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8999阅读
  • 59回复

[分享]台山姓氏源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玫瑰花

发帖
12133
金钱
120422
经验值
50748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7-08-21

马作林系以前宏达装璜公司个老板,又叻仔又靓仔,区唱歌跳舞写诗都好叻,死唔去丐风趣,去美国十几年咯.老伍哥,几时先讲到我梅氏呀?

离线old5

发帖
2955
金钱
3337
经验值
2964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7-08-21
刘氏
刘重民
台山刘氏源流
刘氏,源出祁姓,乃陶唐氏帝尧之后,是尧鲍几子源明,受封于刘,即以邑为姓。至十八世刘累,为夏养龙,赐姓为御龙氏。因四条龙养死一条而惧罪潜逃。隐讳名氏。至南遂为豕韦氏;在周则为唐杜氏。刘累第三十三世孙唐杜伯,其子隰叔在晋国任土师,隰叔之子士毂以官名为氏,遂为土氏,士为之孙士会出走秦国,数年后复回晋国任职,先得封邑于随,后得封邑于范。因而其在晋国的后代分为土氏、随氏、范氏三支;留在秦国的子孙复姓刘、其后代几经曲折到了魏国,徙居沛县丰乡(古属彭城,今属江苏省)。;
士会第十九世孙刘丰,其曾孙乃是破秦灭楚建立西汉的汉高祖刘邦。传至十二代(214年)孝平帝被王莽药杀篡位26年,后经景帝裔孙刘秀起义师诛灭王莽复兴汉室,号称光武帝,是为东汉。复传至十二代献帝(196年)被曹丕篡位,废为山阳公。后在光武帝第十三代孙刘备复回三分帝业,建都于四川,是为后汉,称为汉昭烈帝。传位给刘禅,封其次子刘永为鲁王。刘永之子刘晨迁至洛阳。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兵荒马乱。刘晨第廿五世孙刘祥兄弟三人在江南各自逃散,二人不知所踪。只有刘祥携眷逃至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葛荇凹村居住。
刘祥第十六世孙广传公,巧开七公之子,任江西省瑞金县正堂,因与文天祥一事而尽忠任上。原配马氏生九子,名巨源、巨腺、巨洲、巨渊、巨海、巨浪、巨波、巨涟、巨江;妾杨氏生五子,曰巨淮、巨河、巨汉、巨浩、巨深。(称十四巨)散居各省州县,或文武科甲,或土农工商,各司其业,巨淙公偕眷南行,落户于广东南雄宝昌县。生六子散居各地。
清廉公是巨燥公的四公子,迁往始兴县牛田村,十四图珠矶里。生三子,长曰俊号杰甫,次曰兆熊(少雄)号参甫,三日沙亭号毅甫。因胡妃之祸,深怕牵连,乃随罗贵祖等九十七人于宋开禧元年三月十六日南迁。刘俊兄弟三人同到广州西门外达观桥分袂,各择居地。俊翁与子政公二孙富翁贵翁乘筏逐流至新会县文章都亨头官桥村定居;沙亭入赘中乐都,兆熊人居新宁(台山)里坳,是为台山刘姓源流之始。其班派是:“大明泰会遇中天,重道崇儒显尊贤。有日克其汉业振,富贵荣华世相传。”
台山刘氏分布情况
台山刘姓的分布,主要的村庄在大江的里坳,水步的横水、坑口;附城的横湖、白虎头,冲蒌的葫伞塘、大岭,广海的东山、月明等地。其他有不少是同宗分支杂居。
广海东山村、冲旁村、南圹村,他们是远祖分支。据东山族谱说是广传公五公子巨海的子孙(一说是刘俊裔孙富翁子孙,极待研考)。巨海翁玄孙刘文耸,原居南雄始兴牛田珠矶里,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为避兵乱,文耸年少跟随难民南逃至新会,流离失散,无所依靠,幸好邹姓人收养而至成人。故后来有“刘小61失,邹不可忘”之说,以示不忘恩德。文耸翁第九代孙性善迁移广海东山定居,后又分支冲旁村、南圹村,具班派是:“孝友成先德,敬勤佑子孙。文章居上阅,纲纪正常沦。”
刘俊携带一子政翁。二孙刘富刘贵定居于新会文窜都亨头官桥村。父祖逝故之后,兄又出赘。贵公娶伍氏女独守家园,生四子,曰世祖、世兴.世荣、世华。
一次,世华往新宁文章都横水堡,见此地山水幽美,登山举目四望,山川如龙飞峡,串田渡涧,逆水倒流人户,凝聚一堂;后枕横岭与虎山作镇,前有牛山与狮峰为案,案外层峦秀·耸;铜鼓山又为之挂榜。可说是山明水秀,确是一块风水宝地,遂以定居。后来分支各地有冲萎的朗山圹和大岭;水步的坑口;附城的横湖;都斛的坭冲、两墩以及广海各地,奕叶蕃茂,源远流长。他的班派是:“宗本汉朝裔,万祀仰先公,学维希孔盂,道德永嘉崇。”此派))陈白沙所编,称为“白沙卷”、后来万勺公奉旨特授琼山县教谕,任满回来再续:“景运中兴启,贞元际会逢,叫良相定国,建业兆吕隆。”凡是亨头、横水,沙涌子孙均按此派次序排列,
后来,世兴公的子孙义从亨头迁入台山冲蒌朗伞圹、水步坑口,散居横湖、广海、沙栏、深井:等地与同宗者共居。而世祖的子孙,从四世孙文显公才山岭背迁端芬,九世孙明远公迁都斛,十叫世孙传学、传茂于康熙年闷,才在岭背迁广海月明村,以后分支尔南里、瑞狮里、海宴广海厂;
刘兆熊的子孙除里坳之外?又分支白虎头、白石、五十、冲蒌、广海、引.斗山和坑口与同宗别支兄弟合居,共同发展。此外尚有刈支刘姓,其班派是:“孔怀彦德,弘道良家,世传忠厚,克昌荣;华。”这便是台山刘姓的分布概况。
台山刘氏名人及其影响和贡献
民国十三年<1924),台山县第一任民选县长刘栽甫,莅位后即思整顿社会治安,解民危困,向五邑当局司令朱雅怀申请派兵协助清剿匪邦陈祝三以安黎民。是台山建县以来较为廉洁的县官。又如刘耀寰是国民党将领,在协助剿灭陈祝三股匪和后朗抗日战争中都起劲积极作用。
在盗匪横行乡曲的年代,台山犹以广海地区为甚。香港殷商刘子清、刘笏廷不避艰辛,数度奔波为民请命,利用西南监察使刘侯武的关系,吁请北伐军第四军长李济深,派兵剿匪。费神、费时、费财,充份体现他们的爱乡情怀。
抗日战争期间,台山陷于粮荒,奸商屯积居奇,饥民遍野,出现人吃人局面。海外华侨致电重庆政府,敦请中央委员刘维炽亲自回台主持赈款赈粮,严惩贪宫。这是华侨对他的信任和爱戴,为家乡做了一件好事。
台山是侨乡,刘姓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为数不少,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为祖国争得荣誉:全世界140多个刘、关、张、赵的龙冈组织,都有刘姓的人。如为美国的矸头业、航运业作过贡献的刘兴;投资广州电灯局发起人之一,以及和刘兴合资开创广西煤矿公司的刘显隆;为筹建大埠青年会、东华医院加省大学宿舍以及历年祖国水灾地区、红十字会、岭南大学、培正中学等竭力奔走效劳,被誉为慈善家的刘崇溪(均为里坳人);在美国获得园艺家称号的刘金钻,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和纽约世界博览会都安放其半身塑像。1911年美国果树栽培学会给他授予“他尔怀德”银质奖章。
近期被誉为“中澳友谊开拓者”的刘光福,1982年荣获澳大利亚英帝国勋章,当地报纸称之“澳洲华侨社会之父”。旅美纽约刘振翼开设东方文化公司和画廊,被称为“东方文化传播者”,他的名字收编在《海外华人名人录》。
当代还有温哥华的刘日轮以慈善家、企业家的身份收编在《海外华人名人录》;载人《美国风云人物志》的刘郁南又以实业家身份被编入《海外华人名人录》;美国有位著名法学界的权威人士刘成威,便是我邑横水人。
台山刘氏人才辈出,这里不能尽述。总之,他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对国家民族或对居留国以及对家乡建设,都作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为人们所称颂。
本文作者简介
刘重民,笔名寒梅。1924年出生于台山广海瑞狮里一户侨工家庭。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小学毕业便中止学业,自小爱好文学。解放前三年为小学教师。解放后当过干部、务过农。改革开放后,从事侨务活动。受台山市侨务办公室聘请,担任编写《华侨志》专职人员。先后有《广海史话琐记》、《台山县华侨志》、《伍公时畅传》、《台山近代航空人物录》、《台山华侨沧桑录》问世。1997年出版长篇小说《溽城五虎》:是中国航空史研究会会员、广东省华侨与华人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江门五邑华侨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江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门作家协会会员、台山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1996年被江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评为1986—1996杜科事业先进工作者。
离线old5

发帖
2955
金钱
3337
经验值
2964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7-08-21
阮氏
阮逸之
阮氏源远流长,有的典籍说:“历祀虞、夏、商、周、迄于春秋战围”,但略而不详。查郑樵《通志》及林宝《元和姓纂》二书均谓阮氏及商代诸侯,建于岐渭之间,遂以国名为氏。《姓谱》亦谓殷有阮国,其裔以国为氏。
过去诸侯建国,其裔多以国为氏。《通志》载:“今之氏族,以国名为氏者,凡二百三十三姓,阮氏是其中之一。据笔者所知,阮氏之得姓,始于甘肃之阮国。据罗泌所撰的《路史》,谓皋陶之后有阮氏,而《潜夫论》则谓阮为偃姓国。《通志氏族略》列阮国于夏商以前之国目内。
阮国之名最早见之诗经大雅《皇矣》章,诗曰:“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笃于周枯,以对于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徙彼高岗,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疏说:“阮共国名,文王之属也,传说国有密须氏,侵略阮国,遂往侵共国。”辞海说:“阮系殷时国名,为周文王所灭”,当系根据此诗而言。究竟谁是始封者,国祚如何,以年代久远,文献散佚,较稽无从,盖距今已三千余年了。
至于阮氏的蕃衍播迁状况,以源远流长,亦难追溯。阮国在甘肃,后迁移各省,西自甘肃、陕西、四川、云南;东至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北起辽宁、河北;南至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越南;:中部则河南、安徽、山东均有阮氏。
至于阮族的族谱列阮氏为陈留郡,因此,阮族由甘肃迁到河南蕃衍,以所在地为郡望。秦时尚无陈留郡,读史《方舆纪要》载:“留地春秋时郑邑,为陈所灭,故曰陈留。”秦时祗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初始置陈留郡,距今约二千年,属兖州,领十七县,由河南省开封东至归德西,皆是其境,今仍有陈留县
我国历史有一时代称为民族大迁移时期,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大乱,元帝乃渡长江,建都南京,称为东晋(公元三一七年至四二O年)。此时黄河南岸及以北全部地区,均为胡人窃据,历时一百余年,于是中原之世家大族,纷纷逃难南迁。其时阮氏名贤除阮籍、阮咸、阮熙等已谢世外,其余如阮孚出任东晋吏部尚书、南安县侯、广州刺史;阮修出任东晋太子洗马;阮放出任太子舍人、扬威将军;阮曦之任南顿太守;阮裕仟临安太守;阮宁任鄱阳太守;阮晋任骡骑将军。东晋亡后,宋、齐、梁、陈继起,是为南朝(公元四二O年至五八九年),历时一百六十九年。其时北方又为北魏等异族占据,仍分成南北两个世界,在此异族占据北方及中原一带,前后二百七十年间,长江以北之汉族世家,多数渡江南迁,包括阮氏在内。南朝时阮氏名贤如阮万龄、阮长之、阮静、阮研、阮孝绪、阮卓等均官居高位,显名于世,亦均是由陈留南迁者。由此可以知东南各省之阮氏,谓出自陈留,当以此故。
查广东之阮氏何时由何处迁来,始迁祖是谁,尚无明确记载,查粤中各县有许多氏族之族谱,均说其先人于宋度宗咸淳初年因朝廷失妃,惧祸株连,乃联同邻居,携男带女,由南雄珠玑巷迁来,阮氏亦说同时由该地迁来广东冈州(即今江门新会市)。惟查当日南雄知府钟文远所发给该批南迁人等的批引及冈州县尹李丛芳准予落籍的批词,以罗贵为首,凡三十五姓,九十七户中,阮姓者为阮可益,但粤中各县之阮氏,都不以阮可益为始迁祖,也不知其人是谁,大都奉石麟公为太始祖,据族谱所载均谓石麟公于末度宗咸淳九年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冈州。笔者深人厂解,当时随同南迁确是阮可益公:他到冈州詖分配来矬峒都现名汀萍村居住,现在该村还住有阮族数—卜八,均是他的后人,但同——时期家住南雄州始兴县斗:田坊珠玑巷的宋银青光禄大夫阮石麟公,讳逵字善富,囚忤权贵,左迁南恩州教授,遂家于新宁平康里黄桥头(在今斗(“镇上阁地区)。他先后娶了两个夫人——屈氏和柏氏。屈氏是番禺莘汀村人,柏氏出生地并无记载。
据新会冲茶贤村的族谱汜载,说屈氏生三子:乎康、平安、平泰,柏氏生二子越江、广源:而台山上阁之族谱只说生平康、平安、平泰,而无越江、广源,又不注何人所出,因此越江、广源二二公是柏氏所出无疑。
始祖石麟公生于南宋理宗淳佑二年(公元一二四一年),终于元成宗大德九年(公元—…三㈠五年),享寿六十四岁。屈氏是番禺莘汀村人,生于理宗嘉熙二年(公元—二三九年),终于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一二九六年),寿五十七岁,葬于台[1j卜阁坑尾村后山,喝飞鹰打兔形;柏氏葬于番禺莘汀村(新造)深水庙右边,与公合葬。
新会的族谱载:平安翁居新会潭江、乎康翁居台山上阁,自上阁分支新会长涧、冲茶、贤村;越江翁居顺德谭义,文海、古朗;干泰翁居台山塘头,广源翁居中山象角。
台山上阁族谱载:乎康翁居长,后人分别居住山背,南海、大范、新会贤村、冲茶、新安、大冲等处;平安翁后人至隆山祖而居潭江,分派则有阳江、阮屋朗、云南临安、马龙等处;平泰翁迁层矬峒塘头,分派则有惠州、博罗,三水、新兴、东莞、阳春、阳江等处……
台山塘头族谱载:平康翁居上阁亨美;平安翁迁新会潭江,平泰翁居台山塘头,中山象角所载虽大致相同,但却说平泰翁后人居住台山海宴,另一房居住省城,中山左步头和顺谭义房的族谱与新会、台山的族谱大致上同。由此可知前人修谱,彼此不相谋,现在去古已远,无从考证,只好各是其是了。
综上所述,善富公的后人分支如下:
平安翁后人居新会潭江,分支云南临安、马龙、榆城(六世时迁去),安南(八世时迁去);浙江诸暨(十世时迁去);肇庆、阳江、阳春、恩平(十世时迁去);高州、信宜、电白、梅菜、(十二世时迁去);雷州、琼州、遂溪、东莞(九世时迁去);从化、增城、宝安、河源、揭阳、新会长涧、冲茶、贤村、分支新安大涌、南海大范、新会崖门;平康翁居台山上阁亨美村,分支顺德文海、黄连、谭义古两、云浮(十三世时迁去)、番禺上滘;平泰后人居台山塘头,分支台山塘底(九世时迁去)、惠州(五世时迁去)、顺德,东莞高塘基、雷州、三水、阳江、阳春、新兴;广源翁居中山象角、左步头、茅湾外涌(四世时迁去)。
阮氏后人居住台山市除少数住在三合镇横塘塘盛村、广海镇奇石村、海宴佑村坦外,主要留市人口分布情况(截至一九九七年八月止)如下:
斗山镇上阁:那洲625人、美南村1000人、南昌村185人、龙平村25人、亨美村180人、石头村138人、泗美村53人,合共2206人;端芬镇塘头管区829人、塘底管区1044人、香步管区的塘南村214人、河南村164人、那泰管区的北册村112人,以及西廓管区的那群洋村275人,合共2638人。
以上数字还未包括住在台城和其他镇的人口,估计留市人口超过五千人;此外,斗山、端芬是侨乡,阮族也不例外,旅外(包括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及港、澳、台等地)侨胞总数超过留市人数。
其中从新会八世迁住越南(即安南)最为突出,越南王抛绣球招婿,适套中姓阮的头上,招为婿,越南王无子晚年逊位给驸马,成为越南王。当时不少仕宦都赐姓阮,因此,成为越南最大姓氏。阮氏统治越南四百余年,直至一九五O年越南王保大时才被吴庭艳推翻,结束阮姓王朝。但出自阮姓的上层人士仍然不少,最突出是阮爱国,领导革命被法国殖民者逮捕,囚禁多年才释放,为障入耳目,更名为胡志明,为越南革命导师,世人敬仰,其余则不详。
至于阮氏历代名贤有阮踽、阮籍、阮咸、阮瞻、阮孚、阮元……,传略传世,其中阮元任两广总督时所著的《通志》,脍炙人口,名留千古。
至于台山阮氏并未有较大名气的人,仅阮君慈曾任台山县长,但清代科举考试上榜的不乏其人,其中二十一世毓仁翁,讳秀森,号东生,由附生钦赐副榜举人,赐进土出身,翰林院检讨,最为突出。.
此外,二十二世祖根翁的元配陈彩莲夫人生五子(子富、振富、国富、德富、添富),三女(秀珠、月珠、秋珠)。祖根翁旅居美国。逝世后。夫人凭手足之力教养遗孤,五子分别获化学、医学、物理等学位,三女亦在大学毕业,均卓有成就。美国人民以夫人贤淑,母仪足式,于一九五二年公选她为美国模范母亲。总统杜鲁门欢宴之白宫参众两院议员公宴之议会,旅美华侨与阮氏宗亲更热烈举行舞龙舞狮祝贺大会,台湾当局曾电邀夫人回台一行,俾人得瞻风采,香港电台及工商、华侨、星岛各大报章均著文赞美,誉她为国增光。可说她是我族最杰出之贤母,查她所得的奖状中,有一句饶有意义价值的名句:“陈彩莲夫人之贤淑母德已组人我美国之国旗内。”堪说是永远令人景仰。夫人生于一八九二年。
至于留县的知识分子,不少人擅于诗词,解放前在台山大同日报经常发表阮君慈、阮沛之、阮鲁人等的诗,特别阮沛之在原籍端芬大同市开设诗词学习班,培养了不少新人。一九八三年笔者倡议成立宁城诗社,至今十四年,与南海诗社、美国纽约四海诗社缔盟,团结了海外外同胞,为弘扬中国文化而鞠躬尽瘁影响深远。
此外,原籍塘头旅加拿大的阮五湖,十年前联同旅美的阮雄伟、阮铭锐、阮洪文等组成东湖诗社,促进海外诗词爱好者与国内同仁通过唱酬,联系情谊,发挥了很大作用。
现在谈谈教育,塘头一向办有两间小学——达英小学和东平小学。另外,塘底村也有一小学。八十年代旅美乡亲阮金铭翁带头捐资,侣建塘头中学,他本人亲自回来主持建校,越年落成,美仑美奂,学子藏修有所,厥功殊伟。
最后阮氏除在原籍建有不少祠堂,多数用来办学。另外,在台城也建有两座,一座在东云路,奉祀九世祖曰严公;另一座在正市街大闩楼,奉祀十世御赐国子监祭酒的石涧公,规模较小称书室,均建于清光绪年间,解放后,列入公产,接管后改建成高层住宅楼,原有祠宇已不复存在,惜“曰严阮公祠,,的正面横匾是我邑著名国学大师前清进士黄荣熙夫子所题,现在湮没,不胜扼腕。
限于:篇幅,以上仅是概述,有待识者补充及指正。
本文作者简介
阮逸之,台山市端芬镇那秦管区北册村人。一九二一年出生于台城,广州文化学院毕业,历充中学教师,1981年退休:倡议成立宁城诗社,被推担任社长至今。先后受聘兼任美国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全球当代诗词编委、县志责任编辑、法律服务所顾问、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咨询组组长等职,现在是中国致公党党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岭南诗社理事兼台山分社社长、五邑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白沙诗社顾问及端芬、海宴等侨刊社顾问。
离线old5

发帖
2955
金钱
3337
经验值
2964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7-08-21
关氏
关笃信
台山市关姓人数不算很多,比较集中居住在上川东坑,都斛丰江,其余广海、那扶等镇亦见散居。其来源于新会市谈雅里(今新会司前),始祖景器太公讳肇冶号器庵配湛氏,原籍福建建宁府甄宁县高梁乡人,生于后五代晋出帝开运甲辰年(944)十一月十七日辰时,十九岁登宋太祖乾德二年甲子科会试,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承务郎,开宝七年擢左春坊大学士,奉直大夫。因奏对失序,谪古冈州州同五年,辞官卜居石碑都谈雅里。公生五子,长克评次克勤三克俭四克忠五克恕。公终于宋真宗—l·九年二月初二:日,享寿七十三岁。湛氏安人赠封崇德宜人,享寿六十—五;岁,合葬于台山斗峒冈马鞍形镫穴。
肇冶公排行第三,长兄肇箕公随宦来,后迁南海九江乡,次兄肇裘公随宦来,后迁居顺德黄莲乡。
掂淡稚族谱考查,肇冶公长子克评公生只满公,满公生三亍,长子万颥公生五子,五公良知生三:尹,长昌公即找祖穆斋公字兴{-:,娶斗,峒伍氏理淡雅里,生四子,长子庭坚公次凯三盘四宁:为谈稚里四人房,守址奉祀,历宋而元,山元迄消,至今日已一千O四七年。随世盛衰,强弱相争,兵燹侵夺。仍获世泽蕃昌,宗远流长,繁星列布于城镇乡村或流寓他方;难以合众。
二世祖克勤公开支九江房,与伯父肇箕公同居。
四世祖万金公生二子开支顺德黄莲乡。
五世祖宥富公生三子派居田心,宥政公生一子派居企阳,宥铭公生二子派居联镳,宥振公生四子派居赤化,熹涌,九江。
六世祖穆斋公之弟荣公开支开平驼伏乡,彬公开支南海吉利乡。
从六世祖至三十二世祖,迁居国内外繁星密布,枝繁叶茂,数不胜数,据说海外南洋也有老关村。
台山市都斛镇丰江坑美村和白石村之关氏据查证是来源于新会谈雅里,是第六世祖穆齐公长子庭坚公第二支裔,我村始祖祖荫公讳元辅号仲德,原是谈雅里关氏第十三世祖,在乾隆年间,流寓于台山都斛白石村,寄食农家业囿,郭公以女相配,后娶杨氏,生三子,长子镇寿次佛寿三仙寿。镇寿和佛寿安居白石村。仙寿公始迁丰江乡坑美村(原称怀德里),配陈、梁氏二安人,公凋任南京泗洲卫运粮司时娶副室周氏,坑美与泗洲两地,皆子孙昌盛,丰江白石人口内外统计约一千六百多人。第二十二世祖世盛公配白氏由丰江迁居广海龙船岗,由于宗远流长,迁居众多已尤法联系。
据查证,上川东坑的关氏也起源于新会谈雅里,而从淡雅里谜子开平赤坎的支派,后又有一些迁向台山各地散居。
自祖荫公开族以来,枝繁叶茂,日益强盛,故另立始明祖,开始新的纪元,以忠义仁勇传世敦亲睦邻享有较高的名望,历代都遵循成化年间钝斋公和万历年间肖泉公所撰写以三十二年字派,正名分,分尊卑,使亲疏之谊了如指掌,激励后代敬恭桑梓,报效国家,振兴家声。
支派三十二字下列:
修德象贤,君必汝显,宏仁定国,崇勋则天,
开基泽懋,继业光先,祚胤恒锡,创守永传。
关氏之先代有伟人,若龙逢之忠谏,云翔之义烈,朗之经学,播之相业,咸芳史册,望族载德。开族至今,单述长房祖就有登仕郎,儒林郎,文林郎,修职郎,奉政大夫,武略骑尉,国学生,廪生,庠生约156人,其中八品至五品顶戴78人,旌表节孝5人,为国家输送不少有用人材。现略举一二于后:
关天培轶事
关天培,江苏山阳(今淮安)人。道光二十年(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水师提督关天培同林则徐一起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对中华民族无限挚爱,对国家无比忠诚,在虎门销烟的斗争中,为捍卫国土血染珠江,为祖国为人民英勇捐躯,谱写了英雄篇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深受后人敬仰。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炮火连天,弹痕遍地,他没有忘记慎宗追远的决心。水有源,树有根,人也不能没有祖根。据故老口碑,关天培为了追寻台山丰江坑美村关氏宗枝奕叶,刊登了寻人广告,还派遣子侄来广州设联络点,等待关氏来人联系。当年,村中父老认为战争年代,生活不安宁,经济上难以承担。也有个别人质疑,关天培回来拜祖,他是仙寿公任南京卫时娶周氏所生的后代吗?经再三考虑决定以后有机会再相认,因而延误了联络时间。关天培见派来的人驻广州一·个月之久,未见关氏来人接头,就吩咐他们先回去,待他任职期满后,亲自来我村寻宗。此时,我村旅港宗亲关定安从报纸见到这则广告,立即动身往广州联系,可惜迟了——步,最终还是联系不上。不料在鸦片战争中民族英雄关天培壮烈牺牲·了,他是我中华民族和我村关氏宗亲莫大损失,但他追宗念祖的美德,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清朝武举人——关凤翔轶事
道光八年(一九二九年),坑美村出了一个武举人关风翔,国学赠封武略骑尉。
关风翔自小练武,他父亲关耀绩也是当年国学例封的武略骑尉,在他父亲教导和鼓励下成长为广“东武举人,使用138斤九环大关刀,威武英俊,力大过人。道光八年到京城参加武科大试,以大展旗起式,独劈华山,横扫千军,越舞越劲,舞到雪花盖顶时,头上刀飞银光闪耀,观者眼花缭乱,有撒沙不入,泼水不进之架势,主考官拍掌叫绝,凤翔亦大悦分散;了精神,大关刀脱手飞出,他急中生智,伸腿把关刀踢起,双手接刀续舞了二十招式。主考官问此刀法是时有还是常有的,凤翔心表歉意,率直地回答是失手所致。主考官深感关氏其人诚实可信,虽未考上状元也值得重用。
武科大试后,广东众举子感到上京应试难,因为山东人在必经路上放二千多斤大石,上刻山东马路字样,守路者收买过路钱。文武举人受到极大侮辱?如能把大石翻过来刻上广东马路宇样,就会有效地清除这只拦路虎。凤翔见义勇为,一人就把大石翻转,迅速刻上广东马路四个大字,放回原处,再到圣上面前告御状,说山东人霸占了广东马路,大石背面刻有广东马路是证据。圣上说:如果关凤翔一人能把大石翻转,确有广东马路四个字,就算广东赢了官司,果见凤翔—人就轻易翻转大石。风翔也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大力土。
关风翔为人正直,智勇双全,被派守澳门为保卫国土有过不少贡献。亦触怒了坏人,伺机毒杀了关风翔,他死时才36岁,人生虽短暂,却给后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是关氏后代人的楷模。
关大食的传说
据族谱记载,石侣公冠带乡宾有硕德殊能,每饭食米一斗,酒肉四十余斤,乡人感其德称为关大食。
第五世祖石侣公为何食量惊人,有一段神话的传说,石侣公孩儿时,妹女背他到村外大淮山下龙颈迳的神仙石附近游玩,见两位红颜鹤发的长者奕棋,长者见小石侣长得奇特可爱,从怀中取出鲜红果子给小石侣食,食后不食饭菜只饮清水,身轻如燕欲仙。其父亲澄江公和陈氏安人急慌了,要妹女迅速去求这两位长者解难,长者在小石侣背后轻轻一拍,红色果子吐了出来,长者说今后你想食多少就有多少了。此后,石侣公成了当地闻名的关大食。
再说十九世祖华望公,配余氏安人和胡氏安人,公举动超常,日食多于石侣公,他创建捐赀赈济,邑侯慕其敦亲睦邻诣相见,详旌尚义士,赠扁曰五福全人。
此资料摘自谈雅族谱,是故老代代相传的趣淡。
本文作者简介
关笃信,1938年9月出生,都斛镇丰江管理区坑关村人,中共党员。1957年服兵役,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班长、连文书、营部书记、团司令部见习参谋,1962年冬解甲归王农。服役期间连续五年被评为五好战士,立三等功四次、获嘉奖九次。退役后两次出席军分区复退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一次出席广东军区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是都斛镇第八届、第九届党代会代表。现任坑美村村长、党小组长、管理区村民委员会组长。
离线old5

发帖
2955
金钱
3337
经验值
2964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7-08-21
李氏
李荣熙
李氏起源,根据历史显示,黄帝之子留意生子颛顼,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生元旦,元旦生畋成,畋成的子孙在虞、夏、商各朝代,俱任“大理”职,由于该项官职的称号,这家族的人也就叫做“理氏”。及至商纣时代,家族中有“理徵”的为官正直敢言。由于商纣是历史上的暴君,那能容许这个刚正敢言的忠臣,于是随便找个籍口,把他赐死了。理徵的妻子带了儿子利贞,逃难到“伊侯”地方,饥渴交困靠吃李子得以活命,因此就改“理氏”为“李氏”,就是李族的起源。利贞的儿子昌祖居陈(今河南省)。昌祖生彤德,彤德的子孙无从稽考,只知道他的曾孙叫做“硕宗”。硕宗的儿子又无可考据。从历史记载只能知道他的五代孙子叫做乾(宇无果),乾生子耳,字伯阳,号聃,周朝大哲学家,道教始祖,著有《老子》…书,凡五千言,又名道德经。老子,即李耳,是李氏的始祖,也是李氏的老祖宗。他有-,位儿子李宗,由陕西省迁居陇两地方,困人口众多,臣属大族,故称:争陇西,如今台山李氏家中堂上贴有“陇西堂上历代祖先”:字牌,实出于此。
宋朝末年,蒙古族入侵,李氏祖先大部分向南迁徙,形成岭南李姓家族体系,当末徽宗崇宁初(公元1102年),元崖内扰,杜国公以卫命镇抚粤边。李联以御史监其军,自闽入广,别率舟师鼍阳东下。而岭南瘴泾海风不时至,将士多病死,师遂大溃,
联与第三子桓江,泛楼船,乘风南驶,师次海陵山。时飓大作,舟人恐惧,乃白海陵进驻溽阳,卒以年老,又兵间积苦,间关万里,病益剧,遂卒子1103年(时年67岁)在溽阳城。桓江伐木作棺,蒿葬联公于溽阳娥曹峰下荷木迳,故李联公是为李氏人粤始祖。始迁祖联公,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卒于宋徽宗崇宁二年癸未(公元1103年)。祖妣柴氏,宋氏。生三子:长曰凌江(禧)、次日梧江(源)、三日桓江。
联公既卒,三子桓江旋奔越南。长子凌江次子梧江,仍居江西吉安。凌江有子四人,曰楹础,为兵部尚书,曰柱硕,宋赐进士,谏议大夫,曰师道,曰友闻。其后以次自赣入粤,是为尚书、瓦岗、荷塘、鹿洞各派之祖。梧江有二子,长曰栋,次曰棕。栋公号任堂,宋任天台县尹,世居吉水,以勤劳王室,身在行间未遑兼顾。而赣南盗氛孔亟,所过为墟,遂命子侃、佝、怡奉始妣褐斓氏太夫人迁属南雄,旋下广州以避乱。因侨寓省城高弟街素波巷,继迁番禺溪里。后栋公以年老解兵柄,亦南下至广,卜居新会城礼仪坊中步巷。其后子孙分别徙居新会、中山、鹤山、顺德、台山等地。棕公子孙,亦分居广、肇、钦、廉各地。
台山李氏始迁祖(一世)任堂公,名栋,始祖父梧江,宋任桂连路司史,生卒未详。祖妣姚氏。任堂公,生卒未详,估计生长在公元1100元至1170年间。祖妣榻氏,生三子:长曰侃,次日佝,三日怡。当年台山(新宁)属新会郡(公元420年间)新会县(公元590年间),宋、明、清时期,新会县县境几经变迁,先后划出部分县地置中山、顺德、恩平、台山、开平、鹤山等县。明弘治十一年(1499),从新会县析出得行、文章、泷水、潮居、矬峒、海宴6都之地立新宁县,1914年改称台山县,1992年撤县设市。台山李氏就从立县前后,由始祖栋公、蹋氏及其子孙后代,分别从南雄珠玑巷、广州和新会等地陆续迁人台山定居,繁衍后代。栋公一世之山葬在新会石狗岭朝天风形。妣蹋氏孺人,又称米氏,因出子孙众多故云,山葬台山筋坑蝴蝶山唱名双飞蝴蝶。
侃公,栋公长子,二世,宋勅赠国监助教,妣何氏,生有一子子然(三世),其后入主要分布在台山海宴、横冈、吉浦、山咀、广海、都斛、西坑、香头坟、廛禾田等地。侃租子孙之班派:修道立德,家贤希圣,学宗孑L孟,儒绍周程,扬名上阁,见觉太平,和风济美,世代铮荣。按:长房侃祖自始祖以下十六代未有班派,迨至十七世始立上联作为班派。
佝公,栋公次子,字奕修,号孔行,二世,宋丰城县知县,太常寺少卿。淑配曹氏,敕封孺人,晋赠恭人。生三子(三世),长子子懋,宋任高州教谕;二子子达,宋进士行人,三子子杰宋任雷州教谕。
子懋(茂)公,佝公长子,三世。生有三子(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玄(园)田、喜村、台城内青云路金紫里,后裔子孙之班派:本毓裔联英,金枝向日荣。奕世逢春茂,参天曜日明。是房由十九世起始有班派。
子达公,佝公次子,三世,生有三子,其后人分布台山密冲、铁炉坑、独树、南村、汤湖、牛尾山、三合、玉槐、广海、坦塘、东洋冲蒌、海宴、沙栏、牛山头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修文宏道,宗圣希贤,乃祖南来,长发其祥,济美多士,奕世永昌。本房自始祖以下十二代未有班次派别,至十三世时,由康熙庚子进士星如公请当时广东学政翰林院检讨陈筠先生题上联赠为世派。
子杰公,佝公三子,三世。有—、子三孙,其后人分布台山东坑、筋坑、东边龙、龙舟地、南村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华维继孟须世良,广业文明圣道昌,德焕天章日启耀,学宗唐周粤东长。
怡公,二世,栋公三子,宋任天台县尹。生有三子九孙(三世、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海宴、沙栏、横塘、塔脚、温边、横江、冲蒌、车望冈、独冈、扫杆朗等地。怡祖子孙之班派为:高第开基,广衍云扔,伟烈始兴(或丰),树绩文章(或允章),家国宏猷。或作:骏有声扬,光大业成,伟略(或烈)珠玑联谱,祥庆永海游图。
跟随始祖栋公迁居台山的还有联公长子凌江公之长子乔木公,字楹础,号振堂。生于宋徽宗建中元年辛已,卒于高宗绍兴十七年丁卯(公元1101-1147年)。高宗建炎四年庚戌进土,官至礼部尚书及兵部尚书。诰封三代,著有神碑集。祖妣伍氏,伍相国之女,独生子名玖,字纸轩,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领省解。祖墓在阳江冠山,墓前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之石碑。其后人除分布阳江、阳春、广州、顺德、江门、新会、开平、茂名、新兴以至广西柳州,河北、天津等地外,在台山主要分布东头旧里、上冲、滘口、水接、新田、海宴、小担、硕仁、迎禄村、东冈村、头洞、万安、横水三多里、清湖、冲蒌、都斛、墩寨、南闸、广田、古逻、牛尾山、那扶、陡门、大王坑、沙头冲、马坪咀、沙头潮坑村、西墩、上宅、向步、长塘、台城、广海、上川、下川等地,后裔子孙字派为:庆承天佑,奕世永昌.,:济美多士,冠冕兆芳。优游列国,仁泽孔长。或曰:庆(或本)承天佑,奕世永昌。显扬伟业,休有烈光。家传忠厚,仁泽孔长(j
从始祖栋公迁居台山至今已经过二十多世,凡四五百年以上,现在生的后代分别届二十五世至三十二世之间。人数众多。成为台山市一大姓氏之一。
目前,李氏后代子孙繁衍分布台山市各镇,估计在台山李氏人口超过10万人,同样台山李氏后代出国,往港澳台谋生者甚众,遍布五大洲各国及地区,有“丽路李”之称,即李氏后代分布各处都有?李氏族大,人才辈出。据黄刽云编著的i台山亡今概览》(上)记载:台山县历仟县长名录(1911年—1949年)共28届县长,其中李氏台山人任县长者5届。即李辉光。1924年:李仲仁,1929年至1930年:李海云1930年至1935年;李英,1948年,李国伦,1949年。另赤溪县历任县长名录(1912年至1949年共40届。有4届是李氏人任县长,即李鸿奇,1915年;李耦耕,1916年;李光文,1935年;李法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伟璋1957年至1961年任台山县县长。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门五邑海外名人传》筇1至5卷,有台山李氏名人5名的传略被收编人内,他们是:李勉辰(1868-1940),华侨实业家和爱国侨领,台中建校功臣之一。李树芬(1887—1966),医学家,著名外科医生,又是一位慈善的社会福利者。李是男(1886—1937),爱国华侨。跟随孙中山革命的忠实革命者。李灼文(1926-1992),旅港实业家,慈善家。捐资办公益投资办实业,荣获“振兴台山特别贡献奖”和“振兴台山贡献奖。李伯荣(1933—),是一位旅港实业家,著名慈善家,江门市和台山市荣誉市民。
“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1997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江门五邑百科全书》,在介绍江门五邑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栏目中,台山李氏人物有18人名列在内,予以简介。包括党政界:李伟璋(1927-1994),1983年任江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直至离休。李嘉人(1914~1979),曾任广东省副省长,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校长,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委第一书记、第一副校长。工业企业、经济界:李国添(1949—),企业家,1993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现任台山市工业局副局长、台山市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教育界:李云扬(1914—),教育家,离休前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李耀林(1937—),特级教师,现任台山一中教师。科技界:李文尧(1911-),航空学家,著有《航空概论》,原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文艺界:李凌(1913-),音乐家,主要乐曲作品有《南国组曲》、《春花秋实》等,艺术理论著作有《音乐杂谈》、《音乐美术漫笔》、《音乐流花》等,他长期仟中央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会长;李鹰航(1916年—)音乐家,代表作品有歌(舞)剧音乐<小小锄奸队》、《妯娌争光)等;歌曲《中国共产党大合唱)、《前进!红领巾)等;器乐曲<秋收》;现为<岭南音乐)主编,广州市文艺界联合会顾问。医药卫生界:李迎汉(1915—1969),胸外科专家,曾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模范人物:李球柏(1911-1972),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历史人物:李是男,号公侠(1881-1937),美籍华侨社会活动家。华侨、华人,港澳台人物,李勉辰(1868—1940),加拿大华侨实业家;李树芬(1887-1966),旅港外科医生;李磐石(1912-),美籍华人;李灼文(1926—1992),香港实业家;李陈维湘(1947—)李灼文先生夫人,香港实业家;李伯荣(1933-),旅港实业家;李子唐(1939—),美籍华人。
祖国改革开放,旅外乡亲爱国爱乡,既捐资兴办公益事业,又投资兴办实业,为家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李氏旅外宗亲也不例外,涌现出一批爱国爱乡,积极贡献者,其中先后被授予为江门市荣誉市民的有李磐石、李陈维湘、李伯荣·,李子唐、李润启等4名。1997年10月18日被授予台山市首批荣誉市民的有:李磐石、李陈维湘、李伯荣、李光远(李灼文儿子),李润启、李贺欢等6名。先后荣获台山人民政府授予振兴台山特别贡献奖的有李灼文伉俪、香港名驹制衣厂有限公司李灼文等3人(次);获振兴台山贡献奖的有李磐石、李树培、李灼文、李天沃、李世衍、李饧英等6人(次)。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1994年10月中共台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的《台山革命英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书中,被编入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为革命烈士名录共136人。其中李氏革命烈土有15名被录入简介事迹,缅怀革命先烈。包括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荣熙(1899-1932),他任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十二旅六团二营中校营长,在上海抗击日军时牺牲。李志民,1931年任暨大中共党支部书记,1932年8月间被国民党杀害。李炳辉,1935年任湖北武汉中央航空第九总站站长兼京山飞机场场长时,遭日军轰炸机场时阵亡。抗日战争时期:李立(1922”1944),1944年任珠江纵队海燕队第二班政治、文化战士,在中山五桂山游击区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李来就(1913-1945),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四团排长时,在恩平县作战牺牲。李伯强(1922-1945),粤中游击队员,在恩乎县朗底战斗中牺牲;李艺空,美国华侨,回国参加抗日任上尉飞行员,返乡组建游击队,1945年3月被国民党杀害:李长松,女(1916-1944),在中山五桂山游击区工作时牺牲。解放战争时期;李定义(1913年-1945年),粤中游击队队员,在恩平朗底战斗中牺牲。李洪就(1925-1946),在新会县双水战斗中牺牲,李景耀(1926—1947),曾任台山人民游击队排长,在台山县大迳口战斗中牺牲。李德光(1918-1947),曾任粤中部队政治负责人,受任台山游击队政委赴台山途中遇敌被捕,光荣牺牲于台城狱中,年仅二十九岁;李龙英(1923—1947),曾任中国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副团长,后凋第四团任副团长,1947年3月16日接应李德光时遇敌同时被捕,同年9日23日上解广州,被国民党杀害于流花桥。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李持久(1923-1947),台山人民解放军战士,回深井了解敌情被捕牺牲;李佳友(1910-1949)。曾任淮海总队恩开台独立大队武工组联络员,在战斗中被捕,在开平县长沙被国民党杀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松年墓,位于台山市广海镇甫草迳西约2公里处。李松年1036-1103),又名李銮(或联),北宋人,讳荣昌,任岭南监军御史,1102年带兵乘船由福州赴雷州半岛,半途遇台风而改人广海驻守,次年染病而卒,其子亚桓将其葬于现址。墓始建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占地约100平方米,由花岗石块砌成,墓碑高130厘米,围刻浮云拱月图案,顶横刻“钟灵毓秀”4字,中分两行纵刻“宋任岭南监军御史讳联翁号松年李公墓”及“坐中向寅兼庚甲光绪岁次壬辰仲冬吉日重修”共36个字,墓口有石狮及石鼓各一对。
参阅材料:
旅美李盈潘撰写的《广东李氏谱系》,原载《全加李氏第三届恳亲大会纪念特刊》,《敬修月报》第1期复刊转载。
旅美李福深整理的《岭南李氏太祖进系表》,原载《敬修月报》复刊第16期。
广东台山李氏支流派世系表,原载1983年11月1日出版的《海外李氏宗亲总会特刊》创刊号。
陇西李氏谱系考,原载《全加李氏第三届恳亲大会纪念特刊》
《东坑李氏族谱》,
《江门五邑百科全书》本文作者简介
李荣熙,1933年2月4日出生,台山三合镇沃英管理区东华村人,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当过小学教师、副教导主任、中学教师、团委书记、副校长、县文教部干事。1962年在市委宣传部工作,先后任干事、组长、科长,1993年退休留用。1995年受聘担任市老区建设研究促进会专职副秘书长。一向热心社会活动,是敬修中学校董会常务董事、《敬修月报》总编辑、《康和月刊》副总编辑,台山海外联谊会理事以及五邑地区各报和电台通讯员
离线old5

发帖
2955
金钱
3337
经验值
2964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7-08-21

陈氏
陈光惠陈日生
陈氏,乃虞舜之后裔。
夏禹得帝位后,曾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虞城县)。后又移封于商,让他由虞城迁到陕西商县。商均迁走,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在虞城旧地。
周武王灭商后,为追封前代圣王之后人,找到虞思之裔妫满,将其长女太姬许配给他,封他为陈侯,后人以陈为姓。其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县城东三里,有颍水出自阳城县西北,故陈氏以颖川为堂号。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胡公成为陈氏得姓之开山祖。
自陈胡公建立陈国起,经历传幽公、宣公、历公、灵公、闵公,至公元前478年,为楚国所灭。从妫满封陈到陈闵公亡国,历时588年。
春秋中期,陈国曾发生丁—,场争夺王位的斗争。宫廷之乱的结果,使得陈厉公之子陈完力避难逃到姜姓齐国。在那里当了个称之为工:正的小官。
陈完,字敬仲,逃到齐国寄人篱—卜,改陈姓为田姓:,
田完传五代孙田乞,为齐景大夫大,施惠于民。大得众心。
田乞之子田常,父;任齐简公之相,从此田氏世代为齐相,垄断齐园政权。田常之子田盘又使兄弟宗入任齐国各都邑的大夫,进一步把全国地方政权全揽在田氏一族手里。
田盘之孙田和夺了姜姓齐国,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列国的承认,后来成为战国七强之一。八传至齐王建时为秦所灭,历时184年。
齐王建被秦灭后,后代子孙纷纷改姓,其中一支改姓王,成为北海、陈留两郡王姓之祖;齐王建之三子田轸,逃至楚为相,封为颍川侯,因重迁入颖川,复姓陈氐,是为陈轸。
后来,有陈胜率先反秦,田齐族人田儋也组织起来杀县令,据地称齐王。后又有田荣之弟田横也自立为王。
汉朝太邱长陈实宇仲弓,守颖川,传五世生登、跃。陈登字元龙,举孝廉。弟跃,宇梦龙。传十二世生洪进。又传二十二世生陈瑚。陈瑚公因避战乱迁居福建隆溪。胡公生九子:汉、隆、;烈、铎、旋、东、宗、襄、旭。烈生圭,圭生吾仁、吾义;吾仁生兆,兆生文;纪、纲。陈文是陈实51世孙,西谪宫由福建隆溪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而今其后裔遍布珠江三角洲及尊北、粤东、粤西。此外,广东陈姓也有从其他地方迁入的,但不管来自何方,都是颍川世泽,太史家声。陈氏是广东第一姓,人口二千万。为了纪念祖先,各地陈姓集资,在广州市中山七路兴建了。陈氏书院”又称“陈家祠”。该祠建于1894至194年: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面积8000平方米,现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山陈氏来源于南雄珠玑巷。太始祖陈辉是陈文四世孙,陈文自福建谪迁南雄珠玑巷,生二子:鼎、鼐。;鼎生万山、风山,万山生陈辉、陈炜。
陈辉翁,号风台,宋朝进土,官至谏议大夫,娶南雄珠玑巷大尹公邝谕平之女为元配邝氏宜人,生四于:谟、宣、英、恺;妾侯氏生三子:闰、图、仁共七兄弟。南迁散居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各地。其中陈辉长子陈谟、二子陈宜、三子陈英、四子陈恺,其后裔主要迁居台山、新会、江门。
台山陈氏人口众多。现分几个主要地区略作说明:
一、三八冲泮陈氏

据陈谟翁遗牒(谟翁亲撰族谱)记载:谟翁南宋乾道九年癸.巳(1173)生于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沙水村,终于淳佑壬寅(1242),墓在台山平安甲丫髻山第三尖,壁上挂灯形,又名冲天风形。始祖谟翁宇世昌,是太始祖陈辉之长子,乡举进土,授刑部侍郎,未就。开禧元年(1205)从南雄迁来古冈州,住新会杜阮,元配黄氏,保昌县黄居正次女,后续娶张氏、朱氏,在杜阮生四子:文诜、文振、文龙、文起。后由新台杜阮迁古冈州,德行里(即今台山三八冲泮)而居。成为冲泮陈氏一世祖。漠翁于孙瓜瓞连绵,生齿甚众,据调查大致可以看出谟祖的支派所在:
—-世祖文诜,奉十一郎,文诜翁生五于:有礼、有仁、有义、有智、有信。有信生四子:长子雷秀迁居阳江儒洞,次子霄振迁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等地。三子雷德迁新会沙堆、沙桥,四子雷鸣迁广诲古隆。
一世祖文振,奉十二郎,生一子:有彰。有彰生三子:与子、与贤、与孙。与子翁生三子:思道、心道、性道。思道祖祠在三合镇三合圩。与孙翁生三子:宗道、安道、昌道。安道人继与贤祖。文振后裔分布于三合镇冲潮、良村、冲湾、冲奕、玉怀等地。
一世祖文龙,奉十三郎,生子天觉,迁香山(今中山市)。宋元交战,从军而去。
一世祖文起,奉十四郎,由冲泮迁潢村徙水南。文起翁生四子:仲诰、仲典、仲训、仲真。仲诰迁顺德熹冲。仲训迁东莞茶园。仲真留居水南。陈仲真公于宋朝时任校尉之职,兼掌屯田,主镇守团田。那时倭寇经常侵扰台山沿海边防,广海一带尤为吃紧,公亲率兵众、乡团,日夜巡守,寇未能得逞。后有李猛龙匪帮盘居百峰山,日夕出没台山新会进行劫掠,掳人勒赎,奸淫妇女。台山四九、冲蒌、都斛、新会天亭一带受害最重。公奉命提师进剿,保卫地方厥功至伟。一次,公又与匪首李猛龙大战于百峰山下,斩其渠帅,贼败退。公喜置酒食激励三军,拟乘夜突人匪巢,一鼓荡平匪类。.不料贼赂公之厨下,置毒于生鸡、鲤鱼、黄酒之中,仲真翁父子三人遂一同遇害。清道光24年农历二月初五日奉旨加封为绥靖伯爵。揩其生平剿匪功,并修其真容,立庙祭祀。此事新宁县志有记载。
仲真翁子孙;有的迕泡步,洞宁;冲蒌冲洋、莲花墩、咸圹、三合李坑、那洞、潮安、渐新;渐东、南洞、顺洞和海宴等地。
盖水南:文起族由陈姓名贤陈白沙撰班派字曰:“圣文万世昌,应朝瑞国祥,德业光前远,遵法永延长”,与冲泮漠祖初迁时班派字“籍风毓家秀?和敬发贤良;文明应显达,历世永传扬”有所不同。后又请东莞县陈伯陶太史撰出新班派字曰“仁厚承恩泽,书香启俊良,邦家常有耀,绩学自名扬。”冲泮新班派是:大德铭兼寿,家邦耀远光;广南星起聚,育尊兆其昌。·
三合镇的陈氏,多数是冲泮、水南、潢村、端芬、平洲等地的漠翁、英翁舱子孙迁来的、分布居住的村庄较多较广,其中包括洋澜东联管理区、黎洞管理区、朗东管理区、新一管理区和西屏、水松朗、双圹、冲湾、良村、那洞、南华、玉怀、环安、新安、永昌、六合、三冈等管理区,以及三合圩、新安圩等地。

二、墩头六村陈氏
太始祖陈辉之次子宜翁,讳猷,号南乔,字世道。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由南雄珠玑巷;迕古冈州新会原霞洞石溪村,生三子:龙壑、风壑、麟壑。龙壑字尽孝;,迁潮连,麟壑迁东莞造靛村,凤壑讳仲义,号景夷,法号巧,住石头。巧生迪。迪号惠庵,生四子:仁甫、义甫、礼甫、智甫。仁甫生天任、天祥。天祥(从善)翁迁台山上阁东山里,成为台山墩头六村陈氏一世祖。天祥(从善)生梦麟,梦麟生有志。有志翁官举提领,爱民如子有政声,被世人称为陈提领,今仍有“提领陈公祠”座落在朗美村。有志翁生三子:七一、七二、七三。明永乐二年七二与七三两人渡海遇溺,惟存长嗣七一公,七一公生二子:元康、元福。元福留居上阁墩头,子孙分居五福、均安、浮月等村。元康由上阁东山迁赤坎朗美,子孙繁衍分布大湾、秀墩、中礼、西乔、莲洲等管理区一带,统称六村,聚族数万之众,繁衍40余村。广海之山背、冲蒌之朝中,以及下川一部分陈氏,都是从六村开枝出去的。
广海山背陈氏1500多入主要有三房:其中两房是明嘉靖年间(1522)从六村迁出的十三世彦冲祖和君瑞祖,一房是从冲蒌冲洋迁去的宏愿祖。
墩头六村陈氏首传班派字联是:祖德赐光裕,明廷擢茂良;学宜宗孔孟,华国以文章。后续班派字联是:星朗聚群贤,堂高恒自耀;风鸣昌奕嗣,源远乃迩长。
三、冲金陈氏
始祖英翁宇世德,是太始祖陈辉翁之三子。英翁为宋宣议大夫,淑配李氏夫人,乃沙水村郡守公实李之长女,生四子:长曰法、次日福、三日寿、四日悟。;长子法翁奉十五郎,任柳州知府。南迁时法翁之舟抵今台山旗坛海傍停泊闻蛙声响闹,乃曰:此必有田里可居。遂弃舟登岸择冲金而栖止,在此繁衍。法翁淑配;刘氏,生三子:禺山、金山、火山。其次子金山生五子:师盂、师仲、师季、师亮、师佑。;、
师盂后裔住上泽北活、中巷一带。师仲后裔住都斛麻园、古劳。师季子孙有的迁奇逢松子岭布坑村,也有的迁海宴、新会横涌街,师亮后裔住都斛丰江、东坑、白石等村,以及冲金衙里和康坑。
英翁四子悟翁的后裔迁邓冲、陈边、大塘、广海等地。
英祖班派字联是:先德开基,永奠尊崇大典;象贤缵瑞,用光启佑鸿猷。
四、汶村陈氏
太始祖陈辉翁之四子恺翁,字世诚,娶宝昌乡张大德之女,墓在华萼山之原,续娶冈州金氏,墓俱在泷水郡柴皮朗。恺翁生四子:梦熊、梦虬、梦蚪、梦鸾。二世梦虬生二子玄杰、真杰。三世玄杰生二子:前江、前溪。四世前江生五子:温、良、恭、俭、让。四世前溪生—-子闻溪。五世俭翁生一子引宗。六世引宗生六子:逸昂、逸轩、逸连、逸靖、逸廉、逸清。恺翁子孙俱住今台山市海宴汶村一带/汶村陈氏首传班派字联是:诒谋燕翼,崇德象贤;健顺中正,光华济美。后续班派字联是:实学勉修齐,允守祖宗彝宪;英才宏启迪,蔚为家国祯祥。
五、下川陈氏
下川陈氏一支源于惠阳,由惠阳迁中山,再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由中山迁入下川淡水坑村。《新宁县志》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允许人迁居民”,后历经五十二年始为陈姓人迁入。按族谱序列,至今有十三代传人。下川陈氏另一支由六村大湾迁来,是贤佐房十世第五子纪翁,繁衍至今人口达1100多人,子孙分居平埠、南洋、茅湾、竹湾、东冲、川前、樟木树、牛圹、龟山、后门龙、荔枝湾等村。班派与六村陈氏班派相同,都是“学宜宗孔盂,华国以文章。”
据调查下川陈姓居住村庄还有:水洋、淡水、柯新、古木、产湾、槟榔、东湾、南澳等村。其中淡水坑村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至今260年。初人迁下川时仅5户23人,至宣统年间村民已发展到18户96人。宣统三年(1911年)孟春建“朝列大夫陈公祠”,有“惠阳遗泽,淡水开宗”对联为证。同时,村中尚保存清代晚期“满祖书屋”,桩墙建造。此外下川陈姓也有从端芬迁去的。
陈氏在中国人口中占很大的比例,在台山人口中亦不例外,据最近统计,台山的陈姓人口已超过15万人,占台山市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强。陈氏自宋朝由珠玑巷迁人台山开族以来,经历七百余载,人丁兴旺,远赴外洋谋生开族者亦不少,以美、加地区为多。而今居住海外的台山陈姓人口究竟有多少,因资料不全,未能统计。按照时下“两个台山”的说法估算,亦不会少于15万人。
陈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一向十分活跃,知名人物极多。就全国而言,被载人《辞海》(1979年版)的陈氏历代名人就有136人,包括了帝王将相革命领袖政治军事和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皎皎者。1991年版的《民国名人大辞典》,记载陈氏名人596人,其中属台山籍的有9人,他们是中国航空公司董事长陈文宽(乡里不详),全国经济委员会秘书长陈君慧(六村),历任渥太华、新加坡、旧金山、加尔各答领事陈长乐(乡里不详),空军参谋长民航功臣陈卓林(六村),新宁铁路创办者陈宜禧(六村),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顾问陈荣寿(乡里不详),广东保安司令部少将组长、香港台山商会理事长陈剑科(冲蒌),世界著名眼科医生陈耀真(上泽),国大代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陈剑如(六村);在《广东近现代人物辞典》中,除记载上述者外,还有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建筑师陈伯齐(汶村)、爱国诗人广州爱群大厦和六村太和医院的创建者陈卓平(六村)、教育家陈炳权(深井)和革命烈士陈铁军(三合);历代编纂的<台山县志》记载的明清时代举人11名和进士1名,他们是陈遇夫、陈瀚、陈司炤、陈司炳(以上六村)、陈德、陈仲伦、陈复和武举陈遇春(以上冲泮)、陈觉、陈王道(以上汶村)、陈兆松(都斛),其中陈遇夫、陈瀚父子同登榜首,父子解元的佳话流传至今,誉满三台;在近年出版和印行的《广东作家传略》、《江门五邑海外名人传》、《台山人在海外》、《台山航空人物》、《台山华侨志》、《台山革命人物》、《委员风采》、《人民代表风采》、《台山文化名人》等书籍中记载的台山陈氏人物就有近100名,其中包括了航天科学家陈天枢(深井)、酒店大王陈泽富(山背)、著名侨领陈金坚(六村)和陈锦生(冲泮),旅美化学家陈庆筠(都斛)、港事顾问、政协常委陈更(三台)、捐建田头侨联大厦的政协委员陈更(田头)、作家诗人陈白曙(海宴)、画家陈洞庭(海宴)、陈丹青(三合)、陈羽(汶村)、获联合国科技之星奖的陈国沛(三合)、捐建振华中学的陈昆栋(山背)、捐建斗山医院和上阁策文大道的陈策文(墩头)、带头创办提领中学和改扩建太和医院的陈国平(六村)、捐建伯宏小学的陈区明(附城)、捐建鹏权中学的陈国强、陈国鸿兄弟(汶村)、捐资举办台山艺术节的陈维湘(附城)、创办大同果场的陈荣畅(大江)和回国投资创办企业的政协委员陈尚智,等等。不少人获得台山市委市政府颂发的“振兴台山贡献奖”和荣获江门市荣誉市民及台山市荣誉市民光荣称号。
此外,尚有曾任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的朱利叶斯·陈(斗山安南)、美国洛杉矶市副市长陈绮霞(六村),国民党中央委员、上海教育厅厅长陈绍仔(端芬),八路军某部政委、抗日烈士陈仲博(三合)、广东省化工设计院院长陈洪潮(六村)、广东省文史馆员陈康斋(端芬大新)、旧从化县县长陈耀平(六村)、旧台山县长陈灿章(三合)、二胡演奏家陈国产(汶村)、画家陈海韶(三八)、音乐家陈涛、陈品豪(六村)和一些省、市领导人,如陈毓铮(汶村)、陈卓俊(汶村)、陈卓权、陈日明(六村)、陈毅荣(浮石)等等。前年江门市人民政府表彰五邑一百名优秀文艺家,陈氏17名,其中台山陈氏占5名;去年台山市委表彰本市一百名优秀文艺工作者,陈氏占24名。
本文作者简介
陈光惠,1927年出生,三合镇那洞管理区那洞村人。自小读书,1951年参加工作,搞过土改和土改复查,当过小学教师,在县文教科、文教局、教育局、县革委会文教组当过干部,参加过“四清工作队”,曾到南海师范和省教育行政学院学习,回来后当过公社干部和区干部,1983年底退休。退休后受聘到台山县政协和体委搞过资料工作。现任康和校友会副会长,《康和月刊》常务副社长、总编辑。
陈日生,(见本栏目第一辑)

离线old5

发帖
2955
金钱
3337
经验值
2964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7-08-23

余文略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佘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渡王,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又称余氏。(见《1975—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③说泰国、美国纽约、马来西亚、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佘、涂、佘等姓宗亲总会,说徐、余、涂、佘同出一家(见1980年出版之《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综合以上种种说法,我们可以肯定余氏出于黄帝一支血统源流。但究竟何种说法才对?对于“余氏源于大禹”和“徐、余、涂、佘同出一家”之说法,因我孤陋寡闻,又缺多量典籍查究,更没有条件到台湾各地实地查考,未克说明其所以然,故暂且不能否定,有待贤人文土加以阐明揭示。笔者认为,说由余是余氏之始,说来有理,并有史料根据。比如欧阳修撰之《襄公余靖墓志铭》内赞襄公“自少博学强记,举凡历代史记……无所不通。”可见襄公之博学多才,为史学专家,对余氏之源流,他自己撰写之《下邳余氏世谱序》内有一段文章说“按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之始也。又据(姓氏寻源)也说余姓是秦由余之后(见辞源和康熙字典)。由此而知之,敛公后代子孙皆源于秦由余,即是说来源于文王,可以肯定无疑。故现以<余绍贤堂族谱)为主要依据,以源流广东、台山为主脉,简谈余氏之起源、蕃衍、史绩及名人。
一、余氏之起源及蕃衍
余氏之先世,出自姬姓之后,黄帝轩辕氏之流裔也。
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掌后稷之官有功。封为有邰诸侯,自弃十六世,至文王昌、武王发、成王涌,封同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圩,曰唐侯。叔虞卒,子燮立,因唐有晋水,改国曰晋,是为晋侯。时晋公族有由余者,叔虞之二十世孙也。以国家多难,末族难挽,不忍目击,乃去晋,游戎。戎王以为佐,国日富强。襄王二十六年乙未(公元前626年),戎王使由余觇秦,穆公知其贤,数使人间要由余去戎归秦。秦穆公以客礼待之,徐访以伐戎之策,穆公三十七年遂伐戎,益国十二,辟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吕公往贺,赐秦以金鼓,命为西方诸侯伯。时周襄王二十九年戊戌也(公元前623年)。由余卒,其子孙遂以王父宇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开姓之始,发祥地为下邳郡(即今江苏省邳县),此余姓下邳郡之所由来也。
其后,至唐开元八年(公元740年),有佘钦为大学博士,居歙之休宁(今属安徽)。历五世而至敛公,析居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新安村。唐僖宗时(公元874--888),因黄巢之乱,徙居邵武之光泽(今福建)。戏公生三子,长于曰从,避五季寇乱,迁居广东韶州曲江拔萃坊。次子曰咸,迁江西南昌。三子曰衮,迁浙江钱塘。从公之长子曰荣,荣之长子曰庆,庆公之长于曰靖。从此,后世子孙奉祀余靖为始祖第一世,并视韶州为始祖发祥地。
一世祖靖公(公元1000-1064),世居广东韶州府曲江县拔萃坊。生三子六女,三子分别以天地人为字派。长子伯庄公(天手派余XX堂),次子仲荀公(地字派余象贤堂),三子叔英公(人字派余绍贤堂)。长女适方员外郎郭思愈,次女适屯田员外郎孙邵,三女适宿州观察使周熊,四女适秘书郎章淳裕,五女适越州上虞县主簿张元惇,六女当时尚幼。
二世祖伯庄公(天字派余XX堂),早卒,生子嗣光。其子孙分居潮惠两府者,宗枝蕃衍,以饶平为巨族。江西余秋山是伯庄公之裔孙。
二世祖仲荀公(地宇派余象贤堂),生三子,长子嗣隆,生子兀寿,自韶州曲江迁往湖广(湖北省)鄂州,其后有迁居新会·、开平及台山儒林里人字股各村及台山桂水、三合等地。次子嗣昌,生有七子:偕、俣、份、仁、倬、侃、俨,自韶州曲江迁往东莞等地。三子嗣功,生子元吉(居处未详)。
二世祖叔英公(人字派余绍贤堂),生四子,长子嗣立,生子元桂,子孙分居开平、恩平、台山、阳江、阳春、新会、中山、肇庆、南海、梧州等地,次子嗣京,生三子:元桢、悦、傲(世居韶州曲江)。三子嗣祖,生子远明,子孙世居潮州府城。四子嗣襄,生子攀龙,自韶州曲江迁南海西樵江边乡,子孙审衍。
三世祖嗣京公,乃叔英公之次子,嗣京公之长子四世祖元桢公生玺公,五世祖复公生巩公,六世祖巩公生意公,七世祖意公生陵岩公,八世祖陵岩公生师箕公。以上历代世居韶州曲江。
九世祖师箕公,生五子,长汉老、次唐老、三国老、四椿老(早卒)、五季老c于宋理宗绍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时师箕公46岁,由韶州曲江携五子迁居古冈州(即今台、开、恩、新、鹤五邑地方),定居新会华萼荷塘乡。后来子孙蕃衍,又有分居南海西樵、顺德、中山、东莞、番禺、肇庆、新兴、阳江、博罗、潮州及广西、云南、湖北等地。师箕公之五子,先后并排合葬在新会荷塘南村附近,名叫“五老坟”,喝作“岭上峨眉形”。民国十二年(1923年)重修。1996年,香港余氏宗亲会和余风采五堂会合捐15万港元,又重修一新。有史以来,各地余氏经常组织宗亲到此祭扫祖墓,如今,荷塘南村成为各地宗亲联谊活动之中心。
从十世祖汉老公开枝,是五邑地方,特别是台山余氏开大族之源。汉老公生四子:长子谦翁,子孙分居台山儒林里人字股各村,及台山那旺、南坑、广海、冲蒌、台城、白沙、上川、四九,也有开平、新会、鹤山、阳江、阳春、高要、中山、广西等地。次子谓翁,迁居顺德黄连(生子未详)。三子详翁,生七子,迁居开干。四子询翁。子孙分居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中山,阳江等地。十一世祖谦翁,生三子,点翁、然翁、烈翁,长子点翁,生子应龙(居处未详)。次子然翁(出继询翁),生二子:长子应星,次子应昴。应星祖房子孙,始居台山里边村,后分居台山儒林里上字股各村,及台山三合、那旺、白沙,也有开平等地。应昴祖房子孙,始居台山里边村,后分居台山儒林村大字股五乡堡、六乡堡、九乡堡、六股围所属各村,及台山三合、那旺,广海、海宴,也有开平、恩平、鹤山、新会、中山、阳江等地。谦翁之三子烈翁,生七子:南龙(居台山),潜龙(居新会),跃龙(居台山),翔龙(居阳春),兴龙(居台山),元龙(居台山),会龙(居开平)。
往后,靖公之子孙世代蕃衍,以我台山余村里而言,至今有的地方,已蕃衍到近四十吐,时近千年历史。余氏人口分布甚广,遍及全国广东、福建、湖北、广西、云南、湖南、河南、江西、海南……等省,广东省内遍及台山、开平、新会、鹤山、恩平、南海、番禺、广州花地、中山、东莞、顺德、肇庆、新兴、阳江、阳春、博罗、高要、韶州、乐昌、潮州、惠州等市。其中人口聚居最众者可算台山,而三八镇又为台山之最。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台山市余族在家人口分布在22个镇,67个管区,203条自然村,31000多人,其中三八镇占13个管区,109条自然村,16500多人。旅居海外人口比在家人口还要多。另有原属台山荻海余村里6个管区,70条自然村,8000多人,于1953年才划归开平县。
自靖公二十四世开始,先贤曾为台山荻海余村里诗撰字派:“国守世传,隆英表章。中和毓庆,绪振名扬。昌其滋大,显耀荣祥。”“国”字是二十四世,依次至“祥”字是四十七世。(“中”字以下是余廷槐翁(台山冲蒌人)续撰,因远祖有讳庆者,故“毓庆”有改为“礼乐”)。
二、余氏之史绩及名人
余氏始祖第一世余靖,原名希古,字安道,一字崇嵩,号武溪,谥襄。尊称忠襄公,简称余相,故居地称余相巷。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公元1000年)三月,出生于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六月,薨于金陵(南京)秦淮亭,享年65岁。安葬于曲江城西四十里龙归乡成家山之原(今韶关市武江区西联镇甘棠乡)。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三月,余靖应试科举,登进士第,朝廷授官赣县尉,后历任秘书丞,集贤院校理、右正言、知制诰等朝官。其一生功业,大致上以“经制五管,出知六州,三使契丹,两平蛮乱”来概括。庆历三年(1043),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为四谏官。晚年,宋仁宗曾加封他为尚书左丞、集贤院学土、知广州兼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仁宗死,英宗即位,又拜余靖为工部尚书。余靖死后,英宗闻之,辍朝一日,以示哀悼。朝廷特赠刑部尚书之衔,迫谥曰襄(后人敬称余靖为“余襄公”由此而来)。
余靖公是北宋历史名人中之一人。他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又一位甚有作为,甚有造诣,颇有影响之历史名贤。是北宋一位很有远见之政治家、外交家,也是一位善于治乱、敢于临危受命、勇于实践之改革家。他自少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举凡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释道经卷,无所不通。他文武兼备,学问造诣高深,有许多著述、奏议、沦文,深得朝野嘉许,并被后人编成《武溪集》、《余忠襄奏议》、《余靖诗选》等书籍,连同他本人所著之《谏书》、《三史刊误》、《汉书刊误》、《契丹官仪》、《三朝圣政录》等,均成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
继余襄公之后,历代子子孙孙,数风流人物,不胜枚举,现以台邑为主,又有史料记载者,略举一、二。
明末清初,余族出现两位抗清义土,——是余守踞(开平水口入),二是余富彦(原台山今开平荻海三围乡人)c
清道光年间,六晶地方官余灼(台山附城桂水乡人)。台山有六进士,余族占二名,一是文进士余家相(台山三八里边乡人),二是武进土余廷保(台山三八同乐乡人)。
原台山荻海余族乡村,昔日统称儒林里,清末宣统元年,科考求功名,儒林四瑞人选,大岭村余瑞龙(别名友夔)、余瑞瑚(别名仲珊)兄弟同科中拔贡;龙头村余瑞銮(别名叟鳌)、余瑞麟(别名翔波)兄弟同科中秀才。
今载人<台山文史》之著名侨领:余杰民,曾任美国加州参议员,现任美国太平洋牙医大学博士等要职,所任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建树甚多(台山附城桂水乡人)。余哲夫,是自学成才之美籍华人青年画家。其作品参加美东地区画展,轰动美东艺坛,参加加州博物馆世界性现代画展等,累获殊荣(台山三八岗美乡人)。余宏荣,是加拿大温哥华历史上第一位华人政议员,热心华侨社团工作,成绩卓著,其名字在华人社会中享有崇高之荣誉和威望(台山三八降冲乡人)。
抗日名将——余程万师长(1902-1955),台山三八涨村人。在常德会战时任国民党第74军中将副军长兼57师师长,1943年冬余师长率八千之师守卫湖南常德,抗击日军五万多,孤军奋战16个昼夜,毖伤敌一万多人,打击了日寇侵略气焰,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载人<台山近代航空人物录>之飞行员:余百炯、余仲奎、余平想、余裕宗、余见友、余柏仲、余东华、余拔峰(已阵亡)、余喜泮(已故)。
为纪念余忠襄公,各地都建有忠襄公祠。韶州忠襄公祠,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位于韶关市建国路,于抗日战争期间被破坏不堪,后当地人将其改为平房居住。1997年,各地海内外余氏族人已筹集巨资,重建为余忠襄纪念馆。台城忠襄公词,建于台山城草朗街(已不存在)。会城忠襄公祠,位于新会城仓前街。建于明朝崇祯九年(1636)民国十八年(1929)更名为余风采纪念党,至1990年,香港余氏宗亲会捐资12万港元重修一新。荻海忠襄公祠,位于台山荻海埠茭荻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落成于民国四年(1915),择吉农历二月十七日太祖升座。省城武溪书院,建于广州市仙湖街,曾为安道中学校址,今已不存在。泰国忠襄公庙,位于髡罗,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初五日午时升座。
忠襄公迁右正言。蔡襄赠诗:“御笔亲除四冻官,传喧朝野竟相欢。当年流落丹心在,自古忠贤得路难。必有谋猷裨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世间万事俱尘土,进取功名久远看。”“风采”二字源出于此。明朝弘治十年(1497)春,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余靖在朝时言谈、举止、仪表之风采,在韶关市始建“风釆楼”。至民国十八年(1929),曲江县政府开辟城厢马路,拟毁楼以便交通。余氏族人共同商议,并通过当时驻节韶关之第一军长余汉谋出面,请准政府保留此楼,依址改建宽度,与马路相埒,由路面上至楼底高22米,横跨风采路,落成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风采楼现已成为韶关之特别标志。1960年,经韶关市政府批准,风采楼和余墓基均列为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香港余氏宗亲会捐资5万港元,和余靖墓同时重修一新。此后,前来瞻仰之海内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韶关风采楼已成为世界各地余氏宗亲为纪念余靖公所建之风采楼(或风采堂)之母楼。旧金山风采楼,现为全美余风采总堂,上层崇奉忠襄公神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务大城市都有余风采堂;香港有余氏宗亲会和余风采五堂会,香港余氏宗亲会每年在该会纪念堂举行春祭太祖大典,例定在农历二月十七日举行,籍资纪念;荻海风采楼,是荻海忠襄公祠之后楼,上层崇奉忠襄公神像,神像对联为:与唐相风度齐名拔地双峰贯日月;为宋史冻书生色擎天一柱壮山河。”
此外,后人还把“风采”一词和“武溪”—词,广泛用来赞颂余靖公之为人和品格,以及形容人或物之美好形象。各地中、小学校、街道、乡村、商店……等也以“风采”和“武溪”为名。如以荻海忠襄公祠为校址开办之风采中学,开平祥龙洲风釆华侨中学、台山三八镇武溪中学、荻海风采路、东河武溪路、开平水口武溪乡……等。台山、开平还有——份余族《风釆月刊》,美国有一份《风采季刊》。其中武溪中学,是由旅港宗亲余树泉、余锦、余恺庆、余璞庆、余润梁、余益民、余博扬等带头捐款,香港余氏宗亲会、余风采五堂会、余绍贤堂……等堂会,及美、加各余风采堂鼎力支持,以及海内外余氏宗亲1500多人,热心捐资共1300多万港元,于1986年兴建之一所新型完全中学。办学I真年来,发挥侨资办学优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成绩斐然,荣获“台山市最佳学校”称号,成为台山市侨资办学最突出学校之…。兴办武溪中学之带头人——台山市三八镇六槐管区旅港乡亲余树泉,历任香港余氏宗亲会会长、武溪中学董事长,他先后为兴办武溪中学计共捐资达450多万港元,早在1991年,他被授予“振兴台山贡献奖”,1997年,又先后荣获“台山市荣誉市民”、“江门市荣誉市民”称号。其桑梓情浓,热心公益、兴学育才之美德,在海内外乡亲中有口皆碑。
本文作者简介
余文略,1925年生,台山市三八镇人。从1951年开始执教历32年,1983年退休后,为发挥余热,又在三八镇侨联会任副主席,工作了12年,于1995年才又休闲居家。退休期间,一直兼办余族《风采月刊》任副总编辑,1995年辞去副总编辑之职,现任《风釆月刊》社常务委员、通讯员、兼任《台山报》及《紫阳月刊》、《密冲通讯》、《溯源月刊》、《新宁杂志》等侨刊通讯员。一向喜爱文艺、书法,1992年和1997年著作有《浪花集》和《秋花集》。
离线old5

发帖
2955
金钱
3337
经验值
2964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7-08-23
何氏
何金森
何氏源于韩,周王室同宗。<姓纂>中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问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何姓源于周文王,黄帝的后裔。黄帝为姬氏。传至叶弃。叶弃好种植,开稼另有功,被尧帝举为农师,封于邰,曰后稷。稷传至宜文(周太王),直文有三子:泰伯、仲雍(虞仲)和季历。季事殷为商王所杀。季子姬昌继位,是为周文王。公元前1066年姬昌死,其子姬发(周武王)继父业,举兵灭商。公元前1056年建立周朝。周武王封兄弟之国15人,姓姬之国40余人。周武王有子弟周成王同母弟叔虞封于唐,名唐叔虞,其子燮继位,称晋侯。唐叔虞十二世裔孙武子事晋有功,封于韩原,名韩武子。其子孙韩厥,以封邑名为氏,并在晋为公卿。公元前453年,韩厥七世孙韩虔,同赵族的赵籍和魏族的魏斯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韩并了赵魏,建立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至韩王安时(即战国末期公元前230年),被秦皇赢政打败六国,建立秦朝。韩国共历11世174年。
韩国灭后,韩氏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散居江淮一带;(今安徽省地方),因惧秦虐,有韩碱,携姜氏遁迹于卢江郡,隐于东乡要津,掌舟渡人。秦始皇巡守博浪沙,韩国旧臣张良为报灭韩之仇,令力士椎击秦皇,而误中副车,秦皇疑为六国遗族寻仇,遂密令搜诛六国遗族。秦吏过东乡,逐一诘问客居者,适问及碱。贼指冰冷河水曰“姓此”,以河水之寒冷代“韩”,秦吏误听为“河”姓,遂登记为“河”氏。后有秦吏同行者告知此事,城大惊叹道:“吾家免遭刀斧之灾,河之功也,然姓氏当以人附丁口,岂可似水泛滥无所归?”遂依音转“河”为“何”。当地人口音何与韩同音,其次也取河水源远流长之意,故以韩讹为何姓。
何姓实本于韩而源于姬,周,又始于城。何碱居于卢江郡,有弟何庶,兄弟二人实为何氏受姓大始祖,子孙繁衍,发展快,人口多,势力大,逐另成为当地望族,繁衍至今已1肋代,这是何氏的正宗,世代名闻。卢江郡是何氏的望地,何氏后裔以卢江为郡属,定堂名为“卢江堂”。后东海(可能福建地,待考)亦有何氏望族,故有的后裔也以“东海”为堂名。据《百家姓》载,也有何氏后裔以“河内”为堂名。
何氏渊源还有数脉:
一、为唐代时“昭武九姓”之——。随唐时代,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九姓政权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康的祖先为月支人,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高台县境),被匈奴压迫而向西迁徙,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阔境内分建九困(族),其国人有许多在中原地区,后代延续,融合到汉族中去,他们的姓就是取自其国名,并附唐。
二、《五:代史)载,吐谷浑有何氏。唐朝时,北方有少数民族部落姓吐谷浑。他们与汉文化接触多了,其中有的人就选了汉文字巾的“何”字作为自己的姓,繁衍开枝。
三、改姓,赐姓。据《汉书五行志》所载,西汉时有朱苗,冒姓何氏,其后裔繁衍为望族。《兰州府志)记,明朝有吐蕃宣尉使锁南,其子铭归在朝担任河州卫指挥同知,朝廷赐其姓为何。
入粤概考
据各地何氏宗谱记载和在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中,何氏碱、庶两大始祖的后裔均于北宋末,南宋初的两次大迁徙入粤的。为逃避金兵追杀,中原土民一部分随宋高宗走东南,流寓于太湖流域一带;一部分随隆佑太后走赣南回临安。土民在动乱中,又南渡大庾岭,寄寓南雄。经过一段时间,又从南雄往南迁,流寓于珠江流域一带。何氏也一样,(珠玑巷氏族南迁记)载,流寓于南雄县珠玑巷有33姓97人,其中何氏占4人。据《龙川文史》载,南迁也是两路:一是为受姓碱祖五十世裔孙何棠、何栗、何榘三兄弟等经江西往广东南雄沿北江而下迁至珠江三角洲,其后裔散居于番禺、顺德、中山、新会、南海、佛山、高要、增城、东莞、宝安……等地;另一路为受姓庶祖四十一世裔孙大乙郎迁福建宁化,其后裔何源美(念四郎公)迁广东程乡(今梅县),后裔散居梅县、大埔、平远、兴宁、五华、蕉岭、龙川、河源、和平、连平、海南……等客家地区。
因此,何氏人粤可分三大类:
一、南雄系,以何棠(又名何集)的后裔统称。何棠、何栗、何榘兄弟三人均为何明允之子,同为宋政和乙未年进土及第,时称“何家三凤。”何栗状元及第,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执,粟随二帝至金都,不屈而死,以身殉国,后追封为路国公,后裔均尊称棠、栗、榘三祖为始迁祖。
何棠又名何集,宋政和乙未进士,生九个子:德临、德载、德廷、德全、德离、德御、德容、德芳、德洪。其长子德临(二世),南康参军,生六子:元崇、元望、元充、元厚、元晋、元高。德临的长子元崇(三世),修南雄宗庙,生秘、利二子。元崇长子秘(四世),修南雄宗谱,生五子:绣、琛、琰、瓒、琪……
何栗,字文慎,号北斋,宋政和乙未状元,官至观文殿大学土,生二子:雍,熙。二世雍生八:尹:太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郎、九郎、十郎;二世熙,生二子:二郎、三郎……。他们12人。以文学名,人称十二相公。
何榘,宋政和乙未年进土,生一子禹,禹生一子元克……。二、闽系,以何源美又名念四郎的后裔统称。何源美,大乙郎后裔,讳铨,号罕明,为受姓祖庶五十三世裔孙,明洪武二年由松源迁程乡乌廖沙开基立业,卒于明洪武二十七年,葬“罗裙铺地”。生四子:文渊、文滨、文深、文汜。后裔尊何源美为始祖。其长子文渊(二世)生五子:德聪、德源、德辉、德英、德亮。这五兄弟又分别生3-5子。其二子文深,生四子:德新、德贵、德俊、德远。这四兄弟又分别生2-4子c其三子文汜,生三子:德传、德宣,德满,他们又分有儿子。其中次子德宣于1399年随父文汜迁肇庆府(今佛山南海一带)恩平塔下立业。其四子文滨也生三子:德忠、德议、·德渊,他们又分别生有一子。
三、仕途人粤,据高要何氏宗谱等记载,何氏先祖早就求得功名,往粤各地为官定居:
十一世祖何颐(碱祖后裔、,字维仰,为东汉荆州主薄,徙居阳山县通儒坊;
廿世祖瑜,字伯阔,南宋高宗时为增城令;
三十一世祖何言,字于宣,为唐新州(今广东新兴)云浮镇将,卒于镇溪洞,州人立庙祀墓在方岳山(今连州)。其子何徽,字子弘,继承父业镇守云浮,98岁卒葬白罗山茔域(今连州);其孙何昌期(33世),字伯唐?号阳严,唐天宝年安禄山造反,昌应诏勤王,乎乱有功,为卫尉上将军进唐诗中大保封宁国伯,立宗庙祀,修通儒坊谱,卒时与妣侯氏宁国夫人,合葬于七指桥山(今属阳山);
三十六世在曲江,三十七世国柞字懋延,以经学典曲江县教谕,卒葬石壁山(今番禺)。其子(38世)何楷,字仲端,以文学著闻,广州剌史聘典州校诲人,徙居番禹清水里。其曾孙何昶(4l世)又名楚,为晋御史参军。宋熙宁间,赠清海军节度使殿前侍御史,立庙南雄,赐扁“忠义何公庙”,其孙回、迈定居南雄沙水里。
四十六世何伯逵(达)字道行,宋元佑三年为端溪令(今德庆县);
四十九世何源,字来远,号清甫,据开平龙塘族谱记载,是何氏开平始祖。清甫原是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涵江延寿里大榕树下人,娶林氏安抚使耕公之女。清与侄何栗是北宋同科进士及第。宋徽宗建中靖国之年,清甫官居东粤(今新会县)念一宣教使,进阶嘉仪大夫、广南东道学士,谥文懿。入粤时迎母饶氏妣林氏就养官署,历任已满,超擢右丞。公元1118年戊戌,金太祖天辅八年,兵荒马乱,路途梗塞,清无法回归莆田,又怕金兵追杀,化装携眷奔向城西60里之(山大老>山脚-下之新会登名都龙塘(今开平市水口龙塘地方)。清见该地背山面水,丘陵、平原、湖沼和沙滩阡陌纵横,风景如画,交通方便,种植适宜,认为“大丈夫四海为家,何必恋恋故国呢?”便定居于此,建立住宅,以养鸭种田为活。自此历尽艰辛,积累资财,购置良田,成为各县粮赋局主柱头户,叫“思成堂”。
清甫生四子:少裕、次裕、季裕、幼裕,属二世。由于历史悠久,宗枝繁衍,人稠地狭,有些宗亲迁居开平的里村、迳口、三山圹、山水窟、平塘、社边等地和省内的中山、新会、台山、恩平、阳江等地;旅居海外的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港澳台等地为数甚众,定居开平水口龙塘的人约万人。正是瓜瓞绵绵枝叶茂,卢江世泽衍箕裘。
台山何氏浅述
据初步查考,何氏在台山分布很广,源流很长,群寓在端芬、广海、赤溪、都斛上川、汶村、北陡、那扶、深井、大隆洞等镇较多,其中瑞芬有200多户,近1000人,北陡300多户,近4000人,汶村镇的白沙、鱼地、平丰三村有200多户近1200人,上川有50多户200多人,其余的都很散,尤其是山区地方。台山何氏有两房:一是龙塘房,二是尚书坊。其中汶村、上川的何氏均属龙塘房清甫后裔十七世祖清波迁入的,在台山已有十多世子孙后裔。端芬镇南阳管理区何略咀村50户近200人却是尚书坊的,均从新会迁入。其余北陡、广海、端芬、赤溪、那扶、深井等地都是两房混聚。其迁徙的渠道不少,除了新会、开平迁来外,还有恩平、高明、阳江、鹤山等地徙人。
据龙塘族谱载;十六世显结有妣张氏、甄氏,生有清波、清浪二子。显结与张氏葬于龙塘飞鹅山,甄氏葬于汶村蒲鱼地后。十世祖清波是龙圹佛井村人,生于清朝康熙八年,卒于雍正五年,享年59岁。生有五子:昆玉、昆美、昆珍、昆瑞、勤典。清波与妣陈氏合葬于渔地石庙山南山腰烽火台下。昔日家贫,清波合伴到新宁海宴汶村西康陈登籴米,陈妻何氏是龙圹人,闻其声与其祖一脉,便认起亲戚,问及清波的家庭有兄弟小妹及一甄氏母亲,父母已丧。陈妻便叫其迁来白沙,黑沙,鱼地居住,以其祖业田为耕。清考虑是鱼米之乡,征得母亲兄弟姐妹们等的同意,于清朝康熙癸己年十一月初九日从佛井村迁徙来汶村上述三村中,时年清24岁,在处开枝散叶,至今已有十多世300多年历史。在此期间,这些后裔有的也分别散居在台山各地或徙迁回开平和迁到外县去。同时,也有的何氏后裔从新会、鹤山、恩平、阳江、南海、广州等地迁入,群聚或散居在台山境内,成为侨乡台山的建设者,写下千秋史。
何氏先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活动相当活跃,知名人物不少,如老祖韩氏在春秋战国时为韩王.西汉时有南阳王韩信,汉末有太缚何进;唐时有宰相何弘敬;西晋有何曾任太尉、太傅,其子何劭任太师,后任宰相;东晋何充任宰相;南北朝何尚之任礼部尚书;明朝何宗彦任礼部、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何鼎是明孝宗的宦官;何吾驺,广东香山人,明崇祯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何如龙任礼部、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宋朝何执中在政和二年与蔡高同任宰相,后升少师,封为蔡国公;何栗在宋钦宗时为尚书,右丞;何源(清甫)在宋徽宗时任广东宣教使,后超擢右丞(无上任);明嘉靖王教师何宠(开平龙塘人),先为奉政大夫,辽府长史司左,后追封为相,立相国祠。
此外,汉有儒家何休;三国有哲学何晏;唐有女道土何琼(八仙中何仙姑);南北朝有天文学家何承天,文学家何迹;明有文学家何景明、何良俊,哲学家何心隐,清有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何绍基等。
本文作者简介
何金森,55岁,初中文化,汶村镇白沙村人。1960年毕业于台山三中,后到广东省政法干校学习,一直在台山县公安机关从事公安警察工作。1990年转到台山县交通能源委员会,即今台山市人民政府交通办公室工作,现任行政秘书科副科长。喜爱文学、书法,近十年在全国、省和本市报刊上发表通讯和诗词作品300篇,10多万字。参与台山的修志工作,主笔《台山市志》公安部分。书法作品曾在江门、阳江等地公安边防武装警察部队举办的书法比赛中获前一、二名奖。
离线old5

发帖
2955
金钱
3337
经验值
2964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07-08-23
杨氏
杨理逊
根据杨姓族谱考:“当周武王崩成王立与弟叔虞翦桐叶戏曰吾封汝周公从而人贺成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食采杨国封为侯后以杨为姓盖杨姓受封太始祖者杼公也其所食采杨国即今陕西长安弘农县是也。,’故有的杨姓以“弘农”为堂名。
梅州杨姓堂名原为“关西堂”,堂联是:“四知世泽,三相家声。”“三相”指的唐代连出三个宰相(杨思远、杨再思、杨国忠),使杨家声望显赫,谓之“三相家声。”致于“四知世泽”,据说汉代的杨震,在关西任教授二十佘年,通晓诸经,博学多才,并有高风亮节情操,时人尊称其为“关西孔子”。后来任荆州刺史时,曾保举王密当了昌邑县令。有一次,杨震路过昌邑,王密乘晚上无人时,拿出黄金十斤给杨,以示酬谢。杨坚决不收,并生气地说:“我是了解你的,怎么你倒不了解我呢?”王说:“夜无知者。”杨怒斥道:“天知,地知,子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退。杨震既给后世树立了典范,又使后人世世代代承其恩泽。从此,后人就把这件令人骄傲的事记人堂联,谓“四知世泽”,后来便把“关西堂”改为“四知堂”b
原来杨姓堂名为“弘农堂”者,其堂联是:“弘农世泽,清白家声。”有的杨姓也把“清白”列为堂名。其堂联是:“经纶盖世推三相,清白传家守四知。”其实“清白”跟“四知”,其含义无异,故近代有的杨姓也不写“清白堂”而写“四知堂”了。
杨姓在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除上述的“三相”外,史藉上还记载着
四世三公:杨震杨彪杨赐杨秉
世称三杨人阁:杨士奇杨荣杨溥
陕西提督学政升陕西巡抚攫三边总制杨一清。
内阁大学士京兆尹太师杨邦佐。
文华阁大学土杨绾。
敕封光禄大夫杨公先师杨筠松。
宋大将军敕封无佞府杨继业。
敕封天波楼元帅大将军杨文广。
此外,明代尚有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正德十五年(1520年)状元杨维聪(字达甫)、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状元杨守勤(字克之)、钦赐状元杨思聪(号雪清)、正统四年(1439年)榜眼杨鼎、崇祯十六年(1643年)状元杨廷监等。
杨姓受封以后,全国各地都有其各代开基的始基祖。如北京、南京、关西、四川、弘农、江南、浙江、河南、湖面、山东、江西、广东、福建、山西、广西、云南、漳州、永定、石城、信丰、广州、河源、兴宁、长乐、饶平、镇平、龙川、赣州、瑞金、宁都、钮都、和平、浏阳、兴国、贵州、陕西、钱塘、成都、辽东、吉安、惠州、大埔、澄海、开平等,不下五六十个地区。
鉴于台山市的大江、斗山、冲蒌、广海、端芬、隆文、上川、下川、汶村、深井;那扶、赤溪、田头等镇均有杨姓的始基祖,按现时人口分布,杨姓数以赤溪为最。,而赤溪又以曹冲管区为最,凡到赤溪杨姓始基祖,大多是在咸丰十一年间(公元一八六一年),因战乱逃难、逃荒而来。他们随山而寓,垦荒种地,迁沿至今。从杨姓受封太始祖杼公算起,其时在赤溪的始基祖已是第九十二世祖。至今已是第一百零三世祖,在台山繁衍了十一代,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恩平、开平、新宁(台山)等县,屡遭土匪攻扰,官方募客勇防守,斩获颇众。鹤山知县沈造舟奉命统率客勇搜剿余匪。匪首散布谣言谓“客人挟官铲土”,煽动土人掠杀客民,客民起与抗斗。于是逐渐形成土客械斗。这次土客大械斗,持续12年,双方死伤散亡人数共约60万人,连前往弹压的官兵,也死伤几千人。至同治六年,广东巡抚蒋益澧出面令土客议和,划分疆界,所有田亩彼此互换,并割新宁县(台山)的赤溪、曹冲、铜鼓、田头等堡,设广州府直隶赤溪厅,以安插余留的客民,一场惨酷斗案,方告结束。
在徙居赤溪的客民中,杨姓占了一定比例。据杨姓诸谱考,台山杨姓始祖世廷公,配叶氏(第九十九代),先从兴宁县徙居新宁县(台山)冲蒌牛角尤村。世廷公生二子。长子子龙公,配骆氏,生三子,后徙居龙川县;次子子星公,配叶氏、袁氏、钟氏(第一百代),携四子徙居曹冲(赤溪曹冲管区)万兴(今东阳)村,垦辟荒税,志谋勤耕。从子星公繁衍至今,已是第一百零六代了。杨姓遍及赤溪、田头两镇,人口分布大部分村庄。曹冲管区的东阳、大浪两村均是杨姓,单是这两条自然村人口就有5百多人。
至于居住在其他地方的杨姓,因向来并无联络,又无族刊可查,故在此不能一一叙述,全台山杨姓有多少人口,亦无法作大概的统汁,诚为憾事,仅向读者致歉。
本文作者简介
杨理逊,1938年3月出生,赤溪镇曹冲管理区东阳村人,从事教学工作35年,获中学二级教师职称,并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获省人民政府颂发立功证书及园丁纪念章一枚。1990年12月退休。退休后,应赤溪镇人民政府聘请,参加赤溪侨联会工作,担任《曹峰侨刊》主编,是台山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离线old5

发帖
2955
金钱
3337
经验值
2964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07-08-23
赵氏
赵龙柱
赵氏始祖名造父,是轩辕黄帝之后,也是佐禹治水有功,受舜帝特赐赢姓的伯益的十三世孙。他生于纪元前约十世纪的周代,善驭马为周穆王驾车。王游昆仑,乐而忘返,徐偃王兴兵作乱,直捣京师。城内上下,人心惶惶,几有不保之势,幸得造父得八匹骏马,替穆王驾车。一日而返,号召各路诸侯,纷纷发兵讨伐徐偃,把徐偃追杀。穆王论功行赏。因造父功劳大,赐封伯爵,并赐赵城受禄。赵氏由此而得其姓。世代相传至现在,已有2700多年。当时的赵城,是今山西洪赵县,赵姓家族人口从此繁衍起来。后来这个家族繁衍到天水(现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和涿郡(现今河北省涿县)遂而分布天下。至涿县赵匡胤得天下,建立宋朝,赵姓得以宗族大繁衍。据1990年最新的统计材料,“赵”在中国十大姓中,排行第七,人口已逾五千多万,赵姓的分支姓氏有十一个。其中“马”姓最大,他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后代,秦灭赵国时,赵奢孙子逃到陕西咸阳,改为马姓,繁衍成今日人口近三千余万的大姓。在今天仅赵姓与马姓相加,人口近一亿。占全国人口的十四分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姓赵的人真是名人辈出:
春秋时有赵衰,辅助晋文公定霸,赵氏子孙就世为晋国的大夫,十分显贵。到了周烈王时侯,赵母恤与魏氏、韩氏灭知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赵母恤之孙赵藉得封为赵烈侯。正式建立了赵国。并任公仲连为相,国势大振;传至赵武灵王赵雍(自号曰赵主父)提倡“胡服骑射”,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国力大增,赵雍亲自率领军队,北取雁门,西攻云中,拓地百里,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时代,有赵国平原君赵胜,高义贤行,门下宾客如云,极负盛名;赵国大将赵奢,深通兵法,大败秦军,解韩国之围,因功受封于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北)世称马服君。
秦汉时期,赵佗奉秦始皇之命率军攻南越(今广东一带),后秦末农民起义,赵佗趁机在广东创建南越国,自称皇帝,下传四世共九十三年,后归汉;赵公辅受秦王派遣出主西戎,居甘肃天水,推行怀柔政策,并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传给西戎人,使各族人民无比拥载,世代怀念,号曰赵王。
汉代,赵姓后裔之中有30多人受封侯,其中赵充国最为著名,为汉时首屈一指的名将。他率壮土百余人,冲破匈奴阵围,解汉武帝之危,匈奴闻名丧胆,被封为营平侯,后率军屯田西北,了卜发有大功,死后列画未央宫
三国时有智勇双全的名将赵云,字子龙,百万军中救阿斗,曹军丧胆,被封为翊将军。
唐朝,赵氏官拜宰相的有赵彦昭、赵憬、赵仁本,赵宗儒四人。其中赵宗儒不但是三朝为相,还是四朝元老。唐文宗时,赵宗儒年已八十二,还不让其告老归宗,足见其功德之宏大,后以八十七岁高龄,卒于太傅任上。
宋太祖赵匡胤,涿郡(现今河北涿县)人,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雄才大略,屡建大功,受后周恭帝掸位后,南征北战,消灭群雄,统一中国,慎刑薄税,重农兴学,使宋初成为历史上的一段升平康乐的时代;宋太宗赵匡义,又名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继太祖皇位二十二年,继续推行统一全国政策,又十分注意发展社会生产,兴修水利,社会秩序因此安定。
赵普,幽州蓟县人,幼与匡胤同学,专心研究历史,后辅助宋太祖赵匡胤及宋太宗赵匡义两朝三度为相,为赵宋江山的建立与巩固出谋献策,立大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赵孟倾,元朝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初有名的书画家,字和柳公权、欧阳询齐名,时人得之奉为至宝;元仁宗认为子昂才追李白、苏轼,当朝无人能及,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历史人物,足以使赵氏子孙引以自豪。
台山赵氏,全是太宗派(注)。以浮石赵氏、海宴赵氏、田稠赵氏为三大宗裔,其开族、迁徒、分布情况分述如下:
浮石赵姓始祖四世宗远公,字复观,号居浮。公之曾祖父为由闽人广始祖一世必次公(宋上柱国大夫),祖父为二世良聪公,父亲为友通公。一世祖必次公于南宋末元兵侵逼,民族英雄陆秀夫背南宋帝赵丙在崖门投海殉国,他也投海殉难。殉难前,将二幼孤良钤、良聪托林玄辅公(宋琼州知州)抚养。为避元祸,托用林姓,名为大奴、二奴。良聪公托名为林二奴,至三世友通公时,元亡明兴,始复赵姓以上三世,皆居新会睦州,统称为居睦洲三世。
宗远公幼承庭训,品性宽厚,勤奋好学,以忍辱负重之身,国破家亡之痛,潜志奋发,以图光复赵族。公视睦州土地未符理想,遂遍寻胜地,择里安居。乃拜辞家严及胞弟,奉慈母李氏,率妻刘氏及幼儿,始移居十庙村(新会赵村),复以该地自然条件难遂宏志,于是又沿滨海地方西南行,登山涉水,艰苦备尝。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戊午)抵达中蒌,与一倪姓男青年结识,相约在冲蒌西部共谋基业,结庐而居,垦土种地。后又感于此处地狭土瘠,未如所愿。遂将所垦之田园赠倪,另寻鸿基,东行至都斛,南抵田头,均未遂意。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庚申)来至浮石飞鹅岭下,浮山峰顶,环顾四周,北枕北峰群山,南临浩瀚溽海,地阔土沃,山青水秀,林木茂盛,河涌纵横,宜耕宜稼,宜渔宜牧,佳境天成。公不禁心旷神怡,大慰所愿,喜而言曰:“吾之子孙,殆可耕于斯耘于斯,读雪于斯,以长为太平有道之民矣。”遂于大脑峰南坡结庐而居,乃成择里三迁之宏志。夫妻勤耕苦锄,奉母育儿,开创恢复赵族,振兴浮山之伟业。
宗远公初来浮山时,当时已有锺·、李、邝、蒙等各姓人群居于浮山东麓,花山、羊坑山、蒙社、圆岗等地。公以远方来客,结交认亲,谦虚随和,颇受拥戴。后其他各姓迁者迁,替者替,居浮石者渐少,赵姓人口繁衍渐盛,至今六百余年,人口众多。据1948年浮石最后一届建醮开坛,各公房赵姓人口数统计(包括海内外人口)有8561人,现在赵姓人口估计已超过一万。
从浮石迁出定居于台山各地的赵族,有斗山镇之蛟牙村,是林居公房十四世裔孙季愿公之后裔,自迁居以来,创业繁衍,已历一百八十多年。
从浮石迁出定居的,还有斗山镇之虎山村,其开族始祖名赵社烈,是宗远公之十四世孙。其人口巳超过二百;还有四九、冲蒌等地,也有宗远公后裔迁居开族。
海宴赵族始祖崇垓公,字三州(纪念他一生驻足在杭州、福州、广州等三个地方。他在台城草朗街建有三州书室),是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癸未)蒋重珍榜进土,官任奉直大夫,吉安府卢陵将领。南宋将亡,乃离开杭州的王室,到福州,由南雄而下广州,避人耳目,绕道恩平而到阳江,由阳江而溯河仔,而北桂,而陡门,一路买田,但不肯定名,因为没有合意的村场。又由陡门渡海,而至大担,再上那雍,后到附场村(即今海宴街),认为这里环境好,就在这里立村开族。当时是元初,距今近七百年的时间。附场村已有陈、黄、马、费四姓三十三户先行定居。陈姓在廓峰山下,土名富坑。赵族开族后,子孙蕃衍,住房愈建愈多,陈姓无形中被挤压而移迁至深井富坑。海宴街费姓已绝,现今仅存赵、雷、黄、容四大姓而已。
赵崇垓公生必锌、必炳(无传)、必钦(无传)、必鎏。必鎏生畴平为阳江房始祖。必锌生良雾(无传)良罕(无传)良霖。良霖生友松”友松生宗直(无传)宗谅,宗谅生仲和。仲和生土通,为西宅始祖,祖祠口旷缵江堂”,士安(无传)、土达为东宅始祖,祖祠口旷烈光堂”即淡轩祖,士隆(无传)。淡轩祖子孙东山公生四子:长子鹅湖,次子师江,三子沧江,四子素行。东山公分必美、必益、必大三房。必美子孙迁广西合浦。
海宴赵崇垓公裔孙,在1992年前根据不完全统计,有3290户,13978人。其中海宴街1093户4450人,那雍村122户493人,田头里93户393人,仑定224户928人,沙头94户329人,塘厂74户265人,永宁村d4户195人,兴中太平里35户284人,田心里61户253人,望头西沙新村2l户98人,北陡北记200户1000人,早禾石153户744人,下川575户2500人,上川赵家和等21户:108人,深井大坑东45户186人,高洞村10户52人。
深井赵族在清末从罗定迁来。
田稠赵姓开族始祖是仲宝公,系宋太宗皇帝第四子元份恭靖商王的第十四世孙。其先世在南宋时曾以避元兵侵犯,移居于福建省连江县清湖乡。传至十世祖必弘公,字昂甫,号子清,宋度宗进士,荣膺双恩、矬洞、海宴、淡水盐课司大使,遂离闽人粤,是为田稠之始祖第一世。他先定居于赤溪田头,后迁至龙溪乡定居,亦是为龙溪乡赵姓之开族始祖。传至仲宝公,重道德能文章,喜舆学,常贩运商品到附近乡村,为乡人送货上门,服务忠诚,人皆喜之。田寮村(后改为田稠村)是他常到之地,目睹此间民风淳朴,山明水秀,北枕黄罗山(土名大石),狮山鹤山背峙两旁,田畴广袤,水土肥沃,遂移来定居。按前清行政区域割分,属新宁县矬峒乡十三图田稠堡,地界都斛与斗山墟之间,今属斗山镇所管。现村中有昂甫赵公祠,称为始祖祠,堂名报德,与龙溪村之报本堂,同属昆仲嫡庶之亲。
田稠村原白姓居其东,罗姓居其西,中有小溪南流,后以此名为中间巷。白仲宝公移来以后,数传至不少公,生五子,壁山、璧溪、璧庄(后迁新会)、璧轩、璧寰(后迁广海),其中两个中了秀才,门闾光大,族势;日壮。白姓后东迁另立伏华村。罗姓虽未他迁,但渐趋式微。赵族则东立东成村,西立西就村(后改名龙塘村,1907年起又扩建至黄茅墩),继立东溪村,后凝作祖全部裔孙及凝佳祖、凝彩祖部份裔孙在十八世纪清咸丰年间,便自田稠村西隅,陆续迁来龙塘村定居。田稠村之璧轩祖公祠、心稠赵公祠及龙塘村之学禺赵公祠,均是凝作祖先世纪念祠。
现在田稠管区统辖田稠村、龙塘村、东成村、伏华村、长山村等数村,赵姓人口,田稠村最多,约有1000余人,龙塘村约有300余人,东成村约有1(30余人。
上面是台山赵氏其开族、迁徙、分布概况,至于台山赵氏在国外迁徙、分布情况,因资料不全,不能一一说明,现仅以浮石赵氏为例作局部介绍。
浮石赵氏移居国外,以美国最多,据不完全统计,1972年浮石赵氏旅美国人数已达484人,还有旅加拿大77人,旅墨西哥71人,旅英国3人,旅古巴1人,旅巴西1人,旅菲律宾80人,旅马来西亚88人,旅荷兰1人,旅泰国1人,旅缅甸184人,共1011人。及至1993年,经专人调查,浮石赵氏旅海外人数已增至2078人,比1972年增加了一倍多,特别是旅美(纽约和三藩市)人数已增至1443人,比1972年的484人约增加了两倍。时至今日,肯定会大大超过此数。
台山赵氏历史上名人辈出,为国为家多有贡献,举其大者,如清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一代名贤赵天锡,他拒绝做官,先;后在宁阳书院、溽海书院、和风书院讲学,还创立浮石学堂,为台山培养大批人才,其本人有大量著作传世;又如赵宗坛是举人出身的外交官,为筹建台山中学(即今台山一中)作出贡献。获国民政府颂发五等嘉禾勋章,回国后任台山中学第一任校长及台山县政府教育局长,建树良多;再如曾任雅加达和孟加锡领事以及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一等秘书,随周总理出访过欧、亚、非十四国的革命家赵崇活(赵彬),曾任美国纽约州政府财政税务厅厅长,现任美国俄亥俄州高等教育总鉴的赵光华,以及近年荣获台山市人民政府颂发“振兴台山贡献奖”的侨领赵炳炎(浮石),赵伟胜(田稠)、赵日均(海宴),还有赵逸民(广海)等等。
祖国实行开放改革以来,以赵炳炎、赵伟胜、赵日均、赵逸民等乡亲为首,出钱出力,还广泛发动侨胞回乡大办公益事业,举其大者有浮石中学、田稠中学、自来水工程、幼儿院以及修桥造路、门楼牌坊、美化村容等等,以浮石为例,即可归结为十项:
一、建浮石中学。
二、铺筑全乡与各坊水泥村道、街道、巷道全长八公里,并按装路灯、街灯。
三、建九坊幼儿园、浮石诊疗中心、成俊楼、老庐、鹅峰乐园。
四、重建凌云阁,建民表大巷门楼、南门牌楼、九坊牌楼、十坊牌楼。
五、建裕盈桥、南营桥等多座桥梁。
六、建兰溪公园、月门公园、渭创纪念公园、宜祥公园、锡沛公园、东方亭、镜湖台等胜景,并捐资支持植树造林,绿化浮山。
七、建各坊火力发电站,兴建九坊自来水。
八、重修三世李氏祖妣墓、始祖宗远公墓、五穴山和百花坑万年坟等古墓。
九、恢复更新飘色等家乡文物。
十、支持办《浮山月报》和编篡《浮石志》支持家乡子弟读书成才。
其他如赵逸民捐建的广海门楼和水泥大道等等,这里无法一一列举。此外赵日均还回乡投资兴办建美金属装饰制品厂和台山市不锈钢厨具商场,为振兴台山经济作出贡献。
本文作者简介
赵龙柱,1930年生,广东省台山节斗山镇浮石管区人。1950年中师结业,参加县征粮工作,任三区征粮工作队队长。1951年参加小学教学工作,曾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1987年退休,在《浮山月报》及《浮石志》编委会工作。1994年任《浮山月报》总编辑直至现在。酷爱文艺,常在《浮山月报》发表诗词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离线惊喜

发帖
5446
金钱
4824
经验值
4812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07-08-23

    old5,多谢你贴上 "台山姓氏源流"的著文,虽然文章好长要分几次细读,但我好感兴趣,辛苦哂!

[此帖子已被 惊喜 在 2007-8-23 13:51:18 编辑过]

离线邻家小妹

发帖
2513
金钱
1130
经验值
1812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07-08-23

old5兄:

     多谢您的帖,那么详尽的介绍。我家老爷子对这颇有爱好、颇有研究,有一年还特意陪他到南雄珠玑巷走了一趟,待我让他上来看看,他一定大感兴趣的!

 

离线louie

发帖
2164
金钱
2188
经验值
2010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07-08-23

老伍兄

          你从邝姓说起,再说到台山其它姓氏,我一直跟随过来,成为忠实读者.溯本追源,了解历史,至关重要,同时也会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超越时空的感觉,十分美妙.多谢了.

                

离线old5

发帖
2955
金钱
3337
经验值
2964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07-08-23

多谢惊喜、小妹、louie  的支持!

本来,我也觉得这个贴的文章有点长,不太符合网络文化的特点。之所以坚持贴上来,一来是因为有你们这些热心人的支持;然后就是觉得有缘在这个网上相聚,基本上都是乡里乡亲的,追本溯源的话,很有亲切感;再有就是寻根问祖本来就是一种很有趣的事,我把这些文章贴了上来,作为资料工具保存在同学网,方便有需要的网友查询,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文章长久长点吧,选择你喜欢的章节看就好了。

 

 


发帖
3216
金钱
418
经验值
2567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07-08-23
从头看到尾,搀未见黄氏,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