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深秋细雨连绵,人们一如既往地庆祝国庆日的到来,法新社记者描述这里的情形:“坏天气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临近岁末的时候,北京的剧场里上演了一出话剧,名叫《商鞅》,观众中有个人是副总理朱镕基。像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中国人一样,这个人也特别爱看传统的中国戏,比如京剧,还能连拉带唱,就是很少看话剧。但是那天他忽然心血来潮,就去了。剧情说的是,2000年前秦国宰相商鞅以惊人勇气推行改革新政,终为顽固派羁绊,车裂而死。这故事他在读书时已经知道,此后又有无数人在他耳边提起,那时只是慨叹,现在以古衡今,竟有一种强烈的惺惺相惜的感觉,不免伤心。那些陪着他看戏的人,忽见这位“铁面宰相”脸上淌着老泪,不禁大吃一惊,接着就发现这对他们来说有着巨大的意味。“看来我们的话剧有极大震撼力,”剧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得意地说,“大家快来看吧。”另外还有人发现了更多的含义,上海一家小报把这件事捅出去,弄得沸沸扬扬,结果人家把舞台上的那位宰相忘了,都在议论现实中的这位“宰相”。他们说这是“今日的改革家在为昔日改革家落泪”,还说“历史证明,改革者都没有好下场”。
说“改革者没有好下场”,未免夸张。不过,在很大程度上,这位副总理所遇到的巨大压力,是他的强硬的改革主张造成的。1996年夏天,34000家国有企业自从1992年十四大召开后,“国营企业”就改称“国有企业”了。的净销售利润率下降了55%,每卖出一元的东西,只得利润九厘钱,这是历史最低点了。总计这一年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是1985年的28倍,第一次超过了利润。这一年外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的所得税增长了40%、个人所得税增长了46%,而国有企业所得税却由于盈利情况的每况愈下出现了负增长。亏损最严重的行业——煤炭、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纺织品和轻工业,差不多都是昔日的盈利大户。7月上旬,中国大部分地区阴雨绵绵,把人们的心情也搞得愁云惨淡。吴邦国副总理在河南说:“当前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国有企业产销下降,经济效益不高,亏损额上升,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这局面引发了激烈争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原因造成利润下降?是总需求增长放慢?还是国有工业的结构和制度有问题?很明显,买方市场和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十几个月,这不利于企业的价格垄断,但是这仍不足以解释国有工业企业利润的大幅下滑,因为民营企业的利润始终在顽强地增长着,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参照。国家计委副主任曾培炎说:“三资企业和进口商品竞争给予国有企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就说明很多问题是国有企业作茧自缚引起的。“很大程度上,”世界银行的报告分析当时中国企业的时候说,“利润的恶化揭示了国有企业在补贴和不完全改革掩盖下的不利地位。”会计制度改革增加了折旧费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了养老金和医疗费用的支出;农产品价格改革增加了工业原材料成本(例如粮食和棉花价格);通货膨胀率的降低令贷款的实际利率由负转正,也让企业享受多年的隐蔽利息补贴大大减少、账面利润相形降低,后者在过去两年曾因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而被人为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