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质地,不同的功能,然后,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在此台阶上暂歇,喘气,宣泄,倾诉,哭泣,或者,歌唱。是啊,人类为什么需要节日?那么多完全一样的日子,为什么要弄出几个赋予他们特别的意义?其实,斗转星移,寒来暑往,日升月落,黑白交替,所有的日子都无特别之处无特殊意义,是我们的生活需要意义,是我们的生命历程需要一些特别。节日,就是我们寄放意义的日子,寄托某些特别的诉求和祈盼,怀念和感恩。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据说有20多个其他民族也过端午节),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过了两千多个端午节了。影响所及,日本、韩国、朝鲜、越南,也过这样的节日。端午节的来源与意义,有不少种说法,但是,最为普通大众熟知、最为流行的观点,是这个节日和一个诗人的关系。唐代文秀《端午》诗可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两千三百多年前,在遍布艾蒿和菖蒲的南方大地上,屈原,横空出世。刘熙载《艺概》这样说屈原:“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
其实,在先秦的典籍中,我们看不到对屈原的一个字的记载。如果我们说历史就是我们对历史的回忆,那么,就文字记载的历史来说,屈原这个人,在先秦,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汉朝,他突然“存在”了,并且是一个巨大的存在:由汉初几位最有分量的文字大师记录在最有分量的典籍里。
司马迁在他那不朽的《史记》里,专门为他辟出一章,为他作传,从而宣布他是一个历史的存在,不容置疑。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但司马迁的这段情绪激动推崇备至的话,可能是照录他之前的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刘安,因为《淮南子》,也当之无愧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人物。哦,顺变说一下,据说他还是豆腐的发明人。让我们在端午节的餐桌前对他默默感恩一回吧。

而在刘安之前,还有一个人,贾谊。这是有汉一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文章是中国政治史、哲学史、文学史都要专门讨论的内容。有意思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和屈原并传,这是何等的荣耀。“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吊屈原赋》是贾谊的名作之一,记录着他对于这位先贤的共鸣和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恻然哀伤。贾谊刘安司马迁,都是生不逢时或生当其时却被时代凌虐的,从而他们都满腔忧愤哀怨,他们浓墨重彩大张旗鼓说屈原,其实也是在借屈原说自己。他们三人的下场也与屈原相似,都是非正常死亡:贾谊抑郁而亡,刘安谋反事发自杀,司马迁不知所终,但我曾撰文论及他也应该是自杀。
他们都是无路可走之人这三个汉代无路可走的人,合力打捞出了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的诗人。从此,屈原这个名字,在中华的历史上熠熠生辉,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悲剧性的崇高,一种人格的标杆。
但是,第一次打捞屈原的,还不是他们,而是汨罗江畔和洞庭湖边的百姓们。屈原举身赴清流之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不让鱼鳖蛟龙伤害屈原尸体,百姓又纷纷在水中投入用树叶包好的饭团。后来,正如我们知道的,划船捞救演变为龙舟竞赛,树叶饭团演变为粽子,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一个人,就此成为一个民族的节日。
百姓们没有捞起屈原的尸首,更没能救出屈原。但是,他们不必失望悲伤,因为他们的捞救,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捞救,屈原从此不会沉没。只要我们还在过端午节,屈原就不会沉入江底葬身鱼腹,而是融入民族的记忆,藏身在民族的心灵里。又一个端午节来了,带来了我们的乡愁。乡愁,其实是一种文化情结,是我们对历史和先贤的离愁和向慕。
故乡者,故人之乡也。吾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有多少像屈原这样让我们爱,使我们敬,给我们温暖的故人?只要这些故人还在我们心中,我们就永远活在故乡,那份美丽乡愁,就永远给我们生活以诗意,而那些节日,就永远为我们珍惜和祈盼。故人不朽,故乡永在,我们的乡愁,直到永远。


(墨旋 编辑)

离线whx89220065

发帖
203
金钱
375
经验值
9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14-05-30
             多谢蔡棟铭朋的祝福!
离线蔡棟銘

发帖
1246
金钱
12446
经验值
35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14-05-30
祝whx89220065朋友端午节快乐!
离线whx89220065

发帖
203
金钱
375
经验值
9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14-05-30


网友花飘影上传台山龙舟赛前备战
离线whx89220065

发帖
203
金钱
375
经验值
9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14-05-30

加拿大温哥华传来的龙舟赛事。
[ 此帖被whx89220065在2014-05-30 10:31重新编辑 ]
离线whx89220065

发帖
203
金钱
375
经验值
9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14-05-30

       昨天,广州晓港公园西门到江南西路河涌上,难得再闻声,锣鼓声中,龙
舟经过闹声。
离线whx89220065

发帖
203
金钱
375
经验值
9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14-05-30
       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划龙舟,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活动,但今天已流传于世界各地。你们看,家乡台城的通济河上,广州晓港公园西门的河涌上,以至加拿大的温哥华闹市的江河中,端午节前已在狂欢,未到赛龙夺锦时,已蓄虎势,只待号枪一声鸣,各路劲儿奋争先!
离线蔡棟銘

发帖
1246
金钱
12446
经验值
35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13-09-19


老三届的网友们祝whx89220065合府中秋快乐!

离线明1234

发帖
872
金钱
2022
经验值
35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13-07-30
永远怀念
[ 此帖被明1234在2013-08-05 22:02重新编辑 ]
离线明1234

发帖
872
金钱
2022
经验值
35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13-07-30
无限向往
[ 此帖被明1234在2013-08-05 22:00重新编辑 ]
离线明1234

发帖
872
金钱
2022
经验值
35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13-07-30
江山伴我行同学:原来你当年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一員。林侠老師亦文亦武,能歌善舞;吴理生老師又是一位高水平的音乐老師,同学们中也有許多热爱歌舞的分子。所以,学校宣传队得以尽情地发揮,那时的校园生活真令人神往和怀念。。。那时的校园, 球場上,風云湧;田径賽場竞技忙;游泳健兒中流击水,魚跃潭江;【革命歌声】响彻云霄,師生員工们都浸沉在幸福的氛围里,越华园为我们越华兒女提供了任人馳騁的廣阔天地。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母校还是風采依然,清澈的潭江水还是那样平稳地流着,她们是那样恒久如斯。。。
[ 此帖被明1234在2013-08-05 21:57重新编辑 ]

发帖
914
金钱
20629
经验值
60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13-07-27
回 明1234 的帖子
明1234:
whx89220065同学:你的推理不錯。本人当年是在学生会学习部任职的,負責【越华青春】版报的出版工作,时间是64——66这两年。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所以对全校十八个班的同学及老師们都比較熟悉。那几年春風化雨,朝阳生輝的红楼生活是我们人生历史長河中的一个非常光輝灿烂的水花。。。是的,泰山不老,豪情犹在。

64-66是越华校园最美好的时光,记忆中那时越华学生会有一个文工团,曾下乡到张良边、东头、大巷等大队宣传,我是文工团的合唱队一员,在林侠老师的指挥下练唱了<洪湖水浪打浪>,在吴理生老师的指挥下练唱了<当兵为什么光荣>。非常认同明1234学兄的描述:那几年春風化雨,朝阳生輝的红楼生活是我们人生历史長河中的一个非常光輝灿烂的水花。。。是的,泰山不老,豪情犹在。


发帖
914
金钱
20629
经验值
60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13-07-27
好帖,值得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