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279阅读
  • 48回复

刘荒田小品文精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四叔
 

发帖
6278
金钱
302127
经验值
2354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7-16
第一辑落日楼头

落日楼头

我在旧金山滨海的住宅区一住就是28年,它叫“日落区”(Sunset District)。说到起名,美国的区域,远远没有中国的花样多,光看新建小区的名字,动不动就豪庭、国际、水岸、碧洲、绿轴、花园、香堤、海景。地产大亨所雇请的广告创意总监,诚然发挥了天才的想象力,但多半要打折扣。好在,日落区能看落日,一如张爱玲赞许过的上海滩电影小广告,“说放映什么就是什么”。
在日落区,我这个最普通的居民,只要不是雾天,也没下雨,黄昏,坐在落地窗前,肯定看到一丸上好鸭蛋黄般的日头,从电线网下降到花旗松的针叶间,再往大海边沿下坠。定睛看,它慢条斯理。不耐烦了,掉头看电视机的晚间新闻,才一瞬,它就被海平线切去一半,再眨上几眼,它沉没,留下半海血似的涟漪。
今天,我没待在家,站在街上,对面是长街。余晖在窗户上的反光,炫花了眼。一路看过去,一户人家的大窗子,就是一张阔银幕。墙上的画,时钟,窗前的花,家具,做饭的主妇,作功课的孩子,对着手提电脑的男人,聊大天的主与客。这一带的住宅,阳台多建在后部。屋前,要么没有阳台,要么太窄小,聊备一格而已。用途极为有限,记得起的,是我的贴邻——年近90的白人老太太,10多年前在911恐怖袭击的次日大早,她颤巍巍地站在屋前阳台上,挂起一面旧的美国国旗。
阳台既小且简单,自然缺少配套的栏杆。提起阳台和栏杆,不发思古之幽情则已,一发就想起相关的诗词,最顺溜的无疑是辛稼轩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头一句,说中了眼前,第二句以下,就不靠谱了。从来没听过雁叫,尽管在蓝天淡远处看到不时变换队形的雁行不难。换上鹧鸪反而好办,比阳台高两米的电线上,不时有非中国产的鹧鸪栖息,但你别指望它鸣出“行不得也哥哥”的凄声。吴钩剑这冷兵器不合时宜和地宜,换上一支AK47呢,在户外“看”,难保邻居不报警,下一步,将被警车包围。那么,精简为“落日楼头,江南游子,栏杆拍遍”,倒相当贴切。“无人会,登临意”是绝对的,管你是在中国拿了“屈原奖”的诗人,也没有权力强迫从门前人行道经过的遛狗人,领会你沐浴晚霞,远眺近观的旨趣,他宁愿看狗跃起咬飞碟。
我反躬自问,我家屋前的小阳台,拿来干什么?坦白说,木栏杆和地板,我油漆过两次,还捡过几回羽毛球,但不曾一本正经地凭栏看过风景,栏杆拍是拍过,但声音没诗意。还有一次,脚踏栏杆,为家里的电视机和电脑接线,稍有点惊险。
想着想着,带着一丁点儿遗憾,回家去。万万想不到,一个阳台后面,蝉翅般的纱帘,映着一个女子。她侧身坐在阳台后的窗前,最后的余晖洒满粉红色家常春装。风吹帘动,縠纱一似远处的海波,把身影映衬得格外迷离。现代版的“斜辉脉脉水悠悠”,幻想版的“望尽天涯路”,过气版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我失声惊叹,阳台终于飨我纯中国风的的诗情!我向家门飞跑,近了,才知道,阳台上的倩影,原来是老妻!
回头,承托日头的海水快撑持不住,浪花格外起劲的鼓噪。落日不以为意,施施然沉没前,最后露出边缘,一似美人微笑的朱唇。

             20144.


22条评分贡献值+2银元+15金钱+78经验值+6
奇奇usa 金钱 +5 优秀文章,支持! 2016-10-23
fcbai 金钱 +2 优秀文章,支持! 2016-10-20
西子 金钱 +5 谢谢分享! 2016-07-19
宝宝贝 金钱 +5 优秀文章,支持! 2016-07-18
月海的鱼 银元 +5 欣赏大作! 2016-07-17
月海的鱼 经验值 +1 欣赏大作! 2016-07-17
美雪梨 银元 +5 优秀文章~分享了~周日愉快! 2016-07-17
美雪梨 金钱 +5 优秀文章~分享了~周日愉快! 2016-07-17
斜阳外 银元 +5 优秀文章,支持! 2016-07-16
斜阳外 金钱 +5 优秀文章,支持! 2016-07-16
分享到
离线四叔

发帖
6278
金钱
302127
经验值
2354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16-11-05
读书处
又读木心的《塔下读书处》,在拥挤的电车上。它是《即兴判断》一书中的第二篇。如果没有记错,第一次读它距今恰好30年。1984年某一天,在唐人街买了纽约出版的《美洲华侨日报》,站在市得顿街的十字路口等绿灯那阵,打开副刊,这一篇差不多占了整版。干脆不走,躲在杂货店前的帆布蓬下读起来。木心,何方神圣?全新的文字,全新的文路,套用古人说法:读之有如被人“一棒打昏”,好久才缓过气来。一边走路一边把版面颠过来倒过去,仿佛字行间隐藏天机。坐在纳山公园的长椅上,又看了两遍。抬头,别名“金字塔”的泛美保险公司大厦的白色尖顶微微倾斜,支撑着瓦蓝的天。
木心的读书处在老家浙江乌镇,“塔下”指的是:“我家后门一开,便望见高高的寿胜塔,其下是‘梁昭明太子读书处’。”这一篇写的,是他少时借读亲戚茅盾先生藏书的始末,从极丰富的藏书(其中一些,“版本之讲究,在中国至今还未见有超越者。”)他知道,“茅盾在圈点、眉批、注释中下的功夫,茅盾的传统文学的修养,当不在周氏兄弟之下”。带及和这位左翼作家领军人物的交往。当年,此文最吸引我的,是这样的思考:“《幻灭》《动摇》《追求》时期,仅是个试验。《子夜》时期,成则成矣,到头来远几步看,那是一大宗概念的附着物。《腐蚀》时期,茅盾渐臻圆熟,然而,后来呢,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应是创作黄金期,却搁笔不动,直到日薄西山,才赶写回忆录。”
今天,在电车的座位上,埋头读完,第一次读它的感觉回来了,那是带余甘的苦涩,咂砸嘴,这滋味从心头转至舌头,最后变为一丝嘲弄的笑,粘着唇角。思绪从一代左翼作家的命途回到“读书处”。才十四五岁的少年木心在乌镇耽读茅盾的藏书之际,“盘旋空中的是日本轰炸机,四野炮声隆隆,俄而火光冲天。”此刻,电车停站,上来两位残障人,一老一少,在我前面的长椅落座。似乎都是哑巴,老的木讷,少的对着老的不停地做“吃”的手势,老的不回应,少的咿呀地嚷,含混不清,手更急促地比划,连我都懂了,他饿了,问去哪里找食物。我的视线离开木心的文字,注视着这位率性的青年人。他虽然器官残缺,但无疑是车上乘客中最少机心的。在母国九死一生的木心先生,漂泊到纽约,才能回首乌镇的读书处,在文学梦发轫的所在凭吊最初的纯情。如此说来,在“真”上,木心和少年近似。前者要勘破世俗的虚伪,回到“真”的原点。后者因了先天的原因,封存着“真”。
我微笑着,低下头,读书,《昆德拉兄弟们》,《九月初九》,《游刃篇》-------旁边,啤酒肚足有酒桶一般大的流浪汉,把乌黑的手臂裸露,向一位白净青年讲解臂上的刺青。两位老乡在絮絮讨论领福利金的窍门。外部世界嗡嗡然,一似被篱笆挡住的小鸡雏,反而使我在字行间凝聚注意力。想及近来趁乘巴士和地铁,颇读了几本书,且读出些微心得,在太静的家中,如果不写作,常常抵挡不住电视遥控器、iPAD上的电邮、微信、微博的诱惑,哑然失笑。将交通工具当作“上佳读书处”,不单我而然。一位当律师的朋友,在旧金山上班,家在60英里外,每天费两个多小时坐火车来回。我为他在路上浪费太多时间惋惜。他说,不,书,不管是和专业有关的还是休闲的,这段时间读最得宜,巴不得坐久点呢!
和车上比美的读书处,还有:太平洋之滨,涛声如雪,堆满窗前的“悬崖”酒吧;圣诞节近,人山人海的旧金山闹市里,联合广场铺着三角梅落瓣的石阶;北岸区意大利餐馆设于人行道的座位,树影和云影在书上游走-------
2014.10.

.

离线四叔

发帖
6278
金钱
302127
经验值
2354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16-10-28
灯前
常常想起词句:“夜深儿女灯前。”单用三个词——时间(夜深),人物(儿女),地点(灯前),就渲染出一幅色彩浓烈的“天伦图”。它出自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前面一句是:“秋晚莼鲈江上”,也是三个词。以萧瑟季节的客思铺垫于先,“家”的温馨氛围更加突出。今天晚间7到8点,多数人家的开饭时间,天气清爽,无雾遮蔽,我走出家门,在大街一侧的林荫道徐行,从打开帏帘的窗户,逐一浏览“灯前”。
一路走来,憬然而悟,“灯前”虽一目可见,却分若干层次。较浅的一层,见诸上述经典。设想你是离家多天的旅人,坐了半天飞机,半夜才到家门。先从窗子看,孩子为了等爸爸,还没就寝,坐在沙发看电视。妈妈在厨房里制作孩子明天的饭盒。只一眼,就教父亲欣喜若狂,冲进家里,叫一声“回来了!”热烈的拥抱,亲吻,问好,欢闹。灯光成为最可恋的暖色,覆盖着每一张笑脸上。家的永恒魅力,尽在这里。
这样的灯前,说平常也够平常。放在战乱之际,则更深一层。读过老杜的《羌村三首》的国人,都背得出“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这是历劫归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是旅人在家的第一个夜晚。“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这是一家的团聚。二者相比,论冲击力,感染力,后者自然具无可争议的优势。只是,你可愿意成为九死一生的归人?
只有多看几眼,便发现“灯前”的人,固然千差万别;“灯前”的活动,也并无标准动作。这一家,两个女儿分坐长桌两边,在争论着什么,几步开外,是跳华尔兹的父亲。我猜是父亲笨拙的舞步逗乐了孩子。那一家,长沙发上露出三个人头,所对的大屏幕正作美式足球实况转播,旧金山淘金者队四分卫普尼克一气推进201码。一家子狂热鼓掌。一个孩子在沙发上蹦跳,被妈妈制止。窗帘半掩的一家,围着圆桌吃饭,热汽盘旋的天花板下,零星的盘碗和勺子的碰撞声。它的隔壁,有人在哼歌。隔着黑了灯的几个窗户,一个小窗口前,一个秃头男子,支颐独坐对着电脑。走过一个街区,一个竖式窗子被拉起三分之一,下方钻出一个头发蓬乱的老太太,她对着楼下的车道,留大部红胡子的男人正叉腰而立,两人热烈地对话。这些属于“互动式”,其中至为动人的,自然是儿女与父母都出现的场景。
然而,日常生活不可能充满激动,“灯前”并非爱情语境中的“花前月下”,看了一路,不见热烈的拥抱,更没有卿卿我我的缠绵。(当然,这和窗帘没关有直接关系)。至于合家团聚一类,更多的是孩子埋头于电脑或手机。母亲在厨房,父亲在客厅,各自为政。
可以推测,“灯前”的亲子关系,偶然地,有严厉的训斥,顶嘴,摔门而去,此外,就是这样宁静的氛围。在灯光的辖区内,你不必没话找话,不必表演,不必作不愿做的事,都感到舒服。别忘记,这平淡到有时教人发腻,教人巴望“来点事”的一切,是因为有一个坚实的基座,那就是:完整的家。
2014.10.

离线奇奇usa

发帖
11722
金钱
386809
经验值
668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16-10-23
优秀文章,支持!
离线余宋一招

发帖
15609
金钱
43718
经验值
464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16-10-23
好帖,值得顶!
离线四叔

发帖
6278
金钱
302127
经验值
2354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16-10-23
三句话就是一生
父亲节午间,坐巴士往唐人街,参加一个和父亲节无关的聚会。巴士行近唐人街,一位持杖的华裔老先生艰难地上车,坐在老人专座上。两个站以后,一位白净的老太太上车,见到前者,亲热地打招呼,坐在他旁边。他们说话之前,我猜那位女士是台山人,说到根据,则是只能意会的直觉,家乡来的女人,脸相与躯体似乎有若干特征。果然,他们热络地说起台山话来。台山方言极为复杂,我可以凭口音猜到籍贯,具体到镇那一级。眼前这两位,口音完全相同,该是潮境一带的同村或村庄相邻的乡亲。旧金山市台山人众多,这两位老人家,即使交情没有深到三天两头联袂上茶楼,每年也至少见上几次,在同乡会的春宴、婚礼、葬礼一类活动上,所以,“两眼泪旺旺”的滥情场面是没有的。然而,他们的交谈,触动了我的心。尤其是其中的三句话。
第一句,老先生问女士:“家里人都来了吧?”第二句,老先生在双方谈过几位乡亲的近况以后说:“都这么捱过来了。”第三句,老先生谈到自家身体状况时说的:“我什么也不想,今天上床睡觉,能醒来,下得了床,再想明天的事。”
三句俚俗闲话,把“老金山”的一生勾勒出来了。第一句是人生理想。早年的移民,终其一生,最大、最迫切的愿望是团圆,但是,回老家探亲只是治标,把所有亲人都弄到美国来,让家族在全然陌生的土地绵延,才是“异国一世祖”们至为顽强的抱负。为了这个梦,他们一边拼命赚钱,存钱,一边找律师办申请。在大陆闭关锁国的年代,无法可施,只能鼓励亲人偷渡到香港,再以难民身份来美。改革开放以后则以走正道为主,以假结婚、政治庇护和“屈蛇”等歪道为辅助,艰难曲折之中,夹杂着多少期许和筹谋,钻营和牺牲。第二句是人生写照,一个“捱”字道尽游子漫长的奋斗。初来时不通英语,备受歧视,很少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底层靠工时超长的拼搏,年复年地熬,才打下根基。成为讽刺的是,侨乡百姓绵延至今的传统是:不出国不算找到“出路”,一代代业已落地生根的移民,宁可耗尽积蓄也把乡中亲人弄出来,不是为了有福同享,只是有苦共“捱”。尽管世道常变,治乱更迭,出国潮有起有落,但台山人的深层心理之中,这样的硬道理一脉相通:走出去,“捱”是值得的。第一代苦是苦些,从下一代起,日子就好过了。第三句,指晚年心境,过一天算一天,不预支忧虑。风烛残年,他的人生成了摇曳的微焰,命运则是无定的风。
我继续听下去,收集到更多资讯。老先生今年81岁,“62年没有回去过。”世故的女士没刨根问底,我猜,他19岁出洋,那时正是家乡解放的1949年。悠悠岁月,他把乡愁压在心底,拒见家山。其因由,应不是没钱没双程机票,而在于别的方面,比如,家乡的亲人在土改中遭了罪,这一惨变对他造成极为深重的伤害,他不敢面对冤死的父母的坟墓。“过去在一起的,走光了。”老先生又说。“在一起”,可能指一起“上埠”的乡亲,一起从军的袍泽,一起打工的伙伴,一起打麻将的牌友,他们已成古人。我看他把着拐杖的手,布满青筋,皱纹触目,微微颤抖着。“我也70了。”女士说,我看她的脸,依然圆润,表情淡漠,似乎老下去的是别人。
巴士在唐人街停站,两位老人挪下车去。我连忙把三句话温习几次。
2010.8.

2条评分金钱+10
winnie999 金钱 +5 三句话就是一生,一篇文就是一代人 2017-02-11
余宋一招 金钱 +5 好帖,值得顶! 2016-10-23
离线joyli

发帖
37410
金钱
353269
经验值
735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16-10-21
回 四叔 的帖子
四叔:
车里人生
午后,乘车到下城去。日影阴阴的,却蛮有内劲。车厢里乘客渐渐多起来。我独占的双人座上,陆续坐过几个人:拿滑板上车的白人小伙子,专心以耳机听音乐的女学生,还有身板粗阔的墨西哥男子。我没理会,埋头读王鼎钧先生的《关山夺路》。
我一次次地为命运的偶然而慨叹。书里说,1949年5月在上海,国军溃兵以海路逃亡,王鼎钧侧身其间,和众兵士拼死命挤上一只船。都是亡命之徒,先上船的朝船外推后上船的人,船外就是江水。王鼎钧从甲板跌下去,幸好一只臂膀勾住栏杆,慢慢把身体举上来。这时如果有人推他一把,他就完了。“甲板上有只手拉了我一把,我转危为安,那天晚上这一推一拉,我历尽生死祸福。”他上了船以后,小声探问谁拉了他一把,居然无人回应。读到这里,电车停站,一阵喧哗,各色衣服在眼梢掠过。人生之海溅起声与色的浪花。我在书和现实二者之间游走,惝恍间不知何者是虚何者是实。
电车开行,阳光把雾气剥去一层,热力明显起来。车里广播:在乘客拥挤时请小心照顾贵重物品。我瞥了新落座的乘客一眼,高个子黑人,上唇留了整齐的小髭,从侧面看,相当地潇洒。我想,男子若要在面孔上整出“公子”的丰仪,速成之法就是留上髭,胡子越浓黑越好。
不过,即便对“公子”般的黑人不乏景仰,我仍旧按了按夹克的左上方,那里的内层,放着钱包。钱包里有驾照、信用卡、各种登记卡和现款,硬硬的方形物件还在,放心了。同时我为此举惭愧,自问:是不是提防黑人上下其手?不敢替自己点穿。
.......

.这个世界还是善良的人多.
离线fcbai

发帖
510
金钱
1315
经验值
56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16-10-20
好文章,值得学习!
离线余宋一招

发帖
15609
金钱
43718
经验值
464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16-10-20
---优秀文章-----
"庄严"地读精选
---支持!------

[ 此帖被余宋一招在2016-10-20 12:45重新编辑 ]
离线余宋一招

发帖
15609
金钱
43718
经验值
464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16-10-20
优秀文章,"艳遇".
心怀一颗美丽的心
世界到处有美景
支持!
离线四叔

发帖
6278
金钱
302127
经验值
2354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16-10-20
车里人生
午后,乘车到下城去。日影阴阴的,却蛮有内劲。车厢里乘客渐渐多起来。我独占的双人座上,陆续坐过几个人:拿滑板上车的白人小伙子,专心以耳机听音乐的女学生,还有身板粗阔的墨西哥男子。我没理会,埋头读王鼎钧先生的《关山夺路》。
我一次次地为命运的偶然而慨叹。书里说,1949年5月在上海,国军溃兵以海路逃亡,王鼎钧侧身其间,和众兵士拼死命挤上一只船。都是亡命之徒,先上船的朝船外推后上船的人,船外就是江水。王鼎钧从甲板跌下去,幸好一只臂膀勾住栏杆,慢慢把身体举上来。这时如果有人推他一把,他就完了。“甲板上有只手拉了我一把,我转危为安,那天晚上这一推一拉,我历尽生死祸福。”他上了船以后,小声探问谁拉了他一把,居然无人回应。读到这里,电车停站,一阵喧哗,各色衣服在眼梢掠过。人生之海溅起声与色的浪花。我在书和现实二者之间游走,惝恍间不知何者是虚何者是实。
电车开行,阳光把雾气剥去一层,热力明显起来。车里广播:在乘客拥挤时请小心照顾贵重物品。我瞥了新落座的乘客一眼,高个子黑人,上唇留了整齐的小髭,从侧面看,相当地潇洒。我想,男子若要在面孔上整出“公子”的丰仪,速成之法就是留上髭,胡子越浓黑越好。
不过,即便对“公子”般的黑人不乏景仰,我仍旧按了按夹克的左上方,那里的内层,放着钱包。钱包里有驾照、信用卡、各种登记卡和现款,硬硬的方形物件还在,放心了。同时我为此举惭愧,自问:是不是提防黑人上下其手?不敢替自己点穿。
车入隧道。仍旧纠缠在“偶然性”上头。想起前年到山东去,坐旅游车往蓬莱游览。路上邂逅一位退休以后一味寄情山水的天津人,他缕述文革中的遭遇:因“为刘少奇鸣冤叫屈”的罪名,被关进单人牢房。专案组往死里整这顽固分子,不给吃喝多天,他在酷暑天倒在水泥地上,奄奄一息。某天早上,牢房的门下,滚进一只西红柿。他的手脚被绑,便滚到西红柿旁边去,用嘴把西红柿叼起来,吃下去。这么一来,他还了阳。第二天,“收尸”的劳改干部打开牢门,看到他还活着,惊异莫名。他被平反以后,一直在寻找施舍西红柿的救命恩人。结果也和甲板上的王鼎钧一样,无人承认。偶然性不乏共性――人性之善。
车进入阔街站,下车的多了。邻座的黑人移到对面的空椅子去。过道旁,学生模样的白人指了指我身边的空位,对黑人说:“你的钱包。”一语惊动了我,我把书合上,把钱包拿起,打算递给“公子”模样的黑人,黑人却摆摆手,说:“不是我的,是你的。”
我再次按按夹克的左上方,里面空空。原来袋子脱了线,刚才多事的一按,把钱包挤下去了。我弄清原委后,把钱包收好,抬头欲向好心的白人和公子般的黑人道谢,他们早已下车。
                                        2006.10.

离线joyli

发帖
37410
金钱
353269
经验值
735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16-10-18
"庄严"地读完了.
1条评分金钱+5
四叔 金钱 +5 吴生水了? 2016-10-20
离线四叔

发帖
6278
金钱
302127
经验值
2354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16-10-16
今天“庄严”过没有
那天,独行时异想天开:一路上,见多了若有所思的人,微笑的人,木然的人,低头看手机撞上电线杆的人,戴上耳机和别人通电话,形如自言自语的人,边走边舞的人,并肩而沉默的人,并肩而絮谈的人,三五成群嘻嘻哈哈的人。不错,强调活在当下的时代,不但有把麦克风伸到行人的鼻子下,拦路问“你幸福吗”的电视台记者,你自己也生怕错过任何快乐,在大街上一有热闹就凑,为小丑和机器人的表演大笑。那么,且回答一并不复杂的问卷:可看到“庄严”的人?或者反求诸己,问:今天“庄严”过没有?
回答是:不容易,很不容易。在著名寺庙里,那些做工精良的菩萨像,脸相是庄严的。道行高深的牧师,神父,师父,和台下虔诚的信徒,常常是(但并非总是)庄严的。在教堂的弥撒会,告解室,神像前的蒲团,正在祈祷的群体,找庄严的脸孔肯定比在街上容易。此外,在灵堂,在墓碑前,在飘动的招魂幡下,在哀乐和布谷鸟悲啼环绕的环境,悲哀的人如果有较为高尚的情感作承托,也能表现出庄严。至于哲人,如果他眺望远山时,聚焦于某个玄想,那么,不经意间也露出庄严来。而“哀愁”和“沉思”二者,界限颇为模糊,所以木心说:“‘明哲’仅仅是亮度较高的忧郁。”这么一边想,一边寻找,“庄严”的脸孔阙如,未必绝对没有,我来不及发现,或者,深层的、隐藏的庄严,由于我的鲁钝而交臂失之。
下一个问题,幸福据说是不可缺少的,然则庄严呢?从满街的人找不到庄严之相,不等于不需要庄严。出于同样道理,餐期以外看不到据案大嚼者,岂可武断地说吃饭没有必要?庄严之必要,第一位的原因恰在于:人一天到晚难得庄严。
庄严来自深刻的自省,唯对个人修养怀有严格要求的人,才坚持一天内必抽出时间检讨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下改错的决心。庄严来自对崇高事业的承诺与投入,为全人类造福的工作,偏偏容易受到误解,非难,在逆淘汰成为主流的社会,当好人肯定比当坏人吃苦头多,你临睡前要爱抚心上的伤口,默默地为自己加油。庄严来自纯洁的思念,对远方的爱人,对天涯的知己,对在海外求学的孩子,你遥对星空,想他们的好处,祝他们平安。庄严来自创造性劳动。雕塑家面对一尊即将完成的雕像,作曲家在钢琴上试奏新成的交响乐,诗人把一首呕心沥血之作寄给报章,总有某一个时刻,他们满足,欣慰,进而,为“对得起人生”而凝神,如果碰巧从侧面经过,你将惊讶地发现,对方有如神灵附体一般。
回到家,读沈从文传记。1952年,沈从文在土改工作队刚过50岁生日,参加了一场批斗恶霸地主的5千人大会。回来后给儿子写信,说轰轰烈烈过去后,“山道上敲锣打鼓”“反而给人一种异常沉寂感。”原来,发生在土地上的一切残忍,流血,喧嚣,总归“被土地的平静所吸收”。这是“离奇得很,也庄严得很”的亘古真实。沈从文进而指出:“一切英雄豪杰,王侯将相,美人名士,都成尘成土,失去存在意义。另外一些生死两寂寞的人,从文字保留下来的东东西西,却成了唯一连接历史沟通人我的工具。”这么说来,表情的、姿态的“庄严”未必具有实质意义,尽管那么罕见;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内在的庄严,哪怕只是片刻。
2014.10.
2条评分金钱+10
余宋一招 金钱 +5 优秀文章,"艳遇". 心怀一颗美丽的心 世界到处有美景 支持! 2016-10-20
joyli 金钱 +5 "庄严"地读完了. 2016-10-18
离线joyli

发帖
37410
金钱
353269
经验值
735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16-09-09
回 GUANYU 的帖子
GUANYU:
那是文学修养[表情]

.也是生活的艺术.看似你是荒田迷哦.
离线joyli

发帖
37410
金钱
353269
经验值
735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16-09-09

哈哈......今天我也要学习抗拒"抄袭人生",塘虱要加一碗蒜头红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