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书协与海宴书协联合挥毫有感》
数天前,海宴书协会长涛哥来电称:海滨华府于18日开盘,打算联合台山书协搞个即席挥春赠众活动。我问需要多少人,涛哥称约10人即可。我去电问书友伟章如何,他说那天上午台城街道办也有个挥毫活动,要结束后才能前往,并叫我组织一下带队先行。
我先开设了个“海宴挥春”微信群,并通知一些大楷基础较好的书友,其中有数位因事无法抽身,最后凑足10个人左右,一同在微信群中商议好行程,于今天早上八点半从台城出发,全程高速,不到一小时,便来到座落在海宴环镇路旁的花园小区——海滨华府。
台山以海宴、汶村两镇书法风气最盛,几乎每年都要搞一二次书法比赛。其比赛过程为参赛者先即席挥毫,然后挂起来,推举公认书法与理论俱佳的人评说打分,结果力求做到让大家心服口服。而两镇的群众也偏好手写的挥春,认为比印刷的显得更有生气和更具新春气息。
海滨华府的开盘仪式于上午九点半左右开始,先是海宴镇书记及海滨华府的总经理作了简明扼要的演讲,接着五位少女来支朝气勃勃的舞蹈,最后镇领导与投资者一起亮灯,整个过程不到30分钟,海滨华府正式开盘,泼墨挥毫也正式开始。
这次两个书协共有会员二十多名参与挥毫,台有5张,若认真安排一下,2张台可供3人同时挥毫,无奈场地局限,只能一人一张。见此情形,我写了几副春联后,便让其他书友动笔,自己则去观摩海宴的书友写大字。相比之下,海宴参加挥毫的书友年龄偏高,其中到场的前任会长今年92岁,耳不聋、眼不花,精神奕奕,若非别人告知,很难相信一位超过90岁的老人还有如此状态。
此前我从涛哥口中得知,除迁居外地的人之外,海宴汶村本地习书法的年青人越来越少。其实,不说书法,台山单是长期驻在乡镇的年青人也越来越少了,所以,这种情形并不值得担忧,只要地方有这样的需求,那些对书法小有兴趣的中青年人就会站出来,慢慢接过老一辈的担子去延续书法这种文化氛围。
现时台城的人,贴春联的越来越少,这令我觉得有些奇怪:一方面慨叹现时的春节气氛不及往日浓厚,虽然其中的因素很多,但自己连春联都不贴了,还有什么值得慨叹呢。亦因如此,台山书协的会员大多在台城生活,他们写春联的机会也减少了许多,对书法的理解亦多从展厅效果来考虑,这往往忽略了书法实用的一面。虽然此问题我很早就发现了,亦曾为此作出过一些努力,将清代民国的一些行书、楷书对联图片发到微信群中与大家交流,但终是生活环境所限,收效甚微。海宴的书友则相反,偏重于实用,虽亦有行草作品,写得也大胆,但显得有心无力,终有放不开手脚之嫌,这种情形在下午用宣纸书写时尤为明显。
据我所知,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习书多从大楷开始,此后又多以行书为主,偶尔也涉猎其它书体,甚至深陷其中。由于行书的便捷,大楷就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基础了,以至于愈来愈少去复习了。当然,行书写得好,将楷书停薪留职未尝不可。然而,行书成熟后,再练楷书对行书而言,是起到曲线救国作用的,并非是拖行书的后腿;而行书的精熟,其流动感又可反哺于楷书,故两者并非大路朝天各走一端,而是相辅相承的。所以,行书及草书再精,亦不要忘记了楷书的存在。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字体只要不断地交替练习,那就可以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了。
虽然,从更为抽象的角度而言,楷书不一定是书法的基础,但从广大群众的角度出发,其它字体却无法更好地代替楷书成为书法的基础,故将写好楷书当成书法的基础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
归途中,书友伟章跟我聊到台山书协的未来发展方向。经商讨,离不开形象、普及、传承这三点,它们之间的关系亦是相辅相承的。过去怎样怎样已是过去,未来则是尽量深入到群众中去,努力培养更年轻的一代。当然,先决条件是本身要够硬。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7-01-19 02:3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