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1542阅读
  • 147回复

《流盼发姿媚——南方的诗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侦察兵

发帖
1598
金钱
1877
经验值
1425
只看该作者 60楼 发表于: 2006-11-04

    也也你好:

     这个化妆舞会,老伍哥把我的假面具拿下来,又被推上前台,身份暴露了.  讲句心里话,我的文学写作水平在总体上确实不如你,当不上你的学生,那我只好每天来网上拜读你的大作,希望有所长进.

    我的拙作不能登大雅之堂,君子之交,以文会友.我们还是相互交换啦!敬请你斧正.  我会托老伍哥转交给你.请多包涵!

 

离线也也
发帖
210
金钱
231
经验值
231
只看该作者 61楼 发表于: 2006-11-04

吴港,不好意思,此人冒傻气——朋友的话:)

侦察兵老师,您这样说折杀我也,万望收回。非常感谢您的惠赠,我会认真学习。不过向来对风水文化心存敬畏,不知道能否看懂:)

离线邻家小妹

发帖
2513
金钱
1130
经验值
1812
只看该作者 62楼 发表于: 2006-11-05

很开心地发现,我们的同学当中,竟有这样一位冰雪聪明的才女!

读也也的文章,犹如下雨天,打着雨伞,走在一条遍植桂花的小路上,空气间溢满的都是花香与新鲜!

离线侦察兵

发帖
1598
金钱
1877
经验值
1425
只看该作者 63楼 发表于: 2006-11-05
     也也你好: <<书房,悄把暗香抛>>,写出了读书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愿你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离线侦察兵

发帖
1598
金钱
1877
经验值
1425
只看该作者 64楼 发表于: 2006-11-05

   也也你好:  读完<<女人是老虎>>有感,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主耍动力,女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次耍动力.

离线old5

发帖
2955
金钱
3337
经验值
2964
只看该作者 65楼 发表于: 2006-11-05
引用
原文由 也也 发表于 2006-11-4 18:38:25 :

吴港,不好意思,此人冒傻气——朋友的话:).......


这傻气能传染一点给我也得益匪浅了!
离线花心萝卜

发帖
16146
金钱
24437
经验值
52149
只看该作者 66楼 发表于: 2006-11-07
闲来拜读也也学妹的大作,果然文笔清丽脱俗,萝卜为你着迷。
离线也也
发帖
210
金钱
231
经验值
231
只看该作者 67楼 发表于: 2006-11-13

谢谢小妹、侦察兵、old5、萝卜的关注。这几天忙没及时回复,抱歉。

侦察兵,你的回复是真知灼见:)

伍兄,读您的文章都感受到书香,就别谦虚了。

萝卜,您过奖了,据说您是高人,请指点一二:)

小妹,忙过这几天周末给您信:)

离线也也
发帖
210
金钱
231
经验值
231
只看该作者 68楼 发表于: 2006-11-14

                                                            劝君更尽一杯酒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离别诗,由吟诵而吟唱,有一个很婉转的名字,《阳关三叠》。多年前看电视节目,一个荆钗布裙的女孩,端坐在古筝前,素手轻舒,过门一组琶音如水,月光下清幽而淌,教人收心敛神,冷意侵骨。歌声响起,远去的凄惋,在每个字后都加重几分,反复回旋,一听,竟刻骨铭心,无论时光怎么刷洗,每当送别,便萦绕耳际。一种暗凉、悲怆渐入愁肠,留驻血液里,历久难忘。此后,每吟此诗,古琴泠泠,渭城朝雨,常常“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如此说来,似有几分矫情。古人的阳关,大漠渺渺,人烟稀少,此地转身,便一生一世,哀痛凄凉,深情婉婉,自是难免。而今交通发达,东西半球距离,只在昼夜之间。送别多为欢聚,其情调当然不必怆然。然而,最近一次聆听,却在道士的吟哦中,手上的执板里,没有古乐伴奏。哀痛,在风雨中颤栗。

  “我手捧灵牌,低头看着道士的布鞋,在这双布鞋与我的皮鞋间,母亲的脚是虚的,她在灵牌上,在我与道士之间,一起过桥。我让出了一个台阶,我期待着那双熟悉的脚在虚无间晃过。道士唱: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响器有节奏地敲,一千年的时空都被敲动,敲出寺庙的千年清寂。奈何人过奈何桥,家乡从此远了,亲人从此别了,母亲,我送你的灵魂上路。”这是《生命打开的窗口》(《人民文学·2003/12》)一节。“我”深信,母亲匆匆上路,只为一个遥远的约会,那地方有如古人的阳关外,缥缈荒凉,人迹罕至,没有亲人朋友,这么一去, 永远不能相见。所以,母亲哪,陪你再喝一杯,再喝一杯!当儿女的,谁忍心让亲爱的妈妈孤身上路?送了一程又一程,无奈阳关,偏到阳关,叮嘱,再叮嘱,母亲,此后天寒水冷,孤身只影,您该怎么办呀?

  情感的热切裸露,直教人热泪滂沱。于是这篇亲情滔滔的散文,转到朋友的案头。然而,并没有期待中的共鸣。相反,反应出乎意料。

  

  送别的诗,怎么变成祭奠死人的词?他忿忿不平。

  这么清新深情,却被罩上死亡气息,对诗人不公平!他再次抗议。

  死人?死亡?我被深深刺痛。死亡意味着什么,肉体的消失,灵魂的飘散,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如一阵风、一片雨、一个影子的消亡,甚至找不到曾经存在的痕迹。朝夕相处的人,从此海角天涯,天上人间。这种变故,对善良的人无异于幻灭,软弱的心,怎么可能承受这种巨痛?离别、分散、分开、远走,于是取代了令人心悸的字眼。分离,犹如一场没有尽头的长途旅行,永远在路上,永不回头,只有思念,只有无奈。还伴随着,寒入骨髓的凉。

  曾经,经历过这样一种苍凉。

  温暖的手,轻轻抚摩着她的脸,那本来光滑的皮肤,黯然而灰。我眼睛紧盯显示屏,祈望奇迹降生。生命体征在那里,表现为波浪线,几条不同颜色的线,平行,或者交叉,缓慢,移动。焦灼的目光,并没有给它更多力气,线条渐渐弱下去,降下去,最后,直线。

  她走了,记住,现在是12点45分。医生冷静的话风一样飘过。

  可是,可是,她的脸还暖的!求救般大叫。

  是的,体温不会一下子消失。节哀顺变吧。

  无奈,大恸。俯下身,额头轻触她的眉心,走好,走好。

  这时候,那冷冰冰的字粒,怎么可以说出口?犹如一颗硌人的石块,只能躲闪,避讳,视而不见。决不能让它,破坏心中的幻像。生气,精神,温度,柔软,热情,等等,与生命有关的词,不是消失——我们相信——是转移,去了另外一个地方,阳关外。“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情感上,我们就这样自欺欺人,我们宁愿这样自欺欺人,用自己编织的假象,安抚悸动的心,而并不愿,将事实真相于自己口中道出。

  一切平静下来,我曾回头审视内心,这样一种精神美学,只能用善良、悲悯、多情、淳朴、憨诚来解释。

  曹又方,让人记住她,不是出色的才情,而是别出心裁的快乐生前告别仪式。六星级酒店的香槟色房间里,摆满白色黄色的气球,她微笑着,主持自己的快乐生前告别仪式,人们又哭又笑。自称已老到“不好玩”的柏杨说,既难过,又很嫉妒,能不能也搭个便车?幽默。这个独立独行的女人,匪夷所思的女人,对死亡另有一种淡漠心态。她说,一般的丧礼有庄严但没有美感,她喜欢美,要美到生命的终点,摆摆手,自己为自己拉上彩色的帷幕。这样,近乎戏谑,几近轻蔑,沉重,玩弄股掌中,死亡也有了几分诗意。重庆电视台的《龙门阵》中,她闲适,自如,雍容,淡然。那张美丽的脸,已经波澜不兴,宠辱不惊。

  

  我猜想,其澹泊超然,并非与生俱来,必然后天历练所致。怎样的深悲大痛极凉,才令她大彻大悟,从此好好的生,好好的死?记得自己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外婆的葬礼。玻璃棺里躺着那个人,那么瘦小,红红白白的脸,面具一般。走过,告别。虚弱袭来,脚步发软,突然心念一动,这张化装的脸,就是亲爱的外婆,从此,阴阳两隔了。巨大的恐惧和悲伤涨潮般涌出,潜意识中一声大叫,外婆!晕倒在玻璃棺前。“劝君更尽一杯酒”的苍凉和旷达,不是年轻生命所能理解的,也不是惶悸昏昏的我可以承受。只知道痛失亲人的锥心,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曹又方,她也许有过这样的时刻。

  幸好,岁月在蹂躏身体的同时,也给人智慧。王维的送别诗,虽使人惆怅伤悲,而他本意并不如此。古漠边城——渭城,向来干燥缺水,仿佛因为送别,老天爷慷慨地飘起毛毛细雨,呛人的灰尘消失无踪,草色青青,柳枝摇曳,空气清新,所有的尘嚣也消融在雨水里,一个多么寂静空幽的早晨,这样的美景却转瞬即逝,共聚一堂很快就天各一方。青衣纶巾风流倜傥的王维,也禁不住离情别意的忧愁。然而,他又心怀旷荡,一切不在自己的掌握中,又何必执着?自然当有自己的法则,如何强求?他殷勤地劝,喝吧,再喝一杯,出了阳关,我就不能陪伴你了,趁现在,我们一醉方休,让三千烦丝融化在酒水里,往后,你好自为之,往后,走自己的路吧。诗句中,隐约可见乐观闲静意境。王维一生受禅宗影响很深,如此不动声色,方是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再看看董桥怎么说,“古今中外所有动人的真挚的悼文,都能提示轮回的一星玄机,以人生旅程的流转,寄望逝者的杂虑归于禅定。”这段文字,恰恰也给《渭城曲》更完美的补白。往里说,对仙逝之人吟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有深深的寄托和附丽。所谓的禅意,生命逝去,不过时空地域的转移,开始另一段更孤独的旅程,继续美丽的轮回。爱尔兰有这样的风俗,葬礼后,接着又举行一个名叫“爱尔兰守夜礼”的仪式,大家一起饮酒,畅谈死者生前的故事和笑话,气氛轻松,和葬礼截然相反。其用意,大概因为路途太寂寞了,让这些曾经的故事陪伴他,让他安心上路,不至于岑寂而荒凉吧。如此,和远走他乡的人带上一瓶家乡水、一撮乡间土没什么两样。这点禅意,古今中外,大致相通。因此,不说死亡,也不是对自己的欺骗,如果我们跳出生死界限回望,生和死,不过生命两种不同状态而已。

  如此解读,那位朋友是否接受呢?昨天观看凤凰台《纵横中国》的凤凰专题节目,有对湘西一带鬼神文化的讨论,比如神秘的赶尸,诡怪的下蛊,还有傩戏。这些只属于地域性的风俗文化,外人只觉得好奇甚至恐怖。我却感觉其中含有一种人性化的东西,即,对灵魂的敬重。人在外地故去,灵魂也就变成游魂野鬼。必须让他们回到出生的地方,肉身和灵魂才能安息。因此,赶尸出现了。迄今,虽然没有人说自己真正看见过,但每一个讲述的人都言之凿凿。这种深信不疑,就建立在潜意识中,认同人死后仍以另一种生命形式存在,建立在人性中对这种生命形式的尊重上。

  再听《渭城曲》,悲伤也被岁月风尘化解不少。

  《生命打开的窗口》中描述的葬礼,就在汨罗江边。阅读时,脑海里反复出现傩戏的场面。道士、面具、火把、腾挪、跳跃。傩戏起源于敬畏,对神的敬畏,对灵魂的敬畏,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这个未知,可以理解为“阳关外”,那些图腾崇拜一样的形式和《渭城曲》所表达的一样,祈求保佑,平安,希望上路的人不再有磨难。

  傩戏吟诵的经文里,有《阳关三叠》这类惜别的旋律和诗词吗?惜乎至今未能聆听。我还是认为有的。据说,《阳关三叠》有三段反复缭绕的曲调,我只记得开头第一段。这一乐段的音域还不到一个八度,就是说,反复吟唱的四句诗,只在几个音中来回,盘旋,上升,回望,平缓而深情。这种音乐形式,表现在动作上,犹豫,徘徊,留恋,感情指向不甘、不忍、不舍、不弃。道士吟唱渭城曲,送出亲人一片情意,“我”将母亲送上奈何桥,终也不弃、不舍、不忍、不甘。然而,一切终究都要去的,再喝一杯吧,酒里,有亲人的念,故土的情,家乡的风。再读《生命打开的窗口》,似乎从道士的吟唱中,隐约窥测到几分禅机。

  寂寂长河,岁月稍纵即逝,旅程孤苦,终奈何不了自然造化。当我们试图对那点玄机,做一知半解的阐释时,心中的痛苦,也许会消融在文字里。这么一想, 这杯酒也就有了烈烈的味道,来来来,让我们酡然而醉,管他阳关何处!

离线花心萝卜

发帖
16146
金钱
24437
经验值
52149
只看该作者 69楼 发表于: 2006-11-14
也也妹妹:在你面前萝卜岂能算高人?拜读你的《劝君更尽一杯酒》真个是荡气回肠,把个阳关三叠解读得唯美却不失透切,妹妹才是高人啊!!
离线邻家小妹

发帖
2513
金钱
1130
经验值
1812
只看该作者 70楼 发表于: 2006-11-14
也也:你忙,不用急着回信。在此看到你的文章也犹如见面了。你这些还没结集出版的文章,我已一篇篇下载了,等我回去打印出来,夜深人静之时好细细欣赏,看能不能偷点师。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
离线old5

发帖
2955
金钱
3337
经验值
2964
只看该作者 71楼 发表于: 2006-11-14

拜读也也妹《劝君更尽一杯酒》,重听《阳关三叠》曲,感受联翩,心都为之颤栗。

生离、死别情感同义。

“霜夜与霜晨,遄行,喘行,长途越度关津.......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

 

离线侦察兵

发帖
1598
金钱
1877
经验值
1425
只看该作者 72楼 发表于: 2006-11-16

  也也你好:

    <<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生死观写得有文化层次和哲学高度.

离线也也
发帖
210
金钱
231
经验值
231
只看该作者 73楼 发表于: 2006-11-17

谢谢各位赏读。因最近忙,没及时上来更新和沟通。

《劝君更进一杯酒》有些沉重,我还是发些专栏文轻松点。

离线也也
发帖
210
金钱
231
经验值
231
只看该作者 74楼 发表于: 2006-11-17

                 

给你一个穿旗袍的理由fficeffice" />

 

 

   

一直认为,和旗袍相伴的应是高山流水的古筝,轻盈低转的团扇,丰腴女子,线装书,红木座椅和窗外潺潺流过的小溪。这印象从哪来?忘了,大概来自陈逸飞的《浔阳遗韵》,又可能,是张爱玲那些花团锦簇的照片。

 

上面这一段,来自多年前写的《旗袍:一抹温柔写缱绻》。时过境迁,如今也许不再执拗这种感觉,但是,那天在汾江南路看到一个女子,穿织锦花旗袍开摩托车绝尘而去,心里还是一沉,继而,一丝惋惜浮上来:这样的女子,这样的旗袍,和摩托车相遇,真是天大的错误。

 

我们这个城市,有着和别处不同的特质,五六年前,上海来的亲戚站在祖庙路兴华商场路口,惊恐地说,太可怕了,绿灯一亮,摩托车铺天盖地。她疑惑地问,怎么这么多摩托车?是呀,我也搞不清,跟所有兴旺起来的城市一样,总有一些东西是这种发达的标志,佛山的标志,也许是摩托车?

 

在我眼里,禅城女子可用“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形容,加上南方充足的阳光和瓜果哺育,其身段线条胜人一筹或两筹也不过分,而且,性情温柔含蓄,不事张扬,这样的女子,合该以旗袍裹身,把团扇小碎步。可是,偏要骑摩托车,还在马路上左冲右突,多么令人沮丧。旗袍呀,可惜了您的秀雅婉约。

 

其实,女子没有错,错的是不合适的地点(马路),遇上不合适的人(我),发生不合适的事(穿旗袍开摩托),这三者中,倘有一方不存在,就没这么多唇舌,我也算无事生非。旗袍这种服饰,从来就是女性前卫而传统的衣着,然而无论怎么改良,都具有开襟、立领盘纽、下摆侧开衩的特点,这些细节,限制了穿着的人必须有相当仪态配合。像张曼玉着蓝布旗袍漫步在旧上海,像红线女拎琵琶配紫花旗袍演唱《昭君出塞》,像我的师母身穿旗袍出现在生日晚会上,这些,都合情合理,更合眼缘。可从没想过,那条藏在长摆下意念中的白生生玉腿,突然有一天,完整地从摩托车上伸出来,突兀地全身而现,天哪,这太让人不知所措。

 

    穿旗袍开摩托,明摆着不方便也不安全,这种做派,还带着点观念颠覆,谁说开摩托一定要皮衣皮裤?谁说非要裤子不能裙子?满街大巷的裙子摩托,也没见谁说上半句。偏要穿!偏要穿的根源也简单,只有一个——爱美。城市不大,日常路程最长只在几十分钟,忍受片刻的不美,换来整天臭美,岂不是对经济学的学以致用?幸好,这样的马路景色不算普遍。而且,据说城市禁摩方案正在酝酿,代表一个时代的标志,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虽然不喜欢这个“禁”字,但方案的背后,相信有相关交通措施配套,最必然的,公交车辆增多吧?只要不开摩托车,大可以穿旗袍,对女性来说,不该兴奋吗?

 

想着以后不用骑士式叉开两腿策车乱窜,不由得盘算着多买几条裙子,当然,旗袍更在盘算之列。用不了多久,禅城的黄昏里,穿旗袍的妙曼身影婀娜多姿,旗袍下暗藏的性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由得多看几眼,哦,那不是开摩托的女子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