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104阅读
  • 59回复

犀利姐文集(大言不惭,让大家见笑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犀利姐
 

发帖
926
金钱
10526
经验值
1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4-03
清明时节

李喜丽

《侨报》文学副刊,2012年4月3日


1.故乡篇
  清明扫墓祭祖,家乡人称为“铲山”、“行山”或“拜山”。

  拜山多是拜自家山坟,也有集体拜宗亲祖山的。拜山的队伍少则二三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上百人。拜山除了人到,祭品牲礼必不可少:香烛炮仗,冥钱衣纸; 吃食方面,即使是最贫寒的人家,至少也会备有五花腩肉煮熟的“三牲”,白切鸡和自家蒸的黄糖发糕;殷实富裕的人家,则会从饭店订购来白糖糕、蛋糕、煎堆;油鸡、烧鹅、火肉,甚至整只烤猪,尽求风光隆重。

  拜山先做的是把坟墓上疯长了一年的杂草树枝铲掉除清,重新培上新土,在坟头压上新的纸钱;然后摆出祭品牲礼,燃起香烛,焚烧冥钱衣纸,众孝子贤孙向祖先坟墓敬酒,鞠躬祈拜,祷求保佑。领头的长辈口中喃喃细语,向已长眠地下的先人汇报子孙辈各人的成就进展;亦向先人祈求,保佑各人来年平安顺利,健康幸福,学业进步,高升发达。 燃放过炮仗后,众人就可以享用丰富的祭肴食物了。

  家乡的风俗习惯,不单是自家人享用拜祭过祖先的祭肴,而且会热情邀请跟随围观的人,附近田间劳作的陌生人一同分享﹔享用的人越多,表示家族人丁越兴旺发达,意头越吉利。 吃不完的食物,还会分派给个人带回家。跟拜山人家一同分享祭肴这个习俗,在家乡被称为“打山望”。如果遇上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回乡祭祖,“打山望”的人不单可以当场饱餐一顿,带一些肉食回家,还可能幸运的获得归侨分发的大红包。

      我们小时候,在大多数家庭都贫穷、吃不饱的年代,“打山望”对男女老少,尤其小孩子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清明时节,每每看到拜山的队伍路过,或听到山间传来炮仗的响声,刚背着书包走出校门,或在田野山间放牛的小孩,都会兴奋的喊叫着:“打山望了,打山望了……”跟踪尾随而去;在田间劳作的大人,也会放下镰刀锄头,加入“打山望”的行列。 有时,“打山望”的人比真正去拜山的人还多,一路浩浩荡荡,蔚为壮观。而那么多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分享拜山祭食的景象,更是清明时节家乡特有的风景。

  
2.海外篇

  故乡的风俗习惯会随着人移民到海外而流传下来。清明扫墓祭祖的传统,在美国不单没有被丢弃,反而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车子绕着山间小道开进墓场,眼前所见不得不让人惊讶来扫墓祭祖的华人是如此之多,密密层层的墓碑之间涌满了人。有各家单独来的,有家族亲戚几家相约同来的,有宗亲会、社团公所租了旅游大巴集体来拜山的。那拥挤,让人联想到周末人潮汹涌,人山人海的的唐人街。令人感慨的是:“落叶归根”是早年华人侨民的心愿,青年时在异国他乡打拼讨生活,老死时都希望能魂归故里,身葬乡土;但事与愿违,更多的侨民是老死他乡,在异国他乡长眠了下来。

  另一让人惊讶的是,密密集集林立的墓碑上刻的,全是“陈”、“李”、“黄”、“梅”等熟悉的华人姓氏。难道是早年的侨民,生前爱与同文同种的同胞聚居在唐人街,以减少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孤独寂mo;死后也还是选择与中国人做伴长眠,而不愿做野鬼孤魂?

      虽是在异国的墓地,遵循的却是流传多年的中国祭礼:墓前摆上三牲祭品,燃起香烛,焚烧冥钱衣纸,子孙后辈向先人鞠躬祈拜。祭品中的鲜花、盆栽、水果倒是生活在异国他乡被逐渐同化的一点变动。

  在墓碑间追逐穿梭的华裔小孩,以他们有限的中文能力,辨认和读念墓碑上的中文字,被大人喊停,拉回到自家坟前,撅着嘴唇不情愿地或当作游戏般嘻嘻哈哈,动作生硬地跟着敬酒、作揖鞠躬,勉强完成拜山的仪式。

  生活在异国他乡,若没有千般的坚持与万分的决心,传统习俗的保持和流传谈何容易? 又或者,岁月流转间,留传下来的,也可能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壳形式,而早已失去了真正的含义与精髓。同聚在墓头的叔伯兄弟,可能好几年已没机会相见,幸好有个清明祭祖,竟让彼此除了唐人街喝茶外,多了个聚首叙旧,联络感情的理由和场所。祭拜过祖先后,循例是大吃一顿带来的祭肴,叉烧、火肉、豉油鸡与白糖糕被消灭精光,祭了各人的“五脏庙”。

  焚烧過的香烛烟火很快烟消灰灭,为了避免引起意外的火灾,一切焚烧过的残烬务必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送进近旁的垃圾桶,不留任何痕迹。

  清明扫墓祭祖,冥怀祖先,慎终追远,本来是华人文化信仰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对于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后代来说,意味着什么?可能类似于一次郊游踏青,一次墓地里的野餐,仅此而已。






[ 此帖被犀利姐在2017-01-15 18:00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钱+3
hw79 金钱 +3 犀利姐very犀利!!! 2012-04-04
分享到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4-04
欢迎为文学艺术栏目增添新篇章。会写“打山望”的人肯定相当熟悉侨乡的乡情,尤其是台山。
离线glennleung

发帖
1090
金钱
1311
经验值
2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4-04
          Yes!

四月四日是清明,孝子贤孙赶路程。呈上花烛及鲜果,恭请祖先享不停。
离线hw79

发帖
27128
金钱
356965
经验值
481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04-04
犀利姐very犀利!!!
离线ynn

发帖
7786
金钱
72953
经验值
134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4-04
[quote]引用楼主犀利姐于2012-04-03 23:27发表的 文学交流,请多多指教! :
清明时节

李喜丽

《侨报》文学副刊,2012年4月3日



1.故乡篇   海外篇
详细的记叙海内外拜山纪念祖先大同小异的形式,此文值得一读。谢谢楼主!
离线犀利姐

发帖
926
金钱
10526
经验值
117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4-05
乌藤

    
2005年5月2日 发表于《侨报》副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得大学读生物系时,系楼前的灌木丛中长着一篷茂盛的乌藤。每次经过,我都爱摘几片乌藤叶子,揉碎了,放在鼻子下闻那熟悉的芳香。明知朋友不喜欢乌藤的味道,我偏偏恶作剧的把手伸到她们鼻子下,让她们也闻闻,每次朋友都大声抗议:“臭死了!”掩鼻急急的躲开。
  这世上有些东西,如榴莲、臭豆腐,在味觉上让喜欢的人觉得芳香无比,喜欢得不得了;而不喜欢的人却觉得奇臭无比,恶心,退避三舍。乌藤其实也是这么一样东西,所以我从不强求我的朋友像我一样喜欢乌藤。
     一次辨认物种课,教授带着我们在校园里认识各种不同的植物。大伙走到那篷乌藤前,我满心期待,希望教授把乌藤好好介绍一番,让我了解它更多,也好让我的朋友对它有个全新的认识,对它改观。而教授除了让我知道乌藤真有个臭不可闻的学名——“鸡屎藤”外,我能在我的笔记本记下来的只是:“茜草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揉碎后有恶臭,可作药用。”我握着笔,期待着写下更多,教授和同学们却已经转移认下一种植物去了,留下我一个人站在那篷乌藤前纳闷:就只是这样吗?
  对于我的同学来讲,乌藤太不起眼了,即使是认识过后,应该没有人会记得它的吧。我所知道的乌藤远远不只这么简单,对于我和我家乡的人们来讲,乌藤是我们风俗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它丰富得多。我的家乡有个风俗习惯:每年农历三月三,家家户户都吃用乌藤粉做的乌藤糍。做乌藤糍由采集乌藤叶子开始,时逢春雨滋润,乌藤叶子长得肥肥嫩嫩,绿油油得像要滴出水来。山边路旁,田头沟畔的草丛中,灌木丛中,到处都有乌藤的身影。采摘乌藤是每家女孩子的专职,临近三月三的那段日子,每天傍晚放学后,我和邻家的女孩们都高高兴兴的,挎着竹篮子结伴摘乌藤去。
  乌藤采来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几天,油绿的叶子逐渐变成灰黑。忙过春耕后,挑个清闲的日子,村里的婆婆妈妈就聚在一起舂乌藤粉了。洗净晾干的米搀杂了乌藤叶子被舂碎,然后用一个特制的粉筛细细的筛一遍。随着筛子轻摇,乌藤粉飘洒下来,像一束束灰绿色的雨丝,好看极了。反复不断的舂、筛,到完成全部的乌藤粉,起码要一天的时间呢。有了做糍的粉,跟着下来就要准备馅料了:花生米用慢火炒香,去衣碾碎;加热的锅里放进谷子,随着温度上升,谷子就会霹雳啪啦的炸开变成爆谷;捣碎去清谷壳的爆谷,混合花生碎,伴上白砂糖就做成了香喷喷的的乌藤糍馅料了。
   农历三月三那天,正式做乌藤糍了。乌藤粉和水搓成软硬适中,柔韧刚好的粉团,取一小团,捏成薄薄的一片圆形粉皮,放进馅料,包成饺子状的乌藤糍。小孩子总是好奇好玩,哭嚷着也要参与一份。包乌藤饺子得讲究技巧,皮太厚不好吃,皮太薄会破,漏馅;馅放太少会干瘪瘪,放太多则皮封不上口。小孩子哪能应付得了,所以总是越帮越忙。但有什么所谓呢?反正蒸熟后的乌藤饺子个个涨卜卜,肥嘟嘟,漂亮极了,根本分不出好丑。我们每人做的乌藤饺子拧上不同的花边封口,等蒸熟后专拣自己做的来吃,那才特别香甜呢!做好的乌藤饺子整齐的排在蒸笼里,进锅隔水大火蒸,蒸熟后的乌藤饺子乌黑得发亮,它“乌藤”这个名字也由此而来吧。品尝乌藤饺子,一口咬下去,满嘴是乌藤特有的清香和花生砂糖馅的香甜,那滋味,真叫人难忘呀!
  乌藤并不只甜馅蒸饺一种吃法,还可以做成汤圆,煮成糖糊糊。乌藤糖糊糊的做法是:米、新鲜乌藤叶子加水磨成米浆,放进锅里煮,边煮边不停的搅拌、翻炒,免得粘锅糊底;火候差不多时加糖,直到水分收干,变成柔柔韧韧的糊糊。吃乌藤糊糊并不是盛到碗里,而是整锅搁在一张倒转的四脚凳上,一家人围着锅坐下,用条匙直接从锅里舀来吃,边吃边聊天,好像不这样就吃不出好味道来。
   乌藤有清热解毒,消肿去湿,补气活血的功用,所以我家乡的人选择农历三月三吃乌藤糍,是为了经过一春辛劳农耕,大耗体力后,好好进补一番吧!我爸还告诉我,正因为乌藤有消肿去湿,补气活血的功效,在饥荒时还救过人命呢!闹饥荒时,人饿得水肿,乏力,就是靠吃几顿乌藤稀糊来消肿和缓过力来的。
    来美国后,我已多年没尝过乌藤糍的味道了。我家出国时,带了一袋纯乌藤粉出来,一直装在橱柜里的玻璃瓶内。亲戚朋友回国,从国内带给我们作为礼物的家乡特产中,也常有一袋乌藤粉。移民生活自然忙碌,我家橱柜里那瓶乌藤粉越装越满,超市里也有现成的包装米粉卖,我们却一直没时间、没闲情再做一顿乌藤糍来吃吃。只是每次打开橱柜门,看到那瓶乌藤粉,总会想起当年乡间的生活……
离线犀利姐

发帖
926
金钱
10526
经验值
117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6-02
回國雜感之一:簽証風波
回國雜感之一

簽証風波


9/28/2006 发表于 《星岛日报》副刊



        買好了机票﹐我以為万事大吉了,只等到時拿了行李去机場就可以飛回中國。直到一天朋友問我辦好簽証了沒有,我還一頭霧水,“簽什么証?我完全不知道呀!為什么回中國還要辦簽証?”“你不知道嗎?還不是‘9.11’后,美國對入境者加強了防範,好像要求中國留學生進境時必須留下指模記錄,中國政府于是進行報复,取消了美國人去中國落地簽証的优惠,一律得預先在當地的中國領事館辦好了簽証才可以入境中國 …… 你現在是美國公民,拿的是美國護照,當然要辦簽証啦!” 哦﹐原來如此﹗中美兩國之間政治較量﹐結果還不是為難和麻煩了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
         朋友的一席話像一盆冷水,把我一直高漲的回國熱情,澆滅了不少。我納悶﹕怎麼去加拿大﹑去南美洲﹑去歐洲都不用預先簽証﹐反倒“回” 中國卻要簽証了?雖然加入了美國籍﹐我一直还是把自己看作一個中國人,但從中國方面來看,我和別的美國人一樣,已經是一個“外國人”了,那我回中國還能說是“回”嗎?
        按朋友的吩咐,我帶齊了証件去領事館辦簽証。我特別提早出門﹐好趕在領事館午休前把事辦完。但“人算不如天算” ﹐地鐵偏偏故障﹐我比領事館規定的午休時間遲到了五分鐘﹐很不幸﹐我得白白花五十五分鐘等他們午休完﹐重新辦公。因我排在隊伍前頭﹐又證件齊全﹐辦理簽証過程倒挺快速簡單。到辦完時﹐坐在窗口里的工作人員翻看了几遍我遞交的証件,問我:“中國護照帶來了嗎?” 我不解,追問:“申請簽証不是需要美國護照就夠了嗎?為什么還要中國護照?” 工作人員沒給我任何更多的解釋,把收据交給我時,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再次強調﹕“來拿簽証那天,記得把中國護照帶來。”
        四天后,我帶來我的中國護照,連同收據﹑應交的費用一起遞進窗口時,我還在疑惑:為什麼一定要看我的中國護照﹐是不是搞錯了﹖坐在窗內的人收過我的中國護照﹐翻翻看看,一聲不響﹐突然拿起旁邊一把剪刀就剪起來。站在窗口外的我,看著那剪刀剪下去,竟似剪在我的心上,猛縮成一團﹐又神經質的“啊----”一聲叫出來,仿佛是要阻攔那人的舉動。但那“啊----”一聲是那么柔弱無力,或者我根本就沒發出任何聲音,窗裡的那個人無動于衷﹐連眼皮都沒抬一下,繼續剪著。退還出來的中國護照被剪去一角,已被作廢,意示着我的中國籍身份再也不會被承認了!
        中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當初選擇入美籍時,就意味著自愿放棄了自己的中國籍身份。中国与美国籍身份,就像鱼与熊掌,既然魚与熊掌永遠不可兼得,又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做了選擇,早就應該有心理准備,没什么好后悔了。但是親眼看著自己的中國護照被廢,我心里還是很不舒服,失落﹐一時接受不了現實。人呀﹐真是矛盾﹗

[ 此帖被犀利姐在2012-06-02 16:20重新编辑 ]
离线犀利姐

发帖
926
金钱
10526
经验值
117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06-02
回國雜感之二:一切都变了
回國雜感之二
一切都变了

10/12/2006 发表于《星岛》副刊


          已經很多年沒回中國了﹐中國在我的記憶中似乎已成一個遙遠的夢,但又是那么夢系魂牽,令我念念不忘。我渴望回去看看我出生与成長的小山村;重臨讀過書的學校,在校園沿着舊日的足跡,緬怀學生時代青澀淳朴的情怀;我怀念家鄉特產的美食﹐也挂念國內認識多年,還難能可貴保持聯絡的朋友……一切一切,都好像在向我招喚,按捺不住的回國愿望,一天比一天強烈。紐約的朋友笑我得了思鄉病,我承認自己得了思鄉病,而且病得不輕。
         朋友和親戚在信中、電話中無數次向我描述了國內的變化,但當我親身面對時,才發現這變化遠遠超出我的意料之外。我曾經讀過大學的省會城市,通了地鐵,城市版圖擴大了幾倍﹔原先校園所處的僻靜城市邊緣區發展成了繁榮熱鬧的市中心區﹔到處高樓大廈聳立,大興土木﹐一派欣欣向榮。我為這發展而欣慰,卻也悵然:眼前的這個城市已不是我想念中的城市,它現代化﹑摩登﹑時尚,朝世界上最發達城市的模式發展﹐也越來越沒了自己的特色。回讀過的大學一看,我們以前上課的系樓、住的宿舍都已拆除了。朋友說﹕ “這個城市天天都在變樣,我在這里出生,成長,都找不到歸宿感,更何況是你?”
        與城市的欣欣向榮﹐熱火朝天相比﹐鄉鎮卻是清閑冷落得多。鄉下老家的村子以前有十几二十戶人家,如今出國的出國,搬到城里的搬到城里,只剩下幾戶長住了。剩下的也是老人和小孩﹐年輕力壯的都到城里打工賺錢去了。以前這村子是多么熱鬧呀,我還記得和小伙伴們捉迷藏,在巷子里穿梭追逐,一路撒下爽朗純真的笑聲。我一直覺我們村子美麗得就像世外桃源:清一色的青磚樓房,圍繞村子有農田﹐菜園,果樹,榕樹,竹林……村后青山環繞﹐村前小溪緩緩流過。如今卻是殘牆斷瓦﹐雜草叢生﹐冷冷清清的死寂与荒蕪。
        村前的小溪呢?我是迫不及待的赶著去与它相見的。記憶中的小溪流水清澈見底,岸邊是細白的沙灘与青綠草坪。小溪曾經是我們兒時玩耍与度過美好時光的地方:在溪里釣魚,捉蝦,摸蜆,洗澡戲水,在沙灘草坪上追逐、翻跟斗。我還沉浸在小溪往日的美麗,眼前的景像卻使我吃惊:沙灘与草坪已被摧毀﹐不复存在,溪水泥黃渾濁,岸邊一遍泥濘,無法下腳……真是相見不如不見﹗ “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我問村里的人。“回來的一路上,你沒看到新建了許多樓房和新筑的公路嗎?用的沙子都是由我們這河里挖的,一直有几條船專職在這河里挖沙子……”有得必有失,原來現代化建設是要付出破壞大自然為代價來換取。
        小鎮上的電影院曾經是我最愛去的場所。讀中學時,緊張學習之余﹐與朋友看一場電影是難得的輕鬆和最大的享受﹐種種情形﹐想來還好像在昨天﹐歷歷在目。奈何﹐電影院卻已經廢棄閒置了。日落時分﹐和友人在電影院門前走過﹐寂靜的老城區﹐仿彿一切都已凝止﹐只有我們兩人的腳步聲﹐在空曠的舊街道中﹐格外清晰﹑悠長。朋友告訴我:“現在的人不是忙著賺錢就是閑著打麻將,沒人看電影了。要看也只是看廉价的盜版碟,誰還進電影院看?”
        一切都變了,中國已不再是我記憶中的中國,也不是我想像中的中國。倘若回國是為了尋找記憶中的舊事物﹐註定是要失望的。前塵往事已像斷線的風箏﹐飄落迷失在某個隱密的角落﹐無法尋找得回。
1条评分金钱+5
秀燕 金钱 +5 是的,一切变了。村庄杂草丛生,只几个老人住在本50户人的村庄。满目沧凉。 2012-11-10
离线犀利姐

发帖
926
金钱
10526
经验值
117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6-02
回國雜感之三: 此岸彼岸邊緣人
回國雜感之三

此岸彼岸邊緣人


2/5/2007 发表于《世界日报》文学副刊


           飛机在中國南方那個大城市的机場降落,我怀著近鄉情怯的忐忑心情步出机場門口,扑面而來的熱浪讓我覺得驟然掉進滾燙的油鍋,熾熱而潮濕的空气嗆得我無法呼吸,几乎窒息。被熱空气包裹着,我像被點了穴道,無法動彈,又像迷失了方向,不知該朝哪裡邁步。在紐約,我經常抱怨北美天气的干燥寒冷,一直怀念家鄉的溫暖。但相隔多年,我卻發覺,我更無法适應中國南方潮濕悶熱的空气了。
一連几天,我大多時間都呆在有空調的房間,只是早上和傍晚沒那么酷熱時才外出走動。大多由美國回中國的人要倒時差,這很正常,我卻是既要倒時差,還要倒溫度差,真不可思議,連我自己都覺得諷刺。
        一直很喜歡<<綠葉對根的情意>>這首歌,“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情牽著你,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裡......”每次唱起或聽到,我都覺得中國永遠是我心向的根。我一直以為我沒變,回到中國卻讓我發現,在异國文化中生活了這么多年,我早已不知不覺的被潛移默化了,我已不再是原來的我。再次面對國內的生活,我已經不習慣,覺得陌生﹐無法适應了。很多時候,我無法融進人們的交談中去,明顯的覺出我們之間的隔膜 ---- 我只不過是個外來者。連可惡的蚊子也知道我是個外來入侵者,排斥我,叮得我手上腳上滿是紅點,奇癢無比,目不認睹。親戚朋友還取笑:“美國回來的人是不是肉就甜點,血比較鮮點,怎么蚊子就叮你而對我們毫無興趣?”
        電視里正播放着體育比賽﹐朋友問我到底支持中國還是美國。剛到美國的時,無論看什么比賽都自然的站在中國一邊,把美國視為敵對的一方,只為中方打气加油。現在﹐我更多的把体育比賽看作是供人欣賞的娛樂運動﹐至於比賽的結果,誰輸誰贏已不重要,我會為所有胜出的人喝采,為所有失手的人婉惜。朋友說你怎么這么沒有立场,我還真的沒有了立場。
        從紐約回去﹐談話中自然會聊到“9.11”的事,但談着談着就有人蹦出“總算有人教訓一下美國人了!”之如此類的話。每當此時,我只能保持沉默,無言以對。 說這話的人,以隔岸觀火的姿態,是永遠無法明白我們親身面對這場災難的人的感受的。 中美兩國 --- 一個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國家,另一個是我現在居住和生活的國家 ---之間有太多的糾纏不清,互相依賴而又互相敵對,兩國的人們也有太多的誤解甚至仇視 。我無意責怪任何人冷血或思想狹隘,因為我知道,如果我從來沒離開過中國,一直生活在中國的話, 很有可能也說出同樣的話。
        朋友問如果中國和美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幫哪邊?當初入美籍口試被問到是否效忠美國和為美國而戰時,我回答了“是”才被獲准成為美國公民的。如果中美之間真有戰事發生,该怎樣選擇呢?我只希望世界和平中美兩國永遠友好,我不必做任何兩難的選擇。難得朋友想得週到,為我設想好了退路,叫我“在戰爭爆發之前,赶緊跑回中國。”我想,事情如果這么簡單就好了,如果真有戰爭發生的話,我們可能會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美的日本人一樣,統統被關進集中營去吧!
        時光流逝,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一切,包括我們自己。一位朋友曾經說過,在美國久了,會怀念中國,很想回國看看,但每回國一次,就覺得自己离中國越遠,更多的不屬于中國了,但也沒發覺自己屬于美國更多,那种感覺很無奈,很失落。
        生活如同一條不斷流淌的河流,故國他鄉就像河的兩岸,有時,我們乘搭的船只能在河上隨波逐流,兩頭都靠不了岸,此岸彼岸,我們都是融不進去邊緣人。上不了岸時,就讓我們安靜的躺在船上,好好欣賞兩岸的風景吧,到船可以靠岸了,就到岸上走走,置身其中,感受兩地不同的風土人情。或許我們應該興幸,身為邊緣人,有時我們可以在兩岸之間,自由的游走。

[ 此帖被犀利姐在2012-06-02 16:25重新编辑 ]
离线犀利姐

发帖
926
金钱
10526
经验值
117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2-06-02
回國雜感之四:吃喝解乡愁
回國雜感之四

吃喝解乡愁

12/15/2006 发表于《侨报》文学副刊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食物是最好的乡愁载体。風景人事都會更新變異﹐面目全非﹐唯有故鄉食物的味道﹐對海外游子來說﹐無論相隔多少年﹐依然不變。回到家乡,自然不放过机会,把家乡的特产美食﹐一一找来品尝。久违的家乡美食,色香俱全,在觸覺、视觉、味觉、嗅觉上,瞬间牵动你的记忆、思绪回到从前。
        不必是什么山珍海味,最能撩动味蕾,打动心扉的都是以前吃过的平常食物。一大早,朋友带我去吃肠粉,这是以前读书时几乎天天都吃的早餐。刚蒸好新鲜热辣出炉的肠粉,黏黏薄薄的一层,混了肉粒,韭黄,热气腾腾的摆在面前,诱惑万分,滋味十足。逛完夜街,朋友说带我去吃最好吃的东西。朋友果真说得没错,这是一家以前经常光顾的街边馄吞摊档。一碗简简单单的馄吞面,还是和以前吃过的一样好味道,一点没变。朋友说因为要整顿市容,这一带很快要拆迁移平,这餛吞档是硕果仅存的一家,我下次再回来,想吃也未必能吃得到了。正吃得意犹未尽,有见及此,我又多叫了一碗。
        我最爱吃的家乡特产的龍吐魚,通体乳白透明,柔弱无骨,熟后像豆腐般軟綿爽滑,用筷子都很难挟得住。龙吐鱼煮酸菜﹐加韭菜豬紅滾湯﹐裹麵糊脆炸成椒鹽小吃﹐或最簡單的用姜蒜醬油清蒸﹐都鮮美無比。知道我愛吃﹐親戚幾乎餐餐都買龍吐魚,讓我吃得過隱,吃到夠本。
        家鄉特產的美食多不勝數﹕甜中帶酸的黃皮果﹑香甜可口的番石榴﹔瀨尿蝦等鹹水海鮮﹔各式精美糕點、小吃和飄香四溢的煲仔飯......即使在紐約有的吃,但有這麼新鮮,這麼正宗嗎﹖我甚至不顧酷暑,吃下整一斤熱毒但香噴噴的狗肉(這絕對不能跟老美朋友說)。
         瘋狂的吃喝讓我的體重直線上昇,腰間多出一圈脂肪,我卻一點也不介意,回到紐約再減肥吧!還有什麼比吃家鄉美食更直接的消解鄉愁的方式呢﹖品尝家乡美食,既饱口腹之欲,又解心灵之需。藉著吃喝,游子的悠悠乡愁,不知不觉的渐渐轻淡消散......





[ 此帖被犀利姐在2012-06-02 16:35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钱+3
hw79 金钱 +3 看见黃皮,花捻,想不怀乡都几难 2012-06-02
离线hw79

发帖
27128
金钱
356965
经验值
4817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2-06-02
看见黃皮,花捻,想不怀乡都几难
离线猪八戒

发帖
254
金钱
319
经验值
135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2-06-12
今天才看到犀利姐的文章,篇篇都是精品, 犀利姐真犀利.  顶!
离线犀利姐

发帖
926
金钱
10526
经验值
117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2-06-12
谢谢猪八戒网友的夸奖。 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不过写得也不多。 在网友的鼓励下, 我应该再接再厉。谢谢!
离线猪八戒

发帖
254
金钱
319
经验值
135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2-06-13
如此优秀的文章,犀利姐一以次性上传上网实是可惜。犀利姐应该每篇分次上传,这样会爭取到更多读者,吸入他们要读下一篇。正如猪八戒去西天取经,空闲偷跑回来寻花问柳,讲究的是速战速决。如遇到一大堆美女,老猪如何应付。建议犀利姐再次分批将行山和乌藤上传到传统文化,回國雜感上传到情感天地,老猪继续顶!
离线犀利姐

发帖
926
金钱
10526
经验值
117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2-06-15
回 13楼(猪八戒) 的帖子
谢谢猪八怪网友的指点。但我个人比较喜欢把所有的文学作品放在同一个帖子。谢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