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8阅读
  • 1回复

砚边絮语——五体中的篆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众所周知,书分五体,可人们习惯上又将真行草划为一大类,篆隶又作另一大类。究其原因,是自魏晋以来,真行草在日常书写中最为普遍,篆隶则偏于装饰了。
篆书是甲骨文、钟鼎文(亦称“金文”)、小篆、汉篆及某些近现代出土的金石、帛书简牍上的篆体的统称。其中甲骨文是古人将动物的甲壳、骨头进行烧烤后产生裂纹,然后根据这些裂纹来推算凶吉,并将结果用刀刻在上面。所以,甲骨文在过去是天意的代言人所创作,具有无比神圣的意义。
钟鼎文主要指夏商周三代青铜器上的文字,最古老的青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处于同一时代。青铜器的器型很多,可分为祭祀与实用两大类,其中祭祀所用,为当时国之重器,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 士用一鼎或三鼎, 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由当时丞相李斯所发明的国家通用的字体。因秦朝短命,小篆书写速度慢,结果小篆成了书法史上最短命的实用字体,可小篆却又是自唐以来几乎所有学篆书的人的入门必修功课,而人们亦将小篆看成是最具代表性的篆体,这一点恐怕是李斯所无法想象的地方。
汉篆较具代表性的是铜镜、印章上的篆体字,其结字方正、点画多横平竖直;此外,一些汉碑额及其它石刻上的篆体,风格多变;而近现代出土的一些金石简牍帛书中,汉代有不少,其中的篆体多介乎于篆隶之间。春秋战国时期的金石简牍帛书的篆体,风格多样,当时各诸侯各据一方,各有各的标准,字体多变,给释读带来许多困难,若非近现代的出土,恐怕自汉代以来,对春秋战国的篆体研究陷入空白之中。
另,因吴昌硕的努力,导致秦国的“石鼓文”闻名天下,这亦是一妙。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离线May-May

发帖
57285
金钱
212376
经验值
386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10-11
好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