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843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95楼 发表于: 2009-08-25

揭秘:彭德怀离京前与周恩来的最后谈话[转帖]


彭德怀在离开北京去西南大三线之前,心中总惦记着一个人,可是这个人一直都没有见到,这使他心中很是不安,他想在自己离开之前,一定要想法与他见上一面。

这个人便是周恩来。

彭德怀清楚地记得,在他将要离开北京的一个早晨,他再次向总理办公室挂电话,结果仍然是总理太忙,不在家。

放下电话,彭德怀叹了口气:“唉,总理实在是太忙了,而我却闲待了六年,真是惭愧呀!”

彭德怀不愿再去打搅周恩来了,忙着打点行装,奔赴大三线。

这天午饭刚过,彭德怀挂甲屯屋子里的电话铃响了。

他拿起话筒,不觉一下子愣住了。由于激动,拿话筒的手微微地有些颤抖:“哦,总理!”

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没有忘记彭德怀,约他到中南海的家里相见。

彭德怀一阵高兴,可是接着又有些为难起来,因为司机这时刚巧外出,无人开车。

彭德怀只好向周恩来回话:“总理,改日我再拜访你。”

周恩来问道:“彭大将军,这是为什么?”

彭德怀:“因为我的车驮不动了。”

周恩来听后在电话的那头笑了起来:“你在家等着,一会儿,我的车来驮你,这次我可是舍车保帅啰!”

周恩来总理时刻都关心着彭德怀,同时也关心着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因此在彭德怀即将赴任的前夕,专门抽出时间来与彭德怀单独会谈。

彭德怀还未钻出汽车,周恩来夫妇已快步地走了过来。

周恩来亲自为彭德怀打开车门。

彭德怀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总理……”

彭德怀的眼里盈满了泪花。

是呀,整整六年了,他在北宋时期爱国名将杨六郎挂甲归田的地方读书、种田,“反省”自己,除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挂甲屯的乡亲们之外,有谁曾这样关心过自己!

周恩来紧紧握住彭德怀的手:“欢迎,欢迎,你这位彭大将军终于‘出山’了!”

两位老战友手拉着手,走进了周恩来家的会客室。

邓颖超为他们各自泡了一杯茶。

周恩来笑着说:“老彭呀,我们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彭德怀张开厚厚的嘴唇笑了:“我就喜欢这样哩。”

周恩来看着彭德怀鬓边的白发,关心地问:“老彭,你现在身体怎么样?三线建设是个牵涉到全局性的大战役,你去的可是‘前线’哟,就像当年抗美援朝一样,那是十分辛苦的,可得有个好身体才行。这样吧,回头我让杨尚昆同志安排一下,在你出发离京之前,到医院做一次全面的体检。”

彭德怀被周恩来的关怀感动了:“总理,你们忙了六年,我却整整休息了六年,这心真不是个滋味呀!”

周恩来说:“老彭,现在我们又一起工作了,我感到很高兴,主席更高兴。因为三线建设特别是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目前国际形势下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不好,主席睡不着觉呀!前面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你去做,相信我们的彭大将军一定能在这个与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的战斗中,为人民再立新功!”

彭德怀简要地向周恩来夫妇谈了毛泽东让他“出山”时的情况,然后说:“主席说得对,不能分手分到底,要顾全大局,要讲团结。我想通了,个人的事情先搁在一边,相信历史会给一个公正的评价,我现在就想能尽快地工作。”

周恩来说:“对对对,我们一同创建了一个新中国,但要把她建设好,还是得同心同德地努力啊!三线建设主席十分重视,特别是攀枝花钢铁基地,那是在荒无人烟的金沙江畔建一座现代化的钢都,你去后是大有作为的。”

两位老战友就这么随便地闲聊着,邓颖超不时地过来给他俩倒水。

在这浓浓的友情中,彭德怀感到一种出征前的温暖和激励。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就这么过去了。

彭德怀看看手表,急忙站起来,与周恩来握手再见:“总理,我该走了。”

周恩来紧捏着彭德怀的手:“好,后会有期!”

谁能想到,这竟是这一对老战友最后的一次握手!

三线建设的序幕刚刚拉开,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只得花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事情。

这天中午,他刚从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回到西花厅的家里,红色电话机上的铃声就急促地响了起来。

童小鹏拿起话筒,听完之后立即向周恩来汇报。

“什么?”周恩来听完之后一下子惊住了。
电话是西南三线建委副主任钱敏从成都打来的。在这个紧急电话中,钱敏向周总理汇报了彭德怀被一群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兵团的红卫兵强行押上列车的情况。

周恩来心里明白,将彭德怀从遥远的西南大三线揪回北京来,这完全是江青一伙中央文革干的事情,心中非常气愤。可是,面对着“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的动荡形势,周恩来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中央文革一伙人所干的事情,他根本就无法制止。

周恩来在屋子里来回地走动着。

周恩来十分关心彭德怀的安危,立刻给成都军区主持工作的副司令员韦杰打电话,让他无论如何都要保证彭德怀的安全,立刻派出一个班的战士,同红卫兵一起护送彭德怀回京,并一再强调,不准开批斗会,不准乘飞机,一定要乘火车。

韦杰是彭德怀的老部下,立刻派出战士,迅速前往彭德怀被绑架的成都地质学院。

接着,周恩来让国务院办公室给三线建委打电话,传达了同样的意见。

最后周恩来又亲自给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打电话。

周恩来在电话里命令傅崇碧,必须立即调一个连的战士,在由成都开往北京的第34次列车到达之前迅速赶住北京火车站,将彭德怀安全地接到北京卫戍区。

完后,周恩来仍不放心,就让童小鹏将他的几点指示直接打电话给“东方红”战斗兵团“揪彭兵团”的头头,让他们一路上不得胡来,一定要保证彭德怀的安全,并让童小鹏专门强调“我亲自关心这件事情”。

1966年12月27日,从成都开来的列车开进了北京站。

当最后一节挂车车厢打开时,几位军人早已站在了外面。

彭德怀被一群红卫兵押到了车厢门口。

这时,走出一位干部模样的军人来,“叭”地一下立定站在彭德怀面前,向他敬了一个军礼:“报告彭德怀元帅,北京卫戍部队 × 团 × 连,奉总理命令,前来车站接你!”

被红卫兵反背着双手,弯着腰的彭德怀,听说是周恩来总理派来接他的人,抬起头来看着面前的军人,问道:“你们真是总理派来的?”

军人答:“是的。”

这时,北京地质学院押送的红卫兵不肯交出彭德怀,对军人说道:“我们得听江青、戚本禹同志的,听中央文革小组的,不能将彭德怀交给你们。”

军人对北航押送的红卫兵大声喝道:“彭总是党和国家的功臣,不准你们这样对待他,没有他们这些老帅出生**打下这江山,你们能上大学?小同志,不要忘本,不要忘本啊!”

红卫兵不听,高呼口号:“不准为彭德怀翻案!”
军人没有了耐心,将手一挥,一群战士冲了上去,就要从北京地质学院红卫兵手中夺人。

这时,在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戚本禹的授意下,外面早已调来了很多首都红卫兵第三司令部的学生,他们将部队的人团团围住。

红卫兵不肯交人,对冲上来的军人说:“我们要请示中央文革。”

于是,他们在车站给戚本禹报告。

这时,中央文革正在开会。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还没来得及报告,机警的周恩来早已走了过来,他接过电话,对工作人员说:“这事我来办。”

周恩来拿起话筒,对红卫兵说:“请你们听从中央的指示,中央已经决定将彭德怀交北京卫戍区。”

这时火车站上早已乱成了团,军队和红卫兵相互推挤着,谁也不让谁。

这群由中央文革支持的红卫兵根本不听周恩来的指示,他们强行让司机将火车退出由北京卫戍区守卫的北京站,停在一个岔口上。

战士们一看不对,就立刻又冲了过来。

可是,由于中间隔着成千上万的“首都三司”的红卫兵,任军人们怎么努力,都无法接近列车。

彭德怀被一群北京地质学院的红卫兵从车厢里押了下来,很快就押上了一辆汽车,被劫到北京地质学院。

傅崇碧没有完成周恩来交给的任务,感到问题严重,于是迅速将情况报告了周恩来。

周恩来听到消息后非常生气,便质问戚本禹,为什么要这样做。

戚本禹阴阳怪气地说:“那是群众的要求。”

周恩来心里十分明白,这完全是江青、康生、戚本禹一伙所干的事情,可是此时的中央文革,早已取代了原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他们利用青年学生“造反”,已使周恩来无法控制整个局势。为了彭德怀的安全,机智过人的周恩来只得来了一个折中的处理办法,让红卫兵将彭德怀交卫戍区,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和北京航空学院“红旗”可参加管理。

这个办法得到了双方的认同,戚本禹等人虽然心中不快,但也没有办法。

此时的彭德怀已被折磨得全无人形,花白的头发在风中飘动着,那一双英雄的、鹰一般的眼睛里,竟透出了一股从未有过的无法言表的悲伤……


等待着彭德怀的,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呢?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96楼 发表于: 2009-08-25

人性的光芒 [转帖]


1944年,担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但梁思成希望美军将另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1932年,上海。在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出身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

因为国恨家仇,梁思成进入营造学社后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梁思成怒吼:“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

所以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在当时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细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是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

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

而我分明有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

高贵到连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

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 (摘自《读者·原创版》第4期作者萨苏)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97楼 发表于: 2009-08-25

千古之谜:杨贵妃逃往日本全考证[转帖]


  

  在大陆有一份报纸,曾刊登一篇《山口百惠是杨贵妃的后代》,据说是“为了配合《唐明皇》一剧的播出造点舆论”,这篇文章用充满浪漫色彩的笔调给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中心内容是说马嵬坡之变后杨贵妃死里逃生到了日本,并繁衍生息,以至有山口百惠这样的“传人”。

  四大美女死亡之谜:杨贵妃逃往日本嫁给山口?

  
  “四大美女”之首的杨贵妃之死成千古谜团

  
  日本女星山口百惠是杨贵妃后人?

  在大陆有一份发行量颇广的报纸,曾刊登一篇题为《山口百惠是杨贵妃的后代》的文章,据说是“为了配合《唐明皇》一剧的播出造点舆论”,这篇文章用充满浪漫色彩的笔调给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中心内容是说马嵬坡之变后杨贵妃死里逃生到了日本,并繁衍生息,以至有山口百惠这样的“传人”,这个故事把许多读者又带入了一个新的误区——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在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着实令许多人痴迷,更令许多人想入非非,有些好事者就此诗而断言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坡。

  事实情况真如此吗?

  历史告诉我们

  杨贵妃,《新唐书》、《旧唐书》均有传。

  她生于公元719年,这一年她后来的丈夫李隆基已经做了7年的皇帝,任何一个人也没有想到她与玄宗李隆基会结成夫妻。

  杨玉环自小是个不招人“待见”的孩子,她的母亲生下她之后就死了,其父蜀州司户杨玄琰不久也抑郁身亡。一出生就连“克”双慈,杨家人觉得这个乳名玉环的小女孩有些命“硬”,因而谁也不想好好照顾她。

  多亏杨玉环的叔父,其时正在河南府担任士曹的杨玄珪出面收留了小玉环,才使她免遭失怙之苦。

  从蜀州到了河南,不仅使杨玉环再次享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同时也使她的命运出现了一次转机。

  公元735年12月,杨玉环出嫁了,但嫁的人却不是李隆基,而是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这一年杨玉环17岁。

  在寿王府中,杨玉环学会了歌舞,又精通了音律,成了一名“时髦”女人。

  转眼到了天宝四载(公元754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这一年的中和节(农历三月三),居住在长安城里的人全都出外踏青。踏青者中最为活跃的可能要数那些平日里难得有机会出门逛街的妇女了。杜甫诗所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说的就是这个盛会。

  这些与会的妇女个个争奇斗艳,常常惹得前来踏青的男子们欲火中烧。

  这一年的三月三日,玄宗皇帝李隆基一时兴起,换了便服,带了几个贴身内侍,摇摇摆摆地来到长安城外的曲江之畔。

  走着玩着,玩着走着,突然,玄宗皇帝觉得眼前一亮,在一群脂粉堆里,他突然发现了一个绝妙佳人。

  此人真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时人有诗单道其妙处云: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素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合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把个玄宗皇帝眼都看直了。随行的高力士是何等机敏的人,见状立即叫过一个小太监,命他即刻查明那个女子是谁。

  小太监年纪不大,办事却很机灵,不大的工夫就把一切都打听清楚了。

  “什么?是寿王妃?”高力士虽然早就知道那女子是谁,但为了点醒皇上,仍然故意高叫了出来。

  哪知李隆基浑如未闻,仍是一副如痴似呆的贪婪表情。

  高力士见状暗自叹息:“皇上啊皇上,世上的好女人成千上万,宫中的佳丽成万上千,你为什么谁都看不上眼,却偏偏要看上自己的儿媳妇呢?”

  可皇上毕竟是皇上,力士不过是个太监而已,皇上想要干的事谁能挡得住呢?

  能够阻止皇上乱伦的人从理论上说只有宰相。

  玄宗一朝,确有许多贤相,如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等人,但这些贤相当时已经是死的死,贬的贬,辅佐玄宗的乃是有名的奸相李林甫。

  提起李林甫,许多人都会将他与“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联系起来,据史料记载,他曾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名言”:

  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杖马(陈列于宫门之外作为仪仗用——引者注)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对于玄宗皇帝单相思儿媳的这一乱伦想法,李林甫不仅不加规劝,反而绞尽脑汁为其鸣锣开道。

  由于几千年形成的伦理规范,即使身为天之骄子,李隆基也不敢公然娶儿媳为妻。

  但李林甫却有办法。

  他随口就给皇上出了一条“妙计”——先度寿王妃杨氏为女道士!

  “这行吗?”李隆基既想吃河豚,又害怕被毒着似的问。

  “臣子们没有谁敢出头阻拦此事,”李林甫满有把握地说,“因为臣想出的这个办法于古有证!”

  “证从何来?”

  “有则天顺圣皇后为证。”李林甫是个懂得该说什么话的人,他更懂得有些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点到为止。

  这句话要是换了别人说,恐怕早就连脑袋都保不住了,因为它牵涉到了唐王朝的一桩极大的隐私。

  原来,在人们心目中一向很威严的武则天,曾历事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父子两个人,她之成为高宗则天顺圣皇后也是走“曲线”——先出家为尼,自绝于滚滚红尘,然后再“重返人间”,父妾为子妇。

  李林甫重提此事,当然不是为了揭李氏皇族祖上的疮疤,而是想以此告诉皇上,按李氏皇族的家风,差了一辈的人也可以结成夫妻,不过要做一番官样文章给人看而已!玄宗皇帝思来想去,确也想不出有比李林甫所提建议更好的办法了。

  于是,大方针就这样敲定了。

  公元745年8月,由唐玄宗李隆基授意,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自请出家为女道士,法号太真。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李隆基和他的先人李治一样,都把不同辈分的女人送到了寺院。二李(李治、李隆基)所不同的是,李隆基在耐性上远不如乃祖李治,武则天是出家将近四年的时候才被李治接回宫里去的,可李隆基竟连四个月都等不了,就把杨玉环接进宫去,令她重返红尘,与自己结成“夫妻”。

  不久,玄宗皇帝亲自下令,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

  杨玉环当上了皇贵妃以后,杨氏家族也都跟着沾了光。

  玄宗皇帝下令:追封杨玉环之父杨玄琰为太尉齐国公,母为凉国夫人。封杨玉环的叔父杨玄硅为光禄卿,再从兄(同一祖父的堂兄)杨铦为鸿胪卿、杨琦为侍御史,族兄杨钊为金吾兵曹参军。

  又封杨玉环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按:大、三、八姐皆系连兄弟排行都算在内,实际上杨玉环只有姐妹四人)。

  与杨玉环同时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记杨氏的权势与威福云: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驰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麟。

  犀箸厌饮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这个时候,杨氏一家人的权势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连环套”般的误会

  仔细检索“马嵬驿之变”及其悲剧性的女主人公身后的扑朔迷离,我们发现,二者均与“误会”有关。当然,这个“误会”是要打上引号的,换言之,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据史料记载,逃离长安后的次日,玄宗一行来到了距长安百里之遥的马嵬驿(在今陕西兴西)。

  李隆基、杨玉环两个人带着宫女及高力士当时正在驿内休息,杨国忠、韦见素等人待在驿外。

  随行的吐蕃使者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就拦住了正骑马欲四处查巡的杨国忠。

  “你们拦我干什么?”杨国忠一肚子的烦躁,没好气地问。

  “请杨相国大人给我们一点吃食!”为首的吐蕃使者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说。“我哪里有吃食?”杨国忠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着离他们不远处的那些禁军官兵,“连那些护驾的禁军都差不多有一天没有进食了,你们说,我哪里有什么食物给你们吃?”

  “可昨天,杨相国大人不是买了胡饼、麦饭给皇上、皇子、公主们吃了吗?”

  “你们说的一点也不错,”杨国忠面对这些使节也不好发火,所以耐住性子解释说,“可那是在望贤宫,是在咸阳,现在我们这里是马嵬驿,马嵬驿,懂不懂?我现在就是有钱,想给你们买吃的又到哪里去买呢?”

  双方就食物的有无争吵了起来,这时,李亨和陈玄礼不失时机地跳了出来,向禁军官兵宣布:“杨国忠打算谋反。”

  有一些没有完全被陈玄礼收买的士兵不信,李亨与陈玄礼指着站在不远处与吐蕃使者说话的杨国忠,煞有介事地说:“你们还不信?那你们看,那个逆贼正与胡虏商量要劫皇上,把你们这些人全部杀死呢!”——这番话太具煽动性了,因为杨国忠当时所站的位置恰好是禁军士兵目力所及耳力所不及的地方。加上长官红口白牙的指控,所有的人都因之认定杨国忠是叛贼,于是,乱箭齐发,将杨国忠射死。

  厄运很快就降临到了杨玉环的头上,“误会”也随之而来。

  《新唐书·后妃传》云:“(玄宗)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引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这段出自好古成癖、常常以“惜墨如金”自诩的宋人宋祁之手的文字有些不该省的地方省略了。

  比如“诛国忠”后面应加上一个“国忠”方能和下文的“已死”衔接上,再比如“缢路祠下”中的“缢”这个动作是谁发出的?换言之,是杨玉环“自缢 ”,还是别人“缢之”?倘若是“自缢”,谁为她“裹尸以紫茵”?这些问题初看起来似乎只是行文时的问题,实则不然,如果没有人对杨玉环的死提出疑问那还罢了,但现在偏偏有人对她的死亡与否(是否死在马嵬驿)提出了怀疑,《新唐书》给人的回答就有些不尽如人意了。

  《旧唐书》在提到杨玉环的死时,虽然比《新唐书》要详细一些,但似乎也不是很详细。

  《旧唐书·后妃传》:“(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关键之处说得也不是很明白:杨玉环是自缢的,还是被别人缢杀的?仍未交待清楚。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是怎么说的:

  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话说得是很明白的。

  杨玉环是由高力士杀死的,她死后,为使乱军心安,玄宗还命乱军头子陈玄礼等人验尸。

  按理说,杨玉环之死到此就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

  但有些人却偏偏不想让这位美人就这样死去。

  这此人根据白居易的那首《长恨歌》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总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杨玉环马嵬之变时没有死,而是流落民间当了妓女,另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时所提到的逃往日本。前一种说法太过匪夷所思,而且无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证,后一种说法因为是“出口转内销”过来的,而且又有“人证、物证”,所以粗看起来还煞有介事。但细一琢磨却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首先,力主杨贵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证、物证,没有一个可以证明是与杨贵妃有直接关系的,所谓日本的“杨贵妃墓”、“杨贵妃观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无记载。

  其次,几部被公认为是“信史”的权威史学著作都认为杨贵妃已死于马嵬驿,而且一致认定了其卒年(38岁)。

  最能证明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的证据是《旧唐书》中的另一段记载。

  《旧唐书·后妃传》:“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这段话中透露出这样几点信息:

  (1)贵妃确实死于马嵬驿,不然李隆基就不会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并诏令改葬。

  (2)改葬工作因“将士疑惧”——实际上是现在的皇帝,当时的太子李亨疑惧——而不得不秘密进行。

  (3)中使(宦官)掘开了贵妃的坟墓,掘墓后发现了紫褥、香囊——这与《新唐书》中的“裹尸以紫茵”记载相吻合。

  (4)最重要的是,掘墓后,杨贵妃并非“空死处”,而只是“玉颜不见”——肌肤已坏而已。这就足可以驳斥“不见尸体”的谣传,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颜不见”应理解为“尸体已腐”,而不是“不见尸体”。

  尸体、紫茵、香囊俱在,杨玉环怎么会逃往日本?

  我们退一步来说,姑且算杨玉环马嵬驿死里逃生,而且也确实逃到日本,但她也决不会有什么后代。

  为什么?

  因为杨玉环是个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

  这样说可绝非主观臆断,而是有事实作根据的。

  我们知道,杨玉环17岁出嫁,38岁身亡,21年间,她先后有过好几个男人,但却没有为这些人生下过一男半女,倘若说嫁给李隆基时没有生儿育女是因为李隆基年纪大了(61岁),那么,嫁给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时,李瑁可是“正当年”——李瑁仅比杨玉环大一岁,两个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无一男半女,而李瑁后来再婚后却生了不少子女,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答案是什么,读者自然想得出来。

  文章摘自 《中国历史上的49个谜:颠覆历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 作者:张志君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98楼 发表于: 2009-08-25

 

兄弟,替我回家——中国****血色纪实[转帖]
 


在战区,曾有人说过:“从战场上完整走下来的人,不是幸运者,只算是幸存者。这种幸存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战友的鲜血和生命。”

   面对昔日战友最后的栖息地,我缓缓地脱下军帽,立正,向着墓碑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久久不肯放下,那战斗中的一切,又一一闪现在我的眼前……

      ——谨以此书献给世界上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

 

.和平是军人最大的勋章
在战区,曾有人说过:“从战场上完整走下来的人,不是幸运者,只算是幸存者。这种幸存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战友的鲜血和生命。”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留下真实的姓名。现在北方某城市公安系统工作的我,有义务把他们的事迹告诉给后人。

(者管宪明)

那年初冬我还不到21岁,刚被提升为班长。看着别的班紧张有序地训练,总感觉自己几个人实在别扭,特别是那三个扎眼的“新兵蛋子”——乔俊、何国庆、吴岗。

乔俊是市郊兵,活泼得有些不好管理;何国庆戴着副眼镜,一副柔弱的样子;吴岗是个农村兵,参军前连县城都没去过,新鲜事物接触得少,看什么都稀奇,尽管人很朴实,可还是老出洋相。

训练强度越来越大。练习投弹,战士们都疯了似的甩,胳膊轮圆了猛甩,第二天肿得抬都抬不起来。印象中,实弹射击好像比平时提前了半个月左右,子弹也发得比以往多了许多。

没过多久,部队开进的命令下来了,往南,到边境上去。我和战友们在南下的车厢里迎来了元旦。晚上,乔俊他们坐在窗口旁默默地抽着烟。吴岗呆呆地看着夜空里的星星,他说这样他娘能看到他。靠在车厢一角的“眼镜”——何国庆,捧着本书,依旧默默地看着。

最终,战争还是爆发了。

2月17日的凌晨,我们连分散隐蔽在中越边境我方一侧的树林中。战友们三三两两地蜷缩在阴冷的战壕里。在这片不大的树林里,除了我们,还潜伏着其它几个兄弟连队,我们默默地等待着出击命令。

快4点的时候,乔俊摸索到我身边,靠着简易战壕坐下。我们沉默了很久,他终于开口了:“班长,有件事,我早想和你说了。入伍前,有几个哥们来看我,我想请他们喝酒,可又没有钱,我就到我爸厂里偷了点电线,用火烧了化铜,卖了二十多块。到了前线,看见弟兄们想的干的都是准备为国家流血牺牲,这事就成了我的心病。我攒钱了,有14块,放在我的挎包里。这次我要是‘光荣’了,班长,你就帮我把钱凑齐,还给工厂吧,千万别让我爸知道。”接着又塞给我一个写有工厂地址的纸条,就猫着腰跑开了,我本想叫住他,可乔俊很快便消失在茫茫雾气之中了。

过了5点,远处传来了隆隆的炮声,那声音有点像天边的闷雷。看来兄弟部队已经和敌人接上火了。

5点20分,我们在连长的指挥下,跨出简易战壕,开始搜索前进。我平端着冲锋枪走在全班最前面,紧跟着的是乔俊,再后面是吴岗……

刚开始,我连的位置还算是靠前的,可七转八转,我们就转到了大部队的后面。看着友邻部队一路向南,战士们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特别是看到老乡兵的时候。

人是怕死的,可当兵的上了战场,捞不着仗打,那滋味比死还难受。几天来,我们一直在大山里乱转,搜剿残敌。大部队过后,残存的越军和特工经常袭扰我后方部队。我连的任务就是找到他们,消灭他们。

2月24日,一上午,我连遭到了四次零星的炮击,是迫击炮干的,准确度差得惊人,我方没有人员伤亡。上级通报附近可能有残存的越军,让我们上。侦察的四班副回来报告,说附近山头上发现有小股越军活动,似乎敌人还没有发现我们,刚才的炮击可能是巧合。

我们排迅速越过尖刀班,向有敌情的高地摸去。这个高地周围大约有一段四五十米的开阔地,原有的飞机草都被清理干净了。高地上有一座A字形地堡,约50米开外的山坡上还有一道环形战壕,估计越军至少有两个班的兵力。

我连后续人员陆续接近无名高地。连长命令天黑之前必须拿下它。我们几个班、排长开始向连长靠拢,听他布置任务。连长命令:我排一、二班从正面分散接敌,三班和指导员他们从两侧迂回佯攻高地;三排负责火力支持;二排在我排一、二班后面跟进。

我们班的任务是强行通过环形战壕下面的开阔地,夺取战壕后,以战壕为依托,配合二排干掉地堡,夺取整个无名高地。

第一次参加战斗,我们都很兴奋,也没想过打仗会死人。吴岗异常亢奋,四下张望着,很不老实,我和“眼镜”不得不把他按在地上。半个小时后,高地两侧突然响起了枪声,几秒钟的时间就响成了一片,很密集。吴岗一听那边打响了,跳起来就要冲,被我一把拉住,拽了回来,又按在地上。一会儿,高地战壕里有人影晃动,越军扛不住了,开始向两翼分兵布防。我回头命令道:“把保险都打开!”“冲啊!”我和战友们开始向高地冲击。

我跑在最前面,就是端着枪一直跑,那几秒钟是我一生中感觉过得最慢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想着:“我是班长,我得带头冲,要死,也得先死我……”很快乔俊超过了我,冲到了最前面,眨眼工夫便把我们落了一大截。也就是我们几个发起冲锋后几秒钟的样子,敌人的机枪也响了。我能感觉到子弹呼啸着从耳边飞过,没准哪里发就是给我准备的。

乔俊投出一枚手榴弹,硝烟还没有散尽,我们就已经冲过了开阔地,乔俊已经接近了战壕。正当他的右脚刚刚踏上壕边时,一个趔趄栽了下去,重重地摔在战壕下面的一个土坑里。二排长他们也开始通过开阔地了。我们不停地把一排排的手榴弹投向战壕,用不间断的爆炸来压制敌人的机枪火力。这时,乔俊又突然从土坑里跃起,像头受伤的豹子,几步便蹿上了壕沿。他在烟雾中紧紧抓住了敌人一支发烫的枪管,死命地往上举,往回夺。同时,头也不回地大喊:“班长……快上啊!”敌人的机枪手也紧抱住机枪不放,跟他来回争夺。乔俊左手攥着发烫的机枪枪管,右手用步枪托狠砸着敌射手的盔式帽。我跳入堑壕,发现此时敌机枪副射手正用冲锋枪对着乔俊,便当即给了他一梭子弹。子弹从右腋下钻了进去,第一次杀人,相距还不到4米。可是,那家伙在倒地的那一刹那也扣响了扳机,乔俊在弹雨中抖动了几下,便一头栽倒在堑壕边上。二排长他们利用乔俊打开的口子也冲了上来。一个越军猫着腰刚要钻进壕壁上的猫耳洞时,便被一班长一刺刀扎在肩膀上,接着,二排的一个小战士上去就是一枪托,那越军顿时瘫软在地上。

副连长带着三班、四班也把战壕两端占领了。他跑过来,命令我班迅速做好爆破地堡的准备。趁这机会,我赶紧拉着“眼镜”去找乔俊。乔俊抱着步枪侧卧在堑壕下面的土坑里,蜷曲着身子,轻声呻吟着。上衣前襟和一条裤管都被血水浸湿了,他身中四弹。我急忙解开他的衣扣,锁骨下面的伤口,随着呼吸还不断地涌着血。右腿膝盖附近的弹洞周围凝聚着黑乎乎的血块。

“眼镜”紧咬着嘴唇,脸色苍白,没有一点血色。颤抖着的双手撕了几次才把急救包撕开。我叫“眼镜”托起乔俊的上身,小心翼翼地给他包扎。可锁骨下的伤口怎么也止不住出血。我让“眼镜”按着,一步也不准离开。然后,我提上乔俊缴获的机枪转身翻进了战壕。

这时,山头上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静得简直叫人透不过气来。我们已经做好了冲锋的准备,越军似乎也在等待着我们的冲锋。二排的两名爆破手在全排的火力掩护下,跃出战壕,敌人依托着地堡,有目的地射击着,两名爆破手相继中弹负伤。吴岗把六枚手榴弹缠在腰间,又用绑腿将三节爆破筒捆在一起,第二次跃出了战壕。全排的各种火器,比先前更凶猛地吼叫起来,用火舌舔着地堡的入口和射击孔。我手上的机枪也对着地堡的射击孔不停地射击。这时,“眼镜”哭着跑了过来,我心里咯噔一下子。“眼镜”不住地摇头,我火了:“你不看着他,跑这来干什么?”他扯着嗓子哭叫着:“看什么?看着他死?”就在这时,一发流弹击中了“眼镜”的头,7;生。就这样,我眼看着自己的战友死在我的面前。

与此同时,高地上传来了剧烈的爆炸声。接着又是一阵手榴弹的爆炸声,紧跟着又是一次大爆炸,敌人的机枪戛然而止。我和战友们顶着灼人的热浪冲了上去。吴岗拖着一条伤腿在硝烟里摸索着。

最后,我们攻上了满目疮痍的高地。在战壕和残毁的工事里一共找到32具越军的尸体和一些令人作呕的尸块。我也失去了乔俊、何国庆等13位战友。我带着几个战士去看乔俊,他不知什么时候坐了起来,原本开朗乐观的脸庞憔悴得叫人难以辨认。我摸了摸他的胸口,血已经凉了。多年以后,早已脱下军装的我常常在梦中惊醒,时常想起乔俊、何国庆他们。

24日的战斗,使我们这些初上战场的毛头小子,开始成熟起来,机警起来。依旧有人惧怕死亡,可更多的还是仇恨。朝夕相处的战友,转眼间便撇你而去,特别是那些有老乡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士们,他们所要承受的,要比我们这些人更大一些。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连又参加了几次小的战斗,基本上就是搜剿、掏洞子之类的。我们以轻伤四人的代价,毙敌19人,俘敌一人。

2月27日,我军开始还击越军。兄弟部队于29日攻占了高地,残存的越军退守。我连在团的编成内,担任右翼警戒。

连日来,大家的情绪很高。24日战斗的阴影早已经淡化了。在子弹乱飞、每走一步都可能踏上地雷的战场上,过于感性的思绪,往往是危险的。作为班长,我常用自己的方式和同班的战友们交流着,拍拍肩膀,握握手,我们便能从对方那里获得力量。

3月1日傍晚,我连到达559高地。几天前,兄弟部队曾在这里与敌人进行了一场血战,最终敌人被我们赶到了河南岸。16点刚过,部队又要出发了。连里得到的命令是:“迅速插向公路,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为了完成此次任务,上面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无后坐力炮排和一个重机枪排。16点30分,全连开始接敌。二排长带着他的人沿高地西侧的小路钻进树林。连长给他们增加了一挺重机枪、两门无后坐力炮和两个火箭筒。几分钟后,三排跟在二排的后面,也进了树林。我们排在副连长的带领下,直插而进,目标是那儿的一座公路桥。
3月2日凌晨,大雾笼罩整个战场,我们在暗夜的掩护下,插到了河边。副连长带着两个人,朝河边摸去。全排静静地等在树林里。不久,远处传来了密集的枪炮声,是二排和一排,他们与敌人接上火了。半个小时后,副连长气喘吁吁地摸回了树林,我们几个靠过去。副连长一边揩着汗水,一边骂道:“娘的!哪里有什么桥,就几个水泥墩子戳在那……”“说不定被二团的人给炸了?”排长插了一句。正当大家商量对策时,负责警戒的三班副猫着腰跑了过来:“敌人,二十多个,过来了……”在他的指引下,我们发现,200米开外,一群越军提着油灯,正沿着河岸缓慢地向我们这边走来。我们隐蔽的这片林子,与河岸平行,最近处不过三十多米。在副连长的指挥下,全排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黑夜,提着油灯的敌人是一个绝好的射击目标。大家静静地等待着,大气都不敢喘。当走在最前面的敌人靠近我们只有二十多米时,排长首先扣响了扳机,接着,全排各种火器响成一片。走在最前面的几个越军首先被击中,接着一发炮弹呼啸着从我身边窜过,打在最后一名越军的脚下。紧接着,又是一发……很快河岸那边便静了下来,黑暗中偶尔传来几声痛苦的呻吟。“撤!”我们在副连长的指挥下,退入树林深处。

我们在高地以西无名高地的山脚下,遇到了二排的一个潜伏组。在他们的引导下,我排在二、三排之间投入战斗。冲锋发起前,我在一个山凹里找到了二排长,他身中四弹,用两件雨衣包裹着,旁边是他们排的张潮和一个眼熟但又一时叫不出名字的战友。两名重伤员陪伴着他们,守在一旁。

二排长是辽宁沈阳人,说话总带着很浓的“苞米”味,听着十分亲切。用他的话说:“山海关外皆同乡。”所以我俩的关系一向很好。几天前,面对索然无味的稀饭,他曾不止一次地说道:“猪肉炖粉条子,猪肉炖粉条子……”然后便是傻呵呵的一笑。本想打完仗,好好和他吃一上顿的,现在我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第三次冲锋发起了。我们排沿着冲击路线,很快越过了两个高地,经过几次打击,守敌已龟缩向主峰,三个排像三把尖刀直插主峰。重机枪排的火力死死地罩住峰顶,越军的还击越发显得无力,他们在主峰上只有一道战壕,而此时,我们已经进来了。在这条百余米的战壕里,横七竖八地倒着十多具尸体。三排在一个坍塌的隐蔽处抓到了个俘虏,他的鼻子被弹片削掉了,露着白花花的骨头,血沫随着喘气四散地飞溅着。

关于河上的那座桥,后来成为我们排永远的遗憾。我们以为它被兄弟部队炸了。可后来才知道,在我团前面的10公里河段上,一共有两座桥。副连长他们找错了。真正的目标就在断桥下游5公里处。后来团里又组织了几次炸桥,但都因为越军防守严密,未能得手。最后,桥是在3月7日早上,由友军的一支工兵分队,在炮火的掩护下,强行炸毁的。

3月4日中午,我连在营的编成内,攻占了河南岸的高地。大战过后,全连奉命利用越军工事就地转入防御。午后,炊事班从河北岸送来两桶米饭和一些腊肉。大家用芭蕉叶包着腊肉饭团,美美地吃了一顿。

饭后,全排以班为单位,构筑防御阵地。大概是快傍晚的时候,一班担任警戒任务的机枪组,突然离开了他们的射击阵地,朝排长那里跑去。我意识到可能出了什么麻烦,便让副班长刘兆军继续带领大家构筑工事,自己一个人朝一班的防区跑去。一班长把我拽进堑壕,并指示了目标。

大约1000米外,河东岸的小桥旁有两个人,正对着我们这边指指点点。由于距离太远,敌我难以辨别。几分钟后,排长和一班的那个机枪组过来了。排长用望远镜观察,判明那是敌人,并发现在他们身后的树林里还有人影晃动。不久,出来侦察的两个敌人溜回了树林,再也没有出来。按着排长的命令,我们班隐蔽在河西岸距小桥约100米的地方。

在我们身后20米处,左侧是一班,右侧是三班。半个小时后,约一个排的越军呈一路散开队形向小桥接近。四名越军与本队拉开50米的距离走在前面。我旁边的刘班副有些沉不住气了,他回头看了看排长,又看了看我,再看了看敌人。我用脚轻轻踢了他几下,想让他安静下来。可身后随即传来了排长的低声训斥:“二班,注意隐蔽!”不久,敌人开始通过小桥,我数了数正好20个,清一色的冲锋枪。100米、80米、60米……随着敌人的一点点靠近,我的额头也开始渗出汗来。当他们走到距我班阵地50米处时,排长下达了射击命令。刘班副首先扣响扳机,二班、三班、一班随即响成一片。越军一枪未放便被撂倒了十几个,余敌有的向无名高地山脚下的草丛里钻,有的躲在田埂后面,向我们射击。我连位于332高地北侧的迫击炮开始压制越军火力,重机枪封锁小桥,切断了敌人的退路。三名越军边打边撤进竹林旁的一所茅草房,但此处很快便被迫击炮弹击中,燃起大火。我们班从西、南两个方向接近草房。我和战友桑多(藏族)悄悄摸向房后。就在此时,三名越军喊叫着冲了出来,正撞上了向门口靠近的刘班副,刘兆军先敌开火,将三名越军击毙。一班和三班的战友在排长的带领下冲过小桥,在树林里又打死了几名越军。傍晚时分,战斗结束。我排无一伤亡。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我们一共找到了24具越军的尸体,一班从树林里扛回了两门迫击炮和四十几枚炮弹。

3月6日上午,我从指导员那里听说了新华社播放撤军声明的事,看来我们要回家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部队经过短暂休整,开始回撤。

我排的最后一??我排在营的编成内,担任右翼警戒。临近中午,我们在山路上突然遭到袭击,全排迅速展开搜索。混乱中,我听见有人喊到“左前方,100米,敌人!”寻声望去,发现几名越军正向树林深处逃窜。全排迅速组织火力追击,打倒了五个,余敌很快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凯旋回国后,连里开始“论功行赏”。我们班报了两个,乔俊、吴岗。战友们推举我,可我不敢,面对死在南疆的战友,活着的人,没资格躺在烈士鲜血染红的功劳簿上。其它连、排也有“推功”的现象,大家似乎不约而同,活着的让死了的,健全的让伤残的。先前我们几个曾商量给何国庆烈士报个三等功,可最后还是放下了。连里光荣了二十几个,该默默无闻的就让他们默默无闻吧,有辛酸,有无奈,可部队也有制度。

一切还算顺利。乔俊被追认为一等功臣,吴岗荣立二等功。

日子渐渐恢复了平静,到了离别的日子,大多数战友选择了转业,他们脱下军装,回到家乡,继续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几年以后的夏天,我被提升为排长。日子依旧平静,再也没有什么大的风浪。每年送走老兵,迎来新兵。新兵一到,先进连史馆,每次我都躲得远远的,再也不敢见那些战死沙场的弟兄们了。

1993年,服役已16年的我脱下军装,转业到了家乡的公安系统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的第一个孩子夭折了,第一个妻子也离开了我。我妈说我煞气太重,杀戮太多。她常常到市场上买一些青蛙什么的小动物放生,说是能替我赎罪。但我还是比较欣赏美国人的一句信条“为国杀戮,上帝也会宽恕你的”。

我们那一批军人,脱胎于和平,成就于战争。但我相信和平之神终究会帮助人类抛弃所有的军人,毕竟“和平”才是军人胸前一枚最大的军功章。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99楼 发表于: 2009-08-25

国军之精华: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 [转帖]
 


 蒋介石政府在抗战期间及胜利后,接受了美国政府大量的军事援助,其军队装备水平与现代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至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前,在国民党先后完成整编的86个师(军)中,有22个师为美械、半美械装备。而其中新1军、新6军、第18军(整编11师)、整编74师以及第5军装备尤为精良,深受蒋介石偏爱。蒋介石曾夸耀他们为“国军之精华”、“五大主力”。然而曾几何时,国民党军中之军,人上之人,在内战战场上却载倒在粟裕脚下,覆灭于林彪掌中,灰飞在刘、邓头上……

  一、内战先锋――整编74师

  整编74师即原来的74军。蒋介石在抗战结束后的军队整编中,狡猾的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与我约定裁军,另一方面却向其部队发出"机密甲9269号手令"要求"将全国现有之陆军,按军师单位,军缩为师,师缩为团……"。74军当然也积极响应蒋"裁军"之号召,努力裁减老弱,补充精壮,并换了全美械,终于摇身一变,成了老蒋制造内战的老本之一。蒋介石曾亲切的称之为"御林军"、"模范军"。在内战战场上,整编74师凭借其强大兵力、火力、机动性,先后连续攻占华东解放区的宿迁、泗阳、淮阴、涟水等地,获得"金刚钻"的誉称。师长张灵甫由于"战功卓著"曾多次受到蒋介石、宋美龄的接见。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整编74师打头阵,企图对我实施中央突破,将我军压入鲁南地区进行决战。5月11日,急功近利的74师急切的脱离其左右邻,由垛庄经孟良崮西麓气势汹汹的向坦阜扑来,企图一举击中华野指挥中心。但是张灵甫机关算尽太聪明,没有料想到我华野5个纵队的主力正位于坦阜及其两侧地区。5月13日夜,按照部署,我华野4、9纵队在正面吸引74师;1、8纵队,趁夜色,分别从74师西翼插入其纵深,割裂了该师与其左右邻之整编25、83师的联系;而从鲁南赶来的6纵经过激战,在垛庄断敌后路。5月14日,74师被包围。张灵甫自恃战斗力强,左右又有援兵(近的只有40多公里),欲置之死地而后生,一面将带不动的重武器丢弃在山脚,上孟良崮安营坚守,一面督促两翼另10个整编师迅速向该地靠拢,形成"中心开花"的有利局面。然而74师被我几倍于其的兵力围的密不透风,外面的援军又在我四个纵队的阻击下,虽然近的距74师只有几公里远,却仍鞭长莫及,无法跨越雷池一步。5月15日华野5个纵队在炮火中发动总攻,双方在孟良崮附近各制高点展开反复争夺,战况异常激烈。国民党为张灵甫写的传记形容当日74师"浴血肉搏,陈尸满谷,战况惨烈,是日该师伤亡8000人。"面对解放军的逐波冲锋和炽盛火力,74师再难坚守,当日下午倾尽全力先后向南、向西、向东突围,然而均未得逞,反而只剩下几个山头附隅顽抗。5月16日晨,华野发动最后的攻击,强大的炮火对张灵甫盘踞的山头进行最后的地毯轰炸,山上碎石横飞,尸首枕籍。下午2时,74师全线崩溃,师、旅、团、营完全失去通信联络。张灵甫绝望的给蒋介石发电"我是张灵甫,黄百韬不援助我,7军不援助我,我已到了尽忠报国的时候……"傍晚,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被双双击毙,整编74师2万余人被歼。蒋介石听到主力被歼,爱将身亡,痛心疾首,气急败坏。1947年夏,国民党以在后方临沂逃脱的74师3个新兵团和榴炮营为基础,重建74军,邱维达为军长,然而淮海战役中,该军在邱清泉第2兵团编成内再次被歼,最终彻底走到了尽头。第74军――整编74师从此休矣!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

  二、难兄难弟――新1军、新6军

  新编第1军号称天下第一军,1942年成军于抗战时期的印度;而自诩为"主力之主力"的新6军则于1944年成军于缅北。新6军是在原新1军新编22师的基础上扩编的。两军全美式装备,步炮比例已达到3:2。就其装备来讲,完全达到西方国家A级水平。它们曾远征印缅战场,荣立奇功。然而当它们在抗战胜利,被蒋介石双双运到东北战场后,却再也没有什么"光辉的传奇"了。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我东北野战军直取锦州。锦州危急,蒋介石急令沈阳的廖耀湘组成"西进兵团"(新1军、新6军等5个军)援驰锦州。然而廖耀湘害怕我军围城打援,将其歼灭在援锦途中,不敢直援锦州。直到10月5日蒋介石严令下才下达西进命令,一路上又遭到我3个纵队10个师的阻击,走走停停,进展缓慢。10月15日我军攻克锦州后,"西进兵团"在蒋介石的督促下仍冒险突进,妄图收复锦州,打通从东北撤军的陆上通道。在沈阳与锦州之间,有一段20多公里长的狭长走廊,位于黑山、大虎山至沟子帮之间。黑山是进出大洼、营口或退往沈阳或继续西进的唯一走廊。其重要性双方都很清楚,攻占黑山,对于辽沈战场拼死撕杀的双方都有决定性意义。战斗从10月23日开始,廖先头部队在我阻击下攻击黑山受挫。24日,遂集中了新1军、新6军等共6个师(旅)的兵力,在200多门大炮、200多架飞机的支持下,发动全面进攻。新1军从黑山以北尖山子、拉拉屯一线由北向南攻;新6军一部向黑山以东之高家屯阵地突击,其余兵力则向大虎山迂回攻击。战斗异常激烈,仅"101"高地就曾反复争夺20余次。新6军更曾组织尉官敢死队进行突击。然而廖兵团在葬送了万余人之后,仍前进不得。廖攻占黑山严重受挫,25日决心放弃重占锦州计划,渡辽河向东南方向的营口撤退。然而26日,南撤受阻,又只好北返沈阳。当廖耀湘兵团抑留在大虎山、黑山进退维谷之际,我锦州东北野战军主力9个纵队迅速北上,昼夜兼程,通过黑山、大虎山,于26日完成了对廖兵团的包围。新1军、新6军等其它5个军被围在黑山、大虎山以东,绕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由于廖兵团在攻击过程中仓促决定向营口撤退,因此命令一下,部队顿乱;加之退却方向一变再变,先向西,又向东南,再向东北,全兵团已成溃散之势。我各纵队猛烈穿插,很快就打乱了廖耀湘的指挥体系。我第1纵队从黑山北侧突击,先后端掉了新6军、新1军、第3军的军部。第5纵队从大虎山南侧出击,亦歼敌万余。新1军,新6军已无法组织师一级的突围行动,其编制下的部队只有各自为战,不断的被包围,分割。27日拂晓,新1军等在最后撤退,偷偷溜走的路上,遇到我东野伏击纵队的总攻后,迅速溃散。仅我第6纵队的一个排就接受了5个军、9个师番号的2000余人投降。28日拂晓,战斗结束。廖兵团5个军12个师共10万人全部被歼,其中包括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的新1军主力(缺暂编53师,其因在辽南巡逻,没有参加"西进兵团"而幸免)和新6军全部。司令官廖耀湘、新6军中将军长李涛、新1军副军长文小山等大多被俘。几天后新1军暂编53师在东野3个纵队、6个独立师进攻沈阳时开出城外投降。【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 http://jsdybb.netsh.com.cn

  三、有来无回――第18军(整11师)

  第18军(整11师),是陈诚起家的老底。1944年冬,全军换成美式装备,并有美国联络官担任教练。胡琏曾吹嘘其美械装备的一个团可以打解放军的两个团。1947年,整11师参加进攻山东解放区,5月初被华东野战军围于新泰地区,由于国民党第3兵团的大力增援才免遭被歼,而整编74师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我军矛头直指位于陇东的黄百韬第7兵团,并以优势兵力迅速包围之。蒋介石看黄百韬危急,即命令徐州成立"东进兵团"解救第7兵团,又令黄维的12兵团(两个月前组建,以18军为主力军)由武汉驰援徐州。11月8日,12兵团东进,向徐州进发。然而沿途道路、桥梁早以被我破坏。12兵团在遭到我的不断骚扰、截击下,只能走走停停,直到14日才到达阜阳(辎重还在后面),距蒋介石要求的13日已晚一天。18日,12兵团主力进抵蒙城以西地区。然而直到22日,黄百韬兵团全军覆灭,12兵团仍被我中原野战军拈于浍河南岸地区,距徐州还有100公里之遥。黄百韬兵团被歼,徐州震动,杜聿明急令黄维南下与北上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打通津浦铁路,给日后南逃打开一个缺口。黄维接到命令后,急于渡过浍河妄图与李、刘兵团靠拢以摆脱孤立态势。我中原野战军遂利用这一点,在浍河以南地区秘密集结5个纵队,组成袋形阵地,等黄维来钻。23日,黄维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分三路向南坪集进攻。我两个纵队在正面阻击,且战且退,诱敌深入。黄维果然上当,以为先头的18军突击成功,急下令主力渡过浍河。24日,黄维发现两侧有我军主力集结,自知中计,遂于当夜命令渡过浍河的18军等部队回撤至双堆集附近。我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趁黄维兵团回撤之际,全线勇猛出击,于25日对该敌形成了包围。与此同时为防止敌人增援,我华东野战军主力设置多道防线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援、徐州之敌南援。黄维兵团四个军被围在宿县西南东西不到10公里、南北5公里左右的双堆集地区内。26日,黄维决定次日集中四个师向双堆集东南方向突围。然而27日,担任突围任务的110师阵前起义,突击部队亦遭到我军欲伏火力袭击,损失惨重,只好折回。黄维仍不死心,遂于28日抽调18军3个团,在坦克、飞机以及全部大炮的支援下向双堆集南的马庄突围,仍然失败;于是又向西南、东北撞去。然而当日却弃尸千具,没有前进一步。黄维突击不成只得死守待援。29日黄维兵团被压缩至东西15华里、南北4.5华里的窄小地区,时值冬日,粮弹具缺,外援又被我死死盯住。12兵团士气低落,无心恋战,军队减员严重。12月5日11时5分,我军组成三个突击群发动最后总攻,各部不分昼夜的连续突击,进展迅速。14日,黄维兵团被压缩在纵横不足1.5公里的地域内,18军一部被歼。15日,黄维见末日来到,只得招来10军军长覃道善和18军军长杨伯涛,决定孤注一掷,突围。然而我军早以有所防范,趁敌不备直接捣毁了黄维的兵团指挥中心。残敌只得分散突围。当日晚12时,黄维兵团4个军11个整师10万人,除兵团副司令官胡琏、副军长谷炳奎等少数人逃脱外,全部被消灭。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吴绍周、10军军长覃道善、18军军长杨伯涛等均被俘虏。【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 http://jsdybb.netsh.com.cn

  四、最后的王牌――第5军

  第5军,被称为"王牌军",蒋介石最早的机械化兵团,其前身为陆军装甲兵团,1939年该团扩编为第5军,杜聿明为军长。抗战胜利后,该军进驻华中。1948年9月,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部成立,杜聿明为副总司令。第5军随之扩编为第2兵团,邱清泉为兵团司令,熊笑山接任第5军军长。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第2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妄图坚守。11日,黄百韬兵团危急,向徐州求救。邱清泉遂指挥第2兵团的第5军、第70军和李弥的第8、9军组成"东进兵团",从徐州开始,南北排成一字长蛇阵,在飞机坦克支援下,向碾庄攻击前进,企图解黄百韬兵团之围。遇到我军坚决阻击下,17日前进到大许家一线后就再难突进。21日,邱按照杜聿明的战法强攻一天仍无法前进一步。也就在当天晚上,黄百韬兵团全军覆灭。黄被歼灭后,邱、李兵团已经失去东援意义,遂于23、24日以攻势手段掩护本部向徐州撤退。25日,东援徐州的黄维兵团被围,国民党打通津浦铁路的计划破产,徐州陷入我战略包围,固守徐州更加困难。杜聿明集团决定放弃徐州,主力部队经徐州西的永城向淮河撤退,然后以淮河为依托,向北进攻解放军之侧背,解黄维之围后一起南逃。30日,杜聿明集团开始撤离徐州城。仓促撤退中,殿后的第5军45师被围。在主力解救下,该师死战两天才得以突围。然而就在这两天里,我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又两个旅展开了淮海战役中最大规模的追击、堵截作战,终于于12月4日在永城西南堵住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并于5日完成了战役合围。至12月6日,杜聿明集团完全被堵截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地区,其汇合黄维的企图彻底失败,并损失2万人。孙元良兵团在突围中被全歼的教训并没有使杜聿明放弃突围的念头。他仍每天抽调一个军的兵力轮番向东南方向突击,妄图率部突围。然虽各级严厉督战,仍屡攻屡挫。至10日,在作战中其一个兵团部、两个军部、27个团、8万余人被歼。第5军45师与46师先后缴械投降,该军军长熊笑山只能指挥第200师附隅顽抗。鉴于残敌几十万人在陈官庄,青龙集地区形成一个大兵团给我围歼其造成一定难度;我军经过两次大的围歼战后亦需要休整。16日,我军遂停止攻击,转而对包围之敌展开强烈的政治攻势。我华东解放军司令陈毅、代司令粟裕多次联名写信给杜聿明,劝其投降。杜聿明顽固不化,仍决心死撑。从20日开始,淮海战场雨雪交加,气温骤降。国民党军二十万人补给中断,饥寒交迫、宰马为食,掘棺为薪,军心涣散。至1月6日前,相继投降的敌军有12000多人,平均每天700余人。1月6日,我军在休整了20天后,发动总攻。当日攻克据点13个,歼敌万人。次日,青龙集等11个据点又被我攻克。8日,又有23个据点被攻克,国民党3个整团被全歼。9日晚,敌军彻底崩溃。10日拂晓,我军全线发起攻击和追击。第200师在毒气战车配合下企图强行突围,被全歼。蒋介石最后一支"王牌军"覆灭。杜聿明,第5军首任军长被俘,第2兵团司令邱清泉被击毙,第5军军长熊笑山化装成伤兵才得以逃脱。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100楼 发表于: 2009-08-25


 词 牌 大 全[转帖]
 


◎ ` (2939字) 大牛888 (210866)于今天(14:23:11)..


一、双字词牌:

竹枝 导引 入塞 品令 木笪 河传 鞋红 别怨 寻梅 三台 解红 塞姑 西施 韵令 侧犯


踏歌 兀令 簇水 露华 尾犯 塞姑 白雪少年游 滴滴金 惜春令 留春令 梁州令 监田乐 惜分飞 怨三三 使牛子 折丹桂 竹香子


城头月 四犯令 思越人 醉高歌 破字令 花前饮 探春令 越江吟 燕归来 凤来朝 秋夜雨


伊州令 迎春乐 梦仙郎 青门引 菊花新 醉红装 思远人 醉花阴 望江东 引驾行 玉团儿


倾杯令 锯解令 双雁儿 寻芳草 恨来迟 珍珠令 折花令 红罗袄 折桂令 荔子丹 临江仙


金错刀 端正好 杏花天 鹦鹉曲 一七令 望远行 睿恩新 天下乐 恋绣衾 撷芳词 鬓边华


玉楼人 鹦鹉曲 芳草渡 夜行船 金凤钩 鹧鸪天 鼓笛令 虞美人 瑞鹧鸪 玉楼春 凤衔杯


鹊桥仙 玉阑干 思归来 遍地花 翻香令 茶瓶花 柳摇金 卓牌子 清江曲 楼上曲 厅前柳


市桥柳 一斛珠 夜游宫 梅花引 小重山 踏莎行 宜男草 家山好 倚西楼 扫地舞 接贤宾


步蟾宫 恨春迟 冉冉云 蝶恋花 寿山曲 惜琼花 朝玉阶 散天花 荷华媚 少年心 七娘子


一剪梅 锦帐春 唐多令 后庭花 赞成功 定风波 破阵子 贺熙朝 拨棹子 玉堂春 系裙腰


金蕉叶 渔家傲 苏幕遮 甘州偏 献衷心 黄钟乐 醉春风 握金钗 缑山月 喝火令 芭蕉雨


淡黄柳 辊绣球 锦缠道 厌金杯 庆春泽 酷相思 解佩令 垂丝钓 谢池春 胜胜令 行香子


玉梅令 青玉案 感皇恩 梦行云 三奠子 凤凰阁 两心同 拾翠羽 连理枝 惜黄花 看花回


且坐令 佳人醉 千秋岁 惜奴骄 忆帝京 三登乐 檐前铁 甘露歌 师师令 于飞乐 撼庭竹


粉蝶儿 绕池游 碧牡丹 百媚娘 风入松 枕屏儿 忆江南 潇湘神 章台柳 赤枣子 南乡子


月边娇 捣练子 春晓曲 桂殿秋 寿阳曲 剔银灯 隔帘听 越溪春 长生乐 下水船 解蹀躞


扑蝴蝶 千年调 蕊珠闲 瑞云浓 番枪子 荔枝香 御街行 春声碎 凤楼春 四园竹 离亭宴


阳关引 一丛花 甘州令 山亭柳 梦还京 忆黄梅 过涧歇 瑶阶草 安公子 应景乐 柳初新


斗百花 最高树 倒垂柳 彩凤飞 有有令 拂霓裳 柳腰轻 爪茉莉 蓦山溪 早梅芳 新荷叶


长寿乐 迷仙引 黄鹤引 秋夜月 祭天神 鹤冲天 洞仙歌 泛兰舟 踏青游 倾杯近 清波引


受恩淡 松稍月 华胥引 离别难 寰海清 劝金船 醉思仙 玉人歌 惜红衣 八六子 探芳信


雪狮儿 石湖仙 夏湖仙 夏云峰 采莲令 醉翁操 红芍药 塞翁吟 意难忘 远期归 凄凉犯


恋香衾 满江红 玉漏迟 驻马听 雪梅香 六幺令 保寿乐 惜秋华 古香慢 芙蓉月 一枝春


如鱼水 赏松菊 二色莲 扫地游 满庭芳 双瑞莲 玉京秋 小圣乐 金浮图 阳台路 黄莺儿


熙州慢 汉宫春 倦寻芳 剑器近 塞垣春 望云间 秋兰香 庆千秋 早梅香 迷仙引 醉蓬莱


夜合花 采明珠 四栏花 庆清朝 帝台春 梦芙蓉 玉京谣 被花恼 昼来乐 留客住 万年欢


玉簟枕 燕春堂 逍遥乐 忆东坡 双双燕 春草碧 芰荷香 绣停针 扬州慢 舞杨花 云仙引


玲珑玉 陌上花 水晶帘 三步乐 梦扬州 声声慢 紫玉箫 月下笛 丁香结 琐窗寒 燕山亭


聒龙谣 十月桃 蜀溪春 秋宵吟 三姝婿 凤池吟 御带花 月华清 飞龙宴 念奴娇 解语花


绕佛阁 渡江云 腊梅香 八音谐 绛都春 琵琶仙 高阳台 采绿吟 长寿仙 惜寒梅 凤归云


彩云归 满朝歌 桂枝香 喜朝天 剪牡丹 梅香慢 玉烛新 六花飞 真珠帘 曲江秋 翠楼吟


西平乐 山亭宴 月当厅 寿楼春 舜韶新 望春回 水龙吟 关百草 石州慢 宴清都 瑞鹤仙


齐天乐 昼锦堂 庆春宫 忆旧游 曲游春 竹马儿 雨淋铃 还京乐 双头莲 忆瑶姬 情长久


探春慢 湘江静 金盏子 龙山会 春云愁 升平乐 迎新春 归朝歌 双声子 永遇乐 二郎神


倾杯乐 百宜娇 月中桂 澡兰香 宴琼林 惜余庆 绮寮怨 花心动 向湖边 霜花腴 绮罗香


玉连环 西湖月 合欢带 曲玉管 尉迟杯 赏南枝 梦横塘 西吴曲 真珠髻 征部乐 解连环


内家娇 望明河 望海潮 望湘人 青门饮 泛青苕 倚栏人 一雨金 系梧桐 折红梅 一萼红


夺锦标 杜韦娘 过秦楼 八宝妆 大圣乐 慢卷袖 选冠子 霜叶飞 透碧霄 玉山枕 期夜月


轮台子 沁园春 丹凤吟 瑶台月 摸鱼儿 贺新郎 子夜歌 吊严陵 金明池 送征衣 秋思耗


翠羽吟 兰陵王 破阵乐 瑞龙吟 夜半乐 宝鼎现 玉抱肚 解红慢 穆护砂 清平调 水调歌


凉州词 伊州歌 陆州歌 胜州令 莺啼序 调笑令 九张机 梅花曲 苍梧谣 明月斜 望夫歌


春宵曲 水晶帘 碧窗梦 南柯子 望秦川 风蝶令 开元乐 翠华引 渔父乐 谢秋娘 江南好


望江梅 望蓬莱 归塞北 深院月 西楼月 落梅风 塞上秋 甘州子 阳春曲 秋风引 江南路


新安路 莫思归 上西楼 乌夜啼 忆真妃 秋夜月 临波曲 南浦月 沙头雨 小桃红 湿罗衣


十八香 寻瑶草 归平谣 试香罗 清和风 关河令 伤情怨 徵招 天香 步月 暗香 孤鸾 无闷 大有 催雪


国香 芳草 大椿 垂杨 花犯 倒犯 瑶华 眉妩 阳春 索酒 南浦 西河 秋霁 落梅 角招


薄幸 疏影 宣清 八归 笛家 白柠 六州 大脯 六丑 歌头 多丽 个侬 三台 哨偏 戚氏


薄媚 渔父 望江


二、三字词牌:

渔父引 闲中好 纥那曲 拜新月 梧桐影 罗贡曲 醉妆词 庆先和 南歌子 占春芳 朝天子


忆少年 荷叶杯 回波集 舞马词 柘枝词 晴偏好 凭栏人 花非花 摘得新 梧叶儿 渔歌子


归字谣 唉乃曲 采莲子 浪淘沙 杨柳枝 八拍蛮 字字变 十样花 天净沙 甘州曲 醉吟商


乾荷叶 喜春来 踏歌词 秋风清 抛球乐 一叶秋 忆王孙 金字经 古调笑 遐方怨 如梦令


诉衷情 西溪子 天仙子 风流子 归字谣 饮马歌 相见欢 定西番 江城子 望江怨 长相思


思帝乡 河满子 风光好 误桃园 望梅花 醉太平 上行杯 感恩多 长命女 春光好 酒泉子


怨回纥 生查子 蝴蝶儿 醉公子 昭君怨 玉蝴蝶 归国谣 女冠子 恋情深 赞浦子 浣溪沙


醉垂鞭 中兴乐 醉花间 点绛唇 平湖乐 雪花飞 沙塞子 殿前欢 水仙子 菩萨蛮 采桑子


后庭花 清商怨 伤春曲 卜算子 一落索 发时光 谒金门 柳含烟 可围芳 好事近 花清引


天门谣 忆闷令 散余霞 好女儿 万里春 锦围春 太平年 清平乐 忆秦娥 更漏子 望仙门


西地锦 相思引 落梅风 江亭怨 喜迁莺 乌夜啼 阮郎归 贺圣朝 甘草子 珠帘卷 忆汉月


画堂春 三字令 山花子 忆余杭 喜长新 献天寿 秋蕊香 胡捣练 撼庭秋 庆金枝 朝中措


洞庭春 庆春时 眼儿媚 人月圆 喜团圆 海棠春 武陵春 东坡引 梅弄影 阳台梦 月宫春


河渎神 归去来 惜春郎 极相思 双韵子 凤孤飞 柳梢青 醉乡春 太常引 应天长 满宫花

 

三、四字词牌:

传言玉女 小镇西苑 临江仙引 诉衷情近 卓牌子近 月上海棠


上林春令 麦秀两岐 花上月令 献天寿令 孤馆深沉 黄鹤洞仙


侍香金童 二色宫桃 木兰花令 浪淘沙令 烛影摇红 霜天晓角


秋蕊香引 隔溪梅令 伊州三台 双头莲令 法驾导引 相思儿令


雨中花令 彩鸾归令 诉衷情令 步虚子令 金盏子令 祝英台近


婆罗门引 红林檎近 阜罗特髻 千秋岁引 南州春色 望云涯引


少年游慢 梦玉人引 波罗门令 蕙兰芳引 鱼游春水 卜算子慢


谢池春慢 采桑子慢 浣溪沙慢 薄媚摘偏 临江仙慢 水调歌头


玉梅香慢 凤凰双舞 行香子慢 八声甘州 西子妆慢 长亭慢怨


八节长欢 雨中花慢 粉蝶儿慢 并蒂芙蓉 黄河清慢 福寿千春


玲珑四犯 定风波慢 换巢鸾凤 雪夜渔舟 马家春慢 锦堂春慢


木兰花慢 映山红慢 秋色横空 上林春慢 恋芳春慢 氐州第一


湘春夜引 长相思慢 安平乐慢 望南云慢 西江月慢 杏花天慢


拜星月慢 瑞云浓慢 草梅芳慢 绕池游慢 夜飞鹊慢 暗香疏影


楚宫春慢 惜黄花慢 菩萨蛮慢 无愁可解 江城子慢 江南春慢


高山流水 紫萸香慢 春风袅娜 浪淘沙慢 六州歌头 月上瓜州


望梅花令


四、五字词牌:

后庭花破子 添声杨柳枝 巫山一段云 减字木兰花 金莲绕凤楼 促拍采桑子


江月晃重山 钿带长中腔 隔浦莲近拍 郭郎儿近拍 南乡一剪梅 摊破南乡子


徵招调中腔 桃源忆故人 偷声木兰花 摊破采桑子 茅山逢故人 荷叶铺水面


明月逐人来 快活年近期 金人捧露盘 促拍满路花 五福降中天 江城梅花引


法曲献仙音 金盏倒垂莲 东风齐著力 四犯剪梅花 高平探芳新 雪明鸷鹊夜


梅子黄时雨 玉女迎春慢 甘露滴乔松 瑶台第一层 黄鹂绕碧树 绿盖舞风轻


夏日燕黉堂 金菊对芙蓉 新雁过妆楼 东风第一枝 春夏两相期 清风满桂楼


送入我门来 花发沁园春 春从天上来 泛清波摘偏 飞雪满群山 五彩结同心


春雪间早梅 玉女仙瑶佩 满院广寒枝 减字浣溪沙 潇湘逢人慢


五、六字词牌:

寿延长破字令 惜花春起早慢 霓裳中叙第一 花发状无红慢 爱月夜眠迟慢


六、七字词牌:

凤凰台上忆吹箫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101楼 发表于: 2009-08-25


中华政权结构的历史变迁[转帖]
 


  悠悠华夏文明,绵延五千余年,然而真正的华夏文明甚至还能上推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百草止水认为,尧舜禹之前的时代,才是中华文明的真正源头。本篇既然要探讨中华政权结构的历史变迁,自然就要从华夏文明的源头说起。
  尧舜禹三帝之所以在华夏文明中享有盛名,不仅因为有流传于今的众多文字记载,更因为三帝之间相互禅让的博大胸怀。正因为这三帝的高贵品德和不朽功业,“神州尽舜尧”才是中华民族的永恒梦想。既然尧舜禹以相互禅位而闻名,就说明之前的相当长历史内,中国人不曾有禅位之举。这之前的帝位仍是世代相传,但间或有世代被打断或血缘关系发生变更,这要么是王国消失或帝王被更换。
  尧舜禹三代时期,帝是天下的统领,其下就是王公贵族和各诸侯国。然帝位虽贵,权力却没有后世王朝帝王那么大,不仅因为臣民意志未被奴化,而且因为各诸侯国高度自治且相对独立。诸侯国的王侯虽由帝册封,但候选人基本限于王侯世家。诸侯国有自己的朝廷、大臣和军队,而帝除了以自己的领地为生外,朝廷及帝家的开支多仰赖于各诸侯国的进贡。诸侯国虽各有自己的律条,但都不能违背帝所颁布的法令,天下以帝之法为纲,各诸侯国之律为辅。
  这种制度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联邦体制,而且各诸侯国也比现在联邦国中的各组成邦联自由度更高,权力更大。除了没有现在的民主选举外,尧舜禹时期的联邦存在世袭制度,只是尧舜二人没有加以利用,所以才会盛名卓著。现在联邦秉行的是民主选举,世袭制度早就从根本上消失。不过尧舜禹时期的世袭制度并没有后世那么顽固,因为那时的帝王侯虽然非常高贵,却不能目空一切高高在上。当时的权力传承除世袭和禅让外,还有“公推”,即下属各王公诸侯群集,通过集体协商方式推出新帝。这个帝一般要优先从前任的子孙后代中寻找,若找不到大家认同的理想人选,就要从旁系中寻找。如果旁系中也没有合适的帝,就会从全社会中寻找有圣德贤才的人担任。
  事实上,公推就是贵族内部的民主,这一制度和传统并非始自尧舜,而是之前就极为盛行。尧舜禹之前的帝出现了众多的血脉断裂,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公推所致。在尧舜禹之前的帝权传承中,不仅存在世袭、公推,还存在另一种奇妙的权力传承模式,百草止水强字之曰“归服”。何谓“归服”?天下虽有帝,但某诸侯国国王圣德贤能,天下王公臣民一起倾服,纷纷自愿接受他的领导和教化,这就成了新帝,原来的帝因失去民心便自动在自己的领地里降格为诸侯。这种“归服”,自然就是另一个类型的民主选举,尽管没有投票仪式和竞选制度,但各诸侯国、贵族、百姓用他们的心和脚做出了一致的选择。伏羲、女娲、神农主领天下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但是,这种制度也有缺陷,当公众的选择无法一致时,天下就会有两个以上的帝共存。为了解决这一分歧,不同的帝及其拥护者之间,就会通过战争手段作为最后的仲裁,炎帝和黄帝的争斗就是这样子的。
  “归服”这种权力建构模式,在尧舜禹时代早就终结,因为真正能够让天下心悦诚服的人已经没有了,无论王公贵族还是百姓再也找不到大家都可以“归服”的对象。但是,“归服”作为最高权力传承模式虽不存在,但作为一种局部社会现象还是流传至今。古往今来多少王侯将相达官富豪统帅部下的时候,除了恩威并用和奸巧机诈外,也有五体投地敬仰膜拜而来的,后者的投靠就是一种归服现象。再比如古代中国,一旦王朝稳定和中兴,周边小国中很多都会自动称臣,并且不少这样的国家最终并入了中华版图。这也是一种归服,因为他们仰慕和崇拜中华文化和国势,心悦诚服地进行学习和交好。当然后世的归服毕竟无法和中华远古时代相比,因为那个时代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德盛行时代,“归服”自然能够大规模大面积地存在。
  尧帝虽因禅位而盛名卓著,但他也是有私心的。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不贤,即便勉强世袭帝位,最终也免不了在公推中被废弃。所以,按照传统体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世时不指定儿子为继承人,从而放手让贵族集团在自己死后进行公推。但是尧不甘心,那样的话,他的家族在自己死后就肯定迅速没落。于是尧就想,与其死后让大家费事公推,还不如趁在世的时候物色一个贤人接位,这样既能因利天下而获得好名声,还能让继任者因感恩戴德而眷顾自己的后人。果然,他为天下找了个称职的舜,天下不仅因此赞尧仁慈圣贤,而且感激涕零的舜对尧的子孙果然优遇有加。舜即位后,虽然自己很贤能,但毕竟出身卑贱贫寒,且恩师尧禅位在前已成公例,自己当然不好意思让儿子接位。再加上大禹治水奇功至伟,天下早就归心,帝位已非他莫属。所以舜便自然而然地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禹虽获舜之禅位,但感激之情不若舜对于尧。因为禹知道,他不像舜那样被尧发掘和提拔,而是本身就出自世家,且靠不世之功累积而起。即便舜不禅位于他,舜亡后,王公诸侯还会通过公推选择他,帝位还是他的囊中之物。所以禹即位后,便不再对尧创立的禅位制感兴趣,转而大力提拔和培养他的儿子。但是临命终时却有些为难,尧舜二世相禅,禅位的美德天下盛传,如果就此坏在自己手里,岂不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聪明的禹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便找了个虽然贤能但才能不及儿子的人接位,此人接位后自然不敢承受,因为大家都明白禹的儿子启可以接位。就这样,禹死后,被禹禅位的人又赶忙将帝位让给了启,自此禅位之制遂绝。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102楼 发表于: 2009-08-25


陈独秀晚年为何不去延安[转帖]
 


陈独秀1937年8月出狱后,中国****表示欢迎。陈独秀出狱之后,亦曾亲自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向叶剑英、博古表示,赞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此后不久,由于王明、康生在****的刊物上肆意造谣,硬把陈独秀这个刚从国民党监狱中出来并积极主张抗日、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诬为“日特汉奸”。

陈独秀在恼怒之下,在1938年3月17日给《新华日报》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一开头叙述了他出狱初期在南京、武昌与叶剑英、博古、董必武友好的接触,以及“还有希望我回党之意”,而现在“忽然说我接受日本津贴充当间谍的事,我百思不得其故”。

在陈独秀发表公开信之后,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都参加进来,对****发起围攻。周恩来同志为了捍卫党的利益,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对各方面人士做了许多工作,尤其几次托人去看望陈独秀,并嘱托在当时“不要活动,不要发表文章”,以免事态的继续扩大。

王明垮台以后,周恩来同志曾多次托人请陈独秀去延安,但是,都被他拒绝了。他对劝他赴延安的好友朱蕴山说:中共中央里没有我可靠的人了,大钊死了,延年死了,我也“落后”了,他们开会,我怎么办呢?我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弄得无结果而散。

摘自《老年生活报》夏明远/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103楼 发表于: 2009-08-25

 


 历史上唯一与生母乱伦的皇帝[转帖]


乱伦之事,历来为人不齿。但偌大的世界,无奇不有。

这种反人性的事件,过去我们仅在小说或戏剧中屡屡见之。如曹禺的《雷雨》,周萍与继母繁漪的不伦恋;周萍与鲁四妹的兄妹恋。前者明知故纵,尔后幡然悔悟以逃遁,然到底无血缘关系;后者始不知情,却是同母异父,有血肉之亲情,最终酝酿双双殒命的悲剧。又如《黄金甲》,简直是《雷雨》的翻版。

 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红楼梦》里贾珍与儿媳秦可卿“爬灰”的掌故,这是典型的“老公公吃媳妇”。

 其实,历史上宫廷帝王生活,翁媳之间或子与继母苟且之事屡见不鲜。譬如唐代,唐高宗(李治)之与武则天(武媚娘);唐玄宗(李隆基)之与杨贵妃(杨玉环),不过,这两起爱情个案,亦多少存在人性化。但比唐朝更荒唐的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江都王淫乱王宫,乃至连亲生闺女都不肯放过,最终遭致正在整顿朝纲的汉武帝龙颜大怒,索性予以灭门。

 中国如此,外国也难例外。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日本名著《源氏物语》较经典的有关乱伦悲剧的作品。钟缇丽主演的泰国情色电影《晚娘》,《晚娘》讲述一个庞大家族集体乱伦的故事,女主角是一大家子里的尤物,且无论老少,男女通吃。结果,自知无趣,遂郁郁寡欢。现实版奥地利兽父更绝,不仅长期占有亲生闺女,还居然生下不伦之产物。

 最高尚的还是汉惠帝刘盈,不肯在不伦的新婚大礼中见光死。这位可怜可爱的帝王迫于母后吕雉的包办,硬生生地娶了自己的亲外甥女张嫣,由舅甥之亲,行夫妻之道,汉惠帝乃避之千里,结果,张皇后红颜命浅,到死还是女儿身。

 与刘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吴孙权的闺女全公主,丈夫活着时,便在夫家宗亲里纵行淫乱;丈夫死后,便与堂侄子、亲外甥巫山云雨,大行其道。隋炀帝更不简单,淫遍父皇的小老婆后,直奔亲侄女。

可比他更让人雷奇的时南朝刘宋孝武帝,居然与母后流连男女之事。《南史·宋书》记载,南朝孝武帝时,“太后居显阳殿。上于闺房之内,礼敬甚寡,有所御幸,或留止太后房内,故民间喧然,咸有丑声。宫掖事秘,莫能辨也。”意思也就是说,皇太后路男居显阳殿时,孝武帝经常进入皇太后的房内留宿,惹得民间一片愤然。

问题是,绝世美人路惠男是孝武帝刘骏的生母,民间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传闻。

我们先介绍路太后生平履历:

 路惠男,宋文帝刘义隆淑媛,因风华绝月,曾受尽刘义隆宠爱。史书记载,“路淑媛为人宽和,谨言慎行”,由于不善奉迎,生了儿子刘骏不久后,就失去了文帝的宠爱。刘骏到了五岁时,被封为武陵王,必须要到封地武陵居住生活。因此时刘骏年纪尚小,作为母亲的路淑媛便请求文帝让她去武陵以便照料儿子的起居。这一年,貌美如花的路淑媛才二十四岁。

到了刘骏二十三岁时,京城建康发生叛乱。太子刘劭勾结二弟始兴王刘浚杀死了父亲文帝。刘骏闻讯后,在母亲路淑媛辅助下,在威望颇高的沈庆之大将的支持下,刘骏下令誓师起兵,讨伐刘劭。各州郡接到檄文后,全都起兵响应。当年五月,几十万勤王大军饮马长江,攻入建康,杀死刘劭,平定了叛乱始定。

刘骏正式称帝,封母亲路惠男为皇太后。路惠男入国都,刘骏亲自出城迎接,史书记载,“母子相见,礼仪尽废,相拥而泣之,久分开离”。在盛大的祝贺宴会上,许多皇亲贵戚、王公大臣争相向太后敬酒。路太后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生子竟称九鼎”,自己竟能被尊封为皇太后,恍惚之间,她几乎来者不拒,杯来即干。很快便不胜酒力,玉山倾倒。

 接下来,母子双双醉倒,“宿于东朝”。《魏书》记载:“帝骏淫乱无度,蒸其生母路氏,秽污之声,佈于欧越。”,母子乱伦第一步,就此不表。

 却说路太后刚开始只是“爱子之情,被迫允之”。后来居然习以为常,两人形影不离,俨然恩爱夫妻,无怨无悔。自此,母子居然同床共枕竟达十二年之久,时人无不哗然。

再后来,路太后护子心切,在刘骏三十五岁“驾崩”后,设法欲除掉新即位的明帝刘彧,另立亲孙子为帝。事情败露,惨遭刘彧以毒酒药死。路惠男享年五十五岁,谥为昭皇太后,葬在刘骏之墓的东南方,称为修宁陵(刘骏儿子虽多,但在刘彧即位后,一一杀害,即使还是幼儿的,也未能幸免)。

这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仅有生母(路太后)与亲子(刘宋孝武帝)之间的不伦恋。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104楼 发表于: 2009-08-25


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密商“交班”  [转帖]


  
   1986年10月30日,陈云(左)、邓小平(中)、李先念(右)在一起。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决定:中国****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987年10月在北京召开。

  岁月不饶人。在主持十二届六中全会的政治局常委中,邓小平、李先念和陈云三位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党的领导集体必须尽快实现新老交替,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三位老人的脑海里……

  陈云约邓小平李先念到家里秘密长谈

  十二届六中全会开完不久,几位与陈云、邓小平、李先念共同战斗了几十年的老战友相继离开人世,让他们感慨万千。

  1986年10月30日上午,邓小平和李先念按约来到陈云家中,三人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秘密谈话。

  三位老人单独相会,这是很难得的事,身边工作人员赶紧为他们拍了几张照片。还没等身边的人忙完,陈云便将工作人员支出了办公室。这次谈话,意义非同寻常,谈话内容的重要性,从陈云的警卫员赵天元后来回忆的片断中可以反映出来:

  我刚走到值班室,电铃响了,我又赶紧转回,打开办公室门,看到李主席已起身往门口走,见我进来,三位老人都高声说:“烟,拿烟。”我赶忙向邓小平的秘书张宝忠要烟……谈话结束,邓小平和李主席走后,我看见烟灰缸里有六个过滤嘴烟头,邓小平在80分钟内抽完了6支香烟。

  在这三位老人中,只有邓小平一人抽烟。医生早要求邓小平尽量不要抽烟。可陈云、李先念都如此急迫地为邓小平找烟,由此可见谈话内容必定涉及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谈话是秘密的,除了他们三人外,外人无法知晓,连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内情。

  198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发生重大人事变化,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

  自10月份公开出席韩先楚、刘伯承、叶剑英等人的追悼会后,陈云一直未公开露面。这就引起了外界的种种猜测,尤其是境外舆论,纷纷预测中共领导层将在十三大时作何种变化。

  就在这个时候,一本很有影响力的经济类杂志《国际金融研究》,在1987年第1期刊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全文发表了1973年6月7日《陈云同志在听取银行工作汇报时的谈话》;另一篇是该杂志特约评论员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取的是陈云当时的原话:《要很好地研究资本主义》。

  这两篇文章在2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全文转载,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人看出了点门道:这个时候发表陈云的这些东西,表明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并不会因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而改变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政策。

  陈云“植树辟谣”邓小平直接答疑

  1987年3月中旬,久不出门的陈云从北京悄然来到杭州。他也知道了外界对自己有关“重病在身”的种种猜测。看来,露不露面还真的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

  4月4日,杭州迎来了入春以来少有的晴天。上午10时左右,陈云从住地乘车出发,前往位于杭州西郊被列为西湖新十景之一的云栖,准备与干部群众一起植树。

  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云栖竹径”碑亭旁。这里还是有些凉意,但兴致勃勃的陈云却脱下大衣和帽子。警卫员关切地说:“天凉,可以戴上帽子。”

  陈云这次来,除了参加植树外,还有一层“辟谣”的意思。所以他说:“戴帽子照相看不清楚。”

  几天后,薄一波到杭州看望陈云,两人一见面就谈起了前几天植树的事。薄一波兴奋地说:“我在电视里看你种树使劲还挺大哩!”

  陈云自豪地笑着说:“台湾报纸说我‘半身不遂’,香港报纸说我是‘重病在身,卧床不起’。老汉走路还可以嘛,还可以种树嘛。”

  薄一波明白了陈云的用意,称赞说:“植树辟谣,谣言不攻自破呀。”

  尽管有关陈云的谣言不攻自破了,但外界还是猜测不断,也有外宾亲自向邓小平打探过这方面的消息。

  1987年3月8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时,作了这样一番解释:“有人说我们改变了方针政策,那是一种误解。我相信我们的政策将会更好、更顺利地得到贯彻……今年下半年,我们要召开党的十三大,大家看了十三大的结果就会清楚。最近发生的中央人事变动不会影响我们前进的步伐。”

  4月20日,印共(马)总书记南布迪里巴德来访,他直接问邓小平:“有报道说,您在十三大的时候要退职?”

  邓小平回答道:“我讲了几年了,但反对的人太多。不过我还要坚持,恐怕还是半退。我提出,政治局常委恐怕我不参加了,保留一个职务。”

  对方又问:“您还将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职务吗?”

  邓小平回答:“没最后定。我现在还有两个职务:一个是中央军委主席,一个是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保留一个就够了。好处就是让别人做,特别是让年轻人做。另外,保留一个半退的形式,还可以起原有的作用。还有一个好处,可能多活几年。”

  陈云的“两年计划”

  离十三大召开的日子越来越近。5月17日,陈云由杭州返回北京。回京后,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两方面:一是参与十三大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制订;一是抓紧找一些中央一线领导谈话。到了1987年七八月间,由于连续找人谈话和思考十三大前后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陈云感觉很疲倦。

  得知陈云身体欠佳,一些老朋友纷纷问候。8月7日上午,李先念专程来陈云住处看望。谈话中,李先念开玩笑地问陈云:“你估计自己还能活几年?”陈云根据自己前些年为身体制订的“两年计划”回答:“我想两年应该没问题,但要保证不摔跤,不在外面吃东西,回自己家吃。”

  9月6日,陈云到邓小平家参加中央决策层会议。散会后,杨尚昆关切地问陈云:“陈云同志,身体还好吧?”陈云轻松地说:“死不了,还可以再活两年,要保证不摔跤。”杨尚昆鼓励说:“还可以活10年。”陈云没有10年的打算,回答:“两年就行了。”

  一旁的李先念也为他鼓劲:“要作个‘五年计划’嘛。”陈云还是坚持自己的估计:“不,只作‘两年计划’,我这是滚动式的计划。这样更实际点。”他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交替向前滚动的动作。

  9月29日,薄一波来陈云办公室商谈工作。临别时,薄一波也叮嘱:“要多保重身体。”陈云笑道:“还是按我的计划来,只作‘两年计划’。50年代我的身体就是‘木炭汽车’,我的身体是脆弱的平衡,能活到现在就不容易。”薄一波佩服地说:“柳宗元有句话,叫‘精壮暴死,久病延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你的身体就属于‘久病延年’呀。”

  党内不同意三位老人只好“半退”

  10月9日,陈云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薄一波对十三大人事安排情况所作说明。人事安排,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尤其是最高领导层的安排,邓小平、陈云、李先念三人早就商议过,他们在十三大时彻底退下来,不再担任中央领导职务,为实现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作出表率。但中央政治局和党内其他人一致反对,大家的意见,只同意他们“半退 ”,仍然担任一定的职务。

  10月19日,由陈云担任第一书记的中纪委在北京召开了十三大前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后,陈云将不再担任中纪委第一书记。为让大家理解自己的想法,陈云在会上作了说明,他还公布了1986年10月与邓小平、李先念那次秘密谈话的核心内容:“去年10 月,小平同志、先念同志和我共同商定,十三大时一起退下来。这是党的事业的需要。”

  1987年10月25日,中国****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陈云以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成员身份走上主席台……

  大会的主题报告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了这个报告的起草、修改和定稿,陈云和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花费了大量心血。后来,当代表中共中央作这个报告的中央负责人犯了政治错误时,有人对这个报告也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对此,陈云和邓小平、李先念都主张:这个报告,不是哪一个人的,它代表了中央的集体智慧。

  十三大结束后,陈云和邓小平、李先念一起,退出了中央工作的第一线。由于还不能“全退”,陈云参加了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工作。

  11月2日,已退出中央委员会的陈云,列席了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全会决定邓小平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105楼 发表于: 2009-08-25


中共中央历界最高领导机构及人员[转帖]

  一大(1927年7月23日-31日):
  “中共中央局”委员:
  陈独秀、张国焘、李达。

  二大(1922年7月16日-23日):
  中共中央局委员长:
  陈独秀

  三大(1923年6月12-20日)
  中共中央局委员:
  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后驻粤)、罗章龙、王荷波(9月补入)
  委员长:陈独秀

  四大(1925年1月11日-22日)
  中共中央局委员:
  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
  总书记:陈独秀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106楼 发表于: 2009-08-25


全球首富比尔-盖茨的双面人生 [转帖]


    第一章 技术天才VS商业精英

  早在微软初创时,比尔·盖茨就意识到,计算机行业将成为市场大而利润薄的行业,他和微软将计算机从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变成每个家庭都买得起的个人电脑,微软因此成为电脑业的巨头。他还看到,硬件制造和软件编写两个行业分离经营能取得更大成功,“Wintel”模式应验了这一点。

  也许,只有当技术和商业天分在同一个脑子里聚集时,这些成就才可能实现。

  “妈妈,我在思考”

  1955年10月28日晚9点,被称为“飞机城”的美国西雅图,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这个被家人昵称为“三点”的孩子,全名是威廉·H·盖茨,不过大家更喜欢叫他“比尔·盖茨”。

  做律师的父亲和做过教师并热衷于社会工作的母亲,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快乐向上的家庭氛围,他们延续了盖茨家族强烈的竞争意识,常常组织家庭式奥林匹克运动会,小比尔此间体现出超强的好胜心,做什么都竭尽全力,对任何比赛都体现出“我要赢”的强烈渴望。

  借用现代的医学术语,小比尔无疑具有“少儿多动症”的特征,精力旺盛的他似乎从来没有停止的时候。据说他婴儿时就很喜欢摇篮有节奏地摇晃,以至于晃腿成了他日后的招牌动作。他还常常把头和屁股一同塞进箱子,然后一次一次往远处跳,就像他日后常说的——不要停下,不要静止,不要减速。

  虽然好动,小比尔做事情却很专注,他会在别的孩子早就放弃目标时仍然坚持。在学校图书馆查找放错位置的书时,他会毫不松懈地追踪而顾不得休息。姐姐克里斯蒂娜甚至说,当他觉得小脚趾有些弯时,他也会花不少时间去想办法弄直它。

  和同龄人相比,小比尔还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父母从未在周围的其他孩子中看到有比他更热衷于阅读的。一本大部头《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是他8岁时的最爱。稍大一点,他又一头扎进罗斯福、拿破仑、爱迪生等名人传记中。盖茨对此回忆说,孩提时,他心中就有一个想法:让思想走在年龄前面。

  六年级时的一个傍晚,他呆在房间不肯出来吃晚饭,妈妈问他在干什么,他的回答是:“妈妈,我在思考。你们难道从来就不思考吗?”

  那一年的经济课上,比尔起草了一份虚拟商业报告:《对Gateway公司的投资》,他想象自己是个投资家,在生产和销售一种新产品。11岁的比尔开始表现出过人的商业头脑。

  哈佛辍学,创办微软

  和商业意识的萌发一样,盖茨对计算机技术的痴迷和天分也早在中学时期就开始显现。

  20世纪60年代还是电脑技术的“石器时代”,电脑还是一个非常昂贵的奢侈品,即便是西雅图收费最高的贵族学校湖滨中学,也无法筹措到数百万美元来购买一台电脑。但在1968年秋天,湖滨中学董事会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租用一台电脑让学生们接触此项技术。就读于此的比尔由此对它“一见钟情”并“以身相许”。

  见到电脑的第一天,比尔试着往这个宇宙飞船般神秘的庞然大物输入指令并得到了处理结果,他顿时感到巨大的兴奋和满足。在一个13岁的孩子看来,这个超级玩具简直太有趣了,他立刻沉迷于此,对其他事几乎失去兴趣。很快,他被称作“电脑狂人”,并在16岁时拿出了人生的第一份电脑作品:课程安排程序。该程序至今仍被湖滨中学沿用。

  17岁那年,比尔在校组建的程序编制小组圆满完成了TRW资讯科技公司交付的客户工资表程序设计任务。在跟这家大公司谈报酬时,这个年轻人明确表示不想按工时付费,而要从版权中抽取专利费。这一举动表现出他具有的商业远见,让伙伴们刮目相看。同年6月,他和同伴保罗·艾伦决定用电脑运算芯片制造一台低价电脑,并为此创建了一个名为“交通数据公司”的小公司,开发处理交通流量资料的软件。一个学年后,他们挣到2万多美元。

  中学毕业后,“电脑狂人”遵从父母意愿考入哈佛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并不在意是否会成为一名好律师,他更关心怎样获得财富。他告诉同学哈克斯:“我要在25岁时赚来我一辈子的头一个100万美元。”

  此时,已经工作的保罗·艾伦更是意识到财富的重要性,同时他也看到了计算机市场的广阔前景,他对盖茨说:“电脑已经面临一个进入千家万户的辉煌前景。它将引发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就如当年蒸汽机的发明一样,会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不可预测的重大变化。”这一想法与盖茨一拍即合,但兴奋之余,二人又都感到,当时繁琐复杂的操作程序会阻碍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

  1974年,专为小型电脑设计的计算机语言BASIC语言出现了,敏锐的盖茨感到电脑应用的曙光已经出现,他无比激动,决心将这种语言改进后再推向市场。

  实际上,对于自己编写的通用BASIC语言能带来什么,他心里并不明确,但就在别人都没动手时,他把赌注押在软件创新上。正是这最初的洞察力和远见让他走上一条注定会成功的道路。

  1974年冬天,盖茨和艾伦在《大众电子》杂志封面上看到一句话:世界上第一台微型电脑问世,向市场上的商用型电脑挑战!他们感到非常沮丧:自己的预想已被别人提前实现。不过,他们又很快意识到还有机会,这个名为“阿尔塔8800”的微机缺乏软件,不能运行程序。他们找到开发者艾德·罗伯茨,想方设法与对方签订了一个历史性的协议——罗伯茨答应提供随机搭售软件的机会,但盖茨和艾伦必须写出能在阿尔塔微机上使用的BASIC语言软件。为此,他们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

  当有一天艾伦能够在阿尔塔机器上玩起游戏时,他们知道自己成功了,他们的BASIC版本成了第一种个人电脑语言,个人计算机(PC)革命从此开始!

  机会就在眼前,历史的使命已经落到自己头上,盖茨感到热血沸腾,他不能再等了!1975年,盖茨不顾父母反对,毅然退学,和艾伦一道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正式创建了微软公司,全心投入这场革命。他后来回忆说:“参与到PC革命第一阶段的机会似乎是一生的机遇,而我抓住了它……这完全是由于我们对电脑技术的理解和深刻掌握。”

  当时,比尔·盖茨20岁,保罗·艾伦22岁。

  掘金之路

  在两个“小年轻”的带领下,娃娃公司一般的微软充满朝气,一群极具创新潜力的年轻人在这里尽情施展才华。

  盖茨的秘书、40多岁的卢宝像母亲一样照顾大家,她常向不认识盖茨的来访者这样描述:“如果你看见一个戴眼镜的栗发孩子,模样只有16岁左右,各方面都有点与众不同,那就是他。”

  盖茨是长着一副娃娃脸,但外表的稚嫩并不代表他不能在软件世界冲到最前端。

  1977年,在美国“全国计算机大会”上,已经声名远扬的盖茨以一场演讲再次震动业界。他坚定地指出,当时兼顾开发软件的硬件厂商已经挣到很多钱,这些钱中的一部分应该属于软件,硬件商们不负责任地将软件亏本销售,使得

  软件价格始终上不去,长此以往会挫伤软件开发人员的积极性,阻碍软件行业的壮大。这个年轻人为“软件价值”的正名行动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

  1980年夏天,一个历史性机会降临到盖茨头上。计算机巨头IBM做出了涉足PC的重要决定,急需找到一种相应的操作系统。他们最初联系了以研制CP/M操作系统闻名的数字研究公司,CP/M的设计者加里·基尔代尔谈判那天恰巧不在家,他太太多露西当时没有答应签下协议,心急如焚的IBM转而将绣球抛给了微软。

  当时,IBM是年营业额达280亿美元的巨型企业,崭露头角的微软年营业额只有250万美元。双方达成协议后就开始联合开发OS/2操作系统。

  盖茨哪有时间从头开始?他带领大伙儿改编了从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买来的操作系统,让它能顺畅地“跑”在IBM电脑上。盖茨将该系统命名为MS-DOS。1981年,随着IBM个人电脑的热销,MS-DOS的版权使用费也向微软大量涌来。

  遗憾的是,“蓝色巨人”在此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战略失误:他们允许微软授权其他公司使用MS-DOS。这样一来,MS-DOS逐渐成为IBM个人电脑和兼容机的标准操作系统,一个依赖微软的PC产业由此形成。

  结缘IBM那年,盖茨的另一大收获是迎来了他的第二个亲密伙伴——史蒂夫·鲍尔默。鲍尔默是比尔在哈佛大学里玩扑克时认识的好伙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又考入斯坦福商学院,是一个处理大事的好手,有着强硬的管理手腕。

  多年以后盖茨评价那次求才之举时说,选择鲍尔默效力微软,是他所作过的最杰出的商业决策之一,鲍尔默不但完全值得信赖,而且能与自己分享愿景并致力于微软的成功。

  1986年3月13日,微软股票首次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第一天开盘价为每股25.17美元,一周后飞升到35.5美元。盖茨在他31岁那年,拥有的股票价值超过10亿美元。此后的微软一发不可收拾,从视窗到Office办公系统,从多媒体软件到网络产品,微软总是拿出最成熟的商用产品。一个软件帝国已经建成。

  当然,这一切并非他一人之功。盖茨认为,公司的精英人才共同成就了微软的辉煌。“对于优秀人才,我安排的很多面试不是在考他们,而是在求他们。”

  从最初一起设计软件并创建公司的保罗·艾伦,管理天才史蒂夫·鲍尔默,到首创“菜单”模式的西蒙伊,再到让微软完全占领欧洲市场的鲍勃·奥里尔……深谙用人之道的盖茨将他们一一纳入旗下,微软的成功路上印下了各路精英们深深的足迹。

  软件帝国建成后,盖茨并没有消减身处IT领域的强烈危机感,他提醒自己的员工,“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庞然大物的尸骨。”他还在《未来之路》一书中透露,为了迎接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和挑战,他总是尝试着尽可能扩大眼界,思考未来,而且要计划在前。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对盖茨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如果他卖的不是软件而是汉堡,他也会成为世界汉堡大王。”

  第二章 强硬的垄断者VS慷慨的慈善家

  把竞争融入企业血液的微软将触角伸到了这个行业的每一个角落,并常常把对手们斗得狼狈不堪。

  可正当人们在为盖茨和微软飞速发展而惊叹时,对手们早已对其恨得咬牙切齿。在很多人眼里,盖茨简直就是魔鬼。他们愤怒地以垄断为名将微软告上法庭。但让很多人猜不到的是,面对浩浩荡荡的原告大军,作为公司的领军人物,盖茨依然以一种无比强硬的态度示人,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反垄断案中的非理性律师

  据盖茨说,在微软成长史上,有四家公司把微软当成眼中钉:IBM、Sun、网景(Netscape)和甲骨文。

  IBM,因微软背着自己赶制出Windows操作系统而与之分道扬镳;网景公司的Navigator网络浏览器被微软的IE浏览器逼没了踪迹;Sun称微软违反了Sun开发的编程语言Java的协议;甲骨文则对微软在数据库方面的作为而耿耿于怀。

  1998年,微软终于遭到历史上最让人头疼的麻烦:司法部和20个州共同起诉微软阻碍公平竞争,微软由此开始卷入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反垄断纠纷。

  盖茨本可以将整个案子交给公司的律师处理,而不必与对手们正面交锋。但被一名法官比作拿破仑的盖茨,选择了亲自应战。他交待员工,要更加勤勉地工作,万万不可因为官司耽误了公司的发展大计。而他自己,却充当起公司的首席法律战略家,坚定地冲到了反垄断诉讼案的第一线。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从法律专业辍学的哈佛学生,在审判中吃了大亏。不仅如此,案件原本可能庭外和解,盖茨也并不接受,他固执地认定:“法定权利胜过公共关系”。明知可能会在法庭上耗时数年,他也宁愿让法庭来裁定。

  微软树敌颇多,官司中自然有源源不断的证人到场,他们对提供不利于微软证据的行为乐此不疲。盖茨片刻不敢分神,他只能一个一个地去对付。然而,一次关键指证一下击中了微软的要害。一个名为丝蒂芬妮·雷雪尔的证人指证盖茨确实使用了非法的竞争手段,而她的证词之所以无懈可击,是因为盖茨曾经让这位年轻的微软职员参加过公司的机密会议,她亲眼看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她的证词一出,微软股票应声狂跌,盖茨的个人财产一夜间损失80亿美元。传说,雷雪尔是盖茨的情人,但至于她为何最后与盖茨反目,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真是命不该绝。民主党克林顿总统当朝时代的大法官本已做出拆分微软的判决,但共和党布什政府上台即让盖茨获得意外转机:新人把控的司法部不再坚持将微软一分为二,微软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和解。

  反垄断讼诉案结束后,微软获得相对满意的结果,但四年多的折腾也让自己遍体鳞伤:高层主管大量流失,员工士气低落,媒体头版长篇累牍的负面报道。盖茨也被扣上冷酷无情、骄傲自大、动辄发怒、缺乏可信度等帽子。

  投身慈善之谜

  美国一家媒体曾经称盖茨“永远不是一个利他主义者”,但从反垄断案中解脱出来后,被贴上各种难看标签的盖茨开始以行动来恢复微软和他本人的名誉,他所做的一切令人无法怀疑他的诚意。

  2008年6月,盖茨宣布离职前一周表示:要把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给他和妻子名下的慈善基金。

  盖茨的大手笔慈善举动,剥离那些表面的原因后,追根溯源恐怕还是受母亲玛丽·盖茨的影响。

  作为家庭中心的玛丽,对社会工作怀有极大兴趣,在社交界享有极高声誉。早年,当IBM在决定要不要跟微软合作共推PC操作系统时,当时的董事长约翰·奥佩尔问道,“就是玛丽·盖茨儿子办的那个微软吗?”得到肯定回答后,奥佩尔很快在合约上签了字。原来,他过去与玛丽共事时,对方的品德和人格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尔跟妈妈的关系很亲密,这个超级富翁是玛丽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比尔常常是刚挂掉妈妈的电话就收到她的来信。

  他曾经只热衷于企业发展,而对雪片般的求助信置若罔闻。媒体纷纷发表文章,指责身为世界首富的盖茨一毛不拔。母亲和父亲一直在推动他必须做出行动,他却回嘴说:“妈妈,我有一个公司要管理。我为社区能做的最好事情,就是让这个企业成功。”那时候的盖茨,觉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高于一切,别的什么都要为之让路。

  1994年,盖茨的想法改变了。

  在那一年举行的盖茨和梅琳达的婚礼上,妈妈在祝词中说:“那些慷慨的贡献让我们有壮举可期待。”几个月后,玛丽因癌症不幸去世。无比悲痛的盖茨在精神上和感情上受到巨大冲击,一位作者写道,“他开始重新思索人生和周围的世界,许多他原来埋在如山事物底下的事情进入视野,许多原来似乎无足轻重的事情提到了最前面的位置——这其中就包括慈善事业。”

  捐献巨额财产,跟盖茨对待财富的态度也不无关系。身为全球首富,盖茨的日常生活可以称得上简朴。他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采访时表示,“过普通人的生活才是一种享受,奢靡富贵和挥金如土的生活我只能敬而远之。”跟中国多数父母不同,他认为,如果孩子因投了个好胎就能不劳而获,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孩子而言,这都将是一种灾难。

  第三章 狂热的软件情人VS机敏的实用主义者

  比尔·盖茨的巨大财富源自他一手打造的软件帝国,但他的终极追求并非财富本身,对软件的极度热爱才是他奋斗的根本源泉。

  早在为湖滨中学编写课程安排软件时,盖茨就深深迷恋上了这个游戏。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很难把我同一台能如此准确无误地展示我思想的成功机器分开,我已经深深陷进去了。”

  在为阿尔塔编写BASIC语言期间,盖茨整整一个冬天在宿舍里不是摇晃就是踱步,他说这样有助于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想法上,把语言编写得更好。他和艾伦睡得很少,困了,就书桌或地板打个盹,很多时候既不吃东西也不见任何人。

  创办微软后,盖茨工作得更辛苦,他废寝忘食地投身于软件开发。据说,在6年间他只休息了6天,有时甚至顾不上洗澡。秘书常常在早晨来到办公室,看到老板在地毯上香甜地睡着了。后来,他的时间被视为微软最珍贵的资产,它被主管们称为“比尔资本”,任何人不得浪费,包括比尔本人。

  盖茨感到,工作就是竞赛,在事情到了紧要关头时人总会有超水平发挥,这能给他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但他否认自己是工作狂,并把这种卖力归结于对软件事业的热爱。他说工作令人兴奋,他不止一次表示,“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克瑞格·贝瑞特最近在谈到盖茨时认为,让盖茨成功的最重要一点正是他对技术的热爱,“任何一个和盖茨讲过话的人,都发现他那么热爱他所从事的软件事业,而且有远见卓识,一开始就知道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正如另一位作者所言,“电脑仿佛激发了他身体内的某种潜能,将他的生命之箭导向了最应该射中的地方。”

  软件巨人的妥协

  对软件的深深痴迷,并不妨碍盖茨以一种更为理性和务实的态度来爱它。

  盖茨在反垄断案中的强硬和激进,让他和微软被看成令人憎恨的侵略者。

  在“盖茨=微软”的年月,为让公司不再那么容易留下话柄,大家只能让盖茨淡出,这位实用主义者自身也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接受了这一无比痛心却相当现实的策略。

  2000年1月,盖茨把CEO一职让给亲密战友史蒂夫·鲍尔默,自己退居二线担任微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软件架构师。不过,他其实依然保持领导权力,对公司众多问题作决策。

  反垄断案结束后的第一时间,他们宣布为微软重新定调,改变过去那种“新创企业模式”——在新创企业模式下,微软确实曾经唯增长率和利润是从,过分强调赢得竞争而不顾竞争对手死活。

  盖茨和鲍尔默开始“重造”公司,先是领导人,接着是业务架构,然后是新员工类型,最后是闻名业界的企业文化。

  在鲍尔默主宰下,经过四年官司的微软从青春期步入了成熟期。2002年6月,鲍尔默在一份变革备忘录中指出,微软仍然要富于竞争性,但同时必须清楚自己在市场上和行业中的位置,那意味着要成为更多其他公司的合作伙伴而非敌人。微软开始尝试与全球的客户、伙伴、行业和政府打造一种新的关系。

  本以为在媒体构建企业形象是偏离公司要旨的盖茨,也开始意识到树立良好公众形象的重要价值。不喜交际的他立即开始在主流媒体频频现身并变得亲切。在他的专访中,狡猾而幽默的外交辞令俯首可拾。

  微软中国高层曾向《IT时代周刊》透露,在决定参加外事活动前,盖茨总是习惯于先搞清这对微软的价值:“我为什么要见他?这对微软有什么好处?”而会面一旦开始,他转身就能给对方一个可掬的笑容,并极力向对方展现内心莫大的热情。

  识时务者为俊杰,微软实用主义风格的妥协战略也延伸到了中国。这个坚定的知识产权捍卫者,着眼长远,不但容忍了中国对其软件的盗版,而且跟政府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帮助当地推进软件产业的发展。这些努力显然十分奏效,原本在这个庞大市场“水土不服”的微软取得了各方面的重大突破。

  盖茨本人则对中国人才非常看好,他多次来到中国并有浓厚的中国情节,他甚至向微软亚洲研究院前院长李开复问过对方在北京怎么解决户口的问题。他在中国受到了明星般的狂热追捧,在中国最近一次有关其形象的网络调查中,选择“喜欢”他的网民比例高达80%。

  急流勇退

  随着个人公众形象的好转,盖茨反过来成为微软巨大的公共关系资产。但在今天,在与鲍尔默8年的权利交接准备后,他全身而退。

  “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微软的全职工作可以为其他人创造一个走到前台的机会,因为我离开可以腾出一个真空地带。我决心离开,给微软一个新气象。”盖茨在退休日含泪说的这番话,让鲍尔默感动得泪流满面。鲍尔默说:“我们无法对比尔言谢。比尔是创始人,比尔是领袖。微软是他的孩子……我们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巨大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正是盖茨为我们提供的。”

  实际上,盖茨并非完全退出,在一些重要的长期技术项目上,他还将发挥关键作用。毕竟,他仍然是一个“把技术视为宗教信仰一般”的人。

  据《商业周刊》报道,退休的盖茨对软件没有失去任何热情。在谈到新工作时,他表示,只会比现在更为深入地研究软件,他将投入到2-3个他可能最起作用的关键领域,其中就有网络搜索。盖茨同时声明,在搜索团队,他只是一个顾问而非决策者。

  7月1日以后,盖茨将把80%的时间用于盖茨-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工作,只用20%的时间处理微软的事务。

  与8年前“退居二线”不同的是,这一次,“盖茨时代”确实结束了,鲍尔默和新的领导班子将独立承担微软的发展重任。

  盖茨曾经说过,“科技这个行业,没有一家公司可以躺在荣誉和成功上面睡大觉,它充满了太多的迂回曲折和起起落落。”曾经冒失的微软,如今正面临进入成熟期后进一步高速发展的瓶颈。

  很难让人想通的是,53岁的比尔·盖茨在这个时候早早从他一手创建的微软退休,究竟为什么?假如有朝一日微软陷入困境,他也会像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一样杀回来吗?有人说,他是想把“微软”和“盖茨”之间的等号彻底抹掉,让微软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而非个人崇拜的符号。

  也有人并不这么想。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比尔·盖茨的意义》一文中说,现在,“将微软同Google和Facebook放在一起,就好比看着老爸在维护其作为父亲的尊严……盖茨却是将务实精神贯彻到底,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急流勇退。”

  你可以爱他、讨厌他,甚至恨他,但你永远都无法忽视他——这就是比尔·盖茨的魅力。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25 9:55:58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107楼 发表于: 2009-08-25


美国到底欠了多少债? 为什么美国就不破产[转帖]


美国到底欠了多少债?《中国经济周刊》最近一篇署名钮文新的文章《美国在技术层面上已经破产》给美国的债务算了一笔账。该文介绍说,美国国会接受的国家名义的债务是11.2万亿美元,美国的GDP为13.8万亿美元。国际公认的国家安全债务率为60%,而美国事实上已经达到81.6%。当然,在国家债务率上,有些国家比美国更高。这篇文章引用其他人的话介绍说,美国实际上的债务比这要多得多。美国某基金会总裁大卫?沃克尔估计:如果把美国政府对国民的社保欠账等所有隐形债务加在一起,2007年,美国的实际债务总额高达53万亿美元。什么概念?2007年,全球的GDP为54.3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一个国家的欠债,已经使得全球的债务率接近100%。平均每个美国人欠债17.5万美元。如果摊到全世界头上,平均每人欠债9000美元。要知道世界上有无数人一辈子都赚不到9000美元。


  但这还不是美国债务的全部,该文介绍说,如果把诸如"两房债券"那样的抵押债券,加上美国各大财团发行的公司、政府、市政债券,美国的总债务约73万亿美元。按照2007年市场公允价格计算,美国全部资产的总市值约76万亿美元。自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的全部资产已经缩水,现在最多还有50万亿美元。换句话说,美国目前欠债76万亿美元,全部资产只有50万亿美元,把美国拍卖光,也是资不抵债。这种情况出现在任何一个国家,这个国家肯定已经破产了。


  那么美国为何没有破产?这就是前面说的,当今社会,要么不借钱,要么就狮子大开口,借得别人不敢让你破产。美国能够做到这一点,无非是依靠美元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它让全世界都离不开美元,其他国家不得不掌握了大笔美元债权,如果美国破产,其他国家也将跟着一起破产。因此,美国事实上是绑架了全世界。美国如何能够做到绑架全世界?因为它有巨大的武力,逼迫全世界不得不共同接受美国的借条--美元。如果我们把全世界比喻为一个集贸市场,美国就好比这个市场上的黑社会老大,他给每个摊主打白条,拿走别人的东西。人们也许相信他能偿还,他有时也确实偿还一点;人们也许不敢不收美国白条,因为他说不定就动武,这个集贸市场没有强大的管理人员,也没有公平的法律,美国作为黑社会老大左右了这个集贸市场。如今,每一个摊主都明明知道,美国这个黑社会老大已经无力偿还全部美国白条,眼看着美国白条即将成为废纸,但是,人们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暂时护着他。


  一些人总是说,只要学美国就能强大。其实不然,理解了美国赚钱、抢钱、骗钱的方式,理解了美国绑架全世界的方式,就该明白,美国是学不来的。跟着美国学的国家,不可能成为第二个美国,最多做美国这个黑社会老大的小跟班、小马仔,帮着它一起欺负人,分一点甜头而已。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其实质就是把集贸市场做得更大,美国打白条拿东西的对象更多。


  那么美国的这种寄生虫的生活方式能持久吗?


  寄生虫以消耗寄主的营养为生。当寄主摄入的营养大于寄生虫的消耗,问题暂时还不大。如果倒过来,寄生虫的消耗大于寄主摄入的营养,寄主将日渐消瘦。如果不及时治疗,不及时清除消灭寄生虫,寄主最终会死去,到那时,寄生虫也会死去。美国就是这样的寄生虫。美国的经济模式是世界经济的癌症,我们说不清现在属于中期还是晚期,因为这种病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但早已不是初期。动手术是必然的,大难不死是幸运的。即使侥幸保住性命,美国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对其他国家来说,怎么来吸取教训?比方说,知道美国是因为抽烟而得了肺癌,那么其他国家就该戒烟了。学美国,某种程度上说,知道美国是怎么死的,就不要再像美国一样。为此,人们应该感谢美国的舍身、献身精神。日后,人们会长期缅怀美国作为反面典型的贡献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108楼 发表于: 2009-08-25


 世界十大最著名海盗 [转帖]


  
海盗是一个古老的犯罪职业,自有船只在海上航行以来,就有海盗的存在。特别是航海发达的16世纪之后,只要是商业发达的沿海地带,就有海盗出没。这一犯罪行业的主要特点是:海盗者多非单独的犯罪者,往往是以犯罪团体的形式打劫。以下是人类历史上十大最著名的海盗:

1、黑胡子海盗
  
  海盗“黑胡子”原名爱德华-蒂奇(Edward Teach)。早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蒂奇开始驾武装民船出海劫掠敌船,此后他便成为18世纪横行加勒比海地区最恶名昭彰的海盗。著名的“黑胡子”这个外号就来源于他那满脸零乱而又尽显狂野的黑色长胡子。“黑胡子”在全盛时期拥有由四艘帆船组成的海盗舰队,其中“复仇女王”号是他的旗舰。随着实力的壮大,黑胡子的野心也进一步膨胀,他决心攻击由政府军把握的海港,并计划在这里建立独立的政权。“黑胡子”选定的目标是当时仅次于波士顿、纽约和费城的北美第四大港口查尔斯顿。1718年5月,黑胡子带着他的海盗舰队封锁了查尔斯顿港。由于当时美国还没有建国,英国海军也没有舰只在附近驻防,黑胡子的围攻立即奏效。海盗舰队旋即捕获了五艘进出港口的商船,不仅劫掠了船上值钱的财物,还扣押了几位人质,其中包括查尔斯顿的百万富翁塞缪尔-莱格和他的儿子。

2、女海盗安妮-鲍利
  
  安妮-鲍利(Anne Bonny)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海盗之一,她曾是一名种植园主的女儿。18世纪初,她离开家乡加入了海盗头目“棉布杰克”的船队,从此开始了海盗生涯。在一次与围剿军作战时,由于缺乏实战指挥经验,安妮-鲍利敌不住蜂拥而上的英军,在经过一番拼死搏斗后,身负重伤的她都被英军俘获。1720年11月16日,在牙买加岛的圣地亚哥德拉韦加法庭开庭审判,安妮和追随她的所有海盗都被判处死刑。

3、海盗王子黑萨姆
  萨姆-贝拉米(Samuel Bellamy)仅仅活了28岁。在他有限的生命中,贝拉米通过数次大胆的海上劫船行为把自己“黑萨姆”的著名外号传遍新大陆的海盗界,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海盗王子”。萨姆-贝拉米18世纪在委内瑞拉的La Blanquilla岛上创建了他的海盗基地,并藏匿了很多珍宝。这些宝藏于1984年被发现,委内瑞拉政府将于2007年6月份开始用这些宝藏建设国家旅游设施。在当时,La Blanquilla岛上能够看见的距离内几乎没有船只从此经过。《海盗共和国》的作者科林-伍德认为它是那些为了躲避巴巴多斯岛和法属马提尼克岛法律制裁的人们的非常好的藏身之处。

4、中国女海盗郑石氏
  
  在海盗黄金时期,最著名的中国海盗就是郑石氏。郑石氏出身妓院,1801年被海盗郑一劫持,郑一死后她成为当时最强权的女海盗船长。最颠峰时期,郑石氏曾掌控一支拥有数百艘船的海盗舰队。1811年,郑石氏终于决定接受朝廷的招安。郑石氏等率领配备1200门火炮的270余艘船只、1.6万名部众向朝廷投降,被清政府授为千总。郑石氏最终做出降清的选择,即使在当时也受到很大的抵制。就在他准备出降时,海盗内部反对投降的队伍相当庞大,骂他中途变节,是叛逆的也不在少数。郑石氏投降后,她留在香港和东南亚的海盗追随者就有数万人,他们一直拒绝朝廷投降。

5、巴沙洛缪-罗伯茨
  
  巴沙洛缪-罗伯茨(Bartholomew Roberts)是海盗黄金时期最成功的海盗之一,他控制的范围从非洲一直到加勒比海的广泛海域。在短短的四年中,他的海盗舰队最多时共拥有400艘海盗船。罗伯茨以冷血著称,劫船后从不留下活口。罗伯特37岁才开始做海盗,他1719年开始参与运奴商队。罗伯茨后来加入戴维斯的海盗船,数周之后戴维斯被杀,他接任了船长一职。他头脑聪明,作战勇敢,总是带头登上敌舰。他完善了亨利摩根的海盗法典,并在自己的队伍里严格贯彻。罗伯茨以疯狂的掠夺出名,不仅掠夺商船,连海军也从不放过,他的旗舰“皇家财富”号,就是抢来的法国军舰。据说他一生掠夺了数百艘船只,其横行的地域延伸到巴西甚至更远的纽芬兰岛和西非地区,数量可以与亨利摩根媲美,在整个海盗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6、基德船长
  
  究竟是武装民船还是海盗船?对于船长威廉-基德(Kidd)的评价,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基德最初是英国政府雇用的武装民船船长,后来他于1701年又最终以海盗的罪名被处以绞刑。考古学家2008年宣布,他们在加勒比海卡塔林娜岛位于距海岸线21米、水下约3米的地方发现了大炮及船锚等沉船残骸,并确认这些残骸是17世纪的“海盗之王”“基德船长”的座舰--“奎达夫商人”号。据资料记载,“奎达夫商人”号曾装满了价值连城的金银、丝绸及其他宝物,全球许多寻宝者至今仍在疯狂地寻找它的下落。考古学家表示,他们惊讶地发现船只的残骸保存非常完好,没有被寻宝者毁坏过的迹象,但是船上的财宝却早已不见踪影。这给神秘的“基德船长”又蒙上了一层新的面纱。

7、亨利-摩根
  
  “摩根船长”(Henry Morgan)曾经是海盗头目的代名词。摩根最初带领武装民船横行加勒比海地区,后来成为真正的海盗。他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对西班牙殖民地巴拿马市的洗劫与破坏。16岁的欧洲著名海盗哈利慕名加入了摩根船长的新兵招募队伍,想要跟随这位传说中的英雄一起去探险。他很快参加了一次终身难忘的战斗:海盗在圣加达利纳岛拥立的总督被西班牙海军俘虏了,摩根船长部署了周密的营救任务。哈利在营救中遇到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危险,但最终顺利脱险。

8、棉布杰克
  
  本图所示的就是著名的海盗旗。作为海盗旗的倡导者,海盗头目“棉布杰克”其实并没有留下多少值得称道的海盗事迹。他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与安妮-鲍妮的结盟以及他的悲惨死法。“棉布杰克”原名约翰-莱克汉姆,之所以有这么个绰号是因为他总是穿着条纹长裤和外套。“棉布杰克”的海盗生涯始于他对查尔斯-韦恩船只的掌控。韦恩是海盗宝藏船的船长,在和一个法国士兵打斗时被挫败。“棉布杰克”被韦恩的怯懦激怒了,他带领自己的手下进行哗变,把韦恩和他的支持者驱赶进一艘小帆船,放逐了他们。皇家总督伍兹-罗杰斯的海盗搜捕队攻击“棉布杰克”的船时,安妮和玛丽当时都在船上。在战斗中,“棉布杰克”临阵脱逃,和同伙躲藏到货舱里,把安妮和玛丽留在甲板上对抗英军。1720年,杰克被捕,后被处以绞刑,而且身上被涂满了焦油示众。

9、弗朗西斯-德雷克
  
  德雷克(Francis Drake)也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在有的人眼中,他是一名贵族;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却是一名海盗。德雷克出生于英国德文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从学徒干到水手,最后成为商船船长,他的地位和经历在历史上最为特殊。1568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约翰-霍金斯带领五艘贩奴船前往墨西哥,由于受到风暴袭击而向西班牙港口需求援助。但是西班牙人对他们的欺骗险些让他丢了性命。从此后他发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向西班牙复仇。他曾带领船队开展全球环航,在加勒比海地区从事海盗和贩卖奴隶行为,并于1588年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10、红胡子兄弟
  
  红胡子埃里克也称“红魔埃里克”或“红发埃里克”及“红衣埃里克”。“红胡子”是欧洲人给土耳其最著名的海盗船长兄弟所取的一个绰号。16世纪,“红胡子”兄弟利用北非作为基地,带领自己的海盗舰队不断侵袭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城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109楼 发表于: 2009-08-25

空前壮举 “闯关东”为啥持续数百年[转帖]

 

  拖家带口闯关东

    背井离乡 逃荒到东北  一、“闯关东”的由来

  关东是指以今天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为主的东北地区,因这一地区处在山海关以东,故名。清前期设禁,前往关东要“闯”,因为那是越轨犯禁的行为。但自近代1860年(咸丰十年)解禁后,前往关东谋生就已合法,“闯关东”一语之所以仍被沿用,是积习成俗使然。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关内流民出关觅事,来去自由。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必“闯”,相反还得到清政府相当的鼓励。因为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明末清初战争的影响,人民走死逃亡,导致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但关东又是“龙兴之地”,为强根固本,清廷即屡颁诏令,命地方官“招徕流民”,开垦荒田。1653年(顺治十年)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二县),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燕鲁穷氓闻风踵至”者不少,也由此引起清廷的不安。《条例》颁布15年后,也即1668年(康熙七年),清政府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条例》废止。

  清廷所以要封禁东三省,当然有许多理由,如关东为人参产地,旗民生计所系,流民入山偷采者成千累万,屡禁不止(杨宾《柳边纪略》第1卷),成为清廷不得已而封关的原因之一。还有,东北设有围场,供皇室狩猎之用,但围场地面辽阔,无法禁绝“游民借开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猎藏牲”(《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卷),于是,干脆封禁。再有,清廷深恐流民如猬之集,抢了旗民的饭碗,“必致(旗民)生计日蹙”。这些理由,固然很充分,但保护满族固有的文化则是清廷“闭关(山海关)”尤其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类似“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的上谕,屡有颁行。

  在清廷看来,满族的尚武之风不能丢,满族的风俗习惯不能杂糅,要想不使满人“习成汉俗”、被中原文化同化,只好把“自我”封闭起来。加之有清一代“反清复明”之声不绝于耳,更使“满汉之见”难以消散,因而也促使清廷屡颁禁令,一次比一次严厉,不仅要“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而且下令“逐客”。1740年(乾隆五年)上谕命“寄居奉天府流民,设法行遣……定限十年,令其陆续回籍”。十年后(1750年),流民归籍期限已满,再颁严令,“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拨官兵稽查,不许内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令守边旗员沿边州县严行禁阻,庶此后流民出口可以杜绝。”(《大清会典事例》第158卷,《户部》)当然,清廷也清楚,仅“闭关”仍不足以抵制“汉俗”的侵袭,流民泛海可至辽东,经蒙古亦可进入关东腹地。

  有鉴于此,康熙年间清廷又花了几十年时间设置“柳条边”以期禁阻。尽管清廷煞费苦心,但北方流民入关谋事却屡禁不绝,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上谕”称,仅山东流民入关者就达10多万(《清圣祖圣训》第8卷)。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据估计,在关东谋生的华北农民(包括已改变流民身份定居关东者)总计达180万人(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4页)。这些流民都是在“闭关”条件下犯禁闯关、私自进入关东的,所谓“闯关东”之说,即由此而来。

  1860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重新向流民敞开,流民入关东谋生,不再视为非法,只因“闯关东”一词已约定俗成,也就成为流民去关外谋生的代名词了。

   二、关内之民为什么要去“闯关东”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1911年东三省人口共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直隶、河南等省先后自发涌入的,规模之大,举世震惊。进入时期,“闯关东”浪潮仍居高不下。从1912—1949年,流入关东的人口共约1984万人,平均每年约52万人,其中1927、1928、1929年连续三年超过百万。规模如此庞大,难怪“闯关东”被世人视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是“全部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大举”(转引自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农村社会》,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闯关东”浪潮持续了数百年,人们在惊叹其流量之巨的同时,自然会问一个“为什么”?笔者试以山东为例“解剖麻雀”。

  “安土重迁”是中国农民的特性,山东作为孔孟之乡,这种特性更是根深蒂固。可是山东人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必是为了什么迫切的缘由所驱使。”(W.Young:《美报之华人满洲移动观》,《东方杂志》第25卷第24号,第50页)这“迫切的缘由”,当然复杂,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

  一是人口压力。山东“地少人稠”,“生齿甚繁”,“人满之患”自清代中叶以来日渐严重,“农村人口过剩,不待凶年,遂有离乡觅食,漂流各处,山东地狭民稠,其例尤著。”进入近代,人口压力更大。1850年山东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5.86人,名列第四,1911年升为第三位(每平方公里202.24人),1936年上升为第二位(每平方公里256.40人),虽然次于江苏,但如时论所评,“以江苏工业发展的程度,占全国各省第一位故,其过剩劳力的收容量,当然增加,比山东势优。故在山东发生农民的劳力过剩和生活困难,为自然的归结。山东农民经营的面积过小、分割过小的土地,为促进农民离村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农村人口增减趋势及农民离村部分考察》,《中行月刊》卷九第3期,第107页)显然,“人口压力流动律”在山东农民“闯关东”流向中发挥着持久的作用。

  另一个“迫切的缘由”是天灾人祸。山东是近代史上灾害多发区。有人统计,在清代268年历史中,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河、运河洪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除仅有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水旱灾害。按清代建制全省107州县统计,共出现旱灾3555县次,涝灾3660县次,黄河、运河洪灾1788县次,潮灾118县次,全部水旱灾害达9121县次之多,平均每年被灾34县次,占全省县数的31.8%(袁长极等:《清代山东水旱自然灾害》,《山东史志资料》1982年第2辑,第150页)。这种灾害的“多发性”、严重性令人震惊,自然成为山东流民“闯关东”的强劲推力。

  与天灾结伴而行的是人祸。近代山东兵灾匪患连年不断,“益如火上加油”,如军阀张宗昌“祸鲁”时期(1925年6月至1928年4月),“山东军队号称二十万人,连年战争,除饷糈多半出自农民外,到处之扰、拉夫、拉车,更为人民所难堪。至于作战区域(津浦线)十室九空。其苟全性命者,亦无法生活,纷纷抛弃田地家宅,而赴东三省求生。”(集成:《各地农民状况调查——山东省》,《东方杂志》第2卷第16号,第136页)天灾人祸并行,形成山东农民“闯关东”的狂潮,这是1927—1929年连续3年出现“闯关东”人数突破百万大关的基本原因。

  种庄田,真是难,大人小孩真可怜!慌慌忙忙一整年,这种税,那样捐,不管旱,不管淹,辛苦度日好心酸,两眼不住泪涟涟。告青天,少要钱,让俺老少活几年!

  这首载入《临清县志》中的歌谣,折射出山东农民生活的苦情。无法照旧生活,只有一“走”了之。“富走南,穷进京,死逼梁山下关东”,这句妇孺皆知的谚语,正说明“逼上梁山”是山东流民关东之行的最“迫切的缘由”。

  而关东,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对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且关东、山东比邻,或徒步,或泛海,均极便利,“闯关东”自然是山东流民的首选。

  1860年山海关的大门敞开了,流民“如怒潮一般涌到满洲去”。他们通过海路、陆路,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关东,垦荒种地。根据1932年出版的中国社会学会所编《中国人口问题》一书的调查资料,77%的流民流向关东后“志在农业”。而随着关东的开放,工商业也发展起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流民无论是务工还是经商,都比较容易谋到营生的职业,这对流民同样具有吸引力。“东三省,钱没腰”,这句广为流传的口头禅,使人相信关东有着无限的谋生机遇。只要有“闯”的精神,不愁没有碗饭吃。

  “闯关东”之风由来已久,这种“由来已久”,使“闯关东”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山东特色”的地区文化传统。这种传统积淀越深厚,“闯关东”的内驱力越强,“闯关东”越是普遍化,这种地区文化传统越厚重,形成一条不绝如缕的“因果链”。在胶东有些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生活习俗而被广泛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了。

 
   “闯关东”持久而普遍,意味着血缘、地缘关系的延伸和社会关系的扩大。关东是山东人的第二故乡,那里有他们的父老乡亲。一旦生活发生困难或遭遇天灾人祸,山东人便首先想到“闯关东”,投亲觅友,以求接济。史书中有许多例子说明,关东、山东有着无法割断的社会联系(参见路遇《清代和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社会联系的扩大化和“闯关东”现象的普遍化是互为因果的“因果链”,它使“闯关东”这种地区文化传统有了深厚的现实的社会基础,同时,也使“闯关东”的流民现象具有相对较少的“盲目”色彩。

  
   三、“闯关东”与东北开发  流民如潮水般涌向关东,无论他们务农、务工经商,还是伐木筑路,都为关东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东地广人稀,“闯关东”浪潮不仅使关东地区“人稀”的面貌得到改观,与全国人口分布趋于平衡,而且,肥沃的黑土地得到开发,耕地面积处于不断增长之中。有资料显示,1873年关东耕地面积仅为2400万亩,40年后即1913年达到12300万亩,1932年更增加到30618万亩。荒原变良田,流民有拓荒之功。《东北集刊》第2期发表评论,盛赞“山东人实为开发东北之主力军,为东北劳力供给之源泉。荒野之化为田园,太半为彼辈之功。其移入东北为时既久,而数量又始终超出其他各省人之上。登莱青与辽东一衣带水,交通至便,彼土之人,于受生计压迫之余挟其忍苦耐劳之精神,于东北新天地中大显身手,于是东北沃壤悉置与鲁人耒锄之下”。正是由于山东等省流民的辛勤开垦使“北大荒”成为远近闻名的“北大仓”。这其中,流民洒下了多少汗水,是不言而喻的。

  流民大量流向关东,推动了关东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禹贡》第6卷的评论说:“盖拓殖东北者,日用所需时感不足,为供应彼等各种需要,遂有汉人商店出现。此类商店多系国内有巩固基础营业之分支,多取杂货店形式。贩卖品以强烈之酒居多,粗劣棉花、靴、帽、菜品等次之,兼营兑换金钱,发行支票,收发书信。后又设总行于各交通便利之地,用以统辖各支店,都市随之而兴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反过来成为吸引流民的条件,互为因果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1917年东北工厂企业发展到1785家,1945年达到6878家,发展速度与“闯关东”流民浪潮规模之巨一样惊人。

  “闯关东”浪潮,有力地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关东的开放,意味着清政府保守满族固有文化的初衷呈不可逆转之势逐渐走向它的反面。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流民大规模入关,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在关东,有许多山东村,就是齐鲁文化平面移植的突出表现。中原文化“喧宾夺主”,这样势必造成中原文化对以满族文化为主体的关东文化的同化局面。关东文化在中原文化的包围之下,只能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受到“同化”,向中原文化看齐,所谓“渐效华风”是也。结果如WalterYoung所云:“到了今日,旅行满洲者,从辽河口岸直达黑龙江,至多只能看见从前游牧人民的一点行将消灭的残遗物迹而已,他们昔日跨峙塞北的雄威,已经荡然无存了。现在满人几与汉人完全同化;他们的言语,也渐归消灭,转用汉语了。”(W.Young:《美报之华人满洲移动观》,《东方杂志》第25卷第24号,第52页)原有的关东文化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价值。

  但大面积“复制”到关东的中原文化,由于脱离“母体”和环境的改变,也不能不发生“异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流民到了关东,不能不改吃高粱米、棒子面,为了对付严寒,也不能不学着关东人的样子烧炕睡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就使“复制”到关东的中原文化与“母体文化”逐渐拉开距离。而关东文化也不可能毫无保留地全盘“同化”。这样,一种脱胎于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而不尽同于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的新型的区域文化——新型关东文化逐渐形成。尽管在“闯关东”浪潮潮起潮落的近代历史条件下这种新型关东文化还没有显示出绰约的丰姿,但已初见端倪,照史书上的话说,即“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现有习俗,或源于满,或移植于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池子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