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886阅读
  • 6回复

汶村村的“文安城”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陈海燕
 

发帖
547
金钱
848
经验值
47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7-28

         走进台山市汶村村委会的东上村村边,你可以见到一堵以粘土为原料的古墙残垣。汶村村的老人说,这堵墙是古城墙,是明朝末年时村子里的明朝举人陈王道所建,把整个汶村城包围起来;后来,南唐王朱聿鐥的将军王兴以这里为据点,把汶村古城作为首都期间,奋力抗击清兵时被毁。昔日的古城墙仅剩下留存至今的残垣断壁,见证着汶村古城过去这段历史。

 


      

      明朝末年,李自成入京,明朝败亡,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朝遗臣相继拥立几个明室政权,意欲维护明末政权。清顺治六年 (明永历四年,1649年)十一月,清廷命令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各率所部合兵2万同征广东。1650年十一月二日,广州城陷。广州陷落后,南明兵部主事陈邦彦联合农民领袖余龙,起兵于顺德;陈子壮起兵于南海,黄公辅于新会、麦而炫于高明、王兴于恩平……当时闻风而起的抗清义军有数十处之多,“小者百人之奋,大者万人之斗”,南海之滨的农民军,声威大震。

       在台山(旧称新宁县)进行抗清斗争的义军主要是王兴、陈奇策的部队。清光绪十九年的《新宁县志》有记载:“王兴,番禺人,少为农,短小精捍,智计过人,群呼为“绣花针”;明亡,遂散家财,收纳亡命,以计恢复,四方归之。”传说他在台山的大隆洞山区,找到了逃亡而来的南唐王朱聿鐥,奉朱聿鐥为主,以便号召。现在台山市隆文镇的寻皇管理区,就是因当年王兴寻皇而得名。1654年,王兴联合海宴各村的农民起义,控制了新宁县的西南部。1655年六月十六日夜间,王兴部队攻克了汶村城。

         王兴部队占领汶村后,将汶村定为南唐王朱聿鐥治下的首都,改名为“文安城”,坚奉永历年号,遵用明朝服制,以此地为抗清根据地。在汶村城城东“三庆堂”设立唐王朱聿鐥行宫,“闲竹祠”设立虎贲将军府,又设御花园(现址在花厅,现尚存一口水井),设寝宫(现址在东下村);城墙加宽、加厚,在东、南、西、北四城门各设堡垒。邵庭采的《西南纪事》有记:“王兴在文村“熬海铸山,务农积粟”,发展制盐业,建仓库,铸刀枪,构筑沟垒;又礼贤下士,招兵买马,壮大自己。”很快,王兴就建立了一个拥有新宁、恩平两县南部地区的敌后政权。陈奇策则据守下川。


 

 

 



小图 | 大图 图片

  • 汶村村的“文安城”历史|相片上传
  • 汶村村的“文安城”历史|相片上传
  • 汶村村的“文安城”历史|相片上传
  • 汶村村的“文安城”历史|相片上传
  • 汶村村的“文安城”历史|相片上传
  • 汶村村的“文安城”历史|相片上传
  • 汶村村的“文安城”历史|相片上传
  • 汶村村的“文安城”历史|相片上传
分享到
离线陈海燕

发帖
547
金钱
848
经验值
47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7-28

     汶村根据地经过一年多的经营,队伍不断壮大。1656年正月,尚可喜率兵三万围剿汶村,相持数月,王兴顽强抵抗,清军折兵万余而退。到1658年七月,尚可喜趁新宁大饥,再发兵10万大举进攻汶村。王兴领兵据险抗击,苦战3月,大败清军。尚可喜于是采取长期围困方针,征调水陆兵和民夫约十万之众,挖掘深沟,筑造高垒,切断汶村和外界的联系。王兴部队被围困至次年(1659年)夏秋之间,粮尽援绝,陷入绝境,城内买一升米要两千文钱(约合白银二两,即一石米价二百两),一只老鼠也索价一百文。王兴下令允许城中兵民出城自谋生路,然而多数人却宁愿忍饥挨饿,不肯离去。到八月中旬,尚可喜派遣幕僚金光进入汶村招降。王兴知道明永历帝已逃亡缅甸,南明政权实际已经灭亡,决心一死殉国。他一面命人制造了一口巨大的棺材;一面叫自己的五个儿子护送年老的母亲带着永历朝廷颁给的敕书、印信、令箭前往清军大营谒见尚可喜,目的是保护部下将士和依附人士的生命安全。

      八月十七日夜间,王兴宴请所部文武官员和依附人士,宣布已经同清政府达成协议,分发钱财让大家各奔前程、自作主张。王兴自焚殉国,明末诗人陈恭尹的《王将军挽歌》有详细描述:王兴与张夫人礼拜了母亲,又互相拜别;15个妾侍也罗列两旁,向他们礼拜。此时,张夫人捧出一罐酒,说道:“我藏有一斗好酒,等待这么一夜。现在终于离别了,大家尽此一杯罢!”各人怀着极其悲伤的心情饮罢酒,就各自回房去了。过了一刻,王兴和母亲串堂入室,见16个妻妾都已悬梁自尽,王兴劝母亲逃离后,走到中堂,把永历帝赐给他的印信放在正中,点起香烛,向永历帝遥拜,接着又拜过四方。然后脱下朝衣,走进堆满火药的房间,先后解下张夫人和15个妾侍的尸体,移至火药堆上。他再出去穿上朝衣,进房点燃火药。一声巨响,烈焰腾空,王兴壮烈牺牲。寄居汶村的南唐王朱聿鐥见状服毒自尽,其余将士浮海而去,拒不事清。文安城复名汶村,仍然是陈姓聚居。 


     

     王兴自焚之后,金光受其感动,把王兴及其妻妾共17人的骨灰合殓于王兴生前预制的棺材中。后其弟尚文及孤子懋烈、懋熙等将17人遗灰迁葬于广州城南南箕村附近的山上。坟墓因日久渐被泥土掩盖,这一位战功显赫的抗清名将,其人其事渐渐鲜为人知。直至1952年,广州珠河区南萁村一项工程动工,发现了王兴墓志,还有其妻妾的遗物金耳环和金手钏。1955年,文物单位把王兴墓迁广州风景秀丽的越秀公园,同“绍武君臣冢”葬在一起,墓碑刻上“南明抗清殉节王兴将军暨妻妾之墓”。

[此帖子已被 燕福不浅 在 2009-7-28 17:51:1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燕福不浅 在 2009-7-28 17:53:56 编辑过]

离线陈海燕

发帖
547
金钱
848
经验值
47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7-28
汶村“斩头忌”

         汶村“斩头忌”
      汶村是反清复明的最后一个根据地之一,目前村里还留有当年的寝宫、行宫、将军府、王兴自焚处遗址。但是,这段壮烈的历史对于汶村人来说,却是一段不忍提起的惨痛历史。汶村村现存的族谱等历史资料,多称王兴为“贼寇”。

      王兴攻打汶村时受到举人陈王道组织的乡勇抵抗,一时无法入手;1655年六月十六日夜间,王兴部队乘乡勇疲劳困倦的时候,由南城门坑渠偷入一些人,把城门打开,攻陷汶村。 次日,海宴有一个叫赵陆的人对王兴献计:“欲取汶村为老营,务须要陈姓尽诛。”王兴接受了这个错误的意见,贴出告示,假意劝导逃出去的汶村人:如果回来,则保证家人团聚,安居乐业;如有包藏隐匿者一概杀无赦。当时有不少人返回汶村,但仍有一百多人不相信,冒险逃离,到附近的村落避难。二月十一日,王兴派遣一百多人搜至黄寨坑,挨家逐户找出汶村人押回家。六月二十二日将抓获的汶村男丁,尽押至莲冲口仑斩头。当年斩头的地方血流成河,把地都染红了,后人称为“红地”。 原来被囚在白泥的汶村地主陈王道,在王兴攻下汶村的当晚也上吊死了。

      那时,以海晏容际泰、那陵颜景霞等为首的热心人,冒着生命之危险,拯救汶村的逃难者。有些人逃到海晏老容处,老容兄弟义不容辞收藏这些逃生者。但因村子太小,容易被人发觉,于是把这些人带到那陵村来。那时,那陵有一位叫颜其福的人,毅然把这些人收藏起来。但那时风声很紧,王兴派出部下到处搜查汶村人,扬言举报窝藏者有奖,如若胆敢窝藏不报者,罪加一等。颜其福看到此情严重,就给一些费用这班逃生的汶村人,把他们带出上峰岭迳,逃出生天。直至王兴被平南王尚可喜剿灭之后,这一百多名幸存者才回到汶村。经此一劫,汶村陈氏和海宴颜氏与容氏开始成为世交,直到现在,每逢春节,都有舞狮队,八音队到对方的村子拜年。

清朝殿试及弟,探花陈伯陶为汶村丰岂堂书写的颂文曾载述陈颜容三姓关系的来历,颂文如下:fficeffice" />

清初流寇蜂起,闾里骚然,其最虐暴者莫王贼,若时都人为滛威所慑,弗敢谁何?

我族奋起抗敌,然卒为所陷,屠戮之惨,而逃者莫敢舍,窃幸

贵族关怀世谊,毅然相容高风大义,诚足多矣……

 

 

    

 

 

资料来源:

        台山市汶村村历史文物研究委员会        台山市汶村镇汶村村保护文化遗产基金会


 

[此帖子已被 燕福不浅 在 2009-7-28 16:29:13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燕福不浅 在 2009-7-28 17:42:12 编辑过]

离线尘东飞

发帖
1997
金钱
3747
经验值
114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7-28
详尽。做足功课。赞。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7-28
谢谢上传历史资料。
离线昨夜星辰

发帖
9605
金钱
7777
经验值
384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7-28
小燕子,你所述的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反清复明”吧。
离线陈济凝
发帖
23
金钱
24
经验值
24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7-29

有关王兴的资料,年代越早,对其的评价就越负面。在王兴当年活动的那些地区,民间流传关于他的故事,也是负面的为多,基本上多称王兴为贼头,不但嗜杀成性、还荒淫好色。阳东与台山沿海的很多村子,如大沟镇海头、海晏地区的小担、横岗、那马、东头、沙桥等都曾遭其残害,其中海晏小支荷谭姓当时还惨被灭族。

据有关资料,王兴,原籍漳州和平县,因杀人,被明朝官府追捕,逃亡番禺、新会,最后流落恩平县山区为贼寇,混名“绣花针“,后夺瑶寨为贼窝,并将山区的瑶族人赶尽杀绝。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纷纷起义,不久王兴也聚众造反。期间,王兴攻入了阳江的海朗城,展开了大屠杀,把城内洗劫一空。据在大沟镇政府工作的费流萃先生说,当时,他的族里有位先祖在海朗城任职,“绣花针”血洗城后,族人到城里寻找先祖尸首,但由于城内尸体遍地,而且几乎面目全非,根本无法辨认。后来,族人通过制服的辨认,才找到先祖的尸体,但已无头。为了纪念先祖,族人为他立碑,并称之为“无头太公”……

后来,明亡,王兴控制了恩平城,俘虏了恩平明朝知县陈兆棠,即改“反明”为“反清”。当时的人,很多都认为他假公义以济私欲,打着“反清”的大旗,却做着盗贼的行为。

现在关于王兴的传记,对其残暴的一面,都有所避讳,可能是由于他后期曾打出所谓的“反清”这幅大旗吧。 难怪有人说,“历史是千依百顺的小女孩,任人随意打扮。”

欲知详细,可查阅旧版的《新宁县志》、《汶村治乱记》、《海宴乡土史》东莞陈伯陶著的《汶村屠城纪畧》、或斗山六村的《记变录》等资料。




以下为沙栏人李奕楫写的《海宴乡土史.绣花针之乱》:




















  

  

[此帖子已被 陈济凝 在 2010-8-26 9:03:10 编辑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