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暐墓志石刻之味甚重,有些笔画还是单刀刻出,这体现出刻碑者在驾驭刀凿方面的纯熟和率意。
故在临习时,要多加体会这一点,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拘泥于法度,在严谨中体现出率性自如,唯其如此,才能临出一气呵成的效果。
一旦抓住字帖的特点,在临帖时就会受到自己所认可的特点所影响,多临就会手熟,这样就算是入帖了。若事前不做分析,在临帖时会拘泥于结构点画,这等同于抛弃成人的理解能力去描红,实属浪费个人智力。
或许,印刷体及唐楷名品令我们对楷书的审美影响已深入骨髓,但唐楷及印刷体的父亲并非如此。毕竟,这个时代科举已不存在,没必要将楷书推向标准化。
在所有时代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解放思想。书法这东西,尤其如此,其中个人偏好是第一生产力。
《山谷题跋》记载:“余学草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故习书之道,贵在坚持个人歪理,即使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可史上又有多少人在书法上与黄庭坚并肩呢?
个人在习书时,尽量将习书心得记录下来,偶尔回味,自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若非如此,只能老是跟着别人的屁股走,没有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