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359阅读
  • 163回复

童话诗词__ (七)五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好男孩

发帖
8932
金钱
274870
经验值
5462
只看该作者 120楼 发表于: 2014-08-18
回 冬子 的帖子
冬子:
         我的理解,正统之外的诗都可叫打油诗。而好的打油诗是幽黙,灰谐,辛辣,讽刺的。从这点出发,你的这首打油诗似乎油气不足了。记得令师曾开过一帖《闲舒五言诗》,我看上面就有油水好足的隹作的.......

       我认为是“自产自销”的半正统绝诗。
       因为它合乎《绝诗》格式。其半正统成份在于押韵,但“崩、朋、更、行”又乎合台山话的顺口溜。在词义上如“叱太崩”用汉语难以替代,其含义是:遇到不吉利的事或说了不吉利的话时,立即以“叱太崩”一语祈求更正为大吉利是”。(和‘大吉利是’词同用,又有后悔之意。常见台山方言‘大吉利是叱太崩’一语)。“墨返”虽属台山方言,但用汉语可以解释为:不能回家。




[ 此帖被好男孩在2014-08-19 08:00重新编辑 ]
离线好男孩

发帖
8932
金钱
274870
经验值
5462
只看该作者 121楼 发表于: 2014-08-18
        我的这首诗创作于今年1月29日春节前夕一次车祸日记。现在把它放出来,是想警告那些贪官:家里有个老母亲为你操心啊!
离线鲁非

发帖
1326
金钱
304316
经验值
75
只看该作者 122楼 发表于: 2014-08-18
Re好男孩: 我的这首诗创作于今年1月29日春节前夕一次车祸日记。现在把它放出来,是想警告那些贪官:家里有个老母亲为你操心啊!

哈哈!用"叱太崩"入绝句和"不许放屁" 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在乡下常听到阿婆话"叱太崩",言听意会.倒是首次听说和"大吉利是"是近义的. 写绝句要达到"打油诗"那种效果其实也是不容易的.有时几句顺口溜反而比正经八道的诗更容易在市井中流传,记得就有这样几句"打油诗"曾在台城流传,讽刺一些腐败分子: [ 办公讲官话, 下班讲北话, 日日话加班, 对妻啱大话]
离线好男孩

发帖
8932
金钱
274870
经验值
5462
只看该作者 123楼 发表于: 2014-08-19
回 鲁非 的帖子
鲁非:
     哈哈!用"叱太崩"入绝句和"不许放屁" 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在乡下常听到阿婆话"叱太崩",言听意会.倒是首次听说和"大吉利是"是近义的. 写绝句要达到"打油诗"那种效果其实也是不容易的.有时几句顺口溜反而比正经八道的诗更容易在市井中流传,记得就有这样几句"打油诗"曾在台城流传,讽刺一些腐败分子: [ 办公讲官话, 下班讲北话, 日日话加班, 对妻啱大话]

         我和冬子哥在这里糊说八道多时,胫都望长了。终于等到了老柴鲁非先生出山传教。
        其实,对联早在改革之中,现在我们见到在商店里购卖的、在门口张贴的春联,绝大多数只是按词义对仗,又有几对对联能按传统的平仄和词义双对仗呢?
        如粤剧除了“二王”曲调好听点以外,其它曲调听起来有些恶心,但二王又长又臭,七老八十的老头儿老是占着舞台,不放心让年青人发挥。那些主角(文武生、花旦)化妆得牛头马面,令人反感。难怪现代人不喜欢。孔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
        传统律绝的押韵,有些用地方方言读起来总是不顺口,反而《打油诗》、《顺口溜》受现代人欢迎。传统旧体诗也应该改革了。我的这首绝诗只保留传统绝句的平仄格式,是在大胆偿试改革。(童心无忌,请老先生莫打头壳)




离线鲁非

发帖
1326
金钱
304316
经验值
75
只看该作者 124楼 发表于: 2014-08-21
Re好男孩(123楼) :

       对于对联,律诗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还是比较"保守"的, 就我们台山网而言, 我认为目下还应该以继承为主,才可谈改革.以古体诗而论,大掋可分为古诗, 乐府, 和律诗(包括绝句)三种.如果我们连这三种诗的基本特点都没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我们怎可以去改革呢? 写古体诗,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正如毛泽东指岀: "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 诗词的改革主要的着眼点,一是发音要向现代汉语靠拢; 二是放松诗韵, 一句话就是"诗词改革要使用今韵", 除此别无他途. 至于用"词林正韵"写律诗和填词,只是在<<今韵>>还没有完善编抪的那个阶段的一种过渡性的主张.其实毛泽东的一些律诗早就突破到词韵, 据专家评论并不见得成功.
          近年来,在<<越华中学>>, <<端芬中学>>, <<暢所欲言>>这些版块湧现了大量相当水平的古典诗词, 这要归功于那些老一辈诗词好手的推动,和诗词是否改革没有多大的关联.
离线好男孩

发帖
8932
金钱
274870
经验值
5462
只看该作者 125楼 发表于: 2014-08-21
回 鲁非 的帖子
鲁非:
       对于对联,律诗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还是比较"保守"的, 就我们台山网而言, 我认为目下还应该以继承为主,才可谈改革.以古体诗而论,大掋可分为古诗, 乐府, 和律诗(包括绝句)三种.如果我们连这三种诗的基本特点都没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我们怎可以去改革呢? 写古体诗,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正如毛泽东指岀: "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 诗词的改革主要的着眼点,一是发音要向现代汉语靠拢; 二是放松诗韵, 一句话就是"诗词改革要使用今韵", 除此别无他途. 至于用"词林正韵"写律诗和填词,只是在<<今韵>>还没有完善编抪的那个阶段的一种过渡性的主张.其实毛泽东的一些律诗早就突破到词韵, 据专家评论并不见得成功.
          近年来,在<<越华中学>>, <<端芬中学>>, <<暢所欲言>>这些版块湧现了大量相当水平的古典诗词, 这要归功于那些老一辈诗词好手的推动,和诗词是否改革没有多大的关联.

                 闲言叱太崩,
                 他事莫心萌。
                 诗体寻回路,
                 何时广泛生?(新韵)
离线好男孩

发帖
8932
金钱
274870
经验值
5462
只看该作者 126楼 发表于: 2014-08-22
回 鲁非 的帖子
鲁非:   ……近年来,在<<越华中学>>, <<端芬中学>>, <<暢所欲言>>这些版块湧现了大量相当水平的古典诗词, 这要归功于那些老一辈诗词好手的推动,和诗词是否改革没有多大的关联.

        我不否认这些版块涌现的古典诗词水平之高。但又有多少人参与?顶帖的人顶的是什么帖?只是二胡独凑啊。
        同学网懂得写古诗的人应该不少(同学网会员平均年龄起码超过55),就是我们这代人在就读小学时都有古体诗课程。他们对古体诗的兴趣又有哪些?值得深省啊。
        因象最深刻的一课是(唐)李绅《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汗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老师解释完后要我们学写诗。老师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同学举手发言:
                锄田挖烂芋,泪水流入肚。
                谁知蕃薯餐,爸妈皆辛苦。


离线冬子

发帖
1215
金钱
61503
经验值
48
只看该作者 127楼 发表于: 2014-09-03

    竹子长得高且直,中空还有竹节,人们常用竹子比喻虚心和气节。相传苏东坡尤其喜欢竹子,在其后花园里种满竹子。另外他特别喜欢食肉而且擅长烧肉,浙系名菜中有道叫作东坡肉的是他的知识产权。有了这两个爱好,他写了一首打油诗:[平生喜食肉,平生爱种竹。偏爱红烧肉,更喜青青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若想有肉又有竹,天天竹笋红焼肉] 。“宁好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把气节看得比“食肉”重要,在当时,估计也是一个不大会钻营的角,难怪一再被贬了。苏东坡是大文学家,尚且写此等打油诗,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打油诗比那些诸多框框限制的古体诗词更容易被人接受了,更不用提如毛泽东批评的“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那种“味同嚼蜡”的所谓古体诗词了。
离线好男孩

发帖
8932
金钱
274870
经验值
5462
只看该作者 128楼 发表于: 2014-09-04
        莫非冬子哥也中了苏东的毒?我是中苏东的毒太深了。
        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筠轩》中曾经有过这么一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到后来又被人演绎(《苏小妹三戏秦少游》率先演绎)成“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竹笋加些尖椒焖猪肉也确实太可口了,我也曾确实来个天天竹笋焖猪肉。竹笋蛋白质太高了,害得我得了一双痛风脚,没有特効药医治。
        九百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尚且写出这么通俗易懂的好诗,我真不明白鲁非伯伯为什么要推崇那位搜肠括肚、尽用使人难以看懂的词汇、而又不大愿意与人交流的伯伯写的古典诗。
离线冬子

发帖
1215
金钱
61503
经验值
48
只看该作者 129楼 发表于: 2014-09-05
Re好男孩:九百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尚且写出这么通俗易懂的好诗,我真不明白鲁非伯伯为什么要推崇那位搜肠括肚、尽用使人难以看懂的词汇、而又不大愿意与人交流的伯伯写的古典诗。

    有人说鲁柴是个“老顽童”,他自己说是“大老粗“。我看他岂码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对于传统文化,他主张先要继承才可谈改革。在台山网上,他推崇过一些古典诗,也批评过一些出律的所谓的”古典诗“,依我看,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扬传统文化吧。
离线好男孩

发帖
8932
金钱
274870
经验值
5462
只看该作者 130楼 发表于: 2014-09-05
回 冬子 的帖子
冬子:
         有人说鲁柴是个“老顽童”,他自己说是“大老粗“。我看他岂码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对于传统文化,他主张先要继承才可谈改革。在台山网上,他推崇过一些古典诗,也批评过一些出律的所谓的”古典诗“,依我看,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扬传统文化吧。  

    古人写的古典诗律格,到底有多少种格式也把我搞矇了。以下是唐代李绅写的三首《悯农》古诗,其中《悯农》二首至今乃脍炙人口。如果李绅活到现在才发表这三首诗,不知当今这些所谓非凡的老古懂们怎么贬评。






    李绅这三首《悯农诗》是有一个故事:
    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院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天呀,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离线好男孩

发帖
8932
金钱
274870
经验值
5462
只看该作者 131楼 发表于: 2014-09-15
                                 冬子哥哥
                    
离线好男孩

发帖
8932
金钱
274870
经验值
5462
只看该作者 132楼 发表于: 2014-09-15
             当班好辛苦,
             冇吃饿坏肚。
             哥哥若不回,
             弟去听讲古。
离线好男孩

发帖
8932
金钱
274870
经验值
5462
只看该作者 133楼 发表于: 2014-09-16
            看评亚子,大事无关己。
            墨理属谁浓,闲人摇乱指。

离线冬子

发帖
1215
金钱
61503
经验值
48
只看该作者 134楼 发表于: 2014-09-16

   好男孩兄弟: 对不起,为兄来迟了!皆因你师给我介绍了一份美差, 顶替吴刚的职务,伐桂活罪是免了,只陪嫦娥,得个睇字, 寂寞. 总觉75湾热闹, 我部分修复玉兔号月球车,嫦娥在把玩着," 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 ,一时三刻的,她也不会来找我, 我回来了.  
         你提到那几首诗,不是律诗,大概可称为古诗吧.古诗起源于两汉,古诗用字,不讲究平仄,随兴而发,声调自然便可,押韵也比律诗宽范.唐以后虽律诗臻於成熟完备,但诗人仍不放弃古人作诗的韵律,甚至现代也有不少人用这种诗体作诗的. 这里要指出的是: 古诗每一联要避免与律句的平仄相同,不论五古或七古,出句平仄入律,对句要避免入律,反之对句入律,岀句宜避免入律.我见过一首七言诗,窄看好象七律, 细看有的联句拗乱,有的联句又入律, 却标示七古, 这似乎不符上述规定,干脆什么也不注为妥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