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65阅读
  • 1回复

砚边絮语——当代书法的展览与实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明清时期,由于建筑家具的变迁,再加上春联的流行,书法突破了往日尺幅的限制,其技法也获得了突破,这便是明清调的起源,它所指的不单大尺幅作品,还有那种由书大字及大尺幅作品所形成的独特的开张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清交汇之际的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铎、傅山诸人,其中王铎对日本人影响尤甚,而现代的中国书坛,习王铎的不计其数。
王铎的书法,尤其是那些行草条幅,有如山洪咆哮,这固是功力到位的体现,若其心中无郁结之气,不能为也。
今人以王铎为师,这与六、七十年代两国进行书法交流不无关系。如1964年日本书坛巨擘丰道春海来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书法展览,并现场用“双手回腕法”书写擘窠大字,影响一众青年书人热血沸腾,其中,区潜云、陈永正大受影响,不顾老师劝阻,两人经常走在一起切磋书艺。这多少跟一直以来偏于实用的书风有关,亦跟年青一代的叛逆心态有关。那个年代,即使是一本普通的情色小说《少女之心》亦能掀起轩然大波,更何妨是那种看去奔放不羁的书风呢?
八十年代开始,书法展览兴起,初时多为四尺以内的中小作品,偶尔出现数件大作品,便有鹤立鸡群之感。结果,大条幅开始流行,以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铎、傅山为代表的明清调大受欢迎。到了今天,这仍是展览主流。虽说期间有人提倡什么小行草、书斋味这类小品,但最终多被拼贴成大条幅来处理,不得不屈服于明清调在展览厅中那种令人极具震撼力的效果。
然而,王铎诸人,皆属古代文人学者之类,其大件作品固然狂放,却不失于粗野,不会给人以乱来之感。今人底气不足,虽常作大幅连绵行草,可与前贤相比,要么在那种“啮纸流”的呼声中欠浑厚,要么在驾驭笔法时显得荒率,收不住脚跟。这类情形较常见,既然如此,又何必舍长求短呢?尺幅小一点,显得实用一点,且历朝历代名家辈出,书风甚多,如唐宋时期,受制于建筑、造纸术等原因,何来大条幅呢,其书法水平又何曾输于明清调代表人物半点呢?而明清调的代表人物的小品与大作品相比,不也别具一格吗?
约二千年初,与书友到东莞看书法展,在展厅门外不远外有间卖文房的商店,墙上挂有曾翔题的店名,规格为四尺对开横幅。虽说曾翔的书法在网上一直受到不少非议,但我看了这个题字后,体会到曾翔的功夫很深。此外,店中还挂有其它名家作品,均是尺幅不大,与环境很相衬。
后来又看过一、二次当代名家的个展,作品规格多为四尺整纸以内,其中又以三尺、四尺的斗方居多。
这即是说,大尺幅是奔着比赛去的,小尺幅才是现场生活体验。据我所知,现在省市举办的书法展览稍收敛了些,但基本尺寸为六尺条幅,而更早前,展厅内满眼都是超过二米高的条幅。虽说生活中亦会用到这么大尺幅的作品,但机会不多,若作收藏用,则除了作品水平外,作者的人生履历和社会地位所占比重亦不小。
当然,对于初涉收藏书画的人而言,字写得好又便宜的作品亦可。无论怎么说,从事普通书画收藏的人不多,若朋友来访,家中的墙壁挂着几幅书画,手中还藏有数幅,亦可用作炫耀的资本。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7-10-22 13:00重新编辑 ]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离线May-May

发帖
57285
金钱
212376
经验值
386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10-22
優秀文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