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见到了fficeffice" />
离别已有三十多年的“女儿”
今天我真的非常开心,我终于见到了离别已有三十多年的“女儿”。为什么我在“女儿”的二个字加上双逗号呢?说来话长:那是在1978年间,我的高中同学刘凯文她要结婚了,据説男家是水步大岭人。在当时,我和我的好朋友刘凯生,既是同村,又是同学,想给我们的同学送点什么结婚礼物为最好呢?送贵重的,我们在那年代又没有这样的能力,送平庸的,我们又不想,经过再三考虑,还是发挥自己的特长,画一幅孔雀开屏图,周围是开满的牡丹花,以祝福凯文同学结婚幸福快乐,凯生提议写一首诗在里面就更加高雅了,写什么诗好呢?我们翻看宋词唐诗,最后找到了王健的送《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我们知道“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未谙姑食性,先遗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因为在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
画画好后,我用隶书在上面写了唐诗,在下面用仿宋体写上:“敬录唐诗《新嫁娘》一首,凯文同学结婚留念。刘树民刘小云刘凯生敬贺。
这以后,一别三十多年,大家为了生計,各自东西,而最令我伤心的是我的好姐姐刘小云老师,在人生的路途上,因病不幸英年早逝,我每每想起,心灵好像被刀割一样,因为我那时远在澳洲,不能送她一程,唯有祝愿她在天国快乐。至现在,我也就在网上联系上凯文同学,问及那画之事,她说还保全在乡下的家,再以后几经周折,托人帮拍照片回来,我终于,见到了离别已有三十多年的“女儿”。我看着照片,昔日的绚丽的画面现在已开始霉烂了;往日的墨迹也出现一点点的颓化,人老病死的自然现象也发生在这水粉画上面。我不由想起还有一年,我们高中同学聚会40周年时,很多没有见过面的同学又可以见到了,真的好开心啦,同学们都期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这是当年送给刘凯文同学的结婚礼物
[此帖子已被 刘树民 在 2009-10-10 20:35:02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