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139阅读
  • 9回复

越战我军最能打得坦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摄影师
 
发帖
219
金钱
244
经验值
22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5-29
<div id=content>

  实战中我军损失战车数十辆(指全毁车辆),只有数辆59式。

  老街一战我所见到的战史上很少纪录,因为我军打得并不惨烈吧。而按照当时参战部队人员的说法,这一仗越南人打得十分顽强,顽强到什么程度呢?“炮手”

那个连的三辆坦克配属一个步兵营打那个车站(名字记不得了,按照回忆应该是穿过老街市区,到达附近的一个车站,不是老街自己的车站),打完一看,越南人

的死尸有八十多具,俘虏只有两个,这两个后来还企图夺枪被打死了,实际上一个俘虏都没有抓到。整个老街攻坚战抓到的俘虏不到十个,这个比例,快赶上日本

人的武士道了。关于老街抓了多少俘虏,我曾经从不同渠道打听过,确实没有超过十个的说法,但这也是越南人谅山和同登以外,抵抗最顽固的一个地方。以后,

俘虏就多了,这主要是抵抗的越军良莠不齐,很多是民兵和公安部队,而且失利以后士气不如最初了。

  我们的损失也不小,既包括步兵,也包括装甲兵。

  为什么在第一部分里面提到步战车呢?因为我们当时的话题就是从步战车开始的,部队的人说,要是七九年有这个,步兵的兄弟哪会死那样多人呢?

  当时的步兵跟着坦克往上冲,坦克叫做配属,步兵的机动方式主要有三种,实战检验下来都很糟糕。

  第一种是卡车运输,这个只能在战线后面,到前线不能用卡车,一来越南道路特别差,卡车不能越野,二来根本没有防御能力,对地雷也没有抵抗力。所以这

种做法前线很少。

  第二种是步兵搭乘坦克前进,但是敌军可以对坦克进行扫射,越军的高射机枪打平射,打不穿坦克,但是打搭载坦克的步兵,步兵根本无法还手,这个情况云

南这边因为得到了广西方面的通报,注意了,损失比较小,但是广西方面损失就比较大了。

  第三种是乘坐装甲车。我们那个时候的装甲车就是一个铁壳,而且速度慢,挡挡弹片还可以,在越南人的反坦克武器面前根本不行,重机枪上穿甲弹就打穿

了。而且主要的防卫武器---顶置机枪周围没有护板,机枪手上去一个被打掉一个,没办法,我们在公路上,目标是明的,敌人藏在隐蔽物后面,我们看不到。当时

越南人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叫冰雹火箭弹,苏联造,没有制导,但尾部有四片尾翼,平时贴在火箭上,一打出来火箭要转,尾翼就甩开,打得准,方向性非常好,

效果比我们的四零火箭筒好。越南人的战术也很巧妙,就是坚决埋伏,放过我军的59中---冰雹打不穿59中的正面装甲,专打装甲输送车,而且专打有两根天线

的,那是我军指挥车的标志,和“炮手”他们配合的那个营,三辆指挥车被打掉两辆。当时没有办法,只能每辆装甲车都竖起两根天线,分散敌人火力。实际上,

在越南的复杂地形,普通装甲车根本吃不开。步兵都羡慕要是能坐上坦克那样有装甲,火力强的战车就好了。这就是我军后来开发步战车的原因,步战车有炮,而

且炮手在炮塔里很安全,跑得比坦克还快,还能搭载一个步兵班,部队都说是好武器。实际上,现在中国陆军的步战车已经成了一线步兵战车主力,普通装甲车已

经被放到后面了,他们的顶置机枪上也都加了简易半圆形的防盾,一套才1200元人民币,打仗的时候就能救机枪手的命,这就是所谓血的教训。

 

  但是中国军队打得也不坏,14军也是中国陆军的主力之一,后来大名鼎鼎的“廖锡龙集团军”就是它,部队素质相当不错,过红河的时候(对么?老街哪里有

红河么?)损失比较大,以后,部队没有死板的挨打,步兵下车,发扬我军小米加步枪的风格,和越军巷战,狙击战,这样损失就直线下降了。当时“炮手”他们

提供火力掩护,用的59式中型坦克,装备炮一门,机枪两挺,火力不错,但有个致命的问题---观通条件差。这有两个原因,第一,59前身是苏联坦克,苏联坦克

都是又扁又圆,视野很糟糕,第二,我们当时不重视通信这些软设备。军官们形容,一演习,首长们就问:这次有多少坦克参加啊。好像国防现代化就是坦克多似

的,质量建军当时还没有深入人心。结果,打起来步兵挨揍,坦克团团乱转,找不到目标。后来步兵也学乖了,专门安排一个人负责通知坦克掩护。怎么通知呢?

步兵用枪托砸坦克的装甲,砸左边,就是左边有敌人,砸右边,就是右边有敌人,多少有些效果。更有胆大的坦克车长干脆推开车窗,露出身子指挥,这可是很危

险的。

  其中有一个战例说明中国兵还是反应挺快的。

  那是越军驻守的老街公安局,步兵打不下来,叫坦克支援,开始来了一辆62轻坦克,立刻被越军的反坦克火箭给打穿了。这才叫59中坦克上。实际上中国当时

有三种坦克,一个是59中,一个是62轻,还有一个水陆63式。反击战59和62都有使用,63用的极少,广西方面越南人扒开水库,当时我们的59式还不能潜水使

用---德国人二战打苏联的时候坦克就可以潜水了,我们70年代末还不能,悲哀啊---到水深的地方只能用坦克往里填,装甲兵直骂63式跑到哪里去了,可是因为

上头没想到越南人来这一招,要也没有啊。他们说62也不行,装甲象纸一样薄,只有59能打。能打是能打,越南人也知道要坦克上来自己要完蛋,重机枪,高射机

枪,火箭弹,没命的往外打,反坦克手雷都扔,我们的坦克车长一看,这样硬冲不行。他把战车撤到公安局对面的马路上,沿着马路高速横向驶过公安局门前,炮

塔扭成90度对着公安局的楼,不开炮,只打炮塔里面的同步机枪,不停的减速加速,冲过去,再倒回来,反复的打,终于把越南人的火力点都干掉了。---我问:

为什么不开炮呢?军官们告诉我们,那时候59式运动中打炮根本没准,停下来就要挨家伙了!但是用机枪就不一样,越南人一般的武器打不穿59,可59的机枪

手可以从容的干掉越南人的射手。


  我们的坦克部队朝鲜战争后,就没有参加过其他战斗,因此在使用上有一定偏差,实际上越南北部地区山势险恶,道路崎岖,根本不适合坦克出动,强行使

用,装甲部队损失不说,也把原来机动灵活的步兵束缚在了公路上,入越作战十天以后,前线就很少见到坦克出现了。

  他们还记得吴忠将军这个人,虽然当时吴忠因为早年有追随四人帮的名声不好,但据说吴忠还是会打仗的,当然他们都没有跟过吴忠,只是装甲部队里面说,

吴忠敢拍板。他曾经同意过装甲部队对59坦克进行过一次现场改装。这也是相当传奇的一件事了。

  那是在高平攻坚的时候,广西方面126师的部队打到一个叫做博山的山口,遭到越军一个特工营有力阻击,双方隔着一条小河对射,步兵要求坦克上去打,但是

坦克部队不同意,因为那是个堤坡,坦克上堤顶去打,就暴露在对面的反坦克炮面前了,那是找死。

  这个时候有个机械兵说59坦克炮的射界是0度到70度,但只要把炮管上面的一个仪器卸下来,再拆掉几个螺丝,炮口就可以朝下打,那样,坦克停在反斜面的

最高处,车体不露出来,只露出半个炮塔,炮管也可以伸出来朝下打。这个主意不坏,但是谁敢干啊。天晓得一开炮会出现什么现象。

  正在这时候吴忠来问了,为什么还没有拿下来,底下部队就说了情况,吴忠说你改吧,打好了,给你记功,打坏了,我负责。

  结果就这样上去打了,这边的目标只有一根炮管,越南人再准也打不到它啊!一举击毁越军反坦克炮四门,七个火力点,摧毁一处人工绝壁,顺利拿下博山。

  那时候吴忠已经是待罪之身,等着回北京受审呢!

  装甲车,实战中效果不佳。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使用过下面三种型号坦克(现已去役)

59型坦克

62型坦克

63型坦克


 

</div>

小图 | 大图 图片

  • 越战我军最能打得坦克|军人俱乐部
  • 越战我军最能打得坦克|军人俱乐部
  • 越战我军最能打得坦克|军人俱乐部
  • 越战我军最能打得坦克|军人俱乐部
  • 越战我军最能打得坦克|军人俱乐部
分享到
离线军中绿花

发帖
1591
金钱
62977
经验值
55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5-29
资料祥尽!赞反击英雄们!
离线joe
发帖
19
金钱
19
经验值
1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5-30
好事多磨
离线Bonjour

发帖
994
金钱
1139
经验值
106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5-30

<转贴>: 《高山下的花环》随想——对越自卫反击战30周年祭

作者:康复

中国有个“逢十”纪念或者庆祝的习惯,就是某件事的发生时间或人的生死之日在其10的倍数年的时候要隆重的表示一下。去年年初,国家宣布要在2008年要办好两件大事,其中之一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到了年底,按照部署,果然祭祀办的是轰轰烈烈,更有精英学者建议国家应该设立改革开放纪念日,把1978年12月18日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这天定为纪念日,但似乎大家正忙于处理全球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无人回应此事,也就无疾而终了。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我原以为2008年除了这件事外,也就没什么别的什么可纪念的了,大半年过去了,一直是这么个感觉。但到年末,突然发现还有很多纪念活动也在隆重的办着,我在官方媒体上还看到了什么济南战役、辽沈战役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非官方那就更多,什么中国立宪百年,《世界人权宣言》公布60周年,“XX墙”诞生30周年,中国政府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0周年等等,看得人眼花缭乱。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转过年来到了2009年,凭直觉感到今年该“逢十”纪念的重大日子之比去年只多不少,淮海平津过大江这都是一般性的纪念了,其他的90周年纪念,60周年纪念,30周年纪念,20周年纪念,10周年纪念更具现实意义。

明天是2月17日,30年前的这天,我们和一个不久前还是“同志加兄弟”的邻国兵戎相见,大打出手了1个月,即“对越自卫反击战”。30周年了,应该“祭念”一下。

不过关于这场战争,我和我周围的人中没有一个直接参加的人,但是两位有着作家背景的将军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一个是李存葆少将,一个是刘亚洲中将。

27年前,军队作家李存葆写了一部以这场战争为背景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小说发表在《十月》上,并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2:30连播,轰动一时;著名导演谢晋还据此拍摄了同名电影,也获奖卖座广受好评。我当时也被这部小说所感动,并多次阅读,甚至连对“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印象竟然多数是来自这部不是以描写这场战争为目的的文学作品!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大约是在7年前,刘亚洲将军任成空政委时,有一篇内部讲话,在网上广为流传。和李存葆的小说一样,并不是专门讲对越作战的,讲的是信念和道德问题,演讲中顺便提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两山战斗”(即1984年与越军在老山和者阴山的战斗)。感觉刘将军的演讲简直就是李将军小说的补充和续篇,二者之间有着惊人的连贯性,从79年到84年这5年中前线将士的一幅长卷素描。很多人物事件极有对比性,甚至都能对得上。请看:

李将军小说中79年连长梁三喜战斗中英勇牺牲,留下一张带血的欠帐单;刘将军演讲中84年某部指导员战死沙场,最后一个月留给妻子的工资因还欠款只有5分钱。
小说中79年连指导员赵蒙生到前线后收到他的老婆军医大学学生柳岚的家信,讥笑丈夫是想当什么英雄。她,还有她身边大学生们,宁肯信奉纽约伯德罗埃岛上的铜像( 自由女神),也决不崇拜斯巴达克斯;演讲中84年某部副指导员带突击队攻击敌阵地时阵亡,战后连长集合全连在烈士遗体旁追悼时,副指导员未婚妻的信到了,什么信?绝交信。
小说中79年副连长靳开来作战英勇,身先士卒,但因违反纪律牺牲后没被授予任何奖励,赵蒙生拿出自己的一等功奖章以“连”的名义交给了烈士遗孀;演讲中84年某部副连职参谋王仁先战前违反军纪被撤职,战斗中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战后开始没有获得任何嘉奖,在作家们强烈的要求下,被追记一等功。
小说中79年梁三喜的妻子为他圆坟;演讲中84年王仁先的情人为他祭烟。
小说中79年基层指战员求战心切,群情激昂;演讲中84年战前,参战部队驻地一片死寂,干部都躲得远远的。
小说中79年雷军长被部下称为“我们的巴顿”,对部队中负责宣传的干部讲在有关纪念他的独子牺牲的文章中,不要出现他的名字,半点都不要借烈士来吹捧他;演讲中84年有个师长自称要当“中国的巴顿”,要作家把他写到书里去。

还是先回顾一下李将军的小说:军人高干家庭出身的机关干部赵蒙生想要进一步“发展”,在其母亲的安排下从机关“曲线”到了基层连队某部9连,因动机不纯,所以也没把连队建设放在心里,和连里其他干部包括连长梁三喜和排长靳开来等关系疙疙瘩瘩,正在联系调转的时候,中越关系紧张公开化。调令下来的当天,部队接到了“换防”也就是上前线的命令,尚存军人良知的赵蒙生没敢离职而是随部队南下。在周围激昂的备战气氛中,和来自包括军长的巨大压力下,为了不至于身败名裂,最后定下决心,留下来参战。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战斗中赵蒙生表现英勇,战后荣立一等功,但9连伤亡惨重,连长梁三喜为了掩护他而牺牲,靳开来为了砍甘蔗给部队解渴被地雷炸死,来自北京部队的战斗骨干“北京”因“八二无”炮弹臭弹被越军用高射机枪打死,还有战士在穿插时活活累死。
小说的高潮在战后,梁三喜的母亲竟然是赵蒙生的乳母,战争年代我军的堡垒户,抗战时期就是烈属,和赵蒙生的父母关系曾极为密切;烈士“北京”的父亲竟然是军长。梁母在失去了最后一个儿子后,没有向国家和部队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还拿出了儿子的抚恤金来还清了儿子的欠款。
小说结尾赵蒙生因战争中对部队有了新的感情,决定在基层部队继续工作,和母亲老婆产生了巨大分歧,母亲不能把儿子咋样,但和老婆却已行将分手。

这部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其实写的就是当时的军队内部高干丧失信仰,以权谋私;高干子女骄奢淫逸,贪生怕死;基层官兵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在为国献身的信念支撑下流血牺牲,军属烈属深明大义,无私奉献,这么个小说。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但是李存葆情节安排得好,他在赵蒙生的身边一方面安排了一个主旋律形象群包括平民阶层的梁三喜一家三口和靳开来等,高干阶层的雷军长及其儿子,另一方面又安排了一个非主旋律的负面形象群包括他母亲和他老婆。赵蒙生游走于这两方面之间最后归宿于主旋律这条线上,使小说情节变得很生动,结构也丰满,很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多数人看了都可以接受,所以这部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小说发表27年后的今天,我又看了一遍《高山下的花环》,仍然被感动,仍然对作者当时对国家对军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敏感性表示钦佩,读着小说,有一种回到从前的那种亲切地感觉,当然也对一些情节有自己的看法。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情节一:战士“北京”在用“82无”炸碉堡时,因臭弹没炸成碉堡反倒瞬间被碉堡中的越军用高射机枪打死。我认为这个不太可能。我是亲眼见过那个年代的高射机枪实弹射击的,机枪很大且较长,需要特制的支架,双手握住枪身后方的托手射击,要有较大的射击视野,同时高射机枪的震动也是很大的,所以很难想象在越军会在地堡中使用高射机枪,并且透过地堡狭小的射击孔进行精确瞄准射击。按照小说的描述,“北京”从隐蔽部位站起后身中七弹,越军射击手的水平到奥运会上拿金牌都绰绰有余了。
情节二:战士“北京”连着使用“批林批孔”时期的臭弹,结果被打死。梁三喜说弹药手要负责任,弹药手自我感觉很委屈。但我从情节上看,弹药手都应该枪毙,委屈什么?从他的辩解中看,他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仍然连续给“北京”提供可能有问题的炮弹,其实他身上还是有没问题的炮弹的,只是不给“北京”。我认为弹药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给炮手没有问题的炮弹,全部“好的”炮弹打光以后,没办法了,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时候,再给炮手提供可能有问题的炮弹,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上面这两个情节,大概是小说的缘故吧,如同作者开篇所引用别林斯基的话“缺乏戏剧性的长篇小说,是生气索然而沉闷的”。我们就把它当作纯粹小说情节好了。但这“戏剧性”事件的背景,却不容我们戏剧性去看待。作者认为“批林批孔”时期生产臭弹的原因是由于“批林批孔”。这就是作家所处时代的烙印和结果,大概现今的作家们已经“克服”了这种定式思维,就事论事了。如果按照作者的思路,那是不是可以以此类推什么年代生产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就可以归结为这个年代造成的呢?现如今发生的“假冒伪劣毒”我都不用举例子了,要过多少人的命?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运载火箭接连发生意外,甚至发生了横着飞出来的特大事故,就没有人为此联系到“第二个春天”有问题嘛!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情节三:林彪垮台,赵蒙生的父亲“华野山头黑干将”的问题澄清了,又恢复了职务。他妈妈的“外交才华”,更是熠熠生辉……我作为读者就在想既然他父亲和他母亲以及雷军长都是林彪倒台的受益者,他们在批林批孔中将会扮演什么角色?林彪没倒台时期生产的炮弹没问题,批林批孔之后生产的炮弹没问题,但恰恰是那么一批老干部被解放了,“又恢复了职务”的批林批孔时期,生产出来的炮弹就有问题,这是什么问题?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情节四:梁三喜的欠帐单。这是小说中描写军人最感人的细节了。据谢导演回忆,1984年他把小说改编成电影之后,曾和当时的总参谋长杨得志同时观看此片,发现杨总长在影片播放中亦被此情节感动而泪流满面。我当时认为身经百战的杨总长完全是被5年前那场他亲自指挥过的战争中我军忠勇的基层官兵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所打动而流泪,直到过了20年后我在网上读到了另一位也是作家出身的将军刘亚洲的一次内部演讲之后,我似乎觉得上将流泪另有原委。

那么刘将军在演讲中说了些什么呢?
刘将军讲已经到了1984年,也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5年后,我军仍然有大量的基层官兵家庭生活困难,这里引用刘将军的话如下:
“部队官兵不仅面临生死考验,还都有生活负担。尤其是基层干部,几乎家庭都很困难。当时我去看十四军的一个指导员,他已经牺牲了,他妻子见了我,跟我讲,作战前这个指导员是有欠债的,临开赴前线时发了最后一个月的工资,结果七扣八扣,工资袋在拿到手上的时候里面只剩下五分钱了。最后她拿出这个单子给我看,就五分钱,我真是觉得心酸。有些战士家里很贫穷,他们的遗书真是字字血、声声泪。烈士在遗书里面说,如果我要死了,请公社给我家一头牛;一个人讲,如果我死了,请把我的军装脱下来送到我家乡去。我的兄弟都穿不起衣服。这些东西看了以后,真是让人难受...”

五年过去了,“梁三喜”的账单问题,还是普遍问题,触景生情,杨总长能不为之落泪吗?

顺便再扯一句题外话,不久前,新浪网报道,2009年为国庆60周年,我国将在国庆节当天举办阅兵式。中央高层批示将“厉行节约”;1984年,是国庆35周年,不是什么“逢十”,我军却搞了一次建国以来最大型的国庆阅兵,我当时看了电视直播,主要军兵种及相当一部分主战兵器都亮相了,方阵整齐,步伐坚定,男兵豪迈,女兵飒爽。感觉真是振奋啊!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还有就是阅兵后的群众游行,一片莺歌燕舞万民同庆的盛世景象,大学中的知识分子自发用床单做成标语向总设计师问好,更是锦上添花。

刘将军在演讲中又是怎么说的呢?
“1984年,收复老山的时候,到十四军,我去了...当时到参战的部队去,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了,特别是“两山”作战的时候,后方是歌舞升平啊...我从后方到前方,前后方反差之大,不可言!”

当然,这些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基层官兵的家庭和生活负担已经大大改善了呢,我前几天在人民网上看到了一个帖子,标题就叫《孩子当兵,我花了40000元!——一位小食摊主的倾诉》,链接如下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0625596&boardId=2
大家有空的话,也看看,尤其是文章的跟贴,现在的老百姓似乎已经是和淮海战役时期的山东老乡觉悟不相上下了,倾家荡产支援咱部队哈。

扯远了,还是回到小说里来吧,
情节五:为什么要打那一仗?梁三喜给他妻子的信中是这样回答的:越南鬼子实在欺人太甚,常常入侵我领土,时时惨杀我边民!我们国家十年动乱刚结束,实在腾不出人力、物力来打仗,但这一仗非打不可了!别说我们这些当兵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来这里看看也会觉得,如再不干越南小霸一家伙,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脸是会没处放的!
当年我等平头百姓也是这么想的,和梁三喜是一样的。

但随着时间的延续,慢慢感觉到好像有什么地方和从前不一样,时间愈久感觉愈不对。终于从刘将军那里得到了答案: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我们很多同志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意义...要从政治角度上去看。战争的意义往往在战争之外。XX同志的这场战争是打给两个人看的,一个是中国XXX,一个是美国佬...从政治上讲,这一仗非打不可。为什么呢?XX同志复出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已经在他心中草绘而成,要实现这个蓝图必须在党内树立绝对的权威。要打一仗。那时“四人帮”刚被粉碎,党内思想极左的人大把大把的,既反X,更反对他的路线及政策。要改革,就要有权威。最快的树立权威的办法就是打仗...第二个是美国佬,这个意义就更大了...XX同志的伟大越让我们感到触手可及。他领着我们把整个中国的方向拧过来了。你看,这场仗是在1979年打的。1975年,美国人是在损兵折将以后狼狈地撤出了越南。XX同志说了,我教训一下越南...这场仗也是为美国人打的,也就是说为美国人出气。有证据吗?有。XX同志前一天访问白宫出来,第二天就开打。为什么要为美国人出气?...其实这不是为美国,还是为我们,为改革开放。中国要改革开放没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援助是不可能的。”

说得何其正确啊!
(刘将军的这篇演讲,我看过多遍,很受启发,建议大家都好好读一读。因为刘将军说的比较实在,虽然在引经据典时有些偏差,但能感觉到在说他自己的话,如其所言,不像有的人的报告又是“高举”,又是“深入”的。特别是思想偏左的朋友们,一定要从演讲的主题“信念和道德”去看这篇演讲,这样就比较好看了,不至于拘泥于细节而一触就跳了。)

简而言之,这场战争,一箭双雕。对内,这里就不谈了;对外,归纳一下,就三个字:投名状!就是水浒中的林冲想要上梁山,王伦要他杀个人以明心志,那么个玩意。
说到水浒,就不能不想起毛主席那句名言: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何其震撼!!
初读水浒的时候,也不太明白如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人怎么就被招安并豁出性命去剿杀其他“好汉”,很久才明白。

刘将军是作家出身,讲话中有一个字用的极其传神,就是“把中国的方向拧过来了”的“拧”字。大家慢慢体会吧!

30年过去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梁三喜们,安息吧!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9-5-30 8:31:51 编辑过]

离线Bonjour

发帖
994
金钱
1139
经验值
106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5-30


亲历者的疑惑与纪念:30年前那场20天的战斗 <转贴>

  
骆玉涛/2009-2-18

  
  30年前的这一天清晨06:25分,在中越边境经过整整一个半月战斗准备的我军,东西线同时向越方境内的军事目标开始了持续15分钟的猛烈炮击(着实要比央视今年元宵夜礼花炮猛烈上万倍,那家伙!,才叫真正的震耳欲聋。历史有时也象写文章一样,给你来点前后照应),06:40分准时发起全线总攻。  
  
  这场战斗(为什么叫战斗而不称为战争,看下文说明),我部从1978年12月10日受领向中越边境开进命令起,到3月12日撤回二线止,前后历时3个月零两天。其中在边境的战前准备47天,真正的战斗从2月17日始,至3月8日我军从越南境内撤军止,历时20天。这20天中,除一天半时间随师长和一名副政委前往进攻受挫的某团,协助其收拢被打散的部队,调整部署,重新组织进攻,不在师指挥所外,其余时间,包括从开进到战前准备,以直到最后从广西撤回广东驻地的整个过程,我都没有离开过师指挥所。  
  
  可以说,我是这场战斗的一个自始至终的亲历者。当时是一名作战参谋,战后,受到晋升,并作为战斗骨干的一分子,送往南京陆军学院学习两年。学习结束后,学校希望我和另一名学员留校担任防御战役战术教员,但我因留恋老部队而婉言谢绝了。  
  
  这场战斗,空军、海军都有备战,完全进入了战争状态,但最终都未投入战斗。是一场标准的山地和城镇的步、炮、坦合同作战。尽管协同常常脱节。  
  
  这些年来,我会经常地想起那场战争,尤其到了2月17日这天,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时的情景,想起那些长眠于中越边境位于高山半腰墓地的烈士们,想起这场战争前前后后的一些事情。  
  
  昨日,我看到了康复网友的文章,其中有他节录的刘亚州将军某次演讲中的一段话: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我们很多同志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意义...要从政治角度上去看。战争的意义往往在战争之外。小平同志的这场战争是打给两个人看的,一个是中国华国锋,一个是美国佬……从政治上讲,这一仗非打不可。为什么呢?小平同志复出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已经在他心中草绘而成,要实现这个蓝图必须在党内树立绝对的权威。要打一仗。那时“四人帮”刚被粉碎,党内思想极左的人大把大把的,既反邓,更反对他的路线及政策。要改革,就要有权威。最快的树立权威的办法就是打仗……第二个是美国佬,这个意义就更大了……小平同志的伟大越让我们感到触手可及。他领着我们把整个中国的方向拧过来了。你看,这场仗是在1979年打的。1975年,美国人是在损兵折将以后狼狈地撤出了越南。小平同志说了,我教训一下越南……这场仗也是为美国人打的,也就是说为美国人出气。有证据吗?有。小平同志前一天访问白宫出来,第二天就开打。为什么要为美国人出气?……其实这不是为美国,还是为我们,为改革开放。中国要改革开放没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援助是不可能的。”  
  
  这段话是关于为什么要打这一仗的意义的。刘亚洲将军讲的基本是实话。其深意只有长期研究政治的人才可能完全领会。  
  
  这段话勾起了我对于自己亲历的这场战争的一些片段的回忆。  
  
  多年来已经不看我当时的日记了。但今天早晨我又打开了我这段时间的日记。  
  
  片断一:我部接到上级关于向广西中越边境实施摩托化开进的部署方案是1978年12月10日深夜:23:00。11日开始制定具体开进方案。13日下午接到军司令部书面开进命令。  
  
  12月13日至23日,进行开进准备。  
  
  此时,中央正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很重要。  
  
  12月23日下午从广东驻地出发,乘车向广西开进。历经7天长途开进,12月31日抵达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开始了一个多月的战斗准备。  
  
  从临时驻地到我们要现场勘查的国境线地段,当时还没有公路,甚至没有一条大道。全是高山间崎岖小径。边民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靠人扛马驼。我们1月2日就开始了战场阵地勘察。在与当地边防站的同志交谈中得知,他们于1978年10月份还同越南边防站的人员开过联欢会。前不久还在往来,只是到最近才接上级通知不许往来了。而且他们很诚实地说他们并不赞成打这一仗。这大概是当时边境军民的真实思想。他们说,中越边境军民长期往来,双方有很多人都是亲戚。你们打完仗走了,而留给我们的是长时间的零星炮击的危险。  
  
  这里看出,从边防站和处于基层的人们的视角往往是看不到政治意义的。实际上,我在听了他们的陈述之后,对于这场战斗的实际意义也产生了一些疑问。  
  
  但是,这与小说人物梁三喜陈述“为什么要打那一仗?”的理由中所说的情况大相径庭。我没有看小说,这里把康复网友的摘录转载如下:  
  
  “梁三喜给他妻子的信中是这样回答的:越南鬼子实在欺人太甚,常常入侵我领土,时时惨杀我边民!我们国家十年动乱刚结束,实在腾不出人力、物力来打仗,但这一仗非打不可了!别说我们这些当兵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来这里看看也会觉得,如再不干越南小霸一家伙,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脸是会没处放的!
  
  当年我等平头百姓也是这么想的,和梁三喜是一样的。”  
  
  片断二:2月13日凌晨,传达军的作战命令。要求一律不许记录,不许留下一个字,只能口头传达。传达完命令后,政治委员将一页从军带回的记录纸当众烧掉。而且说这是总部要求。实际上,我玩了点小动作,在作战记录簿上作了纪录。战后,我向领导做了报告。但也没有被销毁。就作为战时作战资料保留了下来。  
  
  本来,战时的一切作战命令都非常强调原始记录,以便存档备查。而这次一反常态,对此,我又有些疑惑。  
  
  片断三:4月2日上午,随师长给到前方慰问演出的上海京剧一团报告作战经过情况。休息时,一男演员指着挂着的大地图问各种图标表示什么,哪里是国境线等等。看到一些大箭头越过了国境线,甚至过了凉山的奇琼河,然后“啊”了一声说:“难怪人们说是侵略呢”。  
  
  此时,我才知道外界对于这场战斗有不同评价。  
  
  片断四:凉山一片狼藉。我军撤回国内后,从电视里看到,越南曾多次访问过中国的范文同总理到凉山视察,痛哭失声。  
  
  片断五:从越南境内撤回国后,我抽空去了中越边境著名的友谊关。站在友谊关门外回望,我看见了由陈毅元帅题写的“友谊关”三个丰满遒劲的大字,刻在拱型关门上方。历史记载,此前这里叫做睦南关。尽管用词不同,但大意基本一致。  
  
  此时,我很惆怅。  
  
  这场战斗,当时的西线(云南方向)总指挥是杨得志将军。东线(广西方向)总指挥是许世友将军。总参谋长是耿飚将军。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是华国锋。国防部长叶剑英。而邓是副总理。但据说邓在战斗进行过程中一直在总部的作战室。部队还以此来鼓舞过战士们。  
  
  战斗打响前,邓小平去了美国访问。美国有意识地透露说,据卫星观测,中国北部边境没有调整军事部署的动向。这是个很明确的信号:苏军没有动静……。  
  
  就在这次访问中,还发生了另一件事情。2007年12月美国前总统卡特来中国宣读他那时的笔记,陈述了美对台售武的理由,是经过邓小平先生那次访问时私下同意的。并要求对此保密。(这是题外话了)  
  
  还是回到我的题目上来。从战斗经过看,我方东线进攻(西线主要战斗发生在老街和高平),大多似未遇对方正规军强有力的抵抗,除了在凉山正面的同登有过反复争夺,和某师为配合西线攻打高平的战斗,在大穿插中由于缺少战争经验损失较大外。对方很少是主力,往往是一打就逃。据说是他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结果。其实他们的主力此时几乎都在柬埔寨的金边市周围。而我们则如临大敌,打的是堂堂的阵地战,搞得动静非常之大。花了很大代价,吃了不少亏。造成我军大量伤亡的主要不是对方的炮火和直接交火,而是地雷。这次战斗给我的整个感觉是用牛刀割鸡。  
  
  后据内部通报说,这次20天的战斗,花了当时价值的40余亿人民币,用完了国家十多年的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储备。在当时,我并不觉得我们国家经济能力很弱,完全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用于一场这样的战斗。但后来据说那时是“经济崩溃的边缘”时期,我才怀疑当时哪来这么多钱?尤其是这又使我联想到战斗过程中缴获的大量物品,很多是中国以前援助的。如山洞里印有“中粮”字样麻包装的大批量大米;中国制造的“56式”冲锋枪,地雷,85加农炮,三七高炮,大量子弹炮弹等等。
  
  战斗耗费和战斗缴获的实际情况,与小说中梁三喜给妻子信中说的“我们国家十年动乱刚结束,实在腾不出人力、物力来打仗,但这一仗非打不可了!”的情况又是大相径庭。  
  
  根据实战经过,我的题目用的是“战斗”,而不是战争。就因为只是动静很大的牛刀割鸡似的战斗的原因。尽管这于参加这场战斗的英勇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们的艰难奋战,尤其是那些战斗功臣们(我也是一个)和牺牲了生命的烈士们太不公平。  
  
  这次战斗,一方面实现了邓政治上的意义。另一方面的意义是锻炼了军队。但从国际意义看,我国政治上的损失是非常之大的。研究国际政治和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经济损失和给边民留下的灾难就不用说了。一个意外的意义是,在当时几十天内轻松地一次性拿出巨额经费打那么一仗,证明了那时“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是反动精英们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仅这次战斗,就重重地扇了那些造谣的反动精英们一嘴巴。何况还有30年前陈云同志用毛泽东时期的积累购买的600吨黄金这个铁证呢。  
  
  后来有人问我说:“毛主席在,会打这样一仗吗?”。我总是保持沉默。特别是当我联想起那些缴获的中国援越抗美的大量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时。  
  
  康复网友的评论我认为很到位。大家不妨再看一看他的文章:“《高山下的花环》随想--对越自卫反击战30周年祭”。除了“这次也是为美国人打的”(刘将军语)战斗,还有将中国30年前积累的600吨黄金运往美国这件事,说明了些什么呢?  
  
  我的那些长眠于中越边境高山半腰的战友们,永远安息吧!  
  
  (关于这次战斗还有很多片断,就不一一写在这里了)  
  
  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 骆玉涛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9-5-30 8:34:21 编辑过]

离线澳州佬

发帖
744
金钱
910
经验值
214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5-30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将真相告诉人民,就象朝鲜战争一样,多年后才知道是金日成打响第一枪.
离线摄影师
发帖
219
金钱
244
经验值
229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5-30
Bonjour:

<转贴>: 《高山下的花环》随想——对越自卫反击战30周年祭

作者:康复

中国有个“逢十”纪念或者庆祝的习惯,就是某件事的发生时间或人的生死之日在其10的倍数年的时候要隆重的表示一下。去年年初,国家宣布要在2008年要办好两件大事,其中之一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到了年底,按照部署,果然祭祀办的是轰轰烈烈,更有精英学者建议国家应该设立改革开放纪念日,把1978年12月18日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这天定为纪念日,但似乎大家正忙于处理全球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无人回应此事,也就无疾而终了。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我原以为2008年除了这件事外,也就没什么别的什么可纪念的了,大半年过去了,一直是这么个感觉。但到年末,突然发现还有很多纪念活动也在隆重的办着,我在官方媒体上还看到了什么济南战役、辽沈战役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非官方那就更多,什么中国立宪百年,《世界人权宣言》公布60周年,“XX墙”诞生30周年,中国政府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0周年等等,看得人眼花缭乱。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转过年来到了2009年,凭直觉感到今年该“逢十”纪念的重大日子之比去年只多不少,淮海平津过大江这都是一般性的纪念了,其他的90周年纪念,60周年纪念,30周年纪念,20周年纪念,10周年纪念更具现实意义。

明天是2月17日,30年前的这天,我们和一个不久前还是“同志加兄弟”的邻国兵戎相见,大打出手了1个月,即“对越自卫反击战”。30周年了,应该“祭念”一下。

不过关于这场战争,我和我周围的人中没有一个直接参加的人,但是两位有着作家背景的将军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一个是李存葆少将,一个是刘亚洲中将。

27年前,军队作家李存葆写了一部以这场战争为背景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小说发表在《十月》上,并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2:30连播,轰动一时;著名导演谢晋还据此拍摄了同名电影,也获奖卖座广受好评。我当时也被这部小说所感动,并多次阅读,甚至连对“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印象竟然多数是来自这部不是以描写这场战争为目的的文学作品!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大约是在7年前,刘亚洲将军任成空政委时,有一篇内部讲话,在网上广为流传。和李存葆的小说一样,并不是专门讲对越作战的,讲的是信念和道德问题,演讲中顺便提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两山战斗”(即1984年与越军在老山和者阴山的战斗)。感觉刘将军的演讲简直就是李将军小说的补充和续篇,二者之间有着惊人的连贯性,从79年到84年这5年中前线将士的一幅长卷素描。很多人物事件极有对比性,甚至都能对得上。请看:

李将军小说中79年连长梁三喜战斗中英勇牺牲,留下一张带血的欠帐单;刘将军演讲中84年某部指导员战死沙场,最后一个月留给妻子的工资因还欠款只有5分钱。
小说中79年连指导员赵蒙生到前线后收到他的老婆军医大学学生柳岚的家信,讥笑丈夫是想当什么英雄。她,还有她身边大学生们,宁肯信奉纽约伯德罗埃岛上的铜像( 自由女神),也决不崇拜斯巴达克斯;演讲中84年某部副指导员带突击队攻击敌阵地时阵亡,战后连长集合全连在烈士遗体旁追悼时,副指导员未婚妻的信到了,什么信?绝交信。
小说中79年副连长靳开来作战英勇,身先士卒,但因违反纪律牺牲后没被授予任何奖励,赵蒙生拿出自己的一等功奖章以“连”的名义交给了烈士遗孀;演讲中84年某部副连职参谋王仁先战前违反军纪被撤职,战斗中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战后开始没有获得任何嘉奖,在作家们强烈的要求下,被追记一等功。
小说中79年梁三喜的妻子为他圆坟;演讲中84年王仁先的情人为他祭烟。
小说中79年基层指战员求战心切,群情激昂;演讲中84年战前,参战部队驻地一片死寂,干部都躲得远远的。
小说中79年雷军长被部下称为“我们的巴顿”,对部队中负责宣传的干部讲在有关纪念他的独子牺牲的文章中,不要出现他的名字,半点都不要借烈士来吹捧他;演讲中84年有个师长自称要当“中国的巴顿”,要作家把他写到书里去。

还是先回顾一下李将军的小说:军人高干家庭出身的机关干部赵蒙生想要进一步“发展”,在其母亲的安排下从机关“曲线”到了基层连队某部9连,因动机不纯,所以也没把连队建设放在心里,和连里其他干部包括连长梁三喜和排长靳开来等关系疙疙瘩瘩,正在联系调转的时候,中越关系紧张公开化。调令下来的当天,部队接到了“换防”也就是上前线的命令,尚存军人良知的赵蒙生没敢离职而是随部队南下。在周围激昂的备战气氛中,和来自包括军长的巨大压力下,为了不至于身败名裂,最后定下决心,留下来参战。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战斗中赵蒙生表现英勇,战后荣立一等功,但9连伤亡惨重,连长梁三喜为了掩护他而牺牲,靳开来为了砍甘蔗给部队解渴被地雷炸死,来自北京部队的战斗骨干“北京”因“八二无”炮弹臭弹被越军用高射机枪打死,还有战士在穿插时活活累死。
小说的高潮在战后,梁三喜的母亲竟然是赵蒙生的乳母,战争年代我军的堡垒户,抗战时期就是烈属,和赵蒙生的父母关系曾极为密切;烈士“北京”的父亲竟然是军长。梁母在失去了最后一个儿子后,没有向国家和部队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还拿出了儿子的抚恤金来还清了儿子的欠款。
小说结尾赵蒙生因战争中对部队有了新的感情,决定在基层部队继续工作,和母亲老婆产生了巨大分歧,母亲不能把儿子咋样,但和老婆却已行将分手。

这部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其实写的就是当时的军队内部高干丧失信仰,以权谋私;高干子女骄奢淫逸,贪生怕死;基层官兵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在为国献身的信念支撑下流血牺牲,军属烈属深明大义,无私奉献,这么个小说。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但是李存葆情节安排得好,他在赵蒙生的身边一方面安排了一个主旋律形象群包括平民阶层的梁三喜一家三口和靳开来等,高干阶层的雷军长及其儿子,另一方面又安排了一个非主旋律的负面形象群包括他母亲和他老婆。赵蒙生游走于这两方面之间最后归宿于主旋律这条线上,使小说情节变得很生动,结构也丰满,很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多数人看了都可以接受,所以这部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小说发表27年后的今天,我又看了一遍《高山下的花环》,仍然被感动,仍然对作者当时对国家对军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敏感性表示钦佩,读着小说,有一种回到从前的那种亲切地感觉,当然也对一些情节有自己的看法。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情节一:战士“北京”在用“82无”炸碉堡时,因臭弹没炸成碉堡反倒瞬间被碉堡中的越军用高射机枪打死。我认为这个不太可能。我是亲眼见过那个年代的高射机枪实弹射击的,机枪很大且较长,需要特制的支架,双手握住枪身后方的托手射击,要有较大的射击视野,同时高射机枪的震动也是很大的,所以很难想象在越军会在地堡中使用高射机枪,并且透过地堡狭小的射击孔进行精确瞄准射击。按照小说的描述,“北京”从隐蔽部位站起后身中七弹,越军射击手的水平到奥运会上拿金牌都绰绰有余了。
情节二:战士“北京”连着使用“批林批孔”时期的臭弹,结果被打死。梁三喜说弹药手要负责任,弹药手自我感觉很委屈。但我从情节上看,弹药手都应该枪毙,委屈什么?从他的辩解中看,他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仍然连续给“北京”提供可能有问题的炮弹,其实他身上还是有没问题的炮弹的,只是不给“北京”。我认为弹药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给炮手没有问题的炮弹,全部“好的”炮弹打光以后,没办法了,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时候,再给炮手提供可能有问题的炮弹,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上面这两个情节,大概是小说的缘故吧,如同作者开篇所引用别林斯基的话“缺乏戏剧性的长篇小说,是生气索然而沉闷的”。我们就把它当作纯粹小说情节好了。但这“戏剧性”事件的背景,却不容我们戏剧性去看待。作者认为“批林批孔”时期生产臭弹的原因是由于“批林批孔”。这就是作家所处时代的烙印和结果,大概现今的作家们已经“克服”了这种定式思维,就事论事了。如果按照作者的思路,那是不是可以以此类推什么年代生产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就可以归结为这个年代造成的呢?现如今发生的“假冒伪劣毒”我都不用举例子了,要过多少人的命?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运载火箭接连发生意外,甚至发生了横着飞出来的特大事故,就没有人为此联系到“第二个春天”有问题嘛!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情节三:林彪垮台,赵蒙生的父亲“华野山头黑干将”的问题澄清了,又恢复了职务。他妈妈的“外交才华”,更是熠熠生辉……我作为读者就在想既然他父亲和他母亲以及雷军长都是林彪倒台的受益者,他们在批林批孔中将会扮演什么角色?林彪没倒台时期生产的炮弹没问题,批林批孔之后生产的炮弹没问题,但恰恰是那么一批老干部被解放了,“又恢复了职务”的批林批孔时期,生产出来的炮弹就有问题,这是什么问题?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情节四:梁三喜的欠帐单。这是小说中描写军人最感人的细节了。据谢导演回忆,1984年他把小说改编成电影之后,曾和当时的总参谋长杨得志同时观看此片,发现杨总长在影片播放中亦被此情节感动而泪流满面。我当时认为身经百战的杨总长完全是被5年前那场他亲自指挥过的战争中我军忠勇的基层官兵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所打动而流泪,直到过了20年后我在网上读到了另一位也是作家出身的将军刘亚洲的一次内部演讲之后,我似乎觉得上将流泪另有原委。

那么刘将军在演讲中说了些什么呢?
刘将军讲已经到了1984年,也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5年后,我军仍然有大量的基层官兵家庭生活困难,这里引用刘将军的话如下:
“部队官兵不仅面临生死考验,还都有生活负担。尤其是基层干部,几乎家庭都很困难。当时我去看十四军的一个指导员,他已经牺牲了,他妻子见了我,跟我讲,作战前这个指导员是有欠债的,临开赴前线时发了最后一个月的工资,结果七扣八扣,工资袋在拿到手上的时候里面只剩下五分钱了。最后她拿出这个单子给我看,就五分钱,我真是觉得心酸。有些战士家里很贫穷,他们的遗书真是字字血、声声泪。烈士在遗书里面说,如果我要死了,请公社给我家一头牛;一个人讲,如果我死了,请把我的军装脱下来送到我家乡去。我的兄弟都穿不起衣服。这些东西看了以后,真是让人难受...”

五年过去了,“梁三喜”的账单问题,还是普遍问题,触景生情,杨总长能不为之落泪吗?

顺便再扯一句题外话,不久前,新浪网报道,2009年为国庆60周年,我国将在国庆节当天举办阅兵式。中央高层批示将“厉行节约”;1984年,是国庆35周年,不是什么“逢十”,我军却搞了一次建国以来最大型的国庆阅兵,我当时看了电视直播,主要军兵种及相当一部分主战兵器都亮相了,方阵整齐,步伐坚定,男兵豪迈,女兵飒爽。感觉真是振奋啊!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还有就是阅兵后的群众游行,一片莺歌燕舞万民同庆的盛世景象,大学中的知识分子自发用床单做成标语向总设计师问好,更是锦上添花。

刘将军在演讲中又是怎么说的呢?
“1984年,收复老山的时候,到十四军,我去了...当时到参战的部队去,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了,特别是“两山”作战的时候,后方是歌舞升平啊...我从后方到前方,前后方反差之大,不可言!”

当然,这些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基层官兵的家庭和生活负担已经大大改善了呢,我前几天在人民网上看到了一个帖子,标题就叫《孩子当兵,我花了40000元!——一位小食摊主的倾诉》,链接如下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0625596&boardId=2
大家有空的话,也看看,尤其是文章的跟贴,现在的老百姓似乎已经是和淮海战役时期的山东老乡觉悟不相上下了,倾家荡产支援咱部队哈。

扯远了,还是回到小说里来吧,
情节五:为什么要打那一仗?梁三喜给他妻子的信中是这样回答的:越南鬼子实在欺人太甚,常常入侵我领土,时时惨杀我边民!我们国家十年动乱刚结束,实在腾不出人力、物力来打仗,但这一仗非打不可了!别说我们这些当兵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来这里看看也会觉得,如再不干越南小霸一家伙,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脸是会没处放的!
当年我等平头百姓也是这么想的,和梁三喜是一样的。

但随着时间的延续,慢慢感觉到好像有什么地方和从前不一样,时间愈久感觉愈不对。终于从刘将军那里得到了答案: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我们很多同志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意义...要从政治角度上去看。战争的意义往往在战争之外。XX同志的这场战争是打给两个人看的,一个是中国XXX,一个是美国佬...从政治上讲,这一仗非打不可。为什么呢?XX同志复出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已经在他心中草绘而成,要实现这个蓝图必须在党内树立绝对的权威。要打一仗。那时“四人帮”刚被粉碎,党内思想极左的人大把大把的,既反X,更反对他的路线及政策。要改革,就要有权威。最快的树立权威的办法就是打仗...第二个是美国佬,这个意义就更大了...XX同志的伟大越让我们感到触手可及。他领着我们把整个中国的方向拧过来了。你看,这场仗是在1979年打的。1975年,美国人是在损兵折将以后狼狈地撤出了越南。XX同志说了,我教训一下越南...这场仗也是为美国人打的,也就是说为美国人出气。有证据吗?有。XX同志前一天访问白宫出来,第二天就开打。为什么要为美国人出气?...其实这不是为美国,还是为我们,为改革开放。中国要改革开放没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援助是不可能的。”

说得何其正确啊!
(刘将军的这篇演讲,我看过多遍,很受启发,建议大家都好好读一读。因为刘将军说的比较实在,虽然在引经据典时有些偏差,但能感觉到在说他自己的话,如其所言,不像有的人的报告又是“高举”,又是“深入”的。特别是思想偏左的朋友们,一定要从演讲的主题“信念和道德”去看这篇演讲,这样就比较好看了,不至于拘泥于细节而一触就跳了。)

简而言之,这场战争,一箭双雕。对内,这里就不谈了;对外,归纳一下,就三个字:投名状!就是水浒中的林冲想要上梁山,王伦要他杀个人以明心志,那么个玩意。
说到水浒,就不能不想起毛主席那句名言: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何其震撼!!
初读水浒的时候,也不太明白如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人怎么就被招安并豁出性命去剿杀其他“好汉”,很久才明白。

刘将军是作家出身,讲话中有一个字用的极其传神,就是“把中国的方向拧过来了”的“拧”字。大家慢慢体会吧!

30年过去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梁三喜们,安息吧!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9-5-30 8:31:51 编辑过]

正确!!!多谢你的回贴

 

离线oldchicken

发帖
3338
金钱
5045
经验值
2599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5-31
朋友们,即便你认为自已不热爱祖国,但也要尊重烈士们吧?

[此帖子已被 oldchicken 在 2009-5-31 15:50:19 编辑过]

离线战神之神
发帖
171
金钱
181
经验值
176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5-31
oldchicken:
朋友们,即便你认为自已不热爱祖国,但也要尊重烈士们吧?

[此帖子已被 oldchicken 在 2009-5-31 15:50:19 编

辑过]

副主席:你说得非常非常之对.你系好样的。

离线767837040

发帖
910
金钱
934
经验值
882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6-04

fficeffice" /> 

2009-5-30 16:18:24#7

摄影师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2009-5-30 8:31:51 编辑过]

正确!!!多谢你的回贴

 摄影师 你真是高手。你的复述好象少了点,你看是不是!

 

 

这段话是关于为什么要打这一仗的意义的。刘亚洲将军讲的基本是实话。其深意只有长期研究政治的人才可能完全领会。  
  

  这段话勾起了我对于自己亲历的这场战争的一些片段的回忆。  

  

  多年来已经不看我当时的日记了。但今天早晨我又打开了我这段时间的日记。  

  

  片断一:我部接到上级关于向广西中越边境实施摩托化开进的部署方案是19781210日深夜:230011日开始制定具体开进方案。13日下午接到军司令部书面开进命令。  

  
  1213日至23日,进行开进准备。  

  

  此时,中央正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很重要。  

  

  1223日下午从广东驻地出发,乘车向广西开进。历经7天长途开进,1231日抵达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开始了一个多月的战斗准备。  

  

  从临时驻地到我们要现场勘查的国境线地段,当时还没有公路,甚至没有一条大道。全是高山间崎岖小径。边民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靠人扛马驼。我们12日就开始了战场阵地勘察。在与当地边防站的同志交谈中得知,他们于197810月份还同越南边防站的人员开过联欢会。前不久还在往来,只是到最近才接上级通知不许往来了。而且他们很诚实地说他们并不赞成打这一仗。这大概是当时边境军民的真实思想。他们说,中越边境军民长期往来,双方有很多人都是亲戚。你们打完仗走了,而留给我们的是长时间的零星炮击的危险。  

  

  这里看出,从边防站和处于基层的人们的视角往往是看不到政治意义的。实际上,我在听了他们的陈述之后,对于这场战斗的实际意义也产生了一些疑问。  

  

  但是,这与小说人物梁三喜陈述为什么要打那一仗?的理由中所说的情况大相径庭。我没有看小说,这里把康复网友的摘录转载如下:  

  

  梁三喜给他妻子的信中是这样回答的:越南鬼子实在欺人太甚,常常入侵我领土,时时惨杀我边民!我们国家十年动乱刚结束,实在腾不出人力、物力来打仗,但这一仗非打不可了!别说我们这些当兵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来这里看看也会觉得,如再不干越南小霸一家伙,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脸是会没处放的!

  

  当年我等平头百姓也是这么想的,和梁三喜是一样的。  

  

  片断二:213日凌晨,传达军的作战命令。要求一律不许记录,不许留下一个字,只能口头传达。传达完命令后,政治委员将一页从军带回的记录纸当众烧掉。而且说这是总部要求。实际上,我玩了点小动作,在作战记录簿上作了纪录。战后,我向领导做了报告。但也没有被销毁。就作为战时作战资料保留了下来。  

  

  本来,战时的一切作战命令都非常强调原始记录,以便存档备查。而这次一反常态,对此,我又有些疑惑。  

  

  片断三:42日上午,随师长给到前方慰问演出的上海京剧一团报告作战经过情况。休息时,一男演员指着挂着的大地图问各种图标表示什么,哪里是国境线等等。看到一些大箭头越过了国境线,甚至过了凉山的奇琼河,然后了一声说:难怪人们说是侵略呢。  

  

  此时,我才知道外界对于这场战斗有不同评价。  

  

  片断四:凉山一片狼藉。我军撤回国内后,从电视里看到,越南曾多次访问过中国的范文同总理到凉山视察,痛哭失声。  

  

  片断五:从越南境内撤回国后,我抽空去了中越边境著名的友谊关。站在友谊关门外回望,我看见了由陈毅元帅题写的友谊关三个丰满遒劲的大字,刻在拱型关门上方。历史记载,此前这里叫做睦南关。尽管用词不同,但大意基本一致。  

  

  此时,我很惆怅。  

  

  这场战斗,当时的西线(云南方向)总指挥是杨得志将军。东线(广西方向)总指挥是许世友将军。总参谋长是耿飚将军。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是华国锋。国防部长叶剑英。而邓是副总理。但据说邓在战斗进行过程中一直在总部的作战室。部队还以此来鼓舞过战士们。  

  

  战斗打响前,邓小平去了美国访问。美国有意识地透露说,据卫星观测,中国北部边境没有调整军事部署的动向。这是个很明确的信号:苏军没有动静……。  

  

  就在这次访问中,还发生了另一件事情。200712月美国前总统卡特来中国宣读他那时的笔记,陈述了美对台售武的理由,是经过邓小平先生那次访问时私下同意的。并要求对此保密。(这是题外话了)  

  

  还是回到我的题目上来。从战斗经过看,我方东线进攻(西线主要战斗发生在老街和高平),大多似未遇对方正规军强有力的抵抗,除了在凉山正面的同登有过反复争夺,和某师为配合西线攻打高平的战斗,在大穿插中由于缺少战争经验损失较大外。对方很少是主力,往往是一打就逃。据说是他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结果。其实他们的主力此时几乎都在柬埔寨的金边市周围。而我们则如临大敌,打的是堂堂的阵地战,搞得动静非常之大。花了很大代价,吃了不少亏。造成我军大量伤亡的主要不是对方的炮火和直接交火,而是地雷。这次战斗给我的整个感觉是用牛刀割鸡。  

  

  后据内部通报说,这次20天的战斗,花了当时价值的40余亿人民币,用完了国家十多年的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储备。在当时,我并不觉得我们国家经济能力很弱,完全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用于一场这样的战斗。但后来据说那时是经济崩溃的边缘时期,我才怀疑当时哪来这么多钱?尤其是这又使我联想到战斗过程中缴获的大量物品,很多是中国以前援助的。如山洞里印有中粮字样麻包装的大批量大米;中国制造的“56冲锋枪,地雷,85加农炮,三七高炮,大量子弹炮弹等等。

  

  战斗耗费和战斗缴获的实际情况,与小说中梁三喜给妻子信中说的我们国家十年动乱刚结束,实在腾不出人力、物力来打仗,但这一仗非打不可了!的情况又是大相径庭。  

  

  根据实战经过,我的题目用的是战斗,而不是战争。就因为只是动静很大的牛刀割鸡似的战斗的原因。尽管这于参加这场战斗的英勇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们的艰难奋战,尤其是那些战斗功臣们(我也是一个)和牺牲了生命的烈士们太不公平。  

  

  这次战斗,一方面实现了邓政治上的意义。另一方面的意义是锻炼了军队。但从国际意义看,我国政治上的损失是非常之大的。研究国际政治和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经济损失和给边民留下的灾难就不用说了。一个意外的意义是,在当时几十天内轻松地一次性拿出巨额经费打那么一仗,证明了那时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是反动精英们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仅这次战斗,就重重地扇了那些造谣的反动精英们一嘴巴。何况还有30年前陈云同志用毛泽东时期的积累购买的600吨黄金这个铁证呢。  

  

  后来有人问我说:毛主席在,会打这样一仗吗?。我总是保持沉默。特别是当我联想起那些缴获的中国援越抗美的大量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时。  

  

  康复网友的评论我认为很到位。大家不妨再看一看他的文章:《高山下的花环》随想--对越自卫反击战30周年祭
除了这次也是为美国人打的(刘将军语)战斗,还有将中国30年前积累的600吨黄金运往美国这件事,说明了些什么呢?  
  
  我的那些长眠于中越边境高山半腰的战友们,永远安息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