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与朋友前往位于水步冈宁圩的侨乡博物馆一行。
据朋友称,因游客稀少的关系,现时冈宁圩的鹅城影视城与侨乡博物馆皆不对外开放,这次是托关系才能进去一看。
记得N年前,乡镇还设有文化站,还有不定期印刷发行文艺小报,后来都消失了。这种消失,也意味着乡镇文艺爱好者失去了“组织”,变成一盘散沙。虽然台山的广东音乐基础深厚,但书画文学呢?乡镇的本土文化也愈来愈薄弱。有人称,这是经费不足所致。作为一种公益事业,非要从金钱效益来考虑才可行?那公园、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广场呢?
上中学时,不知是《历史》还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里面提到美国政府五六十年代因通货膨胀,为了保障农民的收益,将从农民手中购来的牛奶当污水处理掉。我还记得看过日本关于保护乡村本土文化与传承的报道,其处理方式跟今天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法相类。
不久前,习总在十九大讲话中提到“文化自信”这个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是否从乡村做起,将乡村的特色文化保护起来,树立起民众的文化自信呢?一个国家的民众对自身文化产生强大的自信,这个国家的民众必然团结。对文化的投入,不也产生良好的效益吗?
这次在侨乡博物馆门前,见到有外地车辆一台,估计车里坐的是一家子,结果吃了闭门羹。此外,“侨乡博物馆”的名字太泛化,“台山侨乡博物馆”是否更适合呢?又,博物馆里的名人栏中,林为干、蔡睿贤、黄翠芬三位院士已故,其个人简历是否作出更新呢?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7-11-23 08:4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