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295阅读
  • 213回复

論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80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原文】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原文】 15•37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注释】
    (1)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
    (2)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评析】
    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原文】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注释】
    (1)食:食禄,俸禄。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原文】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81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原文】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原文】 15•42
    “师冕(1)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2)师之道也。”
    【注释】
    (1)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2)相:帮助。
    【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译解完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82楼 发表于: 2013-06-01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译解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 16•1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
    (1)颛臾:音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2)萧墙:照壁屏风。指宫廷之内。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评析】
    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83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评析】
    “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原文】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1)矣,政逮(2)于大夫四世(3)矣,故夫三桓(4)之子孙微矣。”
    【注释】
    (1)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2)逮:及。
    (3)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4)三桓:鲁国伸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译文】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评析】
    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对此,孔子表示不满。本章里孔子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孔子的观点是,社会政治变革就是“天下无道”,这还是基于他的“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84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侫(4),损矣。”
    【注释】
    (1)谅:诚信。
    (2)便辟:惯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原文】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2),乐佚(3)游,乐晏乐(4),损矣。”
    【注释】
    (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3)佚:同“逸”。
    (4)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原文】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注释】
    (1)愆:音qiān,过失。
    (2)瞽:音gǔ,盲人。
    【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评析】
    以上这几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85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原文】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原文】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评析】
    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86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原文】 16•11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原文】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 16•13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 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原文】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评析】
    这套称号是周礼的内容之一。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名分制度,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译解完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87楼 发表于: 2013-06-01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解
    【本篇引语】
    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篇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原文】 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原文】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原文】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评析】
    “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88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7•4
    子之武城(1),闻弦歌(2)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2)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原文】 17•5
    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5)?”
    【注释】
    (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
    (3)之之也: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空无所据。
    (5)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建造一个东方的周王朝,在东方复兴周礼。
    【译文】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原文】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89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7•7
    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注释】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3)磷:损伤。
    (4)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
    (5)缁:音zī,黑色。
    (6)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7)系:音jì,结,扣。
    【译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原文】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1)居:坐。
    (2)愚:受人愚弄。
    (3)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4)贼:害。
    (5)绞:说话尖刻。
    【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原文】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可以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音ěr,近。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90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1)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2)也与?”
    【注释】
    (1)《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这是当地的民歌。
    (2)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着。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原文】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原文】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1),譬诸小人,其犹穿窬(2)之盗也与?”
    【注释】
    (1)色厉内荏:厉,威严,荏,虚弱。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
    (2)窬:音yú,洞。
    【译文】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原文】17•13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评析】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评析】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
    【待续】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91楼 发表于: 2013-06-01
    续《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解
    【原文】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原文】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1)也肆(2),今之狂也荡(3);古之矜也廉(4),今之矜也忿戾(5);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
    (1)狂:狂妄自大,愿望太高。
    (2)肆:放肆,不拘礼节。
    (3)荡:放荡,不守礼。
    (4)廉:不可触犯。
    (5)戾:火气太大,蛮横不讲理。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
    【评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上古时代有所区别,上古时期人们的“狂”、“矜”、“愚”虽然也是毛病,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而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变本加厉。从孔子时代到现在,又过去了两三千年了,这三种毛病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增无已,愈益加重,到了令人无法理喻的地步。这就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也希望有这三种毛病的人警醒。
    【原文】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
    【注释】
    (1)本章已见于《学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处系重出。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92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7•1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原文】 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原文】 17•20
    孺悲(1)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1)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原文】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2)可已矣。”子曰:“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4)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1)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
    (2)期:音jī,一年。
    (3)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种稻米,故大米很珍贵。这里是说吃好的。
    (4)旨:甜美,指吃好的食物。
    【译文】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评析】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93楼 发表于: 2013-06-01
    【原文】 17•22
    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原文】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原文】 17•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2)而讪(3)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4)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5)以为知(6)者,恶不孙(7)以为勇者,恶讦(8)以为直者。”
    【注释】
    (1)恶:音wù,厌恶。
    (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3)讪:shàn,诽谤。
    (4)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5)徼:音jiǎo,窃取,抄袭。
    (6)知:同“智”。
    (7)孙:同“逊”。
    (8)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原文】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评析】
    这一章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

    【原文】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解完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94楼 发表于: 2013-06-01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译解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1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一篇中有如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原文】 18•1
    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1)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2)箕子:箕,音jī。殷纣王的叔父。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3)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原文】 18•2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1)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2)黜:罢免不用。
    【译文】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原文】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