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背后,实为阴谋 [转帖]
作者:王宇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与别人交往时都是戴着面具的。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戴着面具生活,戴得久了反而又不觉得怎么了,因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就产生了许多双面人,出现了许多心口不一、内奸外仁的人。
其实,按照封建社会的潜规则,判断汉室到底具不具备改朝换代的合理性,关键要看刘家到底还有没有能人和王者。如果有,那么不管他在哪里,干何种营生,都应当出来有所作为。经过一番大浪淘沙,终于冒出了一个牛人——刘备。
三国时代的刘备就是一个标准的双面人,内奸外仁。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是一个绝对正面的角色!他那忠厚仁义的长者之风深受每个人的喜爱。其实,他是以不动声色、谦让有礼为外表,处处掩盖内心的真实意图。刘备这人极其虚伪,他的谋略偏于阴柔,极具韬晦特色,在待人、用人上打的是攻心战。
在三国鼎立时期,魏得天时,吴凭地利,刘备靠的是人和。他一死,人和即失。蜀国后期出现刘封、孟达、糜芳等的叛乱,这跟刘备表里不一、谋略上的取“假”不无关系。
这一切的一切还得从他刚刚登上历史舞台说起。在刚出道的时候,刘备就用象征着“仁义”的“眼泪”和关张二人桃园三结义。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刘备为什么要和关羽、张飞二人桃园三结义?
刘备不但长有一副帝王相,而且心理素质极佳,可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让人难摸深浅。不过我们只要把握一点——看行为,不看言语——就不难窥破。
仁义的刘备与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就是从“仁”字上得到他们二位的信任,辅佐他成就大业,还组建了一支游离于官方和民间之外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其实严格说,该组织并不合法:第一,刘备虽姓刘,且自诩皇室宗亲,但没有被确认,实为一介农民,所以没有守在招兵榜前半路截获政府资源,私自组建“义军”的权力;第二,如果真是皇亲,那就不允许与异姓结拜兄弟,会破坏皇家姓氏的纯正;第三,关羽“造反”在前,张飞鞭笞督邮于后,这些行为在朝政里被称为贼军、草寇的行为,尽管他们帮助过“义军”镇压过农民起义。
而后来刘备还打出了一系列的“漂亮”牌,那就是他先后曾救过孔融、陶谦,但或名或利他总能捞一把。他投靠刘焉,却占了刘焉儿子的地盘;投靠卢植,卢植有难他不敢援手;投靠公孙瓒,在公孙瓒被围时袖手旁观;投靠吕布,却勾结曹操杀了吕布;投靠曹操,却杀了车胄,占了徐州;投靠袁绍,曹、袁大战时他在新野享清福;投靠刘表,却任凭蔡氏夺权。刘备就是这样在投靠和背叛中捞取好处。这样一个人竟然能被称为仁义之君,可见刘备使的手段是多么厉害。
由此看来,乱世就是乱世,政府的合法性都遭到颠覆,哪还有人追究似是而非的擦边球呢?这便是刘备的第一高:有眼光,有胆识,民主开放,因时而动。但尽管他大造声势搞结义,还是只在民间有些影响,上流社会没人理睬,比如袁绍等诸侯就都不认识他。他便来了个第二高:主动求发展。与伯乐识千里马相反,他是千里马找伯乐,很快便瞅准了一个可能赏识“三驾马车”的人——曹操。曹操作为最具夺天下志向和才华的人,当然对仁、义、勇的真功夫求之不得。他正好与刘家人相反,重实不重名。于是刘备就若即若离地总在曹操跟前露才。
但后来的官渡大战就不得不让人对刘备的“仁义”手段而深感佩服了。话说在官渡大战后,曹操追杀袁绍的儿子袁谭,两方展开了大战。袁谭自然打不过曹操,便使出了一个毒计。袁谭驱百姓在前,袁军在后,用百姓做挡箭牌。曹袁大战,曹操亲自上阵击鼓,百姓被杀无数。
而看了此故事,诸位应该知道刘备在被曹操追得穷途末路时,所谓的携民渡江的“真实意图”了吧。
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虽然无权无势,但他的人品却征服了荆州的吏民。当他由樊城经襄阳向江陵撤走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左右劝刘备尽快前进,保有江陵,说现在相随的人虽多,但能作战的士兵却很少,如果被曹操的兵马追上怎么挡得住?
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他坚决跟十余万民众一起走,尽管这样做有可能被曹操追上,也绝不遗弃百姓。与民众休戚与共,真是紧要关头见真情啊,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了刘备的政治品格,这在古代政治家中是难能见到的。当然,民众对他的感激就不必说了。而最后,由于跟随的民众太多,部队行进缓慢,最终被曹操追上。刘备遭受重大挫折,妻子死难,刚满周岁的儿子阿斗也差点失去,只剩下数十骑到达汉津。此时,正好遇到关羽的船队才幸免于难,得以由汉江至夏口。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虽然刘备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品格付出了代价,但他却赢得了万世千秋的赞誉。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评论说:“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意思是说,刘备虽然面临颠沛流离的艰难,而他的信义却表现的很明显,形势逼人、情况危险下却不失言,最终必能成大业。
而刘备携民渡江,可见他弘毅宽厚,但其实事情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三国那个动乱的时代,像刘备这样的人不会甘做一个平凡的人,他也有野心。而他的仁义则可以帮助他获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想必刘备一定深知其中的奥妙。而在此之后,他们到了长坂坡,刘备被曹操打得丢盔弃甲、仓皇逃命,连爱子阿斗也陷落敌阵。刘备的兵已经是所剩无几了,而且是伤的伤、残的残。此时的刘备,逃得连老婆孩子都可以不顾了,又怎么顾得上老百姓?这场杀斗中赵云怀抱后主,冲出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其实在当时的战乱年代,老百姓真正想得到的是安全,只要可以保命就可以了。而此时,诸葛亮火烧新野,整个新野已是一片火海,老百姓有家不能回,不跟着跑又能怎么办?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跟着刘备跑呢?因为刘备在他们心里是仁义之君,而曹操在他们心里是奸臣、是汉贼,而且那时刘备同意诸葛亮烧新野时打的旗号就是要保护他们,是为了除掉他们心里所谓的汉贼。那么,曹操的追兵在后,刘备的败军在前,老百姓夹在中间,不是挡箭牌又是什么?
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为救刘备之子刘阿斗,孤胆英雄闯百万大军而七进七出,当赵子龙冒死救出阿斗来到刘备面前,把阿斗交给他时,刘备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于是,刘备高高举起孩子要摔在地上时,赵云赶快接住了孩子。看到这一点,大家都会想到刘备这一举动是在收买人心。没错,因为在场的人都大为感动,尤其是赵云,更是感激得五体投地,从此心甘情愿为他出生**。
从这一点看来,刘备使的手段比起袁谭来要高明得多。在这场战役中,表面上是曹操赢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赢家却是刘备。刘备携民渡江至少捞取了三方面的好处:
第一,刘备很聪明,因为他拿老百姓当了挡箭牌。事实上曹操即使再狠,他一个人也不可能把数十万的百姓全部杀光。就算是曹操真的能狠下心来杀那些老百姓,那他也要一刀一刀地砍,如此一来他也要砍一阵子,那时候刘备早已逃之夭夭了。
第二,刘备也可以从这一举动向世人证实自己是仁义之主。如果刘备不是一个“仁义之君”,不是民心所向,这十几万的百姓会跟刘备逃难吗?
第三,曹操的追军在后,要想追上刘备也要把老百姓给杀掉,而这杀百姓的罪名自然是他曹操的,要不怎么能说“曹以暴,吾以仁”呢?若要这么说来,刘备仁义背后也隐藏着他阴险的一面。我们不妨来看看刘备的用人之道。三国之主对于用人,可谓各得其妙。刘备独运用奸气,以谋人之术称道;曹操独运霸气,以御人之术为专;孙权善用痞气,以和人之术见长。
刘备善于谋人是众所周知的。所谓“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并非虚言。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虽然极为尊敬,但是从诸葛亮出山到赤壁之战这段时间,却没有给他任何官职,可见刘备虽说如鱼得水,但也并非像人们所想的那样,诸葛亮此时就连个小小官职都没有,这未免也就说不过去了吧?一直到诸葛亮一叶扁舟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后,才封了诸葛亮“军师中郎将”的官职。
只是到了后来,连刘备自己都觉得诸葛亮立功很多,名声也渐渐地大起来。如果再不将其升职,恐世人嘲笑自己吝啬,也怕许多贤人谋士看到诸葛亮的例子之后都纷纷离自己而去。那时,自己是必败无疑。
正是刘备想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攻取成都之时将当时仅为“军师中郎将”的诸葛亮提升为“军师将军”,并总理“左将军府”的军政事务。“左将军府”是刘备自己的官府,也就是说,此时诸葛亮完全可以代刘备行使军政权力。可是不久以后,刘备打败曹操之后自称汉中王,却没有再给诸葛亮升职,反而将“左将军”的官职封给了马超。而卖主求荣的法正和在成都之战中率先投降的许靖分别封为“尚书令”和“太傅”之职,控制了行政大权,而诸葛亮只剩下“军师将军”的虚衔。
在赤壁之战前,刘备自知己方攻打曹操绝对不能胜利。在此种情况下,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设计了“联吴抗曹”的战略。而孙权没有其他意见,因此一直保持着合作的态势。刘备虽然有吞并江东之心,怎奈一则长期以来没有能力和实力;二则不好违背诸葛亮的战略,单独破环吴蜀联盟。此时的刘备坐拥东、西两川,而孙权又单方毁盟,对于野心勃勃的刘备来讲当然不会放过并吞江东,同曹魏并立天下的机会;三则才和东吴联手攻了曹操,如果转眼间就攻打东吴,这实为不义。只不过此时的关羽之死刚好作为他进攻东吴的一个冠冕堂皇、可以保住他仁义面具的理由。于是,在不顾什么战略道义下举兵兴吴,结果少成多败的刘备被江东小童陆逊打得落花流水,客死白帝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始至终诸葛亮都受到刘备制衡之术的牵制,以至于不能整体贯彻联吴抗曹的大政方针,埋下失荆州的伏笔。因此荆州之失不能全部怪关羽,刘备也要负一半责任。如果要想为关羽报仇,刘备应该先自打巴掌。由此可见,刘备绝不是简单得像人们认为的那样一个仁厚之君,而是一个真正的阴谋之主。
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十分有心机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毕,满怀感激,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怎敢不效犬马之劳。”
有史书记载说刘备与诸葛亮向来有鱼水之比。诸葛亮自然是“水”,而刘备却并非诸葛亮“池中之鱼”。在刘备临死之言中,我们怎样能看出鱼水之情?
而对于赵云的托孤,实则是在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他管教自己的儿子,实则是监视诸葛亮。当诸葛亮真要篡位时,赵云绝对会阻止他的。因为刘备很了解赵云,以赵云之胆识,还有赵云的脾气和性格,他一定能够守护好阿斗的。
其实从上面的两种托孤情况就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深知诸葛亮之才华和聪慧,而又知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怕诸葛亮杀了自己的儿子,自己称帝,因此说了这些话。以诸葛亮的聪明头脑,一定能听懂刘备在说什么。表面看来推心置腹,实际上心疑诸葛亮久矣,真是防诸葛亮甚于防川。
其实,同时托孤的还有李严。李严是刘备在攻取绵竹时收降的一员大将,刘备“待之甚厚”。刘备任命李严为“尚书令兼都护将军、统内外军事并镇守永安”。
由此推之,刘备令赵云守护阿斗,然后再让李严分军政大权,都是针对诸葛亮的。可见其心机叵测,老谋深算,狡猾之极,不愧为三国时的一代阴谋家。制衡术为阴谋学中最基本的阴谋术,刘备将此运用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