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批评审计报告过于温和不敢点名[转帖]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记者宋阳标 高兴翔,特约记者王伟立)
“我们单位也被审计署批评了。”中央某部委的一位官员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说。
该单位的名字,最终没有出现在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提交的报告里。
就在6月24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分组审议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
告时,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计报告提出建议和意见,认为今年的报告过于温和,不敢点名。
正文
模糊字眼多遭批评
今年的审计报告共计24页11个部分,被舆论广泛认为是了无新意,没有新闻。然而,在审计报告之外,却爆出
了新闻。
据新华社的报道说,当天的分组审议会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黄镇东,新华社原总编辑、全国
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振中,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吴晓灵,吉林延边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金硕仁等委员对审计报告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此报告
多处使用模糊字眼,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说过于温柔。例如,金硕仁委员说,这次审计报告中有些地方没有点名,他
认为应该点名,该指出的东西、该批评的事情要提出来,审计部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时不应该有所隐瞒。
据时代周报统计,总共13000多字的报告中,共出现20处“一些”、4处“某”、14处“有关部门”、3处“有
些”、19处“部分”、2处“少数”、21处“个别部门”、5处“个别”这样的字眼,正是这些字眼让众多委员感到
一头雾水;报告中同时还多处出现了类似“有73个部门的项目支出预算未按规定确定政府采购金额,并编制政府采
购预算;76个部门项目支出中的422.56亿元政府采购预算,未按明细的采购目录列示”这样含混不清的表达;同时
说“审计发现的116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后,已有30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
,11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些人分别是哪些部门的,从报告中无从得知,委员们也无法予以批评监督。
南振中委员认为:“审计报告要坦诚,不能欲言又止,半遮半掩。”针对审计报告中出现“某集团原总经理李
某”、“某担保公司总裁赵某”等字样的情况,他说,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审计部门不应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
保密,审计报告要减少“少数部门”、“个别单位”、“某人”这样的称谓,不要让常委会组成人员“猜谜 ”。
吴晓灵委员说,政府机关执行公务过程中的信息应该公开,这样是有好处的。现在多数单位不怕审计、不怕整
改。如果把审计信息公之于社会,压力比他们向国务院作检查大许多。为了更好地执行财经纪律,应该公开所有审
计信息。
今年的报告缺乏点名和“揭盖子”的事例,公众开始分外怀念几年前的“审计风暴”。
2003年夏天,第一次“审计风暴”不期而至。6月25日,原审计长李金华代表审计署,向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
份长达22页、近8000字的审计报告。财政部、原国家计委、教育部、民政部、水利部等一大批中央部委被公开曝光
,并点名批评。其中,财政部被点名达9次之多。报告在用词上也少有以前的含糊和温和,而代之以“疏于管理和
监督”等严厉的字眼。
2004年6月23日,李金华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很有份量”的审计清单。这份审计报告中,“揭盖
子”占到九成以上篇幅。
如今,“公开批评中央部委”的热闹景象已然不再。两年来,审计署不在审计报告中具体披露各部委的具体问
题金额,各部委也不再公开和强势反驳。
但是南京审计学院副院长时现对舆论的“温柔论”表示了反驳:审计不温柔,审计在法律范围内行使一直都没
有改变,不存在温柔的问题,不要因为一个审计报告定义为审计很温柔。这有点过于敏感了。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宣读今年的审计报告之前,国务院内部已经开了个会。”中国审计协会副会长张立民日前
对媒体透露说。在这次内部会上,审计署加强了与审计对象的沟通,并组织各部委搞好“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的整
改落实”。
黄镇东委员说,审计报告的其他部分比重太大,基本达到了一比一,许多专项审计冲淡了主题,重点不突出。
他认为,审计报告应该关注中央预算的执行情况,而不应该是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有问题却少罚
批评的减少,同时也意味着审计工作方式开始转向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探索。用审计长刘家义的话说,审计署要
努力承担起“免疫系统”的角色。
时现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可能更加注意披露,披露这种方法应该说是比较直接些;而现在比
较重视披露之后制度上的一些原因和问题,比较重视面上的问题。
她认为:审计工作报告本身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报告。只要能把整个事情披露出来,事情背后的原因能够引发
大家在制度层面的一些思考就好。不一定要点名,因为你审计的内容审计的对象,不是全国所有的单位都审计到了
。审计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那么你审计到的有问题了你完全点了名了,那你没审计到的可能也存在这个问题。
那么说就因为不点名而被批评的话,我觉得可能对审计要求太苛刻了一点,审计报告有它不同的一些写作方式,只
要达到要大家思考,从制度层面去改进就好,因为还有好多审计没有审的呢,那就不意味着他没有问题啊。审计本
身就是查事情的,只要把事情的问题发现了,把事情的原因揭示出来、建议出来,那接下来到底怎么处理是其他权
力部门的事情了。
据前审计长李金华之前公布的数字,2005年审计发现的106起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
部门查处后,有94人被逮捕、起诉或判刑,17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在这106起重大违法犯罪案件中,平均每一起
案件只有0.9人受到法律惩处。
“审计署毕竟不是监察部,不能以查处问题为最终目的。”内蒙古的一位审计局长感叹说。在他看来,各级政
府机关预算编制混乱、地方政府挪用中央专款已然是老大难的问题了,“长期的工作目标,还是要放在制度建设上
”。
“虽然多次掀起审计风暴,但结果往往是犯而少罚,违而不纠,有的即使进行了处理,也往往只针对部门而非
个人。由于多数属于部门犯错,个人受到的影响不大。”他说。
正是有感于问题“年年有、家家有”,刘家义上任后的审计署开始侧重对“普遍性和侧重性”问题的分析。
2008年的审计中,共发现部分地方和主管部门还违规使用26.93亿元财政支农资金。与前任“点名”的做法不同,
新的审计长开始考虑地方财政的窘境。在他看来,这才是更根本的原因。
同时,审计官员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业务模式,开始主动出击。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金沙江溪洛渡
水电站建设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新一轮中央新增投资项目中,审计的介入变得更早、更深入。
定位之难困扰审计
对于舆论广泛关注的不点名会不会导致审计报告的威慑力降低的问题,会不会影响审计部门自身的权威,时现
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我认为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点名了可能会把问题的焦点引到出现这些问题者身上,不点名可
能会让大家更加思考背后的一些问题,我认为不点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前几年刮过审计风暴了。我记得当时大家
也说审计风暴的目的不在于披露这一点点问题,是要增加一些透明度,引发大家思考,那么现在的不点名也能达到
这个效果。这个法律上没有实质的区分要求。
她认为,对于审计工作来说,谁做审计长,点不点名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审计的权力
。从中央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以及一些重要的项目已经使用的资金情况,都是审计部门要审
计的对象。从目前揭示的内容来看,都是按审计法的要求赋予他的权力范围来揭示和披露的。如果大家说有区别的
话,实际上还是与前几年的审计风暴的比较。
审计工作一直承担着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近日有评论认为,1999年、2003年的“审计风暴”,都是新一届政
府上台后实施的审计职能,它更多的是一个信号,要求各部委和各级政府贯彻中央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而2006年
的“审计风暴”亦主要是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
正是有感于问题“年年有、家家有”,刘家义上任后的审计署开始侧重对“普遍性和侧重性”问题的分析,不
再强调对具体的某一个人、某一个单位的点名。
时现强调:其实,不管是否点名,违规的事情在处理的时候已经按照法律要求来处理了,那还是没有问题的。
我觉得,人大常委会只要知道这样一些事情,存在类似的问题,能够想尽办法在制度设计和宏观层面给予思考,我
认为也未尝不可。我觉得这个报告还是挺好的,充满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一些东西。 “审计发现了很多问题
,如何能够在制度层面上有个很好的解决,是比较难的一个问题。审计的定位随着形势的发展,怎么来选择,这也
是一个难点问题,”时现认为,“审计怎样从原来的单纯的查错纠偏,真正走向为国家经济安全运行增加一点功能
,在这个方面应该做得更好一点,这也是个难点。审计怎么能够从原来的关注问题,走向在政策层面能够有所作为
,这可能也是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