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29阅读
  • 4回复

砚边絮语——心理遗传在求证上的局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05
孔子称“四十不惑”,其意思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后,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已弄懂了,不容易感到迷惑了。虽说这不是绝对的,但具有一定普遍性,可以用其作为标准来衡量绝大多数人。正如我曾无数次追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尽管每次的答案大致相若,但因心态的变化,即使答案一致,感受也不一样。故“不惑”的解释,不是纯粹文字上的答案,应包含着心态在内,这才不会脱离前边“三十而立”及后面的“五十知天命”。
如果说不惑之年少了许多年青时的冲动,那是指是对同样的冲动,视界上产生了变化,心态也随之变化。实际上,冲动贯穿了整个人生,所不同的是自己在对待冲动时,态度不同而已。
冲动通常所指的是内心升起某种能令自己的情绪产生强烈影响的内容的表现。人在智力上的发展现今仍处于较原始的阶段,容易受到某些莫名的念头所左右,如一见钟情、闷得发慌、沉溺于某种想法难以自拔等,很明显,这些都与个人的科学或事业上的成就无关,它是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我们根本没有能力避开它,当它出现时,体魄强健对它根本无补于事,只能眼睁睁地被它欺凌。
我相信,某些冲动的起因涉及到遗传,只是从心理的角度去阐释遗传,无论解说得再详细,亦会给人以隔山估牛之感。不只心理,就是从现代医学来理解遗传性疾病,亦标上“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求证”的标签。我们之所以肯定有遗传疾病的存在,只是以近亲发生同一疾病的概率总结出来的,甚至根据病人的情况来断定某些隔N代才出现的同一病症的疾病为遗传病。既然认可了这种说法的存在,我们是不是也认可某些冲动亦由遗传而来呢?
然而,即使认可这种说法,在求证方面仍具有很大的难处,毕竟冲动所指的是情绪方面的问题,而我们习惯认可“孩子的性格受到父母日常言行的影响最大”这一观点。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外在影响之下的,它极大地排斥心理遗传这一说法,而我们亦不可能为了求证而强行将大批婴儿迁到远离他们的父母的地方生活。因此,关于心理遗传的说法根本无法经得起现代科学的质问,它最终只能是一种假说。
4条评分贡献值+1银元+1金钱+3经验值+1
斜阳外 银元 +1 好帖,值得顶! 2017-03-05
斜阳外 贡献值 +1 好帖,值得顶! 2017-03-05
斜阳外 经验值 +1 好帖,值得顶! 2017-03-05
斜阳外 金钱 +3 好帖,值得顶! 2017-03-05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3-05
国人喜在那些“有用”的东西上下功夫,对“无用”的东西有着天然的抗拒,可一些西方国家,他们在科技上比我们先进,却大张旗鼓去研究精神遗传、灵魂、上帝这些我们所拒绝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无用”的东西比“有用”更为深奥,是“有用”的母亲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离线斜阳外

发帖
21662
金钱
160863
经验值
638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3-05
好帖,值得顶!
离线地瓜

发帖
1250
金钱
1514
经验值
13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3-05
    
离线四哥

发帖
2892
金钱
42531
经验值
51112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7-03-10
当物质满足后,自然就要精神满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