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868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00楼 发表于: 2009-08-23


老北京的“午炮”报时 [转帖]


  老北京的报时,大致是钟鼓楼击鼓敲钟和夜里更夫敲梆子按更次报时。然而,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还出现过“午炮”报时。
  在德胜门东侧的城墙上设有一座炮台,用来报时的“午炮”就架在这里。在炮台西北侧有两间小房作值班室,里边有电话与北京观象台连通。每当快到中午时,两个值班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在电
话旁,听电话里传来的指令;另一人揭开炮衣,装好炮药、手持点燃的长香,站在炮位上静候指令下达。只听值班室传来“准备”的口令,炮台上的人马上把长香放在药引前,很快屋里又传来“放!”的口令,炮药点燃,午炮发出轰鸣,这声音响彻大街小巷,人们就知道:现在是中午12点,有钟表的赶忙对表。

  当年,“午炮”是京城重要的报时方法之一。后来,随着收音机的出现、手表的逐渐普及,“午炮”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中国电视报》4.23 李春海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01楼 发表于: 2009-08-23

 天生是兵家:一个令日本陆军尴尬的中国将军 [转帖]


  
  蒋百里将军,名方震,字百里,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位陆军上将同时还是徐志摩的密友,西方美术史专家,为兴登堡器重,用个副官都叫蒋纬国少尉,若是谈他的传奇,得用一本书来写。

  说起来,在中国近代史上,蒋百里,是一个忽隐忽现的名字。这个孤独的将军不是****,也不是国民党嫡系,资格比蒋介石老,才华横溢却又坚毅不挠。他的《浙江潮》、他的智斗墨索里尼、他在保定军官学校校长任上的自杀、他的日本太太左梅女士、他的女婿钱学森、他所著的《西方文艺复兴史》无一不带有传奇的色彩。 在日本老一辈人中提起这位蒋方震将军(蒋百里名方震,以字行),他的名气比在中国还大,日本人记得他的《国防论》、他的抗日战略理论。在这位只讲武不动武的陆军上将面前,他们说:“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第一次,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时候,轻松夺魁,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剑带走了,而他的这些同学如荒木贞夫等恰好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陆军的主要将领。第二次,八年血战之后,看百里将军的抗战理论,日军恰似按照将军的指挥,老老实实的自东向西,前进到湖南,而后陷入中国泥沼式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直到战败。战役上,中国失利的例子虽多,战略上,日军的失败早已注定。
  他在《国防论》和其他著作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有三: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第三,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事实上,蒋百里虽然在1938年早逝,中日的战争发展,恰恰按照他的预料进行,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他在逝世前不久发表的文章中,更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今后中国对日战略的指导方针--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这样的一位传奇将军,其生平实值得一观。
  蒋百里一生是一个职业军人,他致力于国防军的建设,并且为此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以他的军事才华,如果在内战中施展,飞黄腾达,升官发财,一将功成都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他没有去做,他的军事建设是为国家的,而不是为某个人,或者某个主义服务。他做的军事教育给中国留下了一个有一定专业素养的高级军官团。这些人大多没有蒋百里先生高尚的信仰,却毕竟学到了专业知识,对中国抵抗外侮的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凤遨游于千仞兮,非梧不栖。一片名利场中,孤独的蒋百里是寂寞的,却是高洁的。
  蒋百里也是一员儒将,他代表了中国最后一代“士”的风骨。物以类聚,蒋先生的朋友列出来就够人一惊,萧伯纳、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罗素、杜威……蒋氏祖上是藏书大家,自幼即满腹经纶,以这样的骨格,其后融中西于一体,军事上、书法上、文学上、美术上、外交上,一经手其造就便可比肩一流高手。蒋先生青少年主编的《浙江潮》,其思想之尖锐深邃不亚于《湘江评论》和《新青年》。他所译的《西方文艺复兴史》至今为中央美院教材,谁能想象此书出自陆军二级上将之手?!可道其深似海。每每想起宋代大儒陆象山粗通围棋,居临安时,常如肆观高手对弈,回家后每每对秤空思,一日间忽然悟出,“此河图数也”,随后与临安第一高手对弈,连胜两盘。大海有真能容之量,蒋百里先生大致如是。
  蒋百里先生的智慧是大聪明。比如对日抗战,蒋先生很明白上街发传单是干不掉日本兵的,他的做法是脚踏实地的对日本的社会、军事、政治各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结合对中国的充分了解,完成专业的对日作战方略。如果说毛泽东回答了 “中国能不能打赢日本?”这个难题,那么蒋百里就是回答“中国怎样能打赢日本?” 这个题目。相比之下,韩复榘在济南戏弄日本领事花谷,就只能叫做小聪明了。小聪明痛快是痛快,但只是一时痛快,看看围城里面的方鸿渐,大体如此。看到中日足球比赛之后球迷的闹事,不禁慨叹蒋先生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今天依然需要我们来学习呢。
  蒋先生不是没有小聪明,比如西安事变,张学良想派个人去南京接洽停战,又怕南京不接受,问计于蒋百里先生(问计于楚囚,大概只有武将蒋百里,才子薄一波有过这种荣誉)。先生问:“这里的人你最讨厌谁?”张曰:“蒋鼎文。”先生说:“那就让他去。”南京很快停火。

  如鹰之傲视宇内,一双慧眼背后是如椽的铁翼。
  蒋百里先生是至情至性之人,大事上军校办不好作为校长便饮弹自戗,小事上比如他和左梅夫人的爱情为其家庭所不能接受,便致书曰:“我因你而生,你现在又想置我于死地,好,我马上就到日本来,要死也死在你的家里。”作为一名将军,尤其是一个终生思考对日作战的爱国将领,这样的真切情谊令人动容,怜子如何不丈夫?也就是因为将军是这样的真情之人,他的朋友也是一样。北伐之后,蒋介石因百里先生不肯劝弟子唐生智解甲将其囚禁(百里先生认为唐素重情谊,自己去劝说唐必听从,但政治是政治,情谊是情谊,唐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决定,不当以师长身份压迫他),徐志摩带着行李来陪先生坐牢!而先生抗战开始后到广西,门生故旧们欢呼劝酒。有人以先生有枪伤不宜多饮相劝,将军拍案而起,道:“军**都不怕,还怕喝酒吗?”遂纵情豪饮,一座皆惊。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若说将军最为传奇的一幕,则发生在百里将军在日本学习军事的时候。
  蒋百里将军在1901年留学日本,经成城 ( 初级军事学堂 ) 而进士官学校。1906年毕业的时候,日本天皇赐刀给最重要的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夺了这个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中国去了。
  看过日本的有关资料,描述的比国内所记载要详细得多,特别是看过一本屋書房出的《陸軍士官学校関係者》,里面记录蒋百里是一个日本陆军历史上极为尴尬的人物。
  他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传奇,因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是从前向后的,念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方震”。
  当时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就这样,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方震,就是蒋百里拿了,天皇的赐刀当然也归中国了。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难以忍受,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位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风流将军蔡锷。这样引起的骚动更厉害了。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一下--不幸,这次的结果还是中国人!名叫张孝淮。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是伏见宫亲王,惶恐之下感觉无法向天皇交待,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尴尬,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张孝淮得了第五。
  增加的两个日本人是谁呢?一个名叫荒木贞夫,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甲级战犯,一个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的台湾总督、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此外,这一期里面的日本毕业生还包括如下名字:小矶国昭、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精英,皆惨败于蒋百里、蔡锷之手。从此以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同样场面重演。
  蒋百里受了日本人这样的荣誉,日本人也真希望他说两句日本的好话吧。谁知道百里将军的评价却是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中国从日本学了两件东西最不可救药,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陆军…… 然后飘然到德国,以德意志国防军第七军营长的身份,继续考察军事去了。
  百里将军对日本人的军事评价不高,但是他后半生和日本结缘不少。他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编著的《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在这部让蒋百里耗尽心血的千钧之作的扉页上,将军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八年抗战的战场上,无数百里将军在保定军官学校、在陆军大学带出来的国防军子弟浴血沙场,成为中国军队高层指挥官的柱石。
  唯一遗憾的是,百里将军自己未能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1938年早逝于广西宜山。
  黄炎培先生的挽联云: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邵力子先生的挽联云:
  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
  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1938年将军病逝后就地敛葬,1947年其好友陈仪等协助迁葬,起棺时竟然尸身不朽。其生前至交竺可桢大哭,曰:“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一时众人泣不成声。将军遗骸火化后迁葬西湖。
  蒋百里将军的夫人,日本籍的左梅女士也是一位奇女,自22岁嫁给蒋百里将军就断绝了和日本的联系。抗战中她和中国女性一样为中国伤兵治疗裹创,不辞劳苦。将军去世后,在误解和怀疑中抚养五个子女,皆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教育,不习日语一字,获得了中国人的普遍尊敬。

  蒋百里小传

  yaoguai1

  蒋百里,现在几乎被遗忘的一个近代历史人物,不知道他的人很多,但,提到他的女婿,可能无人不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钱学森。

  蒋公其人,一生是个传奇,他生活的每个阶段是传奇、甚至他的家人都是经典人物。

  蒋百里(1882—1938),字方震,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浙江海宁人。他出生于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九月初二。他是清末举人。1899年他考入求是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1906年赴德国研习军事。1903年在东京主编《浙江潮》。1912年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国民党高级军事顾问、陆军上将。他是把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国防论》凝聚着他一生军事著作的精华。

  在早年他就斩露头角。得到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赏识,他曾专折保奏蒋为特异人才,可以大用。奉清廷上谕:“举人蒋方震交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任用。”袁世凯当时亦加延揽,任为保定军官学校校长,时年31岁。不久,一次他为改进校务到北京陆军部有所请求,被拒绝,愤而回校召集全体学生讲明经过,说我做这样的校长对不起学生,竟开枪自戕;幸而受伤未死。事闻于袁世凯,延请一位日本医官治疗,医官留一日本女看护护理服侍,而此举终成就蒋的美满婚姻。这名日本女护理名左藤屋子。蒋百里此前原遵父命与一位大家闺秀结婚,其妻为蒋父的世交查某人之女,应属门当户对,但该女子目不识丁,与蒋百里文化差异太大。蒋百里对这门亲事非常不满,婚后就离家北上了。查夫人不育,一直居住在硖石镇侍奉蒋母杨太夫人。

  1914年秋,蒋百里在天津德国饭店与佐藤小姐结成百年之好。婚后,蒋百里为他的夫人取了一个汉文名字“左梅”。他还在家乡浙江硖石东山西麓购地数亩种梅二百株,号曰“梅园”,以备二人终老归隐之用。抗战爆发后,该园被毁坏。他们生有五个女儿,但左梅夫人从不教女儿们学日语,平时一家人都用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交谈。

  从1938年5月起,他担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在迁校途中操劳过度,1938年11月病逝于广西宜山,年仅57岁。蒋百里去世以后,左梅夫人与女儿相依为命。他们的三女蒋英曾在德国学习音乐,她在1947年与后来成为大科学家的钱学森结婚,同样也成就了婚姻史上的一段佳话。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百里是杭州求是书院的同窗,他们是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蒋家的女孩们也都与钱先生的独子钱学森为竹马青梅之交。蒋英与钱学森各自在国外学习有成,结为佳偶,并携手回国报效。当时是新中国诞生之时,他们的之途由于受到重重阻挠而艰难曲折。蒋英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左梅夫人则一直住在北京女儿的家里,直到1978年去世,享年88岁。

  左梅夫人曾在抗战胜利后,雇船将蒋百里的灵柩从广西运到杭州安葬。1984年,蒋英护送母亲的骨灰至杭州,将其与父亲合葬于凤凰山下南山墓。这就是他一生大概的情况。

  虽然后来人们记起他,大部分是因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成就。但是他堪称是文武方面的全才。他在文学上也是颇有建树的,只是现代人对他似乎有点陌生了。他学习军事上的理论是在留学日本之后的事。

  他的家学其实是很深厚的。祖父蒋光熙(号沐公)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建“别下斋”藏书楼一座,贮书10万册,刻印《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等多种书籍流传于世。父亲蒋学煦(号壶隐),因生下来缺左臂,沐公不喜欢他。送他到寺庙出家做小沙弥。长大还俗学医,悬壶济世,娶浙江海盐秀才、名医杨笛舟的独生女杨镇和为妻。她是贤妻良母,又用通文墨,成为蒋百里的启蒙老师。

  但不幸的是,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出家人不能归族,其父未得到遗产,家庭生活困苦。但后因一老秀才倪勤叔见他聪慧,顿生爱才之心。后来蒋百里就从倪勤叔读书,学习诗文。他过目不忘,能熟背四书五经,还能绘声绘色地讲《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故事给茶客厅,被誉为“神童”。

  中日甲午之战,深深地刺激了蒋百里。15岁时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读到新书。恰逢双山学院购进了四大橱经、史、子、集和时务、策论、算学、格致等书。听到这个消息,蒋百里真如穷人得着了宝藏,请求老师早一二小时放学,让他到双山书院中看书。蒋百里如饥似渴地吸吮知识,以研读文学一类为多。

  1900年春,蒋百里18岁时,应同邑桥镇孙氏之请,聘为塾师。他趁清明回乡扫墓之便,顺道拜访一位同族塾师,看见案头有新任桐乡县令方雨亭(国民党健将方声涛之父)观风题一纸,列题三十,限期一月交卷,文体虽仍是制艺诗赋策论之类,但意义革新,都是关于实际民生的论题。蒋百里跃跃欲试,便抄录了题目回去,挑灯走笔,如期作成交卷,洋洋洒洒写了数十万字。同年冬天揭晓的时候,蒋百里被取为超等第一名,方雨亭在批示结语上写道:“此真我中国之宝也!”破例给予奖金及膏火银币30元,并且派人请蒋百里到桐乡相见。

  翌年春,蒋百里到桐乡拜见方县令。方雨亭虽是旧官僚,但他思想开明,劝蒋百里不要循科举途径求取功名,应朝着实际的经世济民的方向努力。方雨亭将蒋百里推荐给杭州知府林迪臣。方、林两位福建人,都爱才如玉,无地域观念,不抱门户之见,介绍蒋百里到林迪臣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就读深造,同学中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等人。蒋的一切费用由方县令供给。进入求是书院后,蒋百里两次考试皆获冠军,课余又参加林迪臣所创的另一东城书院月课,屡次名列榜首,因此文名大噪,引起求是书院监院(教务长)陈仲恕(陈叔通之兄)的注意。

  1901年,方县令、林知府、陈监院3人共同出资,送蒋百里东渡扶桑留学。胸怀报国志的蒋百里投笔从戎,报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军事、文化两条战线上施展才华。在一次军事考核中,他获步兵科超等第一名,日本天皇亲自向他授军刀,日本军人并称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为“中国士官三杰”,自叹不如,羞愧难当。在文坛上,蒋百里亦如鱼得水,主编杂志、撰写了大量文章,同学们都称赞他是“文武齐备的奇才”!

  蒋百里与蔡锷同庚,同为秀才,在日本留学期间一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遂结成生死之交。蔡锷是维新派领军人物,梁启超的弟子,那时梁启超在日本避难,由蔡锷介绍,蒋百里结识梁启超并拜他为师。梁启超对蒋百里的文学才能分外赞赏。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蒋百里正与梁启超等一起去欧洲考察。次年春回国,正值国内提倡新文化,一时如风起云涌。梁启超深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决心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蒋百里积极参与,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他不仅出主意,更著书立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将。

  1920 年9月,蒋百里主编的《改造》杂志发刊,销路日增,成为当时仅次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有数几家全国性刊物之一。蒋百里每期至少有一篇文章发表。其时,“省自治说”颇为流行,以对抗北洋政府的中央集权。蒋百里陆续写了《同一湖谈自治》、《联省自治制辨感》等篇。公众对社会主义颇感兴趣,《改造》每期都有文论及,蒋百里也写了《我的社会主义讨论》、《社会主义怎样宣传?》等文章,更加引起梁启超、陈独秀等的关注。蒋百里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共学社丛书》,从1920年9月到1935年7月,15年间,共出丛书16套、86种,是旧中国规模最大的学术文化丛书之一。当时进步作家瞿秋白、耿济之、郑
  振铎等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名著,都在蒋百里的帮助下,收入《俄罗斯文学丛书》,由“共学社”出版。

  蒋百里在文史方面亦有建树,写过《宋之外交》、《东方文化史与哲学史》、《主权阶级与辅助阶级》等,颇有独到见地。他在抗战初期写了许多文章,其中最出色的当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这篇剖析日本形势的杰作,极大地激励了四万万同胞的抗日斗志。

  下面我来简略论述一下我对他的评价。

  第一, 纯

  蒋百里一生就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专业人士,他致力于国防军的建设,并且为此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以他的军事才华,如果在内战中施展,飞黄腾达,升官发财,一将功成都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他没有去做,他的军事建设是为国家的,而不是为某个人,或者某个主义服务。他做的军事教育给中国留下了一个有一定专业素养的高级军官团,这些人大多没有蒋百里先生高尚的信仰,却毕竟学到了专业知识,对中国抵抗外侮的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有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红色元帅徐向前和蒋百里在这一点上是比较相似的。

  凤遨游于千仞兮,非梧不栖。一片名利场中,孤独的蒋百里是寂寞的,却是高洁的。

  第二, 儒

  蒋百里最令人赞叹的是他代表了中国最后一代“士”的风骨。物以类聚,蒋先生的朋友列出来就够人一惊,萧伯纳,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罗素。他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国民政府将帅的陈铭枢、唐生智、方声涛、刘文岛、张治中、陈诚等。蒋氏祖上是藏书大家,自幼即满腹经纶,以这样的骨格,其后融中西于一体,军事上,书法上,文学上,美术上,外交上,一经手其造就便可比肩一流高手。蒋先生青少年主编的《浙江潮》,其思想之尖锐深邃不亚于《湘江评论》和《新青年》,他所译《西方文艺复兴史》至今为中央美院教材,能想象此书出自陆军二级上将之手?!可道其深似海。每每想起宋代大儒陆象山粗通围棋,居临安时,常如肆观高手对弈,回家后每每对枰空思,一日间忽然悟出,“此河图数也”,随后与临安第一高手对弈,连胜两盘。蒋百里先生大致如是。

  大海深广,容纳万物。

  第三, 智

  蒋百里先生的智慧是大聪明,比如对日抗战,蒋先生很明白上街发传单是干不掉日本兵的,他的做法是脚踏实地的对日本的社会,军事,政治各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结合对中国的充分了解,完成专业的对日作战方略。如果说毛泽东回答了“中国能不能打赢日本?”这个难题,那么蒋百里就是回答“中国怎样能打赢日本?” 这个题目。相比之下,韩复渠在济南戏弄日本领事花谷,就只能叫做小聪明了。小聪明痛快是痛快,但只是一时痛快,看看围城里面的方鸿渐,大体如此。看到中日足球比赛之后球迷的闹事,不禁慨叹蒋先生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今天依然需要我们来学习呢。

  蒋先生也有小聪明,比如西安事变,张学良想派个人去南京接洽停战,又怕南京不接受,问计于蒋百里先生(问计于楚囚,大概只有武将蒋百里,才子薄一波有过这种荣誉),先生问:这里的人你最讨厌谁?张曰:蒋鼎文。先生说:那就让他去。南京很快停火。

  如鹰之傲视宇内,一双慧眼背后要有如椽的铁翼。

  第四,情

  此外,个人也欣赏蒋先生的性格,那种情重如山,率真自若的气质,大事上军校办不好校长便饮弹自戗,小事上比如他和左梅夫人的爱情为其家庭所不能接受,便致书曰:“我因你而生,你现在又想置我于死地,好,我马上就到日本来,要死也死在你的家里”,作为一名将军,尤其是一个终生思考对日作战的爱国将领,这样的真切情谊令人动容,怜子如何不丈夫?也就是因为将军是这样的真情之人,他的朋友也是一样。北伐之后,蒋介石因百里先生不肯劝弟子唐生智解甲将其囚禁(百里先生认为唐素重情谊,自己去劝说唐必听从,但政治是政治,情谊是情谊,唐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决定,不当以师长身份压迫他),徐志摩带着行李来陪先生坐牢!而先生抗战开始后到广西,门生故旧们欢呼劝酒,有人以先生有枪伤不宜多饮相劝,将军拍案而起,道:军**都不怕,还怕喝酒么?遂纵情豪饮,一座皆惊。
  能有如此爱国情怀,可敬可叹。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02楼 发表于: 2009-08-23


刘阳:法国被拍卖玉玺价值远超168万欧元[转帖]


中国圆明园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刘阳作客《智慧中国》讲述追讨国家文物回归之路。从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分别以一千四百万欧元的价格,出售了圆明园兽首铜像,外交部给予回应,到法国博桑-勒费福尔拍卖行以168万欧元的价格拍出“九洲清晏之宝”玉玺等等在2009年的春季,纷纷传出圆明园文物在海外拍卖,众多网友发表言论,顿然激起了轩然大波。在节目中刘阳对前一阶段的兽首事件和九洲清晏玉玺作了完整的讲述。对海外拍卖国家文物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据刘阳讲述,玉玺对研究清代历史很有帮助,它历史意义大于兽首,首先正面的字九洲清晏之宝,是代表圆明园核心的玉玺,这种玉玺从目前为止出现的数量很少,从全球范围内发现仅有五六枚。
在谈到168万欧元的价格与玉玺本身的价值比较时,刘阳表示,严格讲168万欧元从历次拍卖的经验来说是比较便宜的。
历史的战火使得国家文物流失在海外的数量巨大,在海外2000多家博物馆里展放着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国人对文物的流失感到痛心,国家在追讨流失文物中面临很多困难。刘阳认为,必须要把追讨的文物分成两大部分,首先一个重要部分是追讨国家级博物馆、或者是官方级博物馆的,另一种是追讨私人购买的文物,后者的回收难度要远远低于前者,国家收藏的文物除非国家经济十分萧条的情况,很少会变卖文物,国家消亡文物都不会轻易的变卖。后者就沧桑了,一代富,后一代人套现,早期有钱,后一代没有钱会卖一些家当。
刘阳认为,国外的拍卖行拿圆明园文物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圆明园文物流失的数量非常大,即便有一些是被国内人抢走了,流出去的也不少,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圆明园本身的味道,不能说所有圆明园的东西一拍卖我们就关注,大家应该把关注文物上升到关注帝国主义侵入。前一段时间的兽首炒作,由苏富比拍卖行经手。苏富比经历了很多国家的文物,会对每一件文物做出相应的宣传策略。即达到宣传目的,又可以避免某些问题。
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巨大,追讨文物需要很长一段过程,在谈到追讨文物前景时。刘阳讲,这个路程很漫长,前途很渺茫,方式很多种,任何一次拍卖都去争取,可以针对卖家的职业需求给予适应的国内政策,国家有关机构可以联系一些合作活动有助于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打开中国市场挣的钱远比一件文物多的多,中国政府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弥补。这个发式历史上成功过,颐和园铜亭的窗户落在日本手里,后来也作拍卖,就出现了美国的一家公司要买,后来捐给官方了,他就要一块地。很多事情要用一个很理智的态度看,这样是最好的。
(转西陆网)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03楼 发表于: 2009-08-23


解密历史:光绪被幽禁后为什么不逃跑? [转帖]


一、在瀛台幽禁中,光绪有没有做逃跑的努力?

戊戌政变后,慈禧训政,光绪被剥夺了一切权力,并被监控起来,失去了人身自由。初被控制,光绪一时不能适应,愤怒、烦躁中伴有恐惧,对此《戊壬录》有记载:

初七日,有英国某教士,向一内务府御膳茶房某员,询问光绪之躬安否,某员言已患失心疯病,屡欲向外逃走云。盖光绪自恐不免,因思脱虎口也,乃为西后之党所发觉,遂幽闭光绪于南海之灜台。当光绪欲外逃时,闻有内监六人导之行,至是将六监擒获,于十三日与康广仁等六烈士一同处斩。而西后别易已所信任之内监十余人,以监守灜台。

这一段记载来自于茶房某员的话,其用词估计欠缺推敲,比如“屡欲向外逃走”中的“逃走”二字,想来光绪不是傻子,逃走是偷偷进行的,在不为人觉察的情况下,经过秘密筹划,利用某种机会忽然出走,脱离慈禧的掌握,岂有“屡欲逃走”的道理,“欲”者,想逃而未逃,并不是真的逃跑,光绪屡屡将欲逃之念表露出来,并不是为了逃跑,只是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想来光绪以帝皇之尊,一朝之间沦落得囚徒般被人看守,其心理上一下子如何能接受了,愤怒、暴躁等情绪中夹杂着对未知命运的恐惧,那茶房官员形容其为“失心疯”,倒也能反映出光绪当时的状况。另外,“以内监六人导之行”的话更是荒谬,光绪若真的逃跑,还能这样子摆排场,让六名之多的太监前呼后拥着偷偷逃跑?

被幽禁到瀛台之后,光绪也曾用出走来表达愤怒或者反抗,此事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光绪帝外传》的记载是:迁上于南海瀛台,三面皆水,隆冬坚冰结。传闻上常携小阉踏冰出,为门者所阻,于是有传匠凿冰之举。这个记载也很有意思,“常携小阉”与上边引文的“屡欲外逃”其实是一个意思,光绪若真的打算逃,那就不会常常踏冰出,因为这样只会打草惊蛇,引小阉屡屡踏冰,是他心中烦躁愤懑不平无法发抒,所以明知难出宫门却硬是要去闯门。

其实光绪要逃跑,在西狩的路上,逃跑的机会十分多。八国联军进京,慈禧惶惶如丧家之犬,随行人员也不多,对光绪的看管自然有所松懈,但是光绪此时并没有任何逃走的迹象,更没有因逃跑被抓的记载,所以可以肯定,光绪一直没有逃跑的打算。

二、光绪有无逃跑机会?

即便是在瀛台幽禁时期,光绪也是有逃跑机会的,对他的看守并不像传说中那样严,究竟他是皇帝,那些看守的太监不至于特别无礼,像对待囚犯那样对待他。如上述引文中,光绪踏冰而出时,就可以带小太监随行,另外,还有资料记载他曾经将外人引入宫内给自己镶牙,并且是在秘密状态下引进来的,慈禧毫不知情,事后慈禧才知道了整个过程。此记载出自《述庵秘录》,原文如下:

昔汪君穰卿与一宫中修电线者相识,此人历述禁闻。汪君之笔记乃至一大册子,中有二事,颇骇听闻。一日,城内某牙医家,忽有一人以脱齿一枚令其镶配。医谓非面见脱齿之人,无法镶治。此人乃携以偕往,至宫中一极远极深之处,见一人服青布抱,独坐座上、面色惨黑。痛苦之状,目不忍见。口齿上津津血液溢露,医乃为之镶配而出。初意但以为宫中太监,不知其为谁某也。翌日,此导引之人来访,谓昨镶牙甚善,今已无苦,命我予君以一荷包及四两银于。医谢而受之。至又翌日,忽另有一人仓皇来访,谓汝某日曾人宫镶牙,信乎?导引者我兄也,今已以此获祸,被扑杀矣,尸骇掷露,无钱买棺,如何如何。言已痛哭。医乃知牙痛者即为光结皇帝,乃系被西后打脱。后又怒此监私引医人为之已病,故扑杀之也。

这个故事扑朔迷离,让人几乎不敢相信,但是仔细想来,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光绪固然无权,宫中的太监宫女大都畏惧慈禧、李莲英,不敢公开帮助光绪,但是光绪身为皇帝,其悲惨遭遇不但在社会上有很多同情者,在宫内也有不少同情者。这些同情他的太监得知他被慈禧毒打,牙齿掉落、疼痛难忍,出于怜悯或者出于义愤,悄悄地帮助他找医生医治,这个可能还是有的。牙医能被引进宫,肯定有守门太监的配合,光绪如果能利用太监的同情心,施苦肉计,再给自己觉得可靠的太监许以其他诱惑,比如成功脱逃之后怎样重用、重谢等等,那么,光绪成功逃出宫门是大有希望的。

在八国联军已经进入北京,紫禁城内乱糟糟一片的时候,光绪脱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当此时,北京一片混乱,《庚子国变记》称:“是日,百官无入朝者。。。。。。宫中人纷纷窜出。”负责攻打列强使馆的董福祥也跑了,带兵出了城,“纵兵大掠而西”去。在宫内,许多太监宫女偷了宫内的值钱东西就逃走了,宫内已经完全没了秩序,大家谁也不管谁,犹如末日来临一般,这时光绪只要胡乱穿一件太监的衣服,就可以乘乱逃走,他不需要跑得很远,只要跑到东交民巷列强的使馆里,基本上就算摆脱慈禧的控制掌握了。他不跑也行,藏在宫内某一隐秘之处,等慈禧他们逃跑之后再出来,那也是一个效果。慈禧在当时的情况下,她急着逃命,内心惶恐,不可能彻查宫内的每一个角落寻找光绪,即便慈禧想查,太监宫女们都跑的跑、躲的躲,也没人替他查了,紫禁城内的房屋千间万间,光绪是自小就在这儿长大的,岂能找不到一处容身的地方?

但是光绪没有这样做,光绪不做偷偷摸摸的事,他此时要去列强的使馆,并且是明目张胆的告诉慈禧,慈禧不让去,他是非去不可,除非慈禧强行禁止:

太后之将奔也,皇上求之曰:“无须出走,外人皆友邦,其兵来讨拳匪,对我国家非有恶意,臣请自往东交民巷向各国使臣面谈,必无事矣。”太后不许。上还宫,著朝服欲自赴使馆。小阉奔告太后。大后自来,命褫去朝服,仅留一洋布衫,严禁出户,旋即牵连出狩矣。(王树枏《德宗遗事》)

想来光绪是皇帝,其观念究竟与市井小儿和乡间小儿不同,或许他认为偷偷摸摸的事不是帝王应该干的,所以宁愿被囚被杀,也不愿违背心中的价值观念。这样的一个皇帝,让**然起敬的同时,又有点心酸。如此看来是光绪自己不想逃,从来没想过逃跑,因为这违背他的价值观念。

在西狩路上,光绪也有逃跑机会,那是在过洋河时,当时洋河水大涨,波涛滚滚,连桥也冲毁了,慈禧一行不敢贸然就涉水而过,遂到附近找当地人作向导抬舆,沿着水浅处才敢缓缓而过。慈禧太后害怕洋人追赶,对那些当地人说抬她过河,到了下一处有重赏,那一干人自然是先抬慈禧的肩舆过河,其他官员太监之辈当然是随着肩舆以保护慈禧的安全,而把光绪的肩舆仍在河岸边不予理睬,此刻跟随皇帝的,只有忠于他的肃亲王善耆。《德宗遗事》记载了这段事情:

文武官校及内侍等全班随太后舆过河,仅剩皇上一舆,支杵留于此岸,舆夫之外,尚有一个臣,则肃亲王善耆也。肃王心以为诸人送过太后,必分班渡回助抬乘舆,久之,望彼岸全班拥护远去无影矣。上在舆中忿极,向肃王大发雷霆。肃王奏曰:“臣是皇上的人,臣知皇上生平因好着急,吃亏多矣。事已至此,臣劝皇上以后莫轻着急。”上不语。肃王乃往村中求村人助抬而过,直至追及太后舆,末见诸臣有一人回迎。可见若辈平时之习惯矣。

那些人只顾巴结慈禧,此时哪有心思理睬光绪。肃亲王善耆无奈下,到附近村上又求人帮忙,这才将光绪抬过了河,赶上了慈禧一行。由此事看,光绪在西狩路上逃跑的机会不是没有,但问题是光绪压根儿就没想过逃跑,他是不屑于做逃跑这类事的,宁愿公开向慈禧说要回北京。这件事是肃亲王善耆亲口告诉王照的,王照还怪怨肃亲王失策,说当时为何不抬了皇上直接回北京复政?

三、光绪为何不逃?

1。个性、阅历等原因

光绪从四岁起就被接入深宫,此后一直在宫中长大,既无亲友,又无朋友伙伴。寇连材的《宫中日记》说:“中国数百兆人中遭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凡人当幼时,无不有父母以亲爱之,顾复其出入,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燠。虽在孤儿,亦必有亲友以托之也。独皇上无人敢亲爱之,虽醇邸之福晋(醇亲王奕譞之妻,光绪帝的生母),亦不许亲近,盖限于名分也。名分可以亲爱皇上者,惟西太后一人。然西太后骄奢淫逸,绝不以为念。故皇上伶订异常,醇邸福晋每言及,辄涕泣云。”“西后待皇上无不疾声厉色。少年时每日呵斥之声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今长跪;故威积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呵喝之声,或闻雷辄变色云。”

寇连材的日记出自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近来多有人对之提出诟病,认为言过其实,将慈禧说得太残酷了,不符合事实。但我觉得该日记内容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慈禧不管怎么说也是个女强人,在光绪幼小之时,慈禧对他有所关爱不庸置疑,但到了少年时期,慈禧对他严加要求,应该是可信的,至少应该有可信的成分。光绪长大后事要做皇帝的,自然不能像其他富贵人家的孩子那样娇惯溺爱,而慈禧本身也不是那种母爱横溢的人,她是个刚猛狠毒的妇人,对光绪严要求、多呵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光绪究竟也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中间少了亲子间的那种纽带。但慈禧对光绪并不是不管,不是置之不理,她的管以严厉为主,比如给光绪定家规:每日必须向她下跪问安,不命之起身,就不能起来。如果犯错或者逗惹慈禧生气了,就要罚他常跪,等等,慈禧的管理温情的成分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比较少,母爱的成分很少,而严厉训斥的成分多,这显然不利于光绪的正常成长,不利于他健康性格的形成。

在慈禧的刻意安排下,光绪皇帝身边的人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所有左右近侍,止宜老成质朴数人,几年少轻桃者,概不准其服役”,这些老成质朴之人,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敢乱说乱动是肯定的,他们做光绪的佣人保姆,是很称职的,但他们绝不可能成为光绪的玩伴。所以光绪皇帝不只难以享受正常家庭的那种温馨,人生中最宝贵的阅历他也没有。寻常市井小儿玩的那些游戏,乡间少年之间的追逐戏耍,光绪都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阅历简单贫乏得难以想象,虽然他从小就有帝师翁同和教导读书,但翁同和是个读书人出身,他教给光绪的,只能是圣贤之论以及治国管理天下的学问,其他学问光绪是学不到的。

光绪从小长到大,不但从来没有逃跑过,亦且从来没有想过逃跑这个词,恐怕也没有人在他面前提过这个词。虽然当初在宫中他只是一个小孩子,可他的名份是皇帝,即便有宫女太监陪他玩耍,在玩耍中必定会顾及他的身份,决不敢玩到疯狂的程度。光绪或许愿意那样,但有严厉的慈禧在,那个宫女太监敢引诱皇上疯狂玩耍?人生的很多体验、经验,都是在童年少年时候形成的,市井小儿乡间少年有足够多的机会体验“逃跑”,学习如何逃跑,以及懂得在何种情况下必须逃跑,他们的这些体验和经验,或许是他们一辈子的财富,但是光绪没有这种体验和经验,光绪的脑子里也就没有“逃跑”这个概念。

乡间的小儿,在孩提时,随了伙伴们去偷梨偷枣,或者嘴馋了,晚上相约去偷西瓜,这类活动是他们的游戏内容之一,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他们的恶作剧,在这类游戏或恶作剧里,小儿们学会了蹑手蹑脚悄悄地行走,学会了用树木的阴影、瓜曼瓜叶等物来掩护,学会了被发觉时如何拼命逃跑,学会了被抓住时怎样大说好话讨饶,市井间的小儿于乡间小儿的恶作剧也差不多,不同的是环境由乡间换到市井而已,但是可怜的光绪欠缺这个。因为慈禧对他太严厉了,严厉到了残酷的程度,光绪的童年、少年时代,别说没有这个时代应有的游戏和快乐,身为皇帝,他竟然在很多时候连吃饱肚子也成问题。

寇连材《宫中日记》又说:“皇上每食三膳,其馔有数十品,罗列满案。然离御座稍远之馔,半已臭腐,盏连日以原馔供也。近御座之馔,虽不臭腐,然大率久熟干冷,不能可口,皇上每食不能饱。有时敬命御膳房易一馔品,御膳房必奏明西太后,西太后辄以俭德责之,故皇上竞不敢言。”

身为皇上,竟然吃不饱饭,这实在骇人听闻,但是寇连材当时是宫中太监,负责给慈禧太后梳头,是慈禧喜爱的太监之一,他的日记所写,应该都是他的亲见,所以可信程度极大。其实慈禧对光绪的严酷,在许多资料上都有透露,这种严酷,造成了光绪的胆小性格,看见慈禧,就犹如老鼠看见猫一样,条件反射般的就害怕得发抖。《光绪帝外传》上说光绪“畏太后甚,上本口吃,遇责问,益战栗不能发语。”遇到慈禧责问,就害怕得战栗不止,连话也说不出来,可见慈禧从小就在光绪心中印上了恶魔般的形象。德玲女士的《清禁宫二年记》也说光绪与她谈话时,有笑,有戏谑,“但一至太后前,则立严肃,若甚惧其将死者然,有时似甚愚蒙。”“宫中法律,其母子间,严厉之甚,岂若吾徒对于父母者耶。”

当然,慈禧对于光绪,也教育他好好学习,但慈禧是个强悍的女人,她不是个和言善语的女人,更不是个循循善诱的教师。《稗海拾趣》记载有慈禧教育光绪写字的事:

一日,太后在暖宫写字,召光绪帝进屋,仰视着光绪的脸,问:“你能写这样吗?”当时光绪正看旁的东西,不知问的什么,悄然不知所措。太后不悦地问:“外面有鸿鸽吗?”光绪说:“没看到。”又问:“你也曾读过大清掌故,知道祖先创业的艰难吗?”光绪沉默不语。李莲英跪奏道:“祖宗缔造国家的艰难,皇帝曾给奴才讲过,现在因慑于老佛爷的圣威,不敢启齿而已。”

恶魔般的慈禧虽然命光绪叫她“亲爸爸”,但他对光绪没有半点爱,在慈禧的冰冷与严酷的阴影里,光绪简直胆小得不像个男孩子,连雷声也怕,打雷时,他不但要人赶紧关上门窗,而且要太监来捂住自己的耳朵。如此胆小的孩子,长大以后,就变成了一个内向而且腼腆的人。德龄女士在宫中见到光绪时,看到的就是一个腼腆内向、带点羞怯的的大孩子:

与太后语时,见一人立其侧,相去咫尺间。太后旋言曰:“余且导尔一见光绪帝,但尔必呼之万岁爷,而呼余老祖宗也。”帝与余等握手,有扭捏态,高约五尺七寸,甚瘦,但举止英挺,隆准广额,睛黑,奕奕有光,口大齿白,神采甚佳。余察帝,虽时时露笑容,然中含忧色。(德玲《清禁宫二年记》)

美国人K。A。卡尔著的《和中国太后在一起》,其中有一处说到光绪,可以印证德龄女士对光绪内向羞怯的印象,说的是光绪与慈禧在公众观看马戏表演时的情景:“一个太监为太后和皇帝捧着看戏用的小望远镜,镜上镶着光彩夺目的珠宝。皇上不喜欢人们注视他,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把望远镜放在脸前,我觉得他似乎是想用望远镜来遮住自己。”

性格上的胆小,阅历上的欠缺,又加上几十年来一直在慈禧的淫威下长大,对慈禧的恐惧已成为一种心理障碍,这样的光绪皇帝,他被幽禁时,自然就难以逃跑了。

1、珍妃的原因

在光绪被幽禁的同时,光绪最爱的妃子珍妃,也被慈禧痛打一顿,摘掉首饰簪环,关到了钟粹宫后的北三所,这儿是后宫的一个单独院落,十分偏僻荒凉,难得见人,慈禧还下令,永远不许珍妃再见光绪,这样,珍妃也变成一个囚犯了。

珍妃的待遇却比光绪更差,据《故宫周刊》第三十期白姓宫女的记忆: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之变,慈禧乃幽妃(珍妃)于建福宫,继徙北五所,令二宫女侍,门自外锁,饮食自槛下送进。

这是完全将珍妃当囚犯对待了,这还不算,慈禧还严命珍妃不许同下人交谈,在遇到节日、忌日、初一、十五,慈禧还要派人去申斥她。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很难狠下心一个人逃出去,那样的话,慈禧为了报复,必定会更加残忍的折磨珍妃,

对光绪来说,他从没有感受过正常家庭的温暖,在感情生活上,光绪是十分贫瘠的,即便是身为帝王,能给他以爱情抚慰的,也只有珍妃一人,而珍妃被关押受折磨,显然和光绪有关,因为她是光绪的死党,一直与光绪同进退。所以光绪被幽禁后,对珍妃的处境极为忧心,德龄女士在《光绪皇帝血泪秘史》中,也认为光绪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珍妃:

别的消息他还暂时并不急于知道,他所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珍妃的下落。前几天,太后派人来招珍妃去的一回事,他是知道的,而且还知道她去了之后,已有好几天不曾回来,他不由深深的为她的安全忧虑着,甚至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他想在从前她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太后即使要责处她,但有他在那里,多少总还可以解劝解劝,现在自己也犯罪了,珍妃还有谁保护呢?

光绪身边有一个心腹太监叫王商,慈禧太后也很信任他,让他监视光绪,但王商实际上是光绪的人,他帮忙打听到了珍妃的情况,说给光绪。光绪思念珍妃情切,王商便联络了几个同情光绪帝的小太监,在夜深人静后,用小船将光绪接出瀛台,送往北三所,让他和珍妃相见。德龄描述了这两人相见的情景:

当光绪悄悄的走近这一所孤寂的冷宫的那个晚上,情景是如何凄凉啊!那三具比人的拳头还大的铁锁,那么无情的梗横在两扇门中间,显出了它们最大的威力,使光绪只能望着它们发呆,他所能做的,只是攀在窗子外,和他心爱的人说上几句话。直到月亮快横过中天,王商害怕有人要察觉的时候,才把他竭力劝回去。

德龄女士的描写很煽情,她用的是小说的笔法,在可信度上打了折扣,让人觉得这是德龄想像出来的情景。不过爱新觉罗。溥佐写的《珍妃的冷宫生活》证明德龄说的没错。爱新觉罗。溥佐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弟,摄政王载沣的侄子,他小时候,常听载沣讲宫中的故事,这其中就讲到了光绪和珍妃。按《珍妃的冷宫生活》所说,光绪在同情自己的太监的帮助下,曾不止一次的来到北三所,偷偷的看望囚禁中的珍妃,不过珍妃囚室的门是上了锁的,窗户被钉上了铁条木条,他们俩只能格着门窗说话,相互勉励要坚持活下去。

汉代的开国君主刘邦,在被楚军追赶难以逃脱时,就将同车的妃子、儿子都推下去,以便让马车的速度更快一点,方便自己逃脱。光绪显然不是刘邦这样的人,刘邦被后人称作流氓皇帝,光绪却是半点流氓气质也没有,是个重情重义的人,让他抛下珍妃不顾,自己独自逃跑,的确是不太可能。当光绪偶然间想到逃出去的可能时,估计珍妃的影子就会浮现出来,他就会喟然长叹一声,说:“同是深宫沦落人,怎忍独自去逃生。”

光绪对珍妃的挚爱,是唯一的,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宫女谈往录》中记载了当时宫女的话,说光绪在珍妃死后,“从此他再也没有接近过任何女人,直到宾天(即死亡),可以说对珍妃是情至意尽的了。”

2、对光绪来说,在心理上,宫中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慈禧是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其狠毒的程度,光绪是最有体会的,光绪之所以认为或者感觉自己逃跑失败的后果非常严重,决不会是毫无根据的猜测,而是基于各种因素的反复权衡后的判断。

在当时洋人和地方绅士、重臣反对废黜光绪的呼声里,慈禧虽然不能废掉光绪,但她要取光绪的性命,还是可能的,例如,饿死光绪皇帝,让他小病不治甚至加重他的小病从而促使他死亡,等等,下毒害他当然也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在慈禧废黜光绪遭到挫败后,日本的《时事新报》就刊载北京特派员来书,认为慈禧因怕废帝引来天下物议,所以要设法让光绪自然死亡,该文章部分内容如下:

废立之谋,自摄政(自慈禧政变之后,夺权训政)时已定计画,非淬然而起也。自摄政以来,悉废光绪之新政,帝党或刑或放或革。帝之爱纪,亦剥夺其首饰,以今之天时,犹穿单衣。此皆以禁制光绪之自由,而使毫无生趣者也。今传闻政变以来,宫人咸怀匕首,潜迹宫中,不幸发觉,竞被斩戮者甚多,故太后深忧之。满洲人之意,以为西后既老,光绪方壮,若太后一旦死,恐光绪复政,不利于己,故不如及西后在时,绝其根也。然被辈之所恐者,一旦废立,国人必有兴师问罪,而外国亦必责问之,故尚犹豫,虽然,亦不足为光绪幸也。今托词光绪有疾,召集名医,而观九月三日之病諭,则可为深虑焉。盖彼辈之意,以为废病危之帝,而招天下物议,不如俟其自死,今惟设法速其死而已。故光绪今有大病,而求米粥则不得,求鸡丝则不得,凡所求食,皆诡词拒之,故伤其意。而太后竞若罔闻,惟数日一招优伶入宫,临观取乐而已。(转引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设法让光绪自然死亡,或者加速他的自然死亡过程,这慈禧轻而易举就能做到,慈禧之所以暂时没让他死,那是因为他的存在并不影响慈禧的掌权,慈禧自信完全能够控制住他,当然,考虑天下的物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慈禧需要慢慢考虑对策。此后的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的进攻,不得已下的西逃,这些事接踵而来,打乱了慈禧的步伐、计划,使她不得不重新审视光绪的作用。

对光绪来说也是这样,在从最初被囚的愤怒焦躁中冷静下来之后,光绪应该想过今后的出路,或许他会想到出逃,但是,长于深宫的光绪对外面的世界十分陌生,在此之前,他从没有出过北京,逃出深宫后该怎么办,步行还是乘车?怎样隐匿身份躲避追捕?怎样获得食物?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为光绪从没有以非皇帝的身份干过这类事,对京城之外的江湖世界,他一无所知,没有最起码的感性基础,这会加剧他对出逃的恐惧感。

金庸的《鹿鼎记》中,有一个从小在明代深宫中长大的陶宫女,身怀武功。当明代灭亡,满清的皇帝搬进紫禁城后,陶宫女还是一直偷偷住在紫禁城里,她因事与韦小宝结识,韦小宝请她加入天地会,希望她出了深宫,行走江湖,陶宫娥却说:“我从小在宫里长大,想来想去,只有在宫里过日子,才不害怕。外面世界上的事,我什么也不懂。”韦小宝担心太后不利于她,陶宫俄说:“皇宫地方大,我找个地方躲了起来,太后找不到我的。”

光绪的情况和陶宫俄极其类似,光绪对外面世界的事,也是一窍不通,他熟悉的,只是深宫,在宫中,他的心理上感觉是妥切的。虽然在宫中时时要面临慈禧的威胁,但统观种种情况,暂时还没有生命安全的问题。在宫中,由于慈禧的虐待,饮食不如意,住处也寒酸,可逃到了外面,景况或许比这儿更差。

很可能光绪在进一步深思熟虑之后,觉得还是逃离深宫,摆脱慈禧的魔爪要更好一些,但此时外面又闹起了义和团,华北大地上一片喧嚣,义和团的人马来去,高喊着“灭洋”“杀大毛子、二毛子”,而光绪就是他们要杀的目标之一,到此刻,光绪自然更感到只有宫中比较安全了。

3、忍辱偷生与新的希望

光绪被幽禁之后,慈禧费尽周折也没能废黜他,宣布他有病的招术又被外界拆穿,那么此时最希望的,就是让他“自然而然”的死亡,因此对他不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进行摧残折磨,饮食上的发馊发霉食品是折磨的一种,除此而外,就是精神的折磨了。光绪当然知道慈禧的用意,所以他能做的,只有忍辱偷生,只要能活下来,活得比慈禧的时间长,那就是胜利。《德宗遗事》中就有光绪忍辱偷生的记载:

自溥儁入宫,宫中人心目中皆以儁为宗主,视上如赘疣,而儁性骄肆,谓上为疯为傻,昌言无忌。上佯若不闻。既西巡所至,太后尤故纵之,意因上性刚烈,可以挫辱致死,而上知其意,始终以呆痴应之。

溥儁本是一恶少,粗鄙不文,连宫女的短裤也穿在自己身上,又自以为是大清之主,骄横无比,用他来折磨光绪,也真亏慈禧会想,但他认为光绪皇帝性格刚烈,确是看得很准,荣禄就曾说过:“皇上性暴,内实忠厚;太后心狠,令人不测。”但是性暴的光绪在幽禁之后懂得保护自己了,假痴假呆,对外事一概不理,也让慈禧无可奈何。

不过西狩回京之后,慈禧开始对光绪在态度上有所转变,不像过去那么恶劣了,慈禧也让他上朝见大臣。《德宗遗事》记载说:“回銮后,上之身体较庚子前稍自由,而监视仍严。上每退朝还宫,惟以观书消遗。所观皆有用之书,于西学书尤留意。”当然,改善的程度很有限,并时常反复,但对于光绪来说,这种改善却是大有深意的。

第一,这种改善伴随着慈禧对以往守旧的忏悔而来,这很可能预示着慈禧要改变以往的守旧立场,支持国家维新,而光绪以维新自命,认为支持维新应该就是支持自己。而慈禧似乎也有意无意的配合光绪这种想法,不但对光绪在言语上比以往客气了,而且在一些具体事务上还和他商量,臣下的奏折也开始让他看,这对光绪来说,无疑是个相当好的信号,预示或者暗示着慈禧的回心转意,而慈禧的回心转意则意味着光绪复出的可能性猝然间增大。

第二,清末新政的实施,让中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景象,办学堂、开矿山、修铁路、赴日留学、赴欧留学、筹办现代化的工厂。。。。。。这给光绪带来了希望,因为所谓新政,和光绪的维新变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庚子事变,中国社会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义和团的“刀枪不入”终于没能抵挡住洋鬼子的快枪大炮,这让中国人恍然而悟,终于明白了也承认了中国与列强的差距。站在现在,遥想百年前穿红裹肚的义和团勇士,想像他们在洋鬼子的枪炮下呐喊冲锋倒地死去的过程,感觉那就像一个残酷却发人深省的童话。这个童话唤醒了从上到下一大批中国人,于是,从朝到野、从官到民,似乎都有了一个共识:必须维新。当然,这和慈禧太后的大力推动也有关系,同时也因为到了此刻,拼命守旧决不肯变革的那些官员大部分都死了。

新政的实施和不断深化,让中国人的观念,当然主要是士绅知识阶层的观念快速的转变,这些人观念的转变又反过来给新政注入活力,同时,日、欧留学生将东、西两边的洋风不断的吹向国内,西风东渐的速度明显加快,中国社会的开放程度在有清一代达到了高峰。

在这种形势下,慈禧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再提废黜光绪之事了。做为昌导变法维新的先驱,做为因维新变法而遭幽禁的帝王,光绪此刻虽然依旧无权,但他在士绅知识阶层的心中,其地位是崇高的,或者换句话说,此刻的光绪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庚子时变前,徐桐给光绪拟了个“昏德王”的称号,这称号在当时或许有很多人赞成,认为名实相符,可到了新政时期,光绪的名望虽不致达到“先知先觉”的程度,可受士绅知识阶层的大力拥戴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时候的光绪,感觉自己不需要逃跑了,只需谨慎一点,忍耐一点,慢慢的熬时间,熬到年迈的慈禧倒头就死,那就是胜利,而已经超过七十的慈禧显然熬不过年富力强的光绪。(来源:新浪读书 摘自:《假如光绪不死》作者:石之轩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04楼 发表于: 2009-08-23


韩自杀成风,“90”后成重点保护对象 [转帖]


自4月份以来,韩国相继发生3起集体自杀事件,共有11人丧生,韩国总统李明博发表广播讲话劝阻网民自杀 。事件播报以后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全社会对在韩国盛行的网民集体自杀事件感觉非常痛心。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刘明老师作客《智慧中国》,对此事件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做全面解读。

此前短短一周内,在江原道两个地方已发生了两起集体自杀事件,令人担忧的自杀行为行为演愈烈。互联网上竟然出现冲动自杀网站,实在令人痛心。以死的决心生存下来,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

讲到这个社会问题, 刘明严肃的说,事实上关于自杀的研究是很复杂的事,到目前也没有完全公认的确论,算是疾病还是心理问题还是一个思想问题,现在都没有公论,自杀研究很复杂。从网上消息来看,各媒体报道他们的自杀,不知道是因为公开化报道的数量多,还是确确实实在自杀事件上存在问题,作为国家的领导人发表讲话,说明还是很严重的问题。

针对韩国的文化特性,刘明表示,这个国家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里面它实际上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所以它有西方文化的渗透问题,对于他的群体有最大的问题就是东方和西方文化两种文化的冲突,我们在东方文化里面人是很内敛、谦和的,会注重群体利益,而西方会更个性,更主张个人权利,还有一个内容,我们无法忽略二战以后,5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的经济发展很快。我们看到,生活里面的情况,就是有些人他生活的状态非常不好,经常会饿着肚子,这时候他不会有自杀行为,反倒是生活得很好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自杀的问题。

在谈到中国会不会出现类似的事件发生时,刘明说,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无论政治、经济、教育很多方面都很特别,我们看中国有漫长的历史,这个历史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都去除了。这样的一个文化,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跟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很难说,我们需要及早的关注,更好的研究提防我们国家此现象出现。比如我们也面临文化的冲突,我们也在不断调整,比如商业社会天天给你的广告催眠你、影响你,这样的一些东西都可能导致你心里上的变化,网络上的东西发展速度太快了。

如何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是社会尤为关切的,在谈到具体措施时。刘明讲,出现自杀行为以后就很难纠正了,预防很重要,培养孩子慢慢形成比较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要让他每天在混乱里面消耗,我们要加强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的时候家长觉得是孩子开玩笑,这是不负责人的,看看有什么样的事情在影响他,如果你平时已经很关注他,很照顾他,可能他也没有问题了,他可能就是觉得你不关注他,他慢慢感觉这个世界没有人关注自己,他真的出现一些症状的时候,你反而可能也没注意,比如他最近开始记日记了,可能把他的物品整理得很整齐,这样的现象如果没有重视的话就可能出现问题。

“90”后作为青少年主力的一代,刘明对他们的引导看的很重,并且有自己的看法。他是这样说的,现在主导社会有一个内容,就是利益问题,包括媒体,其实媒体还有很多东它也要生存,也要发展,要吸引眼球,就寻找更多新奇、刺激的东西,而不是思考怎么样更好理解一个东西,把青少年很规范地引导到某个方向。这样下来,很难避免各种各样的因素引导青少年走错了路。探索是对的,引发科学的探索,引发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重视精神的价值,要引导人的内心。我们无论是在教育上,在社会文化上,在媒体的宣传上还是父母对待孩子的过程里面,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理解新的一代的成长,理解他们成长过程里面一丝丝变化,对社会的责任,这样的一些东西我们可能要齐心合力地做,才有可能让他们真正健康地成长。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05楼 发表于: 2009-08-23


苏联高官都被忽悠了 斯大林到底有几个替身? [转帖]


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有替身吗?多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而围绕“替身到底有几个”、“他们是些什么人”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周末版专门对此展开了调查,于4月10日披露了斯大林“第一替身”卢比茨基的秘密——他“扮演”领袖斯大林长达15年之久,很多高官都被蒙在鼓里。

“绝密”档案

苏联人民演员达达耶夫甚至从未向妻子和孩子透露他曾扮演的秘密而又非常危险的角色。他知道,只有沉默才能活命。在1996年前,所有关于替身的材料都属机密,只有少数几个特工知道。在1996年文件解密后,家人才了解曾经的可怕秘密,他们难以置信。当年深锁克格勃柜中的绝密材料成为达达耶夫这位拥有卫国战争老战士、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祖国荣誉金星勋章等诸多称号的院士自传《国家—舞台》中最吸引眼球的内容。

在国防部出版的《20世纪的战士》这本百科全书中对达达耶夫有这样的描述:“其个人生平中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征———1996年解密材料显示,他曾长期作为斯大林的替身参与新闻片的拍摄……达达耶夫与领袖的相貌惊人地相似,他模仿斯大林的嗓音作报告……”

达达耶夫从不接受采访,已融入血液的谨慎使他在自传中对那段替身经历仍语焉不详。如果不是这次在“祖国骄傲”慈善基金会上有拉济奇院士的引见,我们是绝无机会探听那些惊人秘密的。即便如此,这位传奇的“沉默者”仍一再说明,有些东西现在说还为时过早,有些根本就不能说……


成为替身

达达耶夫的真正名字叫加扎瓦特(加济),意为“信仰战士”,为纪念战争中牺牲的战友而改名叫费利克斯。他1926年出生于达吉斯坦的一个山村,很小就开始干活:放羊,学镀锡,制作首饰。但他的最大爱好是舞蹈。在北高加索奥林匹克艺术大赛上,他脱颖而出,被招进乌克兰国家歌舞团跳高加索民族舞。战争期间,他进了第132师的文艺队。他多才多艺,既能唱歌,又能跳舞,讽刺性模仿表演,玩魔术。

年轻的加济长得非常像斯大林,任何一个见了他的人都惊叹不已。一些山民甚至因此取笑他,他表面作出愠怒的样子,其实心里对与领袖相像很感得意!1943年,肃反工作人员注意到了他……几个穿便装的人二话没说,一架专机把他带到了莫斯科,安顿在郊外的一幢别墅。在好吃好喝地款待了他一顿后,把意图及平时日常的生活准则告诉了他:与亲人断绝联系、不可泄密……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06楼 发表于: 2009-08-23

叶永烈:创作始于语文不及格[转帖]


叶永烈:创作始于语文不及格

  “别人总说,有‘两个叶永烈’,一个是科普的叶永烈,一个是纪实文学的叶永烈。”作家叶永烈道。“很多人说作家是神童,我就是个‘反证’。”

  在济南书博会上,叶永烈在现场展示了他的小学成绩报告单。“小学一年级有两门不及格,一是作文,另一个是阅读,阅读相当于现在的语文。我的作家之路,是从‘语文课不及
格’开始起步的。”

  最初的转机出现在叶永烈11岁时。“很偶然,《浙南日报》社在我家旁边,报社门口有个绿色的箱子,上面写着‘投稿箱’。我问人家这个箱子是干什么用的。别人说,你把稿子扔进去,你写的稿子报纸上就会登出来。”叶永烈心血来潮写了一首小诗,“就是顺口溜”,扔进了“绿箱子”。几天后,他的稿件被采用了。

  叶永烈17岁时上了北京大学化学系。“当时很想去中文系,但爸爸说念化学将来可以做做肥皂、雪花膏,总有一份饭吃。”大学期间,叶永烈笔耕不辍。19岁那年,他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

  那一年,他的书的责编刚好在编《十万个为什么》,便把他拉入了写作队伍。“《十万个为什么》1961年出版时,一共是900多个‘为什么’,我一个人写了300个为什么,我成了《十万个为什么》最年轻、但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那一年,他21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叶永烈更加关注国家和时代的命运,这也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辗转传记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因。触碰重大题材,叶永烈非常注重“第一手”。“我从不搞东拼西凑。我坚持采访历史的当事人。”

  (《北京青年报》4.27 朱玲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07楼 发表于: 2009-08-23


曾国藩的读书“条规”  [转帖]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重温曾国藩的读书经验对今人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既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他曾给自己订下了读书的十二条规矩:

  一、主敬:整齐严肃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西、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写笔记。同治元年(19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

(《共鸣》2009年4月号)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08楼 发表于: 2009-08-23


我们应该为宋朝而骄傲 [转帖]


宋军初期其实并不弱。到979年,高丽女真皆贡于宋。宋朝的开创者赵框胤出身贵族,是一个高级将领。他本身并不注重抽象的理论而是非常注重实际技术、重视科技。他称帝后,很少与文臣探讨儒家典籍,而是经常亲自出题科考或亲临造船务、监督水战、整饬军政等。赵光胤本身很重视军事武力建设的……北宋开国之初,军队个人素质是历朝最高的。《梦溪笔谈》里专门比较过历代弓的强度,宋初的士兵膂力要比汉唐高得多。他经过了一番沥血奋战,灭后蜀、南唐,初步完成了统一。他不给武将太多权利是因为怕军阀割据、国家不安定……他死后传位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又灭了吴越、北汉等国。根据赵光胤的遗愿收回燕云十六州发动两次侵辽战争。宋军主动进攻辽军,可见宋军的实力并不亚于辽军。由于轻易冒进、前线指挥失物等等原因使宋军没有取得成功,但也没有溃败。宋军停止了对辽战争是因为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争后建国不久,宋需要调整和重建。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宋真宗御驾亲征渡过黄河,宋军与屡犯边境的辽军大战十多天,辽军统帅萧挞览中箭身亡,辽兵多有逃散。最后辽军抵挡不住,请盟议和。虽然寇准不同意议和主张乘胜追击。但宋真宗却渴望和平,不喜战争,不想再继续劳民伤财、不愿意生灵涂炭。大宋在胜利的情况下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大宋在胜利的情况下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使两国成为兄弟之邦。同时宋朝同意每年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相当于30万贯)。公元1021年宋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总数为15000万贯。北宋时期宋政府的平均年财政收入应在有10000万贯以上。一两白银兑等于一贯铜钱。30万贯对宋朝每年的巨大的财政收入来说不值一提。仁宗宝元年间仅陕西一地,和平时期军费2000万贯,战时3300万贯。只是陕西一地,战争军费比和平时期军费高1300万贯。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使宋朝依然侵占辽国“关南”之地瀛、莫二州。澶渊之盟是赏赐失败者财物的盟约决不是失败者进贡赔款的盟约。“岁币”对宋政府及人民根本不构成丝毫压力。“澶渊之盟”使宋辽两国进入100多年和平交往的友好时期,使中国的北方恢复安定,促进了汉、契丹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契丹人的汉化。到耶律洪基时,契丹人与汉人已没什么区别了,甚至连契丹语都不会说了。当宋仁宗去世的讣告送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从此以后宋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化建设为国策,使那时的中国就远离了原始的武力扩张、掠夺财务的野蛮阶段。北宋拿点小钱换来了长期的安定和平、稳定的发展。使宋的商业、经济、科技、技术等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致使北宋国事强盛、海内升平、全国上下弥漫着一股瑞气。也使人们长期处在一种富足闲暇状态。长期的和平也使宋、辽两国逐渐退化了的野蛮战斗的能力。也使宋朝远离了原始、落后的世界。公元1040年范仲淹挂帅到陕北多次打退西夏军,从此西夏不敢冒犯。范仲淹本着安定边疆的百年大计,主动引见亲近羌族首领加强睦邻友好。人民歌颂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据史书记载当他死去的噩耗传至边地时,“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北宋政府向西开疆三千余里,归附中国的藏族有二十万众。并实行屯田,分给归附藏族田地耕种。王安石:“今青唐、洮河,幅员三千余里,举戎羌之众二十万,献其地,因为熟户。”被招募安置的藏族称为熟户。宋没有倾尽全国之兵、全民之财反动对辽、对西夏的进攻是因为吸取了隋扬帝、汉武帝的教训。战争侵略得到的远远比不过自己创造的。开明的政策使宋朝的人们长期没有战争、兵役、苛税这三大“灾害”之苦。使宋朝人民长期生活富强安逸。如果说秦亡于苛政,汉亡于战乱,隋亡于兵役,唐亡于割据。那么宋就亡于安逸。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坚持募兵制的王朝。宋以前、以后,中国一直到现在还实行的是强制性征兵政策。募兵制就是国家不强制你当兵,你当不当兵靠自愿。当然你当兵国家是给你钱的。宋朝的士兵都是招募的雇佣兵,而这些雇佣兵都有非常厚重的薪金,国家为此所付的军费是惊人的。政府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国家收入为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八千四百零五缗,支出为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三千一百七十缗,财政赤字为四百二十万缗。此举被现代一些学者讽刺的称为“冗兵”、“积贫”。“冗兵”、“积贫”是宋朝内定的民 主开明的国策结果,不是外敌的压力造成的。过于民 主的政策和长期的和平富足的生活也是使宋军战斗力弱的原因。
  宋代在军制上有进步之处,把军政机关与指挥系统分离,将动员系统与指挥系统分离,这些都是现代军事的特征。宋朝在缺乏长城防御设施依靠情况下坚持国富民强三百余年,不能说宋朝太弱,宋军太弱。宋不是没有能力进攻只是国策问题。宋的总兵力远远超过辽、金、蒙等国。但宋的机动兵力、在一线的兵力及却比不过它国。宋的战争成本比落后的国家要高很多。宋军兵分散。因为宋军有大片疆土、大量人民、大批财富要守。这些都是宋军的负担。而侵略军没有什么负担,想打哪就去哪。攻下了就有大批财富、美女。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长期的和平的国策使宋军丧失了进攻的能力。
  在冷兵器时代,越野蛮就越强大,越落后就越凶恶。你落后贫穷就有动力掠夺比你富裕的人。辽国比宋野蛮,所以宋给辽钱绢。金比辽野蛮,所以金灭了辽。蒙古人比金人野蛮,所以蒙古灭了金。蒙古人比宋人野蛮得多,所以宋当然打不过蒙古。纵观世界史,历史上文明的古国都是被比它落后、野蛮的民族消灭。齐被秦消灭,不是因为没有秦国富裕,而是没有秦国野蛮。楚被秦消灭,不是因为没有秦国有文化,而是没有秦国武力强盛。
  一个人越富裕越怕死,越幸福越热爱生命。一个人越穷困,越不怕死。一个饿着肚子的人会比吃饱了的人狠。一个为有饭吃、有衣穿而发愁的人会比衣食无忧的人做战勇猛。一个强盗会比一个书生厉害。宋人太文明了,过惯了安逸而富裕的生活。宋兵很弱。有宋诗云:“父母生我时,教我学耕桑;不识官府严,安能事戎行!执枪不解刺,执弓不能射;团结我何为,徒劳定无益。”宋人是为生产、创造、和平而生的。蒙古人生下来是骑马、掠夺、战斗的。宋人人性大多是善的,蒙古人性大多是恶的。怎么可能战得过原始凶猛在血雨腥风中奔出来的蒙古铁蹄?
  蒙古人的可怕在于它不只拥有原始游牧民族野蛮的战斗力,而且还拥有文明民族先进高超的技术。蒙古人攻打下一座城市,唯一留下的一种人,不是年轻美丽的女人,也不是天真的孩子,还不是年迈的老人,而是这座城市的工匠艺人。在古代蒙古人就好比在现代,它不仅具有阿富汗塔利班人不怕死的精神、还拥有美国人的原子弹等高科技武装技术。
  宋元之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悬殊最大的民族战争。因为一个是正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顶期文明,一个是刚形成的民族正处在原始时期的文明。
  宋朝后期虽然武力相对较弱,但用它强大的综合势力,经济与文化侵略着辽国、金国等周边各国。促进了他们的汉化。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辽国逐渐废除奴隶制及歧视汉人的政策,金国更是不折不扣宋文明的仰慕者。金国在北京的皇宫是完全仿照的宋朝汴梁的皇宫建造的。金国的皇帝穿着宋式的皇服,文官的品级和宋一样。金朝实行科举取士,孔子的四十九世孙也被金主封为公爵,金主亲自行礼祭祀孔子。自天文占测至编制历日和宫廷音乐,金人全都模仿应用宋制。金国还学宋国印制纸币。从金朝遗留下的铜钱就能看出金钱就是只有汉字的典型中国式铜币。从留存至今的卢沟桥的建筑风格及技术来看,金人已完全成为“中国”人了。金国用短短的几十年期间,掠夺吸取与学习了大量的宋的财富与文化。就从落后的原始文明进化到封建文明。到金国灭亡前期,实际上金国与南宋差别已经不大了。金国成为宋朝之后当时世界上第二大富强的国家。但金国也在富强的生活中失去了曾经野蛮无比的战斗力。
  像朱熹一样的一大批知识份子开始是坚决的抗战派,拥护政府进攻收复国土。但后来看到两国和平的局面。逐渐成为保守派不主张用武力解决问题。不希望两国在大动干戈,破坏两国人们的安定和平的生活。不进行战争并不是少数人“苟且偷安”,这是民心所向,是符合全民的利益。
  一个国家及王朝的灭亡,不一定是因为它自身的腐朽及内政混乱、君主的昏庸、民不聊生。一个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国家有可能是面对外部野蛮的力量一时战略决策的失误、一次的战争失败就有可能导致。宋朝的皇帝极其统治者是相对于其他王朝的统治者都是比较开明的有功绩的。宋朝的灭亡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宋朝的灭亡有多方面的原因。宋朝也不是一个民族一个王朝之力一次打败的,而是多个民族与多个王朝一起之力多次打败的。蒙古是在灭了西辽、西夏、花刺子模等国,荡平中东、征服大半欧洲、统治大半世界、把宋朝的周边各国都归于其下之后才对世界上最繁华强大的宋国发动进攻的。宋人太文明,但使用先进的技术火药及战船把强大的蒙古联军钳制数十年之久。宋朝是在蒙古野蛮的铁蹄下坚持得最持久的国家。宋是文明的创造者,而蒙古是文明的掠夺者。宋人的失败是因为宋人太文明,宋朝的灭亡是因为宋朝发展得太快和当时野蛮的世界格格不入,堆高于岸,流必遄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个文明被消灭,并没有什么可丢人的。希腊、罗马虽都被野蛮所消灭,但他们的文明依然是西方人的骄傲!世界人民依然景仰他们所开创的文明高度。在西方没有人会污蔑希腊、罗马,也没有人会崇敬突厥、匈奴,土耳其。一个没有文化粗鲁厉害的强盗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会景仰。而我们现在的有些中国人却有些怪,我们对代表中华文明顶峰的王朝大加污蔑与抨击,而对屠杀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优秀先进高超文明的我们祖先的野蛮人而大加歌颂与美化。我们好象不知道谁是我们的祖先。很难想象现在的犹太人会崇拜希特勒,而辱骂贬低被希特勒屠杀的犹太先辈。而在中国正是这样……我们习惯于把冷血的强盗屠杀我们先辈的屠夫美化成大英雄!我们习惯污蔑与褥骂在世界上给中国带来太多荣誉与骄傲的伟大的宋朝。这世界上只有中国人热衷于谩骂自己的祖先,在西方你很难看到有西方人骂亚里士多德的。而在中国我们不只骂朱熹,还骂被我们祖先千百年来誉为圣人、在世界各国被尊为伟大思想家的孔子。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孔子、朱熹都可以漫骂的人,那他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他还是中国人吗?古希腊奥林匹克文明在世界、在中国依然继续发扬光大!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宋明理学却被中国人自己批得一无是处。现在的大部分中国人竟不知道自己祖先的好,优越与难得。我们被野蛮的屠杀斩断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连续性。我们还配称作我们是宋人的后代吗?
  这里只说了宋的好,没有说宋的不好。因为宋的不好众人皆知,已被教育宣传夸大。而宋的好却被忽视或被看成不好。宋被灭了,宋的好也被看做不好、被看做灭亡的原因。我们现在的人对宋朝的评价不公,我们对宋人不公,我们对我们的祖先不公。即使藐视东方文明傲慢的西方人面对宋朝的辉煌都不由自主的赞叹。为什么我们却蔑视我们古代的社会最顶峰的文明?但能够接触研究宋朝文明的西方人毕竟只是些极少数的人。难道我们的文明要靠别人来发掘吗?如果我们都不为我们的祖先说话,那要靠极少数的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学者说公道话吗?我们应该为宋朝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而自豪。我们应该为我们是宋人的后代感到骄傲。
如果在冷兵器时代,以色列和美国,都不会是阿拉伯人的对手,再想想宋的时代,我们能不为宋感到骄傲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但天道好还,今天中原还是我们的中原,我们还是宋的后人!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09楼 发表于: 2009-08-23


中国战场上的被俘日军[转帖]


  
 
  日前,因为老拙《日本八路》一文配图,特意在日本的资料中寻找了一下有无抗战中在中国战场被俘的日军图片,结果发现收获颇丰,比如《觉醒者的证言》等资料中,对中国方面怎样改造日军战俘都有详细地描述,而图片中的日军俘虏,不但有共军抓去的,也有国军抓去的,还有中国兵和美国兵一起抓的。

  索性把这些照片汇集一下吧。

  18-1水野靖夫

  上一次在文中使用了这样一张照片,但是说明不够详细。其中的水野靖夫,据查曾参加了八路军围攻深泽的战斗,是八路军的炮手。当时八路还怕水野下不去手,告诉他要打的是孙殿英。结果水野毫无心理障碍。

  当中的刘,就是当时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敌工部工作的刘国霖。此后,有朋友对我讲,说这个刘国霖可不简单啊。

  18-2刘国霖当时

  的确是不简单,多年以后,日本俘虏在书中依然称政策水平极高的刘国霖为“严若父,慈若母”——其实,刘国霖当时,比被俘的日本兵根本大不了几岁。

  这段文字里提到被八路军俘虏的日军组成慰问团去给八路军作演出,其中还有俘虏扮演女角,竟然惟妙惟肖。他们认为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刻骨仇恨日军的八路军战士对他们的恶感。

  18-3建国之后的刘国霖

  有朋友告诉我刘将军今天依然健在,90岁了,就住在北京,偶尔,还给大学生指导一下外语。

  18-4被俘日军和八路军指挥员在一起,正中央的是罗瑞卿。

  18-5晋冀鲁豫反战觉醒同盟大会召开的会场

  18-6参加大会的中方代表,其中左起第四人为朝鲜义勇军指挥官武亭。义勇军参加了保卫八路军总部突围的十字岭之战,伤亡很重。

  18-7等待开会的日军反战同盟盟员,台上挂的照片是片山潜。

  18-8从日军中主动逃出来的士兵在现身说法。

  18-91945年8月,一二九师在“最后一战”中俘虏的124名日军,即将送往延安。

  好了,这是共军方面的材料,下面,我们在说说国军的,也很热闹。

  被中国军队抓住的日本兵,可是没法选择对象的,最好祈祷不要让共军里李云龙抓去,说不定就砍了脑袋,其实要是轮上国军的孙立人呢?那更惨,据说是统统活埋的干活。

  说正经的,国军俘虏的日本兵也是不少的,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形象吧。

  18-10 1944年7月,被中国远征军俘虏的日军。美军情报军官通过中国翻译,在缅甸审问日本俘虏,这个组合真够国际化的。文献注明日军番号为第二十五联队,这应该是第九师团的部队,不过我没有查证这个部队是否真的参加了缅甸战役。

  18-11湖南战场上中国士兵押送被俘的5名日军到总部,包括1名军官。1945年2月25日,地点在衡山脚下。不过,这支押送日军前来的中国军队,却不是什么正规精兵,而是当地的游击队,因为抓了日军俘虏,才新发了军装的。

  18-12 1944年10月7日,中国军队押送被俘的日军便衣奇袭队人员前往关押地,为防逃跑,将他们都用麻绳捆着。

  18-13 也是日军的便衣侦察员被抓住了。对于在云南布阵的中国军队,日军非常警惕,在1943-1944年之间不断派遣便衣侦察人员进行侦察和袭扰。但由于语言不通,举止可疑,先后损失了一百多人,日文资料中的说法是“大部分被俘后根本就没有被送到俘虏营,在前线就被中国兵给XX了。”

  16-14 这个,倒不是在中国被抓的,不过忍不住还是放在了这里。美军在太平洋岛上抓到的这个日军俘虏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抓到的日军俘虏都是骨瘦如柴的,为什么这个又白又胖?是不是他的消化系统和别人不一样?结果很简单,原来这个日本兵是负责分配食品的,单独给自己搞了个小仓库……

  18-15 一个美军文职顾问在昆明机场转机,恰好看到两个被俘日兵,于是也跟着照张相,算是有向子孙炫耀的了。

  18-16 1944年,第八军抓到的两名日军伤兵俘虏。即便是照片上也看得出来,其中一个伤兵在喝水坑里的积水。在各个战场上都发现过被遗弃的日本伤兵,这两个就是在战斗过的村子里发现的。

  其实,抓几个俘虏并不算新鲜事,早在一二八抗战的时候,十九路军一个冲锋之后抓住一个日本军官,问话之后才知道是个大佐……

  十九路军对这个大佐倒很优待,并且在停战后把他送回去了。

  那时候中国军队还不知道日军对于被俘过的人怎样处置,等中国军队从战场撤退的时候,这个日军大佐到了自己被俘的地方,就地自杀了。

  写完这段话,想说一点题外的话。日前,在某报的帮助之下,我采访了两个国民党退休将领,本意是请他们谈谈台湾海峡的战略格局,但其中一位拿了影集给我看,说你看我打过日本呢,那个时候我很漂亮的小伙子吧。

  萨笑了,的确,老先生那时候精神得很。

  那时候,就因为我长得精神,给廖军长当卫兵的。

  哪个廖军长?

  廖磊老军长,你可能不知道,我们是桂军(老先生祖籍不是广西,是路上被廖老将军捡到的),1937年走路到柳州再坐火车到前线(这个我有点怀疑,因为听说当时日军对中国的铁路轰炸得非常厉害),广西兵装备不好,老百姓没看过我们这么穷的兵,都笑,听说我们是去打日本的,就不笑了。

  到了前线,还没到最前面就看出一线打得很惨,到处都是伤兵往下送。我们军进了阵地,几个旅长都来请战,不要守,要攻。军长很高兴,当即指定了一个旅长,准备夜袭。下来以后军长在帐篷里面转圈,把参谋长叫来,说不行啊,这样上去我们很快就要打光的。参谋长说是啊,打光了我们没本钱了。军长说你去前线,要打,但是不能把人拼光了,打日本的日子长着呢。你去,一定压住。参谋长敬个礼就走了。

  到了后半夜,军长睡不着,叫我给打扇子。这时候军需处的处长来了要军长给补个条子。军长说什么条子。

  一看,是参谋长走的时候领的东西,把存着的两百顶钢盔带走了(广西兵基本没有钢盔),后面又一个条子,把从广西带出来的最好的武器,几十挺手提机枪(即冲锋枪)都要走了。

  这个是军里最后的本钱了,军长一看就急了,说我去前线。

  前面的枪声打得不分点,到处都是炸点,吉普车走到一半就不能开了。我一手提枪,一手扶着军长,磕磕绊绊一路走到前线。

  军长到前线,夜袭已经结束了。先小胜,再被日军增援部队缠住,两败俱伤。一个旅的残余部队撤下来,这头能看见那头。军长铁青了脸,心疼的,恨恨地叫参谋长来见我。

  参谋长,不能来了,他就在第一批夜袭的部队里面,戴了钢盔走的,炮弹炸得尸骨无存。

  出击前,参谋长对弟兄们说——这不是内战。

  ……

  回来后,我想查一查有没有廖磊将军的回忆录,也许可以证实这段历史,结果,我查到的结果是:

  罗炳辉等电唁廖磊总司令家属

  (1939年10月)

  ×电谨悉。燕公积劳致疾,不幸逝世,奉读之下,不禁涕零。遥忆迭蒙训诲,沆瀣愤深。际此抗日尚未成功,将星遽然陨落,不但国家失一栋梁,即吾靠亦失却指南也。敬请转致慰唁廖夫人,顺变节哀,为祈。至于前方一切事宜,自当本燕遗志努力,并遵钧座指示,坚持团结,一德一心,共赴国难,驱日寇于鸭绿,以完燕公未竟之事业。谨此电报,无限悲怆之至。职叶挺、项英、张云逸、戴季英、罗炳辉、彭雪枫、孙仲德同叩。

  叶军长、张指挥挽

  国难方殷,端赖团结,追随抗战奋杀贼。

  敌寇未除,遽失领导,缅怀遗志痛挥戈。

  注释:廖磊,字燕农,号伯符,1890年2月生于广西陆川县一世代农民家庭。1937年10月升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淞沪八一三抗日战役。1938年10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豫鄂皖边区游击兵团总指挥,在大别山指挥部队艰苦抗战。1939年10月23日因积劳成疾导致脑溢血猝死于立煌县金家寨,终年50岁。另有文章注明,廖磊是桂系仅次于李、白、黄的第四人,堪称一代英豪。

  廖磊将军没有回忆录,因为他根本没有看到抗战的胜利的。

  一时掩卷。日本人对自己的俘虏那种轻蔑和无视,让我们感到这个民族在文明上的缺陷。而我们呢,我们那个时代的脊梁们,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呢?

  我想起在北京我曾问过朋友们,有谁记得在大七卜村高呼着不投降战死,年轻的八路军十八团团长杨柳新,他的政委朱爱华,还有和十八团同难被俘绝食不屈而死的分区政治部主任袁心纯?

  这仅仅是一个团在一个月中牺牲的高级指挥官。

  他们或许不在乎人们记得,但是他们当一定在乎自己的清白,当我写下他们的事迹的时候,有些留言我不可能视而不见。我们或许不必去专程祭奠他们,但对他们如果在心中保留一份敬意,似乎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想想吧,当你带着妻子和孩子,走在公园中愉快地享受着天伦之乐,经过那些70年前的人们的墓碑前,给感激的一瞥,有一点谢恩的心思,也许就已经足够。

  这份感恩会伴随我们的子孙传达给这个文明国家的世世代代。

  今天,有时候我觉得——

  他们好寂寞。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10楼 发表于: 2009-08-23


大国无兵之第一次鸦片战争连载[转帖]

 

大国无兵——中国尚武精神的百年失落
田秉锷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4月出品


中国被一女子征服了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二十四日(8月29日),中国南京,下关长江江面,英国战舰林立,簇拥着那艘舰身高大的旗舰“皋华丽号”。水兵持枪列队,欢迎花翎锦袍的清国谈判代表登舰。
弯腰曲背、鱼贯而入者为清朝钦差大臣广州将军耆英、四品卿衔乍浦副都统尹里布、两江总督牛鉴、原吉林副都统四等侍卫咸龄、署江宁布政使江苏按察使黄恩彤,还有暂戴五品顶戴的尹里布家仆张喜等人。
英方出席者有全权代表璞鼎查、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郭富、谈判代表麻恭少校、马儒翰翻译等人。
讨价还价的谈判从七月初开始,先在舰上谈,后因天热改在岸上(南京仪凤门外静海寺)谈,直到七月二十一日(8月26日)璞鼎查等人应邀进入南京城,在上江县考棚双方交换和约文本,“和谈”才告一段落。而今天的登舰相会,则是为了双方正式加盖关防印鉴,签字画押。红印一盖,大名一签,中英《江宁条约》、即被后人习惯称呼的《南京条约》遂告生效。
签字仪式结束,送走了中国官员,那几个不苟言笑的英国贵族军人心里早已乐不可支。一个参与谈判的英国军官在其回忆录中用大写的英文字母写道:CHINA HAS BEEN CONQUERD BY A WOMAN (中国被一女子征服了)。○1
这“女子”,当然是指英国女王亚历山德娜•维多利亚女士。此时,她二十三岁。中国人想不到,一个窈窕淑女领导下的政府,这个政府派出的一支规模不太大的远征军,竟然战胜了四十倍于自己的中国军队,迫使大清皇朝那位万民仰视的帝王低下他一惯高昂的冠冕。

一、“皇帝”选择了战争

“鸦片战争”是英国人发动的侵华战争。
本节标题却用了“皇帝选择”,可能有冒大不韪之嫌。
在下无意颠倒“侵略”与“被侵略”的历史关系。
谁如果对近代的中外关系(自然包括中英关系)作一些粗线条的梳理,谁如果跳出单项的历史谴责或历史表彰、而具备了一点汲取历史教训的理性,他都会对中国人(自然包括“皇帝”)在“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责任”予以正视。承认了昨天的中国人的“战争责任”,会让今天的中国人更有理性、更有智慧;而这,并不妨碍对“鸦片战争”进行诸如侵略、被侵略或正义、非正义的界定。
道光皇帝撞上了“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这帐,当然要记在道光皇帝名下,于是在后人的成见中,他成了个“光腚惹马蜂,能惹不能撑”的角儿。
这多少有些误解或强加。
“序篇”中写到的那位“绵宁”,即位后改“旻宁”,就是道光皇帝。林清之变,考验了他的临事不惧。嘉庆帝夸他“有胆有识,忠孝兼备”,倒是实话。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嘉庆帝秋狝热河,驻跸避暑山庄,因偶感暑气,高烧不止,竟尔大渐。临终前,回光返照,召诸大臣御榻前托以后事。帝言:嘉庆四年已遵祖宗家法,密立皇次子绵宁为“皇太子”。朕今不起,国不可一日无君,着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即于行宫即皇帝位。○2
绵宁这次亦随驾秋狝,大悲大哀中受命大任,依然孝思婉约,忠情怆恻,坚持要奉梓宫还京后再即帝位。八月庚戌,绵宁于太和殿即皇帝位,尊嘉庆帝为“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简称“仁宗睿皇帝”。这一年,道光皇帝三十九岁。是清朝入关后十个皇帝中即位年龄第二大者(雍正帝即位时年四十五)。年近不惑,道光帝登基后即以成熟、稳健称著。
他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例证之一便是即位后一个月,就果断罢免了嘉庆皇帝十分宠信的首席军机大臣托津、以及班列第二的军机大臣戴均元;另两位军机大臣卢荫溥、文孚,虽留任,但降四级使用。同时,起用汉族官员如大学士曹振镛、户部尚书黄铖入直军机。曹振镛,即是林则徐会试时“座师”。后来林则徐屡获大用,多是曹振镛举荐。“优礼词臣,回翔禁近”,是嘉、道年间较为开明的用人气象;而道光皇帝一掌权,就表现了变更朝政的意向——道光朝出人才,与皇帝有关。
道光帝的节俭与爱民,在清朝诸帝中亦无出其右者。
道光即位后,内务府循旧例为其备御砚四十方,砚背皆镌“道光御用”四字。道光帝认为所备太多,闲置可惜,便命分赐诸王大臣。○3
御用之笔,皆选紫毫之最硬者奏进,笔管上特镌“天章云汉”字样。道光帝认为这种笔又费金,又不合用,废而勿进;另选外间文人习用的纯羊毫、兼毫二种,令加仿制。管上镌字,亦嫌虚饰,命仅镌“羊毫”、“兼毫”字样,以示区别而已。
道光帝有一件黑狐皮端罩(礼服),皮下衬缎稍阔,他命内待拿出,让在四周添皮。内务府一算帐,需银千两。道光帝知道了,谕令勿改。皇帝的裘服不改,京官效之,衬缎再长、再阔,也不添皮,因而终道光之世的十几年间,京官们裘皮礼服都皮短袖长,隐不露锋(毛),无法显示皮毛之珍、身份之尊。○4
最有戏剧性的是,道光帝的套裤在膝盖处破了一个洞,便命所司补缀一圆绸,俗所谓“云打掌”。见皇帝如此,大臣亦争效之,亦于膝盖处缀一圆绸。某日召见军机大臣曹振镛,见其膝上也有“云打掌”,便问:“汝套裤亦打掌?”曹答:“换新的太贵,故补缀。”道光复问:“汝打掌须银几何?”曹曰:“须银三钱。”道光惊叹道:“汝外间物太便宜了,我在内府打掌须银五两。”其实,外间打个补丁,亦无须三钱,曹振镛随口说说而已。但道光帝的节俭之德,毕竟在中国帝王中绝无仅有。后人不可因官吏们迎合伪俭而否定道光帝的惜恤民瘼。
南巡靡费,道光帝罢省,故其一生未作南巡计。
木兰秋狝靡费,道光四年(1824)正月亦罢省之,此后他一直在京郊南苑行围,每年仅五、六日而已。
皇子、公主婚嫁,本皇家喜庆,道光帝也诏命从简。如其第五女寿臧和硕公主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出嫁时,道光帝给她规定的一切费用(包括嫁妆)累计不超过白银二千两!尚不如一富家女。
道光的御膳,最多只准四个菜。有时,仅是一碗豆腐烧猪肝。
道光时代,整个宫廷都尚节俭。如皇后生日千秋节,虽为国家盛典,但赴御宴者每人只是一碗打卤面。宫中妃嫔待女,非节日庆典,皆不得食肉。
而对于民间的疾苦,道光帝则念念于心。水旱为大灾,每有州县遇灾,免税之外,常例是开仓济民,发“一月口粮”、“两月口粮”、或给予“籽种粮石”,类似的恤民之举,书载不尽。○5
从个人品质上讲,道光皇帝是一个很正直善良的人。如果日子依然如昔,他会是一个守成贤君。可惜的是,他继承了一个“关门”的祖制,又恰恰遭逢了“破门”的强盗。
清朝的闭关政策,是从明朝继承下来的,基于郑氏父子据守台湾,时挑海衅。不过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清军攻入台湾,郑克塽率众投降,海禁即已失去军事意义。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大开。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又宣布在东南沿海建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苏)海关,分掌海外贸易。○6于是广州、厦门、宁波、松江自然成为正式的通商口岸。
如果这一态势长期维持下去,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当不至于推迟到鸦片战争之后、且以被动挨打的方式起步。遗憾的是,“开门”并不是国策。稍有风波,朝廷便想到“关门”。
如康熙五十六年(1717)六月,困担心“海盗”与“洋人”纠结为乱,康熙帝不但严禁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而且严申海禁,既严禁中国人留住国外,严禁中国商船赴南洋贸易,严禁向外国卖船、卖米,又对抵岸的外国商船严加防范,视若寇仇。○7
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解除南洋海禁,中外贸易、中外交往复苏。
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提高关税后,乾隆帝又下令关闭闽、浙、江(苏)三海关,独留广州之“粤海关”与外国通商。○8
一关一口通商的局面,历嘉庆、道光两朝而不变。着眼于短期安全考虑的闭关,引发了中国的长期不安全。闭关的结果,是窒息了中国,戕害了中国。
有一句话,流行了几十年,叫“落后就要挨打”。其实,这口号似是而非。“落后”不挨打的实例极多。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表述,大抵是:“错误就要挨打”、“违规就要受罚”。“错误”有相对性,“违规”甚至有强加性,但世界潮流已定,则国家意志、帝王意志再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终极裁决。
“鸦片战争”的发生,有许多导火线因素。如果从近代工业革命、政治文明、以及资本扩张的世界大势分析,清皇朝的闭关锁国恰恰是逆流而动的。不再是商业纠纷,不再是军事碰撞,不再是历史上惯有的边界、领土诉求,不再是一国与另一国的双边矛盾,始发于珠江口外的那场中英之战,其实是“世界”与“一国”的较量,极而言之,甚至可以说是“世界”对“一国”的惩诫性打击。
这“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或“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世界”。“一国”,则是自认为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中国。
阵线已明,胜负已判,不再有任何悬念。
或曰:英国不能代表世界。
我们承认,英国只是英国。但它的目标,它的方向,它的响应,早已是世界性的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又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合伙,再后则有“八国联军”的群狼搏龙,这都显示了“世界潮”的涌动与奔劲。
道光皇帝至死也不明白:“人在家中坐”,何以“祸从天上来?”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关门有罪。因为强盗已在门外,门外公行的原则是:谁家也不准装门。
以上是就世界潮流的大势而言。
体认大势,顺乎潮流,不论从政治哲学、或历史哲学的角度衡量,最后这都归属于治国者、当权者的文化智能。文化智能低,是国家悲剧。中国历史上,每每弄到众叛亲离,怨声载道,四分五裂、国破身亡,多数情况都有“昏君”背景。“昏”不“昏”,不看小聪明,要看大势。
从为国家、为子孙、为百姓深长谋划来看,清朝的皇帝从乾隆帝起,即开始发“昏”。
在西方耶酥会教士的启蒙下,康熙皇帝自康熙七年(1668)重任南怀仁起,即接受了西方的天文历算及地圆之说,○9这就等于承认了世界地理观念及世界观念。但到了乾隆时代,一切官修的典籍(如《清朝文献通考•四裔考》、《四库全书》等)仍然宣扬“中国即天下”的天朝上国意识,以排斥西方的地理观和世界观。最缺乏常识、最没有预见的是乾隆皇帝竟然麻木而愚蠢地拒绝建立送上门来的中英外交关系。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九月,英王乔治三世任命爱尔兰人马嘎尔尼伯爵为特使,率英国使团从英国的朴茨茅斯港启航,直驶中国天津。而此前,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佛兰西斯•培林爵士已给两广总督郭世勋写信,通知英使访华事。○10郭世勋得信,即火速上奏朝廷,乾隆帝应允,且命于天津上岸。
英国使团除特使、副手、翻译、秘书、医生之外,还有一批天文学、力学、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科学家,于外交使命外,尚有全方位了解中国的意图。特使乘坐配有六十四门大炮的“狮子号”军舰,这是当时英国第一流的战舰。使团成员约百人,加上“印度斯坦”号运输舰及另外八艘海船的水手、后勤人员,共八百多人。从使团规模之大,可以推知英国国王的重视。○11
如果这次来访仅仅是一次特例,乾隆帝不予回应,或许情有可原。实情恰非如此。
在中国的皇帝一再关门自闭的二百多年间,英国国王却在矢志不移地寻找中国,并期望与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建立正常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忽略了这一历史事实,总是以“侵略”与“被侵略”来简化英中关系,是当代史学家不忍割舍的爱国主义情结。
在此,不妨插叙英国国王的中国梦:
——1497年和1498年,受都铎王朝之命,约翰•卡伯特(John Cabot)两次西航,以寻找黄金并探索去中国与印度的海路,未果而返。○12
——亨利八世时代(1509-1547),又组织多次西航,均无结果。
——1553年威洛比(Willoughby)和钱塞勒(Chancellor)从英国向东北方航行,寻找中国与印度。威洛比死于途,钱塞勒则抵达俄国莫斯科。
——在从北美出发、沿海路寻找中国失败后,1583年,即明万历十一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派商人约翰•纽伯莱(John Newberry)携带她致中国皇帝的信,从陆路远赴中国。中途被葡萄牙人发现并逮捕,英王信未至中国。○13
——1583年,与陆路去中国的同时,英国女王又从南面组织了一次通向中国的航行,船队在巴西海岸遭西班牙舰队拦截,被迫折回。
——1586年,即明万历十四年,伊丽莎白女王派汤姆森•甘文蒂斯(Thomas Cavendish)率舰队再一次进行寻找中国的环球航行。船队绕南美洲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曾经至菲律宾。两年后船队回到英国,带去了详细的中国地图,及沿途了解到的中国情况。
——1596年,即明万历二十四年,伊丽莎白女王派本杰明•伍德(Benjamin Wood)为自己的使臣,与另外两位准备去中国的北美商人一道,前往中国。使臣携英王致中国皇帝信。信中申明,通商利于两国臣民,请允许英国人自由出入中国贸易,并给予与他国同等的权利。可惜由于海战与海难,人亡船沉,英王致中国皇帝信未达中国。○14
——1610年至1613年,即明万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詹姆士一世两次托英国商人尼古拉•道通(Nicolas Downton)东航时带去致中国皇帝信,表示发展两国关系的意愿。因为中国发生了天主教案,无人敢翻译和传递这些信件,至使英国联系中国的愿望再次落空。○15
由于国内资产阶级革命及其他原因,英国国王暂停了联系中国的努力,但中英两国间的贸易基本做到了“互市不绝”。
——到了1787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卡思卡为全权大使,率团访华。因卡思卡中途病故,使团返回。
这一次次遥远的探访,都表明了英国国家统治者开放、开明的世界意识。待马嘎尔尼率领的庞大使团经过整整一年海上颠簸抵达中国时,乾隆皇帝仅仅将他们视为祝寿的“贡使”。对英国使者提出的八项要求,乾隆帝逐一以“断不可行”、“皆不可行”、“更断不可行”、“尤不便准行”、“尤属不可”等驳回。○16
英国人无功而返,他们高攀不上中国这个“天朝大国”。
中国人失去一次走向世界的机会。由于今天不愿意建立平等的国家关系,明天,中国等到了外国强加给她的不平等。
马嘎尔尼带了六百箱礼品,送给中国皇帝和官吏,回程时,两手空空。一路上,他和他手下的科学家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观察着中国,并写下了有针对性的感受:○17
——其中的地质学家考察了黄河的水土流失,预言道:“在八百七十五万天内,也就是说在二万四千年内,黄河的泥土就要填满了黄海。”
——其中的思想家说:“中国老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操在官吏们的手中,对于这种命运,他们是不甘心的。”
——马嘎尔尼则预言:“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那个“没有才干的人”终于走上甲板,担当了“船长”的重任。他便是俭朴而厚道的道光皇帝旻宁。
不是得之于血缘遗传的智商问题,其实是得之于后天实践的认识缺失。
不是个人的、偶发的局限,其实是民族的、国家的时代落伍太为遥远。
可以这么为道光皇帝的“无能”开脱:在那个时代,中国境内,上自帝王,下至臣民,亿万众生中,还没有一个人因为具备着地理大发现背景下的世界意识,而锻炼出在国与国的抗衡中制胜大英帝国的才干!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11楼 发表于: 2009-08-23

旧文:文革中贺龙女儿揭批贺龙的大字报[转帖] 


 来源: 网易社区 

  “贺龙这个土匪头子,干尽了坏事,对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像这样的一个腐烂透顶的修正主义分子,我们非把他打倒不可!”

  青岛大中学红代会《红卫报》

  作者:贺捷生

  同志们!战友们!现在我们把反党、篡军、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贺龙揪出来了,真是大快人心!我要坚决与三反分子贺龙划清界线,坚决站在党和毛主席一边,彻底清算贺龙的罪行,誓死保卫党中央,誓死保卫毛主席。

  一、我是怎样受迫害的:我生於长征前十八天,出生之后就随红军长征到延安,寄养农民家。当时贺龙在军阀部队里所结拜的兄弟,国民党旅长秦光远、团长瞿玉屏,抱着升官发财目的来到贺部,但军委不同意贺龙将这两匪安插在贺部,并指示贺龙,如秦、瞿两人愿意参加革命,必须先到抗大改造,再由学校统一分配工作。贺龙对这一指示不满,对两匪说:“你们俩回去吧,现在****里,我无权安排你们的工作。”“我四十多岁了,仅有一女,托你们抚养了。”於是,将我交与秦、瞿两匪带到白区“教养”。此虽区区一例,便看出贺龙反动的本质:(甲)贺龙认为白区比解放区保险;(乙)封建的结义兄弟比****可靠。

  我到白区后先住在秦匪家,秦死后又到瞿家侍候全家大小,直到解放初期,我的亲生母亲经过重重困难才将我找回去。可恨贺龙这个混蛋将我强行要去,他扬言说:“她是贺子贺孙,应回贺家。”到贺家后,后母薛明(贺龙现妻)对我倍加歧视,贺、薛两人限制我与亲生母亲通信,迫得我曾跳井自杀,未遂,我曾想上告,贺龙气势汹汹对我说:“你要告我吗?我在公安部挂号了,我在总理那里挂号了,我也在毛主席那里挂号了,我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我是副总理,我是元帅,你这个小孩、小党员,告不倒我的,让你姨与你妈都告去我,她们也告不倒,要告的话,我就对她不客气。”以此威胁我。直到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离开贺龙,回到了亲娘的身旁。毛主席就是我的救命恩人,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我在心底里呼出“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二、恶毒攻击毛泽东思想,疯狂反对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我和三反分子贺龙接触的十几年中,从未见过他学习毛主席著作,经常见到他手不离卷,形影不离,赞口不绝的是那些《七剑十三侠》、《说唐》、《小五义》、《佘赛花》、《济公传》、《西游记》等神怪小说。贺龙把黑书《燕山夜话》视为珠宝、奉若神明,将它摆在书厨里供欣赏,而把革命历史小说随意放在筐旁边不理。

  更可恨的是贺龙不仅自己不学习毛主席著作,而且还阻挠我们学,有一次他问我:“你在学什么?”我说:“在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不满地说:“你在宣传部工作,不能犯错误太多,特别是《论****员修养》,你这个小党员要好好看,研究研究,你就是政治嗅觉不灵,干不了什么大事,一定要向《论****员的修养》请教。”

  一九六六年我去大连养病前,贺龙又问我带些什么东西,我说:“我带了毛选四卷和主席语录,准备读一读。”贺即强调说:“你应带《论****员修养》,你这个小党员应好好学习刘主席著作,不学怎能行呢?”言下之意叫我不要学毛主席的著作。贺龙反对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野心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有一次贺龙对我说:“你的毛病就是吃不了亏,脾气不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嘛!”这一语道破了贺龙篡党篡军的野心,贺龙就是一贯反对毛主席,一直等待时机,妄图变天。

  一贯反对和敌视毛主席著作的三反分子贺龙,突然在一九六六年二月指示薛明与何家为(贺龙办公室副主任)起草了一个贺办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指示,里面是有鬼的!一是贺龙知道文化大革命将要在全国开展,贺龙作贼心虚,怕露出其一贯反对毛主席的马脚,急忙打起了这面红旗;二是贺龙对军委表扬林彪同志办毛主席著作很不服气,贺龙就不满地说过:“我就不相信他们能学得那么好?我们也要搞个样子!”以此反对林副主席,与林彪同志唱对台戏,更甚的是贺龙对贺办的学习指示说:“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反对教条主义。”把毛主席著作诬蔑为教条主义,其心何等险恶!贺龙就是打着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招牌来反对毛泽东思想。

  三、广结党羽、阴谋政变:一九五九年贺龙到天津大比武,当时是彭真、罗瑞卿同去的。贺、彭二人同住在水上俱乐部,贺龙住楼上,彭住楼下。一次中饭时,罗、贺、彭三人大谈比武,罗得意地说:“我们军事上就是过得硬,就是突出政治。”声落,三人发出了使人肉麻的大笑。贺、彭、罗以为阴谋得逞,大功告成,天下即将到手,得意忘形,可惜这班混蛋错估了形势,高兴得太早了!饭后,彭真向罗瑞卿说:“你回北京了吗?”罗答:“我要留下给部队讲一讲话。” 说完,转向贺龙说:“你还有什么指示?”贺别有用心地说:“毛主席对大比武也很支持嘛!”贺龙就是罗瑞卿的后台,其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造谣攻击中国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其心多么恶毒!

  罗瑞卿与贺龙的关系极为密切,罗常到贺龙家,有时罗把电影带来贺家放,一起看电影,谈笑风生,感情之深不难理解,罗对贺的讲话都是逐一纪录,驾乎毛主席和林副主席之上。

  贺贼与吴晗来往也很密,贺常与吴一起打麻将、打桥牌、钓鱼,吹吹拍拍。吴晗写的书送给贺龙,并在书上恭恭整整地写上“敬爱的贺元帅、总理、同志,请指示。”贺对此当然非常欣赏。其意很明显,就是让吴晗这班黑文人通过文艺作品为其阴谋篡党篡军作舆论的准备。

  文化革命期间贺龙对贺鹏飞(贺子)等人说过:“刘少奇的检讨是被迫的,毛主席错了!”这是明目张胆的拉开阵势的猖狂进攻,挑动贺鹏飞一伙,反对毛主席、反对党中央。贺鹏飞喜欢打篮球,贺龙就语气双关地对贺鹏飞说:“我是你们的领队,你妈是你们的政治指导员。”由此可见贺鹏飞这一伙在清华园干的坏事后台是谁不是清楚了吗?贺龙苦心孤诣地培养和支持贺鹏飞一伙,就是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像自己一样的资产阶级接班人。解放前我们的灾难还记忆犹新,贺龙妄图变天,我们一万个不准!

  四、腐化堕落任意挥霍人民血汗:贺龙是一个大土匪,生活上充满了资产阶级腐化的臭味。平时只要贺龙起床电铃一响,贺家工作人员就为他一人忙碌,公务员赶忙进屋给他穿衣服、穿袜子、穿鞋;医务人员前来量血压;炊事员立即做美味的早餐,其每餐要保持一定热量,为此特让北京医院营养科的人来贺龙处精密计算食物所含热量。

  贺龙每天至少有两、三次散步活动,常要老婆、秘书、护士、警卫人员陪同,因怕冬天院内散步冷,花了国家数千元,将原来的走廊披上了大玻璃,专供散步之用。夏天因大院太小,有时到体育馆去散步,由於那里人多吵闹,贺龙就将体协馆的人全部轰出来。

  这个挥霍无度的贺龙还喜玩猴子,给猴子吃香蕉、桔子。一次从东北带回一只价值几千元的警犬,狗病了还请医生看、吃药、打青霉素,甚至还住医院,狗吃的饭比人还好,顿顿有肉有鱼,堂堂副总理、政治局委员,竟对猴子和狗如此关怀备至,这跟西方“自由”世界的大资本家整天无所事事,玩猫、玩狗没有什么区别。

  贺龙这个土匪头子,干尽了坏事,对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像这样的一个腐烂透顶的修正主义分子,我们非把他打倒不可!毛主席教导我们:“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三反分子贺龙虽被揪出来,伹贼心不死,贺龙的走狗还通电话对我的母亲进行威胁、恐吓。我们要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穷追猛打,坚决把贺龙斗倒!斗臭!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12楼 发表于: 2009-08-23

一篇比较专业的水浒人物武力排行考证[转帖]

 

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名号是和豹子头林冲紧紧联在一起的,但是水浒中还有一位给人深刻印象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如果说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汇成了一条奔腾的大河,那么王进正是这条大河的源头。当王进、林冲分别受到高俅的陷害而亡命天涯时,一路上都是温良恭敛让的谦谦君子相,但是他俩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史家庄、柴家庄只轻轻一棒,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形象便树立起来了。林冲,沧海横流显英雄,自是水浒中的大高手;匆匆一过的王进虽然朴实无华,却能够妙手生花,半年时间便凭空给世上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史大郎,实在是高深莫测啊!他的武艺比林冲如何?

一、较场双雄,各领风骚 (**参考萝伏《梁山五虎将的武艺》**)

王进、林冲分别与史进、洪教头比试棍棒,都是在三合之内轻松取胜,招式路数也极其相似,都是先退几步,弄乱对方的步法,然后一招制胜。

从对手的实力来看,那时的史进经过了所谓“七八个有名的师父”,开手师父是李忠。卖跌打膏药的李忠,功夫自然是华而不实,很可能还留了几手FINE POINTS,但是由于史进学了几个人的武艺,由此推断,史进那时的武力至少不低过李忠。洪教头呢,用柴进的话说:“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柴大官人广交江湖豪杰,庄园里养了不少凶恶之徒,而洪教头在这个著名的好汉临时收容所里称王称霸,武力肯定高出江湖艺人李忠,也高出毛手毛脚的史进。故林冲的对手比王进的对手更强。

但是,双方的心态却大不一样,林冲在柴大官人的精神加物质的双重鼓励下,斗志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面对傲慢无礼的洪教头正好放手一搏;而面对史进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楞头青,王进因为受到史太公的收留之恩而务必手下留情,万万不能伤害对方,是一场极不平等的交手。洪教头武艺虽然不俗,但是林冲可以放手一搏;林冲项上的枷锁取掉了,王进却是戴着无形的枷锁在比试的。

综上,林冲的对手比王进的对手强一些,王进却是投鼠忌器,两人的较棒各领风骚,很难分出高下,凭此便断言王进的武艺与林冲相若有些草率,不过从王进的徒弟史进身上我们却可以对王进的武艺雾里看花。


二、徒弟是银,师傅是金

水浒中还有几对著名的师徒,史文恭和曾家五虎、栾廷玉和祝家三杰、秦明和黄信、林冲和曹正、宋江和孔家兄弟、卢俊义和燕青等。

曾家五虎之一的曾涂三十合堪堪斗平林冲、三十余合击败吕方;“武艺绝高”的曾升似乎还要更厉害些,曾家五虎在江湖上齐名,个个都是五虎八骠级别的武士。他们的师傅史文恭二十余合大败五虎将秦明,由此可见他的武力足足高出曾家五虎一个档次。

祝家三杰名气不弱曾家五虎,但是武力却差了一个档次,他们的师傅栾廷玉才是曾家五虎的对手。超一流的师傅教出一流的徒弟、一流的师傅教出二流的徒弟,很符合效能递减的规律,呵呵。所以我们看到祝龙战马麟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暴怒的秦明面前仅仅一二十合就歇菜了,如果和百胜将韩滔放对,估计正好是一对儿。连“武艺最了得”的祝彪在李应面前也走不过二十回合,只不过这小子却会暗箭伤人。

宋江的武艺技巧应该还可以,只是力气小了点,相当于一个有一定武艺修为的老头子教练吧。由于本身武艺有限,被他调教过的孔明孔亮当然只能是三四流的角色。 (墨非儒点评:孔明对呼延灼,还能坚持20回合)

卢俊义武功绝伦,燕青聪明伶俐更兼身强力壮,两人又是一家人,按理说青出于蓝也不令人惊讶,只是这浪子燕青把太多的心思都用在吹拉弹唱、插科打浑上面,天下第一的小厮扑也带有娱乐观赏的痕迹,他的武艺素养肯定很高,但是一旦上战场,他的那根齐眉杆棒的威力到底怎样?STUMPYTIGERW认为自保有余、杀伤力不足。

曹正的武艺大概只能算三流,但是他应该是八十万禁军众多学生中的一员,是从大课堂里教出来了,所以不能凭此说林冲不是个好师傅。

如果秦明的武力是标准一流的话,那么黄信的武力顶上天也不过是弱一流,他们可能是差距最小的一对师徒。

综上,STUMPYTIGERW可以大胆地推断水浒中的师徒武力关系:师傅比徒弟多半会高出一档,最少也有半档之差。从史进的武艺推测王进的武艺,王进的真实武力就在迷雾中露出神秘的轮廓了。史大郎英勇,时常奋威斩将,不愧是梁山的一流武将,他与秦明杨志等人的差距可能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出来,比之林冲也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档次上的差距。王进如果高出史进半档,也比林冲微高;如果高出一档,则可和卢俊义比肩。

王进神龙见首不见尾,不免让人挂念:茫茫大地,斯人何在?在抗击西夏的前线延安府,是做了将军还是做了烈士?在遐想和期待中,我们却等来了王进的替身:王文斌。

三、 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在大辽的倾国之师面前,第三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招摇登场了,可爱的王文斌,同时兼任郑州团练使,学术仕途两不误,又红又专的典范。走了王进林冲之后,东京国防大学恐怕就数王文斌最牛了吧,君不见他名满京华、满朝钦伏么?连宋江都把他视为救苦救难的菩萨。

此公先是搞不懂辽军的阵势却不懂装懂,接着同辽军大将曲利出清单挑了二十余合,番将诈败而退,王文斌不识高低,赶马追去一枪刺了个虚的,被对手漂亮地翻身一刀腰斩而死。王文斌没有输在力气上,而是输在了最不该输的招数上,其武学素养比起王进林冲等前任来至少差了半个档次。

其实王文斌注定命苦,君不见,那辽国兵精将猛,梁山以一偏师降伏一国之力,而108名头领竟然能毫发无损,是不是也太玄乎了呢?所以作者临时找来了这个替死鬼。如果完全跳进故事本身的情节来看,王文斌也是一个冤大头,辽军太乙混天像阵之厉害宋江岂有不知,却眼看这个大国宝去白白送死。当王文斌被腰斩的那一刻,估计宋江的心里乐开了花:“死的好!王教头不死,哪里显得出我梁山兄弟的手段?”正是:苦了一个王文斌,幸福梁山千万人。

王文斌虽然华而不实,但是也算得上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汉子,但是他这样的庸才却支撑不起宋朝的一片天,王进 -- 林冲 -- 王文斌,八十万禁军教头一代不如一代。走了王进,还有林冲;走了林冲,来了王文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永远都是不缺的,但是庸人和人才毕竟不同,否则,汉高祖刘邦不会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千古感叹。猛士在哪里?猛士也许就在你的眼皮底下叹气!

 

四、长缨在手,望龙兴叹

索超与杨志打了一场表演赛(墨非儒补充说明:索超于秦明对阵不落下风,但力敌关胜不过),大名府的所有职业武将和普通看客都一口咬认定这是他们平生仅见的精彩打斗,估计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当地酒楼茶肆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这场精彩演出却是由一个低级军官和一个囚犯所奉献的;那些中高级军官们平日里尸位素餐,想必当时一个个张着大嘴抽倒气,看得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吧。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他们身边还有一位枪棒天下第一的卢俊义。正当国家用人之际,卢员外这样的大英雄就在身边,而大名城里的那群官员偏偏看不见。

花荣潜伏于寥落的清风寨,本该射龙射虎的箭却只能射向野兔飞鸟,还要不时忍受文官上司的龌龊气。花荣这样的镇国大将岂能满足于区区连级军官?青州知府如果能够知人善任,三山攻打青州时,恐怕又是张清连打梁山15员头领的重演了。 (墨非儒补充说明:花荣仅凭枪法武艺,也和秦明比肩,但职位却比黄信还低)

鲁达吊着两只巨粗的胳膊,满世界乱闯,没人敢惹,但他仅仅是从西北边防转业下来的低级军官,他这样的直肠子脾气在官场上吃不开,只有江湖才是他的家。

关胜介绍郝思文时说:“这兄弟,十八般武艺无所不能,可惜至今屈沉在此”。宣赞也是倒霉,因为得罪了老丈人,颇有战功的他不得重用。关胜武艺绝伦自不必说;宣郝二将也绝不容小觑。征讨梁山时,两人都是单独被梁山的两员一流虎将合力擒获,比韩滔彭玑之流要难对付得多。郝思文在梁山大战苏州八飞将时光荣入选团体赛主力阵容,并且没有掉链子,值得一提的是,排位在前的宣赞却落选了,是否意味着宣赞的武艺微逊郝思文?宣郝二将的武力臻于一流而未达一流,大郝和徐宁一起探哨时遭到南军6员偏将突袭,徐宁死战得脱,而大郝却惨遭擒获,这就是宣郝二将与一流武将的差距;徐宁只能慌张逃跑(墨非儒补充说明:徐宁中箭了),而关胜却独力战退6将,这又是一流与超一流的差距了。扯远了,赶快打住。

有不得志者,更有报国无门者。阮氏三雄做梦都想把一腔热血“卖给识货的”,小五说:“我也常常这般思量:我弟兄三个的本事又不是不如别人。谁是识我们的?”若不是吴用赚他三人劫大名府的运钞车,阮氏三雄只怕要空抱一身武艺和雄心终老在故乡了。

如果英雄豪杰不能显达于朝廷,那么无能之辈便会充任国家大梁了。

五、 朽木作梁,大厦将倾

童贯的十万大军两征梁山,片刻之间就被杀得丢盔弃甲;领军的八都监狸猫装老虎,被江湖好汉们无情地打回了原形。都监相当于上校副师级别,本应该是军中长城,却如此不堪一击,且来看他们的丑陋表演:

陈煮二十余合授首于秦明;马万里与林冲斗不到数合便气力不加,随即被戳死;段鹏举成了李逵的招牌杀人动作的又一个牺牲品;周信在张清的飞石下丧生;王义、韩天麟两人就更是烂到底了,一合被KO。唯有许州都监李明算得上一员良将,与杨志斗了三十余合激战正酣的时候,遇上同伴吴秉彝被史进所斩,一下落了单,心里一发慌,死于杨志枪下,最后还引来了战地记者的一段咏叹调送终。

八都监中,只有李明一人称职;陈煮、吴秉彝可比团练出身的韩滔彭玑,但是在梁山虎将的眼里,与插标卖首者无异;其余如王义、韩天麟之辈纯粹是滥竽充数。随军中还有两个特邀的大内高手助战:酆美、毕胜。此二将分别与朱仝、雷横勉强打成了平手,虽然他俩的武力臻于梁山八骠的尾巴水准,但是相对于他俩的朝廷御前龙虎大将的身份而言,还是觉得有些美中不足,显得朝中无人。

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是鸡永远不可能象鹰一样翱翔。关胜等人屈沉中不消沉,终于等来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花荣鲁达们失意于官场,笑傲于江湖。而八都监之流平日里人模狗样,一动真格的只能丧师辱国。鸡永远是鸡!

难道在朝廷十万大军之中就找不出几个五虎八骠级别的大将了吗?STUMPYTIGERW相信肯定有几个类似花荣索超的低级军官埋没在这十万大军中,但是他们只能被裹夹在兵败如山倒的潮流中仰天长叹。

如果太多的豪杰都靠边站,那么皇帝最终也只能靠边站。当徽钦二帝坐在辽东寒冷的枯井里看天的时候,他们是否会想起梁山,想起延安府,想起那些散落江湖的落魄英雄?

林冲玉树临风,关胜天神下凡;
鲁智深力拔山河,史文恭巧破千均;
兀颜光倚天屠龙,花荣射雕英雄;
石宝电闪雷击,张清飞火流星;
王寅惊鸿一现,王进神来一笔;
丘岳威镇四海,卢俊义君临天下;
王焕老骥伏枥,武松浴血风华……

读罢水浒,难忘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这些天神一般的英雄厮杀于波澜壮阔的战场,争斗于风高月黑的绿林,他们或是民间高手、或是江洋大盗、或是朝廷大将,各色人物风起云涌,竞显风流。《说唐》直接给出了18条好汉,《三国》也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水浒》却没有达成对顶级高手的共识,岂非一件憾事?STUMPYTIGERW不揣浅陋涂鸦,试图填补这一重大的武评学术空白。

一、梦想凌绝顶

有人说,搞武功高低排行没意思,战争非武打,将帅非武侠,三国演义等所以能成为经典名著,绝非因为表面热闹的武打。STUMPYTIGERW 以为此话只对了一半。没有武打,三国水浒凭借其文化内涵也能成为名著当然不假;但是它们不会如此流行,不会成为我们童年时期的伙伴,伴随我们成长,直到青年、中年、甚至老年。说这些武功是封建糟粕也好,说它们不适应当今科技时代也罢,反正它们早已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武功是神话,普通的人们被平凡的生活所劳役,需要一点狂放的梦想。全世界的人们之所以崇拜乔丹的飞身绝技、泰森的无敌铁拳,是崇拜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能力。同样地,我们醉心于武松力搏猛虎、鲁智深倒拔杨柳的英雄行径,就是醉心于自己的英雄梦想。捍卫武松鲁智深的神话,就是捍卫人类自身的神话!

武功是诗,武将的武力是对现实军事生活的诗化。中国古典演义文学的这种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风格,让两军争斗取决于武将之间的单挑,让战斗变得更形象、更浪漫、更激动人心,让复杂的政治军事变得通俗易懂。西方的《特洛伊》、《斯巴达克思》等也屡屡上演以一敌十、以一敌百的神话。如果百年以后,出现了一部浪漫风格的国共战争演义的话,以战功定武力,林帅会是万人敌,陈帅则是千人敌,他们手持冲锋枪、手持大炮、骑着坦克、骑着飞机,砍瓜切菜般地斩杀国军小兵,尽情演绎着工业文明时代的战争史诗。手无缚鸡之力的林帅也许摇身一变成为猛张飞;外形粗旷但擅长吟诗作画的陈帅却被描绘成为周瑜似的儒将。他们的艺术形象一定会盖过其真实形象,让百年后的人们遥想。

基于自己的英雄崇拜情结,STUMPYTIGERW自不量力地想领略水浒武力最高峰的无限风光。
二、一览众山小

何为超一流?最脍炙人口的林鲁武三位英雄是否包揽前三名?遗憾的是,经过STUMPYTIGERW的仔细推算,他们都算不上超一流,甚至连前15名都谈不上。

史文恭与秦明之战的惊雷一击,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超一流!仅仅二十余合就让“万夫不当之勇”的秦明力怯,林鲁武做得到吗?做不到!他们如果能够在一百合内击败秦明就应该知足了。

超一流意味着能够二三十合击败一员一流武将,能够对峙两员一流勇将的挟攻,能够在四员以上的二流将领的围攻中屹立不倒。通观水浒,这样的高手凤毛麟角。

水浒中,三流武力大概有“三五十人近身不得”的实力,顾大嫂、李云等等,这样的好汉如过江之鲫。

二流武力起码有“百十人近身不得”的能耐,马麟、韩滔、彭玑、宁海军24员偏将……,这样的好汉也是遍地开花,数都数不过来。

一流好汉也举目皆是,梁山的五虎八骠和步军8个正将、民间的曾家五虎、官家的十大节度、辽国的十一曜二十八宿、田虎的壶关守将、王庆的纪山军五虎将、方腊的四大元帅和苏州八飞将等等,不一而足,要是细细数来,何止一百人?

从武力超一流到三四流具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光谱性质,林冲的强一流武力比之杨雄的弱一流武力高出了几乎一个档次,好比89分比81分;超一流武力的史文恭如果有95分,史林之间的差距反而比林杨之间的差距小。因此林冲可以勉强算作半个超一流,下面要寻找的正是那些高过林冲的武将。

但是超一流高手却是凤毛麟角,他们高踞于华山之顶,寂寞于天地之间,他们如同东邪西毒那样的武林至尊,如同关张赵马黄那样的超级神将,即便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只能产生寥寥几个。整个水浒也许只有5个真正的超一流。

三、东西南北中

谁是天下第一高手?当然是无敌战神卢俊义,谁叫他有一顶“枪棒天下第一”的大帽子呢。数合活捉飞龙大将酆美,活捉卞祥、贺从龙,杀死司行方,独自击败耶律四子。纵观武林,卢俊义当之无愧第一高手。

五虎级别的猛将能和卢俊义斗多少回合?不妨参考南国元帅司行方和五虎将秦明的下场吧,一个酣斗三十余合被卢俊义所斩,一个力战二十余合被史文恭所败。

在梁山群豪中,卢俊义的武艺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度;但是在整个水浒武林中,却有几座异峰突起,与卢俊义竞相争高。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武力布局在水浒中竟也隐隐作现,中有卢俊义、东有史文恭、西有杜礩、南有王寅、北有兀颜光,唯此五人方可称得上绝对超一流。

史文恭刺伤秦明,射杀晁盖,显示了极高深的武学素养,尤其是速败秦明的攻击力恐怕会让卢俊义也感到心寒。他最后就擒于卢俊义,一则已成惊弓之鸟,二则晁盖阴魂缠身,三则燕青在一旁干扰。在心神涣散、人神群殴的情势下,就是换了神仙也在劫难逃。那么卢俊义和史文恭的武艺谁高谁低呢?这个么,毕竟书是作者写的,作者说卢俊义天下第一,那么他就是第一,除非能在实战中发现对此评语极为不利的证据,则我们就可以说作者乱点兵器谱。所以史文恭注定是要被笼罩在卢俊义的“天下”的,但是凭借其速败五虎将秦明,让天下英雄胆寒的那一份凌厉,足以让其占据兵器谱第三位。

卢俊义戎马半生,只遇到两个对手,一个是孙安,另一个就是淮西军兵马大都督杜礩,且看这一场颠峰决斗:“西阵主帅杜礩见连折了二将,心如火炽,气若烟生。挺一条丈八蛇矛,骤马亲自出阵。宋阵主帅卢俊义,也亲自出阵。与杜礩斗过五十合,不分胜败。杜礩那条蛇矛,神出鬼没”。这一场厮杀足以让杜礩进入超一流高手行列,同时也让人看出杜礩微逊之处。第一,杜礩怒火熊熊,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其精彩表现属于超常发挥;第二,相比方杰双战关胜花荣而能勉力支撑等举不胜举的例子,孙安一上来夹攻就立马斩杀了杜礩,说明当时杜礩被卢俊义逼得全神贯注,根本就无心旁贽,武力已经发挥到了极限,连最后一根稻草都承受不起了。看在他与天下第一高手的厮杀堂堂正正,可将其排在兵器谱第四名。

卢俊义天下第一,但是天下之大,却不包括塞外,殊不知天外有天?兀颜光、阿里奇、琼妖纳延堪当塞外三雄。阿里奇三十余合力挫徐宁,勇则勇矣,但是比之史文恭尚有不足,一则多费了些回合,二则徐宁稍逊秦明,不过这位来自高加索的白人好汉至少可算半个超一流。琼妖纳延二十余合抢了史进的先手,表现出了至少强一流的武力。

不过在大辽国防部长兀颜光的面前,这两个强悍的番将可能连屁都不是的。“辽国第一上将”的名头金光灿烂,与卢俊义的“天下第一”遥相辉映。世上的事情都讲究个平衡,有北极就有南极,有八九千米的珠峰就有一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同样的,梁山有关林的万夫之勇、有五虎八骠;辽国有阿、琼的超级实力、有十一曜二十八宿;那么在各自的集团中都显得卓而不群的卢俊义、兀颜光两人,应该是中原塞外两颗对称的巨星。可惜九天玄女的智慧之光让辽国的倾国雄师一夜倾覆,在天下第一刀、天下第一箭、天下第一奇门武器飞石的密集火力下,塞北的巨星陨落了,不禁让人联想起那个会战三大高手的东方不败。兵器谱第二把交椅兀颜光坐定了。

中原多豪杰,江南有才俊,方腊手下也是猛将如云。若论近身马战的本事,南军国防部长王寅当为第一人。李云五七合斗平朴刀李逵,但是在王寅面前却连一个回合都走不了,象一只蚂蚁一样被踩死;石勇口气好大,“天下除了两个人,老子都要打”,但在王寅面前,两三个回合就回了老家,石将军成了泥将军。虽然李云石勇并非厉害角色,但是王尚书解决他俩却是一气呵成、举手之劳,这份轻松,非超一流大高手不能为!类似的轻松也许还有林冲数合活擒扈三娘的表演可以相比,但是那时的扈三娘已成强弩之末;“武艺低微”的李忠周通分别在呼延灼面前斗了多个回合逃脱,让人不难看到呼延将军与王尚书的武力差距何其之大。

王寅力敌孙立黄信等梁山四将是水浒中仅有的另一个以一对四的战例,相比卢俊义的那一场,难度更大,(墨非儒点评:卢俊义力敌的耶律四子,个个武艺不在孙立之下,曾分别对阵关胜、呼延灼、徐宁、索超未败)因为孙立就是一个绝对一流高手,黄信也很强。王寅却能够八面玲珑,酣斗若干回合不居下风,这份实力,非超一流大高手不能为!最后林冲赶来,才被五人群殴致死。单凭这份轰轰烈烈,就有资格坐上兵器谱第五把交椅。

四、绮丽在险峰

东西南北四大高手虽然神勇盖世,但他们不可能打败卢俊义,因为在近身马战的能力上,无一人在卢俊义之上,只有擅长远程打击的另类高手才有资格挑战。小李广花荣、没羽箭张清、流星锤石宝,此三人堪称水浒三种最厉害暗器的积大成者,饶是你力大无穷、武艺精深的超一流好汉,能否避开风掣电闪般的攻击,只能全靠运气了。花荣的神箭曾经吓了卢俊义一大跳,张清的飞石更是吓得卢俊义只能当缩头乌龟。花荣近可战、远可射,武艺全面精深,术业又有专攻;张清攻击依靠无敌飞石,防守依赖二流枪法,(墨非儒点评:张清不用飞石,武艺也比燕顺之流强得多)如果不幸被超一流对手靠近,有被秒斩的危险。石宝单凭刀法恐怕也有竞争水浒前二十的实力,加上流星锤则可高枕无忧。此三人有能力打败任何超一流高手,也有可能输给一流好手。(墨非儒点评:石宝刀术和关胜平手)从稳定性和全面性出发,有屈此三人位居东西南北中之下。

五、风光处处好

水浒的几股大势力,梁山军、辽军、方腊军、王庆军、民团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手坐镇头号武将,谁又是田虎军和朝廷军的王者?STUMPYTIGERW以为孙安、丘岳当得此誉。

田虎军的头号大将孙安身长九尺、腰大十围、白马银剑、智勇双全,堪称河北军中的关胜。他先后同秦明、卢俊义大战五十合不分胜负,并不能说明秦明可以叫板卢俊义。在武力的光谱仪上,孙安恰好介于卢秦两人的中间。秦明的武艺应该不如孙安,否则卢俊义不会亲自出战;孙安的武艺肯定不如卢俊义,因为卢俊义明显对孙安手下留情,此话怎讲?原来卢俊义起了收降之心,自然使不出全力的,就好比武艺绝伦的岳飞大战余化龙、何元庆这种角色也只能不分胜负一样,并不是岳飞不厉害,而是因为他心里根本就没把对手当成敌人。有人说:你怎么知道卢俊义想招降孙安呢?这可以从孙安不慎坠马而卢员外手下留情放他回去看出端倪,这种惺惺相惜的义气我们还可以在关羽VS黄忠,岳飞VS何元庆的场景中看到。

丘岳是八十万禁军都教头,教头中的教头,周昂则是副都教头,没有一身惊人的本事怎么可能镇得住众多的类林冲?

从没有出过手的丘岳,其武力犹如云山雾罩,让人看不清它的真实高度。那就看他的副手周昂好了,与卢俊义打了20余合不分胜负,一对比秦明20余合大败于史文恭,有理由认为周昂强过秦明,说他与林冲相当也不为过。 (墨非儒点评:林冲武力绝对不如周昂,林冲对阵卢俊义,撑不到20回合)

那么丘岳会不会只是徒有其名呢?窃以为在没有任何对丘岳武力不利证据的情况下,没有理由不尊重丘岳周昂的先后排位。丘总教头的出场可是惊天动地,说他“威镇四海”,一下把周昂给比下去了。站在周昂的肩上,丘岳至少高过林冲。官军方面唯一能和卢俊义比划的,非他莫属。宝剑虽然没有出鞘,但是仍然让人感到那漫天的杀气。

除了各路诸侯的头号英雄之外,还有几个边缘超一流,如五虎之颠的关胜、深不见底的王进等,STUMPYTIGERW以前都略有叙述,恕不赘言。

在多次调查研究之后,STUMPYTIGERW引章据典、分析推测、类比平衡,终于隆重推出水浒前二十条好汉。

六、决战于颠峰

湮没了八百里水泊,荒芜了塞北江南烽火;
万千喽罗变泥土,寂寞高手化金星:
1. 卢俊义、2. 兀颜光、3. 史文恭、4. 杜礩、5. 王寅、6. 花荣、7. 石宝、8. 张清、9. 丘岳、10. 关胜、11. 阿里奇、12. 孙安、13. 王进、14. 邓元觉、15. 武松、16. 鲁智深、17. 林冲、18.周昂、19. 王焕、20. 琼妖纳延。 (墨非儒点评:本文作者对武松、鲁智深情有独钟,以鲁智深的武力,其实不过8骠骑的水准,与杨志比肩,或许略逊于呼延灼——武松徒手武力绝伦,持械不如鲁智深;林冲武力与呼延灼、秦明相当,或许能略高一些,稍逊于关胜)

正可谓:一卢二史三杜礩,南有王寅北兀颜。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13楼 发表于: 2009-08-23


金正日在交接班问题上,还是需要中国协助[转帖] 


新闻:我国与朝鲜将于5月份开通铁路列车旅游线路

  新闻:从吉林省旅游局了解到,近日,吉林省图们市政府与朝鲜咸境北道旅游局、图们市图们江国际旅行社与朝鲜咸境北道清津铁路局,在朝鲜清津签署了有关铁路列车旅游线路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中朝双方正式同意开通铁路列车旅游线路。

  这条线路的开通,能给小弟带来什么好处,估计大家各有所思

  不知道北京-平壤线路与这条线路的关系如何?

  漏斗子答:人流、物流一“流”起来,很多质的变化就会产生。例如旅游带动边贸,再进一步来料加工,靠近中国的朝鲜边境城市,出现几个“深圳”,对全朝鲜会有导向,而且因为对面还是“****领导”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也少,又不用警惕“南吃北”,中国的榜样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

  这个口子还是一个信号,金正日在交接班问题上,还是需要中国帮忙的,中国现在是谋定而动,不到时间不动。

  网友:直八悬停给坦克加油。直八空中加油有实际意义吗?部队为什么这么做?坦克能走的地方,直升机会落不下来吗?

  漏斗子答:垂直补给害是有实战价值的,大规模的坦克战当然无法使用这种补给模式,但小规模使用坦克穿插、遮断、登陆作战中,油料补给车无法即时伴随保障,这时候就可以发挥直升机垂直补给的优势。

  网友:老瓦十一是不是就能出来啦。多打听下海军的消息啊,让她跑印度洋瘤一圈,那叫爽歪歪啊。这些个小兄弟去印度洋转,是不是为航妈妈做准备的???

  漏斗子答:老瓦是“热身舰”,这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只注意老瓦给海军热身,当训练舰,却没注意老瓦还是厂所的“热身舰”,没见大连红旗厂里来来往往人那么多,穿军装是少数。不穿军装的那才叫猛,拍照的,量尺寸的,还有现场绘图的,更猛的割一块“肉”回去(不是做炖肉用)的,毕竟大姑娘上轿——第一回,老瓦当上了“模特儿”拉!

  去印度洋转转,关键是要有“风筝”放上去,如果没有“风筝”,瞎转也没意思。“风筝”的大小、型号快要定了,老瓦这个“模特儿”就要下岗了,该上岗自己练身去了。

  网友:“风筝”的大小、型号快要定了... 俺同时也关心这个,到底是“中国特色”Su33,还是J10舰载型,还是两者混编呢?

  漏斗子答:七嘴八舌、争论来争论去,这可是一个大问题,而且还不是我们自己说了就能算的,如Su33就是要从人家那里买的,还有这个“弹”也是很关键的。技术确实难了一点,但是如果采取“专制”方式,就像核潜艇,交给一个人负责,大家去做,倒是也快。但现在不兴这个制度啦,要民主“决策”,都是“专家”,都有自己的道道,再说现在各方利益也不统一,小九九惨乎其间,事情办起来就麻烦多了。

  网友:看了凤凰卫视的走读大众化,神秘之旅:探访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拍摄时间是08年年底,去的部队应该是15旅。

  “周旅长”,夏小平调任巡航旅旅长后,后任一直不见,这个周旅长推测是原旅总师周晓林。还有一个“白参谋长”,正师,应该是基地的,二炮范围内的可以基本确定是原14旅旅长白兴法;只不过52的参谋长得是副军,而白还是正师,而且从任职资历看,短期内也还不会升副军;

  一,节目作了处理,不过既然已经把名字隐去了,这个职务应该是没错的,总不至于把“副参谋长”弄成“参谋长”吧

  二,这个“白”不是白兴法,是另一个“白”,资历要老一些,短期内会升副军

  三,他不是52基地的参谋长,而是另一个副军级单位的参谋长

  漏斗子答:五二基地参谋长是康宏贵,白兴法07年卸任旅长,不知去向。第二个白,就不知何人了。

  网友:就印度玩这个,可把我们边防团官兵害苦了,整天要盯着,还要挪过去,人手就紧张,休假、探亲、结婚的,都下不了山,耽误好多事。

  贴主,中国近期有无在西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规划和行动啊?我们只要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官兵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会比较快的!

  也有利于发生突发事件时的调动!

  漏斗子答:公开的报道很多啊,例如最近在打通墨脱公路,青藏铁路延伸至后藏,阿里机场快完工了,另外几个机场也在扩改建,据说还要修建新藏、川藏铁路。那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最热闹了,武警交通指挥部好几支部队都在西藏,可不是“休假”的。

  网友:请问漏首,中国海空军打日本有胜算吗?

  漏斗子答:这个就不好说了。中国是核大国,有完全独立的作战指挥系统。而日本自卫队只是美军治下“哨兵”和“守卫队”,没有独立自主的境外作战指控系统和作战体系。尽管,日本一直想摆脱美军,但是目前美国还是拴得牢牢的,日本很难自己动。

  在东亚中国面对的是,美军治下的日军,这是一个形式上有分,但属于一个作战体系,美日安保条约就是拴绳。与日军打,就是与美日军队开战,这样去思考,才符合实际。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14楼 发表于: 2009-08-23


武则天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转帖]


武则天在推动大唐发展的作用的确不容磨灭,但是我们从当时大唐后继之君来看,武则天与唐高宗共有4子,(代王)(曾有廟號——唐義宗)李弘(後四人皆武后出) ,章懷太子(潞王,后改封雍王)李賢 ,中宗李顯, 睿宗李旦(曾用名李旭輪) 前二者不像后二者那样是无能之辈,恰似因为他们出色而遭到了武则天无情的迫害,因为李弘和李賢在做太子时在政治上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见解,但武则天想谋取更大的权力因而狠心的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扼杀了,连后面的两个傀儡皇帝她都放心不下干脆废了自己当一国之君,但当时整个王朝中很大一部分忠于李氏王朝,因而反对她,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帝位她只有杀,不停的杀戮!这样就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从而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再加上她后来的政治阴影我想我不得不改变对她的评价。

所以我认为,如果武则天没有政治野心,安分的做她的皇后,就不会有后来的韦氏干政,太平公主叛乱的一系列的动乱了,开元盛世也许会更加来得早些,她的秉国以及后来称帝,只不过让唐王朝盛世的到来转了个弯。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