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台山人则说:“心好唔怕骨头贱。”这些都是源于生活经历的总结,几乎每过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不得不说,兴趣是一种非理性魅力的现象,且在某种情况下非常强大。
若是没有兴趣呢?或是因为碍于人情义务之类,我们不得不去应酬一下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但事后多是丢弃一边,不加理会。
一直以来,我对于教育中关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一说法感到怀疑。当然,我不否认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但我更多是在思考标榜这种说法中包含有多少水分。
在儿童教育方面,恐怕古往今来都不缺乏适度强制这一点。记得在一个微信群中,我碰到一班充满理想主义的教育工作者,个个在口头上都反对适度强制,于是不再跟他们讨论了。或许,诱导启发得以实现,是针对个别学生而言,而且得以成功,除学生天赋外,学生的家庭教育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至于鼓励与嘉奖所产生的动力,究竟有多少与兴趣挂钩呢?这只能交由当事人去回答。
至于成年人兴趣的诱发,成因很复杂,假若称跟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有关,我不反对,但我反问一句:你是对具体工作产生兴趣还是为了生存或受出人头地这一想法影响,不得不要去工作呢?
有些兴趣会因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可有些兴趣则是一发不可收拾。或许,其中一些兴趣因环境局限会暂时隐藏起来,但当出现合适的土壤时,兴趣便再次爆发,这种爆发的后劲更足,一发不可收拾往往在这种环境下出现。
兴趣固然是最好的老师,可令他人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才是重点,这问题恐怕不是爱因斯坦所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