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6503阅读
  • 544回复

§美丽家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60楼 发表于: 2009-06-10

解密:钱钟书一生中为什么从来不提鲁迅[转帖]

钱锺书与周氏兄弟

    许多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钱锺书在他一生的文字中,极少提到鲁迅,应当说,这个判断大体是可以成立的。鲁迅和钱锺书不是一代人,但因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一切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少有不和他发生关系的,就是没有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没有间接关系,也极少有在文章中不曾提到过鲁迅的,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知识分子中,从不提鲁迅的,钱锺书可能是极少的例外。

  钱锺书不提鲁迅,不是一个偶然的习惯问题,而是有意识的选择,这种选择中包含了钱锺书对他所生活时代中的知识分子的总体评价。在钱锺书眼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是不高的,钱锺书看不起他们。傅璇琮在《缅怀钱锺书先生》一文中回忆,1984年他出版《李德裕年谱》后,因为书名是钱锺书题写,他给钱锺书送去一本。钱锺书对傅璇琮说:“拙著四二八页借大著增重,又四一六页称吕诚之遗著,道及时贤,唯此两处。”这是钱锺书说他在新版的《谈艺录》中提到了傅璇琮的《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本书中还引述了吕思勉的《读史札记》。从钱锺书对傅璇琮说话的口气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基本态度:“道及时贤,唯此两处。”这是一个自觉的选择,选择即是判断。

    既然钱锺书不愿意在他的所有文字中提及鲁迅,或者周氏兄弟,研究者总要找出原因和事实。本来钱锺书生活的时代,要完全避开周氏兄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一是因为他们的专业相近,二是早年也曾有过间接的文字关系。钱锺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非常深入,特别是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有许多创获,而这个领域恰好和周氏兄弟重合,所以在非要涉及周氏兄弟的时候,钱锺书的办法是暗指而不明说。李国涛在《钱锺书文涉鲁迅》一文中注意到,上世纪40年代,钱锺书在上海发表《小说识小》数题,其中谈到《儒林外史》时,钱锺书发现,吴敬梓沿用古人旧材料不少,创造力不是最上乘的。钱锺书说:“中国旧小说巨构中,《儒林外史》蹈袭依傍处最多。”同时钱锺书指出:“近人论吴敬梓者,颇多过情之誉。”这个“近人”是指谁呢?李国涛认为是指胡适和鲁迅,胡、鲁之著都是名著,影响甚大,钱锺书都曾寓目,可能更多地是指鲁迅。

   高恒文研究指出,钱锺书《小说琐证》开篇即引焦廷琥《读书小记》卷下一则笔记,《西游记》演比丘国事本《旧唐书•杨虞卿传》,而有“此可补周氏《小说旧闻钞》”之按语。“周氏”即周树人,即鲁迅。此文发表于1930年的《清华周刊》第三十四卷第四期,可见作者看到的《小说旧闻钞》当为1926年版;查该书1935年版,虽然有所增加、改正,但钱锺书以为“可补”的这条材料并没有补入。

    钱锺书在晚年不得已提到鲁迅的时候,主要倾向是否定的,一方面是避免直接提及鲁迅,非要提及的时候,尽量少说或者不说,而且谈锋中颇有深意。解读钱锺书与周氏兄弟的关系,是理解钱锺书的一个角度,也是理解钱锺书心理的一个角度,注意这个思路,对于深入研究钱锺书是有帮助的。

    钱锺书不愿意提及鲁迅,不等于他从来没有提过鲁迅,而是说他可能从青年时代起就对周氏兄弟的学问和人格有自己的看法。

    从目前已见到的史料判断,钱锺书最早提到周氏兄弟是在1932年11月1日出版的《新月》杂志(第四卷第四期)上。在这一期杂志的书评专栏中,钱锺书以“中书君”的笔名发表了一篇评论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文章,这一年钱锺书只有二十二岁,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虽然钱锺书在文章中对周作人的书先做了一个抽象的肯定,认为“这是一本可贵的书”,但在具体评述中,基本是对周作人看法的否定。在文章中钱锺书有一段提道:“周先生引鲁迅‘从革命文学到遵命文学’一句话,而谓一切‘载道’文学都是遵命的,此说大可斟酌。研究文学史的人都能知道在一个‘抒写性灵’的文学运动里面,往往所抒写的‘性灵’固定成为单一模型;并且,进一步说所以要‘革’人家‘命’,就是因为人家不肯‘遵’自己的‘命’。‘革命尚未成功’,乃需继续革命;等到革命成功,便要人家遵命。”

  从一般常识上判断,钱锺书读书的时代不可能不读鲁迅的书,这篇书评只透露了一个信息,钱锺书是读鲁迅的。需要注意的是,就在钱锺书发表这篇书评不久,他父亲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在1933年9月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本书是中国早期文学史中较早对新文学和鲁迅有明确评价的学术著作。本书中对鲁迅的评价,很有可能是钱氏父子讨论的结果。

   《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提到鲁迅时说:“而周树人者,世所称鲁迅,周作人之兄也。论其文体,则以欧化国语为建设……周树人以小说,徐志摩以诗,最为魁能冠伦以自名家。而树人小说,工为写实,每于琐细见精神,读之者哭笑不得。……幽默大师林语堂因时崛起,倡幽默文学以为天下号;其为文章,微言讽刺,以嬉笑代怒骂,出刊物,号曰《论语》;而周树人、徐志摩、郭沫若、郁达夫之流,胥有作焉。……树人《阿Q正传》,译遍数国,有法、俄、英及世界语本。《呐喊》《彷徨》,弥见苦斗。张若谷访郁达夫于创造社,叹其月入之薄,告知‘鲁迅年可坐得版税万金’以为盛事。语堂方张‘小品’,鲁迅则视为有‘危机’,谓:‘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之时,谁还有闲工夫,玩琥珀扇坠,翡翠戒指。即要悦目,当有大建筑,坚固而伟大,用不着雅。’”

    钱基博对周作人的评价是:“阿英有现代十六家小品之选。自作人迄语堂,附以小序,详其流变;吾读之而有感,喟然曰:此岂‘今文观止’之流乎?作人闭户读书,谈草木虫鱼,有‘田园诗人’之目。然流连厂甸,精选古版,未知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之渊明何如?苦茶庵中又不知有否‘田父野老’之往还也?”

  请特别注意这一段对周作人的评价:“语堂又本周作人《新文学源流》,取袁中郎‘性灵’之说,名曰‘言志派’。呜呼,斯文一脉,本无二致;无端妄谈,误尽苍生!十数年来,始之非圣反古以为新,继之欧化国语以为新,今则又学古以为新。人情喜新,亦复好古,十年非久,如是循环,知与不知,俱为此‘时代洪流’疾卷以去,空余戏狎忏悔之词也。”

    本段行文及意思与钱锺书在《新月》杂志上评价周作人的观点完全相同,此点可说明钱氏父子的文学观非常接近,是父影响子还是子影响父可以再作讨论,但这个事实提醒研究者注意,钱锺书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来源,很有可能与他父亲有较大关系。如果确定了这一事实,对理解钱锺书很有帮助。

    鲁迅很可能没有读到过钱基博的这本书,他只是在1934年出版杂文集《准风月谈》的后记中剪贴了一篇《大晚报》上署名为“戚施”所做的《钱基博之论鲁迅》。该文对此书涉及鲁迅的内容有这样的介绍:“钱氏之言曰,有摹仿欧文而谥之曰欧化的国语文学者,始倡于浙江周树人之译西洋小说,以顺文直译为尚,斥意译之不忠实,而摹欧文以国语,比鹦鹉之学舌,托于象胥,斯为作俑。……钱先生又曰,自胡适之创白话文学也,所持以号召天下者,曰平民文学也!非贵族文学也。一时景附以有大名者,周树人以小说著。树人颓废,不适于奋斗。树人所著,只有过去回忆,而不知建设将来,只见小己愤慨,而不图福利民众,若而人者,彼其心目,何尝有民众耶!钱先生因此断之曰,周树人徐志摩为新文艺之右倾者。”

  鲁迅对此文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篇大文,除用戚施先生的话,赞为‘独具只眼’之外,是不能有第二句的。真‘评’得连我自己也不想再说什么话,‘颓废’了。然而我觉得它很有趣,所以特别地保存起来,也是以备‘鲁迅论’之一格。”

    不过依然需要注意的是,钱锺书在《容安馆札记》第八十四则中,对于鲁迅主张直译的观点,依然和他父亲钱基博持同一立场。 这更说明钱锺书的文学观和钱基博何其一致。甚至我们不妨再大胆假设一下,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对新文学及其作家的评价,很有可能就来自于钱锺书,因为钱锺书早年曾为他父亲代笔给钱穆的《国学概论》写过序言,所以这种假设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1979年钱锺书访问日本,在京都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人问他如何评价他父亲的《现代中国文学史》,钱锺书谨慎地说:他们“父子关系的好,是感情方面的良好;父亲对自己文学上的意见,是并不常常赞同的。不过,父亲的许多优点之一是开明、宽容,从不干涉自己的发展。至于《现代中国文学史》,有许多掌故,是一本很有趣味的书;而现代方式的文学批评成分似乎少了一点”。钱锺书提到的“有许多掌故”是一个机智的回答,其中有可能包括了他们当时对中国新文学和周氏兄弟的评价。

    钱锺书对鲁迅的看法,还有一个可能是和他与杨绛的婚姻有关。钱、杨相识恰好也在1932年前后,在著名的“女师大风潮”中,被鲁迅讥讽为“上海洋场上恶虔婆”的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是杨绛的三姑。杨绛晚年写了《回忆我的姑母》,在文章中也一字没有提及鲁迅,只说了一句:“1924年,她做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从此打落下水,成了一条‘落水狗’。” 这种行文的风格极似钱锺书,无言的深意在熟悉的文坛话语中尽现,提到了“落水狗”,还有想不到鲁迅的吗?但就是不提这个名字。

  钱锺书在小说《猫》中明显讽刺了周作人。一般认为,《猫》中的陆伯麟这个人物源自周作人,虽然小说人物是虚构的,但虚构人物有生活来源也是事实。这个陆伯麟,钱锺书在小说中描写道:“就是那个留一小撮日本胡子的老头……除掉向日葵以外,天下怕没有像他那样亲日的人或东西。……中国文物不带盆景、俳句、茶道的气息的,都给他骂得一文不值。他主张作人作文都该有风趣。”

    钱锺书在这里叙述时用了一个“作人作文“,其实已暗示了这位小说人物的来历。至于这位陆伯麟的言论,在钱锺书笔下,就更让人往周作人身上去想了。陆伯麟说:“这些话都不必谈。反正中国争不来气,要依赖旁人。跟日本妥协,受英美保护,不过是半斤八两。我就不明白这里面有什么不同。要说是国耻,两者都是国耻。日本人诚然来意不善,英美人何尝存着好心。我倒宁可倾向日本,多少还是同种,文化上也不少相同之点。我知道我说这句话要挨人臭骂的。”钱锺书还借书中一位人物陈侠君之口对陆伯麟作了这样的评价:“这地道是‘日本通’的话。平时的日本通,到战事发生,好些该把名称倒过来,变成‘通日本’。”钱锺书还说这位陆伯麟“是沪杭宁铁路线上的土著,他的故乡叫不响;只有旁人背后借他的籍贯来骂他,来解释或原谅他的习性”。

    钱锺书写《猫》是在1946年,当时绍兴确实在杭甬铁路线上。“某籍某系”是著名的“闲话事件”中陈源的说法,主要指当时北大国文系中的浙籍“太炎门生”(如马幼渔、马叔平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兄弟,沈尹默、沈兼士兄弟,钱玄同,刘半农等),这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由此判断,《猫》为钱锺书对周作人的讽刺,完全有史实依据。

  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讨论何其芳的《论阿Q》,由于何其芳没有过分用阶级观点来分析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性格,曾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钱锺书却赞成何其芳的观点。他指出,阿Q精神在古今中外的某些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钱锺书以《夸大的兵》《女店东》《儒林外史》等作品中的人物和宋、金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论断,杨绛也和钱锺书持同样的看法。钱锺书的这个认识,其实是不赞成把阿Q精神看成原创的人物性格,这也反映出钱锺书对鲁迅的理解和评价。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讲述钱锺书的小说《灵感》时提道:“主人公是个声名太响而简称作家的笨蛋,在竞争亟欲染指的诺贝尔文学奖金失败后突然生病。他卧病在床,心中气愤难遣;病榻前围满一群泪汪汪的崇拜者(这使人记起垂危的鲁迅所得到的景仰,但这位作家较似蒋光慈、曹禺和早期的巴金混合体)。”

    水晶在《侍钱“抛书”杂记——两晤钱锺书先生》中记述了1979年钱锺书访问美国时,他向钱锺书提出的一个问题——当时他们忽然发现,忘了问钱锺书关于鲁迅的观感,便连忙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钱锺书回答:“鲁迅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适宜写 ‘短气’(Short-winded)的篇章,不适宜写‘长气’(Long-winded)的,像是阿Q便显得太长了,应当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

  赵瑞蕻曾回忆说,1983年6月,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开会时,赠给钱锺书自己的一本书《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并请钱锺书指正。赵瑞蕻说:“钱先生说他已大体上看了我送给他的书,说很不错,对年轻人读懂鲁迅这篇东西很有帮助。他同意我关于鲁迅与中国现代比较文学研究这一课题的论述。”

    1986年10月9日,北京召开“鲁迅与中外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钱锺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致开幕词:“鲁迅是个伟人,人物愈伟大,可供观察的方面就愈多,‘中外文化’是个大题目,题目愈大,可发生的问题的范围就愈广。中外一堂,各个角度、各种观点的意见都可以畅言无忌,不必曲意求同。” 据说钱锺书的开幕词“换来的只是一片沉默的抵制,因为他说伟大人物是不需赞美的”。 3由此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判断钱锺书对鲁迅的态度。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钱锺书是一个特殊的作家,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对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似乎极少正面评价。他是文学评论家,但他几乎从没有正面评价过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作家。他在学生时代评价过同学曹葆华的诗歌,但也是以否定为主。钱锺书的这种个性和风格,在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中是很少见的。我们通过他的文学作品或者学术文字中的线索,来判断他的思路和风格,可以为研究钱锺书打开另外的思考天地。

    钱锺书是一个善于用讽刺手法的作家,在他所有的文字中,这是最明显的风格,但作为小说家,钱锺书的想象力并不超群,他凭空虚构故事的能力,从他已有的小说创作来判断,也有较大局限。他的小说一般都有故事来源,有些甚至能让读者产生与真实生活对应的感觉。所以钱锺书凡出小说集,都要强调他的故事是虚构的,不要对号入座,这其实是钱锺书对自己小说虚构能力的不自信。

   出版《人•兽•鬼》的时候,钱锺书在前言中说:“节省人工的方法愈来愈进步,往往有人甘心承认是小说或剧本中角色的原身,借以不费事地自登广告。为防免这种冒名顶替,我特此照例声明,书里的人物情事都是凭空臆造的。不但人是安分守法的良民,兽是驯服的家畜,而且鬼也并非没管束的野鬼;他们都只在本书范围里生活,决不越规溜出书外。假如谁要顶认自己是这本集子里的人、兽或鬼,这等于说我幻想虚构的书中角色,竟会走出了书,别具血肉、心灵和生命,变成了他,在现实里自由活动。从黄土抟人以来,怕没有这样创造的奇迹。我不敢梦想我的艺术会那么成功,唯有事先否认,并且敬谢他抬举我的好意。”

    到了《围城》出版的时候,他又在序言中强调:“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

    杨绛在《关于小说》中表达过一个意思:“真人真事的价值,全凭作者怎样取用。小说家没有经验,无从创造。” 这也可以看成是钱锺书小说创作的一个经验。所以,研究钱锺书的小说,使用一些索隐的方法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很有可能这是理解钱锺书小说的一个基本视角。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61楼 发表于: 2009-06-11

毛泽东欣赏武则天:秀才有通病但没了也不行[转帖]

看来他对武则天是注意研究的

    小孟:"人一辈子谁知会碰上什么事,很难预料。我看书里面还讲到,宋朝有了刻版印刷,对出《资治通鉴》起了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自从宋朝有了刻版印刷,出书可方便多了。以前的书都是靠手抄。要是没有刻版印刷,这书出得来出不来,我看还是大有问题的。看来,成一件事,要八方努力;而坏一件事,只要一方拆台就够了,建设可比破坏难得多噢。"

    这天,毛泽东谈锋甚健,面无倦色,谈得兴致勃勃。小孟听得非常认真,她觉得自己增长了很多历史知识,真是大有收获。她看到毛泽东愿意谈,也就不断地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她又提出了关于武则天的问题。  

    "武则天,一个女人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可真是不简单啊!"

    对于武则天,毛泽东以前谈过许多,看来,他对这个人物是注意研究的。

    "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上,人们连想都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谈到这里,小孟记起了毛泽东曾给她讲过一个关于武则天的故事:武则天当政时,一位大臣见她经常杀人,就向她提出建议说:"你这样杀人,谁还敢当官呀?"武则天听后不急不恼,只是让那大臣晚上再来一次。当然,那大臣吓得不知所措,天威莫测呀。当天晚上,武则天让人在殿台上点了一把大火,黑暗中的飞蛾见火便纷纷扑来,结果飞来多少,就烧死多少,可还是不断地有飞蛾扑来。武则天笑着对那大臣说:"这叫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本性难移吧!"那大臣立刻明白了武则天的用意。看来,只要高官厚禄,要当官的人会源源不断,哪里会杀得尽呢?

    毛泽东还谈过武则天立碑的事: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说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论。

    谈了武则天之后,小孟又转了话题:为什么这么一部大书,写政治军事的那么多,写经济文化的那么少呢?

    毛泽东:"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相砍书,可它比《资治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资治通鉴》砍得有意思,《资治通鉴》是部大的'相砍书'"。

    小孟:"'相砍书',可真有意思,'砍'就是战争吧?"

    毛泽东:"《资治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例子多得很呐。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去统治?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30年,300年也不行噢。"

    小孟:"古人这么说,现代人也这么说,为什么秀才就不行呢?"

    毛泽东:"因为这些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呢?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谈到这里,毛泽东哈哈大笑起来,他似乎笑得十分开心。然后,他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接着说:"可是没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国家。历代的明君都有一些贤臣辅佐,他们都不能离开秀才啊!"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62楼 发表于: 2009-06-13

温家宝强行降落拉萨 抢救班禅16小时[转帖]

   从1984年年底,卫生部就在酝酿恢复保健局。1985年5月,中央保健局正式恢复时,身任中保委办公室主任的王敏清兼任局长。

    31年前,他成为保健领域的新兵时,还那样年轻。如今他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已经两鬓飞霜了。他的压力和责任更重了。

    作为保健局的局长,他有一项例行的公事,就是每个星期六的上午9点,到北京医院北楼,听取有关住院的高层领导人病情的汇报。1989年1月28日是个星期六,他像往常一样,在8点50分走进听取汇报的办公室。

    刚进办公室,就有电话找王敏清局长。他拿起电话才知是从西藏日喀则打来的,打电话的人叫张建纪,是全国人大陪同班禅赴西藏日喀则参加班禅东陵扎什南捷开光典礼活动的干部。

    张建纪告诉王敏清:班禅今晨4点多发生心肌梗塞,我们在当地立即组织了抢救,现在班禅的呼吸已经停止,抢救仍在进行中。王敏清听后感到事出意外,因为班禅在离京前没有任何会突发心血管疾病的征兆。尽管如此,北京医院还是派了内科医生和护士陪班禅赴藏。

    了解了基本情况后,王敏清立即打电话通知了中央保健委员会主任杨德中。很快,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办公室、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都打回了电话,内容都是要尽快组织抢救组。

  温家宝在电话里说得更具体一些:“要组织最好的班子、带上最好的抢救医疗器械、以最快的速度赶赴西藏抢救。”

    王敏清和北京医院院长蒋葆生、副院长陈曼丽经紧急商议,十分钟后便决定,王敏清亲自带队,内科心脏病专家沈瑾、北京医院副院长心脏病专家刘元恕,以及有急诊抢救经验的护士李秋红、魏东组成抢救小组。与此同时,迅速准备好抢救药品与器械。

    王敏清给杨德中打电话,告诉他准备的情况及抢救的人员。杨德中关心地问:“你亲自去身体行吗?”王敏清这才想到自己已经年届花甲,但他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因为他的身体一向很好,4年前还曾陪同当时是副总理的李鹏去过西藏;特别是作为领导,关键时刻,自己应该带头上。

    当他们准备得差不多时,中央办公厅派来接他们去飞机场的车也到了。他们直奔北京南苑机场。王敏清下车时发现,中央办公厅主任、这次赴藏抢救班禅工作的总领导温家宝身穿军大衣,已经在那里等候了。他们鱼贯登机,同行的还有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武连元、全国人大的副秘书长许孔让、班禅的亲属等十余人。在这些人中,王敏清是年纪最大的。

    王敏清上了飞机才得知,他们乘坐的大飞机不能在日喀则降落,必须在拉萨换乘直升飞机。当飞机快到重庆时,飞行员报告说接到拉萨机场的消息,拉萨气候不好,机场不能降落。他向温家宝请示,是否在重庆降落。

  温家宝听后果断地说:“不行,直飞拉萨,要强行降落。”王敏清回忆说,他当时非常赞赏温家宝的这一决断,因为他们是去救人的,如果在重庆等候天气变化,延误了时间,他们还去西藏干什么呢?

    下午5点20分,飞机在拉萨迫降时,果然是狂风呼啸。机场上有两架直升飞机已经发动起来了,王敏清和抢救组人员急忙登上了第一架直升飞机,温家宝也上了这架飞机。

    飞机沿着雅鲁藏布江峡谷飞行,两岸峭壁似乎伸手就能触摸到,在狂风中匍匐在地的野草清晰在目。由于气候恶劣,飞机颠簸得厉害,飞机里没有座位,所有的人都坐着小马扎,机上的人像摇煤球一样被颠过来倒过去。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呕吐不止,连一名机组人员也吐了。

    6点20分,飞机降落在日喀则的班禅行宫附近。王敏清提着手包,跳下飞机便朝抢救现场奔去。可他走了几步发现居然没人跟上,他边嘟囔边回头望了一眼,发现刘元恕大夫正被两个人搀扶着,踉跄而行;沈瑾大夫则由《民族画报》社的一位记者背着。

    王敏清这才意识到:他们毫无过渡地一下从海拔几十米的北京,直达海拔四千米以上的日喀则,氧气稀薄导致了严重缺氧。他看了看自己的手指,发现已经呈现紫色,这是高山反应。

    王敏清还清晰的记得,他们进入抢救现场是6点30分,当时屋子里已有五十多人。有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医院的专家和医护人员,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抢救工作。有的在操纵人工呼吸机,有的在轮流做心脏按摩,班禅的病榻边竖着输液的吊瓶。

  在听了抢救情况的简单说明后,为了及时了解班禅的真实病情,王敏清果断地下令:一切抢救工作暂停五至六秒。因为当时无法判断呼吸和心跳,究竟是班禅自动的,还是人工呼吸机和按摩在起作用。

    经过短暂的观察,王敏清和在场的专家们确认,此刻班禅的呼吸已完全停止,全靠人工呼吸;但他的心室有极微弱的、不规则的蠕动。这就是说仍可能有转机的一线希望,他遂下令恢复抢救。

    沈瑾大夫一面吸着氧气,一面和刘元恕大夫商议,决定实施心脏直接穿刺心内起搏。沈瑾大夫监视着心电图,进行指挥;由刘元恕大夫亲自操作,护士们配合。第一次穿刺,做得非常准确、到位。但班禅的心脏没有被带动起搏。

    他们决定换第二台起搏机,进行第二次穿刺。操作依然准确、到位,可班禅的心脏依然没有被带动起搏。起搏机都是事前经过检查的,显然,可以排除是机器有故障。

    抢救在继续着,王敏清、沈瑾、刘元恕,运用一切可能奏效的方法,竭尽全力……一切该做的都做了,班禅始终没有恢复呼吸,心脏的蠕动也越来越弱了。晚8点16分,心电图呈现水平线状态。这说明班禅的心脏已经完全停止跳动。

    从班禅病发实施抢救,至此已近16个小时,他的呼吸始终没有恢复。最可能奏效的心脏两次直接穿刺心内起搏,依然无能为力,起死回生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已黯然。王敏清向温家宝报告:班禅的心脏于8点16分停止跳动。

  此后,王敏清吩咐抢救停止,收拾抢救现场。没有人对抢救组所采取的措施提出异议;也没有人认为王敏清的指挥有丝毫不当之处。

    快到晚间10点时,当地安排医疗组去吃晚饭。王敏清这才记起从早晨离家到现在,他还没吃饭呢!可他此刻只感到撑持不住的困倦,吃饭时嘴里究竟嚼了些什么,根本不知道。

    饭后,温家宝对他说:“我已经向北京汇报,中央认为抢救组尽了最大的努力,决定新华社发报道,你们的名字要见报。”王敏清说:“这是很高的荣誉,可我当时听了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当时的意识大概都停止了,唯一的欲望就是躺倒睡觉!当时不仅是劳累,更主要的是缺氧。”

    王敏清回到休息的房间里,还没有来得及脱衣服和鞋子,已经酣然入梦。第二天,向班禅遗体告别的仪式上,人们发现抢救组的医生一个也没有到场。他们,全都病倒了。

  当王敏清他们离西藏返京时,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热地代表藏族同胞,对中央派遣的抢救组的工作表示感谢,并赠献了哈达。班禅的家属们也再三表示感谢,并说:抢救组所付出的极大努力,他们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1989年1月30日,全国各大报均刊登了新华社关于班禅抢救情况的通稿,其中《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新闻有如下文字:“由中央保健局局长王敏清、北京医院副院长心血管专家刘元恕、心血管专家主任医师沈瑾等组成的专家组到达后,先后两次作心内起搏,持续抢救……”这种由新华社发稿,报道在执行医疗任务中医生姓名的情况,是罕见而不寻常的,说明党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荣誉。

    王敏清回首此事,感慨尤长:“西藏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成为受到世界关注的敏感地区。所以我们抢救过程中一举一动,每一细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不光是实际工作的差错,就连可能引起旁观者感觉的差错也不行。任何一点差错,都可能引发事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挑起民族纠纷,给党和政府造成极大的政治麻烦。仅就班禅大师逝世没有引发什么波澜而言,就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63楼 发表于: 2009-06-14

 十年间从人们嘴边消失的词汇[转帖]


它们一去不复返了。有些令人额手称庆,有些则让人扼腕叹息。但无论如何,都值得记上一笔……


邻居——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疯狂的石头》开篇中,“道哥”伪装成搬家公司大摇大摆进行盗窃的镜头,取材于当前社会中邻里关系冷漠的现实。商品房的出现,改变了数千年来邻里间互相熟悉、知根知底的格局,也改变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谚语。社会中广泛的信任缺失,使得自我防范这堵墙,封住了睦邻这扇门,对自身隐私的注重,又进一步关上了长相往来这扇窗。

单位——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在单位这种团体内,团体对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巨大的控制力。从前,基本上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全部都需要通过单位解决;而其它的恋爱、结婚、离婚、生子、出游买票、探亲访友,也全部需要单位同意,或者是单位出具证明。生是单位的人,死是单位的鬼,最多也只会是,生是A单位的人,死是B单位的鬼。

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大量增多,政府职能的转变,各项社会改革的实施,单位这个词已经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而人与单位关系的疏远,事实上反映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个人与体制关系走向多元化的大趋势。

诗人——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2005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举行的第十九届世界诗人大会里,青年诗人的身影几乎完全消失,尽管我们今天常常还会在地产商们的热闹派对上看到诗人有点猥亵的面孔,但这一切彷佛也印证着“中国诗歌已死”的悲观论调。诗歌在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流行后,相对小说、散文、评论而言已经严重边缘化。历史上做一个诗人是神圣的、浪漫的,而今天,隔壁有个诗人就变成了个笑话,经过王朔的演绎,“诗人”这个词开始被用来隐讳骂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关系的日益繁复造成的社会整体心态的浮躁和诗歌个人化话语倾向严重造成的作品过分干涩、苍白,是诗歌开始远离人们生活的外部和内部的重要原因。

改革家——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量的勇于创新大胆突破的改革名人出现,按照中国传统的把“者”敬称为“家”的习惯,“改革家”成为媒体各种报导中大量出现的常见词语。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的逐渐深化,改革的重心从经济改革转入政治改革,进入攻坚战阶段。“改革家”这个词的逐渐消失,折射出当前阶段改革的状态,也反映出社会的日趋平稳。

特区——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特区最初指1979年后被划为改革试验田的深圳、厦门、珠海、汕头4个城市。当时国家赋予特区引进项目审批权、人员因公出国出港审批权、外贸出口权、外汇管理权及许多其它经济管理权限,并且在包括税收、外汇管理、银行信贷、劳动用工以及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现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从局部试验性的阶段向普遍改革推进的时代。搞活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已经成为全中国的要求。经济特区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个称呼正在一次次“特与不特”、“特的新含意”的讨论中逐渐淡化。

公交售票员——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北京除外)

“各位乘客,您好!欢迎乘坐我们21路1333号车”,北京公交售票员劳模李素丽的事迹曾经被广为报导,成为宣传增强服务意识的榜样。公交售票员的主要职能是维护车厢内的秩序,防止逃票者的出现。在人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处于严格管理下的年代,这个职位的存在非常合乎逻辑。

在可能会出现逃票者的担心并没有变成现实后,无人售票车的出现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公交售票员这个名词也正在逐渐远去。效率的提高、成本意识的加强、主动买票的自觉、对人的充分信任都体现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但,北京是个特例,这个城市有太多特殊职业、特殊政策与特殊景观。

收录机——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根据1988年的一本关于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的统计,当时全国收录机的保有量超过一亿台。很多家庭,哪怕压根没有卡带用来播放,也都会在醒目的位置放上一台,理所当然得就如同在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从“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广告中需要扛着的便携式收录机到很多年后的比卡带大不了多少的Walkman,收录机一直是摩登青年的最爱。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带CD或DVD的音响系统和MP3。科技的进步,就这样静静地改变着时尚。
万元户——消失时间:1997年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有极少数的农民通过各种努力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在当时,全国人民普遍不富裕,万元户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也是高收入群体。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根据199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农村人均收入2999.20元,按照户均4.35人计算,平均户收入已超过万元,家家都成为万元户。万元户在失去原有的标杆作用后,成为历史名词。

倒爷——消失时间:1997年3月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为了缓解巨大的商品供需矛盾采用价格双轨制,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价格相差悬殊,进行倒买倒卖牟利的人被称为“倒爷”。这种行为被称为投机倒把。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水平的发展,市场产品的丰富,价格双轨制的消失,“倒爷”这个说法,也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1997年3月,刑法中取消“投机倒把”罪,只剩暂行了近20年的《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偶尔会像幽灵般熘出来进行小小的骚扰。

四川省重庆市——消失时间:1997年3月14日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就此四川省重庆市不复存在。重庆直辖市的建立,被赋予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需要带动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组织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保证三峡工程顺利进行。

直辖市地位对一个城市的诱惑力可以从下面的数字中反映出来:重庆市直辖6年后,GDP增长了1.7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增加了2.9倍,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3.1倍,农民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增加了1.4倍,城镇化率增加了9.9个百分点。

皇家香港警察——消失时间:1997年7月1日

1969年4月,因在1967年香港暴动中的贡献,香港警察队及香港辅助警察队被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赠“皇家”二字。从此“别动,这里是皇家香港警察”成为香港警匪片中的经典台词。

1997年7月1日零时,五星红旗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会展中心冉冉升起,香港回归祖国。与此同时,香港警察部队换上了新的警徽。皇家香港警察称谓成为了过眼云烟。同这云烟一起飘散的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屈辱史。

福利分房——消失时间:1998年以后

1998年我国《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文件出台,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福利分房这个词在使用了几十年后,成为了历史。

在福利分房制度存在的最后几年里,一方面缓解了许多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另一方面又成为很多“权势单位”为职工大发福利,劫贫济富的手段。因此,同许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的事物一样,依然有人在愤慨,依然有人在怀念。

国家计委——消失时间:1998年3月

在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2年再度改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沿用了50多年的“计划”的退场,就如同人们说的,“这是一个符号,但决不仅仅是个符号。”

邮电部、电子部——消失时间:1998年3月

伴随着这两个名词成为历史的,是一个新的部门的产生:信息产业部。

关于在当时组建信息产业部的意义,信息产业部第一任部长吴基传当时说,这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不仅将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简而言之,这关系到中国在即将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界中的未来。
VCD——消失时间:1998年以后

从1995到1998年间,VCD机的销售量从60万台激升至1400万台。借助盗版盘片的普及,中国用户迅速跳过国外的录像带时代进入数码音像时代。虽然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技术,但却让大量的中国人在电影方面的视野开始与国际同步。

海南发展银行——消失时间:1998年6月21日

1998年6月21日,《海南日报》刊登中国人民银行公告,海南发展银行于1998年6月21日关闭。1999年1月16日,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为新中国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金融机构。在四大国有银行将陆续上市的今天,金融改革的路,依然漫漫而长远。

面的——消失时间:1998年12月23日

作为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紧急措施中的一项,1998年12月23日,北京数千辆“面的”在首钢被请进了化铁炉。

面的是微型面包的士车的简称,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应着“以低档车辆、廉价车费满足市民需求”的口号出现的最早期的出租车。曾经仅北京一地就拥有面的十万辆以上,在给市民提供着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制造着严重的尾气污染。面的的土黄色的消隐,湛蓝的天空开始有了归期。

爱多——消失时间:1999年12月

上世纪末爆发的VCD大战中,爱多VCD是引爆战火的主要一方。

1996年11月,爱多以8200万元的价格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以成龙为主角的广告片。

1997年5月,爱多大幅度降价,引发VCD普及狂潮。

1998年1月,爱多赢得央视广告标王,“真心英雄”广告播出,品牌知名度到达顶点。

1999年12月,中山市中院受理爱多破产还债案。明星代言、品牌形象广告、降价风暴、概念炒作、核心知识产权,爱多的历程,如同其它很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流星企业一样,留给后来者太多太多的经验教训。

千年虫——消失时间:2000年

这条被认为会在一个世纪终结时给世界带来巨大麻烦的小虫子,在人们花费无数金钱和精力后,居然几乎什幺也没有干,平白带给很多人巨大的恐慌。甚至有人怀疑,这条虫子的存在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但是无论如何,让大家明白,对机器的依赖,有可能因为偶尔的小疏忽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汾湟可乐——消失时间:2000年

“汾湟可乐”在1998年至2000年两年时间以“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名噪一时,随后迅速一蹶不振的经历,也许可以给喜欢用这句广告语作为诉求的厂家些提醒。一、爱国主义虽然高涨却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利用来圈钱的;二、产品归根到底,拼的还是技术、管理与服务。

“猫”——消失时间:2000年以后

曾经,在“猫”欢快的叫声中,中国网民的数量急剧增多,网络成为信息自由流通、民众舆论表达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

2000年以后,随着各大宽带接入商的大规模跑马圈地式的基础设备建设,中国互联网的宽带时代迅速到来,“猫”也因此逐渐失去人们的宠爱。同它一起被人们慢慢淡忘的还有国人刚接触网络的新鲜感与打开网站时的漫长等待。
家书——消失时间:1990年代末以后

过去通讯方法的简陋和交通的不便,使空间的距离成为人与人联系的巨大阻隔,于是“家书抵万金”。而如今,电话、手机、视频聊天等快捷、便利的通讯手段日益普及,家书这种慢且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原始交流工具和鸿雁一样越来越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蓝印户口——消失时间:2000年以后

真正的户口簿是红印的,蓝印反映的只是一种过渡概念,办理了蓝印户口并不立即取消原户籍所在地的红印户口,人们需要蓝印户口的真正原因是他在一段时间之后可以申请成为红印户口。

蓝印户口通常都和购房联系在一起。对大多数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工作的人们来说,购房就是为了有个家,蓝印户口取消之后,有许多地方购房将直接获得红印户口。但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这些人有了家,却依然不会有户口,只能“暂住”在自己的房子里。

WPS——消失时间:2000年以后

在DOS时代,几乎每一台电脑都装有WPS,对于很多人来说,基本上电脑就等于WPS,说是学电脑,其实就是学习怎幺使用WPS。

比尔尔盖茨“要盗就让他们盗我们的”豪迈宣言声中,配合划时代的Windows95所见即所得技术的出现,WPS迅速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曾经作为抗衡微软霸权的民族软件旗帜,就因为盗版、缺乏资金、无法及时地开发出跟上技术更新脚步的产品,就此倒下。

分币——消失时间:2000年以后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今天这句话未必成立。如今,在超市、水果摊、菜市场、熟食店,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地方基本都见不到分币使用,金钱交易一般都精确到角。

分币的价值逐渐从流通领域转入人们的记忆空间和收藏领域。一枚1981年版的1分硬币在收藏市场的“身价”曾经高达1800元。

MUD游戏——消失时间:2000年以后

MUD是英文MultipleUserDimension或MultipleUserDungeon的缩写,可以译作“多人世界”或者“多人地下城”,俗称“泥巴”,是一种纯粹靠输入指令进行的早期网络游戏,也是现在这些网络游戏的前身。

技术的进步,不断改变着我们的娱乐方式,不断定义着我们所认为的视觉和听觉享受标准,也不断刺激着我们想象力的极限。

高考年龄限制——消失时间:2001年4月3日

2001年4月3日,教育部宣布高考取消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尽管该年全国只有16265位“高龄”考生参考,1924人被录取,与260万的招生总规模比,微不足道,但意义却深远。限制的取消,使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能够得以实现,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一个制度上的保证。对知识的追求不应有年龄限制。

大哥大——消失时间:2001年6月

摩托罗拉3200,因其曾经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中身披长风褛,鼻架墨镜的江湖大佬的防身标配,而赢得了“大哥大”的美称。自从1987年我国首个900MHz模拟移动电话网在广东的开通,“大哥大”因为价格的昂贵和使用费用的高昂,一度是身份的象征。2001年6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完全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大哥大,成为历史名词。

同样因为1996年GSM网的开通、手机日益平民化普及化而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的,还有“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中的BP机。

天之骄子——消失时间:2001年7月

1979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毕业生入学率大约只有1%,这群“凤毛麟角”的年轻人一毕业就是铁定“国家干部”,理所当然被视作天之骄子。如今,2006年大学毕业生达413万。国家推出“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对大学生的“包分配”基本上在2001年后变得遥不可及。

大学生拥有更多命运选择自由权,同时也背负着相当承重的就业压力。“天之骄子”们往往一入校门,就准备着成为求职大军中的一员。
亚细亚——消失时间:2001年10月14日

亚细亚百货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商业“大跃进”失败的一个典型符号。1989年开业之后,“亚细亚”的名字在中国商界名噪一时。每天清晨,商场门口的升国旗、奏国歌仪式使之成为当时郑州最着名的景点。

2001年10月14日,郑州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被河南建业住宅集团有限公司以2.3亿元买下整体产权。中国零售业最耀眼的明星——亚细亚就此陨落。

电话拜年——消失时间:2002年以后

曾几何时,打电话拜年取代传统的登门拜年还是社会的热点新闻,到现在又几乎被短信拜年所取代。拇指一按,新春的祝福就群发到所有亲朋好友的身边,更加快捷简便。只是程序化的批量操作后面,亲友间真诚的关注也日渐淡化。

奉节古城——消失时间:2002年11月14日

2002年11月4日10时53分,三峡库区,一阵巨大的爆破声响彻瞿塘峡谷,仅8秒钟,千年古城奉节,便化作一片废墟。

不止于此,兵书宝剑峡、龙门峡、倒吊和尚、水帘洞、七道门洞、巴堰峡、关刀峡、大溪文化、屈原祠、白鹤梁、张飞庙……

长长的名单记录着一个个三峡大坝后即将永眠水底的古迹、遗址与大自然的造化神工。

“高峡出平湖”的后面,寄托着的是摆脱对洪水恐惧的决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遗忘或记住的是逝去的文明、传说中的仙境。

解放鞋——消失时间:2003年5月1日

2003年5月1日,随着新型“作训鞋”装备部队,军队将不再订购解放鞋。伴随着我军官兵五十多年的解放鞋“光荣退役”。

五十多年来,“解放鞋”作为我军的主力鞋在部队作战、训练、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曾经风靡民用市场。而如今旅游鞋、休闲鞋已经占领了这个市场的绝对优势。

解放鞋的时代过去了,一个崇尚革命和艰苦朴素的时代也过去了。

收容遣送制——消失时间:2003年夏

2003年,武汉青年孙志刚在广州因为未携带身份证和暂住证被收容并意外死亡所引起的社会关注,终于催生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民待遇、自由迁徙权力、公民权等等观点开始成为主流观点,很多旧制度有了松动的痕迹。但违宪审查机制并没有因此启动,城乡二元制也还没有打破,户籍制度仍然有待改革,使得这个事件的标志性意义要大于其实质意义。

综艺大观——消失时间:2003年夏

在刚从《文艺天地》改版出来的1990年,《综艺大观》作为央视唯一的一个综艺性栏目,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由此开始了它长达13年的辉煌旅程。在观众口味日趋多元化、眼光日趋挑剔的趋势下,仍然只注重所谓的思想性,忽视艺术性和娱乐性,致使节目假、大、空日益严重,黯然退场也就成为它的必然结局。2003年的夏天,《综艺大观》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婚姻状况证明——消失时间:2003年10月1日

结婚需要单位或街道盖章出具婚姻状况证明的日子在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行新《婚姻登记条例》后一去不复返了。婚检,也从原来的强制性要求,变为自愿的行为。结婚和离婚都变得容易、简单、私人。偷偷地结婚,偷偷地离婚,婚姻开始成为纯粹的两个人之间的事。
甲A——消失时间:2004年

随着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在2004年的开锣,十年“甲A”也成为明日黄花。甲A更名中超,对于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事,实在没有什幺话好说。这十年成为中国足球羞于提及的丑史,黑幕、假球、黑哨、瞒上欺下、赌球、洗钱、成绩每况愈下……对于很多人来说,“我已经不看假A很多年”,是切实的心灵表白。

北京广播学院——消失时间:2004年9月7日

2004年9月7日,北京广播学院在建校50周年之际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中国信息传播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广播学院曾在广播电视圈内声名赫赫。

“学院”升为“大学”或者换一个响亮时尚的名称,能给学校在办学经费、学科点批设、吸引生源等多个方面获取益处,更名成为一种潮流,有人觉得“中国传媒大学”听上去较响亮且实至名归,但也有人认为听上去像民办大学。

瀛海威——消失时间:2004年10月19日

2004年10月19日,瀛海威被工商部门吊销执照,这是中国互联网最初的开拓者的结局。

作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当时国内唯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瀛海威时空是很多普通网民的启蒙者;从1995年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瀛海威=网络=Internet是当时很多人对互联网的理解。因为一系列的失误,1997年开始,瀛海威走向衰落。同一年,网易、四通利方论坛(新浪前身)、搜狐开始崛起。在之前,丁磊的个人BBS是挂在瀛海威的网站上,而张朝阳后来的技术总监也只是瀛海威若干“小孩”中的一个。

第四套人民币——消失时间:2005年以后

随着1999年、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两度发行第五套人民币,第四套人民币在逐渐退出流通市场,与前三套人民币一样,成为收藏市场的宠儿。

第四套人民币是1987年4月开始陆续发行的,共有六种主币和三种辅币,简称“80”版。第四套人民币开创了很多第一,诸如它首次采用了规范的简化字;第一次在主币上增加了盲文符号;号码也由以前的7位阿拉伯数字改为两位汉语拼音字母和8位阿拉伯数,这也是这套人民币具有收藏价值的原因之一。

“汉城”——消失时间:2005年1月18日

2005年1月18日,韩国首都的市议会正式决定把其市的中文名称定为“首尔”,并知会中国。历史上,汉字一直是韩国的官方文字,甚至在1434年朝鲜式的拼音方块字“朝鲜谚文”(也称韩文)出现后仍然如此。二战后,韩国民族情绪高涨,全面排斥汉字的谚文主义兴起,并且把汉城也改名为仅用韩文拼写的“首府”,使之成为当时唯一没有汉字名称的韩国地名。

大师——消失时间:2005年10月17日

2005年10月17日,被称为中国文学的良知的101岁的巴金老人与世长辞,五四时代涌现的中国新文学大师群体中的最后一位谢幕。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从此开始。大师的出现,不但需要横溢的才华,同样需要自觉的思考。独立的创造,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在这浮躁的年代,大师的产生极其渺茫。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64楼 发表于: 2009-06-14

鲁迅胞兄周作人之死[转帖]


  50年代末直到“文革”前夕,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与周作人有过频繁的联系。1952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向周作人组稿,请他翻译希腊及日本古典文学作品。1958年11月,出版社指派我负责日本文学的组稿、翻译工作,同时,向我交代了一项特殊任务:约周作人及钱稻荪二位翻译别人不能胜任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当时,他们在出版社算是编制外的特约译者。

  从1949年到“文革”为止的17年间,周作人的生活虽单调平淡却是稳定的。他每天伏案翻译,唯一的乐趣是偶尔和寥寥无几并同他一样潦倒的来访的友人闲扯一通。其中,过从较密的就是头上也戴了文化汉奸帽子的钱稻荪。

  周作人总是按月向出版社交稿。当时,出版社按月预付给他稿费200元,1960年1月起,增加到400元。但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从9月起,预付给他的稿费又从400元减为200元。好在他那久病的老伴已去世,否则付医药费会给他带来困难。周作人哪里知道,这次的减半,其实就是风暴的预兆。

  1966年形势急转直下。出版社的业务陷于瘫痪。当时的“革命”措施之一,就是自当年6月起,停付周作人的预支稿酬。这项经济来源断绝后,周家就靠周作人长子周丰一夫妇的工资来维持。

  8月22日,一群红卫兵冲进八道湾周家,砸了周母的牌位。到了24日早晨,红卫兵索性把房子统统查封,并将周作人拉到院中的大榆树下,用皮带、棍子抽打。周家的后罩房正对着“老虎尾巴”——即正房后身加盖的一大间屋子,当天晚上一批红卫兵就占领了这间屋子,以便监视周氏一家老少。于是,周作人只好蜷缩在后罩房的屋檐下,就这样过了三天三夜。幸而他们还有个老保姆,给他们做了点简单的吃食,悄悄地送来。

  及至下起雨来,周作人的大儿媳张菼芳便硬着头皮去找红卫兵。她央求说:“我们也不能老呆在露天底下呀,好歹给我们个安身的地方吧。”这样,周作人才被允许睡在自家的澡堂里。不久,周作人的长子周丰一作为“摘帽右派”,被揪回北图关进“牛棚”。半个月后,张菼芳目睹老人的凄苦,于心实在不忍,就向红卫兵求了情,算是在漏雨的小厨房的北角为老公公东拼西凑搭了个铺板床,让他卧在上面。

  红卫兵为周家规定了生活标准:老保姆是15元,周作人是10元。他们向粮店打了招呼:只允许周家人买粗粮。周作人因牙口不好,一日三餐只能就着臭豆腐喝点玉米面糊糊。由于营养不良,又黑间白日囚禁在小屋里,他的两条腿很快就浮肿了。

  九、十月间,周作人曾两次交给张菼芳写好的“呈文”,叫她背着红卫兵交给派出所。两份“呈文”都很短,内容差不多,大意是:共产党素来是最讲究革命人道主义的。鄙人已年过八旬,再延长寿命,也只是徒然给家人添负担而已。恳请公安机关,恩准鄙人服安眠药,采取“安乐死”一途。也许他在万念俱灰中,还存着侥幸心理:希望驻地派出所的民警将他的问题反映上去。但希望是落了空,“请准予赐死”的“呈文”交上去后,就石沉大海。

  1967年5月6日早晨,张菼芳照例给公公倒了马桶,为他准备了一瓶开水,就上班去了。这一天下午两点多钟,住在同院后罩房西端的邻居,偶然隔着玻璃窗往里看了看。只见老人趴在铺板上一动不动,姿势很不自然。他感到不妙,便赶紧打电话给张菼芳,把她从学校喊了回来。

  张菼芳奔回家后,发现82岁的公公浑身早已冰凉。看光景,周作人是正要下地解手时猝然发病的,连鞋都来不及穿就溘然长逝了。在当时的情形下,家属不可能把遗体送到医院去查明死因,只好匆匆销了户口,火化了事,连骨灰匣都没敢拿回来。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6-14 11:20:32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65楼 发表于: 2009-06-14


中国10大避暑胜地[转帖]

  1.长白山 凉爽指数★★★★
  理由:长白山是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关东第一山,景观绮丽迷人,驰名中外,登上群峰之冠,可谓“一览众山小”!由于山地地形垂直变化的影响,长白山从山脚到山顶,随着调高度的增加形成了由温带到寒带的4个景观带,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这时可以度过一个不一样的夏季了。
  玩法提示:爬山,看森林,避暑,看天池,看珍稀地貌和生物。
  行走线路:先往沈阳,按沈阳——故宫——少帅府——安图——长白山——小天池——温泉——原始森林——长白山瀑布——长白山自然风光——敦化——牡丹江——夹皮沟观林海——极乐寺——教堂的路线游览
  
  2.妖娆夺目神农架 凉爽指数★★★★★
  理由:神农架冰山位于湖北省,这里有奇特的风洞、雷洞、闪洞、雾洞等自然奇观。其中神秘莫测的冰洞里还有冰柱、冰剑、冰坠、冰塔、冰珠等,千种奇象,万种神态,寒光皎洁,妖娆夺目。如果你喜欢,还可以在这里做一次惊心动魄的漂流。总的来说,在炎炎的夏季来这里感受一份难得的凉爽,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玩法提示:看珍稀地貌、看冰洞、避暑。
  
  3.文化氛围浓郁的水乡古镇乌镇 凉爽指数★★★★
  理由:乌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的水乡古镇。这时除了具备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更多地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在这座小镇,历史上曾出过64个进士,161个举人。现代中国的文学巨匠——茅盾,也诞生在这个小镇上。
  玩法提示:看古建筑、体验文史之乡。
    
  4.四时变化,色彩纷呈。九寨沟 凉爽指数★★★★★
  理由:九寨沟以绝天下的原始、神秘而闻名。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有“童话世界”的美誉。这时雪峰玉立,青山流水,交相辉映。这时的瀑布、溪流更是迷人,如飞珠撒玉,异常雄伟秀丽。其中有千年古木,奇花异草,四时变化,色彩纷呈,倒影斑斓,气象万千,是夏季消暑的理想之地。
  玩法提示:看水、看瀑布、看森林、避暑。
 
  
  5.平川旷野承德 凉爽指数★★★★★
  理由: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这里山环水绕,林木苍郁,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我国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和大型寺庙群“外八庙”就坐落在市区北新半部。整个山庄殿宇巍峨,丁朴典雅;明湖百倾,洲岛错落;平川旷野,芳草如茵;山峦苍翠,林木葱郁,很是凉爽。
  玩法提示:避暑、看建筑。
  
  6.湖光山色新疆天山天池 凉爽指数★★★★★
  理由:天山天池风景区距乌鲁木齐110公里,天池位于该风景区的中北部,传说这里曾是王母娘娘的沐浴池。天池海拔在980米左右,长约3.4公里,最宽处为1.5公里,最深处达105米。湖水清澈碧透,周围云杉茂密,背后是白雪皑皑的博格达峰,湖光山色构成了天池迷人的高山景色。盛夏时分,天池附近却很凉爽,是避暑佳地。
  玩法提示:看雪山、摄影、避暑
  行走路线:先抵达新疆乌鲁木齐,然后乘车前往天池风景区,参观天池八个天然美景:石门一线、龙潭碧月、西山观松、顶天三石、定海神针、南山望雪、海峰晨曦、悬泉飞瀑。天池一带有许多宾馆,招待所以及度假村,价格从几十元到两百元不等,有时间的玩家在这里呆上几天,好好享受从雪山吹来的凉风,在这个夏季里着实快意。
  
  7.美丽、明朗、安然、闲逸。云南香格里拉 凉爽指数★★★★★
  理由:香格里拉的自然景色是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宁静、和谐,是人们美好理想的归宿。在7月到8月间,避开如涌的人群,把自己放逐在自然,听风的呼唤,听鸟的鸣叫,听流水的声音,聆听自己的心声,这是真正的香格里拉。
  玩法提示:避暑、摄影、看雪山、看森林
  行走线路:先到昆明,参观金马碧鸡牌坊。在昆明住一晚。乘班车抵达大理,游览周城。后乘车赴丽江游览玉河生态走廊,畅游丽江大研古镇。前往玉龙雪山;后乘车前往人间仙境——香格里拉,途观巨大“V”字型的长江第一湾;参观“小布达拉宫”——松赞林寺;晚上可住藏民。去滇西北高原的纳帕城;乘车往虎跳峡,游览虎跳峡;后返丽江。乘车返昆明,路程较远。到昆明游览险峰奇崛的路南石林,后打道回府。
 
  
  8.一草一木,别具风格。桂林 凉爽指数★★★★★
  理由: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这些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这时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而自上而下应有“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玩法提示:看珍稀地貌、玩水、看山。
  
  9.壮美风光和绚丽景色青海青海湖 凉爽指数★★★★
  理由:青海湖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一幅山、湖、草原相映生辉的壮美风光和绚丽景色。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C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
  玩法提示:看湖、摄影
  行走路线:先到青海西宁,然后按西宁——青海湖——日月山——土族家访——贵德县——玉皇阁——文昌庙——洗浴温泉——西宁市——塔尔寺——堪布拉国家森林公园——西宁的路线游览。
 
  
  10.悠然之境庐山 凉爽指数★★★★★
  理由:几千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庐山叠嶂九层、崇岭万仞的赫赫气势,伴生出峰诡不穷、怪石不绝的阳刚之美。由于庐山高耸于江湖之间,雨量丰富,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故山中温差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到庐山旅游,不可不体味庐山的云雾之美。至此消暑,环境幽静,烦热顿消,成为全国著名的避暑胜地。
  玩法提示:看珍稀地貌、避暑、摄影、品云雾茶。
  行走路线:先到南昌,然后按照南昌——庐山会议会址——美庐——锦绣谷——仙人洞——含鄱口——芦林大桥-三宝树——乌龙潭——牯林镇——滕王阁-南昌市八——广场——纪念塔——瓷器一条街的路线游览。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66楼 发表于: 2009-06-14

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转帖]


  一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清王朝雇佣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二 毫无疑问,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有的评论者甚至还去掉“之一”二字。

  确实,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何以我们五千年文化结出的总结性的盛世在英国人眼中居然如此黯淡?

  原因是,乾隆时代的普通英国人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大了。

  十四世纪,欧洲人并不中国人富裕多少。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已经让辛苦了一天的英国农夫心满意足。但是随着经济的质变,欧洲人与中国人生活水平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主要食物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都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笔笔皆是。据《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业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根本没有生产剩余。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十分普遍。

  

 三 乾隆盛世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

  到达浙江沿海后,因为不熟悉中国航线,英国人请求当地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总兵痛快地应答了。

  英国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总兵的办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百姓都找来。使团成员巴罗说:“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他们徒劳地哀告道,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妻子儿女和家庭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

  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一幕让英国人不寒而栗,在欧洲这是不可想象的。英国人说:“总兵的专断反映了该朝廷的法制或给予百姓的保护都不怎么美妙。迫使一个诚实而勤劳的公民,事业有成的商人抛家离子,从事于己有害无益的劳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为。”

  这仅仅是英国人一连串吃惊的一个开始,比这更让他们震惊的事还在后面。

  在船只行使于内河时,英国人注意到,官员们强迫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约有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这显然是不合算的,许多百姓并不想要这份工资,拉到一半往往连夜逃跑。“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出来加入民夫队。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随从监督着,其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

  乾隆盛世的秩序原来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四 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

  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建了一座夏宫,叫无忧宫。没想到这个无忧宫却给他带来了麻烦。原来他的这个王宫选在了一个平民百姓的风磨边上。在修建期间,磨坊主向法院起诉国王,说新建的王宫挡了风,不利于风磨转动。最后国王不得不屈膝让步,同意对磨坊主陪偿。

  这个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英国人何以对乾隆年间中国人的人权状况如此吃惊。

  五 乾隆盛世的出现,有赖于乾隆皇帝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传统人治明君的所有技术资源,挖掘了中国传统体制的全部潜力。如果乾隆生活在汉朝或者唐朝,他也许无愧于伟大二字。因为那个时候,野蛮和贫困横行于整个地球。

  然而,乾隆时代的世界,与汉唐已经截然不同。在乾隆出生以前,世界就已经进入了全球化过程。
  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标志着地理大发现的完成。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相继来到中国南面的海域,频频叩打中国的大门。全球化过程从此开始。任何国家想永远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

  而乾隆所处的十八世纪,更是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正是从这个世纪起,历史开始跑步前进,速度达到了令人头晕目眩的程度。“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在此之前,……地球的底层蕴含着庞大的资源和能量,人们一直在探求而少收获。十八世纪,一下子得到了打开宝库的钥匙,新的生产力像蛰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地喷涌进射出来。工农业产量几百倍、成千倍的增加,物质财富滚滚而来.源源不绝。”

  而这个世纪政治文明的进步并不慢于物质文明。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1776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美国宣布独立。1789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四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发表《人权宣言》,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1795年,乾隆皇帝退位后的第二年,华盛顿宣布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

  十八世纪,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把他们关到法律的笼子里”。西欧社会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普通人的公民权利保障大为提高。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六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却在做着相反的事情。虽然乾隆的爷爷康熙皇帝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知道有人环绕过地球。虽然乾隆年间西方传教士已经向他介绍了日心说,虽然英国使团给他带来了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巨型战舰“君王”号舰艇模型,甚至还有热气球和复滑车表演,他却对世界大势的变化没有丝毫敏感。他视民间社会的活力和自发精神为大清江山永固的最大敌人,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民众关进了更严密的专制统治的笼子里。

  大清社会各个层面都处于他的强力控制之下:

  他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杜绝了皇族、外戚干政的可能,使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安享俸禄,不敢乱说乱动一下。他以高明的权术和超常的政治恐怖把大臣们牢牢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间,以确保君主的意志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畅通无阻。

  对敢于反抗的“刁民”,他的态度是一味镇压。在他眼中,皇帝、官员和百姓,是父亲、儿子和孙子的关系。不管父亲如何虐待儿子,儿子也不许有丝毫反抗。因此,老百姓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

  对于知识分子,他更如临大敌。他以超级恐怖为手段,扫除一切可能危及统治的思想萌芽。乾隆年间仅大的文字狱就出现了一百三十件。三十余年的文字狱运动,如同把整个社会放入一个高压锅里进行灭菌处理,完成了从外到里的全面清洁,消灭了一切异端思想萌芽的完美局面,打造了一个他自认为万代无虞的铁打江山。

  

  七 因此,乾隆盛世是逆人类文明主流的产物。

  乾隆盛世的功绩是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

  然而乾隆时代给中华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创伤,远大于这一时一世的成就。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认为,只要让全体中国人都“做稳了奴隶”,就是最大的德政,不管采取什么手段。横向对比十八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乾隆时代是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纵向对比中国历史,乾隆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民众权利被剥夺得最干净,意志被压制得最靡弱的时代。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乾隆时代的中国人,是“做稳了的奴隶”,只许有胃肠,不许有头脑。只有这样,大清江山才能亿万斯年。
  乾隆的盛世监狱精心塑造出来的国民,固然是驯服、听话、忍耐力极强,却无法挺起腰板,擦亮眼睛,迎接扑面而来的世界大潮。

  英国人一到中国,马上发现中国人远不是传说中的那样,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他们发现中国人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对公众事物漠不关心。

  英国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接触过中国人,那些人看起来都很正常。在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槟榔屿,“和其他我们东印度公司属地”,中国移民的“诚实跟他们的温顺和勤奋一样出色。……在那些地方,他们的发明创造和聪敏似乎也跟学习模仿的精确一样出色”。然而,生活在自己国家中的中国人,却远没有海外中国人那样活泼自然,也缺乏创造力。他们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胆小,同时也更冷漠、麻木和残酷。

  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巴罗说,“虽然这一带有不少船只在行驶,却没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里挣扎的人。……劝说我们船上的人开过去援救也得不到响应。不错,我们当时船速是一小时七英里,这居然就成了他们不肯停船的理由。我确信这些不幸的家伙中有几个一定是丧命了。”

  英国人分析说,这是中国统治者精心塑造的结果:“就现政权(满清)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马戛尔尼对中国政权的结论更广为人知:“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他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八 虽然登峰造极,但乾隆的统治并没有任何新意。乾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不幸的是,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因此其成就如果烛火遇到了太阳,一下子黯淡无光。

  面对几千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如果中国的专制统治不那么密不透风,中国社会不那么铁板一块,西方涌来的文明新潮才有可能自然地浸润这片古老的土地。可惜,中国恰逢了一个执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以乾隆为代表的专制精神造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现代化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艰难曲折的原因之一。在乾隆死去二百多年后,仍然有人连篇累牍地歌颂乾隆盛世的稳定和伟大,研究揣摩乾隆治术的高深。许多人仍坚定地认为,只有乾隆的风格和方法才适合这片独特的土地。

  只有透彻了解了乾隆时代的另一面,对这个时代的得与失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我们这个民族才算没有白白经历“乾隆盛世”。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67楼 发表于: 2009-06-15

军情揭秘:暗杀金日成秘密部队的悲剧[转帖]

    这是一群悲剧性人物,他们曾有各种各样令人不齿的经历,当他们即将在监狱里毫无悬念地度过漫漫人生或将被永久地剥夺生命时,一个历史的机缘使这群小人物走上了另一条跌宕起伏的不归路。他们怀着重生的希望和为国效忠的信念在荒凉的无人岛上心甘情愿地接受着日复一日的魔鬼式训练。而当一朝他们的希望破灭和被人遗忘时,巨大的痛楚和愤怒又促使他们走上公然与国家对抗之路。这一真实故事被滴水不漏地隐藏起来,直到35年后一部写实电影的出现。

  在真幻之间,韩国民众发现他们既是悲的旁观者,也是这场民族悲的亲历者。《实尾岛风云》将埋藏多年的历史真相和盘托出。

  康仁灿(薛景求饰)的父亲是“叛逃”到北朝鲜的“叛军”,年幼的康仁灿受此牵连。他在完全不被韩国社会接受的窘状下,一路跌跌撞撞成为罪犯,最后因蓄意杀人被判死刑。临刑前一名军官到狱中问他:“你能为国家再度拿起这把刀吗?”接着他与另外30名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囚犯被韩国中情局强制征召,带往韩国西海岸的无人荒岛“实尾岛”。当时是1968年。负责训练他们的秘密基地指挥官崔在贤中尉(安圣基饰)宣布:“你们的任务就是直捣平壤,带回金日成首级。”

  他们被称为“684北派部队”,由岛上的军官负责监督及训练。他们的标语是“落后者,一律格杀!被俘者,引爆自尽!”在实尾岛上没有人类,只有一心要刺杀金日成的杀人机器。囚犯们在接受艰苦的训练之后,被秘密开始准备详细周密的刺杀计划送往朝鲜。可是,3年后韩国政府突然改变了政策,“684北派部队”计划被取消。

  沙滩上铁丝网下的训练,淤泥中的搏斗,死囚与教官和死囚之间的矛盾,以及死囚们重新面临死亡时的挣扎与迷茫,团结与背叛,使这部讲述死囚的电影显出格外的魅力。尤其是导演加给死囚的悲剧色彩,让影片自始至终萦绕着死亡气息,使这部纯粹的动作片散发出人性的启示。

  2003年岁末,这部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由韩国最成功的导演康佑硕,享有国际演员美誉的安圣基和最佳演技派巨星薛景求联袂打造,刚一上映,就轰动全韩,吸引人们的不仅仅是影片气势宏伟的视觉冲击和演员们炉火纯青的精湛演技,更多的是对影片背后那个被埋藏了30多年真相的韩国当代历史上最悲惨,最壮烈的事件的疑虑和不解,是对“684北派部队“31名成员最后三年悲惨生命的唏嘘和叹惋。

  
  圖片說明:南韓電影《實尾島風雲》中,被南韓中情局強制徵召的囚犯進行訓練。

  代号为“獾作战“的刺杀金日成行动计划

  真实的事件又是怎样呢?

  20世纪60年代末,南北朝鲜之间局势紧张,双方都展开了疯狂的间谍与刺杀行动。1968年,南北朝鲜的紧张对峙达到沸点,北朝鲜在军队里成立了一个31人的敢死队,派他们前往韩国汉城刺杀总统朴正熙。1968年1月21日深夜,31名敢死队员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重重防御的非军事区,经过五天艰难的山中跋涉,直逼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就在敢死队员即将发动袭击之际,被总统府的军警察觉,双方发生激烈枪战,五名敢死队员当场被打死,二人被俘,后来逃走的24人除一人侥幸活了下来,其余的均相继被韩国军警人员击毙。韩国一名当地警察局局长也在这场枪战中死亡。这次青瓦台袭击事件震动韩国上下,要求报复北朝鲜的呼声不断高涨。

  恰恰就在青瓦台袭击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又发生了北朝鲜在元山海域扣押美国“普韦布洛”号电子侦察船,朝鲜半岛局势一时呈引爆状态。

  韩国终于下定决心组建一支专门袭击北朝鲜的特种部队,人数和北朝鲜敢死队一样同为31人。原计划让这支部队去捣毁北朝鲜特种部队的据点,但经过仔细权衡,最终将任务定位于暗杀金日成。韩国中央情报局制订了详细周密的暗杀方案,由空军负责招募并训练特种队员和实施暗杀任务。这就是外界鲜为人知的代号为“獾作战”的暗杀金日成行动计划。接受特种训练的敢死队员将乘热气球飞到平壤金日成宫殿的上空,用降落伞降落地面后,实施暗杀行动。当时,金日成宫殿的构造和周围地形早已被驻冲绳的美国空军SR-71高空侦察机拍摄下来,交给了韩国中央情报局。

  行动极端机密,空军把训练地点选在几乎荒无人烟的实尾岛。他们派人把岛上仅有的一户人家撵走,并派以金淳雄队长为首的空军特种作战部队在岛上建造了各种营训设施。1968年4月下旬,31名敢死队员抵达实尾岛。大部分敢死队员都是些肇事逃亡的卡车司机,汉城车站的黄牛贩子,冒牌和尚,流浪歌手,诈骗犯,酒鬼,马戏团团长,落魄的拳击运动员,睡在隧道里无家可归者等等流氓地痞式的人物,虽称不上是罪大恶极的犯人,但也是让警察极为头痛的难缠家伙。除此之外,另有5名队员是遭绑架的普通韩国人。

  这群有前科的敢死队员被称为“训练兵”,而负责教育训练和海岛守备的另外30名空军特种部队官兵则称为“基干兵”。这支特种部队别称“684北派部队”但名义上隶属于空军2325部队第209分队,由金淳雄担任队长。

  一开始,训练兵和基干兵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和误解,但在此后长达三年的体能和军事训练中,他们同抱着为国家效忠的心态,终于弥补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实尾岛接受了近7个月的魔鬼训练后,他们乘坐军舰被偷偷转移到离北朝鲜极为接近的白翎岛,等待出击命令。然而仅仅一个月后,也就是1969年3月前后,他们接到了终止作战的命令。当时,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缓和趋势,南北双方正在酝酿进行分裂以来的首次南北红十字会谈,并最终于1972年7月签署了《南北和平共同声明》。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政府为避免引起局势恶化,决定停止暗杀金日成的计划。

  孤注一掷的“实尾岛”叛乱

  尽管对停止暗杀的命令极端愤怒和不满,敢死队员也只得重新返回实尾岛,继续他们的训练。但是,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返回实尾岛不久,岛上的供给就基本中断了,每天的伙食质量越来越差,仅以面食充饥。冬天用来取暖的燃料也无以为继。实尾岛渐渐成为了被人遗忘的荒凉小岛。两名敢死队员不堪忍受非人待遇,逃到了相邻的一座小岛上,但后因强奸民女而被处以极刑。由于营养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而训练却仍然那么苛刻,5名队员相继在训练中死亡。剩下的24名队员则在绝望和孤寂中艰难地守侯,渴望有一天能重新得到国家召唤和重用,摆脱这种让人生不如死的尴尬境地。

  因为只有极少数干部知道这支部队的存在,所以中央情报局和空军高层直到1971年才开始讨论这支部队的存废问题。新上任的空军参谋长在听说了事情的前后经过之后,立即下令解散这支部队。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让这些敢死队员保守秘密。最后,为保险起见,韩国当局做出了“毁掉一切痕迹”的指示。

  虽然这个指示并没有明确说明要“杀死全部队员”,但忍耐已达极限的敢死队员还是被激怒了。回想自己近四年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残酷折磨,没有休假,没有足够的食物,没有任何娱乐,没有女人安慰,有的只是隐姓埋名,不为人知的痛苦和地狱般的日日夜夜,而现在当国家不再需要他们的时候,就把他们一脚踢开,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政策和利益的牺牲品。于是一场暴动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1971年8月23日凌晨5点20分,趁着在营地站岗的基干兵上厕所的空当,训练兵突然袭击了基干兵的宿舍,这些基干兵因前天晚上喝了很多白酒,仍在熟睡之中。训练兵用铁锤照着金淳雄队长的脑袋猛砸下去,金当场被打死。训练兵旋即又捣毁了通讯室。在这场和基干兵的争斗中,训练兵方面死一人,基干兵死12人,其他18人,有的因临时外出有事,有的则因躲在粪坑和岩石洞穴里而幸免于难。

  在早晨空无一人的静寂中,训练兵们血洗了实尾岛。紧接着剩下的23名训练兵跳上了相邻的舞衣岛上渔民的渔船,直奔仁川码头。在仁川登陆后,他们又相继劫持了数辆公共汽车,一路不断换乘来到汉城的入口永登浦区。在相继杀死12位普通市民和警察后,他们冲入街树路,准备向汉城进发,与中央政府进行直接谈判。但是由于受到军队的阻止,双方发生激烈枪战,到下午两点四十分,大部分训练兵走投无路引弹自爆。现场的公共汽车里发现了15名训练兵和3名乘客的尸体,另有4人逃走,后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针对这次叛乱,韩国政府一开始对外宣布是遭到一伙身份不明武装分子的袭击,企图把这次叛乱说成是北朝鲜游击组织所为。但也许是怕引起北朝鲜的反弹,不到三个小时又改口说是“空军特种部队发生叛乱”。因为无法向外界公开承认是暗杀金日成的秘密部队发生了叛乱,所以韩国国防部长和空军参谋总长只好代为受过,“引咎辞职”。

  小队长时隔32年重返实尾岛

  实尾岛暴动发生的前一天,金邦一小队长和金淳雄队长一起到仁川出公差,因私事当晚就睡在亲戚家里,未随金淳雄回到岛上,免遭劫难。事隔32年重新回到实尾岛的金邦一看到眼前成群结队的游客们,不禁生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谁能想到面前这个喧闹的旅游者天堂在32年前曾经是多么地荒凉和凄清,谁又能想象那里曾经发生过多么触目惊心的杀戮?但是,金小队长还是一眼就找出了当年进行爆破训练时留下的弹坑痕迹和基干兵躲藏的营区厕所遗迹。

  金小队长在接受《月刊朝鲜》的采访时表示,实际训练要比电影里的残酷许多倍,为了锻炼队员的胆量,强迫他们喝浸泡有死人骨头的白酒;在突破障碍物训练中如果落在后面,就会有人在背后朝他们开枪射击等等。现在,金小队长是实尾岛战友会的会长。他每年都要组织实尾岛幸存者到岛上访问,不只是怀念那些在暴动中遇难的基干兵,也为怀念那些有前科的孤注一掷的训练兵,缅怀他们曾经共同度过的那些摸爬滚打的艰难岁月。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68楼 发表于: 2009-06-15

潘金莲 “偷男人”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转帖]


  前天,曾是同行的黄强先生把他新出版的书《另一只眼看金瓶梅》亲自送到我家,请我“指正”。看到此书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一是我不敢指正,人家是“《金瓶梅》研究学会”的,他谦虚了;二是我对这民间的“第一淫书”、官方禁书没有深入阅读过。而一开始读时有一种猎奇心理,与大家一样,喜欢找点“好看”的章节看看,比如潘金莲与西门庆在葡萄架下胡搞那段,看了好几遍。

  记得最早读的是改革开放后出版、明人张竹坡点评本《金瓶梅》,但却是带着“口口口口口口口以下删去X字”的所谓干净版。那时还是中学生,虽然书中删去了好多“秽语”,但所有性知识仅限于从《生理常识》上得来的我,还是觉得神秘的,不像现在,只要打开网页,想了解什么都可以看到。但就是因为看了这“干净版”,我对《金瓶梅》的兴趣变得浓烈了起来,后来,有机会在香港看到全本《金瓶梅》,觉得书中确有好多“少儿不宜”的东西,对心智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中学生来说,以不推荐为宜,作为面向公众而非专家的出版物,删节并非坏事。

  《金瓶梅》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不是我能说的,国内早就有了“金学”,比现在很热的“红学”起步还早,一直在进行中,只不过不像“红学”那样高调罢了,如2007年的《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将在张竹坡的老家徐州召开。看了黄先生的大作,我是眼界大开,有不少人认为《金瓶梅》是一本淫书,一谈《金瓶梅》就是好色,就是下流,就是阅读品位低下,至今有人都羞于谈论。其实不是的,它是一本研究明代“服装史”、“茶文化”、“饮食经”、“社会面貌”,等多方面现象的宝书。黄先生便通过潘金莲、李瓶儿、宠春梅这些“骚娘”的穿着,来研究书中蕴藏的明代历史信息。比如,现今在女孩中间十分的“露肚装”在明朝就开始流行啦。而且,像好多当红女星都喜欢穿的“透露装”,人家潘金莲也早就有了,而且通过这性感打扮,把西门庆、陈经济这对岳、婿拴牢在自己的裤腰上。黄先生在书中还认为,明代女性已经意识到内衣的性魅力,潘金莲就是极懂“内衣性魅力”的女人。她擅于运用内衣这一秘密武器,使看到她的男人产生性的想象,从而达到“偷男人”目的。

  潘金莲为了向打虎英雄武松示爱,以向武松敬酒为名,表露她的仰慕之情。潘金莲身著暴露的内衣,施展她优美的身材,风情的魅力,希望以此吸引武二郎的垂青,“那夫人一径将酥胸微露,云鬟半躺,脸上堆下笑。”黄先生认为,为什么潘金莲要这样做,无非认为这种暴露的内衣可以展现她女性身体曲线和凝聚在她身体上的性感之美。由此看来在《金瓶梅》反映的明中叶这段历史中,开放的社会风尚已经使具有开放意识的妇女意识到服饰之美,不仅在于外表的秀美,而且可以传递情感、性感的内容,换言之,服饰表述着性爱的信息。潘金莲就是这样社会风气的一个实践者,尝试人之一,她以袒露的服饰表现她对性爱的追求。

  明代中后期的女性,特别是上层或有钱人家的女儿,对穿着是很讲究的,很会赶赶时髦,这个观点为好多历史学家证明。2004年的 “世界文化遗产论坛———中国明清皇家陵寝”学术研讨会上,我就发现,在参会专家的论文中,有论文专门谈了明代中后期女生特别爱赶时髦的事情。如在明成化年间,京城流行起了“马尾裙”就是一例,马尾裙是从朝鲜传入的,当时说来很漂亮也很前卫。在流入京城后,先是为富商公子和歌妓看中,后“人人买而服之”。在当年8月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又有学者谈及了此事。我就此曾向多位专家请教这方面的观点,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从《金瓶梅》里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女性,特别是像潘金链这样的风流女人,确实是善于通过衣着来勾引男人的。
  《金瓶梅》第四回里,“却说西门庆在房里,把眼看那妇人,云鬟半捍,酥胸微露,粉面上显出红白来,一径把壶来斟酒,劝那妇人酒。一回推害热,脱了身上绿纱褶子。
  《金瓶梅》第二十八回,“(西门庆扶潘金莲到房中)脱去上下衣裳,着薄纩短襦,赤着身体,妇人上着红抹胸儿……两个并肩叠股而坐……西门庆一手搂着她的粉颈,一递一口和她吃酒,极尽温存之态。睨视夫人云鬟,酥胸半露,妖眼乜斜,犹如沉醉杨妃一般。

  这里所说的“绿纱褶子”、“薄纩短襦”、“红抹胸儿”都属于当时流行的女性内衣。在《金瓶梅》中出现的女性内衣,至少有抹胸儿、扣身衫子、主腰、裤腰、裙裥儿、小衣、底衣+棍裤、薄纩短襦等8种。而现在不少女星在公开场合、写真集里喜欢穿的性感内衣和丝纱外套、超短裙、马裤什么的,并没有离开这范围,顶多是名字和式样改动了一下,效果是一样的——都是很撩人的,让男人看了两眼发直。当然啦,现在大家都不这样讲不这样认为了,都说是时尚,都说是新潮,都说是前卫,都说是性感······潘金莲当年是偷偷摸摸在闺房折腾,现在女孩都穿到大街上潇洒啦,真的不是你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得快。

  不用说,衣着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据明史专家称,中国古代女性的穿是严格受到控制的,如在明代早期,特别是朱元璋时代,甚至禁止穿奇装异服的,衣着上的等级表现也十争鲜明,更不要说性感内衣了。但到明中后期服饰禁忌变得松弛,潘金莲敢穿着薄纱短衫、抹胸儿亮相登场,吸引男人,更敢与西门庆将闺房秘事搬到葡萄架下翻云成雨,演出一幅纵情放荡的活春宫——这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已很开放,对于是人为对性的态度。现今女孩子以着“露肚皮装”为美,大家看了也不以为丑,反而称很漂亮、性感,是不是也反映了一种开放?但是不是已像明代中后期那样,从宫廷到民间都出现“性乱”现象,就不好说了。


 

离线406439028
发帖
1474
金钱
1652
经验值
1651
只看该作者 369楼 发表于: 2009-06-15

美丽家园好!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0楼 发表于: 2009-06-16

林彪集团文革为何没有猛烈迫害粟裕[转贴]


    粟裕大将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斗争中,受到了错误的批判,被迫离开了军队第一线的领导岗位。他由此因祸得福,在“文化大革命”中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保护,没有被打倒。1958年,粟裕被莫须有的罪名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此后,他被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工作的权力。“文革”中,有些人认为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保护。

    推荐阅读 台湾政治人物酒量比拼 马英九酒量最差,他还有在镜头前失态的纪录。说话娘娘腔、扮鬼脸让人大跌眼镜。朝称若对朝封锁将采取军事行动[资讯] 传美舰在南海碰撞中国潜艇 图 [资讯] 新婚夫妇爬野长城遭雷击身亡 图 [财经] 中国十大吹牛城市(组图) [科技] 关于蛇的7大神秘事实(组图) [健康] 推荐5大降胆固醇'明星'食物 [健康] 打造男女性魅力的5大私房密语 阿忆:我只说方静泄密未说是间谍[旅游] 揭秘荷兰“性感”红灯区(图) [旅游] 俄罗斯街头美女的大胆装束! [读书] 揭秘起义首领张献忠千船沉银之谜 [历史] 红军长征时为何从来不中埋伏 [汽车] 16款可以入手的热销车型强力推荐

  1967年3月,周恩来总理找粟裕谈话,说道:“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你一时还是打不倒的。”但是,在“四人帮”的黑名单上,却列上了粟裕的名字。在军事科学院,有造反派扯起了“打倒叶(剑英)粟(裕)王(树声)”的旗帜。在京西宾馆,有人成立了他的专案组,开始查他的所谓“特嫌”的问题……


  1967年,“中央文革”大反所谓“二月逆流”,有人在国防工办贴出了打倒粟裕的大标语,说他是“二月逆流”的成员。这时,周恩来出面了。在国防工办的造反派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手里举着毛主席语录,厉声质问:“谁说粟裕是二月逆流的成员,你站来!”“谁说的,你站出来!”“谁说的,你站出来!”周恩来连说三遍,没有人敢站出来。粟裕这才没有被打倒。1970年1月,当粟裕任职的国防工业军管小组解散时,周恩来又一次把粟裕召去,对他说:“部队你已回不去了,就留在我身边,在国务院做点工作吧!”就这样,粟裕留在国务院业务组,再一次得到了保全。毛泽东也没有忘记立下了“淮海战役第一功”的粟裕。1967年7月,毛主席亲自指示任命粟裕兼任中国科学院军事代表。1972年,在陈毅追悼会上,毛泽东主席更是紧紧握着粟裕的手说:“井冈山时期的战友不多了。”毛泽东的一句话,使身处逆境的粟裕感到了莫大的欣慰。也正是有了毛泽东对粟裕的一系列关照,“四人帮”才不敢动他。林彪欣赏粟裕是众所周知的,解放战争中其他战区的战况通报林彪基本不看,华野的战报林彪都认真研读。豫东之战胜利后,林彪感慨地对刘亚楼说:“粟裕尽打神仙仗。”见刘没听懂,就解释道:“像豫东战役那样的仗,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林彪自比天马,从不夸赞其他人,惟独对粟裕是个例外。当淮海战役结束后,林彪对粟裕越发敬佩。刘亚楼对此很不解,说:“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林彪当下反驳刘亚楼说话欠考虑。他说自己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长期孤军作战,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他最多只有五成把握。而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自己研究、探讨和借鉴。后来,1958年粟裕落难,林彪没有说粟裕一句坏话。


  1969年,中苏边境紧张,在林彪的同意下,由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政委纪登奎出面把粟裕请出来,由其出谋划策。粟裕不辞劳苦,带了几个军事参谋跑到中苏、中蒙边境防区漫山遍野地转了几个月,搞出了一份防御作战方案,经军科院专家看过后予以肯定。


  可能是这些原因,林彪集团在“文革”中没有猛烈地打击迫害粟裕。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1楼 发表于: 2009-06-16

武则天的面首们[转帖]

    有史言武皇蓄养男宠三千,若男帝王之后宫佳丽。男宠三千未免过夸,然其广蓄男宠则是事实:

    武媚娘自从出宫后,也曾想斩去情丝,一心念佛,但是春花秋月总是令她触景生情。正好白马寺中有一个僧人叫冯小宝,长得面目清秀,健壮伟岸,两人很快就好上了,媚娘便将从前在宫中的情事,暂时抛在脑后。

    高宗死时,武氏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仍然华色未衰,一人孤衾,倍感难熬。不久,武氏就想到了当年在寺中的情夫冯小宝。于是召他进宫,并想出一个好办法,即令他担任白马寺的主持,两人借超度祖宗的名义,常来常往。由于冯小宝出身卑微,武氏便命他改姓薛,与当时的驸马薛绍同族,并让薛绍叫他季父。后来又赐名怀义。

    宫廷内外,明知那薛怀义是武氏情夫,但由于武氏的滔滔气焰,有谁又敢稍有非议?有几个奴颜婢膝的官儿,反而极力对薛怀义溜须拍马。

    薛起初还多少有些顾忌,后来渐渐就不可一世起来,出入竟乘皇帝才用的御马,由好几名宦官前呼后拥,威风无比。一路行来,皆有随从大呼小叫地扬鞭开道,如果有老百姓避之不及,则被铁鞭打得头破血流。如遇到朝廷显贵,也要命令其向自己下拜。甚至武承嗣、武三思等,也都马前马后地侍候,恭敬得象仆人对待主人。

    薛怀义受封鄂国公后,越发地骄横得不行,所有平时用度都向国库中支取,几乎不加限制。他还想出一些名目,每月都让善男信女云集寺中,见到有姿色的妇人,便将其留住禅房,任意寻欢。在这种情形下,好多时候武氏召他入宫,他都找各种借口不去,十次中最多应付三四次。久而久之,武氏这边便与御医沈南球好上了。

    薛怀义见武氏派人来召他,又喜又疑。喜的是又蒙皇上召唤,疑的是为什么又要召他呢?为了以防不测,便带了几名壮汉策马而来。行至宫门时,见宫中并没有什么动静,才敢下马步行,并大踏步上了宫殿的台阶。台阶前只有几名妇女,她们拦住他的几名随从,不让一块进去。

    薛怀义一看,不过几个女人而已,断定不会有什么意外,便放心进殿。正当他甩开手大步进殿时,背后突然遭到重重一击,痛得他眼花缭乱,随即跌倒殿中。才刚刚呻吟了一声,已被众妇女揪住,并用大铁链子捆缚起来,又把木丸塞入其口,使他说不了话。虽说不了话,薛怀义还杀猪似的狂叫,指望众徒弟进来救他。徒弟还没来,武攸宁已指挥一帮人,一拥而上,对他一阵乱砍,只见刀光一闪,他就没了小命。之后将其尸体拖出,扔进火堆,烧得只剩下几根残骨,后送入白马寺,压在塔下。

    薛怀义死后,太平公主给武氏推荐了一个妙年郎君,此人叫张昌宗,当时才刚刚二十岁,是已故太子少傅张行成的族孙。张昌宗还有个哥哥张易之,曾袭爵做官,做到了尚乘奉御。两兄弟都丰姿秀美,通晓音律,大获武氏欢心,一时宠爱无比。武氏并将张昌宗升任为银青光禄大夫,追赠其父张希爽为襄州刺史。因为武氏的宠幸,二张权力不断增大,短短时日已是威震京都。

    武氏命令平章事韦承庆、司刑卿崔神庆和御史中丞宋璟对二张进行审问。二张慌忙进宫,对武氏表白道:“李弘泰虽有妄言,我两兄弟实无异心。”武氏便让人传话给审问官,让援引关于自首的法律,减轻张昌宗的罪过。由于武氏的有意袒护,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二张恃宠,遂于后宫之内恣意专横,且营私结党干预朝政,引来众怒。终在神龙元年,张柬之等策动了“宫廷政变”,二张被杀,武则天随后也于病榻之上被迫退位。

    武皇蓄养男宠之事,遂成为其被攻击最多的罪状之一。讨其荒淫之罪,骆宾王《讨武曌檄》开篇便言曰:“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待,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峨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晕翟,陷吾君于聚麀。”为帝之前“狐媚惑主”,称帝之后“秽乱春宫”,是为“淫罪”。

    而后对武后蓄养男宠之事,则褒贬不一。有言武后高寿或得益于房事养生;有言武后蓄养男宠乃为“成佛”……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2楼 发表于: 2009-06-16

狸猫换太子”?历史上真的有这事儿? [转帖]

    宋仁宗赵祯,真宗之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才开始亲政。宋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关于仁宗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经典京剧《狸猫换太子》中,宋朝龙图阁大学士、钦差大人包拯巡行到地方,路上在经过一处破窑时,被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妇拦住了。这位老妇向人称包青天的包拯哭诉了自己鲜为人知的悲惨而又离奇的身世,包拯经过仔细推敲,才得知她就是当今圣上宋仁宗的生母李娘娘。包拯立刻回京查访当年还在世的老宫女,得知这李娘娘虽只是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后宫的宫女,可是由于受仁宗皇帝宠幸,被封为才人,进而升为婉仪,并且还怀上了“龙种”。那时候,“母以子贵”,李娘娘幻想着生下儿子,在后宫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是当时的刘德妃也就是后来的刘皇后心肠很坏,又阴险毒辣,因为她自己没有生育,又很嫉妒李娘娘,于是就买通接生婆,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换去刚刚出生的宋仁宗。等到宋真宗高兴地下朝回来要看自己的骨肉时,却只看到了一个血淋淋的怪物。宋真宗非常生气,他并不问为什么会这样,也不想事情的前因后果,一怒之下就把李娘娘打入冷宫。后来刘德妃又升为皇后,就对李娘娘起了灭口之心。李娘娘看出刘皇后的心思,就在一位好心的宫女帮助之下,急忙逃出了深宫,从此就躲到了一处破窑里,隐姓埋名孤苦伶仃地生活了20年,期盼着有一天自己能骨肉团聚。包拯一向清节廉明、大公无私,他为了洗雪李娘娘的冤仇,就把她带回京城,想方设法让仁宗认了真母。此时几十年的冤案真相大白,坏人得到应有的惩处,李娘娘也母子团圆,被封为李宸妃,结局十分满。

    李宸妃是刘德妃的侍女,本是杭州女子,生得丽小巧。在怀上龙子时,刘德妃就已被立为皇后,掌控后宫。在李宸妃生下后来的仁宗之后,刘德妃立刻就把孩子从李宸妃怀里夺走交杨淑妃抚育,说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并请皇帝把李宸妃生下的儿子赵祯立为太子,将真相一下子隐瞒了几十年。真宗去世后,13岁的赵祯即位,也就是宋仁宗。昔日的刘皇后成了刘太后,临朝辅政,又掌权后宫,众人都不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来挑明这个真相,只能眼睁睁看着仁宗母子不相认。天圣九年,仁宗生母李宸妃病危,刘太后晋升她为宸妃。次年,李宸妃去世。刘太后本想只以妃子之礼下葬李宸妃,可是宰相吕夷简却上书给刘太后说,仁宗现在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可是在太后百年之后,一定会有人向仁宗禀告实情的,如果仁宗因此怪罪太后人,那就不是谁可以控制的了,所以应当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那时即便谁要说什么坏话,仁宗也不会拿刘家怎么样的。刘太后认为宰相吕夷简言之有理,于是就下令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宰相吕夷简又暗中吩咐内侍押班给李宸妃穿皇后装入敛,并使用水银宝箱,刘太后也一一默许了,李宸妃的丧礼因此举行得极为隆重。刘太后去世后,果然就有人告诉了宋仁宗他的生母其实是李宸妃,仁宗十分悲痛,他号啕大哭,甚至下了哀痛诏自责,他十分愤怒自己身为天子却不能保护自己的母亲,不能孝敬自己的母亲,还让母亲含恨而死,至死母子不能相认。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刘太后的错,是刘太后让自己不能尽孝,不能享天伦之乐,于是,他下令包围了刘太后娘家的府第。这时宰相吕夷简急忙觐见,劝说仁宗,太后虽然不义,可是以皇后礼仪厚葬宸妃,就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虽然刘、杨不是陛下的生母,可是对陛下仍有抚育之情,这种恩情陛下又怎能忘呢?

    这一番话使仁宗冷静下来,仁宗命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检查了李宸妃的下葬,一看生母没有鸩杀、残害或者虐待的迹象,还穿了皇后服下葬,这才下令解除对刘姓亲属的包围。仁宗下旨尊李宸妃为皇后,谥号章懿,亲临殡仪地方祭告,并且为了弥补他对生母的愧疚之情,他还把李太后的弟弟李用和一再擢升,并把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所以,从《宋史》中的记载来看,历史上不存在“狸猫换太子”一事,李宸妃也没有流落到民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包拯为李宸妃鸣冤的故事呢?包拯是《狸猫换太子》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历史上,他与这场公案无任何联系。包拯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开始做建昌知县、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等地方官,自然无从参与官廷斗争。到他进人中央政府,仁宗已经亲政很久了,元杂剧和明传奇中,都无包拯出现,明朝《包公案》小说专说包拯故事,其中有包拯放浪回朝途中,在桑林镇遇李太后,还朝后,设阴曹、审郭愧,将刘妃用丈二白丝帕绞死的章节,却无打龙袍事。

    那么,包拯与此事也就毫无瓜葛了吧?其实也并非没有任何联系。石玉昆在《三侠五义》中把发生在宋仁宗皇佑二年的假冒皇子案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焊结起来。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个名叫冷青的人,其母王氏曾在皇宫中担任过杂役,出宫后嫁给医生冷绪。及冷青长大,飘泊到庐山,竟多次声称他是皇子,是其母在皇宫中有孕出宫而生。有个好事的和尚,名叫全火道,把冷青带到京城,冷青于是在大众场合传播,多次被人围观。当时任开封知府的钱明逸听到此事,出动警力将其捕捉归案,但冷青言之灼灼,喝令钱起坐,钱也为之起坐,为了不使事态扩大,钱以狂人为口实,准备把冷青发配汝州。推官韩绛认为事实不明确,冷青还会是个糊涂不明真象的人。于是,宋仁宗把这宗案子交给掌管知谏院的包拯审理。经过包拯调查,王氏确实在宫中打过杂,嫁给冷绪后,也是先生女而后生男。包拯以冒充皇子罪处死冷青,而决案的知府钱明逸也被降为蔡州知府,可见,宋仁宗从未被狸猫换过。小说本来就是移花接木的,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实。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3楼 发表于: 2009-06-17

实拍:上海电影节开幕 二十女星红毯争艳/组图[转帖]


  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于昨日(6月13日)开幕,尽管电影业已经受到金融海啸影响,本届电影节依然跟往年一样大打明星牌,目前已招徕不少明星、著名影片为其助阵,不见缩水迹象,除了哈里·贝瑞等国际明星之外,电影节红地毯号称要把国内一线明星“一网打尽”!
  且看,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红毯上,20位女明星是如何群相争艳的:

 作为开幕电影《麦田》女主角的范冰冰先着桃红色斜肩礼服亮相,复古的发型配合典雅的配饰,艳丽逼人。而一小时后,范冰冰从妆容到发式到珠宝都来了个大换血,身着大红落地长裙,发髻高高挽起,贵气逼人、优雅性感。

范冰冰优雅性感

孙俪性感秀香肩

袁立黑色礼服映衬雪肌

林心如笑容满面

翁虹丰满迎人

章子怡闪亮登场性感低胸

陈好蓝裙妖娆

周迅粉黑搭配走红毯,蝴蝶结别致抢眼

韩雪微笑迷人

邬君梅着装淡金礼服

李冰冰百褶裙衬高贵气质,层叠礼服端庄稳重

林熙蕾红裙艳丽衬冰肌

吴佩慈长发披肩裙似芭比

唐嫣笑面露靥

黄奕全黑造型简约亮眼

赵微淡定自信

霍思燕红裙似火

蔡卓妍携手郑希怡

林心如和姚晨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6-17 11:28:43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4楼 发表于: 2009-06-18

驳壳枪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 已升华为一种精神[转帖]

  毛泽东曾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此处的枪杆子是借指武装斗争。倘若从狭义角度问一句:哪种枪杆子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笔者以为非驳壳枪莫属。

  且不说如今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的朱德的驳壳枪,被誉为打响南昌起义的“中国革命第一枪”。从北伐、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驳壳枪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全部历程。无数真实的或虚构的英雄正是用驳壳枪缔造和保卫着红色江山。

  传说军事家毛泽东一生不爱摸枪,但有关他跟驳壳枪的记载并不少。老将军萧克说他看到毛泽东背过此枪,那是在井冈山的时候,传说毛泽东被开除了党籍,不能当前委书记了,改当师长。在红4军成立大会上,毛泽东背着驳壳枪,诙谐地说:“身背盒子枪,师长见军长。”不但背枪,在1929年大柏地一役,毛泽东还曾提着驳壳枪亲率警卫排向敌冲锋。身边的警卫排长受伤了,他仍奋不顾身地向前冲。

  在延安、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看着身边挎着驳壳枪的部下,常高兴地说:“我们走到哪里,老百姓一看都知道,因为我们背盒子炮的多。”

  中国是唯一会使用冲锋手枪的国家

  驳壳枪是德国毛瑟公司研制的一种半自动手枪,1895年通过专利申请,次年正式生产。1931年毛瑟公司又推出了一种全自动型的,可以像冲锋枪那样连射。

  驳壳枪有个木制枪套(接在枪手柄上就是枪托,可以抵肩精度射击),像个盒子,盒子英文叫Box,被中国人一念就成了“驳壳”,或者意译为盒子枪;称其为“盒子炮”,则是对其威猛火力的夸张性表达。依其性能和外貌差异中国人给它起的别名还有“自来得”、“匣子枪”、“二十响”、“快慢机”、“德国大镜面”,不一而足——这符合语词学原理,一件事物影响大,则名称多,比如曾在游牧、农耕文明中起关键作用的马和牛在汉语词典中都有几十种名称。

  从1896年诞生到1939年停产,德国和西班牙等国生产驳壳枪150多万支,其中约1/3卖到了中国。因为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火炮、机枪、冲锋枪等大威力武器都进不来,被认为属于自卫武器的手枪不在此列。驳壳枪这种性价比很高的“准冲锋枪”就成了精明的中国人的首选。后来中国自己还仿制了几十万支。伴随中国革命的进程,这些驳壳枪中大部分都成为人民军队的战利品,成了我军官兵的手中利器,特别在各级指挥员和战斗骨干手里,成了标准配置。

  前段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与警卫员“和尚”等4人各持驳壳枪组成交叉火力、将平安县城日军大小官员一网打尽的镜头让人们重温了老电影中传奇英雄的风采。在中国革命题材影视作品中,要想找出一部没有驳壳枪身影的,还真不容易。能证明这支外国枪完全融入我军血脉的,有一细节:驳壳枪在射击时枪口跳动得很厉害,第二发以后的子弹就飞到天上去了。我军指战员想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解决方法——把枪身扭转约90度射击,跳动的枪口就在水平方向形成了散射面,具有冲锋枪扫射的杀伤效果。而这个易如反掌的办法,西方竟无一人想出。据此,欧洲的轻武器评论家说,中国是唯一会使用冲锋手枪的国家,中国人积累了真正的战斗经验。

  驳壳枪已化为一种精神

  驳壳枪已化为一种精神,其经典性镜头是跳出战壕时我军指挥员举枪一挥:“同志们冲啊!”驳壳枪极具掠过空气时沉甸甸的分量感,如果换成小巧的勃郎宁会让人哑然失笑。

  而李向阳干脆锉掉驳壳枪准星以便于在腰间的武装带里抽插,一旦出枪必是潇洒地甩手一挥,也成为经典镜头。而现代影视作品中双手握枪的程式化动作让人感到机械和笨拙。

  武器装备只有进入审美范畴,才可以说能真正产生精神层面的影响。像笔者这样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大多有着浓郁的尚武情结。而它的萌生主要来自那支无数次进入我们梦境并用木头亲手制作过的驳壳枪,而不是飞机大炮之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