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镇一游》
对于白沙镇的认识,先是从水坭开始,后来是关于白沙镇清末民国时期的名人,只是当我拿名人辞典一类的书翻翻后,发现中国史上的名人实在不少,也就对名人缺乏兴趣和敬意。之所以偶尔提起,除了用来充充场面之外,余下的多是由于听得太多而去了解一番所致。
昨天在颐和温泉挥毫完毕后,均儒(白沙人)称其父亲有些关于村中名人的事想找找记者谈谈,质坚是《南方都市报》、《南方法治》的通讯员,于是再加上在香港回来探亲的刘哥,约好明天去白沙一趟。
台城至白沙圩的路程约30公里,沿途的自然村像是随意散落在大地上,东一块西一块,总能带出一些新鲜感。台山是全国第一侨乡,保留着许多百年左右带点洋味的建筑物,有些还单独建在田野中,犹如湖中的小岛,我不知别的地方是否亦有这种特色。质坚、均儒与我皆属书法爱好者,在乡间古老的真迹难觅,可于祠堂中则常常见到解放前的石刻。在路旁偶见到古旧建筑上有题字的,便停下来看一看。均儒称与空军虎将黄光锐同宗,其故居离大路不远,于是在途中拐进去一看。只是均儒并不熟悉具体位置在哪。幸得在“殿光黄公祠”休息的老伯指点,我们才摸到其故居中去。黄光锐故居在白沙镇龚边田心村内,是由二座小洋楼组成,中间用砖墙围成一个小院子,院子中有口水井。因年久失修,整体显得残旧。村中一老人问我们要不要买下黄光锐故居。又称当年黄光锐将军家有猛虎图一幅,无论从何角度看,都觉得被图中老虎盯着。
从黄光锐故居出来,继续向白沙圩出发。到达白沙圩约再走1公里,便是均儒的老家天保里。
天保里是个小村子,共二十户人家左右,现时在村中居住的约六、七户人,村头有间数层高的洋楼是林学家黄枢(原名黄明枢)旧居,只是洋楼周遭杂草丛生,显得有点荒芜,恐怕难以恢复昔日风貌。来到均儒家中,质坚与均儒的父亲聊了一会,接过资料后再在村子里转一转,又继续上路。这次的目的是去看望一下盘中玉先生。
盘中玉先生住在莲塘里,距天保里约5公里。途中经过马湘亭,打算回程时再看,而接近山朗村长隆时,均儒称路边有一清末探花商衍鎏所书的“石泉书舍”。于是停车一看。书舍建筑风格似二进的祠堂,所不同的是门槛很低,周边用砖墙围起来,估计是用来隔音的。书舍较残破,大门紧闭,里面情况未知。过了书舍不远,便来到莲塘里。
均儒去电盘中玉先生,盘先生称在白沙圩准备回来。于是,我们便下车等候。莲塘里的布局亦是倚山傍水,只是人声稀于鸟声。我独个步行到村外张望,体验着更为空阔的感受。不一会,就见到盘先生骑着摩托车回来。通过聊天,得知盘先生是个爽朗的人,早年当过教师,后去广州做生意。熟悉盘先生的人都知道,先生最得意的是他用心数十年、每天护理30分钟以上的胡子。盘先生擅诗词文章,个性逍遥洒脱,家中其他人或移民或外出做生意,他独自留守家中,看着一祖屋一旧屋一新居和城市中两套间。盘先生亦嗜酒与广东音乐,晚上常与朋友在旧屋与新居的蕉园边的小空间弹琴共醉闹上数小时方休。其体力充沛,年近八十每天仍独个骑着摩托车去数公里外的白沙圩饮茶吃饭,与人谈天说地。盘先生对村落的日渐荒芜也显得有点无奈,他说:别人举行宴会时,常请我们全村人一起参与,现村中常住人口大大小小合计11人。
下一站是龙安里。龙安里是一个比天保里略大的自然村,但里面至少有六座高大的旧洋楼,村边还有座掩映于竹林中的炮楼。大概是过去地处偏僻,洋楼厚厚的铁窗门虽锈的厉害,但幸而保存下来。据村中一老人称,其中两座面向田野的,建于八十多年前,贴着后山数座中,有两座建于1949年左右。我粗略估计一下,恐怕村中的常住人口并不比天保里多。
逛完龙安里后,本打算再前往陈坑水库看看水中碉楼,只是均儒称快要发饭奶了。于是,便遵循均儒这位地主的意思,去他亲戚开的饭店吃饭。饭后,宣告此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