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发展,对外和亲[转帖]
作者:王宇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在我国,历来有许多和亲安政之事。姑娘出嫁多半成为一招死棋,安抚得了这一代可汗,拉拢不住另一位单于。以女人换和平的怀柔政策,并未给中原带来一劳永逸的好处。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便有此传统了。但两国关系只靠一个女人来维系也有点太不可靠了吧!弄不好还会搞得两国反目成仇。如鲁桓公娶了齐襄公的妹妹文姜,不但未能联手互利,反而祸起萧墙,竟还为此送了性命。欧洲历史上也不乏亲家之间因王位继承反目成仇,甚至引起战争的先例。但中国历史上,为了国家一时的利益用一个女人来和亲,是很常用的一种外交方式。
在中国历史上,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都是一些非常典型的和亲安政的例子。
昭君出塞
王昭君——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自古以来就活在人们心中,为各族人民所崇敬和传颂。
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北部边境主要因匈奴的侵犯而常常告急,成了汉朝的国境大患,但又确实没有好的办法可以解决。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来去倏忽,没有固定的地方,甚至没有固定的边境,与汉族的农耕方式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尽管匈奴的势力不是很强,却很难防备。他们往往集中优势骑兵攻其一点,使得汉朝防不胜防,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到最后也没有太大的成效。
在汉七年时,刘邦亲征匈奴,被困白登七天七夜,差点丧命。从此以后,汉朝再也不敢小看匈奴了。刘邦见边境不能安宁,于是采纳了刘敬之计,用和亲之计来笼络匈奴的单于,并认为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长久之计。在以后的岁月里,汉朝嫁过几位公主给匈奴的单于,王昭君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因聪慧丽质、容貌秀美,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但因种种原因终究没能得到皇帝的宠幸。
这时正是与汉朝相抗衡的匈奴内战频繁时期,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导致势力衰弱,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的,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单于和大臣商量,决心跟汉朝和好,于是便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也因此得到了帮助。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汉宣帝,于是便一心想要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汉宣帝后,也就是到汉元帝时期,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那时候,汉朝国力强盛,就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并杀了他。这样一来,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了长安朝见汉朝新皇帝,元帝对他礼遇如初,并又馈赠给他一大批布、帛、锦缎等物。当时,呼韩邪单于为进一步表示自己对汉朝的感激与忠诚,便主动要求与汉朝和亲。汉元帝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
汉朝以前与匈奴和亲,为了表示诚意都要挑选一个公主,即便不是公主也是皇帝宗室的女儿。但这次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大都是从民间选来的,一进皇宫她们便像鸟儿一样被关在笼子里,失去了一切自由。所以,她们都巴望有一天能够出去,但听说是要到举目无亲的匈奴去,都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长得十分美丽,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有人应征而焦急,听说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报给了汉元帝。汉元帝吩咐管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王昭君的这种行为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可以说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为此后人还在她去世后,为她建造了昭君墓。
但是很不幸的是,王昭君到西域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当时,她为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伤感不已。在那个举目无亲的地方她更是日夜思念故乡,于是上书求回长安。几个月后,新即位的成帝敕令昭君从“父死妻其后母”这样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后来,昭君也为雕陶莫皋生有两女,即须卜公主与当于公主。
为了感激昭君在匈奴的贡献,建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0年,匈奴复株累单于派其子右致卢儿主入侍。
复株累单于在鸿嘉元年病死,昭君从此寡居。这一待就达六十年之久。昭君出塞后的六十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六十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六十年。她在匈奴传播了汉朝的先进文化,此时匈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的汉匈各族人民享受了六十年的和平生活,因此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在昭君寡居二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为匈奴人贡献了一生的昭君与世长辞。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昭君死后,她的后代子孙继续为汉匈两国友好而奔波,从昭君出塞的竟宁元年始至王莽篡汉的四十年间,双方没有发生过任何战争。
虽说昭君出塞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否认的,它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因此有人说昭君出塞是“一座丰碑”,是一种象征,所以后人都以昭君出塞安汉而论之。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在我国历史上,像这样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番邦国王和亲的事例数不胜数,但是最著名的和亲安政除了汉朝时昭君出塞之外,还有一次就是在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后人便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
文成公主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走向全盛时期。一代名君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王朝很快达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社会安定,生产恢复,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大,以至于出现了牛马遍野、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升平景象,正是被历代称道的太平盛世时期。但唐太宗对内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采取了合理的政策。他通过战争手段统一边疆地区,坚决打击一些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和威胁;同时又通过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来处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对被征还是主动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唐太宗都不强行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多级官职,管理本地区及本部落的人民,同时还送给他们一些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许多少数民族的首领还被唐太宗选拔在京师长安任职,有的担任文官,有的甚至在皇宫中担任禁军首领。此外,唐太宗还多次把宗室女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通过和亲的政策加强少数民族与唐朝的联系和团结。为了进一步密切与唐朝的关系,寻求唐王朝强有力的保护,许多部族首领在朝贡的同时纷纷向唐表达了求婚联姻的愿望。
隋唐之际,即公元七世纪前期,吐蕃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名叫松赞干布。他性格骁勇、足智多谋、勇敢善战,所以年纪轻轻便当了赞普。吐蕃部落在他的带领下英勇无比,用武力征服了青藏高原上的很多部落,当时就连实力与之相等的羊同国(有大小二羊同国)也俯首归顺,其余较小的部落也向他俯首称臣。随后,他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成为青藏高原各部落的霸主,以逻些为首都。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开始派遣使臣向唐朝贡,受到唐王的热情接待。接着唐朝亦遣冯德遐为首的使团携带着国书和礼物随同使臣回访吐蕃。
松赞干布隆重地接待了唐朝派来的使者冯德遐,本来就非常景仰唐朝文化的松赞干布看到冯德遐雍容优雅的态度,华丽高贵的服饰,也就更加喜欢和汉族亲近。他从唐朝赠送的礼物中更进一步地认识了唐朝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让他更加羡慕。当他听说邻近的突厥和吐谷浑都向唐朝请求通婚时,松赞干布立即做出了向唐朝皇室求亲的决定。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职同宰相)禄东赞送上黄金五千两,珠宝数百件到长安聘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把唐朝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了西藏,和松赞干布齐心协力发展吐蕃的经济和文化。
文成公主对藏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她将汉族的许多文化都传到藏族,丰富了当地的经济与文化。当时藏族记事都用绳子打结或以木刻来表示,没有文字。在文成公主的倡导下,松赞干布派人专门研究文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藏族当时创造了三十个藏文字母拼音、造句文法,结束了藏人无文字的历史。从那以后,汉文书籍可以译成藏文,对藏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西藏过去无完整的历法,以麦收的季节作为一年的开始。文成公主入藏后推行夏历制,大大便利了藏族历史文化的纪年和著录。此外在音乐方面,文成公主带去的宫廷乐队为藏族的民间音乐增加了新的内容,提高了藏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另外,她带去的许多工匠使藏人深得其利,这对藏族的经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藏民掌握了汉族的先进工艺技术。她还推广了汉族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大发展了藏族的农业生产力。文成公主带去的各种植物种子也在西藏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实,改变了藏民的食品结构,丰富了藏民的食物品种。所以,文成公主对藏族人民的意义非同小可。
由于当时的唐朝信奉佛教,自然而然文成公主也信佛。松赞干布深受其影响,因此他在藏族也大力提倡佛教,还特地在拉萨修了大昭寺,这对西藏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文成公主的倡导下,松赞干布不断派人到长安留学,学习汉族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还聘请汉人到西藏掌握文书,传授知识。为帮助藏族发展,大唐王朝不断送去蚕种,帮助其发展养蚕业,使藏民的服饰有了很大的改观。唐朝还送去酒曲,派人帮助发展酿酒事业。还有碾磨、造纸、造墨等等,也派专人传授。文成公主本人还亲自传授了刺绣、纺织的技术。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藏族的文化生活发展甚速。松赞干布本人对文成公主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在她入藏之前,藏人喜欢用一种矿物赭石的色彩涂面,公主讨厌这种化妆品使人面目可憎,松赞干布马上下令全国禁止使用赭石涂面。文成公主非常喜欢穿汉族轻质的纨绮服装,松赞干布也脱掉传统的藏民皮褥毡裘,与文成公主一同身着丝绸服饰,真是做到了妇唱夫随!
文成公主为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和加强汉藏的往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藏族人民为了纪念她,还保留了二人结婚时的洞房遗址,至今还在布达拉宫里安置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塑像。时至今日,西藏民间还广泛流传着歌颂文成公主的民歌,歌颂她为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自文成公主入藏到松赞干布逝世共十年的时间内,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基础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但是后来又出现了战争,所以“和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国的政治关系。也就是说,“和亲”的长久利益并不存在,只是偶尔能捞到一点儿“内应”的方便。隋炀帝就被远嫁突厥的义成公主救了一条性命,虽然她们对国家起不到什么长久的利益,但至少和亲女子可在危难关头临时吹吹“枕边风”,其实每个公主远嫁都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
我们不否认文成公主入藏的功绩,民族大融合的友好接触应该为人所提倡。但这绝非当初封建统治者的本意,他们的本意是想通过和亲来保境安民,但和亲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惟有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富裕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