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民:围绕汉字“大做文章” [转帖]
1984年秋的一天,一位身着廉价西服的黄皮肤人自信地应邀走进联合国大楼,在当时号称世界第一的AT微机上插进五笔字型软件。操作员信手轻弹,眨眼间,一行又一行方块字飞快地跃上屏幕。击键停止,计算结果:每分钟112个汉字。这一数字如一石击浪,轰动了联合国。
“汉字一串一串地出来,是怎么一回事?”联合国的专家吃惊不已。“这叫做‘词语输入’,不管多长的词,只需击四下键即可打出,而且‘字词兼容’,见字打字,见词打词,字词之间不用任何附加操作。”在那位黄皮肤人解说的同时,操作员按下了“口、亻、人、口”四个键,“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字一下子蹿上了屏幕。“奇迹!”“字词兼容,举世无双!”赞叹声此起彼伏。
这位黄皮肤的“解说员”就是今天已闻名全球的五笔字型(王码)发明人王永民。他曾作为东方文化的使者六次走上联合国的讲台,讲述中国汉字的奥妙和汉字技术的进展。
攻克中国文化史上的“癌症”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就在王永民第一次走上联合国讲坛之前的一个多月,有则消息让这位王码创始人有点心忧。
1984年8月,中国的体育健儿肩负着祖国的重托,代表着民族的尊荣,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赛场上,顽强拼搏,频传捷报,曾使我中华振兴的号角响彻全球。十亿同胞,包括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为之欢欣鼓舞,豪情激荡,世界看到了东方巨龙腾飞的希望。然而,就在这时,《参考消息》上却出现了这样一条报道:“法新社洛杉矶8月5日电……新华社派了22名文字记者、4名摄影记者和4名技术人员在奥运会采访和工作。在全世界报道奥运会的7000名记者中,只有中国人用手写他们的报道……”
中国人,只有中国人,一手高擎着金牌,一手紧握着钢笔,在采访奥运会的7000名各国记者中,笔耕墨种,用手写自己的报道。英雄的巨人,落后的工具,是多么的不协调!
汉字是联合国六种工作文字之一,使用汉字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字数多、笔画复杂的汉字难以用电脑处理日益成为事关汉字命运的世界性难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内外就形成了强大的舆论:中国的汉字必须废除,否则中国便不能广泛地使用计算机,中国也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时间,“汉字不亡,中国必亡”、“中国文字注定要走拉丁化”的论调比五四时期更加高涨起来。汉字,这一记录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似乎成了中国现代文明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王永民似乎听到了命运的叩门声,他庆幸自己早在几年前便选定了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大事”,那就是解决“汉字输入电脑”的这一世界性难题,攻克中国文化史上的这一“癌症”。
他要挽救汉字的命运。这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朴素感情。当他从“一二三”开始学习汉字时,那优美的笔画、奇妙的结构以及古典诗文中所包含的深邃内涵,常把他一步步导入中国文化的美幻境界。从上小学开始,他就背古诗、刻图章、练书法、写古体诗词,那婀娜多姿的汉字造型、那抑扬顿挫的诗词韵律,在他幼小的心田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以横、竖、撇、捺、折为基本笔画的汉字,记载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书写过盛唐气象,作为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融入到世界上每个华人的血液之中……“汉字文明的血脉长河,绝不能在我们这代中国人身上断流!”王永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课题已远不只是一个键盘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面更广、影响更深远的崭新的学科。他在极为简陋的十平方米工作间里,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一边治病,一边以惊人的毅力抄录编写了摞起来有12米高的十万张卡片。从甲骨文到简化汉字,王永民对汉字进行了浩繁的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汉字字根组字频度表》和《汉字字根实用频度表》,以他文、理兼备的学科优势,在多学科的接壤处,对汉字电脑化的基础理论做了开创性的研究。
1982年6月,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当时的河南省副省长兼科委主任罗干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王永民以实干家的魄力,当场给罗干立下了“军令状”:一年为期,拿出成果。
1983年8月29日,面对信手每分钟打出100多个汉字的测试结果,来自全国的40多位专家教授鉴定:五笔字型是一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汉字输入方案。与会的著名学者郑易里先生激动地宣布:“从今天起,汉字输入不能与西文同日而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我国民众心中,谁是最有影响的发明人?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国发明家协会联合开展的发明与专利问题调查活动统计显示,在被调查会选择的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前五位发明人依次是:杂交水稻的发明人袁隆平、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发明人王永民、激光照排的发明人王选、散货抓斗的发明人包起帆和“倪志福钻头”的发明人倪志福。
五笔字型,这是一项石破天惊的重大发明!这是汉字文明史上的一次辉煌壮丽的当代涅。世人把五笔字型誉为“王码”。此后的十年之间,中国的书报公文的印刷告别了“铅与火”,以五笔字型这一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为桥梁迈入了“光与电”,实现了中国文字工具的历史性变革!
农家小屯走出的大发明家
王永民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一个农民家庭。一出生,母亲就害了一场差点送命的病,王永民没能吃上一口奶,只能靠面汤喂养,致使他从小体质虚弱,骨瘦如柴。
从记事起他就像小大人一样不声不响地帮助妈妈拉风箱,烧火做饭,上山割草拾柴,帮父亲在菜地里浇水、逮虫子。一到收获季节,他就和姐姐比赛捡粮食、遛红薯。他不仅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而且培养了“万事不求人,一切靠自己创造”的自我奋斗精神。
一次在外婆家的小河边玩,他意外地发现弯曲的管子可以把水从低处带到高处,再流下来。他灵机一动,忙活了十来天,精心刻制了十几个带叶片和带齿的轮子以及许多管子,要做一台“引水上山、流水推磨、周而复始永不停”的机器。“永动机”当然失败了,年幼的王永民百思不得其解。
父母为了维持这个少吃缺穿的家,一年到头太忙碌,对王永民的学习、考试从不过问;对他那多种多样的小制作、小创造,也从不干涉。前些年,有几位教育家研究王永民时,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家教”,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
小学五年级,11岁的王永民与教算术的教务主任在课堂上发生过一场轰动全校的争论。课堂上,老师拿着一个木制的直角三角板,按在黑板上,用粉笔在周围画了三下。“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请看,这儿有一个直角。”老师用手指着直角说。然后,老师把同一个三角板的长边放平,又画了一周,宣布:“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请看,它有两个锐角。”老师用手指着斜边两头的锐角说。
王永民立即举手站了起来:“老师,您说的不对!明明是沿同一个三角板的三个边画出来的,只不过一个睡着,一个站着,为什么就是不同的三角形?”老师说这是书上说的,没有错。王永民不经许可,便跑到讲台上一边比划,一边给全班同学讲了一遍,跟老师辩论了起来。
这场争论,以班长王永民取得胜利而告终,老师调走了。从此,王永民懂得了一个道理:大人、老师和书本,有时候也会错的。既要相信别人,也要相信自己,凡事必须独立思考。不过,王永民的“狂妄自大”,也就从此出了名,他怎么努力也始终无法摘掉这顶“帽子”。
报考大学,王永民雄心勃勃,第一志愿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志愿还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三志愿才是清华大学。果然,他不负众望,196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成了全地区的“状元”。
科大毕业后,王永民到辽宁盘锦大洼39军115师农场劳动改造一年半,“官”至班长。到国防科工委四川永川1424研究所工作八年,可是患肝病六年,自言一事无成。
1977年,王永民回南阳后抄卡片十多万张,研究汉字。以五年之功在南阳研究汉字输入法并发明“五笔字型”,以多学科之集成和创造,提出“形码设计三原理”,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发明25键4码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技术,在世界上首次突破电脑汉字输入每分钟100字大关,获英、美、中三国专利,被誉为中华文明史上“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重大发明。
为人与科研一样的“通俗易懂”
1994年4月,王永民打“面的”到位于中关村试验区大楼的公司上班,当司机得知他去王码公司时说:“王码公司可有名了!王码是上亿资产的大公司,公司的老板坐的都是卡迪拉克。”王永民问他:“你认识吗?”司机回答:“我不认识,只听说那位河南来的发明家很有本事。”王永民说:“我就是王永民。我没有卡迪拉克,一辆桑塔纳开了六年,大修去了,我常常打的。”
那司机看了一眼,满腹狐疑,不敢相信。王永民递过去一张名片,司机激动之中,一扭方向,立刻把车开到路边上停下来,双手握住王永民的手,连声说:“我太荣幸了,我太荣幸了!做梦也没想到我这面的会拉您这样的大老板,拉了一位大号发明家!”下车时,王永民交他十元钱车费,司机再三坚持说:“能为您这样的名人开车,是我的荣幸,我哪会收您的钱呢?名片就是钱!”王永民将钱放在车上走了。
第二天,这位家住石景山的司机带着老婆孩子到王码公司,还带来一封信,信中还夹着十元钱。他在信中说:“尊敬的王教授,您是名人,您还坐面的,真了不起!您使我改变了对有真本事人的看法。十元车费还给您,我永远记住您,向您学习!”
王永民坦荡正直,热情幽默,人称“通俗易懂”。为事业能吃别人不愿吃的苦,有耐心干别人摇头的麻烦事。王永民是个有名的“工作狂”,下班从没点,对自己、对别人做的事都不完全放心,不厌其烦追求完美,他的一丝不苟令人几近厌烦。他认为自己的终生憾事是,“1989年因工作太忙,最主要的还是不孝顺,没有警惕,竟然误了父亲的病,未能实现他老人家到北京看一看的愿望”。
2003年9月6日,由中国发明协会和中国王码集团联合举办的“王码走向国际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与会者人手一册《王永民诗词选》。没想到的是,大发明家王永民居然还写得一手好诗词,居然还有“天地恰与我胸宽”的大气!
在键盘上苦心演绎创新思维
“我国汉字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吗?”对此,王永民表示,我国“汉字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被完全解决,汉字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只有从中小学起,就进行汉字输入法的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熟练汉字的编码和输入,我国民众的电脑应用水平、工作效率才会大为改观。”“目前市场上除一些应用软件之外,软件中的操作系统,硬件中的PDA产品及其他可处理汉字的数字产品,大多数都是进口产品。试计算一下,十多亿人的日常电脑产品,主要靠进口,一年得花多少钱?汉字产品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东南亚有着巨大的市场,我们拥有汉字的关键性技术,理应形成民族特色的产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王永民说,汉字的国际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增长,以汉字输入技术为核心的汉字工程,其软件和硬件产品,包括汉字芯片技术,不但必须在国内普及,还要尽快走向世界,造福海外华人。尤其是数以千万计的手机,每年要发送数百亿条短信息,但是输入汉字之慢而烦,早已使国人怨声载道,实在到了国产化、规范化、实用化的时候了!在汉字工程领域,我国的汉字技术,同样与外国公司存在着激烈的技术竞争和产业竞争。不可设想,泱泱大国,数千年文明,在本民族文化领域,我们要是落后了,或者市场被别人占领了,也像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那样,每台手机都要向“老外”交输入法的专利费,那将是一种什么滋味?
同时,王永民指出,在汉字技术方面,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秩序,还有待完善和加强。“20年来,先后有18家国际著名的公司购买了王码专利的使用权,可在我国尽管差不多每台电脑都装有王码,但是签约购买王码软件或专利使用权的却没有几家。”的确,知识产权保护要落到实处,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年来,社会上流传有千百种汉字输入法。输入法哪个好、哪个差,现在已不再有很多人讨论了。因为归结起来,无非是“让实践检验,听用户说话”。王永民认为,输入法在音码和形码两个方面,将并行不悖,互不取代,像火车有两条轨道一样“双轨并行”,各自走向规范和统一。他希望汉字输入技术尽早出台国家标准,结束“万码奔腾”时代。“事关汉字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软件和硬件的产业化,理应成为‘汉字产业’。有没有一种好的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字的落后是致命的落后;同样,在信息时代,文字的混乱和文字技术的缺乏标准,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将不仅仅是落后,简直就是灾难!”
王永民强调,汉字的“书同文,文同码,码同键”这“三同”是一个必然趋势。“书同文”是指统一字种、字形、字音和字义;“文同码”是指对同一字形有统一的电脑内码、输入码和查字码;“码同键”是指同一个编码要用相同的键位指法输入。只有实现操作技能的统一,才能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做到“电脑通用,人员通用”。
王永民说,汉字实现“三同”之后,汉字将在字形、字种、内码、输入码以及软件、硬件、教材、辞书、通讯等一切涉及汉字的领域实现“大一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必将形成许多个新兴的大型产业,而这些产业不但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将借助于汉字的“三同”,使汉字文化实现伟大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