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140阅读
  • 213回复

論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65楼 发表于: 2013-05-31
    【原文】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1),则为之也难。”
    【注释】
    (1)怍:音zuò,惭愧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原文】 14•20
    陈成子(1)弑简公(2)。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3)。”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4),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1)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又叫田成子。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受到百姓拥护。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夺取了政权。
    (2)简公:齐简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 ̄前481年在位。
    (3)三子:指季孙、孟孙、叔孙三家。
    (4)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5)之:动词,往。
    【译文】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评析】
    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

    【原文】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
    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原文】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评析】
    对于“上达”、“下达”的解释,在学术界有所不同。另两种观点,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进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究乎污下。可供读者分析判别。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66楼 发表于: 2013-05-31
    【原文】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原文】 14•25
    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1)蘧伯玉:蘧,音qú。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也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原文】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被人们广为传说的一句名言。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67楼 发表于: 2013-05-31
    【原文】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原文】 14•29
    子贡方人(1)。子曰:“赐也贤乎哉(2)?夫我则不暇。”
    【注释】
    (1)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2)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原文】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原文】 14•31
    子曰:“不逆诈(1),不亿(2)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1)逆:迎。预先猜测。
    (2)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68楼 发表于: 2013-05-31
    【原文】 14•32
    微生亩(1)谓孔子曰:“丘,何为是(2)栖栖(3)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4)也。”
    【注释】
    (1)微生亩:鲁国人。
    (2)是:如此。
    (3)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
    (4)疾固:疾,恨。固,固执。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原文】 14•33
    子曰:“骥(1)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1)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原文】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69楼 发表于: 2013-05-31
    【原文】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下学而上达(2),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1)尤:责怪、怨恨。
    (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14•36
    公伯寮(1)愬(2)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3)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1)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2)愬:音sù,同“诉”,告发,诽谤。
    (3)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4)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原文】 14•37
    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2)矣。”
    【注释】
    (1)辟:同“避”,逃避。
    (2)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评析】
    这一章里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身居逆境,怎样做?这是孔子教授给弟子们的处世之道。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70楼 发表于: 2013-05-31
    【原文】 14•38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原文】 14•39
    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4),浅则揭(5)。”子曰:“果哉!末(6)之难(7)矣。”
    【注释】
    (1)磬:音qìng,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
    (2)荷蒉:荷,肩扛。蒉,音kuì,草筐,肩背着草筐。
    (3)硁硁:音kēng,击磬的声音。
    (4)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5)浅则揭: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深则厉,浅出揭”是《 经•卫风•匏有苦叶》的诗句。
    (6)末:无。
    (7)难:责问。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原文】 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1)谅阴(2),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3),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4)三年。”
    【注释】
    (1)高宗:商王武宗。
    (2)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
    (3)薨:音hōng,周代时诸侯死称此。
    (4)冢宰: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译文】
    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评析】
    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在孔子以前就有,《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对此,孔子持肯定态度,即使国君,其父母去世了,也在继位后三年内不理政事,平民百姓更是如此了。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71楼 发表于: 2013-05-31
    【原文】 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原文】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1)。”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1)安人:使上层人物安乐。
    (2)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
    【译文】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评析】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原文】 14•43
    原壤(1)夷俟(2)。子曰:“幼而不孙弟(3),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1)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
    (2)夷俟:夷,双腿分开而坐。俟,音sì,等待。
    (3)孙弟:同逊悌。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 14•44
    阙党(1)童子将命(2)。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其居于位(3)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1)阙党:即阙里,孔子家住的地方。
    (2)将命:在宾主之间传言。
    (3)居于位:童子与长者同坐。
    【译文】
    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评析】
    孔子特别注重长幼有序。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除了在家庭里讲孝、讲悌以外,年幼者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还必须尊敬长者。由此,发展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在今天还有提倡的必要,但应当剔除其中的封建因素,赋予民主性内容。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译解完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72楼 发表于: 2013-05-31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译解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待续】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73楼 发表于: 2013-06-01
    续《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译解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䲡,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捲”。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74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 篇。

    【原文】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评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原文】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侫人。郑声淫,侫人殆(8)。”
    【注释】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2)殷之辂:辂,音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5)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
    (6)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7)远:远离。
    (8)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评析】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的问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75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释】
    (1)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2)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原文】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评析】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原文】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
    (2)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译文】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待续】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76楼 发表于: 2013-06-01
    续《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译解
    【原文】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原文】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注释】
    (1)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原文】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原文】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77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评析】
    从18章到23章,这6章基本上全都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原文】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1)也,有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注释】
    (1)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2)有马者借人乘之:有人认为此句系错出,另有一种解释为: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而靠别人训练。本书依从后者。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78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评析】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原文】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评析】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原文】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评析】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原文】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评析】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79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评析】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原文】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1)馁:音něi,饥饿。
    (2)禄:做官的俸禄。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原文】 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释】
    (1)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