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艺术家”“书法家”被踢进贬义词的角落之中,成为廉价的代名词。
这大概跟人们喜互相吹捧自我标榜,导致“大师”满街乱跑有关。近代由神圣走向媚俗,应是这几十年间的事了,毕竟,维持神圣所付出的代价太大,即使这样,也免不了向庸俗低头。如禅宗的种种平民化主张,导致人人都可以对“禅意”大放厥论了,这种趋势恐怕六祖本人也未曾预料到。
不久前看到一个帖子,作者大概属于理想主义者,称现代书画的品评不再受到权力所左右。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书画终属小众领域,而著名商品广告都请大明星大名人作代言人,金钱与权力两者往往脱不了关系,你说书画品评能做到真正以作品说话吗?除非人人皆属书画中的行家里手,这有可能吗?
民国时期,顺德有位叫黎公寿的人,诗书画印俱精,初期在广州一民营建筑队里当会计,同时在三多轩挂单卖字刻印,后受战争影响,建筑队没了,卖字刻印也不行了,便来到台山的亲戚家中避难,过了三年才回顺德。在台山期间创作了大量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后来几乎当废纸卖掉。辗转多次经拍卖公司推动后,才有所好转,现时一个隶书扇面可卖上千元。
虽说明珠终有一天被世人发现,但明珠也有可能未为人知时被损坏。学书法者即使内心无神圣使命感,也不应随意去损害它神圣的一面。神圣的丰碑需无数岁月才建立起来的,一下子就被损害成今天这个样子,这是否是一种罪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