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铁不成钢
刘荒田
我和X,交情超过20年。他年过70,早已退休。X是我一直钦佩的读书种子,他平生无他嗜,独爱书,家中藏书数万册,客厅里中英文书堆至天花板,卧室里,床的大半也给了高耸的书山。最近他回国探亲,被国内三个没有见面多年的亲妹妹修理得灰头土脸,回到旧金山以后向我诉苦。
他父母辞世以后,骨肉至亲就是也已退休,各有家庭的妹妹了。见面之后,妹妹们对久别重逢的哥哥招待周到热情,气氛本来不错。但夜阑兄妹四人灯下深谈,爆发了可怕的冲突。焦点是X的“失败人生”。妹妹们一致指责哥哥这么多年“没有争气过”,表现在:没买房子,没有可观的财产。“人家去金山,多少发了财。看你------”知道哥哥回国以后,通过文友,自费出版一本著作,妹妹们更加义愤填膺,批评哥哥“专干亏本事”。妹妹们举出一桩桩事实,诸如:赴美初期放弃报考公务员的机会,多年在中文报馆当低薪编辑,一次买书花美金数百元。又回顾父亲生前对独子的期望,越说越激动,声泪俱下。X低头坐着,冷汗直流,叹一句:“颈部若加上两双红卫兵的手,就成喷气式批斗。”
我们都晓得,这三位年过六旬的女性的出发点至为光明正大:恨铁不成钢。“要不是为你好,我才不费这么多唇舌,连眼睛也哭肿。”然而,我们可见过,由“恨”锤炼过的“铁”果然“成钢”?尤其是从古稀之年的“铁”,脱胎换骨为她们所规定的“钢”?别说X的价值观和妹妹们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差异,即使X确是天下罪人,不“恨”不足以谢天下,也不能不正视一个事实:X已没有能力和条件,改变生命状态。X自食其力,从来没有向经济基础比他好的妹妹要过一块钱;他长期居住在拥有最宽阔自由的国度,当“书蠹”是他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妹妹们凭什么单冲着哥哥的“穷”而喋喋不休呢?她们凭充满偏见的“直觉”,对一个独立的生命指手画脚,却忘记人生一个重要原则:“天下之事,不能改变的,接受之。”如果她们具备起码的人生智慧,就尊重爱书的哥哥,把哥哥通过读书取得的成就,视为家族的骄傲,充分肯定哥哥的才华,学识和作品;而不是教远方来的稀客饱受责难,晚晚失眠。
检讨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亲人关系方面的败笔,大部分都是“恨铁不成钢”造的孽。首先,持此“恨”者坚信自己师出有名,“恨”来自无可非议的爱。其次,他们毫无例外地坚持一己之见,排除任何异议,被批评者必须接受他们所画的从“铁”变“钢”的路线图。再其次,他们自以为真理在手,大可横行无忌,不肯花费心思,就方式和场合作慎密的策划,只求痛快。结果是可以预期的:被批评的“铁”丢尽自尊,无所适从。不可规避的下一步,就是关系闹僵,两败俱伤。
结婚多年的夫妻,骂对方“烂泥巴扶不上墙壁”;为逞口舌之快,嘲笑对方的生理缺陷、身高、体重、穿衣;训斥成绩差的孩子为“天生猪头”。激烈的言辞造成的永久性伤害,固然远大于建设性;就连平时打破一个碟子,弄丢一张车票,也被上纲为“无用”、“脑残”,也吃力不讨好。因为没有施行另外一个原则:“世间万事,不能接受的,改变之。”
我的老友,在我的劝说下,终于气顺。他说:“我活下去,靠的是穷书生的傲气,她们偏要在这上面剥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