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穿黑夜的篝火——读楚寒《星空下的忧思》
文/刘荒田
2014年01月28日,星期二
《星岛日报》,2014年1月27日
(随笔集《星空下的忧思》,楚寒著,北京科发文化交流公司、九州出版社出版,2012年)
說到美國的新移民文學寫作群,散文家楚寒身上所體現的「新」有兩義——一曰年輕,即新銳,和我相差整整一代;二曰在美國定居為時尚短。可是,他浸淫于文學已20年,著述數百萬字。《星空下的憂思》飽滿地呈現了作為公共知識份子的良知,身為詩人的激情和散文家的涵養。這本新著,我是在一天內一氣讀完的,掩卷沉思時,作者的面影浮現:眼神帶著憂鬱,誠懇,內斂,孩子般的純真。我被它長久地感動著,總括它的意蘊,我想到的,是「篝火」的意象。這叢篝火,可以「理想主義」名之。
理想主義,是一個危險的詞兒。但凡極端分子,他們的「理想」都是最神聖的,為了它,他們可以幹任何傷天害理的事體,殘殺任何妨礙他們貫徹主義的人。但是,楚寒在本書中高揚的理想主義,充滿理性,是對普世價值的呼應。
且看開宗明義之篇《晨光》,它列舉了「在裂為深淵的大地之上」,「照臨的不是朱門,而是底層」的「一道道晨光」:印度聖雄甘地、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雷莎修女、在非洲叢林行醫終生的德國醫生、廢除奴隸制的美國總統、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名垂青史的中國義乞武訓,而以慘死在文革中的遇羅克結尾。這些正道上的偉大人物,就是理想主義的化身。
本書的理想主義,帶著青春的熾烈激情,許多篇什,讀來止不住熱血沸騰。《水的顏色》是流漾純真詩情的佳篇,以沉痛的童年故事反思扼殺想像力為使命的中國式教育。老師布置作業,以「七彩雲」和「月亮走,我也走」為主題畫畫,一個富於創意的學生,以好幾個太陽加雲彩表現前者,以小朋友用繩子牽水下的月亮表現後者。老師看到,不但給小作者扇耳光,還把畫撕爛了。最後,這位12歲的孩子,成為精神病院最小的病人。
這本書的理想主義,核心是宗教精神,是德蕾莎修女說的:「去實踐耶穌賦予人類的最大的律法——愛人如己」。年輕的楚寒,在國內時遭逢一波波的衝擊,在海外面對無日無之的中西文化衝突,為靈魂找到永恆的皈依之所,這就是為什麼他的作品,大氣籠罩,具有強大的思想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