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邵岩的“射墨”堪称网络一片红,非议者甚多。我开初是当它是娱乐节目来看,并无非议之心,只是事件发酵速度有点快,借此也说上几句。
我对于邵岩的认识,是来自九十年代的《中国书法》,印象中,他的类似墨象派书法作品在全国中青展中获了最高奖,后又看过他的现代书法,此后近二十年没有再接触过有关他的资料。
在射墨事件中,如果射墨作者是乡下老农,人们会称,难得有童心;当对象转换成邵岩时,娱乐事件便变成艺术新闻了,公众要求邵岩要依据公众喜好来创作了。说到底,是展示对象的社会名气影响,网友将平常的事件放大。在网友心目中,邵岩原本水平不低,现今突然搞出这样的行为来,与原先心目中的印象不相符,结果便起哄了。
最初,我对射墨的理解偏于射书,故将它看作是对毛笔书写的颠覆,但今天才发现,射墨与射书是两个概念,前者不必拘于汉字,亦可看作是西方的滴墨绘画一种;后者则离不开汉字。只是无论射墨还是射书,都不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若从射书角度出发,这种广而告知的行为,邵岩堪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故射墨事件发酵过程中,不少网友纷纷效仿,只是都在为邵岩做广告。可以说,如果没有邵岩的射墨,也就没有纷沓而来的模仿了,更不会引发一些学书法的人借此秀自身优越感了。
从另一角度来说,儿童的书画课堂教育亦可引入射墨这一项目,试想一下:在小朋友们对写写画画感到厌烦时,拿起塑料喷水枪,对着墙上的水写布疯狂创作一番,这画面是否太美呢?
2018.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