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学书法可以陶冶性灵。性灵这种东西,难以言说,浅白一点,大概是指看待问题时,个人cpu能轻松超频工作吧。不过,我始终觉得这话有点本末倒置——将人寄寓于书法身上了。在今天,一个人即使是靠书法创作混饭吃,能有多少时间精力放在上面呢?平均每天一小时?二小时?恐怕除了靠教书法为生的外,台山就无人做到,所以,每次我听人说到“写了几十年大字”,心中就不以为然。
书法这东西,无论专业的也好,业余的也罢,都是小事儿,对个人cpu影响最大的,还是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书法创作水平高低,除苦练技巧外,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陶冶性灵”亦从此而来。说实在,在性灵问题上,学书法的并不比学打麻将的来得高明。
至于“学书法可以陶冶性灵”的起源,离不开古代统治者的“人格偶像”推广计划,最终渐渐演变成“书如其人”。在一个书籍要靠人手书写的年代里,字写好坏也跟一个人的面子有关,故中国历代帝王的书法水平都不错,甚至发展到传说中的李世民派人做出“计赚兰亭”的事来。这本是丑事一桩,可书法史却将其当成趣事、雅事来对待,倒也奇葩。
那个年代,读书人莫不以写得一手好字为荣,于是,统治者就扯出一些忠臣义士来作为榜样进行宣传。结果,“人品好,字也好”成了公式,反过来就可以变成“字好,人品也好”,再展开一些,便总结成“学法可以陶冶性灵”的谬论了。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6-11-20 10:2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