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715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5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 开国将帅系列之一[转帖]


1955年授将军衔者的级别待遇情况

 
 一、1955年授大将军衔的10人中:

  王树声、许光达定为正兵团级。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为1952年评级时的军委委员级。

  二、1955年授上将军衔有57人,具体名单如下(上将军衔授予标准,主要是1952年评定的正兵团级干部,也有副兵团级和1名准兵团级干部):

  傅 钟 萧 华 甘泗琪 宋任穷 赖传珠 王宏坤

  苏振华 刘亚楼 陈锡联 陈士榘 宋时轮 叶 飞

  杨得志 黄永胜 谢富治 杨 勇 李 达 周士第 ?

  韦国清 朱良才 王新亭 周 桓 李志民 赵尔陆

  董其武 陶峙岳 陈明仁

  2、副兵团级上将19人:

  李克农 彭绍辉 张爱萍 韩先楚 李 涛 傅秋涛

  王 平 吕正操 洪学智 郭天民 周纯全 杨至诚

  陈再道 陈奇涵 刘 震 陈伯钧 钟期光 唐 亮

  李天佑

  3、准兵团级上将1人:贺炳炎(1952年西南军区副司令员)

  4、未评军队级别而授上将的为2人:乌兰夫 阎红彦

  注:1956-1958年授上将2人:王建安(1956) 李聚奎(1958)

  三、1955年授中将军衔177人,具体名单如下(中将军衔的授予标准,主要是1952年评定的副兵团级和准兵团级干部,实际有1名为正兵团级干部和一部分战功显赫的正军级干部):

  1、正兵团级中将1人:徐立清(主动申请降衔)

  2、副兵团级中将22人:

  肖向荣 张经武 张 震 刘志坚 阎揆要 钟赤兵 ?

  唐天际 谭希林 莫文骅 刘道生 陶 勇 吴法宪

  成 钧 程世才 李天焕 廖汉生 郭化若 唐延杰

  张南生 杜义德 王必成 王近山
  3、准兵团级中将55人:

  万 毅 王 诤 孙 毅 甘渭汉 朱 明 王宗槐

  蔡顺礼 邱会作 张令彬 饶正锡 倪志亮 梁必业

  李作鹏 赵启民 方 强 罗舜初 王秉璋 罗元发

  聂风智 曹里怀 周赤萍 邱创成 匡裕民 向仲华

  谭家述 李寿轩 崔田民 欧阳毅 冼恒汉 王恩茂

  张国华 肖望东 丁秋生 赖 毅 旷任农 林维先

  周贯五 刘先胜 刘培善 彭嘉庆 黄火星 刘兴元

  文年生 詹才芳 梁兴初 吴克华 毕占云 陈正湘

  彭明治 姚 喆 杜 平 曾思玉 郑维山 聂鹤亭

  贺 诚

  4、正军级中将99人:

  王尚荣 苏 静 刘少文 刘西元 孔石泉 袁子钦

  傅连璋 韩振纪 李 耀 邓逸凡 汤 平 余秋里

  陈庆先 刘 忠 孙继先 张 藩 徐斌洲 韦 杰

  滕海清 庄 田 刘浩天 杨秀山 周希汉 顿星云

  周仁杰 康志强 方正平 饶守坤 王辉球 常乾坤

  曾国华 朱辉照 余立金 吴富善 黄志勇 胡奇才

  周 彪 彭 林 刘昌毅 韩练成 张贤约 郭 鹏

  刘金轩 张达志 赛福鼎/艾则孜 钟汉华 秦基伟

  孔从周 范朝利 谭冠三 阿沛阿旺/晋美 李成芳

  陈 康 张才千 张翼翔 覃 健 鲍先志 皮定钧

  周志坚 张祖谅 廖容标 刘 飞 梁从学 钱 钧

  张仁初 饶子健 陈仁麒 杨国夫 晏福生 吴瑞林

  杨梅生 田维扬 欧阳文 张池明 刘转连 孔庆德

  谭甫仁 何德全 徐深吉 韩 伟 袁升平 王道邦

  王紫峰 赵 榕 肖新槐 吴信泉 周玉成 曾泽生

  温玉成 曾绍山 陈先瑞 旷伏兆 李雪三 谢有法 ?

  张天云 卢 胜 黄新廷 吴先恩 朵噶.

  注:1955-1958年授中将2名:聂鹤亭(1956)、贺 诚(1958)

  四、1955年授少将802人,具体名单如下(少将军衔的授予标准主要应是1952年评定的副军级和准军级干部,但实际上有1名副兵团级干部,3名准兵团级干部,673名军级干部和125名资历较深且战功卓著的正师级干部):

  1、副兵团级少将1人:贺晋年(1950年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

  2、准兵团级少将3人:解 方 袁也烈 段苏权
  3、正、副、准军级少将673人(大部获一级解放勋章):

  林 浩 李迎希 金如柏 张希钦 张文舟 王蕴瑞 王政柱 潘 焱 李中权

  苏 进 张广才 刘永生 廖海光 何以祥 吴世安 王集成 漆远渥 谷景生

  张学思 张明远 陈 沂 刘其人 魏传统 李 信 陈锐霆 钟 伟 朱绍清

  李文清 陈美藻 陈华堂 曹广化 范子瑜 黄振棠 邱 蔚 胡炳云 张平凯

  李夫克 王光华 徐文烈 徐德操 龙书金 何克希 段焕竞 高体乾 陶汉章

  鲁瑞林 萧文玖 帅 荣 萧全夫 邓家泰 黄文明 梁仁芥 韩东山 王智涛

  谢振华 傅崇碧 郭炳坤 邓少东 贺东升 桂绍彬 王振乾 杜文达 郭林祥

  李耀文 李人林 曾 涤 封永顺 涂锡道 查国桢 何维忠 谷广善 徐国珍

  常玉清 阎捷三 康健民 彭德清 高朗亭 杨嘉瑞 张世珍 李世安 钟国楚

  覃士冕 喻缦云 傅传作 傅家选 张廷发 段德彰 张 雄 曾 生 曾克忠

  唐子安 刘居英 何辉燕 刘华哲 刘有光 刘华香 舒 行 左 齐 戴润生

  童陆生 李呈瑞 曾 美 曾如清 张西三 肖应棠 裴周玉 林接彪 王启明

  丁 盛 赵 杰 刘 岱 谢 明 江拥辉 刘秉彦 曹传赞 王绍南 谭善和

  高体乾 高存信 孙超群 谢 良 刘文学 谢云晖 谢立全 谢胜坤 谢福林

  谢镗忠 谢家祥 赖春风 詹化雨 廖政国 廖冠贤 熊伯涛 盛志华 黎化南

  黎有章 梅嘉生 颜金生 戴文彬 戴正华 方升普 杨焕民 刘永源 李 震

  唐 凯 吴保山 袁 渊 张驾伍 张崇文 刘子云 杨树根 何廷一 张汉丞

  薛少卿 石忠汉 朱虚之 沙 克 莫炜华 王德贵 杨尚高 杨尚儒 粟再山

  韦祖珍 裴志耕 黄新友 石志本 谢 斌 甘思和 高厚良 刘 丰 萧 前

  萧永银 余 非 易耀彩 黄立清 黄曹龙 赵一萍 马 龙 卢仁灿 郑国仲

  刘华清 王永浚 张元培 余述生 高志荣 谢甫生 魏天禄 刘 义 丁世方

  何 政 唐 铎 宋献璋 李杰然 查玉升 杨尚高 胡荣贵 王贵德 陈鹤桥

  张铚秀 张秀龙 詹大南 潘振武 陈 宏 周纯麟 叶楚屏 魏 镇 龙 潜

  汤光恢 王六生 何志远 张闯初 符确坚 刘毓标 李辉高 赵冠英 童炎生

  周文在 唐金龙 彭寿生 李德生 秦化龙 彭显伦 萧元礼 刘子奇 李丙令

  郭维城 陈 德 陈发洪 胡继成 林 遵 林忠照 王东保 邱国光 萧思明

  黄忠学 黄作珍 徐绍华 王耀南 于权伸 刘 何 刘华香 刘 彬 刘 昌

  陈明义 张开荆 贺 健 谭友林 吴 烈 钟人仿 邹 衍 张竭诚 邓 岳

  宋承志 王良太 张济民 袁佩爵 李伯秋 曹德连 贾 陶 周 维 陈仿仁

  陈云开 赵章成 徐国贤 陈茂辉 雷 震 丁先国 丁莱夫 马 辉 马卫华

  马文波 马白山 马尔果夫٠伊斯哈科夫 马忠全 马冠三

  丁世芳 王 直 王力生 王义勋 王之平 王云霖 王凤梧 王文介 王文轩

  王文模 王平水 王兰麟 王再兴 王全国 王兆相 王兴纲 王远芬 王英高

  王若杰 王奇才 王其梅 王诚汉 王建青 王振祥 王效明 车敏瞧 牛书申

  方之中 方子翼 方国华 方国安 邓东哲 邓仕俊 邓兆祥 邓克明 孔令甫

  孔骏彪 石 瑛 石新安 左 爱 龙开富 龙道权 龙福才 叶长赓 叶 明

  叶 超 叶运高 卢绍武 卢南樵 田厚义 史可全 吉 合 成少甫 匡 斌

  廷 懋 朱 军 朱云谦 朱声达 伍瑞卿 仲曦东 汪东兴 任 荣 任昌辉

  刘 放 刘 春 刘少卿 刘中华 刘玉堂 袁克服 刘享云 刘毓标 刘贤权

  刘国柱 刘绍文 刘显宜
  刘振国 刘健挺 刘清明 刘禄长 刘新权 刘福胜 刘锦平 刘德海 刘懋功

  江 文 江勇为 江燮元 关盛志 阮贤榜 买买提٠伊敏诺夫 孙 光 孙仪之 姜齐贤

  钱信忠 叶青山 张汝光 殷希彭 游胜华 宫乃泉 孙端夫 杨中行 杨汉林

  杨俊生 苏 鳌 苏启胜 苏焕清 李 元 李 平 李 发 李 贞 李 治 李 勃

  李 基 李 铨 李士才 李开湘 李 觉 李化民 李长暐 李文一 李少元 李水清

  李世炎 李光辉 李兆炳 李庆柳 李汛山 李建良 李荆山 李钟奇 李俭珠 李致远

  李家益 李资平 李继开 李曼村 李福泽 李道之 严 光 严 政 严 俊 严庆堤

  吴 西 吴 涛 吴习智 吴华夺 吴自立 吴林焕 吴宗先 吴诚忠 吴瑞山 吴嘉民

  吴融峰 何 辉 何济林 何光宇 何运洪 何志远 何振亚 何能彬 何敬之

  邹子明 邹先通 邹相田 余 明 余成斌 余克勤 余洪远 况开田 况玉纯

  汪乃贵 汪克明 宋 文 宋玉琳 宋庆生 宋景华 张 和 张 瑞 张万春 张云龙

  张日清 张文碧 张书祥 张正光 张松平 张百春 张如三 张怀忠 张希才

  张国传 张树木 张树芝 张逊之 张梓桢 张震东 陈 力 陈士法 陈文彪

  陈外欧 陈远波 陈志彬 陈金钰 陈宜贵 陈挽澜 陈铁君 陈海涵 陈福初

  陈德先 林 伟 林 遵 范阳春 范忠祥 欧阳平 欧阳家祥 欧致富 罗 通 罗文坊

  罗仁全 罗华生 罗应怀 罗若遐 罗厚福 罗维道 罗湘涛 周 彬 周子祯

  周长胜 周世忠 周志刚 官宗礼 洪 水 胡大荣 胡正平 胡秉权 胡备文

  胡登高 赵 俊 赵文进 赵正洪 赵东寰 赵兰田 赵承金 钟 辉 钟元辉

  钟文法 钟生溢 钟明彪 侯世奎 姜茂生 祖农٠也太夫 祝世风 胥光义

  胥治中 姚运良 姚醒吾 周发田 贺庆积 贺盛桂 索立波 袁克服 夏耀堂

  徐体山 徐国夫 徐国贤 翁祥初 郭成柱 郭卓辛 郭金林 郭宝珊 高维嵩

  高德西 唐哲明 唐健伯 萧永正 萧新春 黄 远 黄 霖 黄玉昆 黄有凤

  黄连秋 黄忠诚 黄经琛 黄荣海 黄朝天 黄鹄显 曹丹辉 曹达诺夫٠扎伊尔

  曹思明 梁达三 梁玉振 雷绍康 彭 盛 ?

  彭胜标 彭富九 董永清 蒋克诚 覃国翰 喻新华 程业堂 曾祥煌 曾雍稚

  谢正荣 谢家祥 蓝 侨 邹子明 魏天录 雷永通 雷绍康 阙中一 慕生忠 蔡 永

  胡定千 蔡长风 蔡爱卿 廖述云 谭开云 谭文帮 谭右铭 谭知耕 熊 飞 熊 奎
  熊兆仁 熊作芳 樊哲祥 颜东山 潘寿才 潘 峰 魏洪亮 唐健如 陶国清 万振西

  杨植亭 陈宗坤 白志文 宋维轼 张秀川 郑三生 曹广琳 廖鼎琳 朱绍田 周学义

  罗成德 陈忠梅 佘积德 陈信忠 张海棠 张宜爱 张英辉 齐 勇 齐丁根 张吉厚

  张太生 罗坤山 刘 鹏 张贻祥 胡定千 赵国泰 唐青山 涂则生 尤太忠 张光华

  黄一平 黄正清 汪少川 曾敬凡 叶健民 闵学胜 余光茂 何柱成 梁玉振 杨大易

  汪 易 李彬山 李布德 李佐玉 李书全 李荆璞 孙润华 江腾蛟 黎锡福 刘兴隆

  金绍山 乔信明 叶荫庭 龙飞虎 方国南 何济林 袁 光 王赤军 王 屏 杨银声

  何德庆 甘祖昌 陈仁洪 张 忠 张步峰 张宗胜 张春森

  4、正师级授少将125人(获二级解放勋章):

  丁武选 卜万科 王 胜 王才贵 王 谦 王明坤

  王学清 马琮璜 王奎先 方 正 方 槐 邓龙翔

  孔 飞 孔令甫 田厚义 白寿康 朱 光 刘辉山

  刘鹤孔 汤 池 安 东 安志敏 兴 中 孙 三 边

  朱 烨 苏 鲁 李 真 李 毅 李 柱 李书茂

  杜国平 李良汉 李国厚 李桂林 李振声 李景瑞

  汪家道 杨永松 吴 忠 吴子杰 吴荣正 余品轩

  邹国厚 邹善芳 汪洪清 张 忠 张廷桢 张培荣 张新华 张雍耿 张耀祠 陈 奇 陈 波 陈 钦 陈 浩 陈 熙 林 彬 范 明 幸元林 罗 云 罗 章 罗 斌 刘振球 罗亦经 罗桂华 罗野岗 金世柏 金忠潘 陈伯禄 周明国 郑大林 郑效峰 胡华居 钟发宗 杨世明 姚国民 贺吉祥 贺光华 贺振新 秦光远 袁学凯 倪南山 徐光华 徐其孝 徐其海 郭 奇 资 凤 黄仁廷 黄正清 黄玉庭 黄光霞 黄思沛 黄胜明 黄惠良 黄德魁 曹玉清 崔建功 符 辉 梁达三 韩卫民 彭清云 董洪国 程悦长 程儒珍 傅春早 鲁加汉 童国贵 游好扬 曾 征 曾光明 曾保堂 曾宪池 谢锡玉 赖光勋 蔡长元 蔡炳臣 管松涛 廖成美 熊 挺 熊 晃

  黎 光 黎东汉 樊学文 颜德明 潘世征

  注1:以上将官级别是依据1952年3月14日中央军委《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所评定。共分为23个等级:军委副主席;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级;军委委员级;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准兵团级;正军级;副军级;准军级;正师级;副师级;准师级;正团级;副团级;准团级;正营级;副营级;正连级;副连级;正排级;副排级。相应薪金标准分别为:450元、400元、370元(正兵团)、350元、330元、310元(正军)、290元、270元、250元(正师)、230元、210元、190元(正团)、170元、150元、130元(正营)、110元、90元(正连)、75元、60元、46元(副排级)。
  1955年实行军衔制时,“军队级别”是评定军衔等级的基本条件。1965年取消军衔制度时“军队级别”又是当时军队干部套改“国家行政干部级”的主要依据,因此1952年“军队级别”的评定,对每名军队干部以后等级待遇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自1952年干部级别评定后,由于没有正常级别晋升制度(职务晋升但级别不动),直到1978年干部行政级别未作大的调整。据1975年统计,当时全军的军职干部级别最高为行政八级,最低为行政十四级,跨了7个等级;全军的师职干部级别最高为行政九级,最低为行政十七级,跨了9个等级;全军的团级干部级别最高为行政十一级,最低为行政二十二级,跨了12个等级。

  注2:1965年6月全军干部级别套改为国家机关行政干部级别(减薪定级)。套改情况如下(以1952年评定的级别为准):

  大军区级定为四级或三级;正兵团级定为五级或六级;副兵团级一般定为六级,有的为五级;准兵团级一般定为六级,有的为七级;正军级一般定为七级,有的为六级;副军级一般定为七级,有的为八级;准军级一般定为八级,有的为九级;正师级一般定为九级,有的八级或十级;副师级一般定为十级,有的为十一级;准师级一般定为十一级,有的为十二级;正团级一般定为十二级,有的为十三级;副团级一般定为十三级,有的为十四级;准团级一般定为十四级,有的为十五级;正营级一般为十五或十六级;副营为十七或十八级;正连为十八或十九级;副连为十九或二十级;正排为二十一级;副排为二十二级;当时士兵提干均为二十三级。若学生入伍提干:大学本科为二十二级;大学专科为二十三级;中专毕业入伍为二十四级。

  注3:1956年-1978年军队干部工资标准如下:

  行政一至三级404元;四级372元;五级342元;六级325元;七级307元;八级282元;九级257元;十级237元;十一级217元;十二级197元;十三级177元;十四级158元;十五级141元;十六级126元;十七级114元;十八级102元;十九级90元;二十级80元;二十一级70元;二十二级60元;二十三级52元;二十四级45元。
  注4:1955至1964年所授少将共计1360名,其中:1955年802名,1956年补授1名,1957年补授2名,1958年由大校晋升的少将218名,1962年由大校晋升的少将为12名,1963年由大校晋升的少将为3名,1964年由大校晋升的少将为321名(一般为行政九级)。

  注5:1964年前老将军离休后待遇,根据1982年4月总政《关于解决部分离休干部职务等级待遇的通知》规定:

  1、行政六级(或原中将)1965年底以前任大军区副职的干部,可按大军区正职待遇。

  2、行政七级的兵团职干部,1965年底以前任正兵团职的,可按大军区副职待遇;1965年底以前任副兵团职的,可按正兵团职待遇。

  3、行政七级的正军职干部,一般可按副兵团职待遇;1965年底前任正军职(或中将)的,可按正兵团职待遇。

  4、行政八级和九级的正军职干部,原为少将(或原为准军级)1965年的以前任军职的,离休后可按副兵团职待遇。

  5、行政九级(一般为1955年授予大校者)的副军职干部,可按正军职待遇。

  注6:1988年为进一步提高老干部待遇,中央军委又颁发规定:

  1、原行政六级或1965年前中将一律享受大军区级待遇;

  2、原行政八级或1965年前少将一律享受兵团级待遇;

  3、原行政十一级军队干部一律享受军级待遇;

  4、原行政十五级军队干部一律享受师级待遇;

  5、团级以下待遇的红军一律享受师级待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6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之二:华侨出身的开国将帅 [转帖]

开国将帅系列之二:华侨出身的开国将帅
在我国的开国将帅中,共有1名元帅、2名上将、2名中将、4名少将出身于华侨或有侨居海外的生活背景。
早年曾在马来亚生活过叶剑英元帅。
曾在新加坡生活过周士第上将;
叶飞上将是菲律宾归侨,母亲是菲律宾人。
卢胜中将是新加坡归侨,曾任第三野战军23军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
庄田中将曾在新加坡做苦工,后来担任红三师政治部主任,琼崖抗日独立纵队副司令员、粤桂边纵队司令员、云南军区副司令员。
另外,曾生少将是澳大利亚归侨,建国后任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广东省副省长、交通部部长;吴克之少将新加坡华侨,曾任解放军防化兵部副主任;陈青山少将是马来亚华侨,曾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叶松盛少将是著名的印尼归侨,曾任空军政治部主任。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7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之三:少数民族出身的开国名将[转帖]

 
在我国的开国将帅中,共有1位大将、2位上将、9位中将出身于少数民族。另外,还有24位少将也来自少数民族。

出身于少数民族的大将
粟裕大将,侗族,湖南会同人,1955年授衔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出身于少数民族的上将

韦国清上将:壮族,广西东兰人,1955年授衔时任公安军副司令员;

乌兰夫上将: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1955年授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出身于少数民族的中将

韦杰中将,壮族,广西东兰人,1955年授衔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

冼恒汉中将,壮族,广西田阳人,1955年授衔时任兰州军区政委;

覃健中将,壮族,广西东兰人, 1955年授衔时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廖汉生中将,土家族,湖南桑植人,1955年授衔时任国防部副部长;

丁秋生中将,满族,湖南湘乡人,1955年授衔时任浙江军区副政委;

万毅中将,满族,辽宁金州人, 1955年授衔时任二机部副部长;

赛福鼎•艾则孜中将,维吾尔族,1955年授衔时任全国人大副长;

朵噶•彭错饶杰中将,藏族,西藏拉萨人,1955年授衔时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阿沛•阿旺晋美中将,藏族,西藏拉萨人,1955年授衔时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在36位少数民族将军中,粟裕、韦国清、廖汉生、赛福鼎•艾则孜,后来都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将军还于1983年至1988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中将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是我国开国将军中唯一现在仍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将军。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8楼 发表于: 2009-08-13

国将帅系列之四:黄埔军校出身的开国将帅[转帖]

 
在我军的开国将帅中,共有5位元帅、3位大将、8位上将出自黄埔军校,另外还有10位中将、11位少将也来自黄埔军校。

5位出自黄埔军校元帅:

  叶剑英元帅
黄埔军校原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1955年授元帅军衔,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兼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

聂荣臻元帅
黄埔军校原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聂荣臻,1955年授元帅军衔,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

陈毅元帅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中**支部书记陈毅,1955年授元帅军衔,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


徐向前元帅
黄埔一期生徐向前,1955年授元帅军衔,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林彪元帅
黄埔四期生林彪,1955年授元帅军衔,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

3位出自黄埔军校大将:
陈赓大将
黄埔一期生陈赓,1955年授大将军衔,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许光达大将
黄埔五期生许光达,1955年授大将军衔,时任装甲兵司令员;

罗瑞卿大将
黄埔六期生(武汉分校)罗瑞卿, 1955年授大将军衔,时任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

8位出自黄埔军校上将

周士第上将
黄埔一期生周士第, 1955年授上将军衔,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部长;


陈明仁上将
黄埔一期生陈明仁,1955年授上将军衔,时任国防委员会委员、55军军长;

陈奇涵上将
黄埔军校第四期生陈奇涵,1955年授上将军衔,时任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

张宗逊上将
黄埔五期生张宗逊,1955年授上将军衔,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宋时轮上将
黄埔五期生宋时轮,1955年授上将军衔,时任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杨至诚上将
黄埔五期生杨至诚,1955年授上将军衔,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郭天民上将
黄埔六期生 (武汉分校)郭天民,1955年授上将军衔,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部长;

陈伯钧上将
黄埔六期生(武汉分校)陈伯钧,1955年授上将军衔,时任军事学院副院长;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9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之五:从原国民党军队起义的开国名将 [转帖]


在我军的开国将帅中,共有3位上将、2位中将是从原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的将领,另外还有5位少将也是原国民党军队的起义投诚将领。

从原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的开国上将


陈明仁上将


陈明仁(1903-1974):湖南醴陵县人。曾任国民党东北第五绥靖区中将司令、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华中"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一九四九年八月与程潜率部在长沙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二十一兵团司令员,第五十五军军长,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陶峙岳上将


陶峙岳(1892-1988):湖南宁乡人。曾任任国民党军第一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员,第三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河西警备司令部总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一九四九年率部在新疆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董其武上将
董其武(1899-1989):山西河津人。曾任国民党陆军第六十八师二一八旅少将旅长,陆军第一0一师中将师长,陆军第三十五军中将军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一九四九年率部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绥远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经二十三兵团司令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九军军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从原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的开国中将


孔从洲中将
孔从洲(1906-1990 ):又名孔从周。陕西西安人。曾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军中将副军长。一九四六年五月率部于河南巩县起义,历任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军长,豫西军区副司令员,郑州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第二炮兵学校校长、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曾泽生中将
曾泽生(1902-1973):云南永善人。曾任国民党任政府军吉林守备军司令兼60军军长,国民党政府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兼60军军长。1948年10月率60军在长春起义。起义后的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50军,任军长。1950年10月率部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军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另外,邓兆祥、刘善本、张全珍、林遵、巍镇等5位开国少将也是原国民党军队的起义投诚将领。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0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之六:大将、上将、中将授衔时的职务[转帖]


大将的当时职务

粟 裕 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长

黄克诚 国防部副部长兼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

谭 政 国防部副部长兼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

萧劲光 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政委

王树声 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军械部部长

陈 赓 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政委

罗瑞卿 公安军司令、政委

许光达 装甲兵司令、政委

徐海东 军委委员

张云逸 军委委员

 

上将的当时职务

萧 克 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 达 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宗逊 副总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克农 副总长兼外交部副部长

王 震 副总长兼铁道兵司令、政委

许世友 副总长兼南京军区司令

邓 华 副总长兼沈阳军区司令

彭绍辉 副总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爱萍 副总长

杨成武 副总长兼北京军区司令、防空军司令

韩先楚 副总长

李 涛 总参三部部长

傅秋涛 总参队列部长

王 平 总参动员部长

吕正操 总参军事交通部长

傅 钟 总政副主任

萧 华 总政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

甘泗淇 总政副主任

宋任穷 总干部部副部长

赖传珠 总干部部副部长

洪学智 总后副部长

周士第 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长

郭天民 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长

周纯全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杨至诚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陈再道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兼武汉军区司令、湖北军区司令员

陈奇涵 军事法院院长

王宏坤 海军副司令

苏振华 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刘亚楼 空军司令

刘 震 空军副司令

陈锡联 炮兵司令

韦国清 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公安军副司令

陈士榘 工程兵司令

陈伯钧 军事学院副院长

锺期光 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宋时轮 总高级步校校长

朱良才 北京军区政委

董其武 69军军长

唐 亮 南京军区政委

叶 飞 南京军区副司令兼福建军区司令

杨得志 济南军区司令

王新亭 济南军区政委代司令员

黄永胜 广州军区司令

李天佑 广州军区副司令兼广西军区司令

陈明仁 55军军长

贺炳炎 成都军区司令

阎红彦 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

谢富治 昆明军区司令兼政委

陶峙岳 新疆建设兵团司令

乌兰夫 内蒙古军区司令、政委

周 桓 沈阳军区政委

杨 勇 志愿军司令

李志民 志愿军政委

赵尔陆 二机部长

王建安 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李聚奎 总后勤部政治委员(58年补授上将时任职)

 

中将的当时职务

徐立清 总干部部副部长

肖向荣 军委办公厅兼国防部办公厅主任

张经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

张 震 总参谋部作战部长

刘志坚 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阎揆要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钟赤兵 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贵州省军区司令员

唐天际 总财务部第一副部长

谭希林 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莫文骅 政治学院筹建负责人

刘道生 海军副政委

陶 勇 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

吴法宪 空军副政委

成 钧 防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程世才 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

李天焕 公安军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廖汉生 西北军区副政委

郭化若 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唐延杰 军事学院教育长

张南生 志愿军政治部副政委

杜义德 志愿军 3兵团政委

王必成 志愿军 9兵团副司令员

王近山 志愿军 3兵团代司令员

万 毅 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

王 诤 总参谋部通信部部长

孙 毅 训练总监部军外训练部副部长

朱 明 总政治部组织部第一副部长

王宗槐 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兼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蔡顺礼 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

邱会作 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

张令彬 总后勤部副部长

饶正锡 总后勤部卫生部长兼政委

倪志亮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梁必业 中南军区副政委

李作鹏 第四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赵启民 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

方 强 海军副司令员

罗舜初 海军副司令员

王秉璋 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罗元发 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聂凤智 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

曹里怀 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周赤萍 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

邱创成 炮兵副司令员

匡裕民 炮兵副司令员

向仲华 装甲兵副政委

谭家述 防空军副司令员兼高炮指挥部司令员

李寿轩 铁道兵第一副司令员

崔田民 铁道兵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欧阳毅 公安军政治部主任

冼恒汉 兰州军区政委

王恩茂 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张国华 西藏军区政委

肖望东 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丁秋生 南京军区干部部部长

赖 毅 南京军区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邝任农 民航总局局长

林维先 浙江省军区司令员

周贯五 浙江省军区政委

刘先胜 江苏省军区司令员

刘培善 福建省军区政委

彭嘉庆 济南军区副政委

黄火星 江苏省军区第二政委

刘兴元 广州军区副政委

文年生 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詹才芳 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梁兴初 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吴克华 海南军区司令员兼 43军军长

毕占云 河南省军区司令员

陈正湘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彭明治 河北省军区司令员

姚 哲 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一副校长

杜 平 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甘渭汉 沈阳军区副政委总干部部副部长

曾思玉 志愿军 19兵团副司令员

郑维山 志愿军 19兵团副司令员

聂鹤亭 装甲兵副司令员

王尚荣 总参谋部作战部代部长

苏 静 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

刘少文 总参谋部二部部长

刘西元 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

孔石泉 总政治部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袁子钦 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

傅连璋 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韩振纪 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

李 耀 总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邓逸凡 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副团长

汤 平 总财务部副部长

余秋里 总财务部代部长

陈庆先 军事学院副教育长

刘 忠 军事学院物资保障部部长

孙继先 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

张 藩 军事学院兵团教授会主任

徐斌洲 军事学院干部部长

韦 杰 军事学院函授系主任

滕海清 军事学院高级系副主任

庄 田 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二副校长兼教育长

刘浩天 总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

杨秀山 训练总监部军校部副部长

周希汉 海军参谋长

顿星云 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

周仁杰 中南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康志强 华东军区海军副政委

方正平 中南军区海军副政委

饶守坤 海军凇沪基地司令员

王辉球 空军政治部主任

常乾坤 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

曾国华 空3军军长

朱辉照 前军委民航总局局长

余立金 南京军区空军政委

吴富善 广州军区空军政委

黄志勇 工程兵副政委

胡奇才 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周 彪 沈阳军区防空军政委

彭 林 旅顺基地政委

刘昌毅 旅顺基地副司令员

韩练成 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张贤约 兰州军区后勤部部长

郭 鹏 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刘金轩 陆军 64军军长

张达志 兰州军区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

赛福鼎 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钟汉华 西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秦基伟 昆明军区副司令员

孔从洲 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

范朝利 陆军 14军军长

谭冠三 西藏军区政委

李成芳 西南军区副参谋长

陈 康 陆军 13军军长

张才千 南京军区参谋长

张翼翔 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覃 健 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鲍先志 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皮定均 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

周志坚 舟嵊要塞区司令员

张祖谅 前陆军60军军长

廖容标 安徽省军区司令员

刘 飞 南京军区公安军司令员

梁从学 前皖北军区司令员

钱 钧 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张仁初 前陆军 26军军长

饶子健 陆军 60军军长

陈仁麒 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

杨国夫 前中南军区文化速成中学校长

晏福生 湖南省军区政委

吴瑞林 海南军区司令员兼 43军军长

杨梅生 湖南省军区司令员

田维扬 中南军区工程部队司令员总后勤部后方工程建筑部部长

欧阳文 广州军区公安军政委解放军报总编辑

张池明 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总后勤部参谋长

刘转连 粤东军区司令员兼 41 军军长

孔庆德 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谭甫仁 武汉军区副政委

何德全 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徐深吉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韩 伟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袁升平 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王道邦 陆军 65军军长、政委

王紫峰 山西军区司令员

赵 熔 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肖新槐 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兼 66军军长

吴信泉 沈阳军区参谋长

周玉成 沈阳军区财务部长

曾泽生 陆军50军军长

温玉成 前陆军40军军长

曾绍山 志愿军 3兵团副司令员

陈先瑞 志愿军19兵团副政委

旷伏兆 志愿军19兵团政治部主任

李雪三 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政委

谢有法 志愿军3兵团政治部主任

张天云 志愿军47军军长

卢 胜 志愿军23军政委

黄新廷 志愿军 1 军军长

吴先恩 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

阿沛•阿旺晋美 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朵噶•彭错饶杰 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1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之七:开国将帅们为什么要改名字?[转帖]


开国将帅们我们熟稔在心,众所不知的是很多将帅都是后来改的名字,这并不是为了好听或好看,而是一种精神向往、理想抱负、志向所指!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名字都包含着怎样的含义:

 

朱德:红色品德耀中华

朱德元帅原名朱代珍,字玉阶。中学毕业的朱德在家乡教了一年书以后,为了报效祖国,他立志投笔从戎,经过一番曲折,1909年11月,23岁的他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了戎马生涯。报考时,他改名朱德。俗话说,名如其人,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由于文字的奇异巧合,‘朱德’这两个字在中文里正好是红色品德的意思。”朱总司令后来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仅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也以其“红色品德”赢得了人民的景仰。 

彭德怀:君子怀德

彭德怀原名叫彭得华。得华兄弟三人,他是长子,二弟叫彭金华,三弟叫彭荣华。他幼年时,乡亲们都叫他的乳名"真伢子"。彭得华从小认准一个"真"字,追求真理,讲话必真,做事认真。家乡父老说:"扁豆无虚花,真伢子冒(没)假话。"

  婚后没几个月,彭得华应好友黄公略之邀到长沙投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考取后他回家告诉大家,已改名叫彭德怀了。晚上,他对妻子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改名叫彭德怀吗?'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我不想升官发财,置田买地,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所以我改名为彭德怀。以后你就叫我'德怀'好了。"至此,彭得华改名为彭德怀。

林彪:由女名到男名

林彪,1907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林家大湾,原名林育蓉。他与两位在中国革命史上大名鼎鼎的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并称为"林氏三杰"。

1925年,林育蓉在共进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林育蓉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定服从党的决定,报考黄埔军校。他很清楚,进入了黄埔军校,就是他新的人生的开始。在崇尚奋勇、崇尚拼搏、崇尚顽强、崇尚献身的军校中,他的名字"林育蓉"(有时也写作毓蓉、育容)太不适合,太女性化。没见过他的人,看到名字还以为他是一个女孩子呢。他为自己选择的新名是虎虎生威的―个"彪"字。他曾征求过父亲的意见,但被父亲一口否决。父亲说:"‘彪'的字义还可以,但这个字含有刑戮、凶疾、失败之意,绝对不能改用此名。"

林育蓉一直在改与不改之间犹豫不决,良久,他结束了徘徊,大步跨进了杨家祠堂大门,在门房递上的会客单上,用饱蘸浓墨的笔力透纸背写道:"林彪,18岁,湖北黄冈人,求见恽代英、肖楚女。""林彪"这个名字的第一次正式出现,就是在这张会客单上。

刘伯承:昭昭之明

1892年l 2月4日,刘伯承诞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和祖母杨氏在7天内先后离开人世,刘伯承正是在举家服丧的泪水中呱呱坠地的。家里给他取乳名为"孝生",意指他一出生就服丧带孝,长大后更要尽孝于长辈。

不管刘伯承怎样生不逢时,却是他父亲刘文炳盼望已久的第一个儿子。刘文炳是个受过十年寒窗苦,又弃文务农的失意秀才,满腹学问,但做不了官,成为浦里河畔有名的"泥脚文人"。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旧习俗中,这终究算是一种安慰。看到儿子着实惹人喜爱,刘文炳自慰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不禁想起《荀子•劝学》篇中的章句:"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他自言自语地说道:"好一个'昭昭之明',这娃儿就叫刘明昭。"刘氏家族的谱序是"国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明昭"正符合"明"字辈的起名要求,这是刘伯承最早的名字,父亲后来又为他取字"伯承",伯,即长子之意;"伯承",有子承父业之意。

  贺龙:云中之长者

  贺龙,1896年3月22日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农家庭,小名叫"长长"。贺龙5岁入学时又取名"平轩"。11岁时,因家境贫穷,父母为他取名"振家",希望他能振兴家业。

  18岁时,贺龙参加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后,又取名云卿。这个名字来源于《尚书大传》中的《卿云歌》。按贺氏族谱,贺龙为"文"字辈,本名为"贺文常"。后来,他的父辈们认为"文常"、"云卿"这两个名字,表达不了他们所寄托的期望,议论重新起个响亮而有深意的名字,他叔父贺士奎是个教书先生,说:"云卿、文常(长),取其中云长二字演义下去,云中之长者,当然是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者飞跃宇宙之间,降者潜伏波涛之内。龙能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我看就以'龙'字为主,再加一个字,理想名字成矣。"但加什么字呢?他们始终没议出个结果来。在一旁的贺文常说:"我看就用一个'龙'字吧,又好说,又好记,就叫'贺龙'吧!"从此他就改名为贺龙。

陈毅:士不可不弘毅

陈毅,190l年8月26日生于四川省乐至县薛苞镇张安井村。陈家是按照"尧舜禹汤、文武荣昌、世德延远、福寿绵长"的谱系,循序排辈的。陈毅的祖父叫陈荣盛。父亲叫陈昌礼,学识渊博,喜爱琴棋书画,又能作诗填词;母亲黄培善性格刚毅,为人贤惠。陈毅自幼跟父亲认字,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

陈毅5岁那年开蒙入学,父亲陈昌礼给他取学名叫世俊,号仲弘,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才智出众的俊杰人物。在成都德胜乡读高小时十分敬佩苏洵,苏洵,字明允,为此陈毅曾将"明允"倒过来,一度取名"陈允明"。

后来,他读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这句话,感触很深。他想,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同恶势力斗,任重而道远,光有弘(刚强)不够,还须有毅(毅力),坚持始终,于是他改名陈毅,将号"仲弘"与名"毅"有机结合在一起。他考取留法勤工俭学的红榜上即署名"陈毅"。从此,陈毅常用"弘毅"来警策自己。他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血气方刚,英勇无畏,人如其名,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百折不挠,鞠躬尽瘁。再后来,陈毅还起了一个笔名叫"曲秋"。

罗荣桓:桓桓于征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湘江以东(今属衡东县)的鱼形镇寒水乡南湾村。罗荣桓出生后,父亲罗国理按照族谱的行辈,给他取名慎镇,字雅怀,号宗人。按当时习惯,发蒙之后,称号不称名、字,大家都称他"罗宗人"。

罗国理领着儿子去见小学校长罗炳文。罗炳文嫌罗宗人的名字不好听,罗国理便请这位兼教国文的校长另给他起个名字。罗炳文略作沉吟,顺手取一张纸,写了"荣桓"二字,并解释说:"《诗》云:'桓桓于征'。'桓桓'者,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纪虽小,但长得十分魁梧,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将来讲习武事,建功军旅也未可知。"罗荣桓对于校长和父亲这番对话,当时不甚了解,他还不懂得选择自己的志愿。不过,这所学校确实为他打开了新的知识之窗。他贪婪地、兴趣盎然地吸收着算术和声、光、电等自然科学知识,为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徐向前:继续向前

徐向前,1901年10月8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在家中排名老六。父亲徐懋淮,晚清秀才,以教书为业;徐向前出生后,祖母看到是男孩,很是高兴。因为前面两个哥哥的名字是"银仓"、"银福",祖母便给他取了个乳名为"银存",意思很明白:希望他前程似锦,发财享福,并且把银钱多多积存起来,泽被子孙。

徐向前的父亲是村上学问最大的秀才。他认为作为读书人,名字很重要――应该叫起来好听、顺口、文雅,有深刻的含意。他给这第六个出生的孩子起了学名、字和号。于是,小"银存"有了上家谱的正名大号――徐象谦("谦"为《易经》中六四卦之一,是六十四卦中惟一的六爻皆吉的卦),字子敬。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队伍里出现三种人:有些人变节投降了,把同志的头颅献给敌人作见面礼;有些人动摇退却,脱离革命队伍开小差跑掉了;有些人擦干自己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迎着风浪,继续向前进。徐向前把这三种人作了认真比较,觉得第一种人可耻,第二种人可悲,第三种人可敬。因此,他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立志要做一个继续前进的人,于是便将"象谦"改为"向前"。

 

  叶剑英:民之利剑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一个贫困的小商人家庭,客家人。叶剑英之父叶钻祥生有8个子女,叶剑英排行第二。父亲很喜欢这个儿子,按照叶氏族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叶宜伟。

  1917年,叶剑英进入云南讲武堂后,给梅县家乡的弟弟宜导的信中写下了自己的抱负。他踌躇满志,决心在学校习文练武,作革命的"前驱",为了表示投笔从戎的决心,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伟"改为"剑英",立志做"民之利剑",为国为民,英勇奋战。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剑英"这个名字和"稚英"、"顺英"也是排在一起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许光达:必达光明的彼岸

许光达大将原名许德华,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败后,他回到长沙寻找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的长沙无法立足,1929年初他辗转河北清河、北平、唐山,又南下江苏、安徽找党,行前他改名许泛舟(李白诗句),希望像只凫雁似的小舟,即使泛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党。后来,被安徽党组织推荐去上海中央军事训练班学习。在上海受训结业后,被分配到洪湖根据地从事武装斗争。行前,他更名为许光达,意在经过不懈地奋斗,必达光明的彼岸。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作证,许光达正是凭借他不懈的奋斗,最终抵达了光明的彼岸。   

徐海东:天翻地覆慨而慷  

徐海东大将原名徐元宿,出生在一个六代窑工的家庭,有兄弟姐妹十人,全靠做窑为生,生活很苦。他当过窑工,打过短工,后来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军。当他听说家乡黄安、麻城地区有了共产党,就决心回家乡闹革命。黄麻起义失败后,他的家被抄,房子被烧,亲属20多人惨遭杀害。但他毫不气馁,把这血海深仇牢记心里,毅然将自己北伐时的名字徐少奎改为徐海动,意思是要决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把反动统治搞个天翻地覆。后来人们把海动听成了海东。   

吕正操:操练好了打日本   

吕正操上将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日本帝国主义攫取的南满铁路从村西经过。他从少年时代就目睹和经历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的压榨与欺辱,他恨透了日本人,总想长大以后当兵打日本,报仇雪恨。他8岁开始上学,老师曾给他取名吕正言,他回家一琢磨,这言语的言字,与军事打仗没啥关系,于是自己想出了操练的操字,改成正操。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吕正操17岁那年参加了东北军,1937年率部脱离溃退的国民党军,在冀中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使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宋时轮:跟上时代的车轮   

宋时轮上将1907年8月出生在距醴陵城区二十公里外的丁姑山,按宋氏宗族老规矩,给他取名为宋方友。在族中长辈们的资助下,他先后读了私塾、高小,并考入醴陵县立渌江中学。在读高小期间,他改名为宋继尧。在渌江中学就读期间,与左权、蔡升熙等进步同学发起成立了“社会问题研究社”,开始探求革命真理。1925年,宋继尧投身黄埔军校,开始军旅生涯。为表达革命的决心,赶上时代发展的车轮,他正式改名为宋时轮。宋时轮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李志民:为民更名不改姓   

李志民上将原名李凤瑞,又名李明阶,他早年化名李轩参加农会工作,在白色恐怖时期不得不转入地下,东躲西藏。1928年12月,县委决定抽调他到红五军第二纵队去当中队党代表,县委委员刘大荣问:“你在东乡一带活动很长时间,大家都熟悉你的名字,今后到红五军工作,为了保密,最好再改个名,你看改个什么名字好?”他想到当地老百姓与财主打官司时常说的一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改名换姓远走他乡。他相信革命一定能打赢,不必改名换姓,但为了革命需要,改个名字也行。于是拿定了主意:“姓不改了,既然我立志为人民谋福利,投身革命事业,就改名为志民——立志终身为人民吧。”

  李聚奎:星宿聚首北伐军   

  李聚奎上将出生于1904年12月31日,家人为此给他取名新喜。在他22岁那一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湖南,他与同村的伙伴被纪律严明的北伐军所吸引,瞒着家人要去投奔北伐军。这天天未亮,他们四人就上了路。走着走着,同伴李仲春突然打破寂静,说:“我们走了,家里会出来找的,我想,我们不能报真名。”于是,他们分别取了新名字。李仲春思考片刻,抬头望着远处天空尚在闪亮的星星,说,“奎星是二十八星宿当中的一颗名星,你就叫李聚奎吧!天上星星聚在一起才亮,人聚多了才有力量。”他马上表示同意说:“反正临时用,就叫这个名吧!”没想到这一改,竟成了他后来毕生的姓名,伴随他参加平江起义,南征北战,永远和他的命运、事业联系在了一起。

杨勇:忠诚勇敢好男儿   

  杨勇上将原名杨世峻,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他就读的里仁中学,1927年曾迎来秋收起义的队伍,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这里踏上了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征程。1930年,杨勇等20多个游击队员参加了主力红军,开始了完全崭新的生活。他想到当初在里仁学校上学时,陈世乔校长讲过:“忠诚、勇敢,刚强不屈,这才是一个好男儿的阳刚之气。‘勇’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下面是一个‘男’字,上面好像一顶‘帽子’,男儿戴上军帽,当然是士兵,这‘勇’字是形容士兵的。”为了激励自己当一个好士兵,他把名字改为杨勇。

张爱萍:仗剑漂泊走天涯   

  张爱萍上将原名张端绪,早在1925年在达县中学读书时,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创办“烂漫社”,出版《烂漫》小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他离开家乡去上海找党、参军,为了坚定走的决心,索性要为自己改个名字。具有诗人气质的他首先想到了“萍”字,萍一为浮萍,漂泊不定;一为青萍,即宝剑,斩杀不平。由此,他改名爱萍,决心不惧风浪大,掌剑走天涯。有趣的是,将军后来担任国防科委的领导工作,执掌“两弹一星”这支“神剑”刺向青天。

孙毅:果敢坚毅志不移   

孙毅中将原名孙俊明,家住河北省大城县城关,那里地势低洼,土地贫瘠,灾害频繁。1920年,家乡遭受大旱灾,刚满16岁的他还有半年就高小毕业,却不得已辍学外出谋生,去投奔一个当团长的邻居。临行之前他想到这次外出不会平坦,但又不甘心听任命运的摆布,于是一气之下把名字改成了孙毅。字典上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意思是果敢坚强,必致其杀敌之心方止,所以志决而不可动摇者,谓之毅。当时他只想靠个人的本事到社会上去拼,去闯,寻一条生路,但是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个人奋斗的路是走不通的。所幸他所在的部队因不满蒋介石排斥异己的政策,于1931年在“剿共”前线宁都发动起义,使他走上了光明的大道。孙毅在后来的征程上,依靠果敢坚毅战胜了重重艰难困苦。

刘振华:文韬武略兴中华    

刘振华上将原名刘培一。抗战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发动山东各地群众,开展武装斗争。1938年元旦,他的家乡爆发了徂徕山起义,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1938年4月初,刘培一与3名同学一起参加了四支队,为了表达他们的雄心壮志,并避免家人受牵连,他向同行的伙伴提出,应该都改名字为好,伙伴们都同意。于是,刘培一取振兴中华之意,更名为刘振华。他不仅在战火中成为我军高级将领,建国后还参加了外交工作,为振兴中华贡献了毕生。   

  吴忠:革命熔炉铸忠诚    

  吴忠少将原名吴光珠,为了不受地主和土匪的欺压,他不到13岁就同二哥一起投奔红军。1933年秋,由于他在战斗中的勇敢表现,连队党支部决定吸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只是因他年龄太小,最后确定先吸收他入团,待年龄稍大后再转为党员。在加入团组织时,他做出了一个最说明自己决心和信念的决定,将自己的名字由吴光珠正式改为吴忠。吴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毛泽东在晚年曾当着他的面说:“吴(无)忠有忠。”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2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之八:林彪元帅的战争“后遗症” [转帖]

由于戎马大半生,建国后林彪对和平年代的很多生活方式都很不适应。比如,已经习惯了在行军打仗中风餐露宿,反到在宽大舒适的床上却无法入睡。

因此,饱受失眠困扰的林彪就会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调一辆军用吉普车让司机直奔郊外。每次,都是等车一行驶到十三陵水库一带,他便命令司机加快油门,于是,吉普车便会像一个发疯的野兽,在田垄、斜坡、淤地、平野、庄稼地里疯狂地颠簸,并越开越快……直到坐在后坐上的林彪安然入睡并发出均匀的呼吸声,司机才会关掉引擎和车灯,然后静静地等待林彪从熟睡中醒来……

林彪,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1929年3月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 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3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之九:洪学智将军为什么被两次授予上将[转帖]


 
一位战功卓著的军人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这不仅在中国,就在全世界军史上也绝无仅有。
洪学智将军首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是1955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88年洪学智将军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那么,在同一支军队里,洪学智将军为什么会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呢?
这是因为,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军衔制被认为是学习苏联的产物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否定。加之当时左倾思想已经开始弥漫,军衔被一部分人视为了资产阶级的法权代表。而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军衔制也没有实际意义,以前在没有军衔制的情况下我军也战胜了许多有军衔制的军队。当然,实行军衔制以来,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军衔的晋升、退役等,尤其是军衔没有在明确军人等级、待遇等方面起到应有作用。所以,当贺龙提出取消军衔制的建议时立即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同意。1965年5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取消。从此,我军从排长到三军统帅的军服是一样的,只能够从口袋的数量区别干部(四个)和战士(两个),从衣服领子区别男女(小翻领)。
正因为是取消军衔制,而不是停止授衔,所以等于当时从元帅到士兵大家就都没有军衔了,有的只是职务和行政级别的区分。所以,当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时,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的洪学智被再次授予上将军衔——这也是当时所授的我军的最高军衔。
除了洪学智上将,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还有1955年被授予过中将军衔的张震、秦基伟和1955年被授予过少将军衔的郭林祥、李耀文、向守志、尤太忠、刘华清、李德生以及1955年被授予过大校军衔的徐信。
洪学智上将,1913年2月2日生于河南商城县汤家汇(今属安徽省金寨县)。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随起义军编入红军第一军独立旅第五团。
1931年起在红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先后任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等职。1933年7月起历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二师、九十三师和红四军政治部主任。1935年5月随部参加长征。
1941年6月起历任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兼盐城卫戍司令、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1946年1月起历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等职。1948年11月起历任第四十三军军长、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湘赣、广州等战役。之后兼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和海防司令员。
1950年参与指挥解放海南岛和解放万山群岛等作战。7月任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1年6月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员。
1954年回国后任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等职。1959年受彭德怀错案株连被撤职,后长期在地方工作。1977年起任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职。
2006年11月20日22时10分,洪学智上将在北京逝世。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4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之十一;共和国的开国将帅主要来自那些省份?[转帖]


 
在共和国1614位开国将帅中,计有1092位来自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五省,占全部开国将帅的61.4%。其中江西最多,为325人,占20.1%;第二的是湖北234人;占14.5%;湖南列第三位,199人占12.3%;第四是安徽,128人占7.9%;河南列第五,106人占6.6%。
另外,中国有十个县被称为“将军县”,依此是湖北红安61人,安徽金寨55人,江西兴国54人,湖南平江52人,江西吉安46人,江西永新41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县35人,安徽六安34人,湖南浏阳30。此外,还有福建上杭27人和湖北麻城26人。
在10位开国元帅中,有3位来自湖南,分别是彭德怀(湖南湘潭)、贺龙(湖南桑植)、罗荣桓(湖南衡东);有2位来自四川,分别是朱德(四川仪陇)、陈毅(四川乐至);有2位来自重庆,分别是刘伯承(重庆开县)、聂荣臻(重庆江津);广东、山西和湖北各1位,分别是叶剑英(广东梅县)、徐向前(山西五台)和林彪(湖北黄冈)。
在10位开国大将中,湖南就有6位: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湖北有2位:徐海东和王树声;广东和四川各1位,分别是张云逸和罗瑞卿。
  在57位上将中,湖南省最多,共有19位:李志民、宋任穷、唐亮、王震、杨勇、傅秋涛、苏振华、钟期光、甘泗淇、陶峙岳、陈明仁、邓华、李涛、朱良才、宋时轮、杨得志、李聚奎、彭绍辉、肖克;其次是湖北,共有14位:陈锡联、郭天民、韩先楚、王建安、谢富治、周纯全、陈再道、王宏坤、刘震、王新亭、陈士榘、贺炳炎、黄永胜、王平。两省33名占上将总数的57.9%。其它依此是福建3位:刘亚楼、杨成武、叶飞;江西3位:陈奇涵、肖华、赖传珠;陕西3位:李达、阎红彦、张宗逊;四川3位:陈伯钧、张爱萍、傅钟;安徽2位:洪学智、李克农;辽宁2位:吕正操、周桓;山西2位:董其武、赵尔陆;广西2位:李天佑、韦国清;广东、贵州、河南、内蒙古各1位,分别是周士第、杨志成、许世友和乌兰夫。
在177位中将中,有45位来自湖南、32位来自湖北、37位来自江西、12位来自安徽、 8位来自河南、7位来自福建、6位来自广东,、5位来自陕西、4位来自广西,、3位来自山东、2位来自河北,、2位来自西藏;来自江苏、新疆、北京、宁夏、辽宁的各1位。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5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之十二:从“四野”走出的521位开国将帅[转帖]

 
四野,是我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总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它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兵团:第12兵团、第13兵团、第14兵团、第15兵团。

l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度实行军衔制度,到1965年6月军衔制取消为止,先后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共1614人,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

在元帅、将军之中,原属四野的就有521人,包括:

林彪元帅
林彪,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9年3月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 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

罗荣桓元帅
罗荣桓(1902-1963),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1929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0年8月任第4军政治委员。1932年3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同年9月任第8军团政治部主任。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参加了东征战役。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山东主力部队6 万余人进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1949年6月以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11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1952年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1963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

肖劲光大将
肖劲光(1903-1989),1903年生,湖南长沙人。1930年12月后历任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军团政治委员等职。1933年11月被“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诬陷为“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受到错误处理。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1937年初,任红军后方司令部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

黄克诚大将
黄克诚(1902-1986),湖南永兴人,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建国初期,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1954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同彭德怀等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12月获平反昭雪。

谭政大将
谭政(1906-1988),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县人。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南局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军委常委、顾问,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

除两位元帅、三位大将外,“四野”还出了19名上将,包括刘亚楼、韩先楚、李天佑、邓华、吕正操、肖华、肖克、洪学智等;57名中将,包括吴克华、胡奇才、梁兴初、杜平、温玉成、曾泽生等;440名少将,包括贺晋年、曾克林等。

四野将军的数量接近了全国将军总数的三分之一。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6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之十二:从“四野”走出的521位开国将帅[转帖]

 
四野,是我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总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它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兵团:第12兵团、第13兵团、第14兵团、第15兵团。

l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度实行军衔制度,到1965年6月军衔制取消为止,先后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共1614人,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

在元帅、将军之中,原属四野的就有521人,包括:

林彪元帅
林彪,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9年3月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 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

罗荣桓元帅
罗荣桓(1902-1963),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1929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0年8月任第4军政治委员。1932年3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同年9月任第8军团政治部主任。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参加了东征战役。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山东主力部队6 万余人进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1949年6月以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11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1952年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1963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

肖劲光大将
肖劲光(1903-1989),1903年生,湖南长沙人。1930年12月后历任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军团政治委员等职。1933年11月被“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诬陷为“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受到错误处理。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1937年初,任红军后方司令部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

黄克诚大将
黄克诚(1902-1986),湖南永兴人,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建国初期,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1954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同彭德怀等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12月获平反昭雪。

谭政大将
谭政(1906-1988),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县人。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南局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军委常委、顾问,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

除两位元帅、三位大将外,“四野”还出了19名上将,包括刘亚楼、韩先楚、李天佑、邓华、吕正操、肖华、肖克、洪学智等;57名中将,包括吴克华、胡奇才、梁兴初、杜平、温玉成、曾泽生等;440名少将,包括贺晋年、曾克林等。

四野将军的数量接近了全国将军总数的三分之一。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7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之十三;开国将帅中唯一的一对“将军夫妻[转帖]

妻子李贞少将与丈夫甘泗淇上将
李贞,湖南省浏阳县人,1908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9月,李贞加入了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一次战斗中,游击队被敌人包围在狮子崖,战斗中只剩六七个人,李贞舍身跳崖,因被树枝档住幸免遇难而得以突出敌人包围,但已有身孕的李贞因此流产。

抗日战争时期,李贞担任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以后历任120师教导团组织科科长、师直属政治处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

1951年,李贞与丈夫甘泗淇将军并肩入朝作战,任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

甘泗淇(1903_1964),湖南省宁乡县人。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一师党代表,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湘赣军区政治委员,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兼国民经济部部长,红十八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并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0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晋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甘泗淇任西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甘泗淇调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3年,甘泗淇和妻子李贞从朝鲜凯旋回国,甘泗淇出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李贞任军委防空军干部部部长。

1955年9月,周恩来亲自把上将军衔授予甘泗淇,把少将军衔授予李贞。周总理握着李贞的手,亲切地说道:“祝贺你啊,李贞同志,你是我们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李贞和丈夫甘泗淇上将曾有过一个孩子,在长征中夭折。后来他们共同抚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

  1964年2月5日,60岁刚过的甘泗淇便因积劳成疾,不幸离开了人世,离开了相濡以沫30余年的妻子,离开了他们共同抚养的20多个烈士遗孤。

  1990年3月11日,李贞因病在北京逝世,人类历史上难得的“双子将星”的另一半也陨落了……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8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之十四;开国将帅中的10位独臂、独腿将军 [转帖]


从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度实行军衔制开始,到1965年6月军衔制取消为止,在先后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1614人(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中,共有9位独臂将军,1位独腿将军。他们是:

 

独臂上将——贺炳炎

贺炳炎(1913-1960),绰号“贺小龙”。1929年春参加红军。1935年12月,红五师师长贺炳炎率部随红二、六军团长征,第六次负伤后右臂被炸烂。在抗日战争时期,贺炳炎担任八路军七一六团团长。首战雁门关,歼灭日寇五百余名,打破了“大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解放战争时期,贺炳炎转战西北战场,先后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晋绥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五旅旅长、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军长等职。在向全国进军战斗中,贺炳炎率一军所向无敌,解放青海,兼任青海军区司令员。全国解放后,贺炳炎先后出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共成都部队委员会书记、成都部队司令员。1955年9月授上将军衔。

独臂上将——彭绍辉

彭绍辉(1906-1978),湖南省湘潭县人。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参谋长并参加了长征。1932年失去左臂。抗日战争时期,任晋西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代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七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野战军参谋长,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战术研究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独臂中将——余秋里

余秋里(1914—1999),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军团团政治委员并参加了长征。1936年失去右臂。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旅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一军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央军委总财务部部长,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秘书长、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国务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独臂中将——晏福生[/b

晏福生(1904-1984),原名晏国金。湖南省醴陵县人。1928年参加醴陵暴动,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西路军总部教导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1936年失去右臂。抗日战争时期,任三五九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政治委员,第二十八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湘西行政公署主任,湘西军区司令员,湖南人民政府民政厅厅长,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独臂少将——左齐

左齐(1911—1998),江西省永新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四十九团连政治指导员,团俱乐部主任,红六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司令部作战参谋,侦察科科长,七一七团参谋长,教导营政治委员,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七一八团政治委员,南下支队后勤部政治委员。1938年失去右臂。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五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二军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南疆军区政治委员,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独臂少将——苏鲁

苏鲁(1902—1976),原名苏达余。湖南省浏阳县人。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第十八师五十二团排长、副连长、连长,第五十三团副营长、营长、代副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三大队大队长,特务二队大队长,第二十五团团长,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大岳军区第十八军分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第十五纵队一八四师副师长,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副师长。1949年失去左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西省军区长治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部第四九五仓库库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独臂少将——陈波

陈波(1908—),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一师第二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第一师一团副营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三十团副团长,援西军司令部第二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特务团参谋长,副团长,太行军区荣军学校校长。1940年失去右臂。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通化保安司令部参谋长,辽宁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辽宁军区副参谋长,东北护路军南满指挥部司令员,东北铁路公安总队副总队长,东北铁路公安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铁路公安总队总队长,司令员,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备部后勤部政治委员,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后勤部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独臂少将——彭清云

彭清云(1918—1995),江西省永新县人。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四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五十三团连政治指导员,第十六师四十七团营政治教导员,第十八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营政治教导员,教导营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二十八师十四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一六0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学院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三部政治委员,总参谋部通信部政治委员,中国共产党总参谋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独臂少将——童炎生

童炎生(1911—1985),江西省安福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边区红军独立第三团排长,湘赣军区敌后挺进大队分队长,茶(陵)攸(县)莲(花)游击队队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一师二旅四团政治处主任,苏中军区特务三团政治委员,第一旅政治部主任。1944年失去右臂。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员,苏北军区泰州军分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苏北军区参谋长,江苏军区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独腿中将——钟赤兵

钟赤兵(1914-1975),原名钟志禄。湖南省平江县城关镇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后方梯队政治委员,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部长,军委一局局长。参加了长征。长征中因战斗失去了一条腿,被誉为“独腿将军”。抗日战争初期赴苏联,先后入苏联共产国际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6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北满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部队炮兵纵队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民航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政治委员,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贵州省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国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9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开国将帅系列之十六:建国后大振国威的六次对外战争[转帖]


 美国在军事上一直傲视全球,但在朝鲜和越南却两次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手下败将;苏联当年是与美国比肩的两个超级军事大国之一,但在珍宝岛也丝毫没有讨到任何便宜;至于在亚洲不可一世的越南和印度,就更被中国军队打的没有一点脾气。建国后六战全胜的对外战争,不仅打出了中国的军威,更打出了中国的国威!

一、1950年---1958年:抗美援朝

1950年6月,美国悍然介入朝鲜内战。金日成向毛泽东紧急求援。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率部进入朝鲜协同作战。10月19日傍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分三路跨过鸭绿江,秘密开赴朝鲜前线。

从1950年圣诞节前夜我军在三所里、龙源里围歼伪军主力初战告捷到1953年7月27日敌我双方终于达成停战协议。这场从三八线上爆发的战争,在经历了3年多之后,终于又在三八线附近结束。3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共毙、伤、俘敌军109万人,其中美军39万。击落击伤敌机1200架,战车3000余辆。

二、1962年:中印战争

1962年10月10日凌晨,印度军队悍然对尺冬山下林间草场上的我中国边防部队开火,当场打死打伤中国官兵11人。接着又向河北岸的中国边防部队射击,打死打伤中方22人。10月1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反击作战命令:西藏边防部队由张国华任东段指挥部司令;新疆边防军由何家产任西段指挥部司令。在历时一个多月前后两个阶段的反击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在全线共清除印军据点90个,全歼印度各部队若干旅团。据印度国防部1965年公布的数字,印军共阵亡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军人1383人,失踪1696人;被俘约翰•达尔维准将以下军人3968人。

三、1965年:抗美援越战争

  自1965年8月1日至1968年3月,为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中国前后分5批派出高炮部队入越作战,连同配属援建工程的高炮部队总计15万余人,3年中,共对敌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俘虏美军飞行员42名。在此后20多年间,中国向越南提供的军事、经济和自由外汇的援助总值超过200亿美元,其中包括足够装备陆海空军200多万人的轻重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品,成百个生产企业和修配厂,2亿多米布匹,3万多辆汽车几百公里铁路以及全部铁轨、机车和车厢;500多万吨粮食,200多万吨汽油,3千公里以上的油管以及几亿美元的现汇等。


四、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珍宝岛就是中国的领土。1969年3月2日,中国边防站巡逻队30人分成两组前往珍宝岛巡逻,分乘2辆装甲车、一辆卡车和一辆指挥车的70余名苏军分四路合击中国巡逻队,中国边防军被迫自卫。苏军打死打伤中方6人;中方击毙苏军7人。3月15日和17日,苏军增兵先后四次向珍宝岛发起攻击,先后被中国军队击退。在战斗中,我军还击毙了苏军亲临前沿指挥的上校里昂诺夫。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我边防部队共歼灭苏军200余人,击毁击伤其坦克、装甲车17辆,击毁卡车、指挥车各一辆,并缴获苏军F62坦克一辆,及各种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等。

五、1974年:中越西沙群岛战争

西沙群岛属于中国的领土。但在1974年1月15日,南越军舰竟对着西沙海域甘泉岛上的五星红旗发射炮弹,中央军委随即为西沙之战建立了领导小组。1974年1月19日早上7时,南越军队在琛航岛登陆偷袭失败。上午10时,双方军舰交火。敌人的护卫舰被我炮火击中,油库和弹药库起火沉入大海。1月20日晨,我军12艘舰艇经过不多久的激战全歼甘泉岛守敌,接着又立即挥兵珊瑚岛。两天战斗结束,共计击沉敌舰一艘、重伤三艘,击毙敌舰长以下100多人,俘南越军少校以下48人,美国顾问1人。

六、1979―198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8年8月,越南出兵占领了友谊关右前方的中国领土浦念岭。越南的扩张主义行径激怒了中国。1979年2月17日凌晨,中国火箭炮群的火光划破长空。前线总指挥许世友、杨得志如期下达攻击命令,万马千军杀向越南。2月17日晨,集结在中越边境上的17个师,总计22万5千人的中国军队,全线对越南六个省11个县开始进攻。中国军队20日占领老街,24日占领同登,27日占领高平,3月4日占领了谅山。打下谅山后,中国立即宣布撤兵。1984年,中国军队收复老山。1989年,越南宣布从柬埔寨全面撤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