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702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40楼 发表于: 2009-08-28


张学良几次错失返乡“机缘” [转帖]


  上个世纪90年代,张学良将军在接受海内外新闻媒体采访时曾多次表露了希望在有生之年回东北老家一趟的愿望。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少帅曾有过多次返乡“机缘”,然而造物弄人,直到夏威夷时间2001年10月14日20时15分,少帅辞世异国,他也没能回到他日思夜想的家乡。

  少帅在“九秩华诞”后向美籍华人王翼教授表示返乡愿望,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特发邀请信

  1990年6月1日,少帅90大寿之际,由国民党元老张群等发起的张学良将军“九秩华诞寿宴”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昆仑厅隆重举行。此举在海内外舆论界看来大有台湾当局为少帅平反的意味,也就是在这次“九秩华诞寿宴”之后,少帅在台的处境有了突破性改善。随后在1991年春节期间,少帅在台北对与之有世交之谊的美籍华人王翼教授(原少帅旧部东北军王树常将军之子)说,今年(1991年)上半年他要去美国探望亲友,可能逗留一段时间,下半年因适逢“九一八事变”60周年,他很想回沈阳去同东北父老乡亲见见面。为此少帅委托与大陆和台湾都有交往的王翼教授与中共中央沟通一下。中共中央统战部得此信息后便邀请王翼教授到北京与有关方面的主管领导面谈。王翼教授转达了少帅的返乡愿望,并提出一个请求:“最好由中国当局发一封邀请函件,以便对外有所交待。”这位领导表示:“北京欢迎张学良回来探亲访问,由邓小平或杨尚昆发邀请信都没什么问题。”双方最后商定邀请信函写好以后由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通过王翼教授转交给张学良本人。世事多变,本来返乡计划进展到这一步是值得庆贺的,然而这次宝贵的“机缘”最终没能圆少帅的返乡梦。“问题”出在哪里?出在邀请信函的传递方面。后来邀请信函是以当时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名义发出的,但没能如事先商定的那样交由王翼教授转交给少帅本人,而是通过另一个渠道,委托一位当时在北京被奉为上宾的台湾人士传送的。据事后的分析,由于此人有某种政治背景,邀请信函难免会经由李登辉之手。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还很难断定就是李登辉封杀少帅的回归之路,但李登辉对少帅的返乡之举显然是有所猜忌的。加上其他几种变数,少帅的这次返乡计划功亏一篑。

  1990年秋,少帅打算到香港参加一个婚礼后转回大陆,已申请到当时香港政府“两年多次往返”签证,原定的婚礼取消

  少帅友人何世礼的孙子1990年时准备在香港举行婚礼,何世礼先生邀请少帅到香港参加婚礼,少帅欣然接受。当年少帅和赵四小姐计划参加完婚礼后在香港留住少许日,然后直飞东北,为此他们还向当时的香港政府申请赴港签证,香港政府很快就给少帅夫妇办理了“两年多次往返”签证。少帅曾在回忆此事时说,他要向当局报告,希望得到首肯,回大陆去看一看。当时李登辉权衡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决定对少帅的返乡之旅表示支持。至此万事俱备,少帅夫妇只等新人婚期一到就能实现返乡愿望。怎奈突生变端,何世礼的夫人突然病逝,给新人的婚礼留下阴影,按国人的传统,如果父母或直系亲属过世,除非在百日内结婚,否则就得等上好几年。后来婚礼没有推迟,但香港显然已不是新人眼中理想的结婚地点,婚礼改在加拿大举行。再者这种百日内的婚礼是不能宴请亲友的。原来是件大喜事,如今少帅若再去香港,对何世礼而言定会引发更多的丧偶之痛,这当然是少帅夫妇所不愿看到的。至此少帅的香港之行不得不取消,一场令海峡两岸关注的返乡之旅在意外中成为泡影。

  1991年5月,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带着邓颖超的亲笔信飞到纽约,邀请少帅返乡

  1991年3月10日少帅赴美探亲,临行前在台湾桃园中正机场接受了台湾《联合报》记者寇维勇、程川康的采访。当记者问到:“听说中共大使馆很注意您的行程,您有可能转回东北老家看一看吗?”少帅回答道:“我不排除到东北的可能性,那里是我的国家,我当然愿意回去。”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时刻关注少帅近况的中共中央的注意。当时中共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原国家政协副主席、少帅从前的东北军旧部吕正操将军前往美国,转达中共中央的邀请,当时的全国人大委员长邓颖超还为此亲笔给少帅写了一封信,委托吕正操一并带往美国。
  当时正在美国探亲访友的少帅得知吕正操飞临纽约的消息后十分高兴,先后三次接见了吕正操。第一次是在贝夫人(原名蒋士云,苏州人,当年为少帅的女友,少帅在纽约期间曾在她家中居住近三个月)的家中;第二次是在曼哈顿中区的一家瑞士银行的会客厅里;第三次是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李道豫大使的别墅里。
  第一次见面两人相当激动,共话别后情谊,因在贝夫人家中不方便深谈,吕正操没有转交邓颖超的亲笔信。在第二次的会面中吕正操郑重地转交了邓颖超写给少帅的亲笔信。少帅接到信后十分激动,连忙戴上老花镜,把故人的来信连看两遍。令少帅感动的是邓颖超在信中特别提到她受邓小平的委托诚恳地邀请少帅能在方便的时候,返回祖国大陆看一看。当时少帅对吕正操说:“周恩来我清楚,这个人很好,请替我问候邓颖超女士,我这个人清清楚楚地想回去,但现在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动大陆和台湾两个方面。”随后少帅询问了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等领导人的情况,尤其对邓小平的女儿邓琳在香港托人转送他国画《梅花》一事表示“感念不已”,并要吕正操转达他对邓小平的致意,表示如果有一天能回去的话,一定要去拜访“中枢诸公”。
  第三次会见,少帅把他亲笔写给邓颖超女士的信交给吕正操,请他代转。在信里少帅深情地写到:“寄居台湾,翘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国土。”言辞真切,少帅对国家、对友人的怀念跃然纸上。然而这次少帅还是没能够实现他的返乡梦。这次“机缘”的失去令国人尽感遗憾。事后少帅好友贝夫人在接受大陆学者赵杰先生的采访时不无遗憾地表露道:“那次汉公(张学良字汉卿,“汉公”是友人对他的尊称)真应该回大陆去,有这么好的机会。”“上回我看飞机都预备好了。”当赵杰问到那次少帅没能回大陆的原因时,贝夫人解释道:“我理解他(张学良),他是个很讲情面的人,因为李登辉给他假来探亲,让他出来玩一趟。他也想表现好一点,突然间不辞而别的话,不应该。”少帅的“情面意识”很重,他顾及李登辉的情面,认为事先在台湾期间没有和李登辉交流回大陆,而后在美国临时决定返乡的话是对李登辉情面的伤害。

  1992年8月,大陆特派的迎接专机已经定好,突然少帅闻悉日本明仁天皇将于10月访华

  1991年5月,少帅在纽约接见吕正操的时候,还见到了挚友阎宝航的女儿阎明光。当时少帅为这位挚友的后人题词道:“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一种思乡而又不能回乡的酸涩情感深含其中。但少帅并没有放弃回乡的愿望,用少帅自己的话说,他是在“等待适当的时机”。
  1992年8月少帅等待的“时机”到了,他的旧部东北军中某军长之子,一位美籍华人,为帮助他实现晚年的回乡愿望,特意自费在海峡两岸沟通、安排、协调少帅回乡事宜。少帅对旧部子弟的爱护深表理解,加之自己回乡的心愿由来已久,便对这位后辈的一系列安排表示同意。当时这位东北军的子弟与各方协商后,征得少帅的同意,制定了回乡的具体路线,即由台北乘华航班机取道香港启德机场,再转乘大陆特派到香港的专机直飞东北。那时大陆的特派专机已经预定好,就等着少帅到达香港的那一刻。不幸的是8月13日上午,少帅因患感冒引发全身发烧住进了台北市荣民总医院,经诊断为因感冒而引起的并发性气管炎,少帅深知此刻绝不能倒下,以军人独有的顽强的意志力与病魔抗衡着。少帅几十年来笃信基督,也许是他的虔诚早已感动了上天,第二天少帅的病情就奇迹般地趋于稳定,经过几日的住院观察少帅已渐恢复。对此少帅的主治医生都感到是一大奇迹,因为少帅毕竟已是92岁高龄。8月24日少帅在夫人赵一荻的陪侍下出院返回在北投的私人宅邸。出院后少帅的思乡情感愈发强烈,这次生病虽能很快康复,且对身体没留有大碍,但是下一次呢?少帅深知自己年事已高,于是因住院而耽误的返乡计划就很快地再次被少帅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就在返乡计划即将付诸行动时,少帅获悉日本明仁天皇将于10月份访华。少帅计算着,他9月份返乡,计划在东北老家至少逗留三个月的时间,如此一来势必与日本明仁天皇有一段时间同在大陆游访,这是少帅所不愿看到的。为此少帅取消了那位东北军子弟好意安排的返乡计划。

  1993年,少帅曾计划与蒋纬国先生结伴返乡,江泽民主席表示:“必要时可派专机”

  少帅从美国返台后,对家乡的思念并没有因为在美与家人的团聚而减弱分毫,在少帅的眼中,“家”的概念并不仅仅指“家人”,半个世纪的离别使得少帅对“家”的概念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1992年9月10日,少帅在北投的私人宅邸接受了来自祖国大陆的四名赴台记者的采访(这四名记者分别来自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参考消息报社),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少帅首次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此前不久,少帅身体欠佳,因感冒而引发的并发性气管炎虽经治疗病情减轻不少,但毕竟已经是92岁高龄的老人了,况且医生在出院前曾多次嘱咐要少帅注意保养,老年人防病比治病更为重要。但少帅得知有来自大陆的记者要采访他时非常高兴,多少年了,大陆的朋友始终如一地关注着他。少帅吩咐“一定要接待”。采访中少帅表示他对大陆的情况很了解,知道内地近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回内地,看看大陆的变化,我这个人是好动的”。在谈到家乡时,少帅说:“当然知道,我的家我是经常挂念的,台湾也是我的家,也是中国。可是一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老家,希望有机会回去看看。”
  少帅希望的机会在1993年出现了。当时蒋纬国打算与少帅结伴返回大陆扫墓、省亲。为此他们一起制定了一个行程计划,计划是:先回溪口,后至沈阳,再去西安,然后在西安召开一个历史研讨会,将举世关注的历史作一个交代。台湾丁中江作为蒋纬国的信使向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转达了蒋、张的返乡愿望,并详细介绍了蒋、张的内地行程计划,希望能得到内地相关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听完丁中江的介绍,江泽民对蒋、张携手返乡的计划欣然同意,并表示“必要时可派专机”。在得到江泽民的拍案定板之后,丁中江返台向蒋纬国报告,随后蒋纬国同少帅曾多次协商,具体安排。也许是蒋纬国为返乡计划太过操劳,也许是即将返乡的心情太过激动,在返乡计划即将付诸实践前夕,蒋纬国心脏病发作住进医院,更不巧的是赵四小姐得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也住进了医院,她的病房就在蒋纬国病房的对面。在这种情况下,先期的返乡计划只能胎死腹中。
  尾声:1993年少帅颅脑手术后赴美定居,此后少帅夫妇的身体每况愈下,困扰少帅夫妇多年的旧病未能痊愈,又有新的病症发生。1995年少帅的五弟张学森在回国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期间因病不幸在北京辞世,消息传来,赵四小姐愈发关心少帅的健康状况,从少帅的健康方面考虑,对他的返乡计划不得不采取有所保留的态度。对此国人深表理解,谁也不忍破坏这对“世纪老人”平安幸福的晚年生活,少帅对“家”的思念只能化作大洋彼岸无奈而又深情的张望。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41楼 发表于: 2009-08-28


赵利水《司法审判抽审制(20009年2月18日修改稿) [讨论]


司 法 审 判 抽 审 制

(提 纲)
(2009年2月18日修改稿)

赵 利 水

二零零九年二月 十八日 于北京

(注:原文于2008年2月28日结稿;同年5月9日获中国版权局著作权登记证书;同年12 月在法律与生活杂志发表;2009年2月18日修改;已先后在互联网发表。)

司 法 审 判 抽 审 制
(提 纲)

序 言

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如果人们信仰法律诚服审判结果,认同法律最接近真理,愿意用法律主张权利,就会对社会和谐稳定、人类发展进步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法是人世生活行为规则。先进社会的的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透明公信。依法治国,要有法可依,法律条文的含义应该得到民众普遍认同,而不是只有少数人认知的含义。依法治国,关键在执法,执法为民,首先要建立公正、高效、透明的司法审判程序,程序的公正应当以人们看得见、能操控、可信赖的方式来实现。司法审判抽审制是在实现计算机自动化审判案之前,最佳有效的司法审判机制,是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重要因素。


赵 利 水

2009年2月18日于北京

一、司法审判抽审制 概要

(注:本文用词针对民事案件。刑事、行政案件和上诉及再审案件均可参照实行。)

司法审判抽审制是指司法审判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全国范围内以随机抽签方式确定法官(按国家需要可以包括:陪审员、律师和陪审团)评审和审判案件的制度,简称“抽审制”。“抽审制”能够根除审判腐败、合理有效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促进建立民众诚服的司法权威。具有公正透明、高效准确、公信度高的特点。是一种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新机制、新工具。

二、施行 司法审判抽审制 基本条件

(一)、经济发达和经济较发达国家或地区。
(二)、不同政治体制国家或地区均可根据国情,先试行、后改进。

三、施行 司法审判抽审制 对社会的影响

施行司法审判抽审制,是司法审判的大革命;是法治和民主有机统一的新起点和里程碑;司法审判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四、司法审判抽审制 和现行审判制度的优劣对比

(一)、现行司法审判制度的五大弊端
1、现有司法审判机制,结案时间长,致使人们不愿打官司。
2、个别法官利用自由裁量权玩弄法律,违背法律本意,甚者践踏法律贪赃枉法,危害社会。
3、人为因素干扰大,侵犯人权,影响审判的公正性,滋生腐败,人们有理不敢打官司。
4.审判过程不透明,影响公信力,即便是公正的判决,案件当事人有偏见和疑虑也可能认为不公。造成上诉率高,致使申诉被否决后,产生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
5.对法官的考核管理不够科学,影响法官队伍建设;影响裁判决的正确率和准确率。

(二)、实行 司法审判抽审制 九大功效
1、用机制管人,实现司法审判公正、高效、透明,保护人权。
2、适合不同政治体制,比司法独立更科学、先进、可行。
3、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结案,成本低、效率高。
4、司法审判由狭域指定一人主断,改变成广域不定多人共断。结案的正确率和准确率显著提高,维护法律尊严。
5、大量减少上诉和申诉案件。基本消除因审判不公、程序不透明而产生偏见所导致的重复****事件和群发事件。提高对政府的满意度。
6、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干扰,杜绝司法审判腐败,消除地方保护。
7、有利于法官队伍建设。每一次评审案件都是对法官的专业考核, 能够提高法官素能。
8、提高司法审判的公信度,变压服为诚服。人们愿意用法律维护权益,认同法律最接近真理。
9、有利于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五、实施 司法审判抽审制 纲要

(一)、宣传普及
实行司法审判抽审制,要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普及工作,使人们认清司法审判抽审制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二)、国家立法 新旧制度共存 自愿选择 鉴别优劣
1、 国家要先行立项调研,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论证修改后,通过立法制定相关法规,实行符合本国国情的司法审判抽审制。
2、 国家初施司法审判抽审制,应先现在一个省、市或地区试点,取得经验成果后再逐步推广。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永恒的主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鉴别新旧审判制度的优劣性,避免无休止的无谓纷争,减小阻力。国家可以采取新旧两种审判制度并存的形式,现有两种方式可供:(1)遵重当事人意愿,允许当事人各方共同选择其中一种审判制度。如当事人意见不一致时,由抽签决定适用何种审判制度。(2)对旧审判制度做出的裁决不服,提出申诉和审请抗诉的案件再按新制度重审;推陈出新是社会发展必然规律,新的先进审判制度符合广大民众意愿,落后的审判制度必将被人民和历史抛弃。

(三)、设立监督机构
国家设立监督机构,监督司法审判抽审制工作的正常运行。

(四)、颁布评定裁判案件的国家标准
1、司法审判的核心结果就是“有没有, 该不该,多与少”。即有没有违法、违规、违约行为,该不该有某种行为,该裁判多少年、多少财物、该不该做。
2、国家要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文字化、数值化的评定裁判标准。“有没有”和“该不该”按少数服从多数确定,“多与少”按全数评审报告书的综合平均值确定。公布于众,严格执行。

(五)、保护少数民族和劣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治区域、少数民族和劣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通告合法的地区法规和合理的地区差异标准。

(六)、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官、律师、陪审员和民众信息库
1、国家将任职法官按资历等级、专长、民族等分类建成全国性的法官信息库。
2、按照律师资历、专长、民族等分类建立律师信息库。
3、建立陪审员信系库。
4、如国家需要陪审团参与评审案件,亦应建立民众信息库。
5、法官、律师、陪审员和自愿民众统一编号,严禁泄密。
6、信息库纳入司法信息系统由信息中心支配。

(七)建立司法审判信息系统(包括信息中心)
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审判专用信息化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系统(简称:“信息系统”)和其中的自动化信息资料交换中心(简称:“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通过信息系统对全国的庭审现场实施监控,同步摄录音像资料,安全、及时的自动传输案件资料信息;

(八)、改革审判程序 用机制取代人治 实现司法公正高效

1、分解撤销合议庭 去掉司法行政化 实现民主化
(1)将现行合议庭分解撤销。构建“庭审组”和“庭外评审组”简称“评审组”审判案件。
(2)将陪审团成员,分解为“陪审团庭审人员”和“陪审团庭外评审人员”简称“陪审团评审人员”两部分。
(3)我们将参与案件开庭审理和裁判的法官、书记员和陪审员或陪审团庭审人员统称为:“庭审组”或“庭审庭”及“新合议庭”。
(4)又将参与案件评审的法官、律师和陪审员或陪审团评审人员统称为:“庭外评审组”简称“评审组”或“评审庭”。
(5)撤销合议庭原有的审判长负责制的口头“合议”或“评议”案件的职能,改变成为庭外评审组成员人人地位平等、拥有相同权责、各自独立自主的以文字形式和数值化标准“评审”案件。去掉司法行政化,实现民主化评审案件。

2、改革审判程序 保障实体公正 除司法弊端 提高公信力
(1)将合议庭现行的,庭前准备——庭审——评议(合议)——裁判一体化的审判模式,改革成为,先由庭审组进行庭前准备和庭审——后转交评审组评审——再由庭审组综合评定裁判,相分离的审判模式。即先由庭审组进行调查取证和查明事实,后由评审组成员各自独立自主的,对既有事实证据与适用法律尺度进行认定和评审,并出具评审报告书。再由庭审组根据全数评审报告书综合评定,出具裁判书。(2)上述审判程序的改革,运用现代信息化互联网技术,实现审理、评定裁判与评审相分离的审判机制;构建科学先进、合理实用的审判程序,达到完全隔离,彻底消除人为因素干扰的效果;实现法官在异地不受任何干扰的状态下,真正能够凭着自己对法律的真心理解,独立自主、公正无私的评审案件;根除现行审判程序固有弊端,与其所导致的不公正审判及由此引发的人们对法官的偏见和疑虑,提高司法公信力。

(九)、审判程序

1、立 案
案件当事人到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诉讼状立案。

2、抽签确定庭审组和审判长 程序公正透明
(1)受理案件法院在限期内用抽签的方式确定庭审组(庭)成员和审判长。按国家需要,庭审组可以有法官、书记员和陪审员或陪审团庭审人员组成。
(2)除小型案件外,一般案件应有四名以上偶数人员(含一名书记员)组成“庭审组”。按案件大小难易程度确定具体人数。
(3)庭审组有三种组成形式可供选择:A、法官和书记员; D、法官、陪审员和书记员;C、法官、陪审团庭审人员和书记员。这三种形式均有一名法官任审判长主审案件(简易程序独任审判员除外)。
(4)各种组成形式的人员配比、法官和陪审团两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和采用何种组成形式须按国家需要确定。

3、庭前准备和开庭审理:
(1)庭审组应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开庭前的准备和开庭审理案件,开庭时庭审组和信息中心同步摄录庭审现场的音像资料,书面资料和证物用专用摄像镜头摄录,也同步传输到信息中心保存。
(2)鉴于,庭审所摄制音像资料的真实完整性和由于庭审记录不完整性的自身缺憾影响审判公正的因素,可以考虑取消庭审笔录事宜。书记员专注案件资料和庭审音像的录制加工整理及传输工作。
(3)为了弥补当事人在庭审时,因受环境气氛影响,导致情绪失控,发生口误或误解、误辩情况,而背离事实****,应当允许当事人事后补交辩解补正材料,作为评审参考资料。
(4)最后一次开庭时,庭审组出具书面评审意见,民事和行政案件的原、被告各方,如都同意该评审意见就可以调解结案。否则,该评审意见传输到信息中心,作为评审组成员评审案件的参考资料。

4、随机抽取构建评审组 彻底消除人为因素干扰司法审判工作
(1)随机抽取构建评审组。最后一次开庭时,由庭审法官或当事人各方用抽签方法,确定由谁按照本文“第五、(六)条”规定,当庭在全国信息库中(不含禁止地区)随机抽取评审组成员。(按国家需要评审组可以有法官、律师和陪审员或陪审团评审人员组成)。抽取到的评审组人员代码底单是密封式,案件宣判前不准打开,案件宣判后当庭开封核对,如泄密或有误另行抽取,重新评审案件。
(2)、评审组一般有三人以上的奇数评审人员组成,根据案件类型、大小、难易程度确定具体评审组人数。(小型简单案件各方当事人均同意简易审判程序的除外)。
(3)、评审组实际上没有组织形式和隶属关系,各成员独立、自由存在。从司法审判方面来讲,评审组成员和当事人、上下级、同事、亲朋好友及成员之间等内外界人员,均无法取得任何联系。如此,彻底排除了人为因素干扰,评审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真正独立自主的凭自己的良知和真心理解的法律,公正评审案件。
(4)、评审组有六种构成形式可供选择:A、全部是法官;B、法官和陪审员;C、法官和律师;D、法官、陪审员和律师;E、法官和陪审团评审人员;F、法官、律师和陪审团评审人员;这六种构成形式均不设立负责人,法官、陪审员和律师及陪审团评审人员都以评审员身份,平等的权利参与评审案件;各种构成形式的人员配比、法官和陪审团两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和采用何种构成形式须按国家需要确定。
(5)、严禁受理案件法院成员和庭审人员进入评审组参与评审案件。并且,立案法院所在地的一或二级行政区域内的法官和律师,也不能作为评审组成员评审案件。

5、案件资料保密传送 屏蔽有关文字和音像信息资料
(1)庭审组或信息中心将摄制的庭审现场的音像资料再复制一份,删除涉密信息后备用。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将诉讼状中和庭审中的涉及案件当事人和涉案人员及法院的名称、地址、通讯等有关的文字和声音资料删除,并将庭审人员和律师的的录像画面屏蔽,声音进行变声处理,甚至,可以考虑将庭审中的所有人员的声音做变声处理。但是,有的当事人不同意变声时,该当事人的语音可以不进行变声处理。另外,当双方当事人均不同意变声时,全部人员可做不变声处理,但须增加评审组人员评审案件。不过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概率极低,大约接近零。这在一方面体现出当事人的自愿原则。而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事人对变声处理的认可程度。
(2)信息中心将加工整理后的案件备用资料,分别转发至抽取到的评审组和陪审团成员。评审组和陪审团成员的身份和通讯信息要严格保密。
(3)评审组成员要立即对案件进行独立自主的评审,并按规定时间将评审报告书发送到“信息中心”。同时也要对庭审组的审理行为给予评定,如出现多数评审人员认为庭审不合格的情况时可发回重审。
(4)“信息中心”将案件评审报告书和评定资料存档备查,同时转发到受理法院。


6、庭审组评定和裁判
庭审组按照规定对评审组的全数评审报告书进行综合评定,以综合平均分数值或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定出具裁判书。


7、宣 判
庭审组要及时开庭宣判(民事案件可不进行开庭宣判)。裁判书和庭审文字、音像资料及评审报告资料复制件同时交给案件当事人签收。当事人可在全国的司法审判信息系统查询核实案件资料。
8、执行结案
(1)、法律得不到最终执行是对法律的践踏和背叛,法律的存在就毫无意义。修定法规加强案件执行力度和速度,每案必结。严厉打击恶意逃债行为。
(2)、建立国家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确保社会稳定。

9、广采民意
案件当事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庭审组、评审组和执行人员作出评定,出具意见或建议书,交与受理案件的法院,并发送到“信息中心”存档备案。

(十)、考 核
评审组成员的评审报告书、庭审组成员的庭审效果、裁判书的正确率与准确率得分值和当事人的评定意见分数值作为考核指标,与薪酬、晋级和任职资格挂钩,形成健全的司法审判机制。

(十一)、保障措施
1、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国家应用重典,严厉打击在案件审判和资料传送中泄密、徇私舞弊的不法行为,严厉惩处违法人员。
2、对重大案件、媒体曝光案件和能够推断出案件当事的案件,将评审人员增至九人以上,并加强监管力度。

(十二)、长效机制
国家将各项考核指标作为监督、改进完善审判工作的依据和立法、修法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案件当事人上诉和申诉的材料。从而形有效监督、不断改进提高、健全运行的审判机制,实现法治的良性循环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六、寄 语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性,人们只能扬利抑弊、舍小利求大利。我们不能因为食物有副作用就不吃饭。空气有污染就停止呼吸。尽管司法审判抽审制不尽完美,但比当今现行司法审判制度优越得多,广大民众乐于接受,是真正受益者,衷心拥护者。主要阻力来自目前社会中少数不当得利者和既得利益者,但其无法阻挡司法审判抽审制的最终实现。

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应早日推行司法审判抽审制,造福于民众!


赵 利 水

2009年2月18日修改于北京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42楼 发表于: 2009-08-28

忽然想到——以吏为师[转帖]
 

陈四益文 黄永厚画

  以吏为师是李斯的发明,经秦始皇认可,便成了秦朝的国家政策。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和《史记·秦始皇本纪》。

  私学起
于孔子,但孔子的学说在他生活的时代始终未被各国君主采纳。他虽然东跑西颠儿,游说诸侯,却一直不曾得意,所以没有可能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推行他的“主义”。何况那时诸侯割据,各怀其志;百家蜂起,各售其学,买家既多,卖家亦夥,谁也没有力量一家独鸣,于是形成了两千余年之后依然令人神往的“百家争鸣”。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总要号令划一,才有“初并天下,罔不宾服”的气象。但各家之学,纷然不一,书生意气,议论杂嚣,让自命不凡的君王和权臣听着心烦。为君王信用的学派便乘机从政治上构陷其他学派,把学派之争归结为君权的存废、政权的争夺。于是,除了当权的主流学派,其他一概废止。不听话的就从肉体上消灭。虽然不可能统统杀掉,但坑杀几百也足以令人噤口不言,形式上完成了天下一统之后的思想一统。

  但思想的非物质性,使它不能靠一纸禁令或兵火加以灭绝,各种所谓“异端”,仍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为了维持思想的纯正,必须要有裁决正误的威权。谁有资格?李斯的发明是:“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秦始皇一个“可其议”,使这一发明成了中国几千年思想统制的不二法门。

  “以吏为师”的算盘大致是这样打的:吏是层层挑选任命的,吃着皇粮,拿着俸禄,毕生的富贵前程都在上司手里攥着,应当能够唯上之命是从;吏的利益是与政权兴替拴在一处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应该不会做出损害政权的事情来;吏所受的训练是熟悉法律条文或政府的诏令,然后照章办事,不越雷池,因此应该不会想入非非,弄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思想。

  把思想的传授权和裁决权交由吏来执行,为的就是在思想领域杜绝“异端”。

  李斯的“以吏为师”究竟如何实行,还需要细加考证,粗略说来,大致有三:

  一是烧书。除了医药、种树、卜筮之类实用之书,统统烧掉。“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那时没有“破四旧”这样的术语,但指责读百家语的诸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的意思,同指责帝王将相古人死人统治舞台之类取向是一样的。天下只烧剩皇家的指令,自然不见异端,使心不乱。

  二是镇压。那时还没有发明“群众专政”和“大批判”一类花样,所以采取的是赤裸裸的镇压手段——“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三是思想传授,只准以吏为师,学着做忠于上、勤于事、习于法的官吏。至于百姓,只要当会说话的工具就成。

  三种办法归于一,即运用政权的力量禁绝皇家思想以外的一切思想。

  短命的秦王朝未曾出现什么著名的思想家也不曾有什么传世的学术著作,只有一个发明“以吏为师”的李斯和一桩焚书坑儒事件,成了后世论述秦代思想史的单调话题。以吏为师实行的结果如何,未见记载,但从秦王朝的二世而亡,应当可以猜出一些究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毛泽东发动“大跃进”,提倡解放思想,号召官员不要怕大学教授,可能是想刹一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威风”吧。一时,高级官员纷纷以到大学兼任教授成为时髦。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就由我就读的复旦大学颁发聘书,担任了教授,颇有一些“以吏为师”的气象。但是,直到我大学毕业,“柯教授”只到学校做了一次形势报告,以后就再没了影踪。这已是距始皇帝两千年以后了。足见“以吏为师”之难。

  从技术上说,“以吏为师”不过是异想天开。官吏有繁杂的政务,教书要钻研学问。整日忙于政务,哪里还有时间潜心于学问。不说本来没有学问,就是原本有学问的,几年官当下来,也势必荒疏而且落伍。所以官员与治学路属殊途。一天到晚做学问的官员绝不是称职尽责的官员;一天到晚钻营政务的学者也绝不会是优秀的学者。所以,直到今天,因为当了大官就要评两院院士;因为有了教授头衔就到处兼职政务,一直还是被人戳脊梁的事情。

  李斯发明、始皇帝批准的“以吏为师”,目的是在借此保持思想的纯正,一有异端,即予铲除。但难处是在思想的对错很难用一把固定的尺子量度。新思想几乎都是突破了旧有的法度律令才能产生,所以在刻板的官吏眼中,新思想就都成了应当铲除的异端。“以吏为师”的结果,势必走向扼杀一切新思想而使思想界同归沉寂。

  李斯梦以整肃他人的“尺子”,很快就量到了自己头上。他因得不到秦二世欢心,一切言谈也都成了应予铲除的异端。当他父子将被腰斩于咸阳的时候,才醒悟到牵着黄狗、擎着苍鹰出老家上蔡东门追逐狡兔的日子,已是再也不能的了——“以吏为师”呀!

  今天的时代是需要继续解放思想的时代。众彩纷呈才是思想界繁荣的景象。只有思想的繁荣,才会有杰出的思想家和杰出的理论著作出现。思想的正误不宜匆促便下结论,不宜由官员断下结论,更不宜凭官阶大小分配决定对错的权力。思想只有在实践中,在论辩中,才能日益丰富、日益完善,日益趋近于真理。官吏对于思想发展的职责,应当定位在为活跃思想、繁荣学术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条件,而不是充当裁决的判官。把思想的正误或不足,交由学术界讨论,交由实践检验,交由时间考验,恐怕是更聪明、更睿智的办法。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43楼 发表于: 2009-08-28

蒋介石永别大上海[转帖]
 

  上海,这座20世纪的东南巨埠,国民党第二代领袖蒋介石在此崛起,成为历史风云人物,并赖为经济支柱,维持了22年统治。三大战役落幕,国共大决战胜负最后分晓,蒋介石无可奈何告别大上海,飘零入海。

  严令固守三至六个月,指示大逮捕及抢运金银物资去台湾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23日南京解放。消息传到浙江奉化溪口,退而未休在家乡遥控时局的蒋介石坐立不安,向左右哀叹:“家乡虽好,然未可久居了。”24日那天,他叮嘱蒋经国:“把船只准备好,明天我们要走了。”
  25日午后,蒋介石与蒋经国去祖坟前拜别,并登山最后一次眺望故乡,然后由溪口至象山港口外,黯然神伤登上“泰康号”兵舰。舰长黎玉玺请示:“请总裁指示航行目的地。”蒋介石被逼下野不当总统后,还保留着国民党总裁之职,故下属改称他为“总裁”。
  “到上海去。”蒋介石随之告诉随员,将赶往上海布置战守。
  蒋介石不是后撤而去属前方阵地的上海,说明他非常之重视上海这一仗,原因在于,一则上海是他的发迹之地,又是远东第一大都市,不可轻易放弃;二则固守一段时间,把上海的金银外汇、战略物资抢运台湾,用作东山再起的资本;三则妄图把美英拖下水,盖因美英在沪上有巨大投资,战事拖长,有望得到他们的援助乃至直接军事介入,届时便可借助美英奇迹般地反败为胜。
  4月26日下午1时许,“泰康号”驶抵上海复兴岛。为安全计,蒋介石在途中就已深思熟虑决定住在岛上。接到通知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等高级将领,早早在码头恭候,兵舰靠岸后忙不迭地上船问候,簇拥着蒋介石上岸,住进了一幢戒备森严的钢筋水泥楼房。
  蒋介石安顿甫毕就忙开了,连夜召集汤恩伯、参谋总长顾祝同、海军司令桂永清、空军司令周至柔、炮兵司令邵百昌、上海警备司令陈大庆、上海防守司令石觉、市警察局长毛森等会议,听取保卫上海的汇报。
  会议开始,先由汤恩伯作主体汇报。他站在军用地图前,指指点点,讲得头头是道。蒋介石听得颇为认真,不住插话,当汤恩伯讲完后问:“能守多少时间?你讲实话,没有关系。”
  汤恩伯夸下海口:“少则六个月,多则一年,绝无问题。”
  “你的依据是什么?”蒋介石追问。
  “国军以逸待劳,士气高昂,这是最重要之点。”汤恩伯侃侃而言,“外围阵地、主阵地、核心阵地建造有永久性堡垒4000个,半永久性工事万余个,配备有现代化装备的国军40万,与海、空军协同组成主体防御体系,可称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嗯,很好。”蒋介石瘦削的脸庞上泛起了一丝笑容,“能守半年就算上上了,要求你守三个月,怎么样?我的战略意图你是知道的。”
  “卑职明白,决不辜负总裁重托。”汤恩伯立正回话,斩钉截铁,“成功成仁,在所不惜!”
  蒋经国点点头说:“汤司令构筑了上海的马其诺防线,我们要让上海成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
  当毛森汇报到沪上反蒋势力频频“捣乱”时,蒋介石恶声恶气说:“凡是有嫌疑的人都抓起来,该杀的杀,非常时期不可手软,以免这些人造谣生事,影响战守大计。”
  蒋介石下野前,业已选定台湾为“复兴基地”,当下指示汤恩伯及市党政头目,把尚未运完的黄金白银及战略物资,包括重要机器、车辆,甚至棉纱、布匹、纸张、暖气设备加速运送台湾。为此下令市政府征用所有能横渡海峡的轮船、木船,并严密监视上海的资本家,勿使他们向香港转移物资。
  听完汇报,蒋介石就保卫上海作了方略性指示,末了训示说:“古往今来,无常胜之军,亦无常败之军。共军的胜利是暂时的,我们的挫折也是暂时的,务必受创而不馁,只要我三军将士同仇敌忾,奋勇不顾,坚守上海三至六个月是不成问题的。我这次来,要与各位艰难与共,共同保卫大上海。”

  为安定人心公开露面,把两个儿子押上以示“与上海共存亡”

  当时的上海已是风声鹤唳,士气涣散,社会秩序混乱,达官贵人纷纷逃离。为安定军心,蒋介石踌躇再三,决意作公开的亮相了,在27日提出说:“复兴岛离市区太远,要见的人太多,要了解的事又太多,诸多不便,还是迁去市区里住为好。”
  蒋经国急作劝阻:“时局严重,**地下分子随处出没,市区内万分危险,父亲万万去不得。”随员趋声附和,七嘴八舌劝蒋介石勿离复兴岛。
  蒋介石一副无畏气概,瞪着蒋经国厉声训斥:“你知道危险,我难道不晓得?此时此势,我若退避岛上,谁还肯舍命向前?”
  就在当天下午,蒋介石在重兵保护下离岛进入市区,下榻办公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励志社。稍后不久,原本严加保密的他到上海的消息公开,汤恩伯更按他的叮嘱传达至每个官兵:总裁已亲临上海督战,要把上海变成中国的斯大林格勒。
  蒋介石更忙了,为了上海战守事不让一刻闲过,且看蒋经国的日记:父亲整天处理有关保卫上海的许多问题,时或召集地方人士会商,时或召集黄埔军校同学训话,几无一刻休息。每谈话时,总少不了这几句:“成败在此一举,我们必须用全力来应付危难,化凶为吉,变难为祥。”
  国共和谈是蒋介石一手破坏的,是他宣称“中共《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真是无条件的投降处分之条件”,随即操纵国民党中常委作出决议加以拒绝,逼李宗仁不能在和平协定上签字。他始料不及的是,苦心经营的“江防”毁于一夜间,解放军横渡长江,向东南、中南、西南挺进,国民政府逃迁广州,由此引起反对派责难攻讦。为推卸责任,又为鼓舞斗志,他于到上海后的第三天,就通过资深大报《申报》,发布了《告全国同胞》文告。

  文告开头,蒋介石先作慷慨表示:中正虽然引退在野,为国民一分子,而对于国家的危难、同胞的灾祸,仍自觉负有重大之责任。际此忧危震撼之时,中正重申,誓与全国同胞共患难,同生死。
  接着,他回顾了“严重时局演成”之经过,自我标榜“以最大之诚意,不惜忍让一切,以促进和平解决之成功”,大肆诬蔑中共方面“毫无谋和之诚意”。
  末了,蒋介石作了自欺欺人的号召:渡江是**发展的最高峰,同时就是**失败的开始。我在抗战胜利后曾对上海大众说,用过去八年抗战一样的精神,方能获得真正的胜利和成功。这句话就是为今日而说的,不出三年,最后胜利必然是我们的。
  4月30日,蒋介石在龙华机场召开第二次军事会议,与会者有汤恩伯、陈大庆、石觉及上海战区空军司令毛瀛初等,对淞沪防务再作详细了解,再作周密部署,并训示:“坚守上海,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到那时可得到美国的全力支持保护,我们亦会重新光复党国。淞沪之战,事关党国存亡大计,务必尽心竭力。”
  为诱使广大官兵卖命到底,蒋介石于5月1日召集在沪的中央军校毕业生谈话,以老校长的身份大谈黄埔精神:“黄埔精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是早已证明了的。现在更需要恢复与发扬黄埔精神,接受教训,坚定救国救民的信念,保卫大上海。”根据他的授意,几个亲信发起成立了“中央军校同学会非常委员会”,发布行动纲领,旨要是发扬黄埔精神,决死保卫上海。
  令蒋介石扫兴的是,一些黄埔系军官接到通知后,托故未来参加谈话会,更多的人拒不参加“中央军校同学会非常委员会”。
  也是5月1日这一天,蒋介石在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召见团以上军官,训示打气后,信誓旦旦地保证说:“我这次来了上海,就留下不走了,亲自指挥战事,与官兵共艰苦,与上海共存亡。”为表明他“与上海共存亡”的决心,把两个儿子都押上了,当众宣布:“保卫上海政工方面的事,交由经国负责;并已命令装甲兵副司令蒋纬国,带领装甲部队来沪,以增强上海防务。”

  拒绝李宗仁要他出洋,假惺惺保证“不再过问政治”

  蒋介石到上海本是保密的,他的《告全国同胞》也注明“中央社溪口电”,只是为显示“亲自指挥战事,与上海共存亡”的决心,才在上海公开露面。紧接着再作招摇过市,对此,蒋经国的日记有载:父亲又亲巡上海街市,一般市民暨陆海空军将士精神为之振奋,上海之混乱局势亦稍趋安定。
  然而,令蒋介石烦恼的事接踵而至。5月3日,阎锡山奉李宗仁之命,自桂林飞到上海,呈交一份《谈话记录》,并转达李宗仁的话:蒋总裁如果不答应谈话记录中的意见,我就不去广州主持政府,让他另请高明,或是由他再当总统。
  代行总统职权的李宗仁逃离南京后,因恨蒋介石幕后掣肘,使自己成了令不行禁不止徒有空名的假总统,气愤之下不去临时首都广州,而是去了老巢桂林。等在广州的何应钦、阎锡山等又是电报又是去人,催请他速来广州主政,蒋介石也曾电示海南军政长官陈济棠等,去桂林劝驾。李宗仁斩钉截铁表示:总裁若再不彻底放手,我无法行使职权,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我辞职,让他复职。
  经由行政院副院长朱家骅等说和,最后根据李宗仁的意见,拟就了六条办法,以《谈话记录》的形式,推阎锡山去沪面交蒋介石。这六条的大意谓:蒋介石既已宣布从总统位置上引退,就不许再在幕后指挥军事、干预人事、左右政府政令之推行;已运往台湾的金银外汇运回大陆,由政府调拨军政费用;蒋介石应暂时出国,赴欧美访问,争取外援,免碍军政等方面的各项改革。
  看过《谈话记录》,蒋介石怒气冲天,大发脾气:“德邻太过分了,对我竟然隔膜至此,诚非料之所及,大失所望!”
  但他担心李宗仁真的躺倒不干,自己复出的时机又未成熟,考虑之下,不能不有所让步,于是复函作了如下的表示:总统职权既已公告全国由德邻行使,则关于军政、人事各项,德邻可依据宪法规定,有自由调整之权,我当然不应违反。
  对于要他出国一项,蒋介石既感若是接受有失面子,又恐这一走全部权力失去,永无再出头之日,所以列举理由婉拒:“若复迫我亡命国外,实在难以忍受此种悲惨境遇。今强令我去外洋,并赋予我对外求援之责,如果争取不到外援,我岂非又将背负妨害外交、牵制政府之咎?”他可怜兮兮地说:“国内不许立足,国外又无法容身,中正为民主国家之自由国民,不意国尚未亡,而置身无所,至于此极,痛哉哀哉!”
  蒋介石请阎锡山回去向李宗仁多多美言,作保证说:“转告德邻,我一定支持他,决不有任何逾越分际干涉政治军事之行动,惟有遁世远行,一切不复过问。”
  李宗仁再次轻信了蒋介石的谎言,飞赴广州主持政府维持残局。

  度势不妙黯然诀别大上海,却制造仍在上海指挥战守假象

  又有坏消息传到蒋介石处:5月3日杭州失守。京沪杭三角,只剩下上海一角了,且已处在解放大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他早已领教解放军的神出鬼没,据报已有大批便衣进入市区,又沪上屡有国民党军队弃暗投明,如“重庆号”起义,伞兵三团南调福州出长江口后北去解放区。不由得越想越怕,担心再在上海呆下去,恐会成为瓮中之鳖,或是再演西安之变,所以决计开溜了。遂于5月5日向蒋经国交代:“去准备好出发的船只。”又指明要吨位大的轮船,他有预感,是最终告别上海了,要将沪上贾尔业路(今东平路)行宫里的动产全部搬走。
  蒋经国冒着滂沱大雨,前往外滩招商局办公大楼,约见招商局董事长徐学禹,道明来意,选要了4600吨的大型客货轮“江静号”。并严令船上已售出的客票全部退了,备好足够四天用的煤水给养,与这次任务无关的客运部人员必须全部离船。
  5月6日上午,蒋介石单独把汤恩伯召来,就上海战守的战略战术作了多项叮嘱后,掩上窗户,压低了声音说:“要尽力坚守,能守多少时间就坚持多少时间,实在守不住时就撤往舟山,相机去台湾。有台湾在,就有希望,所以一定要保存军队。”

  有了蒋介石这几句交底的话,汤恩伯算是心中有数了,也算吃了定心丸,后来只守了半个月,就逃之夭夭。
  当天午后,蒋介石去中山医院,看望了“民意代表”颜惠庆,劝颜去“复兴基地”台湾。颜虚与委蛇,不久投奔中共,出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傍晚8时许,蒋氏父子悄然上了停泊在复兴岛的“江静”轮,船上原有的电台被封闭,架起了专用通讯设备,上下通道都有荷枪实弹的军士巡逻看守,不许任何人随意走动。
  从这天清晨开始,好几辆军用大卡车穿梭往来于贾尔业路蒋氏行宫至复兴岛之间,往“江静”轮上运装行宫物品,有几个人才抬得动的大银箱,有蒋氏夫妻专用的车子与轻便轿子,连红木三联大橱和大铜床,也都抬上了船。从日出到日落,整整运了一天,大小舱房及过道里,也都乱七八糟塞得满满的。
  为航行安全起见,蒋介石命令船长徐品富:“天亮未亮时开船,天黑未黑时到舟山,途中不准鸣笛。”
  5月7日早上6点钟,“江静”轮拔锚离岸,拐入黄浦江,驶向吴淞口。蒋介石透过玻璃窗,依恋地望着渐渐远逝的大上海,不禁悲从中来,喟然叹息。他在当天的日记中毫不掩饰内心的痛楚:今日的仇敌,是坚强恶毒凶险的****,我旧的创痕还未愈,新的创痕又深了。我们今天要前进,莫退,莫退,前进!今天黑暗重重,危险艰苦,但我凭着一线光明的希望,一定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
  为防动摇军心士气,蒋介石严令对他离开上海秘而不宣,为此导演了一出出绝妙好戏。
  5月9日,上海军方在威海路新生活俱乐部,举行追悼“永兴号”海军官兵大会,场上悬有蒋介石亲笔书写的“气壮山河”挽词。
  同日,《申报》上刊登了《蒋总裁的近况》一文,按语中注明,是蒋介石的侍从秘书周宏涛,以“奉化故乡友人函询总裁近况乃复函答之”为由头发表的。文章介绍了蒋介石到上海后,如何废寝忘食听取汇报、召集会议、巡视阵地、接待来访,并称“蒋先生舍不得离开上海军民”。
  戏,唱得实在是好,莫说市民,即使三军官兵,还都以为蒋介石果真留在上海不走了。“亲自指挥战事,与官兵共艰苦,与上海共存亡”。他们哪里知道,淞沪之战外围战役打响的前五天,蒋介石已神不知鬼不觉渡海而遁了。
  别时容易见时难,此后蒋介石再也没有回到上海,1949年5月7日,是他与大上海的生离死别。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44楼 发表于: 2009-08-28

 毛泽东等祝贺赫鲁晓夫七十寿辰的电报[转帖]

 

    毛泽东等祝贺赫鲁晓夫七十寿辰的电报      
  (一九六四年四月十六日)

        苏联****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尼·谢·赫鲁晓夫同志: 
   亲爱的同志,在你七十寿辰的时候,我们向你祝贺,祝
你健康和长寿。       
   中国****人和中国人民,对于生长在列宁主义故乡
的、具有长期革命传统的苏联****人和苏联人民,一向
怀着深厚的兄弟情谊和最大的尊敬,对他们在十月革命以
来的几十年间所获得的伟大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苏两个伟大兄弟国家的人民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
的斗争目标。从根本上说来,只要我们采取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立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就决不
会放松他们的反苏、反华、反共、反革命、反人民的政策。
我们坚决相信,由于我们两国人民的要求,由于全世界各
国革命人民的要求,中苏两党、两国和我们的人民,在反
对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
级国际主义,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团结,支持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运动,维
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从长远看来,总是要紧密地团结起
来的。   
   尽管目前我们同你们之间存在着关系到马克思列宁主
义一系列原则问题的分歧,存在着不团结的状态,但是,我
们坚决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一旦世界发生重大事变,中
苏两党、两国和我们的人民就会站在一起,共同对敌。
   让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在我们的团结面前颤抖吧,
他们总是会失败的。    
   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团结和友谊万岁!
   战无不胜的革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万岁!
   中国****       
        毛泽东
   中央委员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刘少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朱 德
   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    
        周恩来
   国务院总理       
      一九六四年四月十六日


  根据一九六四年四月十七日《人民
  日报》刊印。(有毛泽东修改件)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45楼 发表于: 2009-08-28

张国焘武汉叛逃秘闻[转帖]
 

  1938年4月,正当全国人民与气焰嚣张的日本侵略军殊死斗争时,中共内部却发生了中共一大代表、时任陕甘宁边区副主席的张国焘叛逃事件。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代表团负责人和中共长江局副书记的周恩来及长江局的其他领导同志,在武汉多次苦劝张国焘,真是做到仁至义尽。

  一

  1938年4月8日晚,抗战的临时首都武汉,位于汉口长春街57号的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仍在忙碌着,机要室的译电员正在紧张地收发报。蓦地,一份发自西安的电报令译电员大吃一惊,开头一句是:“张国焘私离延安到西安,可能近日抵武汉。”这份电报是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发来的,大意是:张国焘借祭黄陵之机,未经中央允许,私自带警卫员赴西安,又从西安乘火车到武汉,声称要找周恩来做蒋介石的统战工作。译电员接到这份火急电报后,半点不敢耽搁,急交中共长江局机要科长童小鹏,童小鹏也半点不敢耽搁,“咚、咚、咚”直上中共长江局副书记周恩来的办公室,将电报交给周恩来。周恩来接过电报,迅即看完,感到事情严重,他那两挑浓眉凝皱着,思索着对策。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从1937年起,每年清明节时,国民党方面和****方面同时派代表到位于陕西中部县(现为黄陵县)的黄帝陵,向黄帝祖先致祭。国民党方面代表就近从西安派出,****方面的代表则从陕甘宁边区政府派出。此次活动作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一项内容坚持了下来。1938年4月初,时值清明扫墓之际,中共中央拟派人又一次前往黄陵致祭。这次派谁去呢?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在中央实际负总责的毛泽东拟派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曹理茹去。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张国焘得悉后,一连几日数次找毛泽东,要求带队祭黄陵。在张国焘的再三要求下,毛泽东只好同意了,但叮嘱他说:“你一定要去,就快去快回来吧。”得到毛泽东的应允,张立即着手筹办祭陵事宜,写祭文、安排随行人员等。
  4月4日,张国焘带边区政府陆秘书、警卫员张海和一班警卫战士乘一辆卡车从延安出发南下,中午到达黄陵镇。国民党方面派往祭陵的西北行营主任蒋鼎文也到了那里。下午,国共两党人员一同到黄帝陵,张国焘和蒋鼎文各自在陵前念了祭文,然后,双方一起游览了陵园。晚上,祭陵人员在镇上住下。在此期间,张国焘与蒋鼎文一见如故,打得火热,有相见恨晚之感,两人吃住都在一起。第二天,祭完黄陵后的张国焘理应返回延安,但他却叫陆秘书和警卫班长李开国带战士们先走,说他要到西安找林伯渠商量边区的事情。陆秘书等听张国焘这样说,就和警卫战士们乘车先回延安去了。待陆秘书他们走后,张国焘带警卫员张海与蒋鼎文一行同乘国民党的车前往西安。
  傍晚时分,车到西安,张国焘对警卫员张海说:“小张,天色已晚,我们就近找个旅馆住下再说。”于是,他们住进了蒋鼎文介绍的专住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西京招待所。张国焘住进西京招待所后,又与住在这里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频繁接触,而且一住就是两天,只字不提找林伯渠的事。张国焘的举动引起了张海的疑心,但张海对西安市区的道路不熟,加上张国焘一时要他倒茶,二时要他打洗脸水,无法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报告。直到7日,张国焘才把西安八办的电话号码告诉张海,要他去打个电话给林伯渠,叫林伯渠到火车站来一下,说他要到武汉去找周恩来副主席,有要事同他商量,车票都已经买好了。张海不解地问:“张主席,你不是说要找林主席吗?怎么一下子又要到武汉去呢?”张国焘顿时不悦,说:“这事不用你管,我自有主张,你只管去打电话,不要多问!”见状,张海不便多问,就去打电话。
  这一边,住西安八办的林伯渠一接到张海打来的电话,感到事情紧急,立马赶到火车站。此时,国民党西北行营的人已把张国焘送上了火车。林伯渠疾步上到车厢,劝张国焘下车,有什么事回去后再说。张国焘执意不肯,非要到武汉去找周恩来,并说了些不利于党内团结的话,发牢骚。林伯渠批评他不应该这样,还是劝他下车。张国焘置之不理。此时,火车已拉起了汽笛,缓缓启动,林伯渠只好下车。下车后,林伯渠匆匆赶回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给中共中央和中共长江局发了两封电报,这即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二

  且说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代表团负责人和中共长江局副书记的周恩来接到西安林伯渠的电报,立即转给长江局其他领导同志看,并一起商量对策。正商量时,机要科长童小鹏又急匆匆送来一份中央来电,大意是要设法找到张国焘,促其觉悟,回党工作。接到中央的指示,周恩来等人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派长江局秘书长李克农、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副官邱南章、吴志坚等人到铁路部门查询西安至武汉的各趟列车及行车时间。经打听,当时西安开往武汉的列车只有一班,到站是汉口大智门火车站。根据李克农他们了解的情况,周恩来掐指一算,张国焘是7日离开西安的,估计最早9日可抵汉。于是,他吩咐李克农他们从次日起到大智门车站去接,一定要赶在国民党特务前头截回张国焘。
  从9日开始接连两天,李克农、邱南章、吴志坚等人专程赴大智门火车站接张国焘,都没有接到。武汉地下党组织也派了几个同志配合,他们化装成卖盐茶鸡蛋、油炸臭干子、算卦的等,占据着车站广场的有利地形。张国焘是7日离开西安的,按火车行车时间推算,早则9日,最迟10日即可到汉,为什么没有如期到达呢?难道这当中又出了什么异端?原来事情确出有因,张国焘与警卫员张海7日乘坐的不是客车而是国民党的运兵车。车上,张国焘又与国民党的军官们谈得火热。到洛阳站,张国焘叫张海去发了两封信,一封是给毛泽东的,大意是他此次不辞而别,想到武汉去做些工作;一封是给当时住延安的老婆杨子烈的,说他在延安很苦闷,现到武汉去,希望杨子烈带儿子海威来武汉住。火车到郑州后继续向徐州方向开,张国焘和警卫员张海下了车,拟在这里转车去武汉。由于当时没有到武汉的车,他们在铁路边的一家旅馆住了一宿,次日才乘上西安去武汉的列车。


  这一边,周恩来等中共长江局的领导揪着心。11日上午,周恩来决定亲自去火车站接张国焘。他和李克农等七八人来到大智门火车站。10时许,从西安开来的列车徐徐进站,车刚停稳,周恩来等人就迎上去,在人群中寻找张国焘。可是,待旅客全部走完了也没有见到张国焘的身影。难道今天又扑了空?周恩来觉得诧异,叫李克农等几人上到车厢去逐一查找。李克农等人便一节节地查看。一节,没有,两节,没有,三节、四节……直到前面10多节车厢都查完了,还是没有。只剩最后一节了,忽然,“国”字脸的张国焘出现在大家面前!他正坐在靠窗的简易桌前与两个男人谈笑风生。一见李克农等,张国焘的笑脸马上变得严肃起来,说:“李克农,你们来干什么?”李克农说:“张主席,是周副主席请你,他也到车站来了。”张国焘将背对着李克农等,板着脸说:“我的事不用你们管!”这时,那两个坐在张国焘对面的旅客模样的人见到身着八路军军服的李克农等,连忙溜下了车。原来他们是国民党特务,正在车上与张国焘等武汉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人来接。闻讯,周恩来上到车厢。张国焘一见周恩来,苦笑着说:“你们好。”周恩来和蔼地对他说:“老张,我们得知你从西安来的消息,一连到车站接了三天,今天总算接到了。”张国焘解释说:“我们在郑州转车时耽搁了,所以来晚了。”周恩来要张国焘到武汉八办去住,张国焘不肯,非要住那价格不菲的大华饭店不可。周恩来见他执意不肯去八办,只好先让他住大华饭店再说,但把副官邱南章留了下来。周恩来关切地说:“这样也好,老张,你就先住大华饭店吧。你坐了一天车,累了,先休息休息。不过老张,你是该好好想想,有什么心事,希望你都讲出来,我们晚上再来看你。”
  是日晚,汉口大华饭店,周恩来带李克农、罗炳辉来到张国焘住的房间。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对张国焘说:“老张,你是一个老同志了,有什么心事,请不要顾忌,都讲出来,是对是错让大家来分辨。”张国焘反驳道:“错?我有什么错?我参加革命比谁晚?工作比谁少?长征二万五千里,我比谁少走半步?”罗炳辉指责他:“你没错?长征中你另立中央分裂红军分裂党,你这算什么?”李克农也插话:“你这次私自外出,又算什么?”周恩来打手势示意他们不要再往下说,仍用温和的口气对张说:“老张,可不能这样认识问题,党组织和同志们都十分关心你。对你过去的错误进行批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工作。****人从入党那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交给党了,在党面前,难道连自己的错误都不敢正视吗?我们连牺牲都不怕,难道还怕批评吗?”张国焘无言以对,耷拉着脑袋坐在一边。周恩来又继续开导:“老张,你这次代表中央祭黄陵,祭完后就应回延安去,你怎么能不回延安又不打招呼地到西安、武汉呢?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希望你冷静地思考思考。”张国焘对此避而不谈,而是抱怨中央在延安会议上对他的批判和作的结论不对。周恩来严肃指出:“老张,中央过去对你所犯错误的揭露和批判是完全正确的,当时你是承认了的,怎么今天又翻案呢?你不仅在红军时期有错误,而且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中也有错误。即使你对中央有意见,也只能向中央提出,怎么能擅自离开中央自由行动呢?”张国焘又是缄口不言。见状,周恩来说:“老张,你既然到武汉来了,那就歇两天再回延安吧,不过,我们还是希望你搬到八办去住。”这次谈话一直进行到深夜两点钟。临走时,周恩来叮嘱张国焘一定打个电报向中央承认错误,并请示对他今后工作的指示。

  迫不得已,12日上午,张国焘给中央发了份电报:“毛、洛(即洛甫,张闻天):弟于昨日抵汉,不告而去,歉甚。希望能在汉派些工作。国焘。”与此同时,周恩来等长江局负责人也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发了份电报,介绍了张国焘在武汉的情况。当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即给陈(绍禹,即王明)、周(恩来)、博(古,即秦邦宪)、凯(丰,即何克全)回电:“为表仁至义尽,我们决定再给张国焘一电,请照转。”中央给张国焘的电文是:“国焘同志:我兄去后,甚以为念。当此民族危机,我党内部尤应团结一致,为全党全民模范,才能团结全国,挽救危亡。我兄爱党爱国,当能明察及此。政府工作重要,尚望早日归来,不胜企盼。弟毛泽东、洛甫、康生、陈云、刘少奇”。晚上,周恩来拿着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来电到大华饭店,将电报交给张国焘,并详细地向他介绍了当前武汉地区人民群众高涨的抗战热情,又一次与张国焘促膝谈心至深夜。周恩来苦口婆心地说:“老张,当前全民抗战的热情是如此的高涨,你作为一个老党员、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可不应落在群众的后头哟!党中央的来电讲得很清楚,边区政府的工作在等着你,边区的人民在等着你张主席,你可不要辜负中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希望哟……”并一再劝说张国焘先到八办去住,一切都可当面商量。张国焘敷衍了几句,仍坚持不住八办。
  13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共长江局会议。会上分析了张国焘自祭黄陵以来的表现,认为他到武汉的目的很有可能是投靠国民党,但我们还是要把他拉回来,做到仁至义尽。会上决定让张国焘自己活动一天,以观动静。这天,张国焘先后找了陈立夫、周佛海及当时已被中央开除的陈独秀。乘张外出之机,按周恩来的布置,李克农和邱南章到大华饭店把张国焘的行李转到了长春街八办。待张回到饭店,生米已煮成了熟饭,只好到八办住下。
  在八办,周恩来等长江局的领导人又一次开导张国焘,但张仍充耳不闻。14日,张国焘提出要到武昌去见蒋介石,向他报告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工作。周恩来只好同意,并陪同前往。在蒋介石官邸,张国焘一见蒋就卑躬屈膝地说:“兄弟在外糊涂多年。”周恩来立即针锋相对地说:“你糊涂,我可不糊涂。”接着张国焘语无伦次地说了些有关边区政府的事。蒋介石一看这场面,也不好多说,只哼哈了几句。从蒋介石那里出来后,周恩来严厉批评了张国焘在蒋介石面前低声下气的态度。在武昌轮渡码头等船时,周恩来遇见一个熟人,与他交谈起来,眨眼工夫,警卫员张海说张国焘不见了。周恩来和张海找遍了整个码头,也不见张国焘的踪影。周恩来脑海里顿时闪过一个念头:张国焘跑了!

  回到八办,周恩来立即发动长江局和八办的同志们分头去查找张国焘,重点放在武昌地区。武汉市由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组成,武昌不同于汉口和汉阳,这里是当时国民党党政军机关的聚集地,蒋介石的行营、胡宗南第八战区司令部等均在东湖一带。根据张国焘连日来的表现,他很可能要与国民党特务接头。到武昌去找的有李克农、童小鹏、邱南章和吴志坚四人。他们先从张国焘贪图享乐着眼,逐一查询武昌的大饭店、大酒楼、大旅馆,但不见张国焘的踪影。眼看天快黑了,四人都很着急。张国焘究竟钻到哪儿去了呢?忽然,李克农大叫一声:“有了!”大家都问:“什么有了?”李克农兴奋地说:“我怎么就忘记了张国焘还有一个名字叫‘张特立’呢?说不定他会用这个名字登记住宿。另外,他为避开我们的视线,会不会打破常规不住大饭店而住小旅社呢?”听完李克农的话,大家都说有道理。于是四人又逐一地查询武昌的小旅店、小饭店,终于在一家地处偏僻很不起眼的小旅馆找到了张国焘,登记簿上果然用的是“张特立”名字。见到李克农一行,张国焘满脸惊色,说:“你们怎么找到这里来的?”忽又板着脸说:“怎么老跟着我!”不由分说,李克农四人连拉带拽地把张国焘“请”回了八办。

 

  八办,夜已深,张国焘的住房仍亮着灯。周恩来再一次苦劝张国焘:“国焘同志,你不要忘记你还是一个****员,你信仰过共产主义……”张国焘不以为然地说:“那是过去的事了。”周恩来严肃地说:“不,党组织和我个人都期待着你。你过去虽然有缺点,有错误,但我们还是殷切希望你改正错误,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消极悲观,更不能对过去的信仰产生怀疑、动摇。”张国焘蛮横地说:“我现在就很怀疑、动摇!”周恩来沉思了一会说:“老张,像你这样的知识分子党员,又担任党内的高级领导职务,对党的信念可不能有半点的动摇啊!一定要慎重,不能凭一时感情冲动,更不能凭意气办事……”

  15日,张国焘一早就起了床,吩咐警卫员张海上楼去看看周副主席起床没有,说有重要事情向他汇报。张海上到四楼,向周恩来转达了张国焘的话。周恩来觉得不对劲,说:“小张,你赶快下楼去,张国焘可能又要溜!”张海急忙下楼,一看,张国焘果然不见了。张国焘再次逃脱!周恩来发动长江局和八办的工作人员、警卫战士又一次出外查找。同时,他与长江局其他负责人在一起开碰头会,商量对策。根据张国焘近日的表现,大家认为张国焘要投靠国民党特务机关无疑,挽回的可能性很小。会上商定出对张国焘的三条办法,必要时给他下“最后通牒”。
  再说分头查找张国焘的几拨人,在汉口像梳辫子一样每一条街、每一条巷地搜寻,直到夜幕降临都没有发现张国焘。难道这回他不在汉口,而在武昌、汉阳?周恩来与李克农等分析,张国焘这次逃走,带有一口装着衣服和大量钞票的皮箱,加上身体肥胖,不可能走得太远,一定会借助黄包车等交通工具,可以通过我地下党组织在拉黄包车的工人中查询。于是,大家又分头行动。果然不出周恩来所料,不久,一位黄包车工人急匆匆赶到八办,送来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张国焘现在太平洋饭店。”周恩来得悉后,立即与李克农等赶到太平洋饭店。在饭店登记簿上,他们查到“张特立”的名字。在二楼一间装饰豪华的房间里,张国焘正在看报,忽见周恩来等人,神情顿显沮丧。周恩来严厉批评了他,并叫他回八办去住。张国焘死活不肯。周恩来见状,也不便硬拽,就义正词严地向张国焘提出与王明、博古、凯丰等议定的三条办法:一、改正错误,回党工作。这是组织和我个人所期待的。二、向党请假,离开工作岗位,暂时休息一个时期。三、自动声明脱党,党宣布开除你的党籍。张国焘不假思索地说:“这第一条是不可能的,后两条可以考虑。”周恩来痛心地说:“老张,对这样重大的问题,一定要慎重又慎重啊!这样吧,给你两天时间考虑,我们过两天再来看你。”张国焘说:“那就让我闭门静思两天吧。”临走时,周恩来叮嘱张海:“好好照顾首长,有事随时找我。”
  次日,根据张国焘愈演愈烈的表现,周恩来与王明、博古、凯丰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建议书记处负责同志利用作报告和讲话的机会,说明张国焘路线应由他一人负责。对原红四方面军干部应表示亲切团结,以便为最近公开反对张国焘作政治上的准备;同时不要因此事增加红一、红四方面军的隔阂,而应更加增强全党的团结。

  三

  在张国焘闭门思过期间,周恩来的心一直揪着,还是希望张国焘能回党工作。17日,周恩来正准备与王明、博古等一起到太平洋饭店,去听张国焘的最后答复。突然,张海气喘吁吁地跑来,边递给周恩来一张字条边说:“周副主席……张……国焘……又跑了……”事情的原委是这样,17日上午,张国焘给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打了个电话,约戴到饭店来谈话,表示他要公开投靠国民党特务机关。随后又给胡宗南的第八战区司令部驻汉口办事处处长打了个电话,约其谈话。不多久,特务机关的两辆小轿车驶进太平洋饭店,从车上下来几个便衣特务直奔张国焘的房间。张海问他们是干什么的,特务们不理会他,其中两人冷不丁把张海死死抱住,另两个把张国焘拉上车后,才把张海放掉。离开时,特务们还故意对张海吹口哨,气得张海直跺脚。听完张海的诉说,周恩来等人不禁义愤填膺。当天,中共长江局召开会议,决定向中央书记处报告张国焘的叛逃经过,并拟出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草案,建议中央迅速向党内军内进行解释,利用开除张国焘的机会,加强党和军队的团结。
  4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并向全党公布。决定指出:“张国焘已于4月17日在武汉自行脱党。查张国焘历年来在党内所犯错误极多,造成许多罪恶。其最著者为1935年进行公开的反党反中央斗争,并自立伪中央,以破坏党的统一,破坏革命纪律,给中国革命以很多损失……此次不经中央许可的私自离开工作,跑到武汉,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路线表示不信任,对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表示绝望,并进行破坏全国抗日团结与全党团结的各种活动。虽经中央采取各种方法促其觉悟,回党工作,但他仍毫无改悔,最后竟以书面声明自行脱党。张国焘这种行动不是偶然的,这是张国焘历来机会主义错误的最后发展及其必然结果。中共中央为巩固党内铁的纪律起见,特决定开除其党籍。并予以公布。”为统一全党认识,4月19日,中央又向党内发出《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党内报告大纲》,把张国焘的叛变事件当作党内的反面教材。4月20日,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党员大会上,周恩来先讲述了张国焘自祭黄陵以来的叛逃经过,接着张国焘的警卫员张海以切身经历介绍了张国焘的举止言行,然后,周恩来郑重宣布《中共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宣布完后,他感慨地说:“同志们,张国焘不听组织劝告,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我们一定要在当前艰苦复杂的斗争面前坚定无产阶级立场,永远忠于党,革命到底……”4月22日,中国****在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上,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
  张国焘叛逃时,他的妻子杨子烈和儿子还在延安,当组织上把张国焘叛变的消息告诉杨子烈时,她表示要到武汉对丈夫进行规劝。党中央同意了她的要求,把母子俩送到武汉八办。周恩来希望杨子烈对张国焘好好进行劝导,不要对党做得太绝了,并派副官邱南章把他们送到武昌胡宗南第八战区办事处与张国焘团聚。
  张国焘叛逃后,叫人带信给八办,要警卫员张海回到他那儿去。周恩来问张海去不去。张海说:“我是个****员,难道他不革命我也不革命吗?”坚决表示不愿意去。周恩来夸奖他:“你是个好同志,不去对!”后来,张海回到了延安保卫处。
  “张国焘叛逃,连一个勤务员也没带走。”周恩来说。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46楼 发表于: 2009-08-28

张闻天: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转帖]


摘自《张闻天选集》


       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        
       (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A 一九五九年七月二日至三十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了政治局
   扩大会议(庐山会议)。这是张闻天同志在华东组会议上的发言。
 

  我是搞外交的,对经济是外行,情况知道得很少,发
言权不那么多,讲些外行话吧!这次庐山会议,是总结经
验嘛!     

        一 大跃进的成绩        
      〔413〕
  “成绩应该说够”,我也赞成。《记录》草稿列举的
成绩都是事实。工农业发展速度很高,公社建立起来了,
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各方面都有跃进,应该加以肯定。中
国人民在总路线的鼓舞下,鼓足干劲,反对保守,解放思
想,创造了许多奇迹。连外国人也称赞我们的大跃进。
《记录》的这一部分有必要讲充分,因为在民主人士中、党
内外干部中,对成绩估计、认识不足的情况是有的,表示
怀疑的也是有的。       

  成绩从何而来?来自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体现了主观与客观、
精神与物质、政治与经济的结合,体现了生产中数量与质
量的结合,也体现了按比例发展。三个“并举”,“两条腿走
 〔414〕   
路”  ,就是按比例发展。总路线的贯彻执行,是靠发动
群众,靠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这些原则。所以,大跃进的成
绩,就是总路线的成绩。这些伟大的成绩,我是感觉到也
看到了的。 
   
 二 缺  点  

  缺点主要发生在去年九月以后的一段时间。再后来,
虽然还有一些,但基本上纠正了,没有那么厉害了。在这
方面,同志们讲得少一些,我想多讲一些,希望不致引起
误会,以为我专找岔子。既讲成绩,也讲缺点,这也是“两
条腿走路”嘛! 
  对《记录》草稿所讲的三条缺点,我都同意,但觉得可
以讲得再具体些。例如关于比例失调的一条,可以指出其
原因是指标过高、求成过急。关于“共产风”的一条,可以
指出主要是所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问题。除了已列的
三条,还可以考虑再加一条:下放过多,体制紊乱。内蒙就
反映,下面各自为政,什么都调不动。     
  缺点的产生是由于没有很好执行总路线,违背了总
路线,它们多少损害了总路线的成就,大跃进的成就。

   三 缺点的后果

  讲缺点,就要研究其后果之所在。这是为了总结经
验,吸取教训,以便采取措施,纠正这些缺点。不讲缺点产
生的后果,对缺点的认识就不具体,印象就不深刻,问题
也不容易看清楚。《记录》草稿的一个缺陷,就是整个文件
缺乏有机联系,东一团子,西一团子。其原因,就是在讲了
形势之后,立即转入对各项任务(读书、综合平衡等)的叙
述,没有指明缺点产生的后果。
  那么,究竟产生了些什么后果呢?
  先看比例失调这一条缺点带来的后果。
  由于指标过高、求成过急,引起比例失调,就造成了
很大损失。要是具体地算一算,就可以看出损失确实是很
大的。
  首先是钢铁产量指标过高带来的影响。最初定的是
三千万吨,后来是两千万、一千八百万,再后来又不得
不降到一千六百五十万吨。钢铁指标过高,其他指标也
被迫跟着上,就造成生产的紧张和比例失调,引起很大
损失。对钢铁的作用片面强调,强调得过分,所谓“元
帅升帐”,其他让路,结果就破坏了按比例发展的法则。
原来强调一下是需要的,因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
强调过分了,就不好,何况重工业也不单是钢铁。对发
展钢铁生产的客观条件也估计过高,要求增产过急,同
当时的实际可能不相符合,以致产量指标被迫一缩再缩,
影响所及,整个经济计划直到六月初才定下来。六月以
前一再变动,每次开会都是大批人马算帐。这种变动造
成生产中的动荡、不稳和混乱,带来了损失。比例失调
至今还没有完全扭转,我们还在背这个包袱,还在被动,
各个部门还在动荡。        
  一九五八年的粮食产量估计过高,以及今年粮产指
标规定高达一万零五百亿斤,也造成了损失,使吃、用发
生了问题。至于钢铁指标订得太高,是否就是由于对粮食
估产过高,仿佛粮食问题既已解决,便可大干钢铁,两者
之间是否有此因果关系,这倒不一定。有些同志认为是这
样,有些同志认为不是。究竟如何,可以研究。但是,现在
调整估产过高、指标过高引起的问题,确实要花很多时间
和精力。      
  钢产指标过高,引来了全民炼钢。为了完成指标,不
得不把一切力量,包括土炉子,也一起用上。应该怎样看
炼钢这个局部问题的得失呢?全民炼钢的意义很大,掀起
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也得到了一定结果。但是,也应
该看到它的缺点,看到它造成的损失。问题不单是赔了五
十亿元,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七千万至九千万人上山,抽去
了农村中的主要劳动力,打乱了工农业劳动力之间的正
常比例关系,使农副业生产遭受很大损失。粮食收得粗
糙。棉花收起来了,但质量很差。松香、木耳、油漆,都没
有人搞了。这么多人上山,历史上没有先例,可谓盛况空
前。但是,只搞炼钢一件事,单打一,这也是空前的,对农
业、副业、手工业,都产生了严重影响。这个包袱,我们也
是至今还在背着。在这一具体问题上的得失如何,可以研
究,现在还难以断定。
  但是,“全民炼钢”的口号本身是不妥当的。去年干什
么事都提“全民”,甚至要求“全民写诗”,搞得老百姓不胜
其烦。所有事情都搞“全民”,相互间势必发生冲突,有些
事势必被挤掉。在炼钢这件事情上,只能是钢铁工人再加
上一部分人。全民炼钢的方法也有问题。不经过事先调
查资源,不知道有没有铁矿,条件还不那么清楚,就搞几
千万人盲目上山。现在冷静下来考虑,去年有没有其他办
法能够增产钢铁呢?我看是有的。去年五月八大二次会
 〔415〕     
议   时,少奇同志已经提出,钢产量可以超过七百万
吨。如果在此基础之上,提高原有厂的利用系数,再按各
地条件,搞一些小洋高炉,那么,把钢产搞到八百多万吨,
恐怕是可能的。这样做,比较合乎实际,比较可行。可是
后来却提出了钢产一千多万吨的指标,而且又采取了那
样一种办法。当然,我现在这样说,是事后诸葛亮。有同
       〔416〕
志说,大洋炉 必须从小土炉开始,炼钢一定要经过小
土炉。那也不一定,从洋炉子开始也是可以的。实际上,
中国的钢铁工业就是从大洋炉开始,后来才提出大中小
结合。总之,我们承认全民炼钢运动有意义,但其得失关
系可以研究,这个运动、这种方法,可以研究。当然,这是
局部性质的问题,时间只有三个月。
  由于指标过高、求成过急,生产和基建方面都产生了
一系列问题:   
  ——基建战线太长。一个指标提高,其他指标就得跟
着提高,于是基建纷纷上马,现在又不得不纷纷下马:限
 〔417〕   
额   以上的项目下马者五百多个,限额以下的项目下
马者五千到一万个。这些项目都是搞了一半,中途下马,
挪用了银行贷款。当然它们将来还有用,但是现在资金积
压,材料分散,造成很大浪费,而且使主要项目不能按期
投产,今年上半年限额以上项目真正建成的只有六个。基
本建设中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做法,浪费很大。即使
搞成了一些项目,工程质量也差。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失
调,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比例失调,造成很大损失。
  ——新增工人太多。由于生产指标提高,去年招工两
千零八十万人,造成人浮于事。假定其中五百万人是确实
需要的,一千五百万人是多招的,又假定平均每人每月工
资二十元,那么仅多招工人的工资一项,一年就达五六十
亿元。这还仅就县以上的招工而言。县以下究竟招了多
少,还不清楚。这批多招的人,不仅不创造价值,反而使劳
动生产率降低,产品质量下降,成本提高,起了妨碍生产
的作用。这个问题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许多企业产品不成套。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供应
不足和生产计划多变,根子还是比例失调。产品有所谓
     〔418〕        
“六保户” 。生产任务朝令夕改,一下子命令生产这
样,一下子又要生产那样,刚刚上去又下来,经常下马,经
常压缩,给下面同志造成很大困难。产品不成套,就没有
使用价值,也不能实现价值,造成物资、资金积压。许多工
厂流动资金用光,靠向银行贷款发工资,太原钢铁厂就是
这样。
  ——许多企业原材料缺乏,经常停工待料。轻工业部
有个材料说,不少生产香烟、糖、纸的工厂就是这样。甚至
象石景山钢铁厂这样的重点企业,也因缺煤而要停产。上
海这样的重要工业基地,也难保证按质、按量、按时地得
到外地调拨的原材料而维持正常生产。外交部到上海采
购国庆十周年用的香烟,当地先要烟纸,给了烟纸又要香
料;到景德镇采购瓷器,要给煤炭,还要给包装用的木箱、
锯末。工厂停工待料,就是发了工资而不创造任何价值,
损失是很大的。   
  ——产品质量下降,技术水平下降。不注意设备维
修,提出什么“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如何如何”,硬让机器
带病运转。煤炭只顾出煤,剥离、掘进都不怎么管了。炼
出的铁,很多是不能用的。钢铁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机
械产品的质量。铁的含硫量太高,拿来造普通机器还可
以,假如造好的机器,就很危险。轻工业产品的质量也下
降。棉织品有洞洞,有黑点,出口了不受欢迎。最近德国
使馆有一封信,几十万套出口衣服要求重新加工,由我们
出钱。许多出口商品在国外信誉扫地。煤炭运到瑞士,三
分之一是石头,要我们赔钱。到东南亚的商品包装差,一
下船就散掉。现在情况开始好转,那时确有粗制滥造。在
质量下降的同时,成本提高,利润下降,甚至赔本。
  总之,由于指标过高、求成过急、比例失调,就造成一
系列问题:国家资金、物资大量积压、浪费,发了工资不生
产,或生产了不能抵偿消耗,给各方面造成很大损失。
  再看《记录》草稿所列第二条缺点即“共产风”造成的
损失。       
  农村除受七千万人上山的影响,又对粮产估计过高,
办起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而且闹了一阵“放开
     〔419〕
肚皮吃饭”,因而浪费粮食不少。“一平二调”,打击了
农民积极性。生产无人负责,损失很大。“平调”时杀鸡宰
猪,牲畜的损失,据山东说要几年才能恢复。农村情况不
好,使人口向城市盲目流动。总之,“共产风”在物质上造
成很大损失,这是大错误。幸亏纠正得快,不然还有更大
   〔420〕 
危险。主席在郑州会议 上也讲,那时造成阶级关系的
局部紧张,同农民关系的局部紧张。       
  以上这些问题,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供应紧张。不仅
个人消费品的供应紧张,而且生产资料的供应,即生产部
门内部的工业与农业之间、各工业部门之间的供应关系
也紧张。因为比例失调了,不失调,哪有那么紧张?粮食
紧张,只剩了这一点后备。食油紧张,城市供应定量降低,
农村根本不供应。肉紧张,上海的供应量减少到每人每月
六两。物资缺乏,人民手中拿了货币买不到东西。物价有
些上涨,甚至有黑市。人民对这些情况是不满意的。当然
没有到愤怒、仇恨的地步,但是不舒服,闲话不少。他们不
是同解放以前比,而是同一九五八年以前比,觉得今天不
如那时。这就是说,市场供应问题,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关
系问题。        
  现在,供应情况有了一些好转。但是,要真正解决
问题,还不是一下子的事。这是个同生产的调整联系着
的问题。城乡人民手里拿着货币,当然可以储蓄一些,
但是总要买东西,而国家手里却没有东西,因为生产失
调,劳动力闲着没有创造价值。所以说,市场问题,不
是简单的几样副食品问题,而是整个经济的比例调整问
题,是经济法则问题。自来水供应,看上去很简单,现在
也紧张了,抽水马桶没有水,有的钢铁厂因为缺水要停
产。在这个简单的事情里,就非常突出地暴露了比例失
调问题。        
  问题反映到财政金融上,是结余用完。一九五八年
的结余用光了,今年上半年多收三十七亿元,也用掉了。
国家大量的资金、物资浪费或者积压,货币不能回笼,只
好靠银行增发钞票。经济上的问题,从财政金融不平衡
上反映出来;财政金融不平衡,又对各方面产生影响。
一个国家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很危险;如果再发钞票,
问题就更大。这个问题可以解决,现在已经采取很多步
骤,但也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的,要解决还得要有一段
时间。
  还有,国家的物资后备减少了。钢铁如此,粮食也如
此。一个国家搞得只剩三百三十亿斤粮食后备,确是相当
紧张。计划经济要有后备,因为生产中的局部比例失调是
经常可能出现的,有了后备就不怕。现在的情况是,比例
失调太大,许多后备都用掉了。我们不仅不应把后备用
掉,还要使它有所增加。一旦有个三长两短,例如大荒年
或国际形势紧张,就能做到有恃无恐。     
  还有,外贸也很紧张。进口计划上半年完成百分之四
十七,出口完成百分之三十七。也就是说,人家完成了计
划,我们完不成。进口多,出口少,逆差七亿元。出口商品
质量差,在国外名誉不好。总理专门为此召集会议,还是
解决不了。    
  经济生活中这些方面的问题,应该同整个比例失调
问题联系起来考察,不能夸大,但是要重视。 
  至于《记录》草稿所列的第三条缺点,即虚报浮夸、强
迫命令,情况已发展得相当严重,带来的损失也相当大。
它造成信誉损失,使我们党在人民中、在国内外,失掉了
信用。“你们吹牛皮,没有生产这么多,硬说这么多。”弄得
我们很被动,产量指标公布不公布都被动。  
  虚报浮夸、强迫命令还造成很不好的风气。群众中本
来是有不同意见的,但是不允许讲话,不允许怀疑,怀疑
〔421〕    
了就给扣帽子,“怀疑派”、“观潮派”之类。这些问题
的严重存在,主要是去年三个月中的事。现在有了好转,
基本上有了好转,但是要完全克服也不容易,这是要长期
做工作的事。虚报现在还有,少报产量也是虚报。强迫命
令也还有:你要退出公共食堂,就不给你粮食,而且要斗
你。这类事还不一定很少。
  下放太多,体制紊乱,造成了半有计划、半无政府状
态,发展了某些地方的本位主义、地方主义,破坏了各地
区之间的协作关系。
  总之,这些缺点损害了我们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
以至在国外的信誉。主席就说,我们在宣传问题上很被
动。所以,我们在讲大跃进时,不仅要讲成绩,也要讲
缺点及其后果。成绩是主要的一面,要肯定。讲缺点则
可以使我们头脑冷静一些,全面一些。当然,由于领导
不同,条件不同,这些缺点的严重程度在各地区并不是
千篇一律的。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47楼 发表于: 2009-08-28

我在美国“保镖学院”学习[转帖]
 


  说起保镖,一般人总会和墨镜、耳麦、不苟言笑、抱胸而立之类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本文作者作为美国政要保护学院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对于“保镖”的定义作了新解读。

  “多功能”的晚宴

  那天,我刚刚办好入学的各种手续,正在寝室收拾着东西,就被
告知,校方为我们准备了一个晚宴,晚上7点,地点在学校的多功能厅。

  我赶紧翻箱子找衣服。之前学校发给我的资料上有涉及礼仪的内容,我仔细看过,参加这样的宴会需要穿礼服。我找出一套深蓝色的西装和一条蓝色领带。

  晚宴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我和室友迈克搭伴朝宴会厅走去。迈克的黑色西服质地精良,十分贴身,他的脖子上系了个小领结,棕黄色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我以为这个宴会是正式开学前的一个欢迎仪式,却没想到它竟是开学典礼。经过精心打点的多功能厅,看起来就是一个宴会大厅。我和迈克赶到时,厅里已聚集了很多人,个个举止优雅,风度翩翩。

  在我的印象里,开学典礼总是相当严肃,领导不苟言笑,学生一本正经。可政要保护学院的开学典礼却是十足的绅士聚会。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很放松,交谈着,微笑着,一点都不拘谨。看着他们,我也放松起来,跟着迈克尝试着融入这新的生活。

  迈克告诉我,我们这一届总共有三十多个学生,大部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还有一些从欧洲来。从亚洲来的只有两个,除了我,还有一个斯里兰卡人。

  开学典礼在友好的氛围下开始了。校长科贝茨博士向大家介绍学院的历史。我才知道,政要保护学院建立于1972年,招收世界各地有志于成为“个人保护专家”的人。正说着,他笑着看了我一眼,继续说道:“李,是我们学院建立以来,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

  大家把我围住,不停地问问题:“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我只好告诉他们,我来之前在中国做保镖,我想通过专业的国际化培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就在晚宴结束前,我才知道,原来和西点军校类似,这个晚宴竟是一场入学测试。晚宴上,老师们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学员,在心里对学员进行评估。我们被告知,评估的内容包括着装、言谈举止、个人修养、沟通能力。学员们也在互相观察。我的同学都有很高的素养,他们待人温和、谦逊,眼里笑意盈盈,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其中一些人有着令人羡慕的高学历,这和国内的保镖行业大有不同。在我心里,“保镖”一直都是一个刚性十足的词汇,但现在,我看到了它温雅的一面。

深夜,第一课

  晚宴结束了,我开始感到疲惫,从坐飞机到现在,我还没有踏踏实实地休息过。来美国这几日,我不停地做这做那。回到宿舍,就一头倒在了床上……

  “李,我们走吧。”迈克拿了教材和笔记就准备往外走。

  “迈克,你要去哪里?”我一脸疑惑地看着他。

  迈克听了我的话,停了下来:“李,难道你不上课吗?”

  上课?我看看表,就快到晚上10点了,要上什么课?难道是夜战训练?我被迈克弄得一头雾水。

  “你没看到课程表吗?我们的第一堂课马上就要开始了,再不走就迟到了。”迈克很着急。

  我掏出口袋里的课程表,这才发现晚上7:00开学典礼,晚上10:00理论课。我错以为是第二天上午的十点了。我一下从床上跳了下来,拿了教材和笔记和迈克往教室跑。我们赶到教室时,里面已经坐满了我刚刚才结识的新同学。

  10:00钟到了,我在政要保护学院的第一堂课准时开始。

  一个教官走了进来,他给每人都发了一个写着各自名字的桌牌,要大家将它放到自己要坐的位置上。等大家坐好,他又给每人发了一份合约。我大致浏览了下合约,发现这是一份安全保密协议。它大致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告知学员训练中有可能遇到的危险,提醒学员在危险发生时应怎样配合校方工作,发生意外后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二是告诉学员,要对学校的一些课程的教学以及资料保守秘密。

  见大家都签完了合约,又有一些教员走进教室。他们中有年轻健壮的小伙子,有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有胖胖的中年男子。他们没有说自己是谁,而是径直走到教室后面,似乎是来听课。我刚想问迈克他们是谁,课就正式开始了。

  课的第一个内容是自我介绍。没想到老师第三个就点了我的名字。“李旭”,他用一种古怪的音调念着。我站了起来,尽量说得流畅自然。我告诉大家,我自幼跟祖父学习功夫,学过拳击,会一些摔跤,曾在中国公司里负责过保护工作。

  我自觉这番自我介绍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可我一说完,同学们就开始鼓掌,大出我的意料。

我的老师们

  来上课之前,我已经了解到,我的老师都是叱咤风云的保镖,有着让人惊叹的传奇经历。真的看到这些老师,我还是有些失望。

  真是“人不可貌相”,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高手。有个看起来很像俄罗斯人,他说话和善,人也好相处,他曾任教于美国最高警察学院,教授枪支类别、政要和要人保护,他还参加了全国很多关于警察和安全性的培训项目,也在欧洲和南非培训过个人保护小组。

  格莱兹布鲁克先生就不一样了。他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行政助理,特别安全顾问。他最初在驻越南的美军服役,担任美国驻越南大使的安全护卫队队长,后晋升为大使个人安全保护小队的队长。西贡被攻陷期间,他顶着危险成功地协助大使从越南撤离。他整天阴沉着脸,是个难以亲近的人。在学校那么长时间,我从未见他笑过。在之后的训练中,他也让我们充分领教了什么叫“严师”。只要我们做错事情,他就会板起面孔盯着我们,再绕到我们身后,狠狠踹我们屁股。我叫他“蝎子”。

  老师们做完自我介绍后,一个儒雅的老人走上讲台,正是科比茨博士。他告诉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外表、行为、举止、谈吐、风度能够更好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人,他们可以防止各种问题的出现,又能处理紧急、棘手的状况,那正是个人保护专家……第一节课正式开始了。

  “参加晚宴时,男士要穿深色西装,女士则要穿晚礼服。对于男士,深色是最保险的选择,但要注意,正式的宴会上,你不能靠着装来凸显自己,而要靠修养……”

  有意思的是,负责纠正我们保镖举止的,偏偏是看起来最阴沉的“蝎子”。“蝎子”在第一堂课上就嘱咐我们:任何学员上课时,都不许双手叉腰,不许将双手交叉放到胸前。如果你忘了他的嘱咐,他就会狠狠地踹你的屁股。

  后来,我问迈克:“为什么不能叉腰抱手”。

  迈克的话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保镖,你不能表现出你的强悍。叉腰抱手的姿势有挑衅意味,也太张扬了,而挑衅和张扬都是做保镖的大忌。”做保护工作不兴“虚张声势”。袭击者,尤其是恐怖分子都是来真的、狠的。那些恐怖分子为杀一个人可以把自己都做成炸弹,他连死都不怕,你叉着腰凶着脸又怎么吓得了他?

动手,更要动脑

  作为一个保镖,必要的时候,要知道对委托人提出要求,并坚持要他们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像美国总统,在安全方面也要听保镖的话。的确有总统喜欢突发奇想地做些冒险的事,但他们当中却没有人会和保镖对着干。美国的总统保镖有很大权力,他们可以直接对总统说“不”。

  布什在参观马里兰空军基地时,天下起雨。由于风太大,他刚刚撑起的伞被吹翻了,他顶着雨,摆弄了伞好一阵,都没有将伞弄好。可尽管如此,也没见他的保镖有哪个腾出手来帮他撑伞。保镖不是保姆,保镖的两只手必须时刻准备好迎接危险。帮委托人提东西不是保镖的职责,还会妨碍保镖履行职责。但在国内,情况往往相反。保镖帮委托人拎一下东西倒是很平常的事,不帮反倒显得有些奇怪。

  在国内,培训机构会将很多精力花在对学员身体素质的培养上与拳脚功夫的训练上。那个长得像俄罗斯人的老师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高级保镖,能不能打是次要的。因为很多情况,并非你一身功夫能应付得来,你必须学会靠大脑化解危机。尽管在这个行业,强壮的肌肉不时地会派上用场,可是提供保护服务作为一种工作更是一件用头脑操纵肌肉的事情。保镖训练除了传授技术能力,使相关的人员在其所选择的行业能够正确发挥作用之外,还必须培养这个行业所需要的思维能力。

(《文汇报》2.3、4 李旭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48楼 发表于: 2009-08-28

钱穆读书三得[转帖]

 

  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从凡人到宿儒,是由于他读书的开悟得道。

  一曰有法。钱先生小时候痴迷《曾文正家训》,那是指导他读书和做人的一部书。先生年轻时,读书是信手拈来,随意翻阅,往往半途而废。而曾文
正教人要有恒,读书也须从头读到尾,不能随意翻阅,更不能半途中止。这点对钱先生触动很大。从那以后,不论是多大多难啃的,都一字字,一本本从头读来,不知不觉中学艺精进。

  二曰有用。世人往往将读书当成求取功名的进身之阶,敲门之砖。小有所成之后,又弃之不顾。真正会读书的人是以书为师的。有一次,钱穆先生和同事说,自己好像快病了。而同事说,你不是常读《论语》吗,《论语》可以医之。钱先生不明白了,同事说《论语》上不是说:子之慎、斋、战、疾。你感到快病了,正好用得上“慎”字。不要疏忽大意,也不要过分害怕。同事的一番言论让钱先生恍然一悟,领悟了读书的目的在于教人切己体察,学以致用。

  三曰有专。钱先生开始读《论语》时,多所忽略。一日被同事问及《论语》中的篇什,自己喜欢哪章。钱先生竟无以应对,而对方则高声吟哦:“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钱先生一惊,又感到心中豁然,不觉读书又上了一境界。

(《人民政协报》2.9 刘文波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49楼 发表于: 2009-08-28

老舍:北京小胡同走出的大“写家” [转帖]
 


  今年2月3日,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为此,《老舍评传》作者关纪新教授特别撰写了此篇纪念文章。
北京人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土著”。他的祖上是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

  老舍生在戊戌年(1898)。那
年腊月二十三黄昏时分,有个先天不足的小生命,“落草”在北京城西北角的小羊圈胡同。产妇41岁了,平日的贫困加劳碌,让她勉强生下孩子就昏死过去。接生婆手忙脚乱抢救着产妇,婴儿被撂在一旁。多亏新生儿早已出嫁的大姐赶回娘家,一把抱起快冻僵的小弟弟,揣进怀中……那得救的弱小性命,便是老舍。

  老舍降生在北京,一生又有很长时间生活在北京,最终还谢世在北京。

北京情

  1936年,就职于山东大学的老舍,写了散文《想北平》:“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到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里有个北平!”

北京话

  老舍学的是师范,19岁就办教育,26岁漂泊西方,在英国呆了些日子,他对朋友说:“你们各有专业,各有所长,我拿什么呢?所以立志写小说,贩卖大白话为生。”

  老舍说的“大白话”,就是清代被叫做“官话”,民国被叫做“国语”,现如今也叫做北京口语。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独守在伦敦斗室里的老舍,接二连三地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起他用纯正北京方言写就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舍旅欧六载,离去时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匠,归来时,却已是名满文坛的白话小说大家。京腔京韵的北京话,成了老舍得天独厚的财富。

北京事

  老舍笔下最出彩儿的,无一不是北京事儿。北京城大半个世纪发生的大事小情,北京人身上的优点缺陷,都被他当成活生生的标本来解剖……

  晚年,老舍家小院里有时会来一些奇特的客人,“他们大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一见到老舍先生,就照旗人的规矩,打千作揖行礼。老舍先生忙把他们扶起:‘别……别这样!现如今不兴这一套了。快坐下,咱哥俩好好聊聊。’”事后,老舍向朋友解释:“这些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当年有给行商当保镖的,有在天桥卖艺的,也有当旧社会巡警的。他们就是《我这一辈子》、《断魂枪》、《方珍珠》作品中的模特儿啊!”

北京味

  “京味儿”,是文化人对老舍最好的概括。他的艺术从里到外满是“京味儿”,体面优雅、闲适洒脱、幽默豁达、浑朴真纯……样样都能从老舍作品里显露出来。

  老舍艺术上的“俗”,也够一说的。一份统计说,《骆驼祥子》整部小说字数107360个,只用了2413个不同的单字,大大少于常见小说的单字用字量,这当中又有621个极常用的单字频繁使用,占了小说总字数的90%,“也就是说,学会621个字的小学生就可以阅读《骆驼祥子》的90%”。

  但是,你千万别以为《骆驼祥子》是个没深度的作品,小说发表70多年了,研究者们至今仍在为当中不少基本问题争个不休。

  北京人艺演员于是之,写过一篇《谈〈茶馆〉的魅力》的文章,他用带点儿疑问的口气说:“《茶馆》的魅力到底在哪儿……我到现在仍认识不清。它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吸引人,也没有用低级趣味迎合某些观众。学问大的人看了不觉浅,学问小的人看了也不觉深,就是这么一个戏。”这话不单单点到了《茶馆》的精妙之处,也触摸到了老舍“京味儿”艺术创造的真章儿:大雅大俗,雅俗共赏。

(《北京青年报》2.6 关纪新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50楼 发表于: 2009-08-28


西安事变后的西湖会谈[转帖]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与蒋介石在西湖的一次秘密会谈,为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潘张会谈

1936年3月的一天,上海《申报》刊出一条“寻人启事”,启事要求被寻者“伍豪”务必于5月5日去北四川路新亚饭店与落款者一晤,共商要事。“伍豪”是周恩来早年在白区工作时的化名。那么,究竟是谁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寻找周恩来呢?此人正是国民党“中统”特务干将张冲。

对此,中共中央经过严密侦察后慎重做出决定,派潘汉年处理此事。后几经辗转,潘、张终于实现了在香港会面。

而后,双方一同北上,先后到达上海、南京,多次洽谈了合作事项,取得了一定的谅解。此时,“潘张会谈”已经成为国共自10年内战后多渠道、多层次秘密接触中最为直接的高层渠道。潘汉年于1936年8月9日秘密回到陕北,向中共中央汇报了与张冲晤谈的有关情况。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分别会见了潘汉年后认为,蒋介石虽无和平诚意,但并非“铁板一块”,主动寻求国共两党间的秘密接触渠道即是一个鲜明的“讯号”。

两天后,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根据形势变化,毛泽东建议将中共“抗日反蒋”的总方针及时改为“逼蒋抗日”。

风云突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作为蒋介石随行人员的张冲也一并被扣押于西安,国共双方一时失去了联络。

此刻,南京国民党内部已是乱作一团。情急之下,“第一夫人”宋美龄致电宋庆龄,希望得到她的支持。宋庆龄之后立即约见了潘汉年。在此紧迫形势下,潘汉年及时沟通了国共双方的联络,使宋子文、宋美龄得以先后飞赴西安。

在此基础上,中共全权代表周恩来在西安巧妙斡旋矛盾各方,促成了宋子文等以及张、杨和中共的三方会谈,达成了释蒋抗日的初步协议。12月24日晚,蒋介石一见到周恩来,一股难言之情顿时涌上心头:“恩来,你来了,你还是黄埔的好同志。我以领袖人格担保,决不再打内战,以后你可来南京与我谈。”

西安会谈

在西安时,蒋介石本已亲口向周恩来许下了联共抗日的诺言,并邀周恩来赴南京谈判。但在张学良送蒋被扣以后,蒋介石的诺言是否可信,已使人感到怀疑。于是,1937年1月5日和6日,毛泽东相继发电指出:“此时则无人能证明恩来去宁后,不为张学良第二。”因此,“恩来此时绝对不应离开西安”,“应该欢迎张冲到西安与恩来同志协商”。在此情况下,1937年2月9日,国共在西安举行了第一次正式会谈。

西安会谈起初较为顺利,达成了部分协议。但到最后即将签署时,蒋介石却出尔反尔,指使谈判代表推翻了协议。谈判收效甚微,看来许多问题尚需与蒋直接谈判才能解决。在周恩来再三请求下,中共中央同意他前往国统区与蒋介石面谈。

西湖会谈

1937年3月下旬,周恩来、潘汉年在张冲的陪同下从西安飞抵上海后转道杭州,在张冲的安排下,周恩来和潘汉年在西湖烟霞洞这一秘密场所与蒋介石举行会谈。

落座之后,蒋介石心绪颇佳,显得很爽快:“中共有民族意识、革命精神,是新生力量。西安事变后全国的和平运动影响很好。”紧接着,蒋介石话锋一转:“但你们要检讨过去的决定,不必谈与国民党合作,而是与我合作,永远合作,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都好商量。”

凭着多年与蒋打交道的经验,周恩来明白蒋介石的真实意图在于“领袖问题”。于是,周恩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我们拥护委员长的原则是站在民族解放、民主自由和民生改善的共同奋斗的立场上的,决不能容忍投降改编之诬蔑。如果委员长决心抗日,中共一定竭诚合作,决不谋取一党之私利。”蒋介石听了很高兴。此时,周恩来抓住机遇果断提出了中共的6项具体要求……此次秘密会晤,为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称“西湖会谈”。

礼尚往来

3月27日,周恩来借着祝贺宋美龄生日之机,给蒋介石带去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委员长,我们已收到共产国际的电报,苏联内务部已查到蒋经国先生的下落,并批准他立即返回中国。”父子分离许久的蒋介石忽闻此讯,惊喜交加,动了真情,他感激地说:“恩来,你是中共最有理智、也最有人情味的同志。关于释放政治犯的问题请你们先开一张名单过来,查实后分批释放。”

或许是出于礼尚往来,一直陪伴蒋介石在西湖会谈的宋美龄,主动到中共代表的下榻处拜访,感谢周恩来和潘汉年“西安事变”时曾经给予她的帮助,并对中共的光明磊落和周、潘的才华风度表示了由衷的敬佩……

摘自《解放军报》仲向平史桢玮/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51楼 发表于: 2009-08-28

戴笠缘何暗恨端纳[转帖]
 

  戴笠和威廉·亨利·端纳(澳大利亚人)都是蒋介石的要员。
  一个是忠实爪牙,一个是私人顾问,其政治目标一致,可戴笠却暗恨端纳,这是为什么呢?

  从无头将军说起

  1935年10月,蒋介石到西安视察,西安各大小报纸纷纷以头版头条的位置、显赫的标题和大幅照片报道这一消息。然而中共地下党员、时为报社社长的宋绮云主持的《西北文化日报》却反其道而行之,只在次要位置上,以小字标题作了报道。可是报纸印成后,有人突然发现标题《蒋委员长飞抵西安》的“蒋”字去了脑壳(草字头),变成了无头“将军”。侮辱“皇上”,必招杀头之祸!
  报社的工作人员大为惊慌,一时不知所措,有的建议将报纸封存不发,有的则主张就地销毁,最后大家把目光集中在宋绮云脸上,要他表态拿主意。宋绮云扫了大家一眼,坚定地说:“干脆将错就错,把报纸快点散发出去。如果有人问,就说不知道。若怪罪下来,由我顶着。”大家觉得此时也只有此法了,依计而行。
  报纸发出后,西安满城风雨,主张抗日的爱国人士和广大民众拍手叫好。但有关当局却恼怒万分,尤其是戴笠如临大敌,立即找到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问他怎么办。其实邵力子此时也正为此事发怒焦急:蒋委员长刚到西安,就发生这种怪事,若让他知道了,如何下台?他对戴笠说:“请放心,我一定查清此事。”邵力子连夜找到蒋介石的私人顾问端纳,向他讨教。端纳不紧不慢地说:“你去查明情况吧!蒋委员长那里我去说情。”邵力子回过来找到宋绮云大发雷霆:“你们是怎么搞的?竟惹出这样的大祸!看我这个省长怎么向蒋委员长交代?”宋绮云应变着说:“我查了,这是校对工人一时疏忽造成的,其责任由我担负。”邵力子一脸无奈,只好教育他几句了事。
  这件事不知是蒋介石未发现,还是端纳说了好话,后来一直未见蒋介石提起,可是戴笠却坚持认为是端纳从中搞了鬼。加上平日相互有一些摩擦,戴笠便从此对端纳暗恨起来,并发誓寻机整垮这个洋顾问。

  端纳悄然出走事有前因

  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政府从汉口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滞留在孤城汉口者甚多。不知蒋介石出于什么目的,把端纳和他兼任所长的国民经济研究所全体人员也留在汉口。端纳等人眼看日本人一天天向汉口逼近,生命受到威胁,一时感慨万千。他已在中国工作了30多年,做蒋介石私人顾问也将近10年,可是现在却面临国民党腐败已极的濒危局面,他真是大失所望。偏偏此时又收到羁押在贵州息烽的张学良密信。张在密信中说:“你和子文曾以人格担保我的生命安全。如今我失去了自由,比牺牲我的生命还要悲惨,希望你和子文尽量设法实现你们的诺言,冀希恢复我的人身自由。”张的信更是让他心如刀绞,虽然他曾几次向蒋介石进谏,可是都吃了闭门羹,他为自己的“言而无信”而愧疚。
  端纳失望已极,最后横下一条心,决定离开蒋介石。于是飞到重庆,找到蒋介石要求撤出汉口并要蒋写一手令。蒋介石欣然应允。
  蒙在鼓中的端纳从重庆返到汉口后,想通过军统汉口站站长马宗良的协助,让经济研究所的人员平安搭船逃出虎口。谁知他的行动早被戴笠控制。马宗良受主子之令,避而不见。端纳在法租界的中央饭店住了三天,找不到马的踪影,却无意中发现戴笠正叫人将搜刮来的罕见珍贵文物楚王剑装箱运去香港。端纳气愤地向重庆发了一份急电:“我要辞职回澳大利亚去。”藏在他身边的戴笠的耳目一直像影子一样地纠缠着他。
  1940年6月的一天深夜,端纳接受曾在香港做记者时有过交往的一个日本人的拜访,对方大谈了一通“大东亚共荣圈”的事,端纳虽然反感,但未明显反对,语言含糊。他们的这番密谈,被戴笠安放的****收录下来,通过技术处理后,成了端纳通敌为日本间谋的证据。蒋介石当然听不懂里面的叽哩哇啦日语,对“证据”坚信不疑,遂对戴笠下令:“一定不让端纳落入日本人手中。”

  端纳的失踪并非如戴笠所说

  然而,端纳并未回国,而是在香港的一家饭店暂住下来,不久又到太平洋塔西堤岛。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端纳急忙乘一艘美国邮轮返航。这时战争已进入高潮,船长对他说:“端纳先生,我们恐怕难以回祖国去了。”于是他们就近进入菲律宾的马尼拉暂住下来。
  他们万万没有料到,刚出虎口,又入狼穴。这里早被日本人占领,所有的白种人都是日本人的打击对象,他们都被关进了洛斯已偌斯集中营,船长和端纳也在劫难逃。
  直到1945年2月,通过美国船长的努力,加上盟军海军情报系统的证实,蒋介石方知端纳并不是日本间谍,于是幡然大悟,马上请求麦克阿瑟采取特别行动。2月23日清晨,集中营的“囚犯”们还未排好队,几架美机从天而降,全副武装的美国伞兵包围了集中营,救出了船长和端纳,并将他俩送到珍珠港海军医疗中心治疗。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亲笔签署了一份电报送到端纳手中,欢迎他回到中国。鉴于与蒋介石感情较深,端纳答应了对方的要求。蒋介石派出专机迎接。当飞机在上海江湾降落时,宋美龄、孔祥熙等早已在机场等候,他们将端纳安排到宏恩医院治病。端纳经确诊患晚期肺癌。蒋介石多次去医院探望,几次向他表示歉意。端纳死后,经蒋介石批准,葬于宋子文拨出的宋氏坟地。
  据说端纳被误认为是日本间谍之事的****大白后,戴笠在蒋介石的心中位置大为降低。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52楼 发表于: 2009-08-28


中央军委委员:****的铁血战将廖锡龙[转帖]

 

廖锡龙上将;1979年对越作战时任11军31师91团副团长。1984年收复两山时任11军31师师长。以后历任11军副军长,军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1988年9月少将,1993年7月中将,2000年6月晋升为上将。现任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
1979年3月4日,31师接到指示,中国政府将在3月5日向全世界宣布撤军的消息,部队应做好撤退回国的准备。鉴于边境地区一个叫班绕散的越军据点还未受到我军打击,该地区又是越军骚扰我边境的重要据点,距离我国金平县城较近,31师决定91团绕路奔袭,在撤军中杀回马枪,拔出这颗钉子,歼灭班绕散地区之敌。
班绕散位于越封土县城正北18公里的高山地区,封(土)班(绕散)公路的终点,其西侧有1661、1662高地,东侧有1642、1783、2010等高地,噉制班封公路,山上野草丛生、树木茂密,只有一条小路通向2010高地,易守难攻。
据上级敌情通报,该地区有一个营的越军兵力防守,其防御配制不详。
当31师夺占封土地区后,班绕散之敌已孤立无援,是我攻歼该敌的有利时机。师决定借撤军之便,令91团歼灭该敌后,从西罗楼撤回我国金平县的十里村。
91团奉命加强云南省独立师第3团1营,在军、师炮火的支援下,首先歼灭4连曾经困守的1642高地当面凉水井地区之敌,而后奔袭至班绕散,采取迂回包围、穿插分割的战术手段,歼灭班绕散地区之敌。团决定由汪启发副团长带领1营、廖锡龙副团长带领3营从两翼,云南省独立师3团1营迂回,包围班绕散。1、3营先攻占班绕散两侧2010、1661高地两制高点后,从东西两面夹击,对该地区实施合围发起总攻,全歼该敌。在敌情布置不明的情况下,3营主动要求在敌情顾虑较重的班绕散东侧发起攻击的任务,因为班绕散东面有该地区的绝对制高点2010等诸高地,可能是越军班绕散防御的重点。
3营在开进班绕散途中接到从敌东侧攻歼班绕散之敌的任务后,廖锡龙副团长和王昭辉营长召集三个连的连长,在图上分析了班绕散2010高地及附近地形的情况后,决定从凉水井到达掉深村寨后,不走班封公路,直接上山,先占领1493高地,然后顺山脊前进占领1635高地,以9连首先夺占2010高地,8连攻占1283高地,控制制高点,尔后8、9连同时往下打夺占班绕散集镇和1642高地。7连为预备队。
廖锡龙副团长下达命令时同时强调,由于敌情不明,来不及作现场勘察,地形复杂,所以各连队要边走边勘查,边打边摸情况,不要盲目冒进,保持好战斗队形。指挥员要沉着指挥,特别是碰到一些意外情况时,更要机动灵活,必须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果断出击,在坚决贯彻上级作战意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级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指挥战斗。
通过攻打木桑地区、血战巴沙山口等战斗,3营干部战士们对廖锡龙副团长都非常信任,对打下班绕散地区的信心十足。
3月5日13时,3营离开团接敌纵队,向班绕散东侧前进。为了把握正确的接敌路线,廖锡龙副团长拿着地图走在队伍的最前面。3营长王昭辉发现后,为了保证廖锡龙副团长的安全,谎称团部有事,需要汇报,要廖锡龙副团长速返营部。廖锡龙副团长安排新任7连副连长继续注意把握接敌路线、方向后,回到营部。7连副连长在接过队伍后,前刚行进了100余米,就踩响了地雷负伤。
18时30分,3营在团右翼攻占1493高地后,接团指命令:鉴于地形、敌情不明、夜间攻击不便,推迟攻击时间。廖锡龙副团长即令3营收拢部队,在1493高地组织防御。
这时,团左翼的步兵第1营因与团指联络中断,未接到团指挥所推迟攻击的命令,按原计划于5日18时30分向1661高地之敌发起攻击,遭到敌顽强抵抗,该营连续11次冲锋仍未奏效,且伤亡惨重。
这时,31师的部队已开始从封土和巴沙山口撤军。如91团不能迅速歼灭班绕散之敌取道回国,在国境外,该团将陷入孤军作战之境地,从而影响11军的撤军计划。团决定,调整部署,只留步兵第5连为预备队,以2营(欠5连)沿班-封公路直插班绕散,首先占领1672高地,切断1661---2010高地之敌联系。加快攻占班绕散地区的速度,全团同时于6日8时发起总攻。
6日5时40分,廖锡龙副团长指挥3营开始接敌运动。9连在向2010高地的运动中走错路,8时10分误入1783高地和1642高地之间鞍部附近,发现两名越軍在河沟里洗菜,当即打死1人,越军阵地之敌闻枪声向9连猛烈射击,9连被敌三面包围,伤亡较大,与营指挥所失去联系。在这紧急时刻,9连根据廖锡龙副团长遇到意外情况要主动出击的要求,决定就地与敌争夺,待全营打响后,视情况再完成攻占2010高地的战斗任务。
廖锡龙副团长在营指挥所听到1873、1642高地附近密集的枪声,接报8连还未到达1873、1642高地,9连又联系中断,其负责攻占的2010高地没有动静。根据3营攻击区域没有我方的其他兄弟部队的情况,略加思索,据9连接敌出发的时间推算,判断有可能是9连走错路,在1873、1642高地间被敌发现投入了战斗,当即命令迅速查明情况。
8连尖兵向1873、1642两高地枪声密集区接近中,证实了廖锡龙判断无误,9连确是在两高地已投入战斗,立即用步话机向廖锡龙作了报告。
廖锡龙副团长当即命令:8连迅速调整攻击方向,向2010高地进攻;营部想法与9连恢复联系;9连应将错就错,接替8连任务,避免在敌火力下横向运动可能增大伤亡的危险,争取时间,不给1642、1873高地之敌以喘息之机,营炮火支援9连,坚决迅速夺下1873、1642两高地。
8时40分,9连被1873、1642高地之敌夹击在两高地之间鞭部,情况危急。
8时45分,9连步谈机报务员终于与3营指挥所取得了联系。。廖锡龙副团长当即命令9连接替完成8连攻打1873、1642高地的任务,同时要求9连注意观察炮火效果,炮袭后迅速对两高地发起攻击。
8时55分,3营炮连向1873、1642高地炮火准备,9连1班借炮袭之机,抢占了鞍部两侧的无名高地,掩护全连展开。一班攻占无名高地后仅剩三人,仍顽强地进行战斗。2排长申江海冲进敌第一道堑壕后,头部、脖子、左臂三处受伤,战士们要背他下阵地,他坚定地说:"不要背我,先消灭敌人",最后壮烈牺牲。
战斗中,从步谈机里传来了团政委吴斌传达的昆明军区授予9连副班长陶少文"董荐瑞的战斗英雄"称号的喜讯,消息传开,立即变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指导员带领1排冲锋在前吸引敌火力,头部和左臂负伤,坚持不下火线,并号召大家,只要有一个人就要冲上敌人阵地,我连出了英雄陶少文,我连还要出更多的英雄。2排和3排在连长的指挥下,迅速把敌人的阵地分割成几块,然后各个击破。火箭筒班副班长李光辉第一个冲入敌堑壕,与敌激战,全连用35分钟毙敌27名,夺占了连队被困地两侧的无名高地,与1873、1642高地敌人形成对峙,转危为安。
在9连激战的同时,8连在廖锡龙副团长的指令下,于8时40分一举攻占1635和1653两高地,9时40分攻占班绕散主峰2010高地。11时30分,廖锡龙即令8连从高处往下出击,13时8连协同9连攻占了1783、1642高地。
13时30分,在步兵第2营沿班-封公路有力的突破支援下,3营7连和我所在的2营4连前出班绕散集市,占领了越军的军需仓库和弹药库。我团右翼、斑绕散东侧、3营当面之敌被全歼。
战后查证,三营攻占的班绕散右翼阵地1642、1783及2010高地为越军公安第5连和193团2营的2个排防守,比预先判断敌人1个连的兵力多出2个排。
3营在班绕散东侧率先突破越军阵地并占领班绕散集市,歼灭了我团右翼之敌,按预定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为团能集中兵力、兵器尽快全歼班绕散之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由于配属91团的云南省独立师3团1营在穿插中,没有按命令穿插,停止不前,6日18时40分,91团令该营返回团指附近,作预备队使用。
为了尽快歼灭绕散西侧1661高地之敌,团派出1名副政委到1营加强指挥,并将全团所有炮火集中使用,投入围歼该高地的战斗中。
3月7日9时30分,步兵第1营2连、3连向1664高地发起冲击,我所在的4连插至高新寨,接替云南省独立师3团1营未完成的断敌退路的战斗任务。
围歼1661高地之敌的战斗进行到8日凌晨结束。
班绕散进攻战斗中,91团在接受任务紧急、敌情不明、地形不熟、准备时间短促的情况下,边打边准备、攻得猛、打得狠。战后查证,有敌1个加强营的兵力的防守。1661高地为莱州省741团1营营部带两个连。1642、1783及2010诸高地为公安第5连和193团2营的连两个排,这是战前我方没有预料到的。91团应硬是把这锅夹生饭吃了下去。
在中越战争中,以一个加强步兵团在敌情不明情况下,单独在一个方向上歼灭越军有野战防御工事和预有防御准备的一个加步兵强营,这是1979年中越战争中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国外军队作战中的首次,更何况敌人是打了几十年仗、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越军。因为此战,战后中央军委授予91团"二等功臣团"的光荣称号。
以一个加强步兵团歼灭异国军队的一个加强步兵营,在抗日战争、朝鲜战争、中印战争及我国的近代战争史上没有发生过,特别是在交战国国土上发生这样的事情更是奇迹,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很少见。它是越南军队的耻辱,是中国军队的光荣,91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史写下了值得中国军队值得荣耀的一页。
此次战斗,共毙敌317名,其中少校一名、大尉2名、俘敌5名;缴获各种火炮13门、各种机枪27挺、各种枪119支、各种子弹126000余发、各种炮弹1600发、地雷8000个、电台5部、电话机6部、十门总机1部、汽车一辆及大量的军用物资。我方亡57人。
6时40分,炮火准备开始,我方的大小炮全都吼了起来,弹群密集飞向者阴山上的越军阵地,只是比平时的炮击更加猛烈。那本来一片黝黑的夜空,突然被撕裂成了红、黄、黑、紫的碎块,湿漉漉的群山也在战栗、抖动。
首发命中,首群覆盖,敌阵地上一片火海。敌官兵在心惊胆战地猜测:炮击以后,步兵是否将进攻?
近几个月来,我大军南移,敌人已有防范,在阵地周围铺设了纵深一百五十米宽的环形地雷区,加固了高桩和低桩铁丝网,储存了可用三个月的粮食。但究竟中国军队什么时候动手,从哪个方向攻击,他们却猜不到,常常是一夕数惊。中国军队的佯攻和一个月"一4月17日。四工程"的炮击,已把他们搞得精神晃忽。
今天,我军炮火一起,敌人虽然感到来势很猛,一时还难断定是否佯动,特别是一声狗吠也听不见,更使他们惶惑不宁。他们哪里知道,我边境村寨的人民又配合得很好,已把家里的狗捆了起来。
炮火还没有停,我多路进攻部队就已摸到了敌阵地前。炮击是六时四十分开始,而92团6连2排7时24分就攻上了16号高地,敌人喊来的拦击炮火也完全落了空......
山头上的敌人,有的衣裤也来不及穿就赤条条地跃入地堡躲避炮弹,有的还来不及进入工事就被炸成了肉泥...
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93团1营在1250高地北侧开辟了一条通路,92团2营在995。5高地北侧和1052。4高地北侧各开辟了一条通路(93团查明1142高地西北侧无名高地无雷区,不需开辟通路)。两翼穿插分队分别从1171、1047高地向预定目标穿插。
7时10分,和我一起下乡当知青又一起当兵的战友赵星所在的92团2连攻占39号高地。
7时20分,93团4连攻占1185和1216高地,5连由1185高地向26号高地攻击,基本达成对安明县独立第3营的合围。
7时22分、92团5连攻占了12号高地,93团向11号高地前沿两无名高地发起攻击,92团6连、5连根据炮兵射击效果提前发起攻击,7时27分,先后占领1052。4高地,14、9、10高地。
7时30分炮火延伸,各攻击分队全线发起攻击。93团5连在连长旷俊川、指导员冯冶生的率领下(两位都和我下乡在一起当过知青,1977年一起入伍到部队,我在91团,他俩在93团,赵星在92团)攻占15号高地。
7时40分,越军105公安屯、877团5连一部及青年冲锋队约1个连,沿41号高地西北侧山背,680高地东北侧山背两路向39号高地攻击,企图夺路增援者阴山。我92团2连依托39号高地有利地形将其击退。
8时9分,越军105公安屯、青年冲锋队及877团5连一部,再次向39号高地攻击,我92团2连击退了越军的第二次攻击,并进行阵前出击。8时30分,92团一部时至662高地西南侧沟谷,向41号高地发起攻击。
8时46分,93团5连攻占26号高地,对柴山堡、新寨形成了四面包围
9时,越军依托1250、1142高地坚固防御工事顽抗,等待增援。此时,越军约30余人,从42号高地成两路分别向662。6高地、39高地攻击,企图从右翼解柴山堡之围。92团2连一部和4连一部以猛烈火力粉碎其增援企图。93团3营加快了向1142者阴山高地的攻击速度,9连和8连一部于9时15分攻占了该高地
9时34分,93团5连在连长旷俊川、指导员冯冶生的率领下由24号高地多路向柴山堡、新寨攻击。
9时52分,92团4连攻占了918高地,截断了柴山堡越军溃逃的道路。
10时30分,93团5连攻占了柴山堡、新寨,转入搜剿,2排排长马平在完成任务后却不幸在攻进敌营部时踏雷牺牲。中央军委授于马平烈士为特级战斗英雄。1984年9月4日
此时1250高地已成为越军安明县独立第3营1个独立的最后据点。93团1营调整了攻击部置,在8连主力侧后配合下。再次向1250高地发起进攻。
10时27分,越军877团7连和8连一部向1250高地增援,进至26号高地东南侧公路一线,93团6连部分兵力占领26号高地有利地形,4连一部从1185高地前出至西南侧无名高地,切断越军退路,在450米6连一部的配合下,毙敌54名,俘敌2名,粉碎了越军的增援企图。
93团1营在8连主动配合下,于12时15分攻占了1250高地。至此,上级赋予31师的者阴山作战任务已经完成,部队转入全面搜剿,扩大战果。
从晨至午,报捷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到师指挥所。从炮火开始轰击,到全线攻克,清扫战场完毕,转入防御,一共只用了五小时零三十五分。完全在廖锡龙的预料中。
为了完备防御体系,16时2分,师侦察连2排占领了82号高地,16时12分攻占了961高地。
这是久雨后的一个难得的晴天。白雾沉入山谷,形成了一望无际与远天连接的云海,蔚蓝的天空象洗过一样透明发亮,远山苍青起伏,近处一片浓绿......
组织科长激动地把手举到军帽边沿,庄严地向师长敬礼。他明白了,这次者阴山战斗,师长已稳操胜券!
用最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这恐怕就是区分一个指挥员才能的最好尺度,廖锡龙是这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战后廖锡龙很诚恳地说:"我们人民解放军的任何一个师、团,都可以把者阴山从越军手里拿下来,问题是看谁的伤亡小、消耗小。
这里说件与这场战事无关的事,充分的表现出廖锡龙的人格魅力和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的坚强性格。者阴山"拔点"收复之战准备工作进入关键时期,这时大理31师留守处负责人师政治部副主任打来电话,政委接电话后立即要廖锡龙师长接电话。廖锡龙接过电话知道了二儿子在洱海的出水口西洱河中游泳身亡,他并未责怪这位政治部的副主任,而是让这位政治部副主任今后后方的事情不要轻易打电话在前方来就放下了电话,走进了作战室。当夜廖锡龙的作战室的烟岗里多了不少烟头,第二天他又将才新修定好十分周密的作战方案交给大家研究。
部队在从大理开往西畴前线的途中,廖锡龙回想起1979年战后在91团驻地我军著名战将、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宋时轮将军主持的一次91团连以上军事干部和中央慰问团参加的座谈会。
座谈会上,宋时轮将军聚精会神,不时点头赞许,偶尔也闭目静思,听得津津有味。大家发言完后,宋时轮将军面带温怒,,声调严厉地提出了问题:"一连长,我请教你一个问题,你知不知道子弹要打死人呐?"会场上一下子紧张起来了,谁都摸不清宋时轮将军问这何由。被问的一连长只好硬着头皮回答:"知道!"宋时轮将军追问到:"知道什么?是打得死,还是打不死?"一连长只好轻声的回答:"打得死!""高、高、高!"宋时轮将军身子从靠椅上跳起,伸出大拇指,连说了三个"高!"继而又说:"今天我受到了教育,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子弹是打得死的!既然如此,你为什么打班绕散1661高地时连续十一次冲锋不回头呢?不好好研究一下打法呢?...这时有个干部想为一连长辩解,说了一些客观情况和战斗中干部战士英勇顽强的表现。宋时轮将军更不客气了,当着在场的汇报干部还有中央慰问团的同志批评辩解者:"你应该姓王,叫王婆,是个卖瓜的。"这个干部脸色都白了。宋时轮将军又问另一位连长:"你在进攻xx高地时为什么不呼唤炮火?而要采取你的什么击!?"被问的这名连长很牛他不愿意回答。一个干部怕把局面搞僵,代他回答:"叫压制射击。"宋时轮将军看了这个干部一眼说:"谢谢你的指点,我问的是他。"这时这位"牛"连长顶上去了:"首长,那是打仗!不是你想呼唤什么就来什么!"宋时轮将军"哦---"地一声,点点头:"那--是-打仗!我有所不做知啦。"然后提高嗓门大声说:"我打了五十多年的仗,五十多年的经验让我懂得:人的因素、勇敢顽强,要在强大的火力支援下才能充分发挥,充分施展。"宋时轮将军语重心长地说:"不是为了批评你一个人,更不是否定你们的战功,珍惜战士的生命,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光是玄扬他们的英勇顽强,而是要首先组织发扬火力优势,去大量地杀伤敌人。"
在开往前线的途中,廖锡龙师长听到这样一件事,曾让他又一次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兄弟部队一位指挥员当支前办公室向他征求需要给部队提供什么支援时,这位指挥员十分干脆地回答:"别的都不要了,你给我准备一千口棺材。"后来这支部队确实打得越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但他们伤亡也太大了......
一位军事家说得好:"指挥官的职位越高,就越需要有深思熟虑的智力来指导胆量,使胆量不致毫无目的,不致成为盲目的激情冲动,因为地位越高,涉及个人牺牲的问题就越少,涉及其他人生存和全体安危的问题就越多。"
者阴山"拔点"收复之战结束,连一百口棺材也没用完。赞扬之声不断传来,但廖锡龙的心情却仍感沉重。一次,师里别的领导同志去参加州慰问团的一次宴会,他却悄悄溜到正在紧张施工的烈士陵园,和战士一起垒石抬土,他要为死去的战一点事
者阴山"拔点"收复之战,廖锡龙一战成名,十几天后,1984年5月,中央军委主席邓 小平签署一项任命廖锡龙为副军长的命令,此命令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布,这是我军高级干部提升命令首次在报刊上公开刊载。1984年9月中央军委主席邓 小平又签署一项任命,任命廖锡龙为11军长军长。这时廖锡龙提升任师长刚好一年。1984年廖锡龙被评选为"中国十大风云人物。"
对于重回云南前线战区,指挥不同军区的轮战部队作战,廖锡龙副司令的担子是可想而知的。这时廖锡龙副司令又回想起他当11军军长时将老山阵地移交给南京军区首批轮战部队1军时的情景。
1军接11军防时,指责11军的部队是烂部队,没有军容军姿,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马上搞了新的一套,新车场,新标语,大搞卫生大扫除,帐篷用被包带拉成一条直线,整齐的炮兵阵地旁都醒目的书写有展我国威军威的大标语(这无意的给越军指示了目标),人员军容严谨,雄赳赳,气昂昂。总之,大家在电影里看到的解放军打仗是什么样,1军上来就是什么样的。人员的装束就更不一般了,不管老山一年平均30度以上的气温,都是帽徽领章带齐,扎武装带,斜挎一边水壶一边挎包,脚下打着绑腿。几个月下来,该部队出现了很多战士烂裆等热带野外长期生活带来的流行病,造成不少的非战斗减员。
来接防我们阵地的那个营更是大哥大,对我们向他们介绍阵地地形及雷区分布情况显得极不耐心,到热衷于往阵地上搬运物质,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这支中国军队的老牌英雄部队装备精良,他们的战士要往返七、八趟才能把自己的装备物资搬运上阵地,除了有我们的战士上阵地的必备装备外,他们多出了不少物资。人手一件的大衣、装满慰问品的慰问袋,装备到班的锅、马灯、煤油炉、手电筒等各种物质应有尽有。我们营的阵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形陡峭,部分阵地极为狭窄,一些战士在阵地上只能在一两平方米的范围内活动,这样多的物质一运上去,阵地成了一个军需仓库,战士根本无立锥之地,一些战士们一不小心被挤出堑壕被迫进入雷区,造成误伤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我们的战士一交防,就将所有装备一次性的带下了阵地,撤离了战场。看见他们的战士辛苦的往阵地上一趟又一趟的搬运着物资,当我问他们的一位连长为什么要这样做时,这位连长的回答坚定有力:我们就是要将家搬上阵地,长期坚守!
越军看到新对手来了,了解一下是平原来的,就手痒了,一个月下来,1军丢悼了4个阵地,亡100多人,伤400多人,这可是接近11军在老山上作战4个多月的总伤亡数啊!
另外第三批接防老山的济南军区67军在老山211高地的"5。31"失利,其主要原因就是67军军一级指挥员的指挥不当,立功心切。老山前线那拉口子战区211高地是1军在1985年2月11号拔点夺下的阵地,67军与1军换防期间1985年5月18日将该阵地交给67军。
67军"5。31"失利后,在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廖锡龙率领的成都军区云南前指的指导下,认真地总结了教训,,并让67军熟悉战场、熟悉当面越军战斗特点,整理部队,开展针对性训练。经过整顿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部队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在后来的战斗中取得较大的战绩,是各轮战部队中战果最为显赫的、但同时也是付出伤亡代价最大的。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53楼 发表于: 2009-08-28


张闻天:当前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转帖]
 

《张闻天选集》

当前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一九六一年八月)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在思想意识上还将长期
存在。但今天在思想意识上的主要矛盾,是否在于思想落
后或超越于实际。当然这种矛盾也带有阶级烙印,但主要
问题在于不能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在生产关系方面,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也还多少存在,但不占主要地位。
在这方面的基本矛盾,能否说是在于生产力发展不足,不
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与个人的需要。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其本质应是一个东
西:不断发展的生产与不断提高的需要之间的矛盾的统
一。基本上是统一的(生产为了满足需要),但有矛盾(生
产不能满足需要)。这种矛盾统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矛盾统一的表现形式。      
     二      
  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当时社
会的基本矛盾,是谁战胜谁,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个
阶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等到集体农
       〔435〕
庄运动胜利,公布斯大林宪法,宣告社会主义建成、
私人资本主义消灭,谁战胜谁的问题、两条道路问题就基
本上解决了。以后的问题,已经不是谁战胜谁、两个阶级、
两条道路的斗争的问题,而是不断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
需要的问题了。   
  我国的情况是,在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的时
间内,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但
〔436〕
在一九五八年后,就不能这样说了。同资产阶级思想
残余的斗争是长期的,但不能说今后两个阶级、两条道路
的斗争还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三      
  把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基本矛盾,归结为共产主义
因素和旧社会残余的矛盾,把三个差别、所有制的差别、
劳动报酬的差别,都说成是旧社会的残余、资本主义残
余,是不正确的。这种差别同旧社会的差别,有根本性质
上的不同。这不是资本主义残余,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的特征。要改变这种差别,不能同这些差别去“斗争”,而
是利用这种差别,去发展生产,最后消灭这些差别。
     四     
  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说成是两个阶级(资产阶
级、无产阶级)和两条道路的矛盾,说在社会主义发展过
程中,这一矛盾贯彻始终,这是否把阶级矛盾与斗争扩大
化了?把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许许多多不同的意见,都看
成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就必然要乱戴帽子,任
意开展斗争了。“双百”方针当然也不可能实现了。


 A 这是几则笔记,选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本(6)”。第一、二则
   写于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五日,第三、四则写于八月十六日。标题是本
   书编者加的。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754楼 发表于: 2009-08-28


周恩来谈判艺术[转帖]
 

作者:胡长明 出版社:中**史出版社

谈判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形式,谈判桌上虽不见硝烟弥漫,但唇枪舌战也足以令人心力交瘁。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斗争艺术,不说上不了台盘,要想克敌制胜则是绝对不可能的。

周恩来是古今中外罕见的谈判天才,言辞柔中带刚,绵里藏针,其论理、气度和分寸感折服了所有的谈判对手。周善于以适当的让步和通融打破僵局,争取主动,但如果要他放弃原则,他会毫不犹豫地离开谈判桌。

作为****的首席谈判代表,周恩来曾长期与蒋介石国民党周旋,参加了从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国共彻底反目之间的历次重要谈判,前后十年无一败绩。谈判中,周恩来始终以不损害中共根本利益为原则,在坚持这个原则的前提下作出适当的让步和通融。1937年1月24日,他致电毛泽东和张闻天,提出了同国民党谈判进行让步的界线,即“可以服从三民主义,但放弃共产主义信仰绝无谈判余地”,“承认国民党在全国领导,但取消****绝不可能。”有了上述界线,便可以“不争名位与形式”,陕甘宁边区政府可以改称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的军队可以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采用国民党军队的番号等等。蒋介石虽然不满意这些让步,但迫于形势,他也不得不在此基础上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实行共同抗日。

蒋介石“收编”中共军队的目的未能达到,但他并不死心,整个抗战时期,他都想用政治解决方式搞垮****,为此他耍了各种各样的花招,如提出****合并于国民党;要求在****军队中派遣军政人员;邀请****到政府去做官等。但是蒋介石的这些要求均为周恩来所拒绝。

蒋介石提出****合并于国民党的理由是****也信仰三民主义,如果全体加入有困难,可以让一部分先加入。周恩来答复:****实行三民主义,不仅因为这是抗战的出路,而且因为这是达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但国民党并不都如此想,所以国共终究是两个党。少数人****而加入国民党,不仅失节失信仰,而且于国家有害无益。周恩来坚持采取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跨党办法,但正如当时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所说,跨党办法,****是猴子,钻进来搞党中党,所以蒋介石又不愿意。双方无法调和,此事遂未果。

蒋介石要求红军改编后,其管理教育工作必须直属国民党行营;反对红军改编后设立总指挥部,只许设政治部来指挥军队,坚持朱、毛必须出洋;红军改编后三个师的参谋长由南京方面派任,并且还要派副师长、副团长、副营长、副连长等一系列副职。周恩来态度鲜明地向对方指出:无论是军队还是政权,中共的原则是“包办”,“国民党不得插入一人”。蒋介石又邀请****到政府去做官,条件是中共先交出军队。周恩来认为这个交易太廉价,****不稀罕充任几个无足轻重的官职。1945年中共七大上,他说:蒋介石“能够给我们的,就是参加政府去作客。这个客我们作了八年,我们还稀罕作这个客?要把军权、政权交出去,当然是绝对做不到的事。但是蒋介石还是要你这样做,他说可以给****合法,但那是把我们手脚捆起来的合法,手脚捆起来还有什么合法!”换句话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有什么自由和权力可言?抗战胜利后,国内和平呼声高涨,****如果在和国民党谈判时寸步不让,就显得对和平缺乏诚意,从而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因此在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和随后的整军方案中都作了许多让步,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特别是赢得了广大中间派的同情和支持。但这些让步是否损害了中共的根本利益呢?完全没有,仅以整军方案为例就可见其中就里。

1946年2月,国共双方达成了一个整军方案,确定国共双方的军队数量为50:10,即国民党军队编为五十个师,****军队编为十个师。这个比例乍一看的确让步太大,****内部也有人百思不得其解。

周恩来说:“这件事,许多同志比较不大容易了解。整军方案是使中国人民的武装受束缚的,但也受保障的,这有它的两面性。在数目上,五十比十,对我们是一个束缚,但也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规定要经过美国装备,我们的十个师也包括在内。”“美国人是想经过这些东西来控制我们,但这是否能把我们完全困死了呢?不会的。整军方案还有它好的一面,这就是地方自治。人民的武装是地方自治的东西。六十个师只是用在国防上的。地方自治要依靠人民的武装的自卫,我们这里已经自治了,不再需要国家的军队来防匪了,这样就保障了我们解放区人民自己的武装不受国家军队的干涉。这样一看人民并不吃亏。受束缚的就是美国人插进来一只手,但也不要紧,我们就准备着把那十个师变为废铁好了。”整军方案的好处还不止地方自治,周恩来指出:“在整军方案中,我们在军事上取得了与蒋军的平等地位。抗战八年,蒋以他的统帅地位来压我们,但在谈判过程中,马歇尔来后,为了套我们,在地位上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与蒋军的平等地位,结果蒋成了一方面的统帅,而不是两方面的统帅。”经过周恩来这么一解释,说明中共在谈判中所作的让步,既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有得必有失,失小而得大。


根据谈判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具体情况确定谈判技巧,是周恩来谈判艺术的重要体现。当己方处于优势时,他会毫不犹豫地首先报价,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利用对方的弱点迫使其就范;而当处于劣势时,他则严守谈判“腹稿”,把精力集中在试探对方的真实意图,通过讨价还价和据理力争,尽可能争取更多的利益。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亮出己方的底牌。

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扣留,周恩来受张学良、杨虎城之邀参与处理事变。就国共整体实力而言,****显然处于劣势,但从当时的具体情形来说,中共和西安方面又居于优势,或者说是局部的优势,而南京方面因急于营救蒋介石而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

1936年12月24日,西北三方与南京的谈判正式开始。南京方面的代表是宋子文,而西北三方的代表是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有鉴于当时的情形,周恩来率先代表中共提出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一)停战,南京方面撤军至潼关外;(二)改组南京政府,驱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允许中共公开活动;(五)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六)与同情抗日的国家合作。随后,双方围绕周恩来提出的六项主张进行商谈。宋子文提议由蒋下令撤军,蒋即回南京,到达后便释放爱国七君子,而周恩来则坚持中央军先撤走、爱国七君子先释放后再放蒋。宋子文提议先组织过渡政府,三个月后再改造成抗日政府。对此,周恩来原则上同意,但要求宋子文负责此事的实施,并提出在过渡政府时期,先成立由东北军、西北军、红军组成的西北联军,在张学良领导下进行抗日准备,实行训练补充,由南京方面接济。宋子文答应将此事转告蒋介石。

因南京方面救蒋心切,不敢节外生枝,故原则上同意了中共提出的条件,最后达成了六项协议:(一)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二)释放上海爱国领袖和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三)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四)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五)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六)其他具体的救国办法。至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基本上获得成功。

1949年4月,中共在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与国民党再次进行和平谈判。事前,毛泽东、周恩来代表中共率先公布了包括“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没收官僚资本”、“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卖国条约”、“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利”等八项条件,要求对方完全承认八条,“不允许讨价还价”,否则便不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而且,谈判不意味着国民党政府还有代表中国人民的资格,而仅仅是因为这个政府手里还有一部分反动的军事残余力量。

当时李宗仁代蒋介石行使总统职权,“求和”心切,表示愿意以八项条件作为和谈的基础,但其本意并不完全承认这八项条件,他希图先造成一种和谈的图面,然后在具体谈判中讨价还价。4月13日至15日,国共双方代表进行实质性磋商,中共为表示和谈诚意,在惩办战犯等问题上作了一些让步,但周恩来一再申明,关于国民党军队改编和人民解放军渡江接收国民党地方政权这两个问题决不能让步,否则便失去了八项条件的基本精神。《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共八条二十四款,是“不可变动的定稿”。如果国民党在二十日以前不签字,中共则“马上过江”。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等考虑再三,表示接受这个修正案。而李宗仁则发现修正案与自己的谈判初衷(即阻止中共过江)相距甚远,因而顾虑重重,更令他头痛的是,一旦签字,就有可能被蒋介石集团拘禁或被轰下台。所以最后只好由蒋介石来定夺。

蒋介石不看协议全文则已,一看恼羞成怒。他在4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对政府代表所提修正条件二十四款,真是无条件的投降处分之条件。其前文叙述战争责任问题数条,更不堪言状矣。黄绍竑、邵力子等居然接受转让,是诚无耻之极者之所为,可痛!余主张一方面不提对案交**,一方面拒绝其条件。”二十日,李宗仁、何应钦服从蒋命,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即于次日强渡长江,用武力将蒋介石赶出大陆。

 

与“占优先报价”相对应的是“处劣后摊牌”。处于劣势时,吐露出任何己方的秘密,都有可能吃尽苦头,这是周恩来所熟知的。

抗战初期,周恩来在红军改编问题上,与国民党进行了一场巧妙的周旋。****的最初方案是要求编四个军,共十二个师。周恩来从实际出发,向中央建议让至编四个师,约六七万人。对周恩来的建议,中央同意采纳,并致电周恩来:“红军可改编为四个师,其余部队可改编成民团及保安队”。这一方案及中央的指示均属我方内部秘密,是我方谈判的底价,但在谈判中为尽可能争得更多的利益,对这一底价是不能轻易告诉对方的。为此,周恩来在1937年2月27日在西安与国民党代表张冲的谈判中,明确对张提出“红军改编后的人数至少六七万,以六个师计,每师三个团,总指挥部除外。”周恩来在师的编数上多报了两个师,这是一种策略。张冲听后说:“蒋介石、顾祝同并非轻视红军,而是恐其壮大,红军改编后最多只能编四师四万人。”张冲的数字在师的数目上与中共底价一致,但人数只有四万人,与中共希望的六七万相距较远,故周恩来没有答应,双方一度陷于僵持状态。

3月1日、2日,周恩来继续与张冲会谈,在谈判中张冲稍作让步,认为红军主力可编四个师十六个团,另编两个徒手工兵师八个团,共六万人。这一建议与中共的底价一致,故周恩来基本满意。但由于这只是张冲个人的想法,还未征得蒋介石同意,所以不能形成最终的协议。3月4日,张冲向周恩来转告南京政府的来电内容,即只允许中共军队改编为三个师九个团。周恩来将这一情况上报中央后,中央书记处于3月8日来电:“编制仍以四(个)师为宜”,“但如蒋坚持三个师时,亦只得照办。”这实际上是中共经调整后重新确立的底价。

3月9日,周恩来、叶剑英同顾祝同、贺寒衷、张冲会谈,确定将红军中最精壮者编为三个国防师,计六旅十二团,共四万余人。可3月10日,周恩来再次与张冲会见时,得知顾祝同曾约张冲、贺寒衷对提案作了重大改动,如裁定红军定员一师一万人,共三万人,将“服从统一指挥”改为“服从统一命令”等。

国民党方面的新提案在红军改编的人数上比中共重新确立的“底价”还要低,且在红军的指挥权问题上太不像话,所以在以后的杭州、庐山和南京谈判中,周恩来亮出了己方的底牌:即坚持红军改编为三个师,正规军人数至少四五万人,地方部队至少一万人。部队改编后设立总指挥部,国民党不得在红军中派遣任何军政人员。如国民党方面不接受,则红军自行按照上述原则改编。

由于中共方面的态度很明朗,加之“七·七”事变后国内局势的变化,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根据与国民党南京谈判的协商结果,实现了按上述原则改编红军的目的。至此,国共谈判以来争论最激烈的红军改编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在谈判中,周恩来以中共“底价”为基础,为争取更大利益作了不懈的努力。到最后不得不亮出己方的底牌时,已为中共赢得了时间和主动,确保了中共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而国民党方面在谈判准备上很不充分,方案朝令夕改,在谈判技巧上与中共相形见绌。


制定包括目标、步骤和策略等在内的谈判方案,是谈判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是,无论谈判方案制定得多么详细、周密,都无法穷尽实际谈判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并适应可能发生的变化。一旦谈判进人实质性磋商阶段,就会碰到不少始料未及的新情况、新问题,使谈判方案显示出不适应之处。这时,谈判者就有必要对原有的谈判方案进行重新分析、评估和调整。善于调和矛盾、统一矛盾的周恩来,便经常运用这一谈判策略化解矛盾打破僵局,使谈判活动继续地进行下去。

如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中,起初国共双方都有一套方案。在合作形式上,我方主张党内或党外联合形式,对方则提出建立“国民革命同盟会”,作为两党合作的组织形式;在红军改编问题上,我方提出改编后要设立总指挥部,但蒋介石只准设立政训处;在边区改制问题上,我方提出边区政府应由九人组成,其中两人为国民党方面的张冲和杜斌丞,但对方提出边区正职必须由南京国民党中央派人充任,副职则可以由中共自己推荐后报南京确认。因双方差距较大,谈判陷入僵局。

为使谈判得以恢复并有效地进行下去,周恩来将情况通报中共中央,建议中共对谈判方案进行调整,在不损害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作一些让步。调整后新方案中,我方原则同意以“国民革命同盟会”等组织形式,但对方也应承认共同纲领;关于红军改编后的领导机构问题,我方可以让步为政治机关,但政治机关要有指挥的组织与权能;在边区改制问题上,我方认为可以在宋子文、张继、于右任三人中任选一人等。这一新的方案,应该说是中共作出的最大让步了。

1937年7月,周恩来在庐山将这一方案递交给对方,但此时蒋介石由于对日本有妥协和平的幻想,因此对中共新方案不但不表示感激,反而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无理要求,如提出毛泽东、朱德“出洋”,由极端反共的丁惟汾出任边区政府主席等。面对蒋介石的无理勒索,周恩来代表中共采取了强硬立场。尔后由于日寇加紧侵华,蒋以和平外交方法解决中日问题的幻想破灭。这样在接下来的南京谈判中,蒋介石对中共新方案多少采取了合作的态度,在某些问题上作了一些让步,使僵持的谈判局面出现了转机。后经第二次南京谈判,双方就一些基本问题获得了共识,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谈判初告成功。

又如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时,周恩来曾几次向北越和苏联提出建议,调整谈判方案来打破僵局,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首先,在停火和区域调整问题上,中国与北越、苏联最初的一致意见是,印支三国完全同时停火并划分军事集结区,政治问题与军事问题一起解决。但西方阵营则坚持军事与政治分开,只讨论军事问题,不讨论政治问题。即使是军事问题也只局限于越南的停火,而不涉及老、柬两国的停火。面对这一棘手和复杂的问题,周恩来经与北越、苏联会商,提出一个新的折中方案,其核心是坚持三国完全同时停火,不能将战争分割开来,但在区域调整即军事集结区的划分上,由于三国的情况不完全相同,要在双方地区调整的原则确定之后,根据三国的具体情况加以实施,因而解决的办法也会有所不同。

周恩来的这一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5月29日,会议达成了谈判以来的第一个实质性协议。该协议接受了我方坚持的三国完全同时停火的原则。在此前提下,决定先研究解决越南问题,从而导致了法越双方军事代表的直接谈判。

其次,在法越双方军事集结区的划分上,周恩来最初建议北越争取以北纬16度为界划分双方军事集结区,法军撤至16度以南,越军撤至16度以北。北越代表团团长范文同对此表示同意。但在谈判的实际磋商阶段,法国坚持以北纬18度为界,越方则坚持以北纬16度为界,双方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谈判几陷僵局。这时,距离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6月17日上台时许诺的“四周内若实现不了和平便辞职”的最后期限已越来越近。美国在施加压力,法国主战派在积极活动,谈判随时有逆转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在7月12日与范文同作彻夜谈,以朝鲜战争为例说明美国干涉的严重性,并援引中国抗战时期“皖南事变”的教训和日本投降后我及时撤出苏南以加强东北和山东的经验,阐述了进与退的辩证法,范文同被说服后同意向法国提出新建议。而在此之前,周恩来会见了孟戴斯·弗朗斯,说让步是双方的,只要法国肯作出一定让步,越南也会让步。周恩来通过穿梭外交,拉近了法越双方间的距离。最后双方协议以北纬十七度以南、九号公路以北十几公里的天滨河为分界线,使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如果不是这样,一旦法国主战派占上风,战争就会扩大并拖延下去。

最后,在越南从老挝、柬埔寨撤军问题上,法国表示同意从老、柬撤军,但同时要求越南也从这两国撤军。这时,越方虽有武装人员在这两国,但并未公开承认,所以对这一要求不予答复。美国利用这一机会,与法国暗中达成协议,由美方向老、柬援胁三个师的兵力,向越南施加压力。谈判再次面临破裂的危险。周恩来考虑到如果不承认老、柬二国有越盟部队,则两国问题无法谈下去,越南问题也会受到牵连,于是果断地向越方建议,承认有越南“志愿军”在老、柬作战,可以按照撤退一切外国军队的办法处理。越方反复考虑后表示同意。这一新建议提出后,英、法代表团立即表示愿意商讨,最后达成了有关方面军事代表就老、柬问题进行直接谈判的协议。外国军队撤出后,老、柬王国政府得以分别地同本国的敌对力量和解,成为奉行和平中立政策的国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