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的是非就如小夫妻闹矛盾,很难说谁对谁错。
明代大臣、学者方孝孺(1357~1402年)因拒绝为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诛了十族(死了873人)。有人对此质疑:若方孝孺依了朱棣,自己及家人就不会死。果真这样么?若方孝孺这么做,方及家人在共他人面前就抬不起头来,方亦因此于家族内不好过。所谓“伴君如伴虎”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史上那些通过战争当上皇帝的,为了保证自己独一无二的尊贵身分,往往会弄死那些功高盖主的人,朱棣为了避免事后有人嚼舌根,暗中会对方孝孺及其家族开刀也不定——从因方不草拟诏书就杀了方的十族可看出朱棣视人命如草芥。所以,这种假设并非多余。如我们习惯称“忠君爱国”而非“爱国忠君”呢?这恐怕是古人出于对“君”的畏惧,不断向下一代灌输“忠君第一,爱国第二”的思想所致。另,古人从小亦受“身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点影响,无论统治者及民间都对忠考之士及守节寡妇大加褒扬,这种情形跟八十年代“科学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差不多。方孝孺是个聪明人,恐怕知道自己及家人横死竖死斜死都要死,于是作出了最佳选择。
不过,历史终究是历史,方孝孺终究是方孝孺,当时的实际情况如何,方孝孺为何作出这种选择,恐怕只有上帝才能给出真实的答案。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6-11-15 07:47重新编辑 ]