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字面上,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意思。孔子盛赞此道,认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即是世间不可能有平等的意思。
尽管如此,中庸仍是作为世间衡量种种是非的标准,亦是人们日常讨论事情得失的依据。当然,能够恰如其分表达出来的,只有孔子认可的圣人。谁是孔子认可的圣人呢?长于反思的人,估计不会将自己放在圣人的位置上的。
中庸不单在人们日常处事时作为标准依据,学书法亦不例外。孙过庭称:“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而“中锋”则受历代书家所推崇,印象中,苏东坡一死忠粉,称其偶像的作品的线条中间有一明显的墨线,未知东坡居士见此论有何感想。
按孙过庭的意思,书法的基础是“平正”,若无法做到这一点而涂涂抹抹,则成了行家里手眼中那种任笔成形的“老干部体”了。故一个人的书法根基深浅,外人并不难看出来。当然,看出来是一回事,礼貌上的评论又是一回事。
“平正”所指虽然在篆隶楷这三种偏重静态的书体较容易体现出来,若再深入一些,从行书、草书中亦有所反映。
从最简单的角度出发,基础好意味着用笔熟练,平正意味着结体端正。
怎样才称之为熟练呢?简单一点就是一气呵成,达到一气呵成的重点就是在行笔使转时过渡自然。曾有人对自己不喜欢的行草作品贬为乱写。可有人真能在基础浅薄的情况下能随心所欲乱写又不出错字吗?所以,书写熟练是掌握平正的手段之一。
要达到结体端正,首先要心态端正,心态欠端正,就无法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来对待书写,这又如何做到结体端正呢?
书法虽属小道,但小道亦有道。任何技艺达至精熟,苦功与方法都是不可缺少的,而关于方法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能否站在中庸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接纳他人的长处。
孔子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心态端正与否,很容易反映出来的,书法基础如何,也很容易为他人所知的,未知有多少人敢正视自己的不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