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49阅读
  • 4回复

砚边絮语——习字心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9-12
临帖也是一种放松手段,有形可借,在书写过程中多了几分依赖,不必事事躬心。
抄书,可无所顾忌,可小心奕奕,可大开大合。一小段话,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态度来看待它,亦可用相应的风格对此进行表达。
在晋唐宋书论中,不乏以自然物像来描述对技法的理解的观点,后来关于书法技法的理论,被拆解成具体操作过程,人们对书法的理解亦渐变成从技术角度出发了,自然之味也愈远了。
在技术上,由于晋唐放弃了对具体操作过程的描述,故其技术变化不可端倪,若以后世的技术观念去理解,终不得其门而入。
晋唐名家作品,在观感上无论属于质朴还是妍美,核心都以自然为本。今人的“二王书风”,多属于技术宅出品,难称高书。
普及,从技术上入手;提高,托物以寄情。
一个人若强调临帖重要,他自己首先要临得似,要不然,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临帖方面,我一直都在两个极端上交替进行,以汉碑、魏碑来体会生、拙、涩、厚这些偏重质朴的因素;以帖来强化精巧细腻方面的认识。
同样一个碑,由不同的人临写,各自风格往往相去很远。这是每个人的学养不一样,在看到同一图像时,理解不一样,通过毛笔描述的效果也不一样,这可以是“书如其人”的佐证,从中亦可体现出学术修养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少儿习书,因人生经历少,对事物的理解停留在人云亦云方面,在学习书法时,只能依样画葫芦。
所以,书法水平的提高,技法磨练固不可缺,但到了晚期,拼的是学养,而最能体现学养的不是文章诗词歌赋,而是明理。
典型的“中国大叔”那种指点江山是刷存在感,与明理毫无关系,明理的要旨亦从精微中来,即对日常琐事的感悟。
2018.9.12
3条评分贡献值+1银元+3经验值+1
斜阳外 银元 +3 好帖,值得顶! 2018-09-13
斜阳外 贡献值 +1 好帖,值得顶! 2018-09-13
斜阳外 经验值 +1 好帖,值得顶! 2018-09-13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离线May-May

发帖
57285
金钱
212376
经验值
386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9-12
  
离线奇奇usa

发帖
11722
金钱
386809
经验值
66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09-12
    
离线老友火丙

发帖
9393
金钱
600052
经验值
85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8-09-13
离线斜阳外

发帖
21662
金钱
160863
经验值
6387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8-09-13
好帖,值得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