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才子”朱光[转帖]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女作家威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中写道:“红军中有两个才子,一个是廖承志,另一个就是朱光。”
朱光(1906~1969)原名朱光琛,广西博白县松旺镇松山村茂山屯人。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考入广州国民大学,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委员并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1月任共青团广西省委书记,1930年加入中国****,1932年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1935年参加长征。曾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科长,延安马列学院秘书长,八路军前线指挥部秘书长,广州市副市长,市委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副省长等职,“文革”中遭受迫害致死。1978年平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朱光风流倜傥,能诗能画能演剧,被誉为苏区红军中的才子之一。他与毛泽东等领袖人物有着君子之交。他抗争张国焘,险为枪下鬼,戴着手铐走完长征路;他主政三市(齐齐哈尔、长春、广州)业绩斐然,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一位有作为的中国****人。
多才多艺尽风流
朱光出生于一个破落官僚地主家庭,7岁丧母,11岁丧父。小时候时学时辍,后来到远离家乡的开果私立高等小学就读,受业于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1926年,他来到玉林第二省立高中就读,得到该校校长、广西著名的革命先驱朱锡昂的栽培。
朱光自幼聪颖好学,成绩优异,喜爱书画,能两手同时执笔写字,他的书法作品常被同学视为珍品。1925年,广西博白县立初中校园内,同学们第一次看到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画像。这张列宁素描便出自19岁的朱光之手。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革命志士们脖颈上系着的那一条条鲜红的领带,便是时任共青团广州市委领导人之一的朱光设计的。1928年,上海成立了以宣传革命为宗旨的“上海艺术剧社”。这个剧社领导着上海大、中学校的戏剧活动,十分活跃。这个剧社就是以上海艺术大学学生做掩护的广西共青团省委负责人朱光积极组织发起的。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那象征着劳动者掌握自身命运的标志——第一张人民币便是朱光亲手绘制刻版的。
1937年在延安,由朱光领导的“中国文艺协会”戏剧组首次亮相,演出话剧《炭矿夫》。廖承志演老矿工,朱光饰老矿工之子,后来还演出了朱光为了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六周年而编的话剧《血祭上海》,连演10天,规模空前,轰动边区。毛泽东观后大加赞赏:“这个班子不要散了。”并当场敲定要以最大的力量成立艺术学院。1938年4月,由****人自己创办的综合性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挂牌成立,学院发起人之一的朱光任学院秘书长,并和廖承志一起被誉为红军剧社杰出演员。
1938年5月,朱光担任第18集团军朱德总司令秘书兼八路军前敌指挥部秘书长。1940年春,调任第18集团军129师宣传部部长。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指导员工作条例》和《连队党支部工作条例》便是以当年朱光撰写的《政治指导员工作暂行条例》和《连队支队工作暂行条例》为原本制订的。
1941年9月,朱光精心组织了一次129师全师运动大会,白天举行军事、体育各种项目的比赛,晚上则是文艺表演比赛。他还独出心裁,在运动场周围搞全师战利品展览室、战史陈列馆,以及政治、文化、教育、美术、卫生等展览,盛况空前。当时的《新华日报》报道:“在敌后,特别是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举行如此规模宏大的部队运动大会,不仅在八路军是第一次创举,而且在全国,在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罕有的……”
与毛泽东争名著
朱光与毛泽东的关系不寻常,彼此同志之谊,悠久良深。在延安时,尽管毛泽东对“主席”这个称呼已经习惯,但朱光仍把他与毛泽东的关系看做是用道谊结交的朋友。他一直认为,为人要“相尚以道”,即使那人“握赤符,乘之龙,得圣人之时”也应该如此。
1937年,朱光与毛泽东曾发生了一场颇有戏剧性的“夺书事件”:
当年平型关大捷之后,青年作家殳从山西五台山赴延安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捡得莎士比亚的四部名著《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仲夏夜之梦》和《石索》、《三希堂》残帖两卷。到延安后,经朱光引见,殳在一所简陋的窑洞里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竭诚欢迎,殷勤款待殳,殳大受感动,便慷慨地从挎包里把名著和字帖通通掏出来,送给毛泽东。嗜书如命的毛泽东喜出望外,连声称好,谁知朱光眼快手疾,从旁一把就把四部莎翁名著夺走。毛泽东勃然大怒:“岂有此理!”朱光却面无愧色,振振有词地说:“见面分一半……再说,我是南国社元老,当然有权决定剧本归谁。”两人互不退让,唇枪舌剑,殳不知所措,连忙调停,结果是一分为二,朱光强行夺走《奥瑟罗》、《李尔王》和《石索》碑帖。拿到了书的朱光笑问毛泽东:“这样分配合理了吧?”毛泽东看了一眼这个比自己年少10多岁的朋友,只好礼让割爱,无奈地点头了。
1949年9月,开国大典前不久,时任长春市委书记的朱光奉调广州。他利用南行之机入关进京,先后去看望自己的老上级朱德总司令和老朋友毛泽东主席。在毛泽东的书房,当他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时,不免一阵心动。毛泽东猜透了他的心思说:“你个朱光,还想夺哪几本书呢?”朱光连声道:“岂敢,岂敢!”两位老友侃侃而谈。毛泽东挥毫为朱光书写了一幅《长征》诗。脑袋瓜灵活的朱光也乘兴抒情,书写诗一首:“四载风云塞北行,肩钜跋涉愧才成,如今身是南归客,回首山川觉有情。”落款是“朱光1949年建国前夕古都中南海书法家之府”。毛泽东看罢,将“法”改为“癖”,又把“府”改成“家”。临别时,毛泽东还怀着殷切的期望,挥毫为朱光写了“到南方去,同原在南方工作的同志团结在一起,将南方工作做好,这是我的希望”的条幅,作为赠言勖勉。
戴着手铐去长征
1932年春,朱光被派往鄂豫皖苏区,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当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余万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由于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张国焘在战略上的错误,致使部队遭受重大损失,被迫撤离根据地。广大指战员对张国焘日益不满。12月9日,当部队到秦岭山麓城固小河口时,朱光、曾中生(原鄂豫皖根据地特委书记)、邝继勋(原红四方面军军长)、张秋琴(原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人开会,讨论西进的得失,酝酿派人到中央揭发张国焘的错误,要求党中央迅速采取紧急措施。张国焘被迫于12月10日在小河口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听取意见。会上,朱光、曾中生、邝继勋等人严肃地批评了张的家长式作风和战略上的错误。张不但不承认,还怀恨在心,伺机报复。1933年2月,张将朱光等人诬为“右派”、“托陈取消派”、“AB团”,对朱光进行严刑逼供达一月之久,并开除党籍。张还残酷地杀害了曾中生等数以百计的红军优秀干部。朱光因写得一手好字,又能绘制地图,才免遭杀害。他与廖承志、罗世文一起被关在保卫局,戴着手铐,从事油印、石印、书写标语、绘制地图、印发钞票等工作。后来又背着沉重的油印工具跟随部队三过草地。朱光历尽艰难险阻,戴着手铐走完长征路。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部长傅钟代表中央宣布解除对朱光、廖承志、罗世文等人的监禁,撤消处分,恢复党籍。至此,他们三年多被迫害、遭拘禁的囚徒生活才告结束。但尽管受到张国焘残酷的打击报复,朱光始终坚持真理,从不低头,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铮铮铁骨。
主政三市绩斐然
1945年10月,朱光奉毛泽东迅速在西满建立军区,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粉碎国民党进攻的命令,同刘锡五、曹里怀、郭维城等人率先北出山海关,千里跋涉,直奔西满的齐齐哈尔,出任嫩江军区副政委、齐齐哈尔市委书记。
齐市是一个开辟较早的城市,历代省会都在此。抗战胜利后,昔日投靠日本人的汉奸、特务、地痞、流氓摇身一变,成了正统的国民党,他们秘密建立武装,组织所谓“解放委员会”,妄图控制局面。而该市又正处于苏军管制下,局面十分复杂,中共要在此建立政权,困难重重。朱光到齐市后,先是不动声色,暗中观察,发现一般市民不信****能成什么大气候,工人和知识分子则对前途忧心忡忡。针对此情,他果断提出“舆论先行、攻心为上”的八字方针,并亲自急速起草了宣传党的有关政策、揭露蒋介石投降卖国、断送东北、陷东北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宣传提纲。他犹如当年在延安舞台上表演那样,亲临街头演讲。他热情澎湃、昂扬激越的演说鞭辟入里,深入浅出,赢得了听众。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朱光团结各阶层人士,建立了“齐齐哈尔市民主大同盟”。他大刀阔斧地创建了“嫩江军政干校”,亲任校长,广招工、农和知识分子入校,培养了八千余名工作骨干。他又细致地制订了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和接收政权、镇压反动势力等主要工作的各阶段具体方案,成功地开展了齐市工作,使市民复业、复学、复工,稳定了社会秩序。由于他的业绩出色,1948年5月,上级让他出任中共东北局城市工作部秘书长,管理更多的城市。
5个月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解放,朱光被任命为中共长春市委书记。他匆匆地从齐市来到这个伪“满洲国”的首都。长期的战乱使长春的经济遭受到灭顶的破坏。40万人逃离市区,近10万人饿死街头,市内万户萧疏,阴森可怖;郊外荒冢累累,白骨嶙嶙。进城后,朱光身先士卒,率部队和百姓“救生埋死”,并以工代赈,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入城仅短短三天,即迅速开通了铁路运输、输电线路和自来水供应,市内交通等城市公共设施也相继修复。他又精心组织人力物力,开辟贸易市场,保证蔬菜、粮煤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并对市内工商业实行登记整顿,发放低息贷款,限期开门开市。由于措施得力,仅仅两个月,就使三千余家大小工厂恢复生产和五千多家商店恢复营业,这座饱经战难、市井萧条的死城又渐显生机。
朱光主政的第三座城市是华南重镇广州。1949年9月,朱光背着一条旧军毯,怀揣毛泽东在中南海为他书写的题词和那首气势磅礴的《长征》诗,率领200名两广籍干部跨黄河渡长江,进入广州市。1927年,他曾在这里读书、投身革命和参加广州起义,而眼前这座自鸦片战争至今百多年来饱受列强蹂躏的花城,却社会秩序混乱,伤痕累累,满目凋敝凄凉,土匪恶霸横行,流氓赌棍如毛。身为广州市副市长的朱光和他的战友们顾不得旅途辛苦,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叶剑英率领下,以当年广州起义时的大无畏精神同恶势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解放初期,为了广州的建设,朱光曾从香港建筑巨商——爱人余修的父亲手中搞到了大批建筑材料应急供应广州市建设,为此,他的岳父大人差点破产。
“食在广州”,这话不假,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人工养的,树上结的,都能做成地道佳肴。有一次,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来广州,朱光不事奢华,不事逢迎,把董老邀至家中,与夫人余修仅以家制萝卜糕馈赠。不想董老食后大加赞赏,并即兴提笔书写《戏谢朱光同志馈家制萝卜糕谢享羊城美味》一首相赠。
广州人喜花,养得精细,赏得有趣,朱光来后入乡随俗。对花,尤其是梅、兰两花颇有兴致,在他的小庭院里,夫妇俩精心培育了近千株各色各样的兰花。爱吟诗作画的朱光,笔下的梅花枝干奇崛,花蕾清新,别具特色。每画一幅还要配以题诗。“红梅潇洒似红旗,独立西风傲雪欺,不与繁花争烂漫,丹心铁骨是先驱。”“不写时花爱写梅,圆圆点点破寒开。指到冰肌香扑鼻,满天风雨也快哉。”诗意画意,跃于纸上。
“广州好,城古越千年。饱阅沧桑消劫烬,缅怀缔造接前贤,山立五羊山。广州好,花木四时春。旖旎繁英堆锦绣,缤纷香蕊落衣巾,只是为劳人。广州好,解放十春秋,苦难已随流水去,繁华事业仗群谋,与众乐淹留。”这是1959年朱光写的《广州好五十首》长诗中的三小节。他热情赞美了巨变后的广州。时至今日,《广州好》还被羊城人民咏叹。而这位建国后开市元老之一的朱光在这里做了许多好事,广州人至今仍怀念着他。
1961年,朱光调离工作、生活了12年的广州市,到北京出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那年,妻子余修挑了几盆丈夫最喜爱的兰花让他带去北京,朱光却没有点头。离家那时,他特地请广州市园林局的领导来舍,把花全部无私地献给了园林部门,并建议建造一座兰圃供人们观赏。如今,这凝聚着朱光一份心血的兰圃已具规模。每逢花节,上万盆兰花散发幽香,观者如潮。
栽花人早逝,清香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