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纵酒,真为自晦[转帖]
作者:王宇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隋朝大业初年,隋炀帝杨广由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而致使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义。先是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造反,接着各地义军蜂拥而起。这时李渊奉命镇守弘化镇,并兼管关右各郡军事。
李渊为名门之后,世袭唐国公。他和杨广其实是姨表兄弟。李渊历经地方和中央高官,一向喜爱结交豪杰,人们也多诚心归附于他,所以这就难免引起杨广的猜疑。
当时在民间流传着“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的民谣,杨广是个自信心很脆弱的人,当他听到这样的民谣就在想:难道我的杨氏江山真的要被姓李的取代吗?因为这个民谣,他还下令砍光李树以绝不祥之兆。有些小人伺机诬告右骁卫大将军李浑有谋反的企图,说什么民谣中的“李花开”指的可能就是李浑,结果杨广就来了一个先下手为强,不管这事儿是真是假就把李浑宗族三十二人全部处死。
李渊也是姓李,所以杨广对他的这位表兄也产生了怀疑。李渊表面看起来不事张扬,其实他私下颇得人缘,他手下的良将贤士非常多。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让杨广对他产生了怀疑。一次,杨广要召见李渊,李渊说自己生病了不能来,结果杨广就大为恼火。李渊当时有一个姓王的外甥在后宫谋事,杨广就去问他的外甥:“你舅为什么不来?”他的外甥就回答说他有病了不能来。杨广怒气未消地又问道:“是不是会死呀?”李渊后来听说此事后心里非常忐忑,总感觉自己快要大祸临头了,所以整天纵酒作乐,假装委靡不振。其实他是做出这个样子来掩饰自己,以使隋炀帝放松对他的警惕。
隋炀帝确实是很提防李渊的,他还说李渊“渊相表奇异,名应图谶”。这些被李渊知道后,他就通过“纵酒纳赂以自晦”保存了自己。后来,天下盗贼四起,兵部尚书樊子盖不分清红皂白地把汾水以北的村庄都烧了,而当那些做乱的人来自首投降时,他就挖一个大坑把他们集体烧死在里面。百姓们又生气又恼恨,都你一群我一伙地聚集起来以偷盗为生。整个社会的局势逐步地恶化。
大业十三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但同时杨广任命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其实杨广让这两个人留在李渊身边的用意并不是帮助他,而是让他们两个人监视李渊的一举一动。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杨广对于李渊已经是相当不信任了。在这样一个乱世,李渊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而身为皇帝的杨广却不得人心,要说李渊没有一点儿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知道,要想一举成功就一定要等到时机成熟才行。而自己手下的王威、高君雅和自己也是貌合神离,而他也知道杨广派他们两人来的用意。所以李渊干脆就行韬晦之计,静观其变。
李渊表面上虽然极力不露声色,但实际上他对所有劝他反隋的人都有好感,所以总是有接连不断的人推动他起兵反隋。他的部将许世绪还鼓动李渊举起义旗,利用当时民间正在流传的李氏得天下的流言成就帝王之业。李渊虽没有直接表态,但从此他和许世绪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甚至把许世绪视为心腹。李渊对待降者也很宽容,他让他们都留在自己的左右,于是就有很多人来他这儿投降,前后大概有几万人。他深知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于是经常开仓济民,来他这儿当兵的人也越来越多。当时形势很乱,很多跟他一样的人都蠢蠢欲动时他却隐忍不发,并在暗中继续积蓄力量。他这样做实际上是想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一发而定大局。
李渊在积极准备、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上可以说是处心积虑。在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他镇压敬盘陀起义军的时候仅诱降起义军的人数就达数万人,这数万人都加入到了他手下的军队里。隋朝大将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因反对征辽而触犯了隋律,被迫逃匿在太原,最后也都被李渊收留。而王威、高君雅二人极力反对他收留叛将,但李渊根本不予理会,仍然重用他们,其实这正说明了他企图与隋炀帝分庭抗礼。
在民间,为了进一步鼓动群众的反隋情绪,李渊还让刘文静伪造隋炀帝敕,声称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的人只要年龄在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都要来当兵,以为进攻高丽做准备。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索就是进攻高丽,这时如果在太原等地征发民众参加这场战争必然会更加激发民众的反隋情绪。所以当人们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思想上就更乱了,有造反思想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于是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刘文静就与裴寂一起更加积极地推动李渊起兵。
有史以来,在官场上那些剑拔弩张、锋芒毕露的人总是容易让他人感到畏惧和威胁,所以就难免容易树敌招怨,引起政敌的猜忌和不安,从而壮志难酬。而与此相反,那些庸庸碌碌、胸无大志的人则可使政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反而容易被轻视和忽略。其实这些人反而能够出人意料地成功。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李渊这样做并非“自晦”,而是一种韬晦之计:他暂收敛锋芒,表面上与世无争,极力掩饰自己的政治志向和权力欲望。而一个聪明人都是在时机未成熟之前先把自己的野心和权欲隐藏在恬然淡泊、沉溺酒色之后。而李渊是个聪明人,他绝对深明此理,而且他表现得也极为出色。
李渊纵酒就是为了麻痹杨广,其实这一招还是窦夫人生前给他的建议,她告知李渊要“纵酒纳贿以自晦”,以显示自己的胸无大志。然而就是这样,隋炀帝也没有完全放心,他还是安排了两个心腹来监视李渊。而李渊能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起兵成功,足可以看出他计划的周密。李渊的这一纵酒之计为他以后的发展保存了相当大的实力,如果他当时不“纵酒”的话,可能早就是杨广的刀下鬼了。
李渊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他一定要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才决定起兵反隋。但在起兵之前,他就已经解决了几个后顾之忧。首先他镇压历山飞起义军。当时历山飞起义军人多势众,但是他们缺乏严格的训练,所以组织性、纪律性非常差。李渊也不正面决战,而是避开历山飞军的优势,抓住其弱点,采用诱骗、突袭的战术出奇制胜。然后,他又把王威、高君雅这两个隋炀帝的亲信杀了,也除掉了自己的心腹之患。其实为了排除这个隐患,李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他通过晋阳宫监裴寂结识了乡长刘世龙。而刘世龙与高君雅交往甚密,所以他通过刘世龙掌握了很多高君雅与王威的动态。于是他就趁一个有利的时机杀掉了王威、高君雅。其实一旦杀了隋炀帝任命的官吏,无疑就是以实际行动宣布他要推翻隋朝的统治了。所以说,除掉王威、高君雅其实也是李渊起兵反隋计划的必然组成部分和必要步骤。
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他还必须解除突厥将来可能会对他的威胁。但仅靠他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要想战胜突厥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李渊对突厥采取了拉拢加利用的手段以稳定太原的形势。他在给突厥可汗写的信中写道:“当今隋国丧乱,苍生困穷,若不救济,终为上天所责。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还。共突厥和亲,更似开皇之时,岂非好事。且今日陛下虽失可汗之意,可汗宁忘高祖之恩也?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远,不能深入,见与和通,坐受宝玩,不劳兵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信写好后手下人就对他说,突厥那些人都是蛮横之人,他们都不识字的,不用在信上写“启”字跟他们那么客气,我看改为“书”字就行。李渊笑着说,怎么能这样呢,对人家好就要表明自己的诚意嘛。自从###之后,四下奔走逃命的人很多,我们肯定也有很多人逃离到他们那里了。而且###之时咱们对他们尊敬,他们还不一定相信呢,如果再有什么轻慢,他们的猜疑只会更深。再说千金我都送给他们了,一个字又有什么好吝啬的。在解决了后顾之忧后,李渊就誓师起兵发布檄文,宣布取消隋炀帝的帝位,立代王杨侑为帝,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之后李渊统帅大军直取长安,不久,他又逼迫杨侑写了禅让的诏书,宣布自己为真命天子,于是唐王朝就由此建立。
通过这个历史过程我们感慨更多的并不是他的起义本身,而是他那种能够做急流千帆旁的“沉舟”,甘当万木竞春时的“病树”的精神。造反谁不能造,在隋唐演义里隋末的各种造反就被演绎成四十八家反王,然而真正胜利的也就只有李唐这一家。所以,要想成大事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心、有勇、善于制造态势的人,并且还要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但是李渊成大事的这份隐忍和等待,以及其处事的果敢与坚毅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历史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大义之举,而只有睁大眼睛你才能知道一个人的表面与内心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李渊的“纵酒”之计并不是自晦,而是保存己力,以取得更大的成功。正所谓“先生存后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在当时也只有这样,他才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才能为以后的成功做准备。所以从某方面讲“纵酒”反而可以韬光养晦、成就大业,因而这也是一个极具高瞻远瞩的计策。另外,李渊懂得得民心,而杨广的所作所为都是不得人心的。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李渊注定是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