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与野鸡大学》
数天前,听说开始高考,在“望子成龙”及计划生育影响下,家长对子女参加高考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虽然文凭并不等同于真实能力,但它是社会管理需要,在用人问题上不能不依赖文凭来作出判断。
有关考试方面的文章,在记忆中只有《范进中举》一文,这文章在过去的课本里出现过,未知今天仍在否?印象中,那时的语文老师将《范进中举》看成是一篇充满势利眼的讽刺小说,我一直也这么认为。但现在了解到,过去中了举人,属于国家在编官员,有国家俸禄,全家不用交税,一旦任职,至于也从县级的教育局长起步,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过去有穷秀才,却从没有穷举人之说,在这种环境下,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考举人呢。范进老先生的亲戚朋友的表现实属人之常情,何来讽刺之说呢。过去广东肇庆有位叫谢启祚(1693-1797)的,93岁中举,中举后还当了几年官,可谓史无前例,或许是这种执着,才令他活了百多岁。
高考之后,“野鸡大学”又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所谓野鸡大学,是指虽然是合法机构,但不被所在国社会、用人企业认可的学校,主要指标是花钱买文凭,而买来的文凭不被用人单位认可。这令我感到有些奇怪:既然文凭不被社会认可,为什么还要称“大学”呢?
不过,也有一些被社会认可的文凭也是这么来的,如过去一些国家干部、学校老师,需要一定的学历才能担任,于是,便出现了几乎不用学习被社会认可的各种大学本科、研究生之类文凭出现,总而言之,只要社会需要,就能制造被社会认可的文凭——尽管它们获取的途径草率得比许多野鸡大学还不如。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7-06-12 16:3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