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秋冬交替的11月,白修德( 英文名西奥多·H·怀特,Theodore H.White)的名字突然在中美两国因为不同的原因被提起和缅怀。
11月15日,美国总统大选落幕一周之际,61岁的《纽约时报》记者、作家大卫·费尔班克·怀特(David Fairbank White)出席了哈佛大学举办的主题有关“政治新闻报道”的讲座。
当谈到美国总统选举和政治新闻报道时,白修德几乎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他连续四届参与美国总统选举报道,于1960年、1964年、1968年、1972年写出《总统的诞生》(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系列丛书。这套丛书改变美国政治报道的风格和内核。其中,1960 年跟踪记录约翰·肯尼迪参选直至获胜的那本使他获得1962年普利策新闻奖。
40年后的现在,这套《总统的诞生》仍是美国许多高中和大学新闻专业的必读教材。罗伯特·肯尼迪的新闻秘书官弗兰克·曼凯维奇(Frank Mankiewicz)称白修德为“这个时代对政治新闻最具致命影响力的人。”
大卫是白修德的儿子。他的长相几乎与父亲如出一辙,一张圆脸,戴一副黑色圆眼镜。通过越洋电话,大卫告诉《外滩画报》记者,讲座包含了一个特别纪念白修德的环节,他将作为家属代表上台发言。
大卫说,每年,一群新闻记者和历史学家都会定期聚在父亲的母校哈佛大学,追述白修德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然而,他和姐姐海登·怀特·罗斯托(Heyden WhiteRostow)都没有想到,几乎同一时间在中国,他们的父亲正以另一种方式被中国人说起。
11月29日,冯小刚(微博)新片《一九四二》即将上映。在影片里,阿德里安·布罗迪(Adrien Brody)饰演了时任《时代》周刊记者的白修德。1942年,他深入灾区采访和报道发生在河南的大饥荒,成为这场共造成300万人死亡的灾难的目击者和亲历者。他躲过新闻审查发回的报道使整个美国为之震惊,也使蒋介石政府颜面尽失。
尽管白修德在六七十年代以总统大选系列报道闻名,但回顾他整个记者职业生涯,四十年代的中国才是他最初崭露头角的地方。
自1939年来到中国,他从最初的国民政府新闻官变为《时代》、《生活》等著名杂志的驻华特约记者,成为美国人眼里不折不扣的“China Hand”(意为“中国通”)。
在中国的近八年时间里,白修德走遍大江南北,从重庆到延安,与国共两党的最高层领导人相熟,是继埃德加·斯诺之后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另一个重要见证者和记录者。
电影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而成。尽管电影中,白修德和蒂姆·罗宾斯(Tim Robbins)饰演的托马斯·梅根主教是仅有的两张西方面孔,但事实上,《泰晤士报》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美国驻华使馆秘书谢伟斯等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了这场灾难。刘震云说,“正是这些人的文章共同证明了1942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