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伍隆起墓之不遇》
《世说新语·雪夜访戴》中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个小品,常为人所引用,我今日访伍隆起之墓的遭遇亦类此。
虽说宋代崖门一战极为惨烈,但亦因此造就了四邑地区不少英烈,台山的伍隆起就是其中之一。据载,伍隆起是台山市大江镇斗洞人。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当伍隆起听说朝廷败退到了崖山,便变卖家产,从乡间组织义勇民兵8000多人,运送粮食7000石到崖山,起兵保家勤王。后在战斗中被内奸谢文子杀死,捧隆起首级向元军投降。南宋丞相陆秀夫事后命人用檀香木刻制一头颅续在伍隆起的尸体上,续成全尸安葬在文迳口山(在今台山市附城黄牛拉车山),并追封为州判。后人称其墓为“香头坟”,附近村庄也因此被称作香头坟村。
上午11点半,我推着单车出门,骑行到南门吃了两碗竹升面,稍作休息,便慢悠悠继续向南门方向走去,途经舜德路,出了西湖路往四九方向再踩一段路,便来到香头坟村。
虽然从手机地图上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距伍隆起的墓不远,但具体路段因在地图上没有标示,还得向村民请教,只是村民皆称不认识。我觉得有些奇怪,便退回到公路,去电问熟悉的朋友,朋友称在香头坟村有一水坭路直走到村尾不远处便是了。结果我兜到蟠龙里去,再问人,亦称没听说过伍隆起其人;不过对方称附近有个xx公的墓较著名,但路不怎么好走。
至此,我失去了前往伍隆起墓的兴致。在附近兜了一转后,发现香头坟村有一小水坭穿过高速公路桥底,不知通向何处,便朝此走去。过桥底不远,是李树芬纪念中学,上了个小斜坡后,有两个方向选择,我选了左边。因小路难通小汽车,显得有点幽僻,颇合我心意。过了不远,便进入工业区。我一直向右,结果兜回到李树芬纪念中学旁边的小斜坡。短短一圈,展示了古老农村与现代工业之间的巨大反差,两者共存于一小方天地,心中有种难以言说的怪诞感。
归程,我循着来路走,因为西湖路绿化佳且来往车辆少。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7-02-15 02:0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