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254阅读
  • 90回复

一见‘粽’情 (移动音画习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jan

发帖
78964
金钱
1422
经验值
19488
只看该作者 60楼 发表于: 2012-06-22
下面资料来源网络--


端午食粽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 此帖被jan在2012-06-23 07:10重新编辑 ]
离线jan

发帖
78964
金钱
1422
经验值
19488
只看该作者 61楼 发表于: 2012-06-22
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夏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许多有河流的地方都举行龙舟竞渡,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棕子。端午节吃棕子,在中国已相传两千多年。据说,屈原死后,人民将粽子投在江里喂蛟龙,让它不要吃屈原的身体。另一说则是将粽子投在江里以祭祀屈原,包上箬叶可以不被鱼虾吞食。


[ 此帖被jan在2012-06-23 07:10重新编辑 ]
离线jan

发帖
78964
金钱
1422
经验值
19488
只看该作者 62楼 发表于: 2012-06-22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离线jan

发帖
78964
金钱
1422
经验值
19488
只看该作者 63楼 发表于: 2012-06-22

  
  

  佩香囊:
  
    端午节戴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也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颜色鲜艳,袋囊内的填充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 此帖被jan在2012-06-23 07:11重新编辑 ]
离线jan

发帖
78964
金钱
1422
经验值
19488
只看该作者 64楼 发表于: 2012-06-22
  
  
  
  悬艾叶菖蒲:  
    端午节,在我国南方及北方一些地区,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有在家门口挂艾草和鸢尾草的习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 此帖被jan在2012-06-23 07:12重新编辑 ]
离线jan

发帖
78964
金钱
1422
经验值
19488
只看该作者 65楼 发表于: 2012-06-22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 此帖被jan在2012-06-23 07:14重新编辑 ]
离线jan

发帖
78964
金钱
1422
经验值
19488
只看该作者 66楼 发表于: 2012-06-22
端午节诗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 此帖被jan在2012-06-23 07:14重新编辑 ]
离线jan

发帖
78964
金钱
1422
经验值
19488
只看该作者 67楼 发表于: 2012-06-22
 竞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 此帖被jan在2012-06-23 07:16重新编辑 ]
离线JoyceChoi

发帖
7766
金钱
35901
经验值
20639
只看该作者 68楼 发表于: 2012-06-23
願您及府上各人,在這個端午節節日裡,過得豐盛,愉快!

蔡肖紅
离线美雪梨

发帖
27035
金钱
3787
经验值
18715
只看该作者 69楼 发表于: 2012-06-23
祝jan妹合府端午节快乐!周末愉快!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赠人祝福,心留快乐;
离线雨叶冰竹

发帖
12116
金钱
1629
经验值
10293
只看该作者 70楼 发表于: 2012-06-23
好精美的动态音画制作。祝jan合府端午节快乐!




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于心 .让事实去雄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离线淑女mm

发帖
6074
金钱
10338
经验值
1226
只看该作者 71楼 发表于: 2012-06-23
jan靓靓,你的音画迷住了我,制作好靓欣赏了美帖

离线albertali

发帖
84
金钱
117
经验值
0
只看该作者 72楼 发表于: 2012-06-23
靓女:谢谢音画助兴.画美音甜人更靓*端午节*快乐!





离线天涯雨

发帖
2884
金钱
3246
经验值
2361
只看该作者 73楼 发表于: 2012-06-23
http://75one.taishan.com/job.php?action=download&aid=809279

祝多才艺的jan姐姐和四九村同学瑞午节快乐!
离线秀燕

发帖
8480
金钱
23297
经验值
1207
只看该作者 74楼 发表于: 2012-06-23
周末愉快!Jan     并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送上清晨的一支独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