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书法篆刻,也常写点小文自娱,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完全就是“差不多先生”的翻版。
当我懂得上微信时,全国已有半数以上的人在玩微信了;当别人谈论股市时,我至今都不知道如何炒股;我也是玩写字的,可常从一些二十来岁的书法爱好者口中吐出许多我毫无印象的现代名家的名字来。
其实,我也想赶时髦,想随波逐流,可我付不起这个价钱,所以只能用无用的东西来打发时间。庄子认为无用才得以保全,我觉得那是碰上好运气,无用就是无用,有用就是有用,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两者混在一起,就没有黑白之分了。
我喜欢读杂书,哲学、心理学、宗教、地方志、流行小说、野史杂记等等,只是从来都是浅尝辄止。我不是不想深入,而是深入不了,也缺乏记忆能力,这决定了我无法摸到专家的门槛。我只是觉得,读多一点书,多点胡思乱想,这样就足够了。
张旭《古诗四首》中有句“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一直以来,我们习惯性认定“贤哲”是个好东西,所以有了“见贤思齐”之说。想一下无妨,若是违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只能遭人唾弃,故“不尚贤,只尚利”才是世间大道。我也喜欢钱,越多越好,只是我在这方面还有点自知之明,挣大钱是少部分有本事的人,我是个懒汉,能够温饱已很不错了。
我不喜欢那些被称为励志的文章,它们更多让人将努力等同于实际收成一样。社会公认的成功人物实属少数,这类文章的流行,只能加剧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时令更多的人感到彷徨——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有人告诉他,爬过前面那座山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结果他失去了对这座山的警惕;当它历经艰辛爬过这座山后,等待他的可能是更大的危险。这类文章的宗旨往往违背人生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比正面大,实在不宜推广。
我不喜欢跟失信于我的人交往。虽然,每个人都不必为他人负起守信的责任,但社会是一个群体,每个人都要承担一些义务,守信的基本作用是方便合作做事,这是群体发展的基础。宁可拒绝,不可失信——这应是群体中的个人不可动摇的信条之一。
我的微信朋友中有不少是书法爱好者。说实在,每个学书法的人都渴望自己的作品卖出天价,但每个人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说到底,今人中能写出令收藏家青睐的作品的人极罕见,所售出去的绝大多数作品仅属消耗的装饰品,其中一些作品能卖得高价的原因,要么是“托”出来的,要么是人情关系往来的,若放在收藏家眼中,一个有着省书协副主席衔头的,心理价位多500~1000元这个范围内,至于没什么名气又写得好现代人写的,数百就顶天了。个人若能做到自己的作品不被他人当垃圾就很不错了,至于这方面的自尊问题,多是虚荣心太重有关,并非来自于捍卫书法的神圣。
好像又到了讲鬼古的时间了,我要看看能否挖个故事来。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7-09-06 00:1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