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743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05楼 发表于: 2009-08-28


末代皇帝的日记 [转帖]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有关他的书籍多年来出版了不少,然而对于他,人们还是有诸多的猜疑和不解。近日,《溥仪日记》一书在天津首发,许多历史悬案在该书中可以找到答案,许多长期被掩盖的历史****将被揭开……
日记险些被烧掉

  197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吉林省社
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庆祥与溥仪的遗孀李淑贤相识。在北京东城区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王庆祥惊奇地见到了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遗留的大量日记、信件、文章、发言底稿、与各界人士的谈话记录等亲笔手稿,还有各种出席证、请柬和家庭影集。这些原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真实再现了溥仪先生特赦以后的崭新风貌。王庆祥当时感觉特别激动,“这些太珍贵了!它能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溥仪的一生。”

  李淑贤惋惜地告诉王庆祥,以前不知道这些“旧纸片子”还有用,大部分已经被溥仪亲自点火焚毁了。李淑贤回忆说,“文革”初期,“破四旧”的狂潮也席卷了溥仪和她当时居住的地方。

  一天,一帮人来敲门,把一张吓人的《通令》塞给他们,《通令》的大致内容:一是“勒令”溥仪立即交出收藏的他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照片,因为他是“历史罪人”,不配站在领袖们身边;二是“勒令”交出正在使用的小汽车等“奢侈品”。

  溥仪有点懵头转向,立即从镜框中取下他在1962年初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时两人并肩站立的合影。平时,溥仪特珍视这张照片,一直摆在床头茶几上。溥仪还把自己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也取下,一起上缴全国政协。他本想依靠组织保住珍贵的纪念品,不料后来返还时,毛泽东与溥仪那张最有意义的合影照片却下落不明了。

  至于“奢侈品”,溥仪也曾冥思苦想,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文史资料专员,他当时还没有资格享受专用小汽车,想来想去总算找到一样“奢侈品”,那就是摆在客厅里的公费电话。溥仪马上通知机关,让派人拆除这部特别为他安装的电话。然而,当时的机关负责人没有接受溥仪的请求,对他说:“这事儿您就甭管了!请相信我们能处理好。”

  这件事并没有就此过去,溥仪又决定烧书和他的笔记本、日记本、诗文。李淑贤觉得可惜,就在溥仪烧的过程中说,有人叫门,你去看看。趁溥仪去开门时,李淑贤从火中抢救出来部分日记,藏了起来。挨过十年“浩劫”的日日夜夜,李淑贤终于把那批溥仪亲笔日记保存下来了。

  在李淑贤的委托下,从1980年开始,王庆祥开始投入到整理溥仪日记以及收集更多关于溥仪资料的工作中。王庆祥说,溥仪8岁开始记日记,因为当时年纪小,他每天记录的只是一些简短的内容。透过这些简要的日记,就能了解末代皇帝身居宫中所受的教育、读了哪些书,以及他每天过怎样的生活、见哪些人。

幼年时和特赦后的日记

  王庆祥说,他的新著《溥仪日记》全书与1996年6月的《爱新觉罗·溥仪日记》相比,增补了幸运存世的溥仪在逊清小朝廷时期,也就是他从几岁到十几岁期间写下的全部读书和宫廷生活日记,让人们可以获知他幼年、少年和青年时代读书的范围以及溥仪在天津生活的7年时光。其中,《召见日记簿》翔实地记载了溥仪每天见过哪些人,这是他政治活动最重要的第一手的见证。

  王庆祥说,特赦后的溥仪过着怎样的生活?溥仪离津出关是主动行为,还是被劫持?是个人意志还是受到欺骗?他到底是真改造好了,还是伪装和假相,他怎样看待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从他特赦后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以及聚餐、谈话等,他怎样看待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等等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都在本书中有所记载。

  在特赦后的日记中,溥仪还以关心时局的普通人的身份,记述了当时一些重要的国内、国际上的政治事件;更从在全国政协机关工作的特赦人员的角度,记述了作为同事的前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情况和一些历史事实。

  在日记中,溥仪总怕别人指其“特殊”,实际正是自己感觉上的特殊;他连许多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懂,如该讲礼貌的时候往往“惟我独尊”,而不该谦让的时候又常常“彬彬有礼”;某些完全应该自理的日常活动,他虽然很想一一做好,但却又难以事事遂愿,如在公共场合就餐不带饭碗,有时入厕忘带手纸等等。

记下妻子与人相处的事例

  1959年12月4日,溥仪热泪盈眶地接过特赦通知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走进崭新的生活,当时他才54岁,将要面对漫长的后半生,也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家庭。因为皇后婉容已于1946年病逝,淑妃文绣早在1931年9月就离婚走了,“祥贵人”谭玉龄也于1942年8月神秘死去,“福贵人”李玉琴则在1957年5月与溥仪办理了离婚手续。此时他又是孤家寡人了,需要婚姻家庭生活。溥仪和李淑贤是一对不幸的夫妻,他们没有衾枕之乐,不能生儿育女;同时他们又是一对幸福的伴侣,相伴为生,相依为命,谁都离不开谁。两人还经常开玩笑,侃大山,有时李淑贤被溥仪逗得捧腹大笑。

  与李淑贤结婚后,溥仪与李淑贤生活在国家给的房子里,他依然保持着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一次,李淑贤与前院的工友闹别扭,溥仪曾在日记中写为人处世应以和为贵,他觉得是李淑贤做的不对。对一个身份低微的工友都如此和善,由此可见溥仪是很友善的人。

  溥仪去世后,溥仪穿过的衣服还在衣架上挂着,溥仪用过的碗筷还在柜橱里搁着,溥仪睡过的枕头还保留着压痕。李淑贤曾这样对王庆祥说,无论如何不能相信,那个生气勃勃、笑声琅琅的“大孩子”就这样走了。

绝笔日记写于去世5天前

  溥仪的最后一篇日记写于他去世的5天前,也就是1967年10月12日,那篇日记简短且字迹潦草,除了“浦老开方”外其它的几个字都不认识。王庆祥说,该篇日记中其实并没有日期,后经过他与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原处方核对,才确定日记的日期为1967年10月12日。从字迹中不难看出,当时溥仪的情况已十分严重。

(《辽沈晚报》2.9)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06楼 发表于: 2009-08-28

日本如何“公开”研究中国[转帖]


  从王进喜事迹分析出大庆油田地理位置
  1964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为《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报道,这篇文章引起日本人注意。因为一直以来,日本都怀疑中国已经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现了大油田,但当时大庆油田还属国家机密,所以日本开始从中国的公开资料中搜寻相关信息,最后竟然根据“铁人”王
进喜事迹宣传中的一句话:王进喜在一个叫马家窑的地方说的“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及其他的蛛丝马迹,分析出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据说日本人甚至根据报纸上一张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推算出了大庆炼油厂的规模和能力。

  新闻联播成“必修课”

  日本各行政部门都已配备了研究中国的职员。与此同时,“研究”中国更为重要的主战场在中国国内,一线队员就是驻华大使馆的官员们。日本使馆官员时刻关注中国政府和媒体动向,央视每晚的新闻联播是他们的必修课。

  除新闻报道外,使馆官员对中国的党政方针也是“了如指掌”。一位中方人士介绍说,他在和日本大使馆一位官员交流时,发现对方总是拿着一个小本子翻看,原来上面记满了中国的方针政策。一次,那位官员还在中方官员面前滔滔不绝地背起了“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由此可见日方对中国政策研究的细腻程度。

  中国电视剧也成研究课题

  日本政府委托民间智囊机构研究的,往往不是中国的某一个小问题,一般都是中国大的方针、战略,比如日本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下文简称“安保研”)在2007年接到的防卫省“布置”的研究命题是“中国的安保政策”。

  该项研究的报告书具体分析了十七大上中国领导人对于国防政策的发言。“对于推动国防现代化上,中国提出了‘机械化’和‘信息化’同时发展的方针。但是,在这两者的优先度上却很暧昧。下一阶段的国防现代化中,具体优先发展哪个军种并没有明确提出,这可能与各军种之间对有限的国防经费的竞争愈加激烈有关。今后,这不仅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压力,也会提高外国对中国的警戒心。”

  在这份报告中,中国电视剧也被纳入研究范围。“中国的抬头也许伴随着与外国的对立。这种心理从《亮剑》的热播就能窥见端倪。这部电视剧的名字为亮剑,就是拔剑的意思。这两个字也包含了不管敌人多么强劲,也必须迎面直上的含义。”

  从公开资料中咀嚼出情报

  安保研在2004年还接受过防卫省(当时为防卫厅)的委托,研究“中国的国防政策和中国军队的态势”。日方分析专家往往从军方媒体来揣摩军方用心。比如,在该报告中,有关“中日关系”的条目下,有以下一段分析:“解放军对中日关系比较慎重。日本12月份发表《新防卫计划大纲》和中期防卫力调整计划时,《解放军报》没有给出长篇评论,只是引用了新华社评论和德、俄、英等媒体的评论而已。在过去10年里,解放军媒体(主要指《解放军报》)的对日批判都比较少,可以看作是被党和军队的高层所控制了的。另外,也可以解读为中方认为日本对侵华战争还保持着很强的记忆,控制军方媒体也是为了避免给日本带来强烈的刺激。”

  日本研究中国的用意

  在日本,投入研究中国的资金要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日本情报系统规模庞大,各部门都重视对华研究。而调研员所引用的资料,几乎囊括了所有中国主流、非主流媒体和公开学术刊物。日本“研究”中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持日本的优势。日本在研究中国上战略意识十足,并且又“专”又“细”。这些很大程度上缘于岛国危机意识的本性。这种危机感随着邻国中国不断强大而更为强烈。

(《国际先驱导报》2.5 秦帆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07楼 发表于: 2009-08-28


平等的难题 [转帖]


为了弥补社会中的歧视局面,美国给传统上受社会歧视的非洲裔、西班牙裔和印第安裔考生等以特殊照顾,大学录取时他们可以加20分,这被称为“赞助性行动”计划。这项政策看着不错,但美国的白人考生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其他族裔考生很不满意。
2003年,在一个考生控诉密歇根大学优惠录取少数族裔违反宪法的案件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作了一个八面玲珑的裁决:9名大法官以5票对4票的微弱优势裁定,密歇根大学给每个少数民族申请者加20分的本科生录取政策是违宪的;但同时,又以6票对3票裁定,法学院为了增加学生的“多样性”而照顾少数种族是合法的。这种“复合式”

判决也反映出让每个人觉得

平等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支持“赞助性行动”计划

的认为,这个政策有利于消除种族和民族间的不平等;反对者则认为,这种消除不平等的政策本身就体现了不平等。

人人都希望得到平等的待遇。但是完全、绝对的平等能否实现?这恐怕是个永远的难题。

(摘自《青年博览》第3期作者李峥)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08楼 发表于: 2009-08-28

我与父亲傅作义——有关北平和平解放的往事[转帖]


  
  傅作义

  傅作义长女傅冬菊(现名傅冬)

  加入中共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太原开始的,初二没上几天,日军就从北平到了河北与山西交界的娘子关一带,太原很快就会发生战争。于是,我和弟弟、妹妹跟着母亲辗转来到西安,进入铭贤中学继续读书。这里也不安全,日军飞机常来轰炸,我们又迁到重庆,进入南开中学读高中。当时每逢星期天、节假日,我经常和一些同学到《新华日报》社去玩。周恩来见到我们,总要抽出一些时间与我们聊天,我第一次叫他“周伯伯”,他立即纠正说:“不能这么叫,要叫周叔叔,你父亲比我大三岁。”

  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在联大我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王汉斌是我的介绍人,一直由他领导我。抗战胜利后,母亲带着弟弟妹妹回到了西安,联大毕业后,我也回到西安。我到西安不久,给天津《大公报》社投稿,附上了一封求职信,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回信同意接纳我,我就到那里当了一名编辑。

  就在我离开西安,去天津《大公报》工作的时候,父亲所部连续与八路军发生了冲突。我对父亲的作为很不满,于是就利用星期天,还请了两天假,乘火车来到了张家口,与父亲争辩了一个通宵。那天我把所知道的父亲帮着国民党打内战的情况都说了出来。还就刚发生的国民党特务枪杀要求“停止内战”的李公朴、闻一多等知名民主人士的罪行,说明国民党政府必然灭亡的道理,希望他好好考虑考虑未来的道路怎么走!那天夜里,父亲也向我诉说了不少在别人面前无法启口的隐情。

  1946年秋,我到了天津《大公报》社工作,时间不长,我就向中**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一天,原西南联大老同学李定对我说:经过我们对你多年的了解与考查,党支部根据你的申请,决定发展你,你写个自传,明天下午在宿舍里等着,有一个人拿一张报纸来找你,你把自传交给他,以后你就在他那个小组过组织生活。

  第二天下午,我怎么也没想到,来取自传的是我正在谈恋爱的男朋友。因为我不知道他是党员,当他说明来意之后,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在父亲身边“卧底”

  1948年9月,我又到北平来组稿,任务完成后,我就要返回天津了。就在火车即将开动的时刻,李炳泉同志上车来找我,对我说:“天津那边来电话了,叫你留下来,以照顾你父亲生活的名义,多向党提供一些你父亲的思想动向等方面的情报。还让我转告你,北平党的学委书记佘涤清近日可能”与你接头,由他领导你的工作。没过几天,我爱人周毅之也来北平了。从此之后,我就留在了父亲身边,并与佘涤清书记接上了头,差不多每天都要到东皇城根李中同志家里,和佘见面,有时佘有事来不了,就由崔月犁秘书长替他来。我将能观察到父亲情绪上的细微变化,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党组织。

  1948年12月14日,解放军包围北平后,第二天,父亲就派了崔载之为代表,在李炳泉的引导下,到平津前线指挥部谈判去了。正在谈判期间,解放军连续攻克了新保安和张家口,消灭了三十五军和一○五军,25日凌晨,中共又宣布了头号战犯,我父亲的名字也在里面,这一下子激怒了他,他把办公桌上的电话、茶杯、笔筒以及文件等等,统统用臂横扫于地,跌跌撞撞走向卧室的时候,撞在门框上,摔倒在地。

  我把父亲的情况向佘、崔汇报后,1949年1月1日,毛主席为父亲不理解为什么宣布的战犯中也有他的名字,写了一个电报给父亲,电报发到平津前线指挥部,是林彪派李炳泉回来传达的。这封电报,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元旦六条”,一下子解除了父亲的思想疑虑,把父亲又拉到了谈判桌上。

  (《新民晚报》2.7 傅冬口述 董世贵整理)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09楼 发表于: 2009-08-28


“中国早期工业之父”盛宣怀[转帖]

 

   盛宣怀

  在中国近代史上,盛宣怀(1844~1916)是洋务运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近日,由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压轴年度大展“珍档秘史——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

  档案展”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些展品不仅全景式地介绍了盛宣怀传奇般的一生,也折射出近代中国风云激荡的一段历史。

  中国近代实业界巨人

  盛宣怀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实业家,被后人誉为“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中国早期工业之父”。自1870年入李鸿章幕,他便深得器重,刻苦经营40年,从一个军营文秘成长为掌握国家十几个垄断企业的实业界巨人。

  中国近代实业发展中众多的“第一”与盛宣怀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中国第一家葡萄酒厂张裕葡萄酒厂、中国第一家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中国第一所工科大学北洋大学堂、中国第一个正规师范学堂南洋公学堂等,都是盛宣怀创办的。他还是中国第一任红十字会会长。

  1882年,中国电报总局在上海成立,全国20余个省区的电报线,基本上是在盛宣怀主持下架设的。189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盛宣怀主持纵贯中国南北铁路大动脉卢汉铁路的修筑……

  孙中山曾向他借款

  在此次展出的盛宣怀档案中,历史名人往来信札是其中的重点。比如写于1913年1月,在落款为“孙文”的孙中山书致盛宣怀信函中,孙中山称国民政府遇到财政困难,希望盛宣怀设法借款渡难关。孙中山在信中赞其“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为中外人士所共悉”,所以希望盛宣怀面对这区区之请,“万勿推辞”。而盛宣怀的复函却是,其本人也“债台高筑,有欠无存”。

  你如果因此怀疑孙、盛之间关系不睦,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盛宣怀与孙中山关系极为密切。其中一件展品“郑观应致盛宣怀函”说明,孙中山很早就与盛宣怀有过交往。1911年,盛宣怀被朝廷革职逃亡日本时,孙中山还对盛宣怀的家产进行保护。

  参与近代中国几次大赈灾

  此次展览中有一封李鸿章在光绪四年四月(公元1878年)致盛宣怀文。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文中调盛宣怀前往河北献县赈灾,他在这封信函中指出赈灾工作“养民不若令民自养之为佳”。盛宣怀在李鸿章帐下不少工作似乎就是替李鸿章前往灾区赈灾。

  事实上,盛宣怀多次漂亮地完成了清政府交给他的赈灾任务。比如清光绪三年至四年(公元1877年至1878年),山西、陕西、河南、河北一带遭受极其严重的旱灾,史载饿殍达1000万人以上,被称为“丁丑奇荒”。李鸿章在天津设立了直隶筹赈局处理赈务,盛宣怀以候补道的身份参加该局工作。面对灾情,盛宣怀请求借银1万两,以满足救济“极贫之户”之需。由于这是计划外的要款,可能拨不下来,盛宣怀于是提出“回南劝捐”,即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民间募捐义赈活动。

  创办近代中国早期的大学

  盛宣怀是一个颇有远见的实业家,在开工厂、办银行的同时,他认为只有教育才能让困顿中的中国看到希望。他创办南洋公学就是一个例子。南洋,在清末民初泛指华东沿海一带,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于上海创建,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一批大学。

  此次展览中展示了一份“南洋公学特班生成绩表”,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所设学科是务实有效的,比如设有外文、法律、理财等专业。在盛宣怀档案中,还有一份由他本人所写的《奏陈南洋公学历年办理情形请旨遵行折》,他陈述了在南洋公学中设置特班的用意:“变通原奏速成之意,专教中西政治、文学、法律、道德诸学,以为有志应经济特科者预备之地。”据悉,邵力子、李叔同、黄炎培等均为此班学生,总教习是蔡元培。

  (《中国文化报》2008.12.28 尚闻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10楼 发表于: 2009-08-28


“民国弥衡”章太炎[转帖]

 

   “民国元年章太炎先生在北京,好发议论,而且毫无顾忌地褒贬。常常被贬的一群人于是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曰‘章疯子’。其人既是疯子,议论当然是疯话,没有价值的了,但每有言论,也仍在他们的报刊上登出来,不过题目特别,道:‘章疯子大发其疯’。有一回,他可是骂到他们的反对党头上去了,那怎么办呢?第二天报上登出来的时候,那题目是‘章疯子居然不疯’。”
  引文是鲁迅的话,精辟地道出当时国学大师、革命先驱、“精神病患者”章太炎的脾性和影响。章太炎其人,的确做过许多怪事、狂事、逸事。而且说话行事出人意表,狂放不羁,颇有孟子“自返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要他不顺眼,就敢于在任何强权面前肆无忌惮,举止狂怪。不特外界有疯子之“誉”,自己也欣然以精神病自居。有人把他比喻为三国时裸衣击鼓骂曹操的狂生弥衡,倒也有几分贴切。
  章太炎6岁随俞万春学习经学,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无不了然于胸。他乐意把学问随时随地地显示出来,著述演讲,总是用很生僻的古语道出,诗人黄遵宪曾委婉地劝喻,说他的文风太古雅,“作文能使九品人等读之悉通,则善之善者也”。他不听,行我之素,坚持自由故我的风格。这点甚至表现在他给女儿取的名字上,大女儿名叫“”(音力),二女儿名叫“”(音展),这两个名字,大概可以让老师瞠目结舌,暗地骂娘了。
  章太炎笔锋锐利,亦不乏“尚武精神”,受到武力迫害时愿意“以暴制暴”。康有为晚年狂妄自大,以当代孔子自况,弟子们也吹捧他,称他“南海圣人”、“教皇”,洋相很多。章太炎看不惯啦,发表文章驳斥嘲弄,结果被梁启超等一干“圣人弟子”找上门来开打。章太炎奋力反击,反抽了梁启超一记耳光,不过因为寡不敌众,挨得一通好揍。章后来因鼓吹革命获罪,在上海租界坐洋牢。监狱里的印度狱卒动辄对犯人狂踢乱打,章太炎脾气不改,气冲上来就不顾一切,也以拳脚相对。后来大概打出了名气,狱方无奈,不特不敢再欺负,居然还给他调任了个帮灶的“美差”。
  章太炎的“尚武”一直保持到晚年。曹锟贿选总统,章太炎自然少不了放言大骂,“曹三傻子”也忌惮这个革命元老的言论能量,派人甘词厚币去章宅求其封口。章姜、桂之性不减,肝火犹盛于往昔,抡起拐杖,照来人劈头盖脸就是一阵乱打。来者可能没想到这蜚声中外的国学大师居然如此具有“武士道精神”,唬得抱头鼠窜。
  章太炎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爱好”。16岁参加“童子试”,试题为:论灿烂之大清国。他想起鸦片战争后,外国军舰闯入中国沿海城镇,烧、杀、奸、掠;又想到许多清朝官僚对洋人卑躬屈膝,对人民作威作福……大清国何“灿烂”之有?于是他挥毫疾书,把满腔积愤洒于字里行间,并呼吁“吾国民众当务之急乃光复我中华也”,把学政吓了个够戗。不知为什么当时没有获罪,但可谓自幼有忧国之心,包天之胆。在东吴大学当老师时,好对同学讲民族大义。出的论文竟然是“李自成胡林翼论”,意思是灭亡了大明正朔的李自成,也胜于苦心孤诣维护异族江山的胡林翼。题目出得古怪至极。
  章太炎的语出惊人,有时也显得无赖和刁钻。史学家顾颉刚当年从欧洲学成归来,拜见晚年的章太炎,谈及西方的科学实验,强调一切事物,必须亲眼看到,才算真实可靠。章一撇嘴,漫声问道:“你有没有曾祖?”顾茫然:“我怎么会没有曾祖?”章太炎说:“你真有吗?你亲眼看到你的曾祖了吗?”顾一时无言以对。
  章太炎一生以反清、共和为奋斗目标,革命的意志可以说历久弥坚。他在日本举行反满集会,被东京警察部门下令禁止时有了一番颇具妙趣的对话。对方问:“你是大清国哪省人?”回答:“我不是什么大清国人,我是支那人。”日本警察吃惊:“你在国内什么阶层?士族还是平民?”回答:“我是遗民。”警察无奈且感到难以对付,只好挥手让他回去。章太炎所谓“支那人”,乃是故意针对大清国的一种说法,和后来日本对我中国的蔑称不是一个意思;而他自称“遗民”,则是指叛逆满清统治的大汉遗民。后来他因为《苏报》鼓吹革命,在上海租界受审,和法官的诘辩更是词锋犀利,很是好看。值得提出的是,这是场离奇的审讯。原告是大清政府,被告是章太炎个人,而审理者则是租界的洋人法院。对于章太炎不以清政府为合法政权的立场来说,这场官司本身可以说是个胜利。审讯中,他假痴不呆,大逞口才,亦庄亦谐,辛辣犀利,把代表清廷出席原告的官僚孙建臣弄得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昏昏沉沉。最后章太炎大笑:“你们堂堂大清政府,竟然跑到租界的小法庭控告我一个老百姓,国家被你们败坏成这般模样,还有何脸面出席叫嚣?”孙气急败坏,脱口而出:“我和你无冤无仇,何必如此辱弄?你还有什么话快说!”引来旁听观众哄堂大笑。
  章太炎在斗争中胆大得邪乎。他著名的《驳康有为革命书》中,不特对当今“圣上”直呼其名“载恬”,还干脆地给他定位为:连稻谷和豆类都分不清的“小丑”。有清一代,文字狱最为酷烈,很多文人都因诗歌文章被牵强附会,拉出来斩首株连九族,此时虽然满清政权处于风雨飘摇日落西山之际,但章太炎的泼天大胆,仍令人咋舌。
  推翻了清廷,袁世凯又策划登帝。章太炎本色不改,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脚大骂:“袁世凯,老混蛋!”如此犹不解恨,亲自赴京,准备面斥袁,做好了一死的准备。他把建立共和时期袁世凯给他颁发的勋章做了个扇坠,跑到新华门袁的官邸跳脚大骂,继之把传达室砸了个稀巴烂。袁世凯素知他的脾性,自然不愿当面被骂,便躲着不见,叫军法处长陆建章把他骗到一个寺庙软禁。这一禁就是三年。章太炎没事就在房子里乱砸乱骂,指名道姓,或者用文明棍把看守他的护兵打得抱头叫苦,还在住所的门上窗上桌上遍写“袁贼”二字,以泄怒火。后来写腻了,不过瘾,又从后花园里挖树根,修理成人形,写上“袁世凯”名字,先烧后埋,然后高兴得满院子跑圈,连跑带喊:“袁贼烧死啦!袁贼烧死啦!”再到后来,骂人之余百无聊赖,就在寺里讲课,宣扬革命道理。袁世凯的便衣混在学生中去侦察,大约是章太炎口才太好,其慷慨激昂的风度精神尤能感染人,几个便衣竟然听出了情绪,笔记记得不亦乐乎,还频频提问。评选个三好学生不成问题。

  袁世凯软禁章太炎,政策是:吃穿用的费用全报销,上不封顶。他“发疯”时,放火烧屋要制止,砸东西骂人则任其自由,家什毁坏后重新购置,倒也刺激消费,促进了物资流通。袁世凯乃一代通权达变手腕阴鹫之枭雄,审时度势计白当黑,善于用不同的手段对付不同的对手。对手握兵权通晓军事的宋教仁,尽管对自己还算恭顺,但日后恢复帝制,革命党必定反对,宋有潜在威胁,是以不惜用卑鄙手段刺杀之。而章太炎一介书生,虽然名望很大,又有激烈癫狂的“疯子素质”,但秀才谋反三年不成,既然其有民国弥衡之称,那么自己何妨做个民国曹操?任他笑骂,尊而不杀,不特没啥威胁,反而成全了自己爱才之令名。章“疯子”骂得越凶,显得自己度量越大,胸襟越广。
  章太炎周身是刺,暴躁过激。奋不顾身闹革命之余,与同路人、同志战友也吵闹个不亦乐乎。他赌气任性,肆意妄为,有时显得不够大度,不能容人,不顾全大局。曾和孙中山因为《民报》的经济闹矛盾,大吵大闹,把墙上孙中山的照片一把撕下,在上面胡涂乱抹,甚至还搞****开大会撤换孙的总理职务。
  再往后,民国成立,因为向日本抵押借款的事情发生争执。当时的情况是国民革命军和北洋军阀开仗,没有弹药,没有粮饷,军士随时可能哗变,孙遂以矿藏抵押给日本谋求借款。该措施固然“补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但也不失一时权宜之计。章则认为孙做出丧失主权之举动,大闹特闹。按说意见不同有待于内部商讨统一,可他疯劲上来就吵闹漫骂,不顾全大局。所以有人当时就批评他不是补台而是在拆台。如果说这次表现引起许多同志的反感,那么1912年他的一个举动则引起了公愤。斯时在南京的革命党人为川籍革命烈士举行追悼活动,章太炎因为以前的一些恩怨矛盾,公然送了副挽联:“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此地龙盘虎踞,古人之虚言。”在不适当的场合骂了不该骂的人,如此张扬内部矛盾,未免心胸狭窄。可章太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脾气如果能改,也就失去了其与生俱来的鲜明性格。
  章太炎有时也爱慕虚荣,颇为天真。他去西南争取军阀唐继尧参加护法军,被唐礼遇并聘为秘书长,一时趾高气扬,命人做一竿大旗,上书:“大元帅府秘书长”。随军出发的时候就招摇在大军之中,居然比唐继尧的帅旗还要高大许多,十分抢眼。幸好唐知他是书呆子冒傻气,并不疑忌,一笑了之。
  章太炎一生猖介无所畏惧,唯一狼狈过一次,就是他结婚的时候。他未曾娶妻而先娶一妾,可谓古怪,46岁才正式娶媳妇。婚礼上高朋满座,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等均来道贺。冠盖满新房,斯人独陶醉。平生第一次显示出扭扭捏捏的样子,而且鞋子被踩掉了一只,因为人多,急切间还找不到。一时传为笑谈。
  1936年,章太炎因病溘然长逝。死后葬在西湖,墓碑是他生前自己拟好的,仅四个大字:“章太炎墓”,大有睥睨千古,我自为我,任你后人褒贬之傲意。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11楼 发表于: 2009-08-28


二月二,龙抬头 [转帖]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眼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留下许多风俗。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中午皆吃“老龙布蛋”。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12楼 发表于: 2009-08-28

虚君共和与伪共和[转帖]
 


关于共和
共和的英文单词为Republic,来源于拉丁语的respublica(公共事务)。意思应该是,政治权力这种公有物,理应由人民共同享用,国家的公共事务应由人民共同治理,不为某个家族、党派、宗教、种族所独有,必须共享共治。共和国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共和国的国家权力乃是受到限制和制衡之公器,国家政治权力对全社会平等开放,由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并且不受个人的家族血缘、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种族肤色等条件限制。共和制国家的政府长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被选举产生后在一个有限的期限行使国家权力,他们的继任者由选举他们的人来选择,现任政府长官和国家元首本身没有决定权。世袭国家则相反,世袭国家的政府长官和国家元首只能来自特定的家族、特定的政党、特定的宗教或特定的种族,世袭制度追求永远统治,他们的继任者由政府长官和国家元首自己选择或根据继位规则来确定。个人世袭的封建世袭国家的国王、君主只能由王室家族内部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来出任,集体世袭的党权世袭国家只能由某个特定党派的党员来出任政府长官和政府元首,集体世袭的神权世袭国家只能由某个特定的宗教集团的神职人员来出任政府长官和政府元首,集体世袭的种族主义国家只能由某个特定种族的人员来出任政府长官和政府元首。
虚君共和
虚君共和是指君主仅以国家元首身份存在,是一个虚位,并不享有政治实权,如英国。因为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法律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因此孟德斯鸠就认为“英国是个裹著君主制外衣的共和国”。 英国王室世袭的只不过是被剥夺了王权的一个王位称号,国王完全失去了对政府人事的控制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权,政府完全自由行事,不受王室节制,世袭的只是一个没有王权的王位称呼(有学者称之虚君世袭),如今的大英帝国活脱脱就是一个山寨版的虚君世袭王国。
如何鉴别“伪共和”?
“伪共和国”都实行集体世袭,分为神权世袭、党权世袭和种族主义三大类,这三大类共同的特点是强迫信仰和集体世袭。这三大类三个著名的代表国家分别是神权世袭的伊朗、党权世袭的朝鲜和种族主义的南非(1994年前)。以种族主义的南非为例,强迫信仰体现在全体国民必须接受白人“优等”种族应统治和奴役黑人“劣等”种族的政治主张,集体世袭体现在国家的政治权力只能由“优等”种族的白色人种来掌管。鉴别“伪共和”很简单的,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最低限度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就是伪共和国:
1、 最高领导者必须拥有与某个宗教相同的宗教信仰;
2、 最高领导者必须拥有与某个党派相同的政治信仰;
3、 最高领导者必须来自某个特定的种族。

伪共和之种族主义
宣扬人类的不同种族在本质上有优劣之分,“优等”种族应统治和奴役“劣等”种族的政治主张。种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其极端发展是种族灭绝。
1961 年南非联邦改称南非共和国,自南非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处于少数白人种族主义者统治之下。该政权为维持其统治和对非洲人的掠夺剥削,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政策。特别是1948 年种族主义政党国民党执政后,以“种族隔离”为纲领,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令,将种族压迫法律化和制度化,建立了完整的种族隔离制度。其主要法令有:《种族隔离法》(1951 年),把南非居民分为白种人、有色人、非洲人等等级,分别隔离,非洲人被赶到贫瘠的“保留地”内,而占人口总数不到17%的白人却占有87%以上的肥沃土地;《通行证法》(1952 年),规定非白种人必须携带60余种证件,否则一经查出,即遭监禁或罚款;《班图自治法》(1959),把非洲人按语言文化的区别分为8 个部落自治单位即“班图斯坦”(后称“黑人家园”),企图将所有黑人逐步赶到这些地区。1994年4月27日,南非正式结束了种族隔离的岁月。

伪共和之神权世袭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规定伊朗的政治制度是“伊斯兰共和制”,这种制度的基础是伊斯兰信仰,以霍梅尼为首的什叶派宗教领袖在伊朗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神权至上的集体世袭制度。宪法特别强调,“世界和人类的绝对主权属于真主”。根据伊朗宪法,伊朗实行政教合一、神权高于一切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最高领袖“ 法基赫”是一言九鼎的一把手,他不只是宗教领袖,也是政治权威、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国家内政外交的最后裁定者,拥有凌驾于政府和法律之上的超权力。 “法基赫“行使统治权的关键机构是“监护委员会”,该委员会共12名成员,除半数是由”法基赫“直接任命的高级教士外,其余由议会在最高司法委员会提名的伊斯兰法学家中选任。伊朗总统议会通过选举产生,“ 法基赫”通过“监护委员会”实施候选人事先筛选制(the prescreening of candidates)。宪法规定“监护委员会”负责总统、议会和“专家会议”的选举,谋求这些民选职位的候选人资格须经“监护委员会”的审查。根据有关选举法规,所有登记竞选重要公职者首先必须在候选人表格上签字,表示忠于伊斯兰宪法和拥护“法基赫的监护”,下一步是“情报部”(政治警察机构)和总检察署的报告,最后是“监护委员会”的审查。审查的重要依据是候选人所在地的民兵组织、革命卫队和伊斯兰宗教领袖向“监护委员会”提供的关于候选人本人及其家人的政治和宗教表现的调查表。“监护委员会”不但有权否决候选人资格,而且负责监督选举、审批选举结果,尽管选举由内政部具体组织实施。 “法基赫”还在军队、警察和政府机构附设完全由“乌拉玛”掌控的“政治意识形态局”。该机构的具体任务是进行政治意识形态宣传、指导和监督,以确保军警和政府雇员忠于法基赫,军警和政府雇员须参加“政治意识形态局”的教士所办的伊斯兰意识形态培训班,并通过有关考试。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直言不讳地声称:“政治意识形态局是伊斯兰共和国政权的必不可少、存亡攸关的基础”。 另外,“法基赫”还豢养“伊斯兰革命卫队”, 维基百科是这样介绍的:“伊斯兰革命卫队,是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 为了预防伊朗的正规军叛变而另外成立的军队……..”。
伊朗的伪共和制确保了“法基赫”、“乌拉玛”们对国家权力的绝对垄断,哪怕全国99.9%的国民都改变宗教信仰,不再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法基赫”也能根据“伊斯兰共和制”的集体世袭制度牢牢掌控国家权力,并利用所掌控的国家权力推行强迫信仰。
伪共和之党权世袭
纳粹德国是最早的党权世袭国家之一,纳粹党(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国社党,俗称纳粹党)在取得德国政权后,宣布禁止一切政党和工会活动,纳粹党成为德国唯一的政党。迪特尔·拉甫在《德意志史—从古老帝国到第二共和国》中写道:“剩下的只有‘唯一的政党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附属团体。并公布法律,这个党被宣传为 ‘同国家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另一个早期的党权世袭国家,参阅《党治制的由来》,[苏]阿·阿夫托尔汉诺夫著,晨曦等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出版。纳粹德国与苏联皆实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党自然而然建立起凌驾于政府和法律之上的超权力,成为永远的不可替代的执政党,遂行强迫信仰和集体世袭。
与一党制的党权世袭不同,多党制党权世袭乃是一党独大、大权独揽,建立一个凌驾于法律、政府、其它各党之上的具有超权力的“老子党”、“领导党”,并垄断国家的政治权力,使本党成为永远的不可替代的执政党,其他党派有限度地分享一些零散的国家政治权力,并无条件地接受老子党的政治信仰。
山寨版的伪共和国可以说是皇帝的新衣,唯一的改变是皇帝不再根据血缘继承。这当然可以算是历史的一个进步。只是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远远不够。山寨版的伪共和国会有一些滑稽可笑的法律规定,最可笑的是伊朗宪法规定“正是真主使人类成为自己社会的命运的主人”、“人类的这种神圣权利无人能够剥夺,也不附属于特定个人或集团的既得利益”,明明白白的实施强迫信仰却能堂而皇之地宣称“人类的这种神圣权利无人能够剥夺,也不附属于特定个人或集团的既得利益”, 朝鲜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和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不知伊朗的“法基赫”、“乌拉玛”们面对 “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和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的宪法规定做何感想?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13楼 发表于: 2009-08-28

李根源巧改蒋介石密杀令[转帖]
 

  1949年9月,云南即将解放。蒋介石得到军统云南站站长沈醉的请示电报,回电时就八个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蒋介石肯定了90名进步人士做出的事有点过份,但死罪难免。逭是逃跑,回避之意,“无逭”即不能放,该杀。《尚书》中有“自作孽,不可逭”,意思是自己做了坏事,不能逃避。正好当时密电收发先送云南省主席卢汉手中,然后再转送沈醉,不然到了沈醉手上,90名进步人士即被杀死。卢汉知道沈醉不是省油的灯,一旦知道蒋介石的电报内容,就会秘密出动军统特务,将进步人士杀死,得想个万全之策,保住这批革命志士生命。更重要的是,卢汉已决心投靠****,想多做点好事,得到****的谅解。他一心想早日结束战争,为祖国的解放而斗争,要消灭沈醉这伙反动势力,不能让蒋介石以云南为基础,誓与****斗争到底的阴谋得逞。卢汉猛想到一个人,这就是曾同蔡锷将军一起举办云南讲武堂,还当过朱德同志的老师的李根源。他当时正和卢汉一块儿策划起义,任高级顾问,卢忙令人把老先生请来,将电文交给李,看如何缓解矛盾,争取拖延时间,保住90余名革命志士的命。李根源先生看了电文,仔细思索了一会儿,接着拿笔将电文打了一个反勾,将蒋介石的电文顺序倒过来,改成了“罪无可逭,情有可原”,让译电员重新去译,译好后再送沈醉去看。顺序一改,意思完全变了,成了罪不能逃脱,但情有可原,不必去追究。这样一改,原先的密杀令,变成了不杀令,救了90人的生命。
  改了电文顺序也不可能万事大吉,军统特务是狡猾、狠毒的一伙豺狼。李根源知道改了电文顺序,暂时沈醉杀不了90名志士,可时间长了他们还有生命危险,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营救出来才行。再说,蒋介石可以再发催促令,斗争仍然十分严峻。不然,90名志士还是会被沈醉那伙杀人如麻的坏蛋杀死。李根源的担心不无道理,原因是国民党有几支军队不属卢汉指挥,而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还有张群为首的四川几个军,随时都可以压过云南来,将卢汉的队伍围住。更为险恶的是毛人凤和徐远举他们安插在云南的爪牙沈醉,拥用宪兵13团和刑警大队一切指挥权,并且还有一个云南保密局的一批特务也属他全权指挥,一旦沈醉得到蒋介石的实情,他会来一个疯狂的反扑。不仅保护不了90名革命志士,云南的起义也将失败。另外,鲁道源的一个集团军,由百色向文山压来,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情况似乎已白热化,若不及时把握机会,不仅90名革命志士救不了,卢汉也有被蒋介石消灭的危险。
  沈醉也加紧了要杀害90名革命志士的步伐。先让宪兵团长王栩拿着《大公报》《西南快报》等十几家新闻媒体的社长、台长、编辑和记者的200人名单,逼昆明警察局长曾恕怀盖章,被曾恕怀以请示卢汉主席签字一事为由拒绝。接着,毛人凤怕不行,决定亲自去见卢汉,暗中将要杀的人减为120人,可卢汉仍不答应,毛人凤又讨价还价,要杀的人数减为40人,卢汉仍说杀人过多,不肯同意。毛人凤甩手走了,坐飞机直飞南京,马上向蒋介石汇报:卢汉已不可靠,怎么办?正在这节骨眼上,即1949年11月3日,秘书匆忙来给卢汉报告:李宗仁要来昆明视察。李根源听了为之一振,不由大叫:天赐良机,这批人有救了!云南有救了!
  可是,卢汉心里有点犹豫。原来,1930年蒋桂交战时,他曾与李宗仁这桂系首领结了小仇,当然是受蒋介石暗中指使,李宗仁多次骂过他。李根源给卢汉分析,用高格调的接待,保证万无一失,反而会使李宗仁支持他卢汉。于是,在李宗仁飞到昆明的那一天,动员几万群众载歌载舞欢迎,并腾出自己居住的光复楼四楼给李宗仁住,让李宗仁大喜过望。当晚,卢汉按李根源的授意,向李宗仁诉说云南的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是大批军统特务无孔不入,无法无天,闹得地方群众天天****。李宗仁这时已接任代总统,蒋介石已宣布下野。再说那些阴谋活动,都是蒋介石暗中指挥的,李宗仁听了十分气愤。李宗仁告诉卢汉,我马上下令云南文山的鲁道源退兵,撤回广西去,守住自己的地盘。对于蒋介石,李说他已辞职,是一介平民,不必听他的:“蒋介石已宣布下野,你还听他的干啥?”接着,李根源又组织了40多人联名向李宗仁递交请愿书,要求从宽处理被捕人士。李宗仁已知国民党大势已去,他已有出走国外的准备,不如留下个好名声,乐意做了个顺水人情,在请愿书上签字“交卢主席从轻处理。”卢汉有了这个尚方宝剑,不由万分高兴,在李宗仁离开云南后,马上下令释放那90人,并对军统人员限制了自由,若再四下横行,下令一个一个解决。
  沈醉仍在云南,时刻观察着卢汉的行动,不时向下野的蒋介石报告。李根源深知这一点,马上又向卢汉建议,以开会为名,将沈醉和一批反动军官逮捕,以绝后患。那天沈醉拒绝来开会,不料一队人马突然闯进他家,将其逮捕,他要打电话给军统局,可电话早剪断,成了瓮中之鳖。不久,云南和平解放。
  蒋介石去台湾后接任国民党主席,回想起云南90名爱国人士为啥没枪毙之事,还不知是李根源把顺序颠倒了,救了那90人,反而责怪机要秘书,为啥把他口授的电文“颠倒”了,机要秘书也不知下面是怎么发的电报,反正说不清楚也不好申辩,被蒋介石骂了几声“娘希匹”后,也只好自认倒霉。从昆明档案中查出的电报史料证明,蒋介石的密杀令是真的,原文“情有可原,罪无可逭”上有人打了一个反勾,这一反勾让90人活了过来,正好留下李根源老先生的千古奇笔。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14楼 发表于: 2009-08-28


“皖南事变”中受牵累的苏军顾问[转帖]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是周恩来在1940年底,于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为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题的词。题词言简意赅,揭露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狞恶嘴脸。
  1939年初,驻重庆的苏联军事顾问团按照中苏两国秘密签署的协议向一些战区和国民党空军、炮兵、后勤等部门派出军顾问,协助抗日作战。派驻第三战区总部的有两人:一为日里耶波夫大校;一为舒金上校。都是有战争经验的苏联红军军官。顾祝同司令官是蒋介石的亲信,掌握有二十余万军队,十几个师,一向以反共坚决著称,他在屯溪城内为两位苏军顾问安排了一处临街的旧式院宅为住所。这儿花木繁茂,院庭幽深,很安静。顾还派一个班卫兵保护(实为监视),优礼有加。两位顾问每个星期都参加顾祝同或其助手主持的军事会议。他们与总部参谋处长岳星明、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等人混得挺熟,对顾祝同处处躲着日军,一直消极抗日的作法早有不满,却又根本施加不了影响。两位苏军顾问也明白顾祝同一伙是处处提防他俩的,遂也只是应应场景而已。但他俩却怎么也没有想到皖南的国民党军队首脑正暗中酝酿一个伤天害理、破坏抗战的惊天大阴谋!
  1940年秋,舒金上校被调往三十二集团军驻宁国河沥溪的总部。他是个职业军人,1928年加入苏共,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他在远东红军当步兵团长时参加过苏军反击日军的张鼓峰战役,得过军功勋章。他的性格豪放粗犷,喜喝烈性酒,闲暇喜钓鱼、狩猎。由于一点不懂中国话,他离开三战区总部配予的中国俄文翻译就处处不方便,按规定,日里耶波夫和舒金每期要用自备的军用电台向重庆苏联军事顾问团发电报,报告情况,保持联系。电文内容严格保密,三战区总部无权检查。当时,国民党军方尚不能破译苏方密码。三十二集团军原先驻扎于江西临川一线,与占领南昌的日寇对峙。该部的四十师原为税警总团,后改编为野战部队,师长为方日英,装备精良,每个营都配备有4门德制迫击炮和20挺轻重机枪,官兵训练有素,战斗力强。集团军司令上官云相原为军阀孙传芳部下悍将,与顾祝同是保定军校同学,前几年他在江西就率部攻打过红军,互有胜负。他比唐式遵能打仗,凶悍精明,却也怯于抗日,勇于内战。蒋介石为暗算皖南新四军,特调战斗力较强的三十二集团军进入皖南山区部署。上官云相为了保密,回避与舒金上校会面,只让参谋长武之出面应付。舒金曾对二十三集团军和三十二集团军各师的部署变动一再提出疑问,都被上官云相、武之等人以假话应付过去。他们送给舒金上校作参考的部队部署图居然也是假的,武之就对三战区总部参谋处的郭发鳌科长说过:“苏联顾问是共产主义国家派在国军中的坐探,若叫他知道国军打****新四军,于我们很不利,你我要共同负担责任。”郭发鳌中校一听自然明白。顾祝同、岳星明等对住在屯溪的日里耶波夫大校也严加保密。武之还向白姓翻译作了交代,有预谋地施行欺骗。
  应该说屯溪地区的中共组织已对皖南国民党军队频繁调动有所警觉,怀疑顾祝同的三战区有可能会出兵袭击坚持抗日作战的新四军。为此曾先后密派二位搞情报的同志去泾县茂林向军部通风报信。但二人均在半途即被一直暗中监视中共方面活动的军统屯溪工作站特工逮捕,受到酷刑拷打。这两位同志坚贞不屈,结果被军统头目张超下令秘密活埋。尽管通往泾县新四军军部的多条山路水路均被国民党军警、特工层层设卡,严密封锁,但屯溪的中共组织仍在作努力。在屯溪东南救国日报社以记者身份为掩护搞情报工作的中**员张宜新想到了这两位苏军顾问,他想通过他俩拥有的电台经由重庆顾问团部与中共驻陪都办事处向皖南的新四军军部紧急报警。可是这又谈何容易!住着苏军顾问的那座古宅院有官兵轮班把守,附近还有军统便衣特工,日夜监视。就是已调往宁国河沥溪镇三十二集团军总部工作的舒金上校也被严密地监视起来。日里耶波夫大校或电台报务员即使上街逛逛,也有男女特工盯梢,根本无从接近。血腥恶毒的惊天大阴谋在酝酿中。狡诈而凶残的顾祝同为对外保密用尽了心机。在他授意下,皖南行署专员、党部主任委员黄绍耿,保安司令张仲良,屯溪工商会长余上哲乃至中央日报社驻屯溪特派员冯名瑞等人天天设盛宴宴请“指导国军抗战,劳苦功高”的日里耶波夫大校及电台报务员等人。屯溪的国民党权要们几乎包下了小上海酒楼,美酒佳肴,日日不断,还花钱找来数位漂亮女子陪酒伴舞。住在河沥溪镇上三十二集团军总部的舒金也受到类似的特殊“礼遇”。国民党方面这么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思想上麻痹有军事经验的二位苏联顾问,使他俩无从定下心来及时作出“皖南要出现重大战事”的判断,并电告重庆的苏军顾问团。这一毒招果然奏效了,驻三战区的苏军两顾问已经完全松懈了。天天只是在军事例会上听听汇报、作作笔记发表一些见解。这样,直到“皖南事变”发生,十余天中国民党军八个师围攻新四军主力取得亲痛仇快的可耻胜利时,苏军两顾问居然还被蒙在鼓里。“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损失极为惨重,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主要领导人牺牲,叶挺军长被俘。1941年1月10日,重庆苏军顾问团团长得到西方新闻通讯社发的消息甚为震惊,急电三战区司令部首席顾问日里耶波夫询问,接着又询问了舒金,都回电说不知道。这就够被动了。他俩以失职被调回重庆,受到顾问团负责人潘新斯基将军的严厉训斥,不久就被送回苏联。1942年秋,反共有功的武之已调任25军(军长张文清)参谋长,军部驻宣城。苏军顾问团炮兵顾问安德雷叶夫将军由炮兵总监邹文华陪同到宣城视察25军炮兵部队。他通过翻译对武之说:“你在三十二集团军总部当过参谋处长,认识舒金顾问吧?他回国后受到严厉处分了,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受到审判,追究他在贵国玩忽职守的责任,一辈子完了。”他没提到日里耶波夫。估计这一位苏军顾问回国后的日子怕也不好过。武之一时无言以对。解放后,已弃暗投明的武之对自己当年参与策划袭击新四军,欺骗苏联顾问的罪恶行为悔疚不已。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15楼 发表于: 2009-08-28


“党国理论家”戴季陶自杀隐情 [转帖]


   1949年2月12日,有“党国理论家”之称的戴季陶服安眠药自杀,这对于如大厦将倾的蒋家王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此人是蒋介石尊为“良师畏友”的盟兄加亲家,身兼党政数要职,名在中枢要人之列,他为何不随蒋退守台湾安危同仗,而是一死了之呢?其中尚有鲜为人知的隐情。

  与蒋介石甘苦共尝

  戴季陶又名传贤,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1909年毕业于日本大学法科,回国后在上海撰文宣传排满遭通缉,流亡南洋槟榔屿,加入同盟会,主办《光华日报》。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往返国内,先是参加武昌保卫战,后往上海协助陈其美等发动上海光复之役,其间结识了陈其美麾下的民军团长蒋介石。
  民国建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戴季陶受命为总统府秘书,孙中山辞去总统职位后,他去沪上创办《民权报》,鼓吹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随即与蒋介石一起,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失败后同遭通缉一道藏匿在上海,后又一起东逃日本,都成了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的骨干。出生**的共同经历,两人的关系日益密切。
  袁世凯死后,孙中山在广州筹组护法政府,被推为陆海军大元帅,戴季陶出任法制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当上了参军。1918年5月,孙中山受排挤去沪上著书立说,两人随孙中山北去上海,与张静江合办起了“恒泰”交易所,居然发了大财。
  忽一日,一个日本女子带着个男孩来到了“恒泰”,指名道姓要见戴季陶。原来戴季陶生性风流,早年在上海办报,就常出入青楼,亡命日本期间,虽也带着妻子纽有恒,却依然暗中拈花惹草,不知怎的勾搭上了房东的女儿———护士重松金子。经几度春风,珠胎暗结,就在1916年4月戴季陶随孙中山回国半月后,重松金子就生下了一个男孩,如今为己寻夫为子寻父来了。
  风流孽债难煞了戴季陶,想留下母子俩,夫人纽有恒宁死不依;将母子俩赶走了事,良心上又过不去,左右为难,急得他如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蒋介石伸出了救援之手,出点子说:“把孩子留下,重松金子还年轻,多给她一些钱,劝她回日本嫁个好丈夫。没了孩子拖累,嫁人不难。”
  “孩子留下来如何处置?有恒的脾气你是知道的,她是不会收留这孩子的。”戴季陶愁眉未展。
  “这事不难,孩子给我,让冶诚照料,她反正空闲得很,很希望有个孩子作伴。”蒋介石其时与发妻毛氏的关系名存实亡,在上海和青楼出身的姚冶诚同居,尚无生育。
  戴季陶一听,转愁为喜,反正有的是钱,就把重松金子打发走了。孩子就交给蒋介石,由姚冶诚养着,取名“蒋纬国”。
  蒋介石异乎寻常的仗义之举,使戴季陶难以了断的家丑冰销雪融,其感激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了。
  “恒泰”交易所的好境难长,由少赚到不赚,由不赚到亏空,由亏空到破产,逼债人纷纷找上门来,两人东躲西藏,担惊受怕,吃尽了苦头。
  然正应了“患难之交”的古话,这对难兄难弟彼此视为手足,远远超过了党内同志关系,由义结金兰,正式结为兄弟,发誓安危同仗,甘苦共尝,请看他们往来信件中出自肺腑的表露:
  戴季陶:自信爱兄,惟有一爱,有爱之变体成为痛则有之,决不成为愤也。
  蒋介石:兄之待吾,私爱之厚,道义之深,有过于孙先生与静江之待吾,而吾之待兄,固亦奉为良师畏友。
  1920年11月,孙中山南去广州重组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几次电召在溪口老家的蒋介石速赴羊城协助军务。蒋介石因要求出洋留学未获孙中山同意,意志消沉,所以拒不应召。戴季陶自告奋勇往溪口劝蒋,仗为知己,严厉指责,蒋介石执意不听,两人大吵了一场,不欢而散。
  冷静下来反思,蒋介石有了感悟,写信给戴季陶痛切自责:弟不自爱惜,暴弃傲慢,有何面目以对良师畏友,悔不当初,望兄见谅。
  戴季陶复信倾吐衷赐:劝兄赴粤,虽属为党国事业,实一半为吾兄个人前途打算。兄任性使气,不稍自忍,以此处世,深虑根祸,亦足碍事业之成功。
  正可谓一语指点了迷津,蒋介石深深领悟,戴季陶如此不客气,不敷衍的规劝督责,是为他有成就大业之一日。由此一变激奋,乃至萌生了“赢得孙中山信任,使成继承人”的雄心壮志,于是告别妻儿,南下广州,勤谨公务,不稍懈怠。
  陈炯明发动兵变,孙中山被困白鹅潭,蒋介石勇揽海上指挥全权,与叛军周旋鏖战月余,终于保护孙中山脱离险境去了上海,由此得到孙中山的高度信任。1923年3月回师广州后,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大本营参谋长,创办黄埔军校时,又委以校长重任。
  蒋介石知道,自己的前程得意,与戴季陶“不客气,不敷衍的规劝督责”大有关系。蒋介石任军校第一期政治部主任后,曾充满感激地对戴季陶说:“若无兄长苦口婆心督促劝导,弟绝无今日。”

  “西安事变”后失宠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的权力欲腾升,戴季陶有心做辅助李世民的徐茂公,为蒋出谋献策,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
  他力促蒋介石尽心尽职当好黄埔军校校长,说:“这是抓兵权,要把学生培养成忠于你的带兵官,你也就成了百万大军的统帅。”
  他在上海挂起了“戴季陶办事处”的招牌,从事反共著述,为日后蒋介石反共制造理论依据,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等小册子在上海、广州等地广泛传播,还定为黄埔军校、中山大学,以及粤军所必读,他因此被国民党右派捧为“党国理论家”。

  北伐胜利,他为蒋介石制定了《离俄清党谋略纲要》。蒋利用其阐发的理论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人,清除“威胁”,在南京“登基”。
  他向蒋介石贡献“处理时局之根本方针”,鼓吹“先安内后攘外”,请看他的经典之言:日本占了东北不要紧,还有东南、西南、华南,更要看到****的威胁;若任其坐大,整个中国就会赤化,我们死无葬身之地,所以相比之下,剿灭****是第一要着。
  蒋介石以桃报李,为戴季陶官上加官: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宣部长、国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
  朝野尽知,戴季陶是蒋介石最看重的宠臣,又是最信赖的国策顾问。
  “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扣,南京政府连夜召开应变会议,主持会议的何应钦主张发兵讨伐张、杨,与会者中有的赞成,宋子文、孙科等则表示反对,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
  这时戴季陶一拍桌子,声色俱厉说:“应以国家纲纪为重,个人安危为轻。土木之变中,明英宗不幸被俘,瓦刺趁机大进直指北京,明朝大臣多有主张妥协南迁,以求英宗还,于谦力排众议,调集兵马保卫京师,结果大获全胜,逼使瓦刺送还英宗。委员长现在的处境,与明英宗身陷敌国无异,张、杨以委员长为人质,逼中央屈从其政治上之要求。故中央必须决断以重兵讨伐,使张、杨感到自己的生死已掌握在中央手中,只有这样,委员长的生命才有可能保全。”
  由于戴季陶身兼数个要职,言足轻重,讨伐派占了上风。
  13日,在上海的行政院代院长孔祥熙,及第一夫人宋美龄回到南京,力争于下午3时召开中央政治会议与中常委联席会议,再次讨论如何处置西安事变。宋美龄从保全蒋介石的生命出发,阐明观点:“张、杨的行动是过激了些,但他们的要求不过是‘抗日’两字,并非毫无道理,故中央应检束忍耐,和平绝望之前,不宜大动干戈。”
  因是第一夫人的话,讨伐派大都不敢直言反对,而戴季陶站出来说:“夫人之言差矣!张、杨是实实在在的犯上作乱,决非什么行动过激了些,张学良早已赤化,与****相勾结,今次受****利用劫持领袖,对于此种叛逆,岂可宽容而不予严惩?”
  孔祥熙摇头否定:“委员长的性命要紧,把张、杨逼急了,委员长就危险了。”
  宋美龄接口道:“我不是只顾及丈夫安危的女人,我所想的是,委员长的安全关系到党国大计,而以和平方式营救最有把握。”
  话音刚落,戴季陶嘿然冷笑:“张、杨叛逆,为党纪国法所不容,如不讨伐,国将不国,还有什么党国大计可言?”
  宋美龄针锋相对:“如照你们说的以武力讨伐,必爆发空前内战,逼得张、杨杀了委员长,日本趁机加紧入侵,到那时候,倒是真的国将不国了。”
  戴季陶一时无以应对,不禁恼羞成怒:“妇人之见,鼠目寸光!”言毕竟自离席而去。
  会后,孔祥熙去见戴季陶,责备他对宋美龄出言不恭,戴拒不认错,反倒振振有词:“我与委员长的关系,不下于你们宋、孔亲族,你们只在乎委员长的安危,不惜向张、杨妥协。我既在乎委员长的安危,更在乎党国大业,故我仍然主张,非以武力讨逆决不足以逞威,也决不能救得委员长。”
  宋美龄毅然与宋子文及洋顾问端纳,于22日飞往西安,作和平救蒋的努力。戴季陶闻讯,和何应钦赶去机场阻止,遭宋美龄严词拒绝。望着升空的飞机,戴季陶对何应钦说:“忠言逆耳,咎由自取,她这次去必是自投罗网!”

  出乎意料,由于中共的着力斡旋,西安事变果然和平解决,12月25日,蒋介石生还南京。
  回想自己力主讨伐,以及对宋美龄的不恭言语,戴季陶担心,被疑为借讨伐为名陷蒋介石于死地。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其后不久宋美龄发表的《西安事变回忆录》中,严斥讨伐派,戴季陶成了未点名的对象:
  “此时当余之前者,不仅为余丈夫一人生死之关系,实关系全民族最大之问题。余为妇人,世人必以为妇人当此境遇,必不能再作理智之探讨,故余必力抑压个人感情,就全局加以考虑。中央诸要员,于****未全明了之明,骤于数小时内决定对张、杨之处罚,余觉处置太骤,而军事方面,复于此时以立即动员军队讨伐西安,毫无考量余地。然余个人未敢苟同,竭余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
  戴季陶读到这里,不禁怒气冲冲,顺手抓起鸡毛掸帚向案头上的古花瓶扫去,砰然声响,落地分裂。
  回忆录是以宋美龄的名义发表的,实是代表了蒋介石的想法,对此,戴季陶明白得很,他也知道蒋介石眦目必报的秉性,不禁心里紧张。果然,蒋介石不再像以前那样,事事问计于他了,也不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谈了,相互间的往来也少了,诚如专家评论的那样:已蒙上了某些阴影,也不再言听计从了。
  戴季陶甚是隐然不乐,悲观消沉,暗中哀叹:“我这个‘良师畏友’已成过去矣!”

  中了美人计余悸难消

  他的悲观消沉,除了失宠而外另有心痛,是好色带来的麻烦———中了日本女特务南造云子的美人计,害怕东窗事发。
  南造云子出身在上海日本人强占的地方,13岁时被送回日本神户间谍学校学习,17岁毕业后重返中国,在关东军总部所属的大连特务机关部充当特工,曾受过大特务土肥原贤二的特别训练。由于她长着美女型的脸蛋与身材,妩媚动人又能歌善舞、交际玲珑,被吹捧为“帝国之花”。1929年,南造云子被调往上海,不久奉派南京,任务是搜集中国高层军事机密。她化名廖雅权,佯称失学青年,生活困顿,进了汤山温泉招待所当招待员。
  属度假休闲好去处的汤山温泉招待所,本是国民政府国防部出资建造的,来这里享受的多是党政军要员,南造云子施展伎俩,勾引了好几个猎物。

  周末例假的一个下午,戴季陶又一次进入温泉招待所,正徜徉在垂柳夹道上时,迎面走来一个年轻女子,边鞠躬边声如莺啼:“戴院长,您好。”
  戴季陶本反接双手低头想着什么,循声一看,不禁心摇神荡,暗暗惊叹:“好一个绝色娇娘!”
  上文已述,戴季陶本是个好色之徒,当下与这女子搭讪起来,知女子是这里的招待员,暗自高兴。其实她正是南造云子,已把目光瞄准了戴季陶,有意在此不期而遇,将阴谋付诸实施。
  真可谓一见钟情。自这天后,戴季陶成了招待所的常客,南造云子审时度势,以身相许,频繁交往中,或有意,或无意间,从戴的嘴里得到她所需要的东西。又曾几次到过考试院戴的院长室,故作好奇东翻翻西看看寻觅机密。
  1934年6月夏,南造云子去上海领受任务后回南京,到四牌楼附近发现有人盯梢,她佯装不知慢悠悠进了一家珠宝行,浏览片刻后从边门出,拐入一条小巷。哪知仍未甩掉“尾巴”。情急之下跨上黄包车,要车夫拉去考试院。
  军统特工尾随追赶,发现她进了考试院,又径直进了院长室,不敢贸然进去盘查,只好回总部向戴笠报告。
  再说南造云子心里紧张又走得急了,出现在戴季陶面前时神色异常,加之事先又未通报的突然来到,戴季陶脱口而出问道:“出了什么事?”南造云子撒了个谎:“有小流氓欲行非礼,赶来院长处避一避。”
  戴季陶对南造云子的身份早有怀疑,但正可谓色胆包天,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不加理会查究。今次又二话没说收留了她,使她逃过了一劫。
  戴笠将手下的发现汇报给了蒋介石,虽知蒋介石与戴季陶关系特殊,还是委婉地讲了自己的判断:“这个女人结识戴院长,恐怕别有所图。”

  蒋介石只同意了一半:“这女人另有所图,不过戴院长不会受其利用的,他这点觉悟还是有的。”
  “西安事变”发生,戴季陶力主讨伐,以他与蒋介石的情同手足,为不少党国大员所始料不及。戴笠甚至怀疑他受南造云子的枕边风,欲借刀杀人置蒋介石于死地,在蒋介石回南京后,讲了自己的想法,蒋介石沉吟良久,摇了摇头:“不致于吧。”但又指示,以后凡涉及军事机密的高层会议,暂不通知戴季陶参加,也不予阅看相关文件。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初,蒋介石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决策利用沉船封堵江阴水域,围歼江阴上游的日军舰船,不料日舰抢在封江前快速撤往长江口外。蒋们石判定这是泄密所致,严令戴笠全力侦查,戴笠对与会者逐一查摸,疑点落在担任会议记录的行政院机要秘书黄浚身上,对其作24小时监控,终于截获了黄浚派其司机送交日本使馆的情报,于是逮捕了黄浚。黄浚为求从宽发落,坦白交代受南造云子勾引利用,出卖国家机密,南造云子于是跟着入狱。南京战役前,黄浚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南造云子判处无期徒刑。
  戴季陶得悉南造云子以间谍罪被捕判,算是确切了她的真面目,大为紧张,唯恐她供出与自己的皮肉关系,及从自己处窃取的情报。
  所幸西迁陪都重庆后得到可靠消息,南造云子在日军进攻南京时乘乱逃出监狱,不知去向,于是心始稍安。1942年5月,又传南造云子在上海被军统地下人员暗杀,而他与南造云子的关系再也没有听人提及,久久悬在心头的石块总算是落地。
  殊不料1947年间,上海出版了一本侦探纪实小说,内容是介绍军统与日本间谍的斗争。内中屡次提到,日本女特务南造云子以美色为诱饵,勾引某党国元老,并得到其庇护,由此引起不少传言,说被勾引的是戴季陶。
  在政府农林部供职的戴季陶的侄儿,看到了这本书也听到了传言,一天忍不住问戴季陶,这与南造云子有染的党国元老到底是谁,还照实讲了听到的小道消息。
  戴季陶听着听着,脸色越来越难看,未待侄儿讲完,勃然大怒,给了他两记耳光。
  令戴季陶更加心惊肉跳的事还在后头。一个落款为“徐叔平”的人写来一封信,自称是那本侦探纪实小说作者的朋友,掌握有戴当年与南造云子勾搭成奸乃至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材料,戴如果愿意支付20根金条,便可把材料交给他,不然就去海外发表。
  再三权衡利弊,戴季陶忍痛答应花钱买个太平,一手交付黄金,一手取回了材料。然而,短暂的宽心后,担心徐叔平留有复制材料,如再来敲诈怎么办?向社会公布又怎么办?于是重又处于紧张状态,惶惶然寝食不安。

  身心两病吞药自尽

  据史料记载,戴季陶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那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他年轻时即嗜酒似命,由于酗酒数度被送去医院抢救,也几次差点使同志、朋友丢了性命。每酗酒后,都要昏睡几日如大病了一场,一次又一次的缠绵,导致神经衰弱,变得暴躁易怒,乃至失去理智。孙中山因陈炯明叛乱退沪以后,指派戴季陶去四川联络川军以图再起,航行途中听说川军各派内讧,又因自己婚姻上的不专一受人诽议,借酒浇愁愁绪难断,纵身跳入长江欲一了百了,所幸被一渔夫救起。
  国民政府建立成为中枢要人后,戴季陶酗酒恶习未改,更利用职权强拉下属陪着喝酒,且要一醉方休,常常彻夜狂欢,烂醉似泥。“西安事变”后因失宠而闷闷不乐,南造云子被捕后又疑神疑鬼害怕东窗事发,致神经衰弱加重。
  1942年9月,夫人纽有恒去世,戴季陶娶了与他做了20年无名份夫妻的赵季官为继室,却因一向冷待了纽有恒良心发现,常转侧难眠,晚上须服安眠药,方可有短时间的入梦。

  日本投降,举国欢腾,戴季陶与众不同,高兴不起来,拿他的话来说是:“忧恐数日不能起床,起时亦无喜色。”这是为什么呢?心病又添。
  早在抗战期间,他就对八路军、新四军的不断壮大十分担心,而今抗战胜利了,害怕羽毛丰满的****取国民党而代之,为此曾向蒋介石进言:“今兹倭寇降而**炽,正与捻匪当年局势无殊,故战后艰难将十倍于战时,不可掉以轻心。”他又极力反对国共谈判,对蒋介石说:“切不可视****为合法之团体,匪首为正当之人物,言论为正当之道理。”
  全面内战爆发,随着时间推移,蒋军从进攻转入防御,败绩接踵,继辽沈战役大败后,又在平津、淮海战役中一败涂地,八百万精锐丧失殆尽。戴季陶忧心如焚,向左右哀叹:“时局日下,衰病之身,毫无所补,每一念及,则深惶汗。”
  人民解放军饮马长江北岸,南京政府一片混乱,党国大员纷纷南逃。1948年12月28日,戴季陶黯然登机飞往广州,行前去考试院上下各室看了又看,流露无限眷恋之色,情不自禁悲从中来,唏嘘涕出:“这一去,不知何日重又来?恐是不再矣!”说着竟如孩童般号啕大哭起来,如丧妣。
  身在广州的戴季陶,日夜盼待局势奇迹般地好转,却事与愿违,噩耗接踵而来:
  蒋介石自知大势已去,暗中部署退守台湾;
  1949年1月21日,内外交困中的蒋介石,被迫下野,辞去总统职务;
  1月31日,古都北平和平解放;
  2月5日,人民解放军炮火威胁下的南京政府,宣布迁都广州……
  更有那难言之隐,深恐徐叔平再来勒索,特别害怕与南造云子的丑闻曝光。
  种种忧愁,搅得戴季陶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一日,老友、监察院长于右任前来看望,问候过后,话题转入时局,相对摇头叹息,不胜悲观。于右任仗为知己,直言责备:“戴院长系总裁最可信赖之人,胜过至亲,言足轻重,而今弄成国已不国的局面,实是难逃其责呀!”
  戴季陶无言以对,潸然泪下。
  蒋介石下野后,在家乡溪口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遥控时局,确定台湾为“复兴基地”,布置党政军要员撤往台岛,通知戴季陶入台。戴季陶一口拒绝:“不去了,但愿回四川老家以竟终年,伴父母于九泉,尽人子之责。”
  2月10日,他改变了主意,并向左右说了个中原因:“判断下来,国军难以据守西南,四川必为****所得,他们不会放过我,我也不甘当他们的阶下囚。”
  “戴院长的意思,是去台湾了?”秘书问。
  “非也!”戴季陶喟然长叹,“为党国尽节,此其时矣!”
  身病加心病的戴季陶,既不愿随蒋介石残喘台湾,又怕成为****的俘虏,所以决计效法陈布雷杀身成仁,可得个党国忠臣的好名声。
  1949年2月11日夜间,戴季陶绕室徘徊了好一阵后,吞下了大量安眠药。
  12日上午日高三丈,仍不见戴季陶起床,左右大着胆子叫唤,没有回音,于是边喊边敲门,仍是毫无反映。料是有了异常,急忙撬门入室,发现戴季陶已气绝身亡,但身上还有些余温。
  广州市卫生局长朱广陶得到报告后,立即带领中山大学医学院医生赶到,确诊已不及施救。
  当天下午4时,国民党中常委举行会议,商讨治丧事宜。
  13日,“戴传贤在穗逝世”的消息见诸报端。当局为防动摇民心士气,在电讯中只字不提自杀,而是说:查戴氏向患心脏病,每晚需要服安眠药始能入睡,来穗后亦然。昨晚或进服安眠药过多,以致影响心脏,于12日晨8时不起……
  蒋介石是在12日当天得到戴季陶自杀报告的,据蒋经国的日记载:父亲闻耗悲痛,故人零落,中夜嘘唏。
  对于这位盟兄不愿随他去台湾,蒋介石颇为不满,但较之那些“临难变心”投向中共的“乱臣贼子”,使他尚感欣慰,故而在挽词中称赞其“才识恢宏,勋尤懋著”。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16楼 发表于: 2009-08-28

周恩来让步的艺术[转帖]


作者:胡长明 分 出版社:中**史出版社

链条式让步,也叫渐进式让步,其心理机制是“取乎上,得乎其中”,即先把要价尽量开得高一些,然后根据谈判对手的反应逐渐让步,直到双方达到一个“平衡点”为止。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试探性和回旋余地,在外部环境比较复杂险恶,或者对外界信息掌握得不够充分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自我“套牢”和无法挽回的损失,因而比较稳妥和有分寸感。

周恩来在他的谈判实践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谈判实践中,多采用链条式让步。如1945年重庆谈判有一个重要议题是讨论中共军队的整编数目问题。谈判前,我方曾设想确保军队五十三个师。在谈判中,周恩来最初让为四十八个师,国民党方面不同意,认为中共军队编为十二个师在中央已为可允许之最高限度。其代表张群还说:“今即允为十二个师,已实为顾及中共之困难。而今兄等提出仍要四十八个师,与政府相距实在太远。”周恩来征求毛泽东的意见后,决定再作出让步,即国共双方军队由原来六比一改为七比一的比例进行同步缩编,我方军队数目就由四十八个师减少到四十三个师,但国民党仍不同意。直到最后签订《双十协定》前夕,又一次作出让步,即在政府确保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确定分期实施计划,并重划省区,确定征补制度的前提下,“中共愿将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中现有数目缩编至二十四个师至少二十个师的数目”,国民党这才表示可以考虑。在解放区的区域调整和行政干部的任用方面,周恩来也采取了链条式的让步策略,把握住了让步的分寸和限度。

链条式让步是一种通常的办法,使用久了,让谈判者感到厌倦,因为所有的谈判者在让步时都像切香肠一样,把他们的让步切成小片,切得越薄越好,而每作一点点让步,拖的时间越长越好。这种办法给人以“虚假”的印象。由于双方都不知道哪是最后的一片香肠,因而双方都想等着瞧,这样就进一步拖长了谈判的时间。由于双方消磨了过多的时间精力,都志在必得,压力也就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大,这样也就很容易使谈判者走火,超出慎重的界线。

在中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谈判中,周恩来不再使用链条式让步,而是采用一次性让步的方式。他与基辛格谈判的策略是:尽可能确定一项合理解决办法的性质,一步就跨到那里,然后坚持立场不变。他代表中国重申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等。但考虑到中美对峙已久,周恩来也不强求台湾问题在短时间内马上解决,他明确地对基辛格说,台湾问题还可以放一段时间,不能让台湾问题妨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便是周恩来作出的“让步”,而且也是最后的“让步”。

基辛格虽然一开始对周恩来的一次性让步方式颇不适应,因为这使他希望周恩来进一步让步的希望落空了,但他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种让步方式的好处,即一开始就接触实质问题,又显出谈判者的真诚。这位被誉为超级谈判大师的基辛格,在他后来写的回忆录里承认他在别的谈判中,经常采用周恩来教会他的这一办法,他写道:“只要有可能,我在后来同别人进行的一些谈判中总是尽量采用这种办法——有人把这种办法斥之为‘先发制人的让步’。事实上,尽管开头的让步似乎大一些,但与那种‘色拉米’香肠式的办法相比,几乎可以肯定,总的让步还是比较小的。这种一步跨到一个合理立场的战略明确无误地摆出了无可改变的立场;这样做更容易维护自己的立场,而那种旷日持久、零敲碎打的细小步伐所积累起来的效果却是不容易维护的,在那样的过程中总是会掩盖问题的实质。”

基辛格在回忆录里还写道:“我不久就发觉和周恩来谈判的最好方式,是提出一个合理的主张,详加说明,然后坚持到底。我有时甚至把内部文件拿给他看,使他了解我们为什么达成这个结论。周恩来也采取这样的方式。希图在谈判中多占便宜,那是徒然自寻烦恼。”在现代商务谈判特别是日常的买卖行为中,链条式让步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一次性让步的好处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最多多少钱,否则不买”,和“最少多少钱,否则不卖”,便是这种让步方式常见的“游戏规则”。表面上很强硬,但强硬中使人感到真诚,从而增强了买卖的欲望。这种让步方式被人们所接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市场信息不断有向共享和对称方向发展的趋势,买卖双方都比较容易熟悉“行情”,与其徒劳地消磨时间和精力,不如一步就跨到一个合理的立场而成交。

 

谈判是斗争与合作、进取与让步的辩证统一体,没有让步的谈判很难成为真正的谈判。让步是周恩来使用得最多的一种策略,他把让步当作谈判成功的一条必要性原则。但他从来不作单方面的让步,在他看来,让步必须是双方的。当然,双方让步也并不意味着非要对等,非要走同样多的步子不可。

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前夕,毛泽东、周恩来便向全党客观分析了此次谈判中我方让步的必要性,因为不作让步,就不能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不能谋取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不能取得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同情,不能换得我党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同时他们又强调:“谈判求得妥协,须双方让步。”在随后实际的谈判进程中,周恩来始终坚持了“双方让步”的立场。谈判之初,按照各自提出的谈判原则,双方的利益目标差距甚大。为打破僵局,周恩来在磋商中适时作出让步,表示只要国民党确定和平建国方针,以和平、民主、团结为统一的基础,那么中共就拥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和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在此前提下,双方在其他问题上都作出必要的让步。当经过努力和斗争,国民党代表接受了我党的和平建国方针以及和平、民主、团结为统一的基础时,周恩来当即表示在军队数目和政权产生问题上,我方还可作相应的让步。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国共两党终于达成了《双十协定》。

在外交谈判中,周恩来也主张通过双方让步来达成妥协。在中缅边界问题的谈判中,双方为求问题之真正解决,都作出了让步。在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谈判中,中方主动从有争议的1941年线以西地区撤回所驻军队,但缅方军队不得进入;缅方则从连英国也承认其主权属于中国的片马一带撤出驻军,而中方军队也不得进入,这样就导致了中缅边界上的和解局面。在此基础上经过第二轮谈判,使得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在中日外交谈判中,日方在周恩来的据理力争和批评下,明确宣布结束战争状态,承担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损失的责任,对此进行深刻反省。鉴于日方已作出让步,中方为表示诚意也作了相应的让步,即放弃日本给战争支付赔偿的要求。

双方让步是谈判者心理相容和最终解决问题的前提,但周恩来从不机械地把双方让步理解为相同程度的让步。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越南军事分界线问题时,北越和法国曾一度处于僵持状态,为谋求妥协,周恩来对总理孟戴斯·弗朗斯说:“各方都需要向对方靠近……这并不是说每方都要走同样多的步子。”在双方存在距离的情况下,并非只是在中点才能握手言和,而是在这个区间内的任何一点都有达成妥协的可能。

一般来说,周恩来总是力图让对方走过中点来与自己握手,以己方小的让步来换取对方大的让步,以己方在次要问题上的让步来换取对方在主要问题的让步,虽有得必有失,但要力求因小而得大,这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在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中,他承认国民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同意将****军队缩编,采用国民党军队的番号,但条件是国民党不得干预边区的行政和军事指挥权。在重庆谈判中,他在军队数量和政府产生的办法上作出让步,其条件是国民党放弃**,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建国方针。

为使自己少让步和迫使对方多让步,周恩来有多种多样的办法,首先是权力限制性策略。当国民党要求中共作出重大让步时,他便以必须请示毛泽东这一权力限制来避免我方让步;其次是客观事实性策略,当国民党代表称中共领导的解放区是“军阀割据”,要求中共放弃地盘,交出军队时,周恩来反击道:“兄等以封建军阀割据来比拟中共,我不能承认。我以为两党已拥有武装,且有十八年之斗争历史,此乃革命事实发展之结果。今日我等商谈,即在设法避免双方武装斗争,而以民主之和平方式为政治之竞争。”再次是以攻对攻策略。当对方就某一问题逼己方让步时,己方则把这一问题与另一问题联系起来,在那个问题上要求对方让步。如国民党以“军队国家化”为由逼迫中共交出军队时,周恩来则应之以“政治民主化”,强调政治民主化是军队国家化的先决条件,你承诺政治民主化,我才能赞成军队国家化;你不承诺政治民主化,我便不能交出军队。

让步的目的是必须能扭转局势。在外交谈判中,让步不仅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还存在一个适时的问题。时机未到,让步只会被对方视作软弱可欺,不但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反而还助长对方勒求的欲望。

朝鲜停战谈判中,美国人态度傲慢,蛮不讲理。在谈判军事停战分界线问题时,我方不能接受其横蛮要求,美国便悍然单方面宣布休会,叫嚷:让飞机大炮去辩论吧!但中朝人民不吃美国这一套,你气焰嚣张,我便奉陪到底,继续以打促谈,逼迫美国回到谈判桌前。

交换战俘问题,是谈判中争议最大而又费时最长的一个焦点。按国际惯例,停战后,双方应交换全部战俘。但美国和李承晚集团却炮制所谓“一对一的交换”、“平民顶战俘”等论调,人为地造成遣返战俘上的歧视政策和不平等政策,理所当然地被我方否定。美国不仅拒绝遣返我方被俘人员,还对我方被俘人员进行残害,搞什么“甄别”,强迫刺字,按手印,写“血书”,乃至毒打、截肢、杀害,以胁迫他们改变要求遣返的意愿,致使这一问题阻挠停战协定的签订达一年半之久。

在当时,周恩来本想通过一定的让步来打破僵局,但他考虑到美方仍在作困兽斗,所以不急不躁,坚持三条原则,即美国蛮横无理时不能让步,虚张声势时不能让步,不起作用时不能让步,归结到一点,让步必须能扭转局势。美国人继续在战场上遭到痛击,加之美国总统选举在即,选民普遍要求和平,国内外的压力迫使其当权者转弯,改变其拖延谈判的伎俩,于1953年3月主动提出了先交换伤病战俘的建议。

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抓住美方的新动问,同意先交换伤病战俘,并建议恢复谈判。

周恩来鉴于美国已开始唱低调,停战已有希望,于是提出遣返战俘分两步走的提议:停战后立即遣俘一切坚持回国的战俘,而将其余的转交中立国,有关方面必须保证他们的遣返权利得到尊重。这是一个重大的让步,但美方寻找借口反对把暂时不遣返的战俘移交中立国,周恩来考虑再三,同意把他们交由设在朝鲜非军事区的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看管一个时期,以保证他们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行使被遣返的权利。以此为契机,双方终于在1953年6月8日达成了最后协议,使这一拖延已久的棘手问题得到了解决。

由此可见,谈判要有结果,必须掌握“互动”的原则,己方要善于在不损害自身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作出一定让步,以打破僵局,但这必须以对方表现出谈判的诚意为条件。对方有了诚意,有了松动,就要把握时机,以求成功。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17楼 发表于: 2009-08-28


 越南入侵柬埔寨 30年后获尊重[转帖]
 

柬埔寨1月7日庆祝胜利日30周年花车游行

数以万计的柬埔寨人于1月7日聚集在金边的国家奥林匹克运动场内,热烈庆祝柬埔寨脱离红高棉统治30周年的纪念日。 这个由柬埔寨执政党人民党所举办的大型纪念活动,共吸引了超过4万人前来参与,首相洪森以及人民党的数名党员也出席了这场盛会。柬埔寨参议院主席谢辛在致词时表示,这个纪念日的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柬埔寨历史中最黑暗的一页”已告一段落。谢辛特别感谢邻国越南“拯救了柬埔寨”,高度评价越南志愿军为消灭红棉政权屠杀人民的暴行而作出了重大牺牲,并及时阻止了人民遭进一步屠杀的厄运。(柬埔寨《星洲日报》2009年1月8日)

谢辛对于越南的感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动的“****”,也让人对那场战争的正当性表示质疑,虽然中国现在尽量回避和不提起那场战争,但面对历史,我们必须要有勇气正视,客观公正去看待和判断。中国当时发动的“****”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越南入侵柬埔寨。30年后,面对那场战争,柬埔寨人为什么向“入侵”的邻国越南表达了诚挚谢意,而对中国只字不提呢?我们很有必要回顾对于柬埔寨人来说简直就是梦魇的那段恐怖岁月——红色高棉政权统治时期。

柬埔寨****于1950年代成立,当时是越南****的分支。至1970年代改为柬埔寨民主党(Party of Democratic Kampuchea),后被称为法语的“紅色高棉”。1970年3月18日,朗诺将军(Lon Nol)趁西哈努克亲王(Norodom Sihanouk)出国访问时,推翻其政权。西哈努克其后流亡北京,当时赤柬(红色高棉)与朗诺政府为敌,西哈努克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扶持红色高棉(赤柬)去夺取朗诺政权。1975年4月17日,赤柬攻占金边,推翻了朗諾政府,并建立了“柬埔寨民主共和國”(红色高棉),其领导人波尔布特。红色高棉政权从此在柬埔寨开始了近四年的血腥统治,柬埔寨人民坠入了人类最为黑暗的悲惨世界。

波尔布特执政期间,推行非常恐怖统治,试图将柬埔寨改造为不分任何阶级的社会,将所有城市居民强行驱赶到农村,进行全国大清洗。波尔布特政权以美军将空袭金边为借口,向金边人民喊话,要求居民疏散到乡下,并许诺三日后可以返回首都,要求居民不必带任何财产,金边居民下乡后,大部分遭到红色高棉政权的屠杀,能活着回到原住地的不到一半。红色高棉执政初期,被清洗者包括原城市居民,特別是与西方有接触、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和为朗诺政府工作的人员。后期,被清洗者则包括紅高棉革命时的各级干部。在波尔布特的统治下,货币被取消,人民于公社內劳动,并禁止在公共食堂以外取食。在赤柬近四年的管治下,大量人因饥饿、疾病、过度工作而死亡;也有大量人因为政治原因、或因犯各种小错而被刑决。据不同的统计,红高棉统治期间死亡的柬埔寨人估计在一百二十万至三百万,占柬埔寨当时人口的约四分之一,其中还包括21.5万柬埔寨华裔,并几乎杀光了1万余名在柬埔寨的越南裔。

1978年5月,红高棉大清洗激发了反波尔布特的叛乱,流亡者在越南成立了“柬埔寨民族团结救国阵线”,领导者是红色高棉曾任师长、省委书记的高层领导人韩桑林(现任柬埔寨人民党名誉主席、柬埔寨国会主席)。1978年 12月25日,在韩桑林的带领下,10万经历越战洗礼的越南“志愿军”发动势如破竹的进攻。虽然不少柬埔寨人对越南军队的到来感到恐惧,但越南军队仍在不少投诚的红色高棉人士和受赤柬残酷统治的柬埔寨百姓引领下,仅用两周时间,于1979年1月7日,越南人攻占金边,推翻了红色高棉的恐怖统治。中国政府随后以越南军队侵犯柬埔寨为由,于2月17日,中国发动了“****”。

30年后,当柬埔寨人在庆祝推翻红色高棉政权时,谢辛代表柬埔寨人民向越南协助推翻波尔布特政权表示了感谢,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重新认识和了解。在2006年1月25日,中国《参考消息》报在第3版刊发了消息,标题是《审判红色高棉程序即将启动》,根据联合国与柬埔寨政府达成的协议,一个特别权力机构正在为成立审判法庭作准备。“现在终于有望看到,对在1975年至1979年期间导致数百万柬埔寨人死亡的人,采取一定的司法措施”。红色高棉的领导人波尔布特于1998年死于心脏病,目前被法庭拘留等待受审的红高棉领导人,包括二号人物农谢(Nuon Chea)、前外长英萨利(Ieng Sary)和妻子英蒂丽(Ieng Thirith)、康克由(Kaing Guek Eav)。康克由的审讯预计在2009年3月展开。其他人由于年事已高或患病,审讯则将展延到2010年或以后。这些人将面临战争罪、群体灭绝罪及反人类罪起诉和审判,以告慰被他们残害致死的数百万柬埔寨无辜民众。

当波尔布特领导的红色高棉以血腥和残暴在书写人类的野蛮史时,历史必将对这些残暴和毫无人行的人类垃圾进行清算,把他们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国曾是红色高棉的支持者,迄今没有人站出来对那段历史进行反思。自称是“毛泽东学生”的波尔布特(见《国际广角》一书第222页)1975年6月在中国,已经病重的周恩来还善意地劝告他们,不宜这样做。波尔布特等人却骄傲地宣称:全世界的革命者都可以从柬埔寨学到很多经验,“从金边撤出所有人口这样的创举,是任何国家的革命都是不可能做到的”(见《国际广角》一书第221页,《百年潮》精品系列丛书之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波尔布特“毛泽东的学生”,也得到了现任柬埔寨首相洪森的印证。2007年4月5日香港出版的《亚洲周刊》专题报导,洪森认为 “中国文革的思想根源是毛泽东思想,波尔布特的思想根源于毛的思想,毛的思想在柬埔寨得到实践,但也证明是失败的”。

红色高棉制造的那段惨无人道的历史,必将随着正义的审判而剖开隐藏在他们自称庄严革命理想下的无耻行为。中国曾在让无产阶级革命火种蔓延全世界的精神感召下,给予了红色高棉无私的“支持援助”,正是波尔布特所谓的崇高革命理想,却把柬埔寨数百万人推进了万劫不复的地狱。红色高棉顶着赤色的光环,终于在历史的正义车轮下湮灭了光环,留下一道凄惨的人类血红历史。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18楼 发表于: 2009-08-28

走向刑场的国民党将军[转帖]
 

作者:经盛鸿 杨春林


1948年9月19日,早晨7时许,南京城西江东门外国民党政府中央军人监狱沉重的铁门打开了,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军警跟着典狱长来到这里,点名提取5名“****要犯”,要进行处决。第一个被点名的是谢士炎,约40多岁,眉宇间闪露着凛然不可侵犯的英武之气。他一声不响地昂着头走了出去。接着是朱建国、石淳、丁行、赵连璋。他们的步履坚定有力,具有军人的风范。5人被押向狱外菜园刑场,听取死刑执行令。这时只见这5位昂首挺胸的“犯人”竟都穿着整齐的国民党将校服,其中有两人是将军:谢士炎被捕前是国民党保定绥靖公署作战处少将处长,丁行是保定绥靖公署军法处少将副处长兼河北省政府机要秘书;其余3人则都是国民党军队的校级军官。

这些国民党的将军与校官们怎么会变成“****要犯”的呢?

原来在1946年6月国共内战再次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国防部保密局的特务便加紧破坏中共在国统区各地的地下组织。他们在各大城市里部署了从美国进口的先进的无线电侦测电台,用以侦查中共的地下电台。1947年8月24日,保密局的特务在北平侦破了设在东四牌楼的一处中共秘密电台,抓捕了陈布雷的女儿、已是中共地下党员的陈琏以及她的****员丈夫,还有该地下电台的台长李政宣及其妻张厚佩等人。李政宣与张厚佩在被捕后贪生怕死,无耻叛变,供出了中共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等地军事情报系统的许多重要线索及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保密局的特务们根据这些线索顺藤摸瓜,在北平、沈阳、南京、西安、兰州与保定等地逮捕了中共许多重要地下工作人员。而在被捕的这些人员中,竟有保定绥靖公署的两名少将级处长谢士炎、丁行和朱建国、石淳、赵连璋3名校级军官。这使敌人大吃一惊,恐惧异常。1947年11月30日,敌人将谢士炎等5人移押南京保密局本部,严刑拷打,刑讯逼供,虽持续达半年多,但他们坚不吐实,毫不屈服,只是义正词严地说:“你们今天张牙舞爪,将来中国民众会向你们清算的!”


谢士炎将军是湖南衡山人,1910年生,中学毕业后考入国民党中央军辎学校,毕业后又进入陆军大学深造。谢为人忠勇果敢,积极热情,不仅正直爱国,还善诗文。他从陆军大学毕业时,正逢抗日战争爆发,他立即投军,任国民党第十六师的团长。在浙江衢州的抗日战役中,他率部与日本侵略军苦战,歼敌2000多人,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一名,成为著名的抗日战将,当地老百姓尊称他为“武状元”。抗战胜利后,他任国民党第六战区武汉前进指挥所主任,但因清廉正直,遭忌受谗而被撤职。1945年冬他到保定,在孙连仲的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任少将作战处处长。这时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压制民主,施行法西斯专制统治,而且政府日益腐败,大小官吏贪污受贿之风愈演愈烈,裙带政治令人作呕,人民日益陷入饥寒交迫之中,因而他愈来愈感到气愤与失望,决心与国民党政府彻底决裂,寻找中国****人,投身革命。

可是,在戒备森严的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到哪里去找****呢?

1946年深秋的一天夜里,谢士炎经过长期观察与思考后决定,去试探与他共事多时、平常表现一贯进步的保定绥署外交处副处长陈融生,他认定他是潜伏在国民党营垒里的中共地下党员。

一天,谢士炎只身一人来到陈融生的住处。见屋里没有别人,他就关上门,突然拿出左轮手枪对准陈说:“融生兄,你到底是什么人?是不是****,请你照实告诉我。我要找****呈交一份国民党军队即将进攻张家口的军事计划,再过10天,此计划就要实施,非常紧急。……如你拒绝或办不到,我们两人就同归于尽。”

谢士炎没有看错,陈融生果然是中共派来的地下情报人员。他也早对谢士炎进行了观察与了解,对谢士炎的情况早有掌握,因而对谢士炎的话深信不疑。他们互相亮明了身份,成为战友,及时将这份重要情报设法送到北平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徐冰的手中。10多天后,华北解放军在张家口战役中运用这份情报提供的情况,取得很大的成果,证明了这份情报的准确性与重要价值。

以后,谢士炎就被中共地下组织正式吸收,在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负责情报与兵运工作。1947年2月4日,谢士炎在北平军调部,由叶剑英亲自主持下秘密地加入了中国****。

1947年初,谢士炎以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作战处少将处长的身份,出席了蒋介石亲自召开的涿州高级军事会议,获取了大量机密情报,并通过地下党转送解放军总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丁行、朱建国、石淳、赵连璋等人,也在保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工作,也是中共的地下情报人员。1947年6月,第十一战区改称保定绥靖公署,谢士炎、丁行等人的职务未变。他们利用工作之便,为中共地下党不断提供情报。直到1947年9月17日,因李政宣、张厚佩叛变,才一道被捕。


谢士炎等人押解到南京后,被作为重犯严密关押在中央军人监狱中。

谢士炎等人在狱中保持革命凛然正气,与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连特务看守都怕他们。谢士炎常常仗义执言,斥责敌人,维护战友。狱中饭食粗劣不堪,他挺身而出,带头抗议,斗争多日,终于迫使敌人让步。谢士炎还带头抗议敌看守长每天要“犯人”点名报数,侮辱其人格,经过抗议斗争,终使敌人取消了这种做法。他对同志则关心备至,经常以亲友送给自己的食品分赠难友,帮助难友解决困难。在狱中他学着自理生活,学做洗衣等事,他说:“坐牢对我是有好处的。过去我在军队里做将军,从不洗衣,现在才有了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他爱好写诗,常常用诗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揭露敌人的凶残,欢呼革命的胜利……

丁行等人也都像谢士炎一样,英勇顽强,从容镇静,乐观豪迈。

1948年9月19日晨,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当典狱长进来点名提人时,谢士炎很安详地穿好绿呢军大衣,扣好风纪扣,穿上鞋。丁行等人也从容地与难友们握别。

他们被押到刑场上。典狱长宣读了死刑执行书,然后招呼他们利用最后15分钟安排身后的事情。

谢士炎斟了一杯酒,怒视着典狱长说:“我的遗书早就准备好了,在监房里我的制服口袋里,你们可以去拿,交给我弟弟。我遗物中还有我太太的相片,她已经去世了,希望你们将它撕毁了,不必让一个去世女人的相片在外面流落。”典狱长答应了。谢士炎又说:“你们今天把我们枪毙了,没有关系。可是我告诉你们,国民党是一定要垮台的!”

其他4人也义正词严地指责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然后,他们昂首阔步地走向行刑地。刽子手吼叫着:“死囚们跪下来!”谢士炎啐了敌人一口,厉声怒斥道:“混蛋,要我们跪下,没那么回事!”5个人互相鼓舞,谁也没有跪下。谢士炎又对战友们说:“来,同志们,我们呼口号!”他一边说,一边举起右臂,手铐叮当作响,“中国****万岁!”“打倒反动派!”雄壮的口号声响彻天空。

枪声在南京江东门外刑场上响起。5位英雄倒下了。事后,人们在谢士炎将军的裤袋里,发现了一首血迹斑斑的遗诗,这是他临刑前写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

  何况男儿失意时。

  多少头颅多少血,

  续成民主自由诗!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619楼 发表于: 2009-08-28

  泽东对八届八中全会《关于彭德怀同志错误的决议》稿的批语[转帖]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

对八届八中全会《关于彭德怀同志错误的决议》稿的批语〔2〕
         
      (一九五九年八月十一日——十六日)

        一
   〔3〕  
   退胡乔木同志。有点小的修改   。   
   •      
     毛 泽 东
八月十一日
        二
即退乔木同志:
••       
   即付印,今晚发给到会所有各同志。  
     毛 泽 东
    八月十四日下午七时

        三        
  〔4〕 
彭真  同志:        
   〔5〕     〔6〕 
   即刻照此印发。其他三个决议  ,一个公报  ,请你
督促即行做最后一次修改,务于明(十七日)下午发给各
同志,以便十八日各同志动身回去时能带回去照办。  
     毛 泽 东     
十六日五时 
根据手稿刊印。

 

注 释 
   
  〔1〕 彭德怀,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
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一九五九年八月,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上,被错误地定为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
团”。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
‘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
  〔2〕 本篇(一)(二)是分别写在《中国****八届八中全会
关于彭德怀同志错误的决议》(草案)的两个修改稿上的批语;本篇
(三)是对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一九五九
年八月十六日四时半送审的这一决议修改稿的批语,在这一稿上,
决议题目改为《中国****八届八中全会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
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
  〔3〕 毛泽东对胡乔木一九五八年八月十日送审的这一决议草
案,只作了个别文字上的修改。      
  〔4〕 彭真,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5〕 指《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中
国****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决议)、《中国****八
届八中全会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和《中国****八届八
中全会关于撤销黄克诚同志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决定》。
  〔6〕 指《中国****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公
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