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兵学家”蒋百里的传奇人生[转帖]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岳丈蒋百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素有“兵学泰斗”之称。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投笔从戎 东渡扶桑
蒋百里,名方震,乳名福,晚号“谵宁”,浙江海宁硖石镇人,1882年10月13日,诞生于邻县海盐。祖父蒋光煦(字生沫)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拥有藏书楼“别下斋”,收藏珍笈10万卷,刻有《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两部传世。父亲蒋学,号壶隐,生下来时缺左膀,是残疾人,生沫不喜欢他,养到十余岁将他送至海盐一寺庙中出家做小沙弥。蒋学当了10年和尚,耐不住清苦、寂寞,还俗学医,悬壶济世,娶穷秀才之女杨氏为妻,生下独子蒋百里。儿子13岁那一年,壶隐先生病故。次年杨氏生了一场大病,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没有起色。蒋百里想起古人有“割股疗亲”的事,于是偷偷割下左臂一块肉,煮药汤给母亲服用,结果母亲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母子相依为命,苦不堪言。蒋学的同胞兄弟们念及骨肉之情,拨田数亩、辟屋两间,将孤儿寡母接回故里。杨氏通文墨,白天种地、穿补竹衫谋生,夜晚训子写字读书。族塾教书先生倪勤叔见蒋百里家境清寒,天资聪慧,遂起怜惜之心,愿不收“束修”,教他读书学诗文。蒋百里埋头苦读,学识大进,17岁考中秀才。一次偶然看到桐乡县令方雨亭“观风题”一纸,例题三十,限期一月交卷。蒋百里兴致所至,洋洋洒洒写了数十万言交卷。方雨亭拍案叫绝,取为超等第一名,并在批示结语写道:“此真我中国之宝也。”然后推荐给杭州知府林迪臣,考入求是学院(浙大前身)就读。
光绪二十年(1894年)夏,蒋百里时年13岁,甲午战争爆发。他在《申报》上读到清军大败、丧权辱国的消息,深深地受了刺激,与同学查阅地图,而后又读《普天忠愤集》,小小年纪便关心国家大事,萌发了投笔从戎、抵御外侮、建立强大国防的志愿。1901年4月,在方雨亭、林迪臣和求是书院监院(教务长)陈仲恕(陈叔通之兄)的资助下,东渡扶桑,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蒋百里年方弱冠,身体瘦弱,但他坚持锻炼不懈。一天,求是书院老同学钱均夫(钱学森的父亲)来访,走进校门,远远看见操场上一条身板结实的汉子在翻铁杠。只见他动作娴熟,上下翻腾。走近一看,几乎不能相信他就是昔日弱不禁风的蒋百里。钱上前拍拍蒋的肩膀,连声称赞:“百里兄,好身手!将来你必是国家栋梁之才!”
在日本军校,人才济济,华人同学中有蔡锷、张澜、许崇智、李烈钧等。蒋百里潜心研读军事理论且重视实践,1905年以优异成绩作为步兵科第一名毕业,同时又夺得第三期士官生冠军。日本明治天皇向他亲授指挥刀以示奖励。天皇亲赐指挥刀历来被看作日本军人的无上光荣与骄傲,这次竟由中国人获此殊荣,因而震动日本朝野。自此,日本军人将蒋百里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日本人大失面子,以后军校取消了中国人夺冠的资格。蒋百里在日本军校毕业后,又赴德国见习一年,在兴登堡元帅的指导下操练,更加有了长进。
与梁启超论战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已达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当年,蒋百里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组织浙江同乡会,又于1903年参与创办《浙江潮》杂志,每期八万字,行销国内。章太炎、鲁迅等都曾向该刊投稿。
蔡锷是维新派领袖人物梁启超的弟子,他将挚友蒋百里介绍给恩师。蒋视梁为“见面老师”,执礼甚恭,但在革命与改良问题上,却从不含糊,敢与梁启超论战。1902年2月,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宣扬“立宪”,尤重“新民”,文曰:“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接着梁又写出了《新民说》《新民广义》等文章,连篇累牍,比较系统地阐述发挥,改良主义论调泛滥一时,迷惑了不少人。蒋百里立即用笔名“飞生”,撰写《近时二大学说之评论》,刊于《浙江潮》,尖锐指出:“新民说”不免有倒果为因之弊,而“立宪说”则直所谓隔靴搔痒者也。此文连载两期。刚刊出上半篇,即引起梁启超的高度重视,迫不及待地写了《答飞生》一文,刊于《新民丛报》进行辩解。这场论战,实际上是后来章太炎与梁启超那场大论战的前奏。有人劝说蒋百里:“梁启超是你的恩师,是他引荐你进入陆军士官学校的,你不该与他论战,剥他的面子!”蒋百里义正辞严地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自杀未遂 喜结良缘
中国近代将领,多出自北洋武备、保定军校、广东黄埔军校三大派系。蒋百里为初期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弟子数千,后来国民党之帅,像陈铭枢、唐生智、张治中、陈诚等人均出自保定。1912年12月,蒋百里时年31岁,赴保定军官学校,领少将衔任校长。他一心想创办一所第一流的军校,训练新军,培养将才报效国家,为此经常打报告向陆军部请求增加临时经费,而北洋当局一心扩充私人武装,哪里还顾及军校发展。蒋百里多次碰壁,一气之下申请辞职,袁世凯不准。最后蒋百里亲赴北京城向陆军部请款,依然碰了钉子。1913年6月17日返回保定,蒋百里越想越气,想起初入校门时对学生的公开承诺:“方震如不称职,当自杀以明责任!”绝望之余,当晚将门闩好,独自一人,一面喝酒,一面写遗书,其中一封留别老母杨太夫人,一封致本校教育长张承礼。此外,还有致好友蔡锷的长信。给陆军总长段祺瑞的信写好后,又愤而扯成碎片。
翌日清晨5时,蒋百里身穿军服,佩好指挥刀,将一支手枪藏在衣袋里,面带怒容走出卧室,召集全校教职员及学生共2000余人集合在尚武堂前。只见他脸色苍白,语调低沉:“我对不起你们,我自己不能尽到校长的责任就得辞职,你们要鼓起勇气来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跟随蒋百里的同乡、小仆人李如意站在台下第一排,主人的异样神情引起了他高度注意。就在蒋百里讲完话拔出手枪时,李如意一个箭步跳上台去,一把抓住主人的手拼命夺枪。夺枪之间“乒”枪声响了,台下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大声惊呼:“不好了!校长自杀了!”蒋百里举枪对准自己胸部时,幸亏李如意使劲一拉,子弹偏移,从肋骨缝隙中穿过,没有伤着要害部位。蒋百里推开众人,歪歪扭扭走了20多步,倒在地下。全校师生慌作一团,教育长张承礼连忙命医务人员急救,随后急电北京。蒋百里的老师陈仲恕闻讯,急如星火地去找袁世凯。袁当即命曹汝霖,委托日本驻华公使派一名外科医官和护士长,赶往保定救治。
蒋百里自杀事件震动全国,蔡锷首先要求北京政府“务必认真查明事由,追究责任”。湖南名流熊希龄紧跟着放了第二炮:“此案如不水落石出,誓不甘休!”当然其时也不乏恶意中伤者,为此,蒋百里养伤中对老同学张宗祥说:“我从此认识了这一班狐群狗党的下流军人!”蒋百里伤愈后,决心不再返校任事。学生们依依不舍,每人印了蒋百里一张照片,珍藏身边,以为纪念。
蒋百里自杀未遂,日本公使馆的医官和护士长左藤屋子奉命赶到保定诊治。此时伤痛中的蒋百里万念俱灰,他把积存下来的安眠药片藏在枕头底下,打算再度自杀。日本医官到保定军校第一天就搜出了这些药片,转脸对左藤屋子说:“蒋校长命不该绝,你要多多劝慰他,你的责任比我重呀。”因蒋伤势不重,医官只观察了一夜就回北京去了,留下左藤屋子一人护理蒋百里。左藤小姐心地善良,非常同情蒋百里。一次,她含笑规劝蒋百里莫逃避人生责任,且以日本人的“忍”字诀劝慰道:“要忍耐,忍是大勇者的精神支柱。如果不能忍耐,将来如何能够成大功立大业?你是青年将领,你们国家正需要你这样的栋梁啊!”左藤小姐的一番话,使蒋百里为之一震:一个外国女子能如此明白事理,我堂堂七尺男子怎能消沉下去!左藤小姐比蒋百里小8岁,日本北海道人,毕业于日本护士助生专门学校,又在帝国大学产科实习过五年,来华后被派到日本公使馆担任护士长。左藤小姐年轻美貌,温柔、体贴,且善解人意,蒋百里对她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意。一天,他对左藤小姐说:“我听你的话,不再轻生了。可以后遇到生死关头,没有像你这样的姑娘在我身边提醒我,谁来鼓励我的勇气呢?”此话一语双关,显系暗示求爱。数周后,蒋百里枪伤痊愈,左藤小姐对他的心意也已了解,而她对蒋百里的品德、才华也极敬佩,因而暗暗生出恋情。左藤小姐回国,将钟情蒋的事禀告父母,那时日本人对中国人有偏见,最初,父母持反对态度,屡次挽人作伐,欲把女儿嫁给一日本青年,驻华日本公使馆外科医官也时常来信求爱。父母之命难违,但左藤小姐心中始终抹不掉蒋百里的身影,一再托词拖延。蒋百里得知婚事搁浅的缘由,心急如焚,连续写信到日本。他在最后一封信中对左藤小姐说:“我因你而生,如果你不同意婚事,我马上到日本来,要死也要死在你的家里。”他的真诚终于打动了左藤小姐的双亲,他们同意了女儿的婚事。1914年秋,蒋百里满面春风,在塘沽迎回新娘,假天津德国饭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一对异国情侣就此终成眷属。
蒋百里生平最喜欢铁骨冰心、傲霜斗雪的梅花,因而欣然为日本夫人取汉名“左梅”。结婚八年后,他在故乡海宁硖石东山麓购地数亩,植梅200株,号曰“梅园”,打算晚年偕夫人左梅在此归隐。可惜抗战时期此园遭日军毁坏,荡然无存。
与蔡锷密谋反袁
蔡锷与蒋百里同庚,同为秀才,同怀报国志,两人早年在日本相遇,情同手足,结成生死之交。
他们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先后回国致力于训练新军,倡导革命。辛亥革命爆发,蔡锷在云南昆明发动起义,蒋百里在奉天(今沈阳市)遥相呼应,与蓝天蔚等积极策动东北独立。因旧军阀张作霖部突然开进奉天,起义事败,蒋百里逃出东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定都南京。2月6日,蔡锷致电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陆军总长黄兴,力荐蒋百里为中枢参谋总长,主持建军大计。电报发出第六天,清帝溥仪退位,南北议和,狡诈的袁世凯登上大总统宝座,蔡锷的举荐只得作罢。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控制了大半个中国,只剩云贵、广西一角。袁世凯视蔡锷为眼中钉,遂用调虎离山之计,调蔡锷进京,封为昭威将军,将他“供”起来。同时,袁世凯任命蒋百里为总统府军事处一等参议,将他“养”起来。这一“供”一“养”,使蔡、蒋两人如囚虎笼,难有作为。蔡锷自1904年学成回国后,与蒋百里阔别十载,今日京华重逢,格外欢悦。蔡锷住西城棉花胡同,蒋百里住东城,相隔虽远,但两人过从甚密。蔡锷几乎每晚都去蒋家,纵论天下大事。谈到各自受排挤、袁世凯言而无信时,蔡锷气愤地说:“袁、段之流私心太重,地域观念太深,即使他们愿意放手叫南方人练兵练将,这样练出来的新军,也只能成为一人一系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决不会用来捍卫国家。”蒋百里颇有同感,接着说道:“袁世凯的所作所为,与我们建立国防拯救国家的思想背道而驰,我们决不能为他所用。”两人自此放弃了利用袁氏力量建立新军的幻想,走上了反袁救国的道路。
不久他们发觉袁世凯称帝的阴谋,连日密商,由蔡锷写密信告诉旅居美国的黄兴。黄兴接信后,指示在日本东京的代表张孝准,派云南志士李小川带密信赶往北京,面见蔡锷,要蔡“设法脱身虎口,号召旧部起兵讨袁”。而后,蔡锷和蒋百里几天密商,两人终于定出一条“金蝉脱壳计”:蔡锷假装颓唐,沉迷酒色。蒋百里说:“近期少碰面,一免袁氏疑心。”自此,蔡锷不再到蒋家作客,他故作颓唐,不问政事,整日声色犬马,与京华名妓小凤仙常在一起吃花酒,传出了“桃色新闻”。袁世凯得到密报,遂放松了警惕,笑曰:“松坡沉湎酒色,胸无大志,不足为虑。”1915年11月间,蔡锷乔装改扮,假装去医院治病,躲过密探跟踪,脱身到了天津,其藏身处只有蒋百里一人知道。很快,袁世凯接到天津秘密报告,说蔡锷经常与梁启超会面,密谋反袁。袁世凯怒不可遏,即刻派陈仪将军带兵速去天津追回蔡锷。陈仪是蔡锷、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且志同道合,他也是佯称拥护帝制暗地结盟反袁的12位将军之一。袁世凯命他追蔡,他不免暗暗好笑:“袁大头呀,你看错人了。”当晚他悄悄赶到蒋家,恰巧蒋百里的挚友、老同学张宗祥在座,陈仪欲言又止。蒋百里看得明白,忙催促说:“张宗祥先生与我乃莫逆之交,有事尽管相告。”陈仪遂小声相告:“袁世凯命我赴津追松坡,此事万分紧急,你先走一步,前去通风报信,要他速速离津!”蒋百里沉思片刻,对张宗祥说:“我已被袁世凯监视,此去恐怕引起大错。宗祥兄,还是请你去一趟天津,催松坡火速动身避难。”说完,他又补充一句:“叫松坡兄一分钟也别停留!”张宗祥慨然应允。他在北京教育部任职,不是大人物,无人监视,行动自由。次晨他就乘火车赴津。蔡锷得到凶讯,连忙动身,终于脱险。他搭轮东渡日本,在张孝准的掩护下绕道返回云南。蒋百里改扮成商人模样,骑毛驴到廊坊,再乘火车到天津,随即转车南下。此后,梁启超也逃离天津。蒋百里、梁启超支持蔡锷在云南起兵讨袁。在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下,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皇帝就一命呜呼了。由于率领护国军连月苦战,蔡锷喉疾复发,病入膏肓。蒋百里闻讯赴川,陪同蔡锷经上海,赴日本神户就医。1916年11月8日蔡锷病殁日本,遗电也系陪伴在侧的蒋百里笔录。次年春,蒋百里扶柩南下,葬蔡锷于湖南岳麓山下。
受株连坐了蒋介石的大牢
湘军唐生智是蒋百里的得意门生。大革命时代,蒋劝唐投入国民革命军,拥兵数万。北伐胜利,唐知恩图报,曾资助两袖清风的恩师在上海购置一座花园洋房并修建海宁故居,师生关系非同一般。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宁汉分裂。唐生智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几起几落,最后被蒋介石削去兵权,经蒋百里力保,才得以东山再起。1929年秋冬,唐生智欲起兵反蒋,密电老师征询意见。蒋百里回电中有“东不如西”一语,其意劝他仿效清代名将左宗棠向西北地区发展。唐生智刚愎自用,没有采用蒋百里这一战略。他联合许多杂牌军将领,于同年12月5日通电全国,劝蒋介石下野,同时出兵直指南京。蒋介石立刻命令上海军警查抄唐生智驻沪总部。几天后又闯进蒋百里住宅,从他家里搜出一架无线电台、密码本和一份致唐电报稿。蒋介石误以为电报中“东不如西”一语是针对他的,命上海派六名便衣跟在蒋百里身边,不让他自由活动。1930年元旦,上海市市长张群登门劝说蒋百里出国,避一避风头。未料,蒋百里断然拒绝:“我没有资格亡命!”张群碰了一鼻子灰,拂袖而去。几天后,门生刘文岛来访相告:“老师,目前你处境险恶,我看你还是出国安全,早走为好。”不料蒋百里怒目圆睁,拍着桌子说:“我没有刮地皮,没有钱出国!”刘文岛说:“听说上海当局答应发给你路费五万元。”蒋百里余怒未消,以鄙视的口吻,坚定地说:“别人的钱我不要。我没有犯法,不会离开此地。看他蒋介石把我怎么办!”
元月6日,唐生智兵败,化装逃走。一周后,蒋百里被解至杭州,监禁在西湖蒋庄。其侄蒋慰堂(曾任中央图书馆馆长、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前来探望,并以“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一联安慰其叔。
不久蒋百里被押解南京,关在三元巷总部军法处待审,与邓演达、居正等同关一处,结为难友。蒋百里若被军法会审,他的罪案成立,必判死刑无疑。幸亏时任军政部次长的陈仪将军暗中相助,以“拖”的办法使会审延期举行。蒋百里不明内情,以为来日无多,誓死如归,倒也神情自若。每日晨起,打过太极拳,就念唐诗、读佛经,或写写《灵飞经》。四个月以后,当局允许夫人左梅带4岁的五女蒋如、7岁的四女蒋华随侍左右。自此,蒋百里每天为女儿说《水浒》《岳飞传》《三国演义》或玩桥牌。
邓演达关在蒋百里对面牢房里。蒋百里同情邓的遭遇,偶尔与他交谈几句。这时机灵的蒋氏两女就主动在天井里望风。邓演达与其夫人的通信,也由左梅四女传递。1931年11月间,蒋介石下令秘密枪杀邓演达,引起蒋百里无限伤感,他对前来探监的张宗祥说:“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邓演达昨日已被枪决,不知明日是否轮到我?如今世道是无理可言的。”
然而,蒋百里门生将帅满天下,蒋介石杀他徒失人心,所以一时还下不了决心。李根源等曾具呈保释蒋百里,文中有“外侮亟,将少才”之语,蒋介石当面批了“照准”两字,背地里密令“拖”而不办,久无下文。好友唐天如四方奔走,催促蒋百里的学生陈铭枢等出面保释蒋百里。陈铭枢时任国民党行政院代院长兼京沪卫戍司令,在军政界举足轻重。他见时机已到,便进言蒋介石,力保蒋百里。蒋介石也就顺水推舟,于1931年12月中旬释放了蒋百里。
“西安事变”中的作用
1936年冬,蒋百里奉命考查欧洲军事返国,飞赴西安向蒋介石汇报。不料,次日拂晓,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当天,住在西安西京招待所的蒋百里与陈诚、蒋鼎文等十多名蒋系军政大员同被羁留。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实行“兵谏”的目的,是逼蒋抗日。在押的蒋系大员大都反对“兵谏”,不肯在八项主张通电上签名,惟有蒋百里毫不犹豫地对张学良说:“我佩服你们的胆魄,赞成你们的正义勇敢行为!”张学良认为蒋百里坦诚可信,也是被扣大员中惟一支持他们“兵谏”的贤者,于是向他连连道歉。次日上午,派专车将蒋百里送往杨虎城私宅住下,待以上宾之礼。
蒋介石被囚,张学良多次拜见,劝他同意八项抗日主张。蒋很顽固,不是破口大骂,就是闭口不语,毫无商量的余地。此时亲日派何应钦调兵遣将,欲派飞机轰炸西安。若西安被炸,可能危及蒋介石的生命。东北军少壮派见蒋系大军压境,怒火中烧,竭力主张杀掉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眼看大战一触即发,非常焦急。情急之中,张学良想到了蒋百里。蒋百里在保定军官学校任校长时,弟子数千,威望甚高,又是无党派人士,他是出面调停的最理想的人选。张学良对杨虎城说:“蒋百里德高望重,请他斡旋,局面可能改观。”蒋百里听了张学良的请求,不假思索地说:“如果你觉得有这个必要,我可以照办。”他主张和平解决,因而一口答应。
12月16日傍晚,张学良陪同蒋百里,来到软禁蒋介石的新住处西安金家巷一所军官私宅。蒋百里一进门,蒋介石立刻笑脸相迎,欠身握手,请他坐在床边沙发上。张学良自行退出,二蒋关起门来密谈。蒋百里不急于引入正题,拐弯抹角地说:“我刚从国外考察回来,消息比较灵通。目前日本海军和陆军为侵华互相争功,日本天皇已秘密接见过陆军大臣,看来明年(1937年)一定会大举入侵我国。”言下之意,你蒋介石要“安内”已来不及了。接着又说:“从国际形势来看,美国正在卖军火给日本,做生意要紧,欧洲各国看出德国就要动武,自顾不暇,只有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团结抗日。”蒋介石听后,心有所动,蒋百里遂将话题转入解决“西安事变”的对策,他提醒蒋介石:“中央军不能急攻,更不能派飞机轰炸西安,否则会危及你的生命。为保持国家元气,应避免内战,以和平解决为好。”
先后两次密谈,蒋介石态度渐渐转变。他亲笔书写两封信,一封交宋美龄,一封交何应钦,致何函里明确指出:“星期六日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蒋介石听取蒋百里的意见,派亲信蒋鼎文搭机将信送至南京。宋美龄接信后,由宋子文等陪同,飞赴西安。这时蒋百里郑重地向蒋介石建议:“中共方面竭力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委员长不妨找周恩来谈谈。”蒋介石沉思一会,点头赞同。此后,蒋百里不再介入,让中共代表周恩来及张杨直接与蒋介石谈判,使“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共同把枪口转向日本军国主义。当时有人赞曰:“张杨兵谏名垂千秋,蒋百里做了一篇转弯子的好文章,中共最终做了一篇团结抗日的大文章!”事后,蒋介石的《西安半月记》曾较详细地记载了蒋百里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
奇文笔伐 为国献身
“西安事变”后,蒋百里返抵上海,各报争相报道,轰动全城。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左梅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中国不会打内战了!”左梅闻言亦很高兴,亲自下厨房烧菜,为丈夫接风。席间,左梅对丈夫说:“蒋介石曾关押你近两年,差点枪毙你。为了国家利益,你不计前嫌,主张释放蒋介石,团结抗日,做得对!”
抗战军兴,蒋百里全家共赴国难。针对亲日派的悲观论调,一篇篇化名文章大发威力。蒋百里受中日甲午之战刺激很深,矢志抗日救国。数十年中,他一直密切注视着日本的军情和国际风云。1932年“一·二八”的炮声更加唤起了他的抗日豪情,他经常给前来讨教的19路军总指挥陈铭枢、军长蔡廷锴等抗日将领出谋划策。2月1日,蒋百里在上海寓所和知名记者曹聚仁等几位朋友喝茶聊天,他翻开当天在上海出版的日本《每日新闻》,看了头条新闻《日本陆相觐见天皇》后,神色凝重。在沉思了一阵后,他说:“2月5日早晨,会有一个师团的日军到达上海参战。”他对日本情况了如指掌,根据当时日本的运输能力,三天之间可将一个师团4万人及其装备运到上海,5日即可投入战斗。蒋百里忧心如焚,坐卧不安,及时将这一估计通知了蔡廷锴。果然日军从2月5日开始向我19路军作第二次进攻。由于蔡廷锴早作准备,痛击了来犯之敌。其时蒋百里大声疾呼,提醒国人打破迷梦。他对报界说:“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中国不可能与日寇‘和平相处’,中日之战必不可免!”曹聚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抗战前夕,在我师友中,能够断定这一场是长期的战争,只有百里先生一人。他和马歇尔一样,也断然认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不可避免。”
1937年初,蒋百里奉命秘密视察南北防务,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到湖南、湖北、广东,风尘仆仆,奔波万里。尔后登庐山,为暑期训练班各省高级将领授课。讲学期间,他把一生的军事著作和讲稿,精选修订,编成一册《国防论》,全书洋洋十万言。当时正值抗战前夜,敌强我弱,国民党内恐日心理相当严重,蒋百里却在《国防论》卷首写道:“千言万语,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书中倡导的“全民抗战”、“持久战”与毛泽东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国防论》的影响远及海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名将艾森豪威尔、蒙巴顿都曾多次引用蒋百里《国防论》的有些论断来阐述战局。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蒋百里急匆匆从庐山赶回上海,立即举行记者招待会,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回到家里,他仅携带一个小包袱,没和女儿说声“再见”,就心急火燎地赶往南京,和周恩来等30余位议员一起,参加南京政府新成立的国防参议会。同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战事第三天,蒋百里又赶到南京参加最高军事会议,抵达当天就将自备小汽车捐给政府,以供军用。他对侄儿蒋慰堂说:“为了抗战,我家不要了,哪里都可以去,你们也要有破釜沉舟、献身抗战的决心!”当时二女儿蒋雍在香港皇后大学攻读英文专科,蒋百里去信让她辍学,回内地体验战时生活,经受锻炼。蒋雍听从父命,归来投入抗战。从武汉外围战开始,她冒着风寒和危险,在长江北岸战斗激烈的田家镇慰劳士兵,热忱酷似她的父亲。左梅虽是日本人,但受丈夫的影响,她亦深爱着中国。婚后,她自己不说日语,也不教女儿学日语,一家人说的一口地道的北京话。抗战军兴,全家同仇敌忾。左梅对女儿们说:“中日交战,是日本军阀侵略的过错。”她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支持中国抗战。在1937年“八一三”战争中,她变卖了许多首饰,买来大量布匹,与女儿们一起,夜以继日地赶制衣服、绷带、纱布,送往前线,救护我军伤员。故蒋氏一家报国情深,有口皆碑,被誉为“抗战家庭”。
国民党节节败退,形势万分危急。1937年秋冬,蒋百里针对亲日派散布的悲观论调,奋笔疾书,撰写《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一文,断言“日本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文章结语写道:“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日寇)讲和。”次年8月修改定稿,他在汉口将文章交《大公报》连载,轰动一时。该报发行量因之日增万份,供不应求,有些读者甚至天亮前就在报馆发行部门前排队,鹄立等购当天报纸。后方重庆、桂林和香港各地报纸纷纷转载,读者争相传阅。此文最初发表时未署作者姓名,读者纷纷猜测。有人说是大文豪郭沫若写的,有人说出自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之手,又有人说郭、陈两人虽是大手笔,似又无此亲切笔意。最后全篇刊完,文章末尾呈现“蒋方震于汉口”六字,人们才恍然大悟。熟悉蒋百里的人,拍着他的肩膀说:“百里先生,你真会开玩笑。”不认识蒋百里的人则说:“果然名不虚传,不愧是抗战文坛健将。”此文当时被誉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纸弹”,其魅力无比。
抗战初期,蒋介石表面上钦佩蒋百里的军事才能,随时召见,把他当作幕僚长,但不授予兵权。1938年秋,任命蒋百里为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代理校长,校长仍由蒋介石兼。蒋百里携妻女随校搬迁,取道湘桂。他事必躬亲,心力交瘁,因操劳过度,罹病于11月4日在广西宜山与世长辞,年仅57岁。噩耗传来,举国震悼,陪都重庆各界举行公祭,蒋介石亲临主祭。黄炎培赞曰:“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章士钊《挽百里》诗云:“知君最是梁夫子(启超),苦忆端州笑语融。”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追授蒋百里为陆军上将。
左梅失去惟一可恃和终身所托的伴侣,悲痛欲绝。世态炎凉,处境艰危,她咬紧牙关,带领留在身边的未满20岁的三个女儿,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和旅途的艰险,由广西宜山而贵阳,再往云南昆明,四年后才迁居重庆。她在内地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终于熬到抗战胜利。次年偕仆人李如意赶到广西宜山,将蒋百里的棺木运至杭州安葬。
蒋百里逝世时,三女蒋英正在德国攻读音乐专业。得到噩耗,她悲伤过度,茶饭不思。几次想回国,但想到父亲的遗训,含泪继续留学。“二战”爆发,她转徙伦敦,后赴美国,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抗战胜利,她由美国回国,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个人专场音乐会,引起轰动。消息传到海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闻讯,飞赴上海,与蒋英重逢。原来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蒋百里的老同学,两家是世交。钱学森是独苗,蒋百里却有五个女儿,称“五朵金花”。钱均夫想要一个女儿,蒋百里便将三女儿蒋英过继给他,并更名为“学英”,住进钱家。那时,蒋英3岁,学森11岁,像兄妹一样,一块学习,一块嬉戏,共同度过了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美好时光。后来,钱学森向友人介绍蒋英时,戏称“她是我家的童养媳”。抗战胜利后,钱学森又见蒋英,两人倾心相爱,于1946年在上海举行婚礼,不久相偕飞往美国。1955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和交涉下,钱学森、蒋英夫妇得以返回祖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左梅膝下无子,解放后住在北京女儿家里,1978年10月17日病逝,享年88岁。廖承志、罗青长、刘斐及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送了花圈。1984年,蒋英护送母亲左梅的骨灰至杭州,与父亲蒋百里合葬于凤凰山下南山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