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观花 洞底寻皇
“寻皇”是村名,是位于大隆洞山脉深处的一条小村的名字。
在40多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还是“红小兵”的我,在红卫兵大哥哥的引领之下,经两天的步行军,再坐船来过这个叫“寻皇”的地方。
一帮乳臭未干的小子,挂上两盏气死风煤油气灯,大地作舞台,天空当帷幕,忍受着一阵阵的粪香,一拨拨飞虫的侵扰,汗流浃背地在台上捣鼓着那些叫做“对口词”、“三句半”、“双簧”、“忠字舞”。。。的东西。台下围坐着一圈圈纯朴的乡民,既新奇又虔诚观看着台上的猴耍。这就是我对寻皇村的第一印象。
“演出”完毕,乡民们抚摸着我们的手,轻拍着我们的脸蛋,往我们的挂包里拼命地塞煮熟的番薯芋头,弄得我们花了装的脸更加通红。这就是我对寻皇人的第一印象。
那次经历后,寻皇这地、这人的印象就深深的烙进我的记忆里了。
往后的日子,每每想起寻皇,总想去那里走走,但都因为种种原因而计划搁浅,直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才又想起了故地重游。于是有了2006年10月22日下午的洞底寻皇。
关于寻皇村名的来历,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感到好奇,总觉得应该跟南宋的落难皇族有点什么关联吧。于是我查过县志,而有关历史信息一片空白,甚至连当今的寻皇村民委员会所在的网页上也只是留下一个电话号码而已。无据可依、无典可考,看来只好发挥想象力从野史上去考究这带神秘色彩村名的来由了。
相传在南宋末年,元军进犯,南宋势弱,文武大臣唯有携带小皇帝南逃,辗转到广东的西南部,慌乱中,小皇帝与群臣失散,群臣遍寻不果,历尽千幸万苦,终于于现在的大隆洞水库附近的村落寻获,寻皇村也就由此而得名。至于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寻皇管区由八条自然小村组成,星散分布在大隆洞水库的周边,其中部分村落还是58到60年大隆洞水库在建时的水库移民。虽然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宜人,但以前这里由于山重水覆交通不便,村民进城多数驾船经墩寨圩出入,所以这里也相对闭塞落后。
我和6960驾车沿着新建好的水泥路一路采风至行洞村,当时已经下午三点。从村面整齐划一但已显残旧沧桑的泥砖屋可以看出这是一条水库移民村。塘基三五一伙的村民正在打麻将,我们的乍然到访,只引起了大伙的注目礼。我拿出巧克力糖分发给村童,以报当年的番薯芋头之情,此举逐渐拉近了我们之间心理上的距离。“看来又有扶贫款了”。村民的欢迎词却使我愕然,但细想一下,也就理解了。
原来,大隆洞一带是革命老区,为报答老区人民对革命的贡献,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扶持寻皇老区十项措施,对102户水库移民危房户实施“安居工程”,第一期36户已于2002年春节前搬入新居。第二期“安居工程”,66户,建筑总面积5940平方米,总投资225万元,按照文明村的标准统一规划施工。今年,寻皇村委会全村102户村民,将告别破烂的旧居,住上混凝土砖瓦结构的新房。而且水泥路、电信、电力全部到位。我们的到来,村民理所当然的已为是扶贫工作队来了。
基于上述原因,出现这样的欢迎词也就不奇怪了。但这和我印象中的淳朴民风却对不上号了。难道贫穷=纯朴;富裕=市侩?我也相信这不是必然的。
下午 四点,我们到达村委会所在地—寻皇村。这里的一切变得如此陌生:八股式的建筑,散乱的物资,白色垃圾污染物。这与我心目中的寻皇形成强烈的反差。难道这就是当年曾令我感动过的地方?难道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寻皇?
也许是我自私了。易身而处,周边经济水平一日千里,谁愿意自己仍生活在五六十年代水平?寻皇人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见到这里瓜果满山,禽畜成群,家家彩电、处处摩托,一派生机,与之前我所听到的:整个大隆洞,只一家季节性的木材加工厂。由于生源短缺、地域分散,小学隔年才招一次生的传言相比,的确也是反差强烈。
走走停停,在大隆洞的最深处寻皇,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下午五点,我们才打道回府。
这次寻皇之旅虽然没有形成新的兴奋点,但见到我心中一直牵挂的父老乡亲能安居乐业,生活改善,内心还是蛮欣慰的。
寻皇区域地图,我们是沿着红线走了一圈,再回台城,路程大约110公里
寻皇路上的一座公路桥,现在用花岗岩砌成的路桥已经十分罕见,有收藏价值。
[此帖子已被 old5 在 2006-10-29 7:49:09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